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草寇,哪个国家强大?
前言:
三国时期,哪个国家更强大,蜀国能赢吗?这个问题在三国时期来说,基本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来衡量,这三者之间一者处于绝对地位,另两个则为关键的辅助条件。
其一、经济基础与战争潜力在三国时代,经济基础与战争潜力最为直观的数据就是户数或者说人口数,当然,这是基于固有的耕地数量上来说的,就三国来说,曹魏中原地区、蜀汉成都周围平原地区、东吴长江下游地区作为耕地面积来说,曹魏面积最大,蜀汉产量最高。
所以,本文我们主要比较一下人口数量,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其实是存在很大的争议的,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东汉末年的人口总数,可是遗憾的是,东汉末年最后一次大规模人口统计,只是在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当时全国有户数10067796,男女口56486856,此时,大汉尚且有五千六百万人口。
此后,就算是距离黄巾乱起,还有着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又加之汉末的北方战乱,整个北方地区的人口数迅速锐减,很难进行确切的统计。
《三国志》中,对于蜀汉景耀元年(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的户数有着记载,是为二十八万户,男女口九十四万人。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在《三国志》中吴国的户数人口数为五十二万三千户、二百三十万人。
而当时,根据《晋书》的记载,全国共计有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可以说,很是精确了。
以此推算,当时西晋领有的原曹魏人口数量为户数一百六十五万六千八百四十户,男女口为一千二百九十二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
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曹魏灭掉蜀汉后,总计才又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数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而仅仅十五年后,以曹魏人口基数为基础的西晋,怎么可能直接翻了两翻,成为一千二百多万人呢?
所以说,在这里就不得不考察豪强部族的隐藏户口数,也就是说,三国时期统计的人口数,一定是比实际人口数要小,而西晋初年统计的人口数,也很有可能有所夸大。
但总之,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所领有的官方人口为九十万人,曹魏领有的官方人口为四百四十三万两千八百八十一人,东吴领有的人口约二百余万人,这样的人口基数下,很显然,曹魏的战争潜力最为巨大,所以,单纯从这方面来看,蜀国不能赢,曹魏的得胜几率最大。
其二、三方军队的战斗力在曹孙刘三方中,曹魏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在曹操曹丕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曹魏的常备军维持在四十万上下,分东线五万人上下,中线五万人上下,西线汉中五万人上下、长安五万人上下,加上洛阳、许昌、邺城以及北部边郡的防备力量等。
而刘备集团据保守估计,截止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其所部常备军至少十三四万人,最大战争动员潜力为二十万人上下,而东吴在孙权时代动员兵员总数,当为二十万人上下,所以,刘备与孙权的联合实力方才与曹操持平,形成军事均势。
但是,三国时代,军队人数的多寡似乎并不能我安全代表军队的战力,刘备集团擅长以弱图强,逆向挑战,战斗力自从益州争夺战以来,直线上升,已经能够在汉中争夺战里与曹军正面交战而取胜,在襄樊之战中力压曹魏。
因此,在一段时间来看,蜀汉军队的战斗力要稍强一些,曹魏与孙权在局部战争中的确不是对手。
其三、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三国时代,三方关系错综复杂,任何一方想要统一天下,都需要耐心等待难得的机遇,三方都存在这个机遇,比如,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孙权争夺荆州,曹操出兵汉中,又比如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孙权交战,刘备出兵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时,孙权可以出兵徐州,又比如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夷陵之战期间,曹魏完全可以攻打孙权或刘备等等。
但是,三方之间却是存在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存在的机遇并不是针对三方全部,而是其中的两方,一旦有一方能够做大,另外的两方可以立刻连接在一起,所以,三国时期的机遇,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依旧无法打破形成的均势。
因此,以此来看,三国时期,始终恒强的依旧是曹魏,蜀汉想要赢,机会,确乎很是渺茫。
为什么李自成可以击败大明军队?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午,李自成立马山海关前的小岗阜上,大惊失色地看着两股骑兵突然从山海关冲出,像镰刀一样插进自己的农民军阵中,疯狂砍杀。
已经和吴三桂苦战一天一夜、始终没讨到便宜的农民军,在这猝不及防的冲杀中,像镰刀下的枯草一样,纷纷倒下……
一位僧人跪在李自成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而一片石战场上,农民军已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权将军刘宗敏也被流矢重创。
而在山海关另一边的欢喜岭上,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正立马远眺,看着李自成的农民军血染一片石,嘴角露出意味深长的笑意。
这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明末著名战争——一片石之战的一个画面。
那个行踪飘忽不定的僧人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那天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的“满洲骑兵”,带给李自成的惊骇与恐惧,却是真实的。
而这惊骇和恐惧,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全军的溃败。
一年多后1645年5月,仓皇逃命的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当地乡勇程九百锄击而死时,估计都没想明白,清军的骑兵,为何突然出现在一年前的一片石战场?
李自成脑袋一热就亲征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先命皇后率后宫嫔妃尽皆自杀,再亲手砍杀两位女儿,最后带着太监王承恩在煤山自缢而死。
这个时候,奉命率兵进关勤王的吴三桂,刚刚行抵丰润(今属河北)。闻京师已破,帝死国灭,吴三桂又回到山海关。
才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大顺军队势如破竹,一路从西安杀到了北京,轻而易举地就灭了明朝。
突如其来的胜利,让李自成有些措手不及,完全迷失了自己,干了两件愚蠢至极的事,导致人心尽失。
他一面在庸才丞相牛金星的策划下,安排着选美女、登基大典等事情,一面纵容刘宗敏率军在北京城对官宦家族抢掠搜刮,美其名曰“追赃”。民心是否稳定?边境是否安宁?闯王李自成早已想不到了。他只相信大明气数已尽,而他李自成是天命所归。山海关?吴三桂?还有远在辽东的满洲鞑子?都不值一提!正是李自成本人对山海关和吴三桂的不够重视,对满洲势力的忽视,让他错失了最佳的时机。李自成让明朝降将唐通领兵八千赴山海关招降。吴三桂见明朝大势已去,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于是率军离山海关进京。此时命运的天平似乎尚在李自成这边,但刘宗敏率军在北京“逼官追赃”的奇葩行为,仿佛蝴蝶扇动的翅膀,一场灭顶之灾正在大顺军想不到的地方被酝酿出来。
吴三桂到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竟然碰到了从北京逃出的家人,惊闻老爹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也被夺占!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还师山海关,直接和招降的唐通打了起来。
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脑袋就热了,紧接着第三个愚蠢至极的决定被做了出来:
整个天下都是我闯王的了,你一个小小吴三桂在山海关弹丸之地蹦跶还得了!朕要御驾亲征!
于是闯王李自成既没认真确定战略,也没好好布置战术,连消息都没探听清楚就点了六万人马,带着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三桂的爹,杀往山海关。
多尔衮深谋一石杀二鸟话说最后的大赢家多尔衮,在李自成到达山海关之前,他还是相当尴尬和焦虑的。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刚刚去世,继位的福临才六岁。满清朝廷正处于权力真空期,八旗内部明争暗斗,时刻都有你死我活的危机。
多尔衮看似掌握着实际权力,但有种朝不保夕的焦虑:必须带领扩张中的大清前进,但如果不慎失败,也将被内部的政敌们乘机清算。
而探子带回的早期消息说,李自成大军30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当时满清举国兵力的三倍,仅从这点上说,进军山海关无疑是不归路。
多尔衮的尴尬和焦虑一直持续到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此时他的骑兵离山海关城仅二里,而城的另一边,李自成已经和吴三桂杀得难分难解。
正在他犹豫还要不要再前进时,吴三桂来到威远堡清军营垒,跪地投降。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
吴三桂却表示:“倘若清军现在还不愿助山海关明军,我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
多尔衮这才确信吴三桂是真的走投无路了,从他的狼狈样子也感受到了李自成的确有点来势汹汹。有理由相信,那一刻,活动在多尔衮心中的一定是两个古老的中国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多尔衮立即接受吴三桂的请求,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还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
安抚好吴三桂以后,多尔衮计划周密,安排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
到此,锅已架稳,水已烧开,刀已磨利,消耗体力的陪宰军队也就位,只等鲜活的肥肉们送上门来。
综观整个一片石战局,李自成除了轻敌、冒进、看不清形势和丧失人心之外,他所率的军队作战能力上,其实也是有所欠缺的。
农民军惯以游击战和快速攻城作战为主,在系统化训练和大规模协同作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攻打山海关过程中,虽然有伤亡但总体上是占上风。但猛攻不下后,士气就开始不振,最后只能拉开阵势,要和吴三桂决战。而吴三桂的明军和多尔衮的清军,在辽东正面硬刚多年,既有刀光剑影地厮杀,也有战略战术的积累。还有一点,牛金星并没有按照李自成原来的计划,及时出兵来救援,这让被清兵冲杀得措手不及的农民军,彻底失去了缓和与对抗的机会。1644年4月中旬,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这一年仅年号就有三个: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
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这三支被后来史学家称为“东亚大陆上最强的三支军队”,竟然破天荒的云集到了长城东端的要地--山海关。
他们之间的厮杀,是那个时代,东亚大陆上最激烈的战斗。这一战,也直接决定了日后数百年的中国及至东亚历史格局。
胜利,最终只属于一个人。
刘邦和项羽有没有可能推翻大秦?
当然没有可能。如果秦始皇不死,不但刘邦和项羽无法推翻大秦,而且整个世界格局甚至都有可能因大秦而改变。
秦朝灭亡的原因首先是赵高胁迫李斯伪造诏书欺骗公子扶苏,使扶苏和蒙恬自杀,然后赵高用计害死了李斯,从而独断专行、权倾朝野,把秦二世当成傀儡。
在这样的局势下,陈胜吴广首先站出来发动起义,引得国内烽烟四起,最后强大的秦朝在来自四方的征讨声中快速地崩溃了。
如果秦始皇不死,赵高不敢胡作非为,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也不会死,秦朝这个庞大的机器仍然会有条不紊地继续运转着。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秦始皇死的时候,刘邦已经46岁了,如果秦始皇多活二十年,那他死后,也就没刘邦什么事了。
当然,项羽年轻,秦始皇死时项羽才二十出头,如果秦始皇多活二十年,项羽也就四十出头,貌似还有大把的机会,不过如果真是这样,估计扶苏的根基早就稳固了,项羽恐怕也没多大胜算。
秦始皇十三岁继秦王位,二十一岁亲政,三十九岁称皇帝,十八年时间里统一了六国,如果他多活二十年,秦朝绝对不会原地踏步,二十年的时间他还会做出怎样的丰功伟绩,我们不得而知,但以赢政的个性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再给他二十年时间,绝对会再创许多辉煌。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修筑万里长城、派重兵驻守边境,北有蒙恬、南有赵佗,可以说眼睛一直睁着境外,其实这也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当秦始皇死后,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几十万秦军竟然不知去向,其实强大的秦军主力大多守在边防,无法及时回援。也有种说法是秦始皇曾严令边防守军,国内有事也绝不轻易回防。
按照秦始皇这种眼光向外的战略思想,如果再给他二十年的时间,无法想象强大的大秦帝国在扩大疆域版图方面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秦始皇时期,正好对应西方强大的罗马帝国,或许对于当时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来说,不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处于一种文化占领和武力扩张的时代。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朝代,有的重文,有的重武,但是从整体来看,秦朝处在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所以只有秦朝,不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高度是后世历代王朝都无法企及的。
疆域的扩张,属民的治理,一文一武缺一不可,而这两个方面都是秦朝的强项。
然而这一切随着秦始皇的去世而化为泡影,强大的秦朝也随之迅速土崩瓦解,不得不说真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当然,即便如此,秦朝时期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也对后世朝代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如果秦始皇不死,或者晚死二十年,刘邦项羽绝对没有可能推翻秦朝,相反,秦朝的文治武功肯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55077343931044515&origin_type=&origin_id=60803977621_3455080996825882646&alkey=1306_60803977621_0_3455080996825882646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55080996825882646\",\"product_id\":\"3455077343931044515\",\"title\":\"【天鸿书苑】大秦帝国\",\"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9ef773f3759e0ea2f0eabb0ca0dcfc55b898dc5dwww790-773~400x0.webp\",\"price\":25800,\"market_price\":28800,\"cos_fee\":1290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55077343931044515&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1233,\"item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55077343931044515\",\"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大秦帝国\"}","commodity_id":"3455080996825882646","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55077343931044515&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288,\"price\":258,\"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55077343931044515\",\"shop_goods_id\":\"3455077343931044515\"}","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9ef773f3759e0ea2f0eabb0ca0dcfc55b898dc5dwww790-773","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258,"promotion_id":"3455080996825882646","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天鸿书苑】大秦帝国"} --}
蜀汉还有多少大将?
魏延,是蜀汉后期不可多得的大将,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可惜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兵权落在了杨仪的手上。魏延和杨仪本来就有隙,虽然之前得诸葛亮从中周旋,但两人的关系一直闹得很僵。最后,魏延在和杨仪的争斗中,魏延落败,在带兵逃回汉中的时候,被马岱所杀。
魏延被杀后,当时蜀汉的大将一直是青黄不接的局面。姜维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才投降于诸葛亮的,尽管得诸葛亮的看重,但是姜维在蜀汉的根基不深。在蒋琬和费祎等人的面前,姜维当时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二人去世之后,姜维才逐渐称为蜀汉的顶梁柱。
而这个时候的蜀汉,除了大将军姜维之外,还有马岱、吴懿、王平、邓芝、马忠、廖化、罗宪,以及霍戈等大将。
马岱马岱是马超的从弟,在马超率西凉军反抗曹操的时候,马岱随军出征。而后,马超中了曹操的离间计,被曹操大军所败。在马超战败后,马岱随马超反攻陇上。在公元213年,面对杨阜和夏侯渊等人的包围,马超再一次被魏军所败,还未站稳的陇上又被曹魏所夺。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马超和马岱只能投靠汉中的张鲁。但可惜的是,张鲁对马超并不信任。所以,在李恢的劝说下,马超和马岱只好投靠刘备。投靠刘备之后,在反攻成都和汉中之战,以及诸葛亮南征孟获等战役中,马岱都有不俗的表现。
在公元234年,马岱率军斩杀了魏延。到了公元235年的时候,马岱率军北伐,却被魏将牛金所败。
吴懿吴懿原为益州牧刘璋的部将,在刘备入川之后,吴懿投降于刘备。在刘备入主益州后,吴懿把妹妹嫁给了刘备。等到刘备称帝之后,吴懿一跃称为国舅,在蜀汉的地位很高。
吴懿为人高亢强劲,军事谋略和武力都不俗。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吴懿随军出征,曾带兵入羌中,和魏将郭淮,费曜等相遇。吴懿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魏延一起大破郭淮等魏军,被升任为左将军。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吴懿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督汉中事,抵御北方的曹魏,直到公元237年,才去世于任上。
王平王平原属曹操,在公元219年的时候,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在曹操被刘备所败后,王平也因此投降于刘备。因为王平熟悉汉中地理,又有军事才能,被刘备所看重,任命为裨将军。
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王平以副将的身份跟随马谡镇守街亭。但可惜的是,马谡把蜀军营寨安扎在山上,使得街亭各要道无布防,以致魏军轻易的夺取了街亭。在马谡兵败后,王平以疑兵之计使得张郃不敢轻易冒进,减少了蜀汉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王平深得诸葛亮的看重,被诸葛亮拜为参军,更是成为无当飞军的统帅。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王平跟随车骑将军吴懿镇守汉中。等到吴懿去世之后,王平以镇北大将军的身份镇守汉中,是蜀汉的“平安三侯之一”。
邓芝邓芝是东汉名将邓禹之后,在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邓芝投靠于刘备,被刘备任命为广汉太守,而后又被升任为尚书。
在刘备去世于白帝城之后,因为邓芝出色的口才和过人的胆识,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在蜀汉和东吴的多次来往中,邓芝多次以使者的身份出使东吴,很大程度上的缓和了两国的关系。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邓芝以中监军的身份随军出征,曾和赵云以疑兵到箕谷诱敌。
在诸葛亮去世后,邓芝以前将军的身份督江州事,为蜀汉的“平安三侯之一”。
马忠马忠是巴西郡太守阎芝的部将,在公元222年,刘备兵败于猇亭后,阎芝派遣马忠率兵去补充军队的损失。到达永安之后,刘备和马忠进行一番交谈,被刘备认为是贤才,于是留在身边任用。
在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之后,任命马忠为门下督。在公元225年,马忠率军去平定牂牁郡的叛乱,而后出任庲降都督。在治理南中的时候,马忠稳定秩序,处事果断,恩威并立,深受南中百姓的爱戴,为蜀汉的“平安三侯之一”。
廖化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为关羽麾下的主簿。在关羽兵败后,廖化以诈死之计得以回归蜀汉,被刘备任命为宜都太守。
在刘备去世之后,廖化得诸葛亮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参军。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廖化随军出征,曾击败游奕和王赟等魏军援军,为诸葛亮的北伐赢得先机。在公元249年的时候,廖化随姜维进攻雍州,和邓艾对峙。
在公元264年,刘禅投降,廖化和宗预等人被迁往洛阳。在途中,廖化不幸病逝。
罗宪罗宪是广汉太守罗蒙的儿子,自幼便聪颖,师从谯周。在公元238年的时候,罗宪入仕当太子舍人,为人正直诚实,曾两次出使东吴,深得吴人的称颂。
在公元258年,罗宪以巴东太守的身份领军督江州,为闫宇的副将。在公元259年的时候,闫宇西还,罗宪独自镇守永安城。在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的时候,罗宪还独自镇守永安,抵御东吴的进攻。最后,罗宪归降于司马昭。
霍戈霍戈是梓潼太守霍峻的儿子,霍峻病逝之后,刘备有感霍峻镇守梓潼郡的功劳,便把霍戈留在府上养大。在刘备称帝之后,霍戈为太子舍人。
后来,霍戈担任庲降屯副贰都督闫宇的参军,管理军营的事务。永昌郡发生叛乱的时候,霍戈主动出击,把叛乱的头领都杀掉之后,就平定了永昌郡的叛乱。正因为如此,霍戈被升任为翊军将军,管理南郡政事。
在绵竹之战战败时,霍戈曾向刘禅建议,允许他带兵回援。但可惜的是,刘禅害怕霍戈引军造反,便不同意霍戈的建议。不久,刘禅投降且被司马昭善待之后,霍戈才同意投降于司马昭。
总的来说,在魏延被杀,以及姜维担任大将军之后,蜀汉还是有很多出色的大将的。但可惜的是,刘禅不理政事,庸碌无为,使得这些大将在一定程度上都无发挥之地。在刘禅投降之后,蜀汉的很多大将也因此归降了司马昭。
明末大顺闯王李自成?
确实,李自成前期的命运相当不错,也会让很多人觉得,他可以坐稳江山的,可是后期的一系列举动,又让他丢掉了江山。
如果没有李自成,京城不会那么容易陷落,清军也是打不进关内的。而最后的胜利果实被满清窃取,李自成什么都没有捞到,还成了满清的嫁衣。
在起义的过程中,李自成曾多次面临险境,数年间,常常被明军击败,但起义军总能死灰复燃。面对明军,李自成可以东山再起,为什么被清军击败后,就一蹶不振了呢?
明军无法将其赶尽杀绝,两线作战,疲于奔命
对于崇祯而言,李自成是他的心腹大患,杨嗣昌曾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总体来讲,农民军的威胁要大于满清,满清好歹还有个山海关阻拦,而且满清也从未攻破过山海关。如果不是后来吴三桂的投降,满清也必定无法进入关内,然而,不管崇祯帝多么努力剿杀李自成,这支农民起义军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史料记载:
“杨鹤抚贼不效被逮,洪承畴代鹤,张福臻代承畴,督诸将曹文诏、杨嘉谟剿贼,所向克捷,陕地略定。而山西贼大盛,剽掠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津间。”
崇祯四年,猛将曹文诏等人平定了陕西叛乱,而山西贼寇兴盛,明廷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剿匪,却总是东边不亮西边亮。而且之所有叫流贼,就在于这些起义军经常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想彻底剿灭起义军,绝非易事。
崇祯八年,卢象升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崇祯赐予尚方宝剑,卢象升由此大权在握。在卢象升的统领下,明军连战连捷,农民军的实力被大幅缩减。崇祯九年,卢象升会师祖宽、祖大乐、罗岱的部队,在七顶山大败李自成的骑兵部队,李自成的部队几乎被全歼。
就在卢象升剿匪的关键时刻,辽东情势危急,京城戒严,卢象升被要求北上戍卫京城。卢象升离开后,起义军死灰复燃,继续兴风作浪,之后更是发展迅速,愈发难以扑灭。
而且明末崇祯帝面临的可不止一支起义军,前有王二、高顺祥,后有李自成、张献忠,尤其张献忠,后来还建立了大西政权。
这种状况屡见不鲜,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崇祯手下就那么几张牌,他总是要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补东墙,这样来来回回,根本无法彻底剿灭农民军。常常是在最关键时刻,满清攻了进来,崇祯只得抽调剿匪的部队去对付清军,两线作战让明军疲于奔命,明军根本无力剿灭农民军。
明末对百姓剥削太过严重
为了解决钱的问题,崇祯开征三饷,辽东打仗需要钱,就征收辽饷,内部剿匪需要钱,就征收剿饷,练兵也需要钱,就征收练饷。加之崇祯那几年年景不好,干旱、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不停地折腾着中原大地的百姓,令其不堪重负。
史料记载:
“神宗末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额溢之。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
没有饭吃,朝廷还剥削严重,于是乎大家都投奔了起义军,这也是起义军总能死灰复燃的原因之一。李自成被击败多次,但只要他振臂一呼,总会有众多追随者,这并非李自成有多高的水平,而是百姓没有活路,才不得已成了流贼、草寇。
不仅如此,明军军饷总是不能按时发放,而且军中贪腐、吃空额行为严重,很多士兵也活不下去,随即投奔了农民军。崇祯征收的赋税越来越多,那么百姓没有饭吃,去参加农民军的就更多,由此恶性循环,愈发不可收拾。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吃饱饭,那么平定内部叛乱,也是痴人说梦。自古至今,只要有口饭吃,中华大地的百姓就不会造反,假如崇祯能解决钱的问题,不从百姓身上割肉,那么起义军才有望解决。
李自成攻破京城,明朝灭亡,那么自然这些三饷、赋税也就暂时消失了,毕竟那时候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满清击败李自成,占据京城之后,也是做了一些安抚百姓的工作,因此,李自成东山再起就相对困难一些。
孙传庭没有乘胜追击,留了李自成一条命
史料记载:
“承畴、传庭合击于潼关原,大破之。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其年,献忠降,自成势益衰。”
崇祯十一年,明军在梓潼大败李自成,洪承畴、孙传庭在潼关再次击溃李自成,李自成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他带着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人,逃到了山中。
这大致是李自成最狼狈的时候,百万大军,被杀得只剩下十八人,如果孙传庭再进一步,想方设法杀掉李自成,那么农民军想要再次复盘,估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明军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当然其中还以很多问题在掣肘这些将领,比如崇祯的疑心,比如那些文臣的流言蜚语、无时不刻的党争,再比如满清随时随地的威胁。
孙传庭的能力再强,也解决不了这众多问题,他只是一员武将,他也必须服从上级命令,奈何这剿灭李自成的好机会,就这样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就这样,李自成打进了京城,并占领北京四十二天,但是,他却只当了一天皇帝,那么,这些天他都干了些啥呢?
很多人说,李自成一共当了四十二天皇帝,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李自成并不是只当了四十二天皇帝,而是他只在北京待了四十二天。在一片石之战(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不是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对手,于是被迫撤往西安。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被攻克,历经二百七十六年、十六帝的明帝国结束了,也宣告着改朝换代的开始。
可惜李自成并非京城的新主人,他这一路折腾,不仅没有坐稳江山,反而给满清做了嫁衣。李自成只在北京潇洒了四十二天,为何时间如此短暂,这段时间内,李自成在北京究竟做了什么?
羞辱百官,拷打群臣
崇祯即位后,废掉魏忠贤,随后东林党一家独大,这些文官表面上仁义道德,背地里一肚子男盗女娼。在京城危亡之际,崇祯曾下诏,召群臣商议对策,没想到这帮大臣一个说话的都没有,一个个趴在地上呆若木鸡。
等到李自成进了京城,大多数官员随即投降了李自成,随手将崇祯抛于脑后。这当然也并非都是崇祯的责任,从朱元璋开始,皇帝们大多没有把官员当回事,是想杀就杀,想如何就如何,使得群臣在朝廷任职没有丝毫归属感。
在改朝换代之时,这些倒戈投降的官员,自然也没有什么罪恶感可言。官员们认为,李自成如果成了皇帝,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换了个老板,只要他们足够听话,还是可以保住荣华富贵的。
如果是一位明君当政,大概这些官员的愿望可以实现,但李自成并非善类,且他也不乎这些官员的性命,他入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抢钱、抢东西。
史料记载:
“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
大学士魏藻德率百官入宫朝贺,本以为李自成会以君臣之礼相待,没想到却被群贼戏耍。这就叫成王败寇,李自成落魄之时,曾被明军杀到仅剩十八骑,狼狈躲入深山,而此时的李自成早已改头换面,成了百官的主宰者。
群贼争相戏耍官员,有的抢夺官员的袍服和帽子,有的对官员拳打脚踢,笑声此起彼伏,而官员们根本不敢反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对于百官被侮辱,李自成也不加阻拦,不久李自成出场,开始颁布任命书。
这些明朝旧臣将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听漏了名字,很快任命官员的工作结束了,被授予官职的人很少,剩下的八百人全部被送到了刘宗敏这里。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头号悍将,立下不少战功,但刘宗敏为人也相对残忍,为达目的也是不择手段。这八百个官员被送到刘宗敏这里,就成了板上的鱼肉,剩下的只有无情的拷打和折磨。
史料记载:
“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
拷打这些官员,不是为了所谓的道义,而是为了钱,为何李自成能在京城搜刮出那么多三千多万锭白银,就是源于这些官员的“付出”。
虽说李自成得到了数不清的财物,但也犯下一个大错,那就是得罪了士大夫阶层,犯了大忌。要想改朝换代,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他这一番折腾,明朝旧臣死走逃亡,他这个皇帝也就做不长了。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王叡被杀,刘表继任荆州刺史。刘表很有水平,他独自一人进城,不久之后,荆州就成了他刘表的地盘,据地数千里,军队十余万,且成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为何刘表只凭借一人就能收复荆州,主要就源于刘表结交了当地的世家大族,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才能控制整个荆州。
很明显,李自成并不太清楚这个道理。
烧杀劫掠,失去民心
除了折腾官员,这些农民军也将目光盯向了老百姓,本来都是贫苦人出身,眼看攻下了京城,那么就挑最实惠的来吧,于是一场残酷的烧杀劫掠就此开始。
史料记载:
“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到了何时何地,倒霉的总是老百姓。除了财物,遭殃的还有百姓家中的妻子、儿女,甚至这些贼人要求五家供养一人,百姓无法忍受,上吊而死的人随处可见。
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何李自成手下的农民军这么多?主要在于李自成有个靠谱的口号,那就是“均田免赋”,可是李自成进了京城,就不管不顾了,放纵手下胡作非为,这民心也就跟他李自成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间传说,李自成进京要求天天过年,天天吃饺子,饺子哪里来的,还不是抢来的!
朱元璋统一天下之时,就严令军队,所到之处禁止骚扰百姓,徐达军队攻克城池,总能保证百姓不受影响,所以朱元璋才能如此迅速地摆平元朝。可见民心还是很重要的,纵兵掳掠、没有顾忌,这样的军队是无法长久的,如此这般,李自成的皇帝宝座就成昙花一现。
纵容刘宗敏胡来,伤了吴三桂的心
李自成攻下京城后,大明算是完了,但他还有几个强大的敌人,一个就是吴三桂,一个就是虎视眈眈的满清。当时,吴三桂还在勤王的路上,之后得知消息,京城沦陷,崇祯自缢身亡,吴三桂手下的这支部队,成了没妈的孩子。
吴三桂手下的这支部队,是最后的关宁军,尽管国破家亡,但这支部队仍然有较强的战斗力。而且吴三桂镇守着最重要的山海关,吴三桂的决策,关系着整个局势的走向。
李自成要想占据京城,那就必须拉拢吴三桂,假若吴三桂投奔了李自成,那么清军想要入关,还是极其困难的。可是李自成没有这么做,刘宗敏不明所以,将吴三桂的爱妃抢走了,原本吴三桂是想投奔李自成的,但得知消息后,马上投到了清军麾下。
可谓一招棋走错,满盘皆是空,当然了,吴三桂并不一定是为了他的小妾,其中还由于他的家人被折磨和拷打。逼走了吴三桂,局势即刻急转直下,对李自成便极其不利。
如果没有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就入不了关,而满清得到了吴三桂,也好比如虎添翼。在两方夹击之下,李自成在一片石败下阵来。
迫不得已,仅剩三万人的李自成只得退回北京,当然,北京也是保不住的。但在撤出北京之前,李自成还是过了一把皇帝瘾,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三十四口,称帝后的第二天逃往西安,这四十二天的荒唐也就宣告结束了。
数年间,李自成多次绝境逢生,东山再起,其中一个基础因素,就是他必须活着。只有李自成活着,他才能以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集结部队,如果李自成死了,这些起义军将很快变成一片散沙。
史料记载:
“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
公元1645年,清军穷追猛打,李自成连战连败,到了九月,李自成路过一片村寨,就亲自带着二十人去抢吃的,结果被村民所捆住,勒死了。具体李自成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有很多种说法,但李自成的确是死了。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李自成一死,起义军群龙无首,变成了没头的苍蝇,如果李自成还活着,东山再起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当时百姓仍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到处都在打仗,但李自成已死,一切都飘散如烟。
李自成、崇祯都为满清做了嫁衣,崇祯两线作战疲于奔命,毫无效果,而满清则同样多线作战,就可以问鼎中原,统一天下。
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人心的险恶,当然更重要的是人口因为战争急剧减少。人少了,田并没少,于是粮食供得上了,老百姓也就失去了造反的动力,毕竟他们还是很温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