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自我修养,赵丽颖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因为丽颖姐姐颜值抄高,还很萌,演技好到没话说,性格开朗...
颖宝美图
卡通
支持丽颖
真正的高贵不在出身?
感谢邀请,真正的高贵不在出身,而在细微之处的教养,对吗?首先说,任何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是,出身在高贵家庭的人,并代表本人就是高贵的,有一句话说的是,寒门出贵子,这就是说,人生决定自己,是不是高贵的人。需要人生成长路上,受到好的教育,好的教养,才能让一个人,有好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培养一个好的人品,品德,遇到大是大非,更恪显一个人是不是高贵大气,在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聚餐聚会,等等举不胜举,细微之处,才能完完看出来一个人,是否高贵高雅,这与出身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最主要是,自己的修养慢慢培养自己的人生准则,这就是我的观点!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美国的影响力大吗?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对我国进行全面的封锁遏制,因此造成了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当有限。随着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愈演愈烈使美国开始重新衡量对华外交的重要性。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使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格局的重要性。从这时起美国领导层开始明白无论喜不喜欢都少不了要和中国打交道。
1966年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在发表的《亚洲和平的要素》讲话中首次表现出对新中国的友善姿态。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取消了对华贸易管制,终止了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台海地区的巡逻,同时开始在国际外交场合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10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时提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以此暗示希望由巴基斯坦帮忙在中美之间牵线搭桥。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相当对立的状态,在此之前双方几乎没任何来往,所以就需要中间人从中牵线搭桥。同年11月10日叶海亚·汗在访问中国时向周总理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叶海亚·汗回国后又把周总理的回复转达给了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1年7月8日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出访巴基斯坦。当晚叶海亚·汗总统设宴招待基辛格。
晚宴正在进行之际基辛格大呼肚子痛,叶海亚·汗立即声称是伊斯兰堡的高温影响了基辛格的健康,随后叶海亚·汗就邀请基辛格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基辛格在摆脱记者的追踪之后其实并没前往那蒂亚加利。其实基辛格已于9日凌晨四点半左右搭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尼克松之所以选择让基辛格秘密访华为自己日后亲自访问中国打前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时中、美两国在长期对立之后彼此缺乏互信。当时美国内部还存在很多对新中国不友好的政治势力,所以必须先派人秘密访华打一下前站。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对国际问题很关注,对与中国方面的谈判也准备得比较充分。加之基辛格此时并非正式职务,所以即使秘密行动被曝光也能最大程度避免双方的政治尴尬。可能我们很多人对基辛格的印象就定格在他的访华之旅。
那么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基辛格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如今他在美国乃至在国际上还有多大影响力呢?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菲尔特。身为犹太裔的基辛格在纳粹德国的排犹政策迫害下不得不于1938年移居美国,又过了五年之后基辛格才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1943年至1946年期间基辛格曾在美国陆军服役。退役后的基辛格考上了哈佛大学并取得了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等文凭。
1951年至1969年期间基辛格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班执行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68年美国大选以理查德·尼克松成功当选结束。尼克松一眼就看中了基辛格的才能,因此力邀基辛格出任国家安全顾问。国家安全顾问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专门为国家安全提供咨询意见的顾问性质职位。这份工作如果放在古代就是“国师”,而放在现代就相当于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秘书。
这个职位只负责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而没具体处置任何事务的权力。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的顾问秘书有权没权其实取决于领导听不听他的意见。如果领导听他的,那么他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领导不听他的,那么他就啥都不是。尼克松是自己主动礼贤下士请基辛格出山的,因此尼克松在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上一直比较重视基辛格的意见。
美国是冷战时期世界全球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一个能让美国总统重视的顾问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力的。尼克松一上任就对白宫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尼克松认为官僚们除了互相推诿责任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这时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扩张,而美国正逐渐转入守势。尼克松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就要在白宫内实现绝对的掌控力。
尼克松为了打破白宫内官僚机构一片死水、死气沉沉的局面决定让自己的助理和秘书们独揽大权。当时的国务卿威廉·皮尔斯·罗杰斯基本上被尼克松架空了,因为任何国家重大的外交事务都不被告知罗杰斯。尼克松只和自己的助理和顾问们探讨这些问题,等探讨完之后再让助理和秘书们帮助自己落实计划。这自然在无形中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像基辛格这些顾问助理人员的权力。
当尼克松打算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时首先想到最适合提自己访华打前站的人选就是基辛格。基辛格访华促成了之后尼克松的访华、中美达成台湾共识、美国撤离武装力量等。1972年2月基辛格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而且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对世界局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尼克松访华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冷战期间最大的一次地缘外交关系变化。后来基辛格又再次来到中国与中方就正式建交的问题进行谈判磋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基辛格访华提供了新中国最高级别的待遇。1977年中美双方决定重启建交谈判。基辛格重新踏上中国协调中美争端。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按照《中美建交公报》正式建交。
在我国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第四册的91页明确记载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并促使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件事以后我们的历史书上对基辛格就基本上没什么记载了,可事实上这个人直到今天还依然健在。1973年至1977年期间基辛格担任了美国政府的国务卿一职。1973年基辛格还曾因促成越南战争谈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77年基辛格从国务卿职务上退休后在乔治敦大学担任客座教授。除此之外他还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1987年3月基辛格担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任命为调查“9·11”事件的一个独立委员会的主席,同年12月14日基辛格辞去该委员会主席职务。
事实上基辛格的影响力和能量并没因为退休而减少。基辛格的退休生活充斥着没完没了的晚宴、商业旅行、乡间周末......他的时间表和以前一样依然排得满满的:从黎明到深夜的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甚至有些人为了见他预约在数月之外还轮不上。由此可见基辛格如今在美国的影响力仍是十分巨大的。尽管基辛格现在早就不再担任什么正式职务,但美国政界大佬们仍对他的意见高度重视。
基辛格作为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博士可谓著作等身:1957年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复兴的世界》;1961年著有《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5年著有《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79年著有《白宫岁月》;1981年著有《纪录在案》;1982年著有《动乱年代》;1994年著有《大外交》;2011年著有《论中国》;2015年著有《世界秩序》......
由此可见最少直到2015年基辛格依然笔耕不辍。这也从侧面证明90多岁的基辛格在身体和智力上并没什么大问题,否则也就不可能对国际事务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并集结成书。基辛格的《大外交》、《世界秩序》、《论中国》等作品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包括前总统布什等政界大佬都认为基辛格即是实践家也是理论家。如今基辛格仍被视为美国政治外交策略的主要智囊思想库。
基辛格在《大外交》里有这么一段话:“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非美国莫属。世界上再没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本国内政,同时却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而且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干涉别人”。这句话简单直白地把美国外交方针表达得淋漓尽致。实际上美国在过去上百年来的外交运作都在《大外交》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诠释。
因此这本书在美国获得了诸多政治名人的鼎力推荐。由此也能看出基辛格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基辛格的影响力甚至不仅局限于美国国内: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基辛格就曾将自己定为为普京和特朗普之间的“中间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基辛格指出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格局。2021年11月基辛格出席了在休斯敦世乒赛开幕当晚中美乒协联合举行的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
基辛格最近一次在国际上发出声音就在前不久: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亨利·基辛格说“我们正处在完全崭新的时代”》的文章。这篇文章针对近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表述如下: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在乌克兰战争结束后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正处于完全崭新的时代。当初共和党的特朗普当选后拜访的党内大佬中就有基辛格,与此同时拜登、希拉里等民主党大佬对基辛格态也是比较推崇的。
能同时获得民主党、共和党两党主流的推崇与支持说明基辛格在美国的影响力仍是不容低估的,针对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事的发言则证明基辛格对国际事务也能发挥一定的客观影响。当然如今基辛格已不可能再直接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不过他作为老一辈政治家的名气和人脉在美国政坛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如今的基辛格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事务中所能发挥的都是间接影响。
郭德纲称相声演员要状元才?
谢谢邀请。回答不全面,请各位指正。
看了几个回答,觉得没有真正回答题主的问题,最多就说到了郭德纲、何沄伟、苗阜或者德云社的几个相声演员,相声界能耐比名气大的人还是有的,但是能达到题主说的,也就是郭德纲经常在相声《琴棋书画》中说的“状元才,英雄胆,城墙厚的一张脸”这个标准的,也就是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要有胆识、再就是心理素质强大的相声演员,真的是少之又少,并且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锻炼和积累的过程,没有人生来就能做到,这也是相声演员努力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状元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能说会唱,创新作品
首先让大家欣赏一下1979年的相声纪录片《笑》,侯宝林、马三立、王凤山、侯耀文、石富宽、马 季、唐杰忠、常贵田、常宝华、高英培、范振钰等相声大家云集,听一下真正的好相声、好演员是什么样子的,个人觉得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相声的质量越来越下降了,现在创作的一块活有可能说几次或者曝光一次就不再说啦,好活应该是慢慢打磨,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现在的相声演员能做到这点的真的太少了,很多都是在传统相声的梁子上改新一点,不再写新相声了,所以说“状元才”这一个条件就PASS掉很多人了吧,个人觉得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没有几人。
但是现在的相声界真正有才的还真有几个人(已经去世的相声艺术家就不再讨论了),相声界有句行话:“说相声,有名气的在北京,有本事的在天津。”天津做为曲艺之乡,天津真的出有本事的相声艺人。
先说第一位马志明先生,1945年出生于天津,代表作品有《纠纷》《五味俱全》《学曲艺》《大保镖》等,马志明先生还出过一本书《笑匠杂笈(马志明相声集)》,大家可以去网上买着看看,如果想要PDF版也可以私信我。马志明先生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是当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宝字辈演员。马志明上过戏校演过武戏,武坠子《论拳》、《大保镖》等就是他早年练就的功底,马季曾说:“马志明是我们相声行中的百科全书。”可以说马志明先生称得上“状元才”。
第二位说一下赵伟洲先生,这个被相声界称为“鬼才”的人,他1950年生于天津,在相声界明字辈是大师兄,这一位和马志明先生一样是能耐比名气大。赵伟洲是苏文茂的徒弟,正经“娃娃腿”学相声,捧逗俱佳,再加上积累的创作能力,称得上第八代相声艺人中的佼佼者,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创作一段《枯木逢春》曾让57岁的杨少华一夜成名,他创作的《枯木逢春》、《危言耸听》等都是按杨少华的表演风格度身定制。谈一下他为什么被埋没,我觉得和下面这个故事肯定有关,有一年侯耀文在北京开了一场纪念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座谈会,邀请赵伟洲,同时还有好多相声演员,轮到赵伟洲发言时,他一本正经的说:“我就说一句,你觉得你爸爸要是跟马三爷换换嗓子,他还能吃这碗饭吗?”话说完全场鸦雀无声,弄的现场十分尴尬。所以现在提到赵伟洲总是惋惜这位“鬼才”的创作天赋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第三位就说说郭德纲吧,1973年出生于天津,为什么说一下郭德纲,是因为郭德纲也创作过,就之前创作的相声作品而言,像早些年的《西征梦》、《我要幸福》、《我这一辈子》等相声作品还是很多的很好的。郭德纲具备能把相声作品研究的更精更高的天赋,通过录像作品也见过早年间他漂漂亮亮的使活,但是近些年各地的巡演或者开箱封箱演出,确实和之前的相声有很大差别,也许是为了迎合剧场的观众,也许他也是想开了能吸引观众就行,如今没几个人真正在乎相声的内容了,只顾可不可乐了,也许像他说的“先搞笑吧,不搞笑实在太搞笑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培养年轻观众热爱相声的耐心,像某些节目听过几次就没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了,而真正好的相声像少马爷的《纠纷》是能听的背过词的,如果只是有点畸形的追星方式维持下去,这样长久不了的。在这里想到了《相声有新人》李寅飞被淘汰时说“我多怀念05、06年那个拼命说相声的郭德纲啊!”
其他人感觉没有比得过上面三位的了,最后说一说后起之秀吧——相声新势力卢鑫玉浩,这两个人创作的相声比较新,但是一味的追求新就会物必其反,好作品还是需要好好打磨不断改进的。
英雄胆:有胆识“英雄胆”个人觉得分为台上和台下。台上做不到的话就不能面对这么多观众从容的说相声啦,所以说这部分能力是相声演员必须锻炼出来的,就像现在很火的“小岳岳”岳云鹏,第一次上台3分钟就被赶下来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胆量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小岳岳了,这个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还有就是台下,说到有胆识就得说说上面提到的相声新势力卢鑫玉浩,因为参加第三季《笑傲江湖》被观众熟悉,一度都让郭德纲都想把他们收入德云社,但这两个人却是连续几次婉拒了,其实他们之前都是苗阜青曲社的演员,但是最后走的时候和苗阜闹得好像也不愉快,再就是后来他们在西安成立了自己的相声社,郭德纲还给他们题字了,也给他们作过宣传,可以说是有胆识了。
再说一说高晓攀吧,相声界可以和张云雷媲美的美男子,虽然说的相声不太好,但是人家是一个好老板呀,高晓攀原来是德云社的演员,是郭德纲评书门的弟子,高晓攀那个时候主要做开场和主持的工作,后来离开了德云社,23岁自己创办了嘻哈包袱铺当班主,经营的还是不错的,拥有近百名相声演员和专业化营运团队,去年的《相声有新人》就去了四组选手,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等,所以说还是有胆识的。
还有的话像徐德亮、曹云金、李菁也算是有胆识自己出来闯,但是没有上面的经营的好呀,就不谈他们了。
城墙厚的一张脸:这不就是不要脸吗,哈哈。城墙厚度少则三五米,多则十余米,你说这不就是不要脸吗?哈哈。其实这方面对演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声艺人就是这样全凭一张嘴,要想表现语言的艺术魅力就得“不要脸”,就得锻炼自己心理素质强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台下多锻炼自己,把自己要说的相声反复练习,然后到台上放得开,并且用自己的表现手法给表达出来,从而赢得观众的笑声。
所以说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应该追求“状元才,英雄胆,城墙厚的一张脸”,但是如果只做到“厚脸皮”那就没戏了,哈哈哈,你说是不是呀?
身体有病事业不顺子女出事怎么看?
常言道:不登山,不知山之高;不下海,不知海之深。
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
同样,不到中年,你就很难体会、感受到中年的辛苦和不易,担忧和害怕。
我今年45岁了,正儿八经的中年战士,自然,对“中年”最有发言权了,对上面问题里提到的三个“最怕”也最有体味和感受了。
我给你逐条解释,敬请你耐心品读琢磨一下吧。
一、身体有病中年,像极了一个挑担子的人,担子的前头是孩子,后头是父母,和妻子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相互温暖,小心翼翼地把担子挑稳当些,竭尽全力、脚步扎实地向前走。
要挑起一副担子,不仅要靠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要靠无穷的劲力在。咱若身体病病殃殃,三天一感冒,五天一头疼的,自己连走路都不稳,微风都能把咱吹得东倒西晃的,还能再挑起担子?还能挑稳担子?即使能挑动了,但力气不足,又还能走多远呢?
病若轻点,倒还赖赖呼呼的,若卧床不起的话,嗨,那就别再说废话了!
咱若身体有病,挑不起担子是小事,咱还会无端地给亲人再增添负担,拖累亲人!你想,亲人不得抽时间照顾咱?陪伴是轻的,可能还得喂饭喂药的,可能……
再者,咱不仅不能赚钱养家了,反而坐吃山空,多多消耗,使得本来就气喘吁吁的“家”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你看,中年害不害怕“身体有病”?
二、事业不顺每个中年人心中都有三大精神支柱:家庭、事业和亲人。三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任何一个支柱倒了的话,咱就像被骤然抽了筋般,疼死了,心也是绝望得要死,
事业,不仅是咱们中年人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辉煌人生的舞台,更是养活一个家庭的生命之水。一旦事业的大厦摇晃倾斜,甚至倒塌,这“生命之水”势必会不流畅,甚至断流。那家庭这棵大树还能有好日子过?还能坚持多久?
三、子女出事刚才我说了,每个中年人都有三大精神支柱,亲人里的子女就是其一。子女若出了事,那咱肩上的担子就会发生动摇,甚至偏沉了。这样的话,无疑会增加挑担子的难度。
再者,子女是咱们的希望和未来,是一轮大太阳。咱们拼死拼活、早起晚睡地工作,最主要的不就是为了子女吗?不就是想让子女生吃得更好、穿得更美、玩得更开心吗?不就是想给子女早早地多预备点、多储存些,如票子、房子、车子等吗?
子女一旦出了事,最悲恸欲绝、最肝肠寸断、最绝望心死的就是我们了。这个打击可不是一般的打击,那简直是往死里打!你说,突然地没了“太阳”,咱不一下子被拽近了无底的黑暗深渊里,永没了光明和希望,活而如亡,行尸走肉。
假若要出事的话,咱们中年人宁愿自己出事,也万不想子女出事的。因为,最怕“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可是赤裸裸的人生大悲剧之一呀!
可见,人到中年,最担忧、最害怕“身体有病、事业不顺、子女出事”,我非常赞同这一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