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扁小朋友秘籍,如果将许褚关羽张辽吕布孙策关在一个密室里面?
这问题问的有疏漏,是放在一个密室厮杀或者就这五个人放在世界上,看最后谁能取得天下了啊。
如果是厮杀,那就简单了,只能看武力值了,需要摒除人物关系,并且要公平武力对决,先看看他们之间的战斗,演义中在濮阳大战中吕布曾经战过六猛,六猛围攻吕布才把吕布吓跑,六猛其中一位就是许褚。可见许褚vs吕布,许褚会落败。
吕布vs关羽就简单多了,历史著名的三英战吕布,可以证明关羽单挑不过吕布。
吕布vs张辽/孙策,他们历史上都没交过手,只能分析战力,张辽武力再强也就和关羽一个级别,再说孙策,从合肥大战中可以看出,张辽和太史慈武力相当,而孙策和太史慈武力相当,所以,孙策和张辽都不是吕布的对手。
因此公平决斗最后一定是吕布胜出。
如果放在一个地方看谁能当皇帝。那就有意思了。需要分析他们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关系了。
许褚,字仲康,号虎痴,力大无穷,勇武过人,对曹操忠心耿耿。
(引自原文)公元211年。许褚随曹操征讨韩遂、马超于潼关。曹操将要渡河,到了河边,让大军先行,自己和许褚及虎士百余人断后。这时马超率步骑万余,来劫杀曹操,箭矢如雨。许褚对曹操说:“贼兵多,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过河,您也该走了。”于是扶曹操上船,贼兵势不可挡,余下的部队都争着上船,船超重将没。许褚斩杀攀船者,左手举着马鞍来为曹操挡箭,右手推着船渡河。当日,如果没有许褚,曹操就危险了。后来,曹操与韩遂、马超等单独谈话,左右皆不随行,仅带许褚一人。马超自负其勇力绝人,想要暗中偷袭曹操,但平日经常听闻许褚的大名,怀疑随从的即是此人。于是问曹操:“曹公的虎侯在哪里?”曹操用手指了指许褚,许褚怒目视之,马超不敢动。数日后,曹军击败马超军,交战中许褚亲自斩得敌军首级。许褚因此次护卫作战有功,官封武卫中郎将。而因为马超问起虎侯,虎痴之名从此为天下称道,甚至有人以为这就是许褚的姓名。
马超替父报仇讨伐曹操,许褚不仅舍身救曹,而且震慑马超,足以证明其忠诚勇武。
关羽更不用多说,名字就象征着忠勇义气,但性格孤傲到极点。一般君主很难将其纳入麾下。关羽无论在历史还是演义中都是一个神话的存在,为了让故事有意思只能用演义来分析,关羽自桃园三结义后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逐文丑,说明其武力值强悍,水淹七军说明其不是光靠武力颜值混饭吃的,技战术也是优秀的,屯土山被曹操俘虏后不被高官厚禄,美女金钱诱惑,而千里走单骑,投奔大哥刘备,充分说明其忠诚,刮骨疗毒说明了关羽性格的坚毅。单刀赴会一方面说明关羽胆量大,侧面也反映其一个缺点,就是过于骄傲,不够谦虚。也算关羽这个完人的一个最大的缺点。
大将张辽,可以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帅才,曹操的手下五大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而智勇双全的张辽,位于曹操麾下五大将之首。他为曹操统一北方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老,他还仍旧握鞭持戟,为曹操的事业拼尽最后一丝力气。难怪连曹公都毫不吝啬地对他赞叹道:”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魏王曹丕也评价:”此亦古之召虎也。“,不仅曹军自己人对张辽有所嘉奖,连曹操的对手孙权也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自己封自己英雄是徒劳的,张辽在三国里用句时髦的话语就是“0差评”的人物,基本和张辽有过交集的人都是盛赞有加,哪怕狂傲到没一点边的关羽,都给曹操下跪为他求情,充分说明其品德为人相当棒了。 逍遥津一战更是让张辽威名远播,说明其不但武力一流,而且也是一名堪当大任的帅才。
接着说吕布,吕布(公元151年—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人。三国时代的著名武将。吕布因其骁勇善战,但又势利多变。在民间对他评价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和“三姓家奴”。吕布曾奉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在其麾下任骑都尉、主簿。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大将军何进勾结,把持朝政。董卓入京,暗中收买吕布,令其诱杀丁原。董卓得势后收吕布为义子,任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脾气暴臊,与吕布的“父子情谊”其实甚为薄弱。189年,在司徒王允的挑拨下,吕布诛杀董卓。王允在事成后封吕布为将军,假节钺,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故吕布又称“吕温候”。史书记载吕布与董卓婢女有染,其名不详——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该婢女名貂蝉,是王允的义女,及后更成为吕布之妻。董卓死后6个月,旧部攻入京城。吕布携妻仓皇出逃。吕布出京后曾先后投靠军阀袁术、袁绍、张杨、张邈、刘备等。与当时的另一大军阀曹操多次作战,由于吕布的骁勇善战,数次打败曹操。汉建安三年,曹操部队攻打吕布的根据地—小沛,由于吕布刚腹自用,不听谋士陈宫的建议,导致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吕布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下。临行刑前,吕布请求曹操留用而免死,刘备却提醒曹操吕布为人无信,多次背叛。最后曹操还是将吕布处死。吕布无可厚非是三国第一勇士,反复无常,有勇无谋,心狠手辣,不讲信义也是出了名的。
最后孙策,人称小霸王,勇武过人。
(文解)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趁机与其决裂。孙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一方面可以摆脱袁术的势力,攻占扬州;另一方面进攻刘表,为其父孙坚报仇,最后实现“荆、扬可一”的既定策略。因此孙策上表朝廷要讨伐袁术,随后曹操派议郎王誧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又向汉廷贡献礼物。汉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孙策因此在舆论上得到汉政府的承认。孙策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都愿意为他效死。他严申军令,不得掳掠民间财物,因此受到百姓的欢迎。只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孙策迅速削平了大量割据势力,占有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孙策不仅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实力发展最快的一个,而且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如果让这几个人放在一个地方争夺君主。最后胜出的应该是有宏图大志的孙策,无论从人格魅力还是宏图大志,他都比另一个相当皇帝的吕布强,他只要降服关羽张辽,基本就是评定天下了,关羽张辽有报国之心,无称帝之心,关羽张辽包括许褚都不会把孙策放在眼里,但是孙策会向对太史慈那样让他们慢慢接受自己,慢慢承认其政治理念。张辽和许褚在无主依附的情况下会率先归顺,关羽就算不归顺也会谁都不帮,也至于吕布,在权谋面前也就是个渣子,根本上不了台面,最后还是难逃被勒死的命运。最后孙策称帝。
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好多时候世事难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感谢陈寿罗贯中老爷子给我们后人留下三国的大作,让我们后人胡说八道。解闷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