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布腰带,藏族人的服装叫什么?
藏族人的传统服装被称为“藏袍”或“藏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袍是一种长袍式的服装,通常由精细的手工织物制成,包括丝绸、羊毛和棉布等材料。
藏袍的特点是色彩斑斓、图案繁复,每一种图案和颜色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常见的图案包括藏传佛教的吉祥符号、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等。不同地区和不同场合的藏袍也有所区别,如婚礼时的藏袍会更加华丽和富有装饰性。
藏袍的款式也有多种多样,男性常穿的是长袍和长裤,上身束腰,外罩长袍;女性则穿着长袍和裙子,通常在腰部用布条束腰。而在寒冷的高原地区,藏袍往往还会加上外套、披肩和毡帽等来保暖。
除了传统的藏袍,现代化的藏族服装也逐渐出现,融合了西方时尚元素和传统藏族图案,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然而,无论是传统的藏袍还是现代化的藏族服装,都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和传承。
总的来说,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其丰富多样的图案和色彩,以及独特的款式和装饰,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你有没有穿超过十年以上的衣服?
嘿嘿,我还有30年前出国留学前买的大衣,西装,棉袄,毛衣;大衣是法国进口的,毛衣棉袄估计是中国为国外市场制造的,西装是中国名牌裁缝店手工制作的,质量太好了,今天依旧不过时;当时许多外国人都不知道我是哪里来的,知道是亚洲人,不像日本人,不像韩国人;个子高大,举止从容,衣着高贵奢华,常常在街头和出租车里他们会问我哪里来的,我总是告诉他们北京来的。因为你一说中国来的,他们会问: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气得我不行,所以以后只说是北京来的。那个时候自己真的给中国人争光了,哈哈
古代历史上身穿铠甲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秦军还是清军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没有以前那么浓了?
谢谢邀请。俊俏人爱祝大家犬年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曾记得小时候,母亲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过的东西了。那时候麦面馍很少的,记得一口人一年分一百三十斤麦子,一年当中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不了多少麦面馍。还要串亲戚,招待客人吃,所以只有等到春节才能吃几个麦面馍。其它时间只能吃红薯面馍和玉米面馍。
衣服就更不用提了,一年当中也只有到春节时候,才能添一件粗布衣服,平常是不会且没有的。好象记得一到冷,就穿上棉袄,只有到春节时才重新在做。胸前脏的能划着火柴了。
用的就更不行了,猪肉那时候才几毛钱一斤;但是也只有到春节时才能吃上几斤。小时候记得大人们一到冬天就开始准备下粉条,那时候主要是以红薯为主食,菜就是以粉条、大白菜和少量的豆腐为主菜。
所以,那时很早就盼望着过年。能换上新衣服,吃几个白面馍,吃上几片大肉。
而现在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大为提高,中华大地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城市农村都改变了面貌。
首先,吃的是白面馍,大肉每天不断,菜是一顿几盘,还要换着花样吃,不然就不吃了。
穿的上说,一件衣服就平常百姓,一件衣服就几百几千。就城市和农村的垃圾场扔的旧衣服,看着都心痛,但是没人要。
用的就更不用说了,过去一个村庄也没几辆自行车;而现在就我们村庄来说,两千多口人,小汽车有几百辆,还不说其它车辆了。
就以上作比较,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过年与不过年,吃的穿的以及用的跟平时都一个样,年味真的感觉淡了。
记得七十年代末吧,村里有一户买了彩色电视,每一晚上挤破门到他家看。现在没人整天看电视了,手机一点,要什么有什么,还方便。
宗上所述,不是年味淡了,而社会发展太快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都发生了不可想象的改变。所以使人们从思想意识上感觉年味谈了,没有从前的年味重了。
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御寒的?
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在冬天有多冷,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下面我就给朋友们说下我小时候的经历,坐标吉林。
东北农村在严冬如冰窟一般的冷,记得有一年,隔壁村有一家的儿子结婚,晚上放露天电影,我和小伙伴跑去看电影。站在冰天雪地里,脚冻得很疼,就像刀扎一样,为了能继续看下去,我原地踏步走了一个多小时。
屋外很冷就算了,其实屋里和屋外也差不了多少,倒一杯热茶不到一小时就能冻成冰疙瘩,屋里除了那个满是油灰的煤油灯勉强算是一个热源,其它物体全都像铁一样冰凉,包括自己身上穿的棉袄棉裤。
东北虽然家家都有火炕,但那时候物资匮乏,既没有余钱买煤也没有多余的木柴,因为有限的柴草还要用来烧水煮饭。只有在临睡时,家里才点上一会火炕,待炕稍微暖和些,赶紧脱掉棉袄棉裤钻进被窝。
六七十年代还没有秋衣秋裤,更不用提保暖内衣了,那时候的人在冬天下半身只穿着大裤衩,一条线裤(毛线打的),外面再穿一个棉裤。大冬天脱掉棉衣棉裤,全身上下仅穿一个大裤衩和一个背心躺在冰凉的被窝,那滋味真不好受。
比这更难受的就是起床了,我是家中的老大,冬季父母都需要去“上河工”,照顾弟弟妹妹的担子就落我身上了。咬着牙忍受寒冷穿上衣服,带上手套,拿上一把菜刀用刀背“咔嚓、咔嚓”的砍水缸里的冰,因为要把水缸里结的冰砍出一个窟窿才能取水烧水煮饭。接着生火,为了让弟弟妹妹舒服些,再把弟弟妹妹的棉衣拿到锅洞前烘烤,衣服暖和了再让他们起床。
其实比起父辈,孩子们在严冬要舒服多了,至少不需要在冰天雪地里干活。有次我问父亲在雪地里干活冷不冷,父亲笑着说:“不冷,还淌汗呢!”
在冰天雪地干活确实可以淌汗,我知道一旦淌汗,干活就不能轻易停下来,因为在零下二十度的东北,一旦停下来,汗水很快就会凝结成冰,那是什么滋味呢?我不敢想象。发自内心地说,当时的父辈们真的伟大。
没有经历过挨饿,可能无法理解食物的重要;没有受过冻,可能无法体会什么是温暖;没有在冰天雪地干过活,可能不会知道在办公室吹着暖气敲着键盘是多么幸福!
现在好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足了,冬天还是那个冬天,依然很寒冷,但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现在有了羽绒服,有了保暖内衣,有了暖气,外面寒风刺骨,屋内已是四季如春。
(ps: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