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克战役,二战期间如果没有空军?
…… 二战除了海战,真正决定胜负的都是步兵冲锋和坦克洪流。
还有,正义在大炮射程之内。
所以拿掉空军,除了美日海战之外,对二战战争的影响真的是微乎其微。
举个例子,网上有个著名的段子调侃日军的战术——炮兵轰,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到无脑的战术,国军也依然拿它没辙。
火炮和坦克对于地面战的优势,是决定性的。说句实话,就国军的战斗力,飞机不飞机的真的没有多大影响。飞虎队更多是作为提升士气来用。抗战后期,日军依然是靠简单步炮结合战术,打得国军豫湘桂一溃千里。
而这样的战术如果放到欧洲战场上,目测八成会被虐成渣。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德国的装甲集群都是狂飙猛进,基辅一战,苏联被俘60万人。怎么打出来的?古德里安有句话太经典了——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道。后期苏联人也学乖了,也搞坦克装甲军集群,大范围纵深突击,一口气向西推进500公里,打到华沙。这些经典战例都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集群打出来的,要知道,苏军的一个装甲旅,都有几百辆卡车。真不是日军几辆装甲车,就能战场上耀武耀威能比的,中日战场,打的还是一战的战术。
所以你问,失去空军的二战会是什么样?答案是欧洲和中国战场都没有大的影响,该坦克突就坦克突,该国军溃就国军溃。然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和日军可能会打的更激烈。航母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飞机决战。如果没有空军,中途岛海战美国未必会赢,但美国珍珠港之战的损失也未必会那样的惨重。美日海军估计还是依靠重炮厚甲对轰,潜艇和鱼雷的战果最少加倍……美军在东南亚和进攻日本各个岛屿的过程中,损失的人命将急剧增加,二战后青壮劳力大量缺失,成为世界霸主的脚步也将放缓。日本目测也会大概率全国玉碎……
至于,很多军迷口中的德军王牌飞行员,终究只是苏德钢铁洪流中的点缀,毕竟声势浩大的英伦空袭也没把英国如何,战争,终究是要靠陆军去终结的。
二战东线的大卢基为何被称为缩小的版的斯大林格勒?
大卢基位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在1942年的冬季,苏军在南线展开大规模的攻势的同时,在北线同样发起了强大的进攻,旨在牵制当面德军,防止其向南方增援。结果同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一样,坚守在大卢基的德军第83步兵师也在苏军强大的钳形攻势下被合围了,他们坚守在这里,等待德军的解围。
在这场灾难中,后撤的德军残部纷纷向这个要塞退入,同第6集团军一样,他们收容了各种类型的部队,将其编入作战序列。除了原先据守的德军第83步兵师的单位,还有如下部队:铁路工兵和建筑单位、第3迫击炮团的火箭炮单位、第17轻型观测营、一个安保营、一个爱沙尼亚志愿营(从苏军那边投靠过来的)、第286陆军高射炮营一部、第736陆军炮兵营第2排、第183炮兵团第3营、第70摩步团一部,总计7500人左右。从部队的构成类型复杂程度来看,大卢基确实像是一个微缩版的斯大林格勒。
由于地面补给线已经被完全切断,大卢基的德军不得不通过空军来维持补给,由于战区太小(7平方英里),许多物资都落在了苏军的阵地上,最后不得不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来执行空投补给任务。不过由于苏军防空火力和空军的阻拦,空中补给越来越少,只能维持他们基本需求的一半,显然如果不能从地面为大卢基打开一条通道,这支部队迟早会面临第6集团军的结局。
第一次救援行动在守军被围几天后随即展开,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德军第8装甲师和第20摩步师一部,该师原计划是要乘火车赶往斯大林格勒地区的,他们名义上是一个装甲师,但是坦克数量很少,都是缴获的苏军坦克和一些捷克坦克,他们的解围行动最终因兵力不足而半路停顿下来。第二次的救援行动从西南方向发起,这是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群,他们分别是第291和第331师一部、第76装甲掷弹兵团一部、第10装甲团一部、第237突击炮营一部,他们成功的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进入了这个要塞,但是包围圈随即被关闭了,进入的这支战斗群无法改变大卢基德军的命运,救援行动失败了。
残余的德军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了突围,整整7500人的部队返回到德军防线的只有不到200人,这支在坚守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后终于还是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在大卢基的德军全军覆没一周以后,南翼的第6集团军也停止了最后的抵抗,逃出去的人寥寥无几,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的相似,如出一辙!
白俄罗斯有什么景点值得一去?
身体饥寒交迫的时候,精神必须来点享受的,弥补一下。
所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小众旅行圣地,一个我们普通人也能说走就走的地方。
相信大家都知道俄罗斯,别称野心勃勃的北极熊,可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俄罗斯西面的邻居,白俄罗斯。
中国同白俄罗斯外交一向密切友好。1992年1月20日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高层互访频繁。截止2014年两国结好的城市、省州共12对。
1999年起,两国开始互办文化日。截至2012年,中国在白俄罗斯举办了6次“中国文化日”,白在华举办了7次“白俄罗斯文化日”。2007年1月,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挂牌。2011年9月,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2012年,两国热烈庆祝建交20周年,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双方举办庆祝招待会,发行纪念邮封。两国互派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白俄罗斯水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河流2万多条,湖泊1万多个,有“万湖之国”美誉。白俄罗斯全境大小河流2万多条,总长9.06万公里。主要河流有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西德维纳河、涅曼河和索日河,其与俄罗斯、拉脱维亚、波兰、立陶宛以及乌克兰接壤,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
白俄罗斯国土面积达207,600平方公里,首都是明斯克,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将近80%人口为土生土长的白俄罗斯人,主要少数民族依次是俄罗斯人、波兰人和乌克兰人。大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其次则为天主教,基督教的不少节日,例如复活节等被设为国定假日。
白俄罗斯的首都明斯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重建并成为白俄罗斯重要的工业中心。
明斯克拥有多个高等院校,还有著名的马戏团、国家歌剧院和国家芭蕾舞院等。明斯克市区还有二战胜利广场、高尔基公园,眼泪湖泪岛、卫国战争历史国家博物馆、圣灵主教大教堂,机场到市区高速公路旁的光荣之丘,和波兰交接的别洛韦日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米勒城堡和涅斯维日城堡等多处景点。
白俄罗斯自然生态风光保持的特别完好,人和动物和平共处,公园里随处可见成群的野鸭子,和不怕人的小松鼠。
白俄罗斯的人民低调而友好,生活节奏较慢,人民热情友善,治安良好,是一个安静的东欧国家。
他们热爱文化和音乐,文明素质高。白俄罗斯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是苏联三大芭蕾舞团之一,多次来华演出,均收到观众的热烈反响。
现在中国国航已经开通北京到明斯克的直飞航班。目前该航班为每周4班,一、三、五、日执飞。航线为;北京—明斯克—布达佩斯,航班号CA721/722。而从白俄罗斯返程到北京的航线为;明斯克-布达佩斯-北京,则需要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转机。
白俄罗斯的饮食融合了俄罗斯和东欧特别是德国等国家的饮食特色。
白俄罗斯的物价并不高,旅行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风光美且兼具欧洲和俄罗斯的风情,真是普通人小众旅行的好选择!
虽然小编一时半会去不了,但是舔舔美图,心里也美美的。真心愿每个人都能诗意地犀栖在大地上,和大自然和平共处。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用闪电战曾经横扫整个欧洲但最终成为了失败者。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梦想统治全世界,但是胜利再一次站在了正义的一面。德国之所以失败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战线拉的太长,东线从苏联莫斯科,北至瑞典、挪位,往南到北非,往西到英国,导致军事上顾此失彼。
第二、德国法西斯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竟然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例如德军命令被俘犹太人自己拿起铁锹挖埋葬自己,二战中,德军有组织的杀害犹太人约600万之巨!引起公愤!
第三、低估对手,军事准备不足。苏联战略纵深太深。当时老天爷帮了苏联,希特勒侵略苏联撕毁条约,此时斯大林充分认识到希特勒的丑恶嘴脸,在吸取其他国家失败的基础上,迅速发表演讲,在全国实行“焦土政策”,动用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反侵略。焦土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德军战备物资供应不上。例如:德军的坦克因为没有油而无法前进,
第四、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日本放弃与德国先前的约定从东侧攻击苏联,此时的日本认为威胁日本的在西线。而意大利的陆军实在是不堪一击,例如意大利侵略法国,反而让法国狠狠的揍了一顿。不过法国真正拿出手的是空军,好在意大利在德国侵略苏联时还动用了部分战机支援德国。但是意大利又遭到英美联军反攻,导致意大利情况持续恶化,意大利的情况也同时影响了德军的战略部署!
第五、天气异常,再攻打莫斯科前夕,苏联天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天气温度达到零下40度,这个温度对于德国士兵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再者突然的降低温度德军军需物资根本毫无准备,导致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与此同时苏联军队经常在这样的低温天气条件下,他们早就适应了这样的天气环境。
第六、高估自己 急于求成,德国在没有彻底打败英国的前提下,冒然又开辟新的战场。
以上是我个人拙见,欢迎各位朋友指点,谢谢各位朋友
苏军组建了多少筑垒地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手加强在西部边境建设筑垒地域。这批10余个筑垒地域都在1938年前完成,主要有基辅、明斯克、波洛茨克、沃伦斯基新城、普罗斯库罗夫等,这些筑垒地域共有3196个防御工事,驻守总兵力有25个独立机炮营,18000人。
1938-1939年,苏军又开始了新的8个筑垒地域的建设,虽然在这些地域已经建成1028个水泥工事,但由于西部边界的改变(获得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这批工程停止了。不仅如此,列宁格勒军区、西部军区和基辅军区的筑垒地域除了保留3个外(筑垒地域在指挥机关撤销后即归步兵师管辖),都撤销了。撤销的这些地域加以封闭并组织好警卫。
1940年,从未来战争角度出发,筑垒地域的建设沿整个国境线重新铺开,计划建设11个;随后的1941年又计划建设9个。
1941年5月,工农红军总军事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旧的筑垒地域对于国防十分重要,并通过决议从1941年9月到年底为这些筑垒地域组建守备部队。当时,苏军还考虑到了边境军区纵深内建立第二线筑垒地域,不过计划是安排在3-5年后。
根据规定,每个筑垒地域应该包括前沿阵地、战斗警戒阵地和两道防御地带,总纵深20公里,即包括了防御的整个战术地幅。建立前沿阵地的目的是,以自身最小损失迫使敌主力展开,并使敌在接近我筑垒地域第一防御地带前沿不断受到消耗和削弱。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筑垒地域在苏联国境线的防御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苏军赋予它们的战役战术使命如下:
――可靠地掩护最重要的边境方向或地域,为野战部队在攻防战役作战中提供有准备的地区
――敌在主要战役方向发动进攻时作为我军机动兵力的可靠依托。
在筑垒地域的正面、两翼和纵深建立了不间断的炮兵和机枪火力,以便敌军一旦楔入我方主要防御地带的前沿,就用火力和野战部队的反冲击将其歼灭。筑垒地域的防御计划都有两个方案,一是没有野战部队加强而进行的防御,二是与野战部队一起进行防御。
苏军规定和平时期一个筑垒地域守备部队ВУР(Войска укреплённых районов)编成为:筑垒地域指挥机关、3个独立机枪炮兵营、1个独立通信连和1个工兵连。此外,某些筑垒地域还编有1个炮兵团(3营制)和6个暗堡炮兵排。一旦战时得到动员令后,筑垒地域各部队和分队即转入战时编制,另外将会加强2个独立机枪炮兵营、1个机枪炮兵连,并将独立工兵连和通信连扩编为营,将各暗堡炮兵排扩编为炮兵连。战时根据筑垒地域的重要程度不同,还会增编骑兵连或团、装甲列车分队、反坦克炮兵连等。
1941年5月21日的国防军事委员会决议通过决定构筑新的17个筑垒地域并在7月1日-10月10日期间再组建110个独立机枪炮兵营(每个营满编为1000人)、16个独立机枪炮兵连、6个独立炮兵营和16个独立炮兵连,共需要增加人员120695人。
根据苏军统计,战争爆发时,苏军共有57个筑垒地域,其中42个在西部边境。共有192240人,编为7个团160个独立机枪炮兵营,共装备火炮和迫击炮1700门和机枪9800挺。
6月22日,战争爆发,尽管边境各军区没有一个完成新筑垒地域建设计划,但它们还是在边境交战、防守列宁格勒、基辅和其他一些城市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然,由于没有完工,大大降低了掩护国境线的效能和作用。
正如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在其著作《第聂伯河上的战斗城市》所描写的,“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在新筑垒地域全部投入使用前使旧筑垒地域保持战斗准备,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