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之春之榕树下之故乡的雨,在你的生活中音乐起到了什么作用?
音乐对于人的影响是其他门类的艺术不可替代的,在一票相对抽象的艺术体系中,音乐是最容易接受的那个。
当你面对一座建筑、一个雕塑、一幅现代主义的画作时往往会觉得不知所云,但如果你听到一段音乐时就会很快做出是不是好听的判断。基于这个特性,音乐常常被用来作为教化宣传的工具,这一点可以说即幸运又不幸。幸运的地方在于它常常会成就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使他们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也使他们变得身份足够显赫;但也正是因为被掺杂了过多的思想诉求,某种音乐形式会因此脱离自身艺术的独立性而变得“别有目的”。
然而不论音乐或是建筑,这两种艺术门类的性状都在于形式大于内涵。因此判断它们好坏与否并不在于它们是为谁服务,又表达了什么主题。比方说,无论你对秦始皇做出怎样的评价,也无法抹杀万里长城的雄伟。同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最初是写给拿破仑,但是这哥们儿后来很不争气地称帝了,但这首曲子仍然不失一部伟大的作品。
音乐对个人的影响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描述,第一层在于感官方面。一首歌的节奏舒缓、剧烈还是轻快,旋律是具备流畅的线条感还是拥有巨大的张力起伏,音色暗淡灰调还是明快艳丽,这些都会给人留下不同的意向和感受,这个层级的体验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训练。
第二层级应该这样描述,如果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和专业的音乐训练,那么一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就会上升到理论层面乃至哲学的层面。音乐的基础理论为“对位法”,即横向的旋律和纵向的和声怎样对位,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法则,这个审美系统或审美偏好可以通过长年累月的训练逐步形成。而这里面美妙的部分在于,一旦你形成了系统性的审美认知,便可以将其类比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喝咖啡的时候,你仿佛会很自然地把咖啡中的酸和苦感知认定为一个空间场的高、低两极,而中间的部分还会用甜、香、果味等丰富的体验进行对位,这个就是审美训练对于人的感知系统产生的微妙的作用。
最后,在生活的某些瞬间里,在合适的情境下,或是随着时过境迁和个体记忆的沉淀后,突如其来的一段音乐会猛然间让你有所领悟、有所感怀,这是最难以言表的部分,即“艺能通禅”的层级,这个层级的体验似乎和训练没有直接关联,它属于人生里可遇不可求的领悟。
列举出三首你最喜欢的?
每当不经意的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时,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那个特定时期的一些特定的人和事,勾起以往的种种回忆,往事如烟,今天我和你一起盘点一下不同年代的经典歌曲,看看有没有你心中的那些歌,如有补充,欢迎留言给我!
甜蜜蜜——邓丽君
《甜蜜蜜》歌曲听起来让人觉得甜和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邓丽君甜而不腻的演唱风格。《甜蜜蜜》结合了东方女性传统的唯美,和西方女性现代的风情。虽然这首歌曲的曲谱是印尼民谣,但在邓丽君带着酒窝的歌声里,却让人听到了一种东方风情。欢快轻盈的曲调以及易于理解的歌词,还有邓丽君甜蜜蜜的歌声成为永恒的经典。
七十年代末期,邓丽君的歌曲横扫两岸三地,真正打开了流行音乐的大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童年——罗大佑
《童年》是电视剧《走过夏季》的片尾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收录在1981年发行的《童年》专辑中。1994年该歌曲所在的专辑获“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2009年,罗大佑凭借该歌曲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词曲作者罗大佑为张艾嘉创作了这首歌。创作《童年》的时候罗大佑正在医科大读书。写这首歌的地方不是在池塘边,更不是在榕树下,而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罗大佑写歌的时候,脑海中全是粉笔、黑板、便当、课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写下《童年》这首歌。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歌曲里唱出了每个人的童年。
张三的歌——齐秦
《张三的歌》是台湾歌手齐秦在2010年翻唱的一首歌曲,该歌曲原唱为李寿全,由张子石填词并谱曲。收录于2010年7月24日《美丽境界》专辑
这首经典老歌,李寿全作为台湾民谣时代的推动人,在80年代中后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电影的主题曲,电影的故事和歌曲相当的应景,像是天造地设般的绝配,而这首歌的创作者张子石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刚在办了离婚手续,带着两个孩子流浪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饱尝辛酸,歌中的“张三”也并非是他自己,而是代言了所有张三李四一样的小人物,张三和李四就像是身边的你和我。用他的人生阅历,用他的情感扮演你和我,唱出每个人心底角落的那个声音,让人们在艰辛的生活中要一直保有希望。
这首《张三的歌》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并带有正面能量的歌曲,讲述的是世间像张三李四这样的小人物,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都带有希望坚强勇敢的面对!
这里我就介绍我自己最喜欢的三首歌曲,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和北国之春同一调有几首歌?
和北国之春同曲调的歌有《古乡的云》,《榕树下》,《荒城之月》,《海滨之歌》。这种曲调是根据民歌改编的,听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邓丽君的北国之春我和你榕树下是不是同一首歌?
曲调一样,词不一样 就像《小城故事》与《春风满小城》的曲调是一样的,也都是君姐唱的 包括《甜蜜蜜》《又见雪花》等等...都有国语版和日语版俩种~!
有人说日本歌曲曾经撑起了半个华语乐坛?
抛开名族情结你不得不承认日本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说日本养活了半个话语乐坛有点夸张,但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很多港台歌手靠翻唱日本歌曲走红,而由日本原曲翻唱成为经典的金曲数不胜数。中岛美雪、玉置浩二是歌曲被翻唱最多的日本歌手。
以中岛美雪为例,据统计约有七十首被翻唱的歌曲,其中很多成为邓丽君、陈慧娴、张国荣、张学友等港台歌手的经典作,被传唱至今。
代表作如:
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
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
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人间》;
李克勤的《红日》、《夜半小夜曲》;
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原来你也在这里》、《后来》;
就连新世纪以后还有一些翻唱她的作品且传唱度颇高,如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连筷子兄弟的成名作《老男孩》都来自日本。
那个年代日本的音乐太过辉煌,而国内的流行音乐起步不久,这种模仿和翻唱自然从港台地区开始,成为潮流。说日本歌曲曾养活了半个港台乐坛一点不为过,毕竟那个年底除了罗大佑、李宗盛等少数创作人以外,大部分歌手没以唱为主,缺少创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