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赴仇,叶澜依自杀时为何将手放在铜盆中?
叶澜依在确信弘曕与灵犀是果郡王的孩子后,决定做一件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事,除掉皇上,保护果郡王的骨血。
果郡王救过叶澜依的命,从此叶澜依情根深种,虽然明知与果郡王身份天差地别,而且果郡王也没有想接纳她的意思,但叶澜依心中就只想保留这份美好的幻想,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他。
可是这一点点幻想也被皇上给破灭了,叶澜依从驯马女变成了皇帝的宠妃,此时的叶澜依已经心死,所以她会毫不犹豫地喝下齐妃送来的红枣汤,她才不想给皇上生孩子,齐妃的红枣汤正中下怀。
如果果郡王不死,叶澜依也许就这样带着没有灵魂的躯壳,继续在宫中人畜无害地苟活。
可是果郡王被皇上害死了,又激活了叶澜依的僵死的灵魂,她也要查果郡王的死因,为他报仇。却在深夜发现了夏刈去采弘曕的血。
当甄嬛看到抱着弘曕的叶澜依时,跪下谢恩:你对本宫有恩,你救了允礼的孩子!
当叶澜依听到这句话时,又惊又喜:他们是十七爷的孩子?他们是十七爷的?
随即又说:不行,皇上对弘曕和灵犀这样做,定是起了疑心,你要早作准备。
甄嬛:皇上病重,夏刈是留不得了!
叶澜依着急:光留不得夏刈有什么用?从现在开始,我做任何事情都与你无关,你都不用管,好好看住你和十七爷的孩子,熹贵妃,你的福气在后头。
叶澜依这样说,是看到问题的症结,光杀夏刈没有用,皇上只要起了疑心,没了夏刈还有别人,只有让皇上死,这俩孩子才是安全的。皇上终于在道士的丹药和叶澜依的温柔刀下灯尽油枯。
叶澜依也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保住了他的骨血,终于为果郡王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她所牵挂的人,她所恨的人,统统都死了,这个世界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她用她最心爱的小刀割腕了,面带微笑,去见她心爱的人了!
那么叶澜依割腕后,为什么把手放进水盆里呢?如果叶澜依选择上吊或者服毒之类的,都死的难看,也不符合她的个性,而割腕不会立即致人死亡,手腕上的脉是桡动脉,这根动脉细小,只有2毫米,正常人割破桡动脉,人体凝血功能发挥作用,能使破损地方血液凝固,血管闭塞可以阻止继续出血(当然凝血功能不好的人就会很快失血而亡,千万别试啊!)
所以叶澜依割腕后,把手放进了水盆里。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割脖子?那样死相也很难看,到处是血,只有叶澜依这个死法,又体面又干净!
杨过爱过郭芙吗?
您好,我是小凡星说电影,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那么《神雕侠侣》中杨过到底爱不爱郭芙呢?我认为杨过对郭芙是没有爱的。杨过从小父母双亡,生性桀骜不驯,又因为流落街头受尽欺凌看尽他人嘴脸,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畏强权,更厌恶溜须拍马之徒。当面对郭芙这种从小娇生惯养受尽宠爱的小公主自然不屑一顾。郭芙从小到大都被人宠着顺着,面对帅气的杨过主动示好就觉得是给他天大的面子了,结果杨过压根不领情,她就觉得是杨过故意针对她。杨过越不理她,她越受不了,标准的由爱生恨。但凡杨过对她能顺从一些,她就能像崇拜耶律齐一样崇拜他,可杨过偏偏就不。
杨过到后期一看到郭芙眼睛里都冒火了,三番两次找自己麻烦,还把自己变成残废,差点害死自己的最爱,如果不是因为郭靖对他那么好,可能早就杀了她了。
我想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一开始杨过爱的是郭芙,就是因为杨过见到小龙女的第一眼没有对小龙女动心,所以觉得杨过对小龙女的感情是没有性冲动的那种,是恩情,是亲情,而不是爱情。
我先说小龙女对杨过的感情,男女之情第一次是什么时候。是杨过翻进断龙石要和小龙女死在古墓的时候。其中一个细节是杨过摸小龙女手觉得忽热忽冷。
小龙女练得功夫是克制情欲的功夫,由此可以容颜常驻,百岁如五十。正常情况下,小龙女的手就是凉的,之前拎杨过耳朵,杨过也是觉得耳朵一凉。而此时忽冷忽热说明小龙女心绪大动,功夫破了。此时还是情,而被尹志平偷吃之后,躺在杨过怀里,整个人骨骼好像化了一样,这是对杨过欲心也动了。
而杨过对小龙女的情欲从何时才有的?这样讲,杨过的性启蒙是陆无双。他给陆无双接胸骨是第一次见女人身体,此后二人同床早上还想偷亲陆无双。这时杨过已经有性冲动了,而将这种冲动发生在小龙女身上是什么时候?是亲完完颜萍的眼睛,他猛然明白小龙女抛下他那晚的意思是什么,瞬间如同大锤锤在胸口。此时此刻杨过抓心挠肝的要找姑姑,你说他心里琢磨的是什么?
所以金庸写的很含蓄,杨过的成长是由陆无双和完颜萍开的窍。其中跟郭芙没有任何关系。
而郭芙这个角色的意义是什么?首先,郭芙为什么不是儿子而是女儿?
因为先有的杨过再有的郭芙。郭芙如果是儿子,和杨过的关系就和郭靖和杨康一模一样了,和射雕重复。
其二,郭芙的性格为啥集合了郭靖黄蓉的缺点?郭靖是蠢而坦荡。黄蓉是聪明而刁蛮。而郭芙偏偏是蠢而刁蛮,郭襄是聪明而坦荡。因为郭芙本身就是一个制造戏剧冲突的角色。
杨过在人物设定上必然要与郭靖有强烈反差,毕竟是新男主,所以杨过母亲强行早逝,使之在江湖上漂泊,性情上比较孤僻极端,与郭靖的忠厚坦荡截然相反。如上所言,郭芙为制造戏剧冲突而生,所以和杨过一定要有矛盾。黄蓉,柯镇恶和郭芙,以及大小武,合为一股斥力,强行将尘世对杨过最后的善意郭靖拉走,使杨过彻底被世人所弃。最终,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相爱。
杨过和小龙女的最大共通在于,他们都不是这个世间的人。有人说,小龙女也许不是,杨过怎么能不是?他总想出古墓,闯荡江湖啊。其实细看杨过在古墓外的所作所为就知道,杨过只是在将曾经心底的自卑以成为神雕侠的方式抹去。当他成为万人敬仰的大侠后,自幼的自卑感一消失,他就与尘世再无瓜葛。
黄蓉对郭襄讲杨过的时候说过,杨过一生快乐的日子并不多,仔细翻翻全书,看看杨过快乐的日子都是什么时候?身边那人是谁?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在襄阳城的月色下,换了一袭绿衣的小龙女,依偎在杨过怀里,说了那句,还是嫁你。
林冲为什么和鲁智深结拜?
江湖在何方?天地山水间!
古梁镛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梁山泊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在这一百零八将中,有一些人是靠江湖兄弟关系上梁山的,一些人是被朝廷逼上梁山的,一些人是被宋江逼上梁山的,其中林冲和鲁智深两人可谓兄弟情深,因为他们是结拜兄弟,也曾一同出生入死。
很多朋友比较好奇,林冲为什么和鲁智深结拜?古梁镛认为,这是缘分使然,也是命运使然。
下面详细分析。
林冲和鲁智深结拜,命运使然熟读《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遇洪而开”的故事,就是洪太尉强入镇魔大殿,解封一百零八煞星的故事,豹子头林冲对应的星象为天雄星,花和尚鲁智深对应的星象为天孤星,天雄星自然是众星里面非常瞩目耀眼的一颗,而天孤星则比较孤独,正常情况下,只要林冲愿意,他可以和很多人成为朋友,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林冲的真心朋友并没有几个。
反观鲁智深,他虽然是天孤星,但是为人行侠仗义,江湖上也很有名头,即便是后来上梁山,二龙山团队也是铁板一块,如此一对比我们会发现,天雄星并没有雄冠群英,天孤星也没有孤零零一个人。但是这两颗星,一个主多,一个主少,正如道家之阴阳互补,他们两个的命格也属于互克互补,因此命中注定,他们会见面,并且关系比较亲近。
林冲和鲁智深结拜,缘分使然鲁智深是天孤星,通过鲁智深的所作所为,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鲁智深孤身一人,或许从小就是孤儿,而林冲则不同,原著中明确记载了林冲的家世,他的父亲是林提辖。
根据宋朝事业单位规划,朝廷公务人员分为“官”和“吏”两种,“官”属于正式公务员,而“吏”则不入流,不能算作朝廷“官员”,提辖属于武官官职,位居六品,而教头则属于“吏”,同时宋代的提辖相当于现代的团长,而教头(从八品,县官七品,因此教头不入流)则相当于现代副营级干部。
林冲和鲁智深为什么会结拜?因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互报家门,鲁智深一听林冲是林提辖的儿子,立马对林冲尊敬起来,说起了一段过往。
鲁智深说他认识林提辖,林冲本来见鲁智深武功高强,心里对鲁智深先有了好感,一听鲁智深居然认识家父,林冲显得特别激动,主动提出和鲁智深结拜,并且称鲁智深为师兄。
智深道:“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得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
林冲为什么主动和鲁智深结拜呢?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的缘分了。
如前文所提,鲁智深极有可能是孤儿,或许他本来就出身在东京,家中遭遇变故,成为了孤儿,幸亏得林提辖救护,鲁智深最终投身行伍,最后在老种经略处任职。
为什么古梁镛认为鲁智深得林提辖救护呢?这点可以从林冲对鲁智深的称呼看的出来,林冲称呼鲁智深为“师兄”,而不是《水浒传》里面流行的“哥哥”。
林冲的武功来自于林提辖,那么鲁智深的武功来源于哪里呢?影视剧中演义成“由五台山智真长老传授伏魔杖法”,但是林冲称鲁智深师兄,很明显他认得鲁智深的武功和自己的父亲有关,后来有得鲁智深亲口承认,认识林提辖,这也就坚定了林冲和鲁智深结拜,并且称鲁智深为师兄的想法。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已经清楚古梁镛的想法,不错,鲁智深的师傅就是林提辖。
在《水浒传》中,真正有武功的人并不多,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练武并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担负得起的开支,同时武功高强的师傅非常难找,他们收徒弟也非常严格,可以说,门派之见非常森严,这并不是胡乱猜测。
在《水浒传》中,高俅和林冲结怨来自于林提辖和高俅之间的恩怨,当年林提辖指点别人练武,当时混混高俅游手好,同时也闲热爱枪棒,但是他没钱请老师,有一天他偷看林提辖指点别人练武,被林提辖发现,林提辖出手教训了高俅,一棒子打的高俅卧床三月不起,这笔仇最终被高俅转嫁到了林冲头上。
所以说,林提辖指点鲁智深武功,在哪个年代,那是非常大的恩德,这也是为什么鲁智深听闻林冲发配后,义无反顾的一路追赶,最终在野猪林救了林冲性命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缘分早已注定。
谢谢大家。
欢迎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古梁镛原创。
喜欢的记得转发+关注哦!
为什么不能成为华妃甄嬛一样的宠妃?
皇上一生最爱的三个女人是谁?纯元皇后、华妃、甄嬛。连皇后也要靠边站,祺嫔又怎能排上号?当然,祺嫔不能成为宠妃,除了不是皇上喜爱的类型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以下几个主观原因。
依靠皇后,注定了她的悲剧祺嫔的父亲,是与甄嬛的父亲一起扳倒年羹尧的有功之臣。所以,祺嫔一进宫,和甄嬛走得很近。但很快,祺嫔就倒戈了,被皇后收到了麾下,成了皇后队的一员。在皇后和祺嫔的共同努力下,甄嬛父亲的被流放,甄嬛也心灰意冷的出了宫。
甄嬛不在宫中,皇后就是一家独大了。
安陵容每次侍寝后,皇后都会给她准备一碗避子药。对祺嫔,皇后没有直接给避子药,而是送了一串麝香珠,祺嫔为了显恩宠,日日戴在脖子上。
子嗣是后宫妃嫔们的最好得宠方式,也是提升位分最有力的武器。但显然,祺嫔是没有指望会有孩子了。没有子嗣,祺嫔就只能牢牢的依靠皇后,所有的一切恩宠,都要看皇后的脸色。
皇后不是一个大度之人,前有一个华妃已经让皇后位分差点不保。皇后又怎会让身边再冒出一个华妃来?因为甄嬛不好控制,所以将她逼出了宫,祺嫔好控制,那就让她暂且留在宫内吧。这就是皇后的真实面目。
没有头脑,心眼小,窝里斗甄嬛不在宫中,安陵容和祺嫔两人盛宠。没有对外的目标,这两姐妹为了争宠,开始了窝里斗。皇后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会视而不见。
甄嬛回宫后,祺嫔的恩宠自然少了不少,她没想着和皇后的队员们商量怎么一致对外,而是将怨气撒到了安陵容身上,毒哑了安陵容的嗓子。
在明知欣贵人对自己不满的情况下,还责打甄嬛以前的婢女佩儿。结果让皇上抓了个现行,立刻被降了位分,禁在宫中不得外出。后来在皇后的帮助下,祺嫔虽然复了位分,但在皇上心中的位置,早已没有了。
祺嫔蠢得最出翔的一出戏,无疑是滴血验亲了。
滴血验亲没有十足十的把握,除了会丢了性命,也让会母家万劫不复。可祺嫔在皇后的指示下,还是带头挑起了这场戏。结果我们看到,皇后的策略是请甘露寺的姑子和甄嬛宫里的霏雯做假证,而最大的宝压在明矾上。
如此大的风险,又会连累母家,搞不懂祺嫔为何会答应皇后挑起这出戏?即使皇后答应保全其母家,到时物是人非,皇后的话能信几分呢?
退一步说,即使滴血验亲成功,最大的受益者只是皇后。皇上不仅不会看重祺嫔,反而会将滴血验亲产生的副作用归结到祺嫔头上,祺嫔得不到任何好处。说到底,祺嫔只是皇后的一颗棋子。
母家势力无法企及年家年羹尧是川陕总督和一等公爵,是平定西北的大功臣。正因为位极人臣,皇上对他是忌惮的。皇上夜夜留宿华妃宫中,年家的地位和功勋占了一半的功劳。
反观祺嫔,母家地位不高,而且善于见风使舵,是皇上最厌恶的一类人。祺嫔的恩宠,母家帮不上任何忙。
年家倒台后,皇上不忍年世兰处死,将其降为答应;滴血验亲败露后,祺嫔直接被贬为庶人,连带母家也一起处置了。这个区别对待,就是爱与不爱的区别。
祺嫔的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看到母家地位比甄家低,就想搞倒甄嬛,家风不正又没有头脑,怎会有好的结局呢?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原因很简单,雍正要集中皇权,恰巧年羹尧、隆科多这对重要左膀右臂却挡了雍正的路,所以雍正一定要除掉他们,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还是来聊一下年羹尧是怎样失宠的吧?以及雍正是如何对年氏一门下的黑手?以及年羹尧自己作的多么愚蠢?毕竟功高震主又能全身而退的人还是很多的!年羹尧是如何失宠的?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来改隶汉镶黄旗。他出身官宦之家,父兄都做官的。年羹尧也是进士出身,受康熙欣赏破格提拔,先任内阁学士又任四川巡抚,不到30岁就成为封疆大吏。到了康熙57年,又任四川总督兼巡抚,又康熙60年又升为川陕总督。
年羹尧的妻子宗室辅国公苏燕的女儿,也算宗亲。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亲王时)的侧福晋,后封为贵妃,这样年羹尧成了正宗的皇亲。
上头有人,手里有权,有疆有兵,年羹尧就不谨慎了,新疆判乱中,年羹尧不负雍正所托,仅半个月就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平定。
其实年羹尧是个老实人,他从没有犯上作乱之心,他满足于自己实权在握的地位。如果他有异心,根本不需要这么快的平定叛乱,而完全可以在边关慢慢做大。既然他无意造反,雍正为何依然要除掉他呢?
就是因为他追求的“实权在握”害了他,那个实权雍正给谁也不放心,总是要收回到自己手里才罢休。年羹尧自己不舍权,就只能被除掉。
平叛之后,雍正升年羹尧为一等公,3年后,年羹尧被解除大将军职,受参劾,被处以死刑。
年氏一族的命运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死后不久,雍正就对年羹尧下手了。雍正让年羹尧自杀,把年羹尧的儿子年寅砍了头,年家15以上的男子全部发配到苦恶之地充军。年羹尧不满15岁的儿孙等长到15岁时也要陆军充军,这些充军的年家子弟永远不许赦免回来,如果有人胆敢偷偷收养隐藏年羹尧的子孙者,一律以谋逆同党治罪。
年羹尧的妻子原是宗室,叫她回娘家生活。
年羹尧的哥哥,工部侍朗年希尧被撤职。
雍正要杀年羹尧的老父,太傳一等公遐龄,老头子80多岁了,有大臣朱轼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儿子有罪杀老子,不合法呀。这才保了老头子一条命。
所有与年羹尧同族的文官武将,一律撤职。
其它与年羹尧有瓜葛的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比方一个叫钱世名的被雍正挂匾“皇骂”,也是绝了,只是因为这位钱兄给年羹尧拍过马屁。
年羹尧自己有多愚蠢雍正登基大宝前后,隆科多与年羹尧一内一外尽忠职守,是出过大力,立过大功之臣,是雍正绝对的左膀右臂。雍正将皇家大权,甚至身家性命都付诸二人保全。
雍正也好,哪个皇帝也罢,这种军政大权怎么也不敢长久的托付给他人,况且年羹尧是汉人,而反清复明的思潮未绝。所以收回权力只是时间问题,但雍正也需要时间,恰巧不巧,他的政权还不稳固,新疆叛乱就发生了,这时候他对于拥兵平叛的年羹尧是又倚重又害怕。
倚重是因为他有年羹尧可用,害怕是因为年羹尧可以和任意一股政治势力里应外合,将雍正掀下宝座,扶助其他亲王重登大宝,或者年氏直接“反清复明”都有可能。
所以在年羹尧平判期间,雍正频繁下旨赏赐御用之物,还低声下气的反复表示:有你年羹尧才有我雍正,有我雍正必不忘你年羹尧等等。
这是皇帝跟臣下能说的话吗?这是信任年羹尧的话吗?这是君臣亲厚的话吗?
当然不是,这是雍正在敲打年羹尧。如果年羹尧懂得雍正的心意,就应该在得胜之后,只身回朝请罪,然后把兵权一交,得保个终身富贵的一等公就完了。
年羹尧没有,他且蠢且贪呢。他心安理得的受用了雍正给他的全部好处,基至做起了春秋大梦:朝廷是皇上的,西北是我年羹尧的。
他平时起居行动竟开始仿效皇帝:出门时要黄土垫道、官员净街、街巷铺面关闭;建行辕,里面彩画4爪金龙、鼓乐手都穿缎蟒袍。更过份的是,蒙古各部王公跟他会面要下跪行礼,这些都算务虚雍正还可以忍耐。
有一个事,雍正绝对不能忍!
年羹尧不断向朝廷要军需,年羹尧还强横地控制西北各地方的经济。这还了得,打仗不就是打钱粮吗?年羹尧不断增强军、政、财力,这对雍正来说是非常大的威胁,是不能忍的痛点!
年羹尧势力日渐炽盛,朝中官员依附者非常多,年羹尧回京觐见雍正,王公大臣们竟然出城去远迎。
年羹尧更蠢的是他给雍正祝贺的折子里竟然被雍正发现了错别字。把“朝乾夕惕”误写成“夕惕朝乾”。前者的意思是赞美皇帝治国理政勤勉不怠,后者的意思是“装样子勤勉”。这下雍正抓到年羹尧的实把柄了,说他对皇帝不敬。
我觉得这个就是雍正在除掉年羹尧的时机成熟时,他自己出的一个阴招。年羹尧叫人代写折子,不重要的折子他是看也不看,这些情况雍正早就掌握了,所以让年羹尧身边的“卧底”故意写了有笔误的折子递上来,以便治年羹尧的罪。
年羹尧到这时还没弄懂他的主子雍正呢,你瞧他的蠢吧:年羹尧一再进折请罪。他始终没意识到:自己活不成了。
其实作为一位皇帝,很多人都讲雍正暴戾绝情,其实不然,雍正下手后那确实是心硬手黑不留余情,但他下手之前还是充分的给予臣下机会的。年羹尧本可以拥有另一种人生,另一种结局,但他自践死路,怨不得别人,可惜了年氏一门,跟着倒霉,年家一生功劳,半生富贵,到临了却异常悲惨,实在是可怜可悲可叹。
清朝末年也出了一位权倾朝野、手握清廷军政大权的边疆大吏曾国藩,人家就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活出了一份完美人生!再回问题开始:年羹尧为什么失宠?答:主要是自己“作”的,踫上哪个皇帝也容不下这号“作死”的人物,况且碰上的是雍正。
我是林灿,喜欢就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