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将隐退,李宁为何跟刘国梁同框出镜观战中日焦点赛呢?
国际乒联世界杯男团半决赛迎来了一场巅峰对决,中国队对阵日本队,结果自然不必多说,男乒健儿3-0痛击日本队。眼尖的球迷发现刘国梁携手李宁一起坐在观众席观看比赛。昔日体操王子李宁为何会跟刘国梁同框出镜呢?第六人带来分享: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李宁是体育届的标志人物。其在体坛的影响力首屈一指,退役后李宁创办“李宁”运动品牌,跟中国乒乓球队早已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常年为国乒队员和教练员提供服饰赞助;国乒也把“李宁”品牌带向了世界,可以说两者的合作彼此增色,相得益彰。
今年匈牙利世乒赛国乒夺冠后,李宁公司负责人跟国乒举行了庆祝宴,当时该负责人还承诺会为国乒的教练员和球员增加奖金奖励,此次世界杯团体赛,李宁亲自来到现场为国乒健儿加油助威,看到运动员发挥出色,李宁更是指点一二,旁边的刘国梁看到弟子们发挥神勇,更是笑逐颜开,非常满意。
不知道这次刘国梁会不会跟李宁沟通下奖金问题,第六人相信李宁肯定也会满意中国队的表现,看到队员身穿自家服饰在异国他乡拼搏夺冠,这对于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又是浓彩重抹的一笔杰作。
最后,提前祝国乒健儿夺冠凯旋,也期待李宁前辈为国乒多多谋福利。
来波预告:11月10日中午12点,东京体育馆,男团决赛:中国队vs韩国队!一起为国乒加油!
分享乒乓资讯,我是第六人,期待您的点赞和关注。
会重用李盈莹弃用丁霞吗?
东京过后的巴黎奥运周期,中国女排应该会出现“局部”微调的情况。朱婷腕伤韧带撕裂,肯定要经历一个手术期,手术恢复需要多长时间,最终能恢复到什么水平,目前都不得而知。李盈莹在郎平的调教下,已经具备了六轮一传能力,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上也经受住了考验。新周期女排重组,球队的进攻核心肯定为李盈莹,下面也来阐述一下缘由:
“健康版”的朱婷一板攻与里约比都有所下滑,“受伤版”朱婷不知何时归来。东京奥运延期一年,使得巴黎周期的备战也仅有3年时间。3年时间看似很长,实际上除去国内联赛、全运会等其他赛事时间,给中国女排集训和打国际比赛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不抓紧利用好这3年时间来打造新的进攻核心,中国队很可能在巴黎也会重蹈东京覆辙。
1.朱婷伤病、年龄都不适合再担当球队核心。对于把朱婷从中国队核心进攻这个位置上“剔除”,相信很多球迷都接受不了。毕竟作为世界第一主攻,朱婷仅27岁,其高点强攻还为中国队里约奥运夺冠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但大家试想一下,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朱婷已30岁,张常宁也29岁,这个年龄段都是亚洲球员基本上快退役的年龄。如果还是朱婷+张常宁主打,那中国队主攻的年龄已偏老化了。
况且,30岁的朱婷很可能还要面临,长达1年以上的手术恢复期,东京奥运前保守治疗,朱婷都有长达8个月时间不能碰球。那么在仅有的3年时间里,朱婷能参与多少国家队的训练,届时30岁的她能恢复到什么水平,谁敢押这个保票?就算是朱婷手腕没有伤,她与里约刚出道时扣球一板攻得分率也下滑比较明显了。
朱婷已经打了里约、东京2个奥运周期,又加盟到欧洲打过联赛,她的扣球线路、手法,包括冲进打短球这样的战术攻都被美国、土耳其等拦死。围绕朱婷设计的“7仙女”战术体系,被各队都已经研究透了。再以朱婷为核心打3年,那30岁又经过手术的朱婷,她能不能起到里约时“一锤定音”的作用真是很难说了。
李盈莹进攻不仅仅靠手法和左手线路,90公里以上的扣球时速照样可以轰出。很多球迷也认为,李盈莹的强攻实力不足以取代朱婷打大主攻,她只适合于近网的左手线路和多变手法。实际上,国家队目前最高的扣球时速为朱婷的98公里,张常宁95公里,李盈莹也轰出过93公里的扣球,这就是强攻实力的体现。
1.“姚李配”传扣更为默契,丁霞能否打到巴黎仍是未知。姚迪和李盈莹都是来自天津队,而天津女排能够在近年来拿下联赛冠军,也是得益于姚迪和李盈莹的配合。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对阵意大利,也是姚迪激活了张常宁、李盈莹两大主攻,也算是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姚迪打出了代表作。对边攻手而言,考验她的强攻实力就是源自于两个指标:一个是扣球高度,另一个是扣球时速。李盈莹在世联赛上与朱婷、张常宁一样,都打出了超过2米9以上的扣球高度,扣球时速也能轰出90公里以上,具备一流攻手的强攻能力。
但与朱、张二人相比,李盈莹的扣球手法变化更多,下手的速率更快。世联赛打多米尼加,朱婷的高点强攻频频被防起,而李盈莹的扣球节奏,多米尼加基本上都形不成拦网。多米尼加队中还有卡斯蒂略这样的世界级自由人,对李盈莹的扣球落点、线路也是无能为力。当然,朱婷打世界大赛已长达8年,李盈莹仅在国家队当了4年替补,其他球队对李盈莹的特点还是很不适应,也这也李盈莹扣球效果更好的原因之一。
只要你的扣球高度、扣球时速硬实力摆在那里,仍然处于上升期的李盈莹,绝对比即将迎接30岁的朱婷,更适合担当巴黎奥运周期的进攻核心。丁霞在东京奥运比赛结束后的采访,表示自己会坚持到巴黎,但2024年丁霞也将来到34岁,那个时候还要看她的实际状态和能力,能不能入选国家队,再来说李盈莹的配合吧。
东京奥运主打“伤员”朱婷已经是中国队提前出局的最大败笔,而巴黎奥运再主打30岁且被世界各队熟悉的朱婷,也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3年的时间,能够围绕新的进攻核心李盈莹设计一些技战术,以避免她明打明地一味拼强攻实力,这才是中国女排避免巴黎奥运再次折戟沉沙的关键吧。大家觉得30岁的朱婷,在巴黎奥运担当进攻核心,合适吗?欢迎各位留言、探讨,感谢关注!我是骑马寺的少年。
你觉得会带给球迷什么样的惊喜与期待?
▂ ▄ ▅ ▆ ▇ █ 精彩回答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020年的春节档电影中,《中国女排》毫无疑问是必看清单上的一员。
前段时间,巩俐饰演的郎平造型就登上了热搜榜高位,大家纷纷留言惊叹“太像了”,称其为“神还原”,简直就是“复制粘贴”。就在巩俐抬眼的几秒时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郎平本人,观众们便对电影的上映更加期待了。
除了巩俐坐镇之外,电影的主创阵容也非常豪华,多位实力派均有参演。预告片中还为观众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和惊喜,就是最后一幕里巩俐饰演的成年郎平对成年陈忠和说了一句“你躲不掉的”,两人都未露出真容,更是引人遐想成年时代的这段故事,到底是什么模样。
陈可辛导演在选角上的眼光颇为独到,每个人物都丰富细腻,他们之间的经历将中国女排三十多年的故事缓缓铺开,从青年时代讲到荣获冠军,将几代女排精神融为一体。
观众们对《中国女排》的期待值迅速飙升,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走进电影院,渴望与记忆中的中国女排一起欢度新年。
1.轻松诙谐,《中国女排》里有你看不到的背后故事
在近期发布的最新预告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爆笑的细节。
大家过去对中国女排的认知,大多停留在重要比赛时的转播上,或是他们在获胜之后的访谈中,很少能够知道背后的故事,以及她们回忆里一路走来的曾经。
于是,《中国女排》弥补了这一空缺和遗憾。
预告中,青年郎平和陈忠和之间互动不断,氛围非常搞笑,一改他们在比赛场上那种紧绷严肃的感觉。
看之前,本来以为这部电影只是一部情怀之作,所做之事不过是将他们训练比赛的经历影视化而已。但现在看来,不仅有训练和比赛,也有日常的嬉笑打闹;不仅有感人的情怀,也有印象深刻的笑点。
轻松诙谐,毫不死板。
比如白浪和彭昱畅的最萌身高差,青年陈忠和吃鸡腿时的狼吞虎咽,以及两人在练球时悬殊的实力差距,都让人看得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2. 小个子也有大前途,彭昱畅这次真的够拼了
在《中国女排》中,彭昱畅饰演青年陈忠和。
在过去看比赛时,现实中成年的陈忠和总是笑容满面,彭昱畅与其气质相近,两人放在一起时颇为神似。而且彭昱畅天生就带有一种不服输的亲切感,与人物境遇极为贴合,是青年陈忠和的不二人选。
在预告中,彭昱畅有一场吃鸡腿的戏,很是传神。
这场戏是在旁人嘲笑青年陈忠和食量与运动社并不匹配时,他为了争一口气,所以才会斗狠较劲啃吃整个鸡腿,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他是有资格待在运动社的。
彭昱畅为了能够精准演绎这个角色,还特意去接受了排球的训练,切身体会到运动健儿们的艰辛,真的很拼。在体验过真实的排球生活后,他所说的台词就变得更加具有灵魂了,也为陈忠和这个角色注入了更多的力量,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他一路成长而来的不易。
他说自己因为身高的限制所以只能在队里打替补,身边全是高自己好几个头的大个子,目光全是仰视。
他在陪同训练时,接郎平的球被击倒在地,昏迷不醒。
即便遭受了许多挫折,但他却始终在排球这个领域坚持着,从未放弃。
就像片中郎平对他说的那句“总有一日她会超过海曼摸高”一样,青年陈忠和也有自己想要为之拼搏的梦想和冲劲儿。
他代表的中国女排精神,叫做“不放弃”。
虽然不能自己站在球场上,但陈忠和在郎平的鼓励下,选择走上了女排教练的道路。这个曾经被球员们唾弃和嘲笑的小个子,终于也有了大前途。
陈教练对女排姑娘们说“没有人能笑着拿世界冠军”,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样。
他一路披荆斩棘走来,终于得偿所愿。
在他被队员们高高抛起的时候,我们仿佛回想起了2004年那一刻的辉煌。在中国女排击败俄罗斯并获得奥运会冠军时,他脸上依旧笑得那么灿烂。
那一刻的感动,变得更加完整了。
3.青年郎平是最合适的人选,传承精神永不消逝
除了情怀和笑点,这部电影最想体现的核心其实是传承。
《中国女排》里用多个维度,多种层次的递进,将这份传承的精神完美地呈现给所有观众。
青年时代的郎平是白浪饰演,现实中她就是郎平的女儿,是这个角色最为适合的人选。
对于白浪来说,郎平既是她最了解的母亲,也是她需要冲破自己去精准演绎的角色。虽然她也是排球运动员,身高和容貌都与郎平高度相似,但对于从未挑战过影视剧表演的白浪而言,第一次登上大银幕就是饰演整部电影中的核心角色,难度极高。
当初在接下这个角色之前,白浪犹豫了很久,是郎平多次鼓励她挑战自己,因为“挑战”也是中国女排中必不可少的精神。
彭昱畅饰演的陈忠和那种不放弃的坚韧,以及白浪决定饰演青年郎平的勇气,都是女排精神的传承。
不论是电影中,还是电影外,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感动。
中国女排,不容错过,大年初一,不见不散。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安家杰不再是执行教练?
这话调侃?讽刺?
执教教练和教练以及总教练,或者说主教练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执行教练,类似个现场指挥,制定方案和技战术的不是他,他只是个形式出现而已。现在由执行教练变成教练,不是"失庞”!而是提升了,说明不再是执行,是有独立执教权了。
比如赖亚文是领队兼教练,主位是领队,其次才是教练,不过身份排位还是在安杰后面的,但只是体现在球队,不代表排协职务。
2016年里约中国女排问鼎,女排姑娘们仍在争战,可郎导选择了“隐退",一是合同到期,需要时间考虑是否续约,中国排协和郎导有双向选择权力。
但更主要的是郎导真累了,这辈子等于“卖给"排球了。年轻时用命换成绩,为国争光了,可是郎导个人生活未得到什么改善,被迫出国打球,也是悲催。
后来情况是好转了,生活也稳定了,婚也结了,女儿白浪也很可爱。但中国排球的发展陷入长期低迷,陈忠和下课后,女排度很混乱。这时又想起郎导,郎导碍于各方面情面,国内球迷的期盼,袁伟民的话,李全强的赴美请援,促成了郎导再次拿起女排教鞭。
完成2014年世锦赛亚军,2015世界杯冠军,2016奥运会冠军,提拨了朱婷、袁心玥、张常宁、龚翔宇等新人,郎导功不可没。但伤病严重,站都费劲!2017年做个两次髋关节手术,身心具疲。
这个期间郎导没有任何排球身份,都是安家杰在作。可是安导独自领衔了全球女排大奖赛,遗憾的是未进前三,没办法又是郎导临危受命,第三次执教国家队,这个时间段,郎导是总教练,安导是执行教练。
网爆也好,事实也罢,都说郎导遥控指挥,现场可见的是郎导和赖导在观众席,都佩戴对讲耳麦,和安导一样的配备,结果大冠军杯冠军是拿了。这个功劳最终还是安家杰的!
安导有个习惯,好用山东本土球员,因为她曾经执教山东队,最多的时候山东女排四人在国家队,但在表现一般的情况下,仍然固执使用,比如宋美丽,杨方旭、钱靖雯!尤其钱靖雯,技术不咋地,还不聪明,经常脚过中线弄伤队友,朱婷、袁心玥都被她“害过”!就是不用曾春蕾和龚翔宇,被饱受指责。
后来大冠军杯郎导回归,才退回了钱靖雯。这不见得准有私心,只能说能力有限,只会用自已熟悉的人,洞察力差了点。
但随着东京临近,郎导年龄渐长,安家杰也得到了锻炼,郎导对他期望值还是很高的,毕竟自己选的“接班人"!要更加主动努力培养,至于安家杰是否争气,能否上位,还要等东京之后了。
不知道朋友们怎么看,观点相同请关注我们,不尽相同请留言,您的支持永远是我们的动力哟!谢谢大家! (胡是一哥)东京奥运的中国女排正常吗?
2-3输给俄罗斯之后,中国女排本次东京奥运会的故事其实就已经书写完成了。赛后,郎平眼中含着泪水:“对不起全国球迷给我们这么大的期望和支持,作为主教练,我肯定要负责任。”
经历了东京的失败后,即将61岁的郎平终于可以卸下这副重担了。延迟举办的奥运会让郎平退休的日子延缓了1年,而现在看起来她似乎也没有必要再留在这个位置上了。对一个周身伤病且为中国排球奉献了毕生心血的传奇来说(事实上郎平的国际化经历让她在世界排球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她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
是的,我仍然选择用“功成身退”这样的词来形容郎平在中国女排的第二段执教经历,甚至如果把时间只压缩到东京周期,我也认为郎平的工作并没有太多值得指摘的部分。东京的失败当然让人痛苦,海外媒体在这次报道中国女排时都用到了“cry”或是“tearful”这样的词,也能看得出这次的失败给大家带来的痛苦,但对一辈子都在排球场上打拼的郎平来说,竞技体育的失败原本就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潮起潮落之后,郎平和中国女排也都会在下一个阶段里找到自己的新方向。
那么,在2016年里约重登王座之后,郎平真的犯了错吗?当然。在竞技体育残酷的用成绩说话的前提下,郎平一定要为这次东京的惨败负责——事实上,这是中国女排历届奥运会上的最差成绩,甚至要比1992年巴塞罗那的第七名还要糟糕。回到过去5年的准备期,我们当然可以找到无数的所谓“错误点”。
从结果倒推原因,这其实有些过于粗暴。比如被大家诟病的新老交替问题,不少人认为中国女排在整个东京周期除了李盈莹以外都缺少足够出色的新鲜血液,从场上的表现来看,在七姐妹打不开局面的时候,我们拥有的选择的确不多。但是翻开这次的阵容看看,除了颜妮和丁霞以外,真的有球员算是年龄很大吗?
事实上,中国女排只是延续了2019年女排世界杯夺冠的主要阵容。七姐妹中的剩下五人,年纪最大的也就是朱婷的27岁,尽管郎平自己年仅27岁就已经退役,但是现在已经是2021年,运动员们的状态保持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更不用说在健康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里,培养新人的任务不应该落到国家队主教练身上。我们不能因为听多了郎平从二队提拔朱婷或是格外信任颜妮这种故事,就迷信让郎平去培养新人——她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不是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
吴梦洁、王艺竹、倪非凡、高意、陈博雅、陈佩妍、段放、栗垚……这些名字都曾和中国女排有过关联,但并不是这些没有来东京的球员就可以帮助中国女排从小组中突围。毕竟体育比赛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在失败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你不可能有机会证明这些假设(其实比现有的情况还糟糕)。
比赛层面唯一可以拿出来被讨论的自身原因,或许是郎平的临场应变。朱婷的状态肉眼可见的糟糕,但郎平依旧选择相信球队最可靠的球星,而非果断弃用——在朱婷休战的小组赛第四场,中国女排随即干净利落的3比0干掉意大利队,还把此前进攻得分率超过50%的意大利明星得分手艾格努限制到全场35次进攻仅得到14分。
这是一次考验魄力的抉择,事后证明郎平在这一次选择了保守,而结果也并不美妙。但换位思考,一个主教练应该有这样的魄力从第一场就做出弃用选择,甚至直接让朱婷落选大名单,都太过理想化了。
对郎平来说,一生充满故事的她早已是中国排球的标杆人物。可以说,中国女排的三次辉煌都和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八十年代初“铁榔头”响遍世界,2016年和女排涅槃重生,即便是2004年的夺冠,也有她第一次入主女排时发掘的王丽娜和冯坤的身影。
2016年原本是她隐退的最好时间,当时56岁的她也到了“法定退休”的年纪,但国家需要她似乎是郎平身上无法越过的那个坎儿。1995年和2013年,中国女排两次需要她,她都选择在逆境中接手并且带队回到正轨(2005年她接手美国女排其实也重现了这一轨迹)。
一个人书写完中国女排的至今为止的所有历史,在里约率领不被看好的中国女排重拿冠军,2019年再夺世界杯冠军,在认真复盘女排的兵败东京时,尽管她的确是那个需要负责的人——但如果“负责人”贾秀全都可以说出“女足世界杯我带小组出线,这在亚洲球队里数一数二了吧!这次奥运会亚洲两个名额,我们抢到了,你觉得我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样的话,我实在没有底气用“失败”去形容过去5年的郎平。
站在2021年东京兵败的节点上,我希望的是世间可以还郎平一个宁静。她作为一排球人的生活或许可以到此为止了,虽然我相信她不会就此离开排球,但她完全有资格去享受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姐姐以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了。
在中国竞技体育习惯性造神的大环境里,郎平最特别的地方并不是她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当然比成就大家也只能甘拜下风),而是我们从每一个角度上都在感知到,她就像是我们身边走过的任何一个60岁阿姨,普通平凡又有着自己的魅力。她有意气风发值得怀念的青春,有难称平顺但咬牙坚持的过去,有回归少女但无比真实的日常,更有专注威严还一丝不苟的专业。
出生时已错过女排五连冠的我,永远无法切身的感知到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中国女排到底给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强大支持,甚至回忆到对郎平的初始记忆,也只是我父母辈在听说郎平从美国回来接手中国女排时,对郎平私生活的调侃和议论。
那是时代对一个女性的不友善,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努力做得更好。
对体育行业从业者来说,郎平是一个拥有自己时代的人,她和姚明、刘翔、李娜、李宁那些伟大的名字一样,足以让世界认识中国。但郎平更加不同的是,她的光鲜背后却更加朴实。她曾经不随大流的去美国读书,用自己的专业获得丰厚的酬劳,率领美国女排在北京力克中国女排,然后再带领中国女排拿下冠军。这些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传奇,甚至说,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分析郎平在东京周期的各种操作,本身就不够公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在接受一支奥运会冠军队之后继续维持成功的?
2016年里约夺冠后,我们认识的是一支讲究科学、充满快乐的中国女排,而郎平作为这支球队的建造者,我们得承认是她把这样的元素带给了中国女排。在《夺冠》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物质贫乏年代人们的艰苦奋斗,他们真实又残酷,足以让每一个人皱起眉头为他们落泪。在沙地里流血,在黑夜中落泪,这是人们对女排精神的感知,但也成为了人们对女排精神的固有印象。
26岁就已经退役的郎平,比所有人都知道那个年代训练的疯狂。“三从一大”的训练方式已经在被我们重新审视,而更加强大的支持、更加科学的态度也让现在的我们有资格用同样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提升训练效果。作为一个教练员,又或者是一个切身体会过“魔鬼训练”的运动员来说,郎平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明白其中的苦,而她能做的,就是用自己可以选择的方式让这些孩子们少受点苦。
如果不用那么苦也能获得奥运会冠军,这有什么不好吗?
在奥运会的层面上,没有人的训练是不苦的。但残酷的竞技体育,一定只有真正的强者才更有资格告诉世界你吃过的苦。
即便经历了失败,但同时拥有快乐、科学和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让我们相信她们不会就此沉沦。而这也是郎平带给我们的财富:“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一定会赢,但是要努力去赢。”
最后说,希望中国排球人争争气,未来不要有人第三次和郎平说“国家需要你”。毕竟作为一个拜仁球迷,我是亲眼见过自己的主队把年逾七旬还带着心脏起搏器的退休老帅海因克斯从摇椅上拉回训练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