岐山传攻略,周人说的凤鸣岐山是不是鸡打鸣?
关于商周,大家的认识毫无疑问来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这部明代许仲琳写出的古典神话小说深受大家的喜爱,这几年也不断搬上荧幕。武王伐纣的故事人尽皆知,许仲琳虚构整合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封神体系,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电视剧中说泰山府君,有多少人第一印象会是:黄飞虎?周朝自武王建国,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春秋战国纷争不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天子在这个时候也成了虚君。周人在古公亶父为其首领时,周作为部族联合体才逐渐形成,到季历时,周与商搭上关系,季历不仅联姻,且接受了商王的封号,从此拱卫商王,为大商西伯。此时大商是天下共主,明正而言顺,商汤任伊尹,诛无道夏桀,开创商朝百年基业,商强而周弱,周称臣,商是周父国,是存在伦理和道义上的尊奉关系的。
武王
周人素有取商而代之的心愿,早有不臣之意。周人逐渐强盛之后,与大商也是嫌隙渐生,如何限制周人的发展,成为了历代商王的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到了西伯姬昌,国力虽有长足进步,奈何烂船也有三斤钉,大商这艘巨无霸,要颠覆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当时的商王就是大家熟悉的纣王了,其实他正确的叫法是帝辛,纣王是蔑称,意指其暴虐无道。纣王在时,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民怨可以说极大。但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暴君,史书记载,他天资聪颖,力大无穷,简直近乎于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这样的一个君主,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悖论。然而纣王对于他所面临的局面,还是心里有些数的,要说无道,一目了然,昏庸?则有待考量。纣王显然不是蠢货,周人的心思商王几代人都心知肚明,到了纣王,不得不囚禁姬昌,没办法,天下共主,姬昌不得不被服从,周人重金贿赂,才换得姬昌归国。
对大商实力的削弱,周人穷极数代,不断翦除亲商的诸侯国,这也是引起商王忧虑的地方。到了武王继位,灭商被提上日程。商人历来与东夷关系密切,甚至说,商人起自东夷的一支,这样说来,东夷与大商,是近亲。但到纣王往上推几代,东夷与大商已反目成仇,到了纣王一朝,作战不断。武王会师孟津,决定发动灭商。牧野之战,周军大胜。彼时商人大军攻东夷,武王得此战机,迅速进军朝歌,纣王拿出来的数十万军队,一些都是赶着奴隶上阵,未几商军临阵倒戈,溃不成军。后来也有人调侃,武王乃是闪电战鼻祖,长驱直入,纣王连大军回调都来不及。但是不得不说,这样虽颠覆大商,商朝的剩余势力的扫除却花了大周极大的心力,王朝的更迭,真的是并非一朝一夕。
凤鸣岐山是周人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周人靠拢大商,他是主而我是臣,商王有天命和伦理的上风,周人灭商,是弑君,是不被道义所承认的,即使文王贤而纣王无道,也无法改变。周人就想尽办法,宣称天命转移,纣王无道,天命便转移到周,周继商而立,是天命所归。凤鸣岐山,是上天降兆,周人遵天而行,灭商才有道义上的理由。参考史料:《史记》《左传》《尚书》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谢邀。小麦原产西亚,殷商时期传入中国,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麦作遗存都发现在西北地区。骨文中出现由小麦的文字, “来”和“麦”这两个字都被诠释为麦类作物,前者一般被释为小麦,后者被释为大麦 。“来”字是个象形文字,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但后来却被转义为来来去去的来。另外,《左傳•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
麦子虽然自西而来,但汉代以前麦的主产区却是在东方,即黄河下游地区。自战国开始,主产区开始由黄河下游向中游扩展,汉代又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在关中地区广泛种植冬小麦。西汉时期两个著名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都曾在关中地区教人种麦。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了麦粒。
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提高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上升了,并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这在汉末和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突显出来。麦子成为战争的导向。麦子没有收成之前,不出兵;东汉初年,光武帝以“军资未充,故须后麦”为由,拒绝带兵亲征,增援朱浮,结果城中朱浮守军弹尽粮尽,人相食。曹操将盛产麦子的兖州定为战略大后方。而把敌方的小麦产地成为进攻目标。曹操在攻打张鲁时,就向百姓征调麦子作为军粮,而在攻打袁尚时,曾“追至邺,收其麦”。
晋代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麦子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麦子的收成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有几年,曾出现“无麦禾,天下大饥”的记载。史书有关麦灾的记载也显着增加。受害的地区包括黄淮流域的许多郡县,反映当时麦子的栽培区域的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麦作的也是在此时兴起的。汉以前江南没有小麦种植,三国时吴国孙权曾经用饼来招待蜀国的使者费祎。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面食最早的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麦作在江南的兴起。有学者认为,邺宫中所食面食麦子可能来自淮南。江南麦作的开始时间定在吴末西晋时期。永嘉南渡之后,更促进了麦作在江南的发展。
唐代麦子的种植区域扩大,许多州郡都有种麦的记载,甚至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麦的种植,如 广西、云南,在云南还出现了稻麦两熟的最早记载。麦子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征收对象。这在两税法中得到体现。唐人在提到粮食作物时往往以“粟、麦”次序排列。说明麦的地位已仅次于粟。
但这主要是指北方的情况,就南方地区而言,虽然自六朝以后,麦作得以发展,但真正达到高潮是在南宋。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麦子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当时人用“极目不减淮北”来形容。可见其盛况空前。
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口粮来自麦子。麦子在中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确立。
在麦作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麦食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南方人们一直认为麦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则生病。但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观念的改变是麦作发展的结果,也有利于麦作的进一步发展。
姜是真正的姓吗?
是的。姜氏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之一,炎帝就是姓「姜」。一 ; 以地名为氏。据《说文解字》及《元和姓纂》所载,神农 ( 炎帝 ) 生于姜水,故以为姓。姜太公 ( 姜尚 ) ,封于齐国,后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逐为「姜」氏。二 ; 据《诗经》所载,相传周族始祖后稷之母为「姜嫄」,乃姜姓有邰氏之女。 姜姓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一个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之一的炎帝时。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而其后人以水命姓为姜。从此之后,作为炎帝神农后裔的姜姓,就在此地繁衍生息,传之于后世。 姜姓自得姓之后,主要在甘肃和山东一带活动。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发展为大族,后西迁充实关中,其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姜姓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姜姓在鲁皖江浙地区蔓延开来,唐宋时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和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文王制易周公制礼典故?
周朝的建立,是经过周族四代人长期艰苦奋斗完成的。从商武乙元年古公亶父下岐山到帝辛五十二年武王灭商,前后经历了约百余年时间。其间,古公亶父21年,季历25年,文王52年,武王11年。把这祖孙四代人做一概括:古公亶父在岐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季历夺取商的半壁江山,文王进一步占取了商的大半江山,武王用了10年时间灭商。分析文王一生,他不仅扩大了周的统辖范围,还认真总结了祖孙三代灭商的经验教训,系统地制定了一部灭商建周的纲领性文献《周易》。
此后,周族则完全按照《周易》所定指导思想、政治路线、战略方针、战术原则,从思想上、政治上彻底瓦解了商政权。虽然文王未灭商,但其崇高的社会声望和历史功绩,受到周族和后人推崇,儒家则把他当成了尧舜式的人物。作为我国早期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战略家,文王的不朽功绩,就包含在他的不朽著作《周易》里。《周易》为何人所为,传统观点是文王所作,而周公进行了完善。也有学者认为《周易》在西周不显扬,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近年,《周易》之热遍于中国,研究《周易》的学者辈出,一些学者又因书中有箕子明夷等文王之后的事,而否认文王作《周易》。岳麓书社所出宋祚胤著《周易》,认为《周易》是周厉王时某人为周厉王而作。我们参阅有关文献,结合周族灭商建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研究,从《周易》的原始意义来说,它不仅确是文王、周公所作,而且绝非占卜之书。它是文王在狱中所写的一部灭商建国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政治、军事、思想、文化都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因此,必须把它从单纯占卜预测和儒家思想文库中剔除出来,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周易》的基本内容《周易》的内容基本分为三大部分:1.《周易》本有的六十四卦象、卦辞、爻辞。2.后人研究《周易》的彖辞、象辞。《文言》、《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3.宋代朱熹补入的《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四幅图。《周易》又叫《易经》或《易》。易,就是变化,实质上就是研究变化的一门学问。《易》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产生于游牧经济时期的伏羲之手。
到了神农氏时它叫《连山》,黄帝时叫《归藏》,夏朝依《连山》,殷商依《归藏》,在周为《周易》。在《周礼》中,大卜执掌三易:《连山》、《归藏》、《周易》。这说明其时《连山》、《归藏》还存在,后来这二易失传了,今日能看到的仅仅是《周易》。《连山》、《归藏》有其自身缺陷,它仅有卦象,没有文字,卦义全凭占卜者记忆和分析,用起来很不方便,因而也就失传了。《周易》不但有卦象,还有各卦的卦辞、爻辞,占卜者一翻书就知道。用于占卜预测,当然是《周易》简便好用。易的核心是八卦,所以易又叫八卦。
二名区别是八卦说的是形式,易说的是内容。再确切一点,八卦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易指这八个符号相重之后的六十四卦。是说变化。历史上,八卦又分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传统说法是,伏羲创立的八卦,称先天八卦;文王重之为六十四卦,称后天八卦。近年,韩永贤先生运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的阴阳学说、对立统一学说、天圆地方学说及地震学说,科学地证明了伏羲创立的八卦。他把六十四卦放置天盘、地盘上演示,从而说出了六十四卦的卦序和卦位。
他还揭示出《河图》是游牧时期的气象图,《洛书》是其时的地理方位图,即后世所称的罗盘。由此,《河图》《洛书》这一千古谜案得以破解。我们把《周易》与《周礼》中所记载的《伏羲之易》、《连山》、《归藏》(简称前三易)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周易》是文王在狱中利用八卦这个形式编写的一部灭商建周的纲领性文献,其意不在占卜预测。它是我国周朝建立之前,唯一一部形式与内容既不统一又相统一的奇书。由于它是一部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著作,故尔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使儒家看到仁,道家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法家看到了改革,墨家看到了兼爱,兵家看到谋略和战略战术,阴阳家看到了万事万物的变化。
为什么唐朝不称为李朝?
导语:古代那些开国皇帝成为老大之后,为什么不干脆把自己的姓氏定为国号呢?反正古代都是家天下嘛,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你们家的,干嘛还叫什么汉朝、唐朝、宋朝,直接刘朝、李朝、赵朝不就结了吗?
皇帝们为啥不按照自己的姓氏来起个朝代呢?这其实说起来,也是有原因的,一来是尊重历史沿袭。比如《史记》里说过:“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都是同姓的,所以国号就不能按姓来,这样会重复啊,所以用能够彰显自己道德追求的字眼来当国号。
在春秋时,这个就特别明显了。
周武王伐纣得天下,然后分封诸国。很多都是封给了自己的兄弟叔父。大家都姓姬,比如鲁国,卫国这些国君都姓姬,如果都叫姬国,那怎么称呼呢?难道叫姬一号国,姬二号国?所以不能采用姓来当国号。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某人当了皇帝,不代表着天下所有跟这个皇帝一个姓的人都是皇族了。比如刘邦当了皇帝,不代表着所有老刘都是皇族。只有刘邦这一族才能叫皇族,其他老刘还是老百姓,该交税交税,访服役服役,别想沾光。这叫同姓不同宗。所以不能叫刘朝,一叫刘朝,所有的老刘就会说,我也姓刘,这个国家姓刘,我凭什么交税。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号也要名正言顺。像刘邦,他当了皇帝,虽然已经是九五之尊,天下之主,天下都是他的。但有的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
比如他不能说天下是老刘家的。因为天下是上天的,皇帝号称天子 ,是上天之子下来替老天管理这个天下。管得不好,上天还要收回去,这就是所谓的革命了。商汤革命,武王伐纣,就是刘邦亡秦都是这个类型。
创始人是依据什么命名?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以部落为名,比如大禹,夏后氏,姓娰;商人的祖先契,跟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便以商为号,后来商迁都于殷,因此也叫殷商;周发源于岐山下的周原,因为自号为周。
秦:秦先祖为周天子牧马有功,被封于,秦始皇统一后,沿用了秦国号;
汉:刘邦这里比较有趣,他是沛郡人,因此早先都叫他沛公,后来封为汉王,称帝后便延续了这个国号;
魏蜀吴:曹操自立魏王,曹丕篡汉后沿用;蜀汉的国号是汉,不是蜀,是两汉的延续,前缀蜀只是为了区分两汉,因此称蜀汉或季汉;吴国嘛…大魏吴王。
晋:司马昭封魏王,司马炎立国后沿用为号;
南北朝太混乱就不说了,特别提一下南陈,因其国君姓陈,有人认为是以姓为号,其实不对,陈霸先之前受封为陈王,所以同样是以封为号,姓只是巧合罢了。
隋:隋文帝杨坚继承了他爹的爵位“随国公”,后进为随王,但随字不吉利,就改用隋替代为国号;
李世民他爹李渊的封号是唐国公,所以国号叫唐
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五代时的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王朝。
后周时,赵匡胤随周世宗历经沙场有功,授殿前都点检(即统领精锐禁军之长)和检校太尉,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周世宗死后,七岁的幼子宗训(恭帝)即位。当时守卫京城大梁(今开封)的将官就是赵匡胤。
显德七年(960年),驻守镇州、定州的官兵谣传辽国和北汉南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人立即派遣赵匡胤率禁军前往迎战。当赵匡胤抵达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北二十里的陈桥镇)后,他授意其弟赵光义、赵普把黄袍加在他身上,拥戴他当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随后,赵匡胤率兵火速奔回京城。由于京城防守空虚,毫无戒备,更有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做内应,便轻而易举地夺得了皇位,当了皇帝。
因赵匡胤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即帝位后,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为国号,自称宋太祖。
元:元这个国号是历史上为唯一的例外,它来自于《易经》“大哉乾元”,大概是因为元朝没有汉文化基础,但是又要统治汉族地区,形式上要做到位;
明:有人说明代表明教,也有人说朱元璋兴起于小明王麾下,因此以明为号;
清:清人原号后金,为入主中原后,汉人对金这个国号的敏感,为了统治的方便,故改国号为清 。清朝原为金国,而明朝之“明”属火,火克金,努尔哈赤被袁崇焕打得大败,“焕”字也属火。后女真族改“满族”,金国改大清国,“满清”二字均属三点水,水克火(明),最后灭掉明。 满族人的祖先女真贵族曾建立“金”国,清朝的前身是“大金”,姓氏“爱新觉罗”的意义是“金”。清皇太极改“大金”为“清”,是因为“清”用水作偏旁,而“明”字含火义,以清代明,犹如水灭火。因此皇太极是利用迷信为自己夺取全国政权造舆论。
总结:总之,几乎所有朝代的国号,都是以其先祖的封地为依据的,例外的像元朝和清朝,这是少民政权,人祖先没在中原有封地,只好想其他办法了,而明朝朱元璋是正儿八经的农民皇帝,也没有混到过封地,因此只能以他自己发迹的地方为依据来定国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