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仁,你觉得和平饭店会热映吗?
爆的可能性很大
先给大家提个醒,《和平饭店》是最近刚刚开始播的一部国产电视剧,并非是由周润发主演的那部电影因为开播时间不长,再加上没有小鲜肉流量明星的加盟并未采用病毒式营销的宣传策略,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部剧,但这并不妨碍它可能会成为大热剧的可能性,下面梅姨就来列举《和平饭店》会大爆的几个理由
1 演员电视剧由雷佳音、陈数、李光洁主演,其中李光洁饰演剧中的反派人物。
雷佳音因为去年热播的《我的前半生》而大火,被网友称为“前夫哥”,演渣男这种角色火起来的本就不多,更神奇的是雷佳音演的这个渣男最后还让观众产生了好感,不得不佩服雷佳音的演技。因为他的演技,雷佳音也算是圈粉无数,有了他的加盟,也算是给电视剧的收视加了第一层保障。
而女主陈数更是为电视剧的大爆增加了新的可能,因为她
实在是太美了
每次陈数出现的时候都不得不让人感叹:岁月有时候带给人的不总是老去,还有像她这样气质的沉淀,看过剧的朋友相信也会有和梅姨一样的感慨
而李光洁就更不用说了,在这部剧中李光洁饰演的反派角色相当出彩,甚至一度盖过了雷佳音和陈数,只能说李光洁真是很适合这种高智商的变态角色而他和雷佳音还有郭京飞组成的“TF老Boys”组合,在这部剧🀄️虽然少了郭京飞,但李光洁与雷佳音的碰撞也让人看的十分过瘾有了这三位主角的保障,相信《和平饭店》一定不会差
2 剧情电视剧名为《和平饭店》,整个故事的发生地据说也全部在此,而整整45集的内容要放到这样一个密闭的空间内,需要的剧情冲突、人物关系可想而知会多么复杂,而这些,恰恰就是吸引观众收看的内核而根据电视剧已经播出的几集来看,对于剧情的把控、节奏的掌握,导演做的相当优秀。时不时的小冲突让观众的心紧紧的揪着,甫一放松立刻又有新的情况发生,剧情一波三折、看点十足,绝对不会让人产生无聊之感,这些都让人感慨《和平饭店》制作的精良程度而且虽然剧情以紧张刺激为主,但时不时的幽默又适时的调和了紧张的剧情,特别是雷佳音的喜剧天分遇上了高冷的陈数之后,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笑果”,也为电视剧的大爆埋下伏笔,相信电视剧再播几集,他们又该组个CP了
《和平饭店》开播还未满一周,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高达8.4分,这样的评分势必是对其品质的一个认可,而随着剧集开播时间的增长,这样评分的电视剧最有可能迎来口碑的发酵,到时候大爆就不止是说说而已了……
撰文|梅姨说电影 | 喜欢就关注梅姨,严禁抄袭,已维权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他们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可想而知,王阳明的地位之高,可以比肩圣人孔子。
那么,阳明心学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其中的思想精髓又是什么,当前学习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下面我一一解说:
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因时而生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是当时的明代是中国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候,宦官专权,朝纲混乱,尤其是皇帝荒淫无道。
当时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他只活了31岁,但把整个国家折腾的够呛,他个性很强,精力旺盛,肆意妄为,做起事来令人瞠目结舌,视国家大事如儿戏。
其实,他年少时聪明好学,深得父母疼爱,但是由于接触的都是一些阴鸷的太监,好好的孩子就被带坏了。
那时东宫以刘瑾为首的八个随侍太监时作“八虎”,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后来他还让人修建豹房,整日沉溺于女色。
这些得势的太监利用皇帝的宠爱,肆意排挤反对他们的大臣。当然正德皇帝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他是想利用这些宦官来牵制朝中大臣,达到双方势力的均衡,他从而可以居中做大。
说到底,他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也生性好玩。他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由于老皇帝就生了两个儿子,其中还有一个不幸夭折了。
所以,没有人跟他争储,继承大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轻易得来的皇位就更不好好的珍惜了,对宫中约束、祖制戒律、早朝筵讲,一概不管不顾,随意出入紫禁城。
甚至为了刺激,满足自己的淫乐,长期住在外面宣府,并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真是视国事朝政为儿戏,荒唐可笑透顶。
但谁要是劝谏,他就以退位相威胁,视皇权无物,意思是说:你行你来,反正老子我不干。
搞得那帮大臣痛心疾首,但也莫之奈何,真拿他没有办法。如此任性的皇帝,很多人是想不通的,但也不能造反,那就是不忠。
那时很多人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程朱理学强调研究理字,但理怎么可能穷尽呢?王阳明早期也学习程朱理学,讲究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发现,一味的穷经皓首也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和人们内心的苦闷。
因为那时的朝政如此腐败黑暗,但又不能去否定和质疑它,否则就是不忠。那又能怎么做呢?这时阳明心学就应时而生了。
阳明心学精髓内容——致良知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政,王阳明因御史戴铣案冒死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
沿途遭到刘瑾派人的一路追杀,九死一生到了那个不得不去的龙场驿站,因为不去就是抗旨不遵,只能是死路一条。
在那个蛮荒之地,他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处融洽,开化当地民智,调解纷争受到当地欢迎。
与此他也“龙场悟道”, 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为此,只能反求诸己, 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学说,我们既然管不了皇帝的事,但我们可以管得了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任何事都要本着自己的良知出发,不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以上就是通常大家所熟知的“致良知”,也是他思想精髓内容。但可笑的是,他这一思想拜正德皇帝所赐,最后也能从他最终的结局得到应证这个学说精髓。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江西宁王朱宸濠杀死朝廷命官,率众起兵作乱。好大喜功的朱厚照找到借口,决定御驾亲征。为的是图个耳根清净,不让那帮大臣再烦他,并且下旨“再言之,极刑”。
但是还没等他到江西,中途就听说王阳明已经平叛了,并生擒了宁王朱宸濠准备献俘。听到这样的话,按照正常皇帝来说,那肯定是大喜过望,而正德皇帝听闻这个消息,如丧考妣。
本来这次想好好玩一下的,这下就没得玩了,认为这个王阳明真是“不上路子”,并继续南下拒绝接俘。最后王阳明受人指点,把所有的平叛功劳归大将军朱寿(正德皇帝)后,他才勉强接受。
但即使这样,甚正德皇帝还准备在回京途中,想把宁王朱宸濠放回去作乱,再亲自把他给抓回来。遇到如此荒唐的皇帝,你让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黎民百姓和朝中大臣怎么能想得通,可又怎么办呢?
还好苍天有眼,在回去途中,他意外落水,导致落下病根。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处于弥留状态,他对司礼监太监说:“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言毕崩驾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一生,却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他这句话意思是说:我的病是好不了了,你把我的意思传达给皇太后,天下大事,要与群臣商议办理。以前的事都是我的错,不是你们所能想到的,跟你们没有关系。
这句话倒像是人话,但他更体现了阳明心学的主旨与精髓,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他们不愿意去面对,到了死时也不怕丢人不丢人了,也没有隐瞒的必要了,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了,不然死都不安心。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话:人至将死,其言也善。
后来王阳明在讲学和致仕途中悟出了“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人本来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后来由于我们因外界影响而产生了善恶的意念;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说明他还是有良知的,真正做到扬善祛恶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人生终结目标。
阳明心学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现在有些人认为阳明心学作为唯心主义学说应当是摒弃的,我们推崇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其实,我们从古至今讲究修身养性,讲究的是内在修为,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净化内心,虚空万物,达到澄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
而当前,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人心浮躁,盲目攀比,急功近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们知法犯法、突破道德底线、丧失了做人的良知,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事,看起来是缺少敬畏之心,但说到底就是泯灭良知。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临终前对弟子的遗言,意思是说他一生光明磊落,做事正大光明,没有什么需要再说的了。
我想,无论是他的学说还是他做人本身,这都好比做人的一把标尺,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能止于至善,观照内心,做到“此心光明”,那我们离真正的大同社会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