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vs意大利历史战绩,为什么唯独古代德国却四分五裂?
摘自《铁血与音符:德国人的民族性格》
铁血与音符的德意志简史
“日耳曼人”(Germani)是古罗马对罗马文明世界的东北边境之外,莱茵河东岸、多瑙河北岸那些部落的泛称。这些部落大约使用着相同的印欧语系语言;由于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所以“日耳曼人”是个外来的称呼。罗马军队在公元前1世纪征服高卢(今法国)时,即在莱茵河流域遭遇到日耳曼人,当时罗马人称他们为“莱茵河此岸的日耳曼人”(Germani cisrhenani)与“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Germani transrhenani)。
由于日耳曼人是许多部落的泛称,所以条顿人([德]Teutonen,[英]Teutons)、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阿雷曼人、法兰克人等都是日耳曼人,在斯堪的纳维亚也有日耳曼人。在公元前2世纪时,条顿人大致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带,后来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倾颓,日耳曼各部落不停地在罗马帝国领土内迁徙,因而扩散在欧洲各地,这也使得后世学者在研究日耳曼历史和语言上更加困难。
“德意志人”([德]die Deutschen,[英]Germans)一词源自古高地德语,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间居住在现今德国中、南部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在拉丁文中的书写法是“diutisc”,意为“人民的”,指的是当时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而“德意志人”则是“说日耳曼人语言的人”。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后,这个词就用来指德意志民族了。
如今,德意志人不一定是德国人,因为德意志人也可能是奥地利人或瑞士人。
而日耳曼则是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区,现代英语的“德国”(Germany)一词即自此演变而来。日耳曼人有时会等同于现在的德国人,后世也常以条顿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后裔。
德意志帝国的源起与没落
11世纪时,位于多瑙河附近的一个贵族被封为索伦伯爵,是为布尔夏德一世(Burkhard Ⅰ),这是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可考证的首领。后来的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忠实家臣,他通过联姻,成为纽伦堡—索伦伯爵腓特烈一世,并将家族名称改为“霍亨索伦”,意为“高贵的索伦”,时年1192年。自此开始,霍亨索伦家族从皇帝处获得不少领土,并且致力于通过联姻和购买的方式扩充领地。1415年,腓特烈六世购得布兰登堡选帝侯(Kurfürst von Brandenburg)的身份,称为选帝侯腓特烈一世。之后,选帝侯腓特烈二世建设柏林市,使该地成为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都。1618年,布兰登堡选帝侯经由继承得到普鲁士王国;后来的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1688)身为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并因其军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而被称为“大选侯”。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改称腓特烈一世,至此,普鲁士王国(Königreich Preußen)正式成立,首都为柏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即是腓特烈·威廉之父、腓特烈大帝的祖父。
“容克”(Junker)一词源自中古高地德语,本意是“尚未成为骑士的年轻贵族”。在普鲁士的历史上,“容克”多指有土地的贵族阶级,特别是东普鲁士地区,他们控制了所有的土地和政府;到了1871年,俾斯麦统一各邦,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为德意志皇帝。成立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后,“容克”更是统治了德国政府和普鲁士军队。
威廉一世的继任者、其孙威廉二世在1897年12月最后一次拜访俾斯麦时,俾斯麦曾提出宛如预言的警告:“腓特列大帝死亡20年后发生了耶拿战役,普鲁士败于拿破仑;我离开20年之后,如果事情再这样下去,德国就会崩溃。”
1914年6月,塞尔维亚独立运动人士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德大公之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意志帝国身为奥匈帝国的同盟,也因此向塞尔维亚及其联盟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爆发。
战事第三年,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成效明显,造成德国境内食品及原料不足,德国开始实施食物配给;1916—1917年的冬天严寒,马铃薯收成不好,人民不得不吃动物饲料和小萝卜,因此这个冬天也被称为“萝卜冬天”。整个战争时间,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所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0万。德军在战场上的挫败使得国内动乱加剧,结果德国水兵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918年11月9日,首都柏林也发生了革命,不同派系的政党在国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威廉二世不得已,只有宣布退位,放弃德意志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的王位,并带着皇族逃至荷兰。霍亨索伦家族对德国的统治就此结束。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年底成立的共和国是德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体制,采取议会民主制度,制定魏玛宪法,因此有时候亦称为“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但政体的正式国名仍沿用“德意志帝国”。1919年,魏玛政府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接受割地赔款、削减军备与军队,并承认极具争议性的战争罪责条款。
根据和约,德国共需赔偿2 260亿马克的黄金,并且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给法国,并限军队人数在十万以下,协约国同时实行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
这些情况导致德国丧失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不过德国的工业体系依然完整,本土也未受到战火波及,要复兴德国的工商业并非难事。
令德国政府与人民最反感,并且引发强烈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是强迫德国单独承受发起战争的责任:“基于德国及其盟国之侵略行为,协约国之政府及其国民因战争而受害。协约国之政府,确认德国必须就其及其盟国导致的一切损失与破坏负责。”(《凡尔赛和约》第二三一条)德国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随即开始质疑和约。他们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视为叛国者,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犹太人尤其被视为是后方罢工及战败的主谋。这种观点在德国迅速引起共鸣,并被纳粹党作为主流宣传。
魏玛时期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竞争激烈,政变、罢工、暴动不断。德国政府在1923年表示无法应付《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战争赔款,因而拖欠赔款;这又导致经济衰弱,不得不印制钞票,导致德国货币疯狂贬值和通货膨胀。这时候,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政变,并计划占领该市。政变失败后,希特勒被判监禁五年,但最后只坐了九个月的牢。他于是决定通过合法途径登上权力宝座。
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und)虽然身为保皇党,仍决定参加1925年的总统选举。在当选总统后,他加强总统的权力,使总统的权力不再仅仅是象征。总理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于1929年过世后,全球经济大恐慌严重打击了德国,使得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在1930年的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1932年年底的国会大选让纳粹党得以晋升第一大党,因此兴登堡总统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3月24日,兴登堡在国会纵火案后受希特勒影响,签署了《授权法案》,让纳粹党在未拥有国会绝对多数席位的情况下,无须执政联盟中的其他党同意即可通过任何法案。此举实际上等于废除了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纳粹内阁通过一项法案,宣布将总统职权转授给总理,希特勒因而成为“元首”(Führer)兼帝国总理,并成为德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所有官兵必须向希特勒宣誓。从此,魏玛共和国结束,纳粹一党独裁专制开始。
一个局外人和参与者
有些人怀疑,所谓的“德国民族性”是否真的存在。怀疑派认为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才成立,又采取联邦制度,由22个邦、3个自由汉萨同盟城市(汉堡、吕贝克和不莱梅)[1]和1个直辖区(阿尔萨斯—洛林)构成,而当中的22个邦则是由4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及符腾堡)、6个大公国、5个公国和7个亲王国所组成。这些邦国各自有长久的历史与传统,各邦国的统治家族或许彼此通商、通婚,但也常干戈相见,各自的人民也有着深层的邦国认同,要如何谈及这些邦国和自由市有共同的国家民族性呢?
但是,本书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认为,“德国民族性”绝对存在,而且世人也应该好好讨论并认清德国的民族性。他表示:“民族性是真正的现实;它是一个国家各种特质的总和,使其国民容易受他人辨认——即使其中的某些特征可能无法在部分或个别国民中找到。”他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论是在火车上、旅馆里或船上,多数人都能在一大群人中由头型、行走和说话的方式,直觉地判断一个人是“英国人、地中海人或是斯拉夫人”。外貌与举止是性格的象征,当人民的自然倾向经由国家利用教育进行培育和强化时,国家内部就能发展出国民的基本特质。路德维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大声疾呼他对“德国民族性”的看法。他的观点当时在美国的公众演讲和广播时深受听众支持。美国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曾邀请他作证,而当时的盟军占领区政府也邀请他讲述此议题。为何美国大众与政府对他的见解都如此洗耳恭听?
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省的布雷斯劳(Breslau,“二战”结束后划归给波兰)。此地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1742年从奥匈帝国手中取得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布雷斯劳成为德国第六大城市,当时人口约有50万,而且包括大量的犹太家庭,路德维希家即是其中之一。
公元1世纪左右,犹太人便已定居在今日的德国地区,不过一直受到各种歧视;许多欧洲犹太人不但在政治与经济上没有自由,同时也不可任意迁移。到了18世纪中叶后,由于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开始出现“犹太解放运动”(Jüdische Emanzipation),消除所有对犹太人的法律歧视,并授予犹太人与本国公民同等的权利。当时的普鲁士在对法战争失败后,决定团结普鲁士人民,并扩大社会与经济富强的基础,因此邀请犹太人入籍成为经济公民,也给予他们自由居住权。
德国在1871年解放犹太人,但规定境内的犹太人必须符合会说德语、改用德意志姓氏、有固定工作,以及拥有财产等条件,才能取得公民权。此外,德国政府又规定政府公务人员必须为基督教徒,如果拥有公民身份的犹太人仍保有犹太教信仰,还是无法担任国家公务员、法律人员与教育人员等职务。埃米尔·路德维希的父亲赫尔曼·科恩(Hermann Ludwig Cohn)便因此在1883年去除犹太姓氏,改以中间名为姓,科恩一家人从此改姓路德维希。
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专业是法学,于1902年受洗成为基督教徒,而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906年跑到瑞士开始了小说家生涯。路德维希曾担任《柏林日报》(Berliner Tageblatt)驻伦敦记者,后来被派到巴尔干半岛报道战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柏林日报》在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的驻外记者。他在1920年出版了创作的第一本传记《歌德传》,将原始资料、史实与当时刚兴起的精神分析法结合,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带有戏剧效果的情节,作品因而畅销。路德维希在写作之际仍担任采访记者,在欧洲各首都访问其政治领袖,斯大林、墨索里尼、土耳其的凯末尔,以及捷克开国元勋马萨里克等人都曾接受过他的采访。1932年出版的《与墨索里尼的对谈》(Mussolini Gespräche mit Emil Ludwig)一书,便是记录他在1932年3月23日至4月4日期间于罗马访问墨索里尼的谈话。
由于路德维希在其作品中公开讨论德国在“一战”爆发中的责任,严厉抨击右翼历史学家粉饰军国主义扩张野心的做法,明确主张用和平主义与民主共和的思想来教育青年一代的立场,他开始在国内遭受抨击。德国历史学会宣称路德维希代表“德国社会精神状态的沉沦”,纳粹倾向的历史学者奥图·威斯特法尔(Otto Westphal)更攻击他是“俾斯麦的敌人”。外交官阻止路德维希在国外城市开设讲座,要求将他排除在诺贝尔奖候选名单之外;纳粹党籍的国会议员则抨击路德维希的作品“辱没了德意志人”,戈培尔甚至在他的日记中提到路德维希的作品特别危险。路德维希受到多方攻击后逐渐淡出德国,于1932年入籍瑞士,他在瑞士居所的邻居包括以《西线无战事》一书闻名的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933年5月10日深夜,在柏林歌剧广场上的焚书行动中,路德维希的作品也被冠以“误解我们的历史,轻视我们历史中的伟大人物”的罪名遭到焚烧。
路德维希1936年在造访美国巡回演讲时,曾警告听众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并主张抵制德国。他还提出他对欧洲的愿景:成为一个宪法的“欧洲合众国”。后续几年,他一再预测“大战一触即发”,直到1939年9月1日德国果真挥军进入波兰。路德维希推测德国会入侵瑞士,身为德国公敌的他唯恐遭遇不测,为了自身安全,他在1940年决定流亡海外,移居美国。
路德维希流亡美国时,不断通过演讲或发表文章,警告世人切勿重蹈《凡尔赛和约》的覆辙。他是德国应承担“集体罪责”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他描写德国人的独特民族性,告诉盟军在战后应该如何对待德国人,认为盟军应尽早了解德国民族性,因为德国也很可能像墨索里尼一样突然崩溃,让盟军措手不及。在这段时间中,他受罗斯福总统之邀,担任美国对德政策顾问,并为“二战”后美国初期推行的强硬改造德国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1945年1月,罗斯福和杜鲁门亲自邀请路德维希跟随巴顿、克莱顿和艾森豪威尔等三位将领前往欧洲战场,报道欧洲的解放。
路德维希在流亡美国期间可说是纳粹德国最强大的对手之一,他在演讲与写作中一再强调德国的民族性与德国军国主义的危险之处,并要美国注意德国的反犹太问题。他认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必将战胜纳粹德国,为了后世的和平,盟军必须消除德国的军国主义根源,并教导德国人民主的真义。因此他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三本重要作品,皆与这个目的有关。在1941年的《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The Germans: Double History of a Nation)中表示有两个德国:一个是由歌德、席勒、巴赫等人构成的德国;另一个则是由腓特烈大帝、威廉二世和兴登堡等军人构成的德国。在本书《铁血与音符》(How to Treat the Germans)中,他则强调,由于这种双重的民族性,德国必定会不断发起战争;但过于僵硬地服从与信仰军国主义,也注定了德国的必败。盟军必须准备好德国随时会战败投降,并且要负起战胜国的责任,以强硬的手段与坚韧的意志教育德国人民,让他们学习歌德所代表的德国文化,不让德国再次发起大战。
在1945年的《德国的道德征服》(The Moral Conquest of Germany)中,他更进一步阐述德国已经战败,盟军必须切实履行战胜国的责任,好好进行对战败国的工作,教育德国在未来不再发动另外一场战争。
在21世纪的今日,阅读《铁血与音符》仍有其必要,因为本书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代精神”(Zeitgeist)。路德维希身为德国犹太人,他不仅是德国文化的参与者,也是德国社会的局外人。他可以深入了解德国文化,也可以冷眼旁观德国的社会变化。尤其是他以知名作家与采访记者的身份结识欧洲政坛领袖,并亲眼见证当时欧洲众多剧烈的政经变迁,他对于德国的观察更是难能可贵。即便文中字句可见情绪上的感触,本书仍是一部可以全面了解德国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佳作。
[1] 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对应的日耳曼语词hansa的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极盛时加盟城市超过160个,中心在吕贝克,1669年解体。
德军一个步兵师能对抗日军一个甲级师团吗?
作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德国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在当时,已经完全现代化的德军装备精良,而且准备充足,所以战争一开始,能轻松的席卷欧洲,如果不是希特勒胃口太大,四处树敌,后来的历史或许就会改写,但是后来被苏联拖住无法自拔,前期的风光战果也慢慢的化为乌有。
而日本呢,也不遑多让,自明治维新以来,各方面都快速的步入快车道,尤其相比同时期的其他亚洲国家是唯一的发达国家,在当时装备精良,而且拥有航母,同样作为轴心国,作为二战发起元凶,多处树敌,四面开花,其主要力量却被中国的抗日战争牢牢拖住,因此无法扩大战果。
作为两个战争元凶,最能让人诧异的就是他们的 军事能力,两个人口不多、国土不大的国家拿整个世界为敌,靠得就是军事能力。看过稍微靠谱点的电视剧的人,肯定熟悉日本的相关编制,经常挂口边的就是师团,是日本独立战略单位,其负责人是师团长,日本的师团编制并不一样。
因为电视剧的演绎,感觉日本的师团不是很强,毕竟小兵张嘎一个就可以搅得日本人天翻地覆,所以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日本的师团不如德国的基础战略单位步兵师精锐,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因为师团最开始是模仿德国步兵师编练的,后来随着军制改变,或者为了作战形式,师团被改编转化为甲乙丙丁等几个不同的等级,满员人数在11000到28000人不等。最精锐的甲种师团就有28000人之多,而其中乙种师团只有11000人左右,最差的属于等同于师团的独立混成旅团才只有6000人左右。
而同时期德军步兵师编制相对来说比较统一而且,一个整编德军步兵师全员大概17000人,其中主要作战力量包括三个3000人的步兵团、一个差不多3000人的炮兵团、一个550人左右的反坦克营、一个500人左右的通讯营、一个600人左右的工兵营、一个600人左右的侦察营。剩下的2000人属于后勤、或者其他不重用的编制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甲种、乙种师团,那德国的步兵师未必是日军的对手。而如果是丙种、丁种日本步兵师,德国人则是稳赢情况,当然这种想当然的假设是在不考虑地形、后勤、补给,而且同等火力、装备等诸多战争重要因素的前提之下的结果。
在二战当中,作为德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盟国,无论如何,日军是不会和德军发生冲突的,这就使得他们的最后对比无法量化衡量,只能通过其他参数来对比。
意大利在两次世界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谢邀。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参加的阵营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参加的是英法俄等协约国一方,与德奥的同盟国一方开打。协约国胜利,意大利当然算战胜国。意大利在一战中的作用,主要是在奥匈帝国背后,牵制了同盟国40多个师的兵力,算是为协约国作了些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在1943年以前,是德国、奥地利等轴心国阵营一方。虽然德国1939年入侵波兰就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但实际上在1940年6月之前,意大利依然处于非交战状态。法国政府逃往波尔多,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墨索里尼以为战争很快会结束,加上希特勒的压力,意大利6月10才宣布对英国和法国开战。但是1943年7月,墨索里尼遭解职后被关押,虽然希特勒派人救出了他又助他成立了一个傀儡政府,但他已经不能号令意大利了。9月,意大利宣布正式退出战争。战后根据协议,意大利支付的战争赔款为3.6亿美元,其中1.25亿给南斯拉夫,1.05亿给希腊,1亿给苏联,2500万给埃塞俄比亚,500万给阿尔巴尼亚。
整个二战期间,意大利投入的作战部队有300多万,分布在苏联、法国、非洲、巴尔干半岛,大约100万死在战场上。意大利军队并不像段子手们创作的那样,是“猪一样的队友”。意大利军队对其他友军来说,在二战中的作用远比一战大。事实上,无论是在非洲还是在苏联,意大利军队的设备被德军抽调,遇到重围时没有援军的情况,不止一次。
在非洲,意大利军队主要负责运输战略物资并且提供步兵和装甲部队。虽然常常不担任主攻,但是意军士兵的勇敢,连隆美尔也赞叹不已。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里,有10万意大利士兵,7000辆意大利军车,151架意大利飞机。
墨索里尼派出200架战斗机,参加了希特勒发起的不列颠空战。虽然意大利军队武器装备的先进性远不如英德美,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菲亚特CR42双翼战斗机,因为机动飞行性能优良,曾在对法国的空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如果没有它们的掩护,德军轰炸机空袭英国本土,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果。意军飞行员的勇敢、机敏,赢得了对手英军飞行员的尊重。
意大利军队在苏联、在非洲都单独取得过不小的胜利。如在乌克兰俘虏过10万苏军,在北非重创过英国装甲旅。
纳粹德国将军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为什么会被盟军平反?
纳粹德国投降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审判战争恶魔希特勒手下的军政要员们,其中有12位罪大恶极者被判处绞刑,并在1946年10月16日正式行刑(注:戈林在行刑前一天服毒自杀)。不过,令人深感意外的是,第8位被执行绞刑的战犯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却在死后7年被改判无罪,堪称纳粹德国最倒霉的将军。那么,约德尔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最终为何会被平反?
01 发迹
约德尔,1890年5月出生在德国南部维尔茨堡一个贵族军人家庭,祖父和父亲长期为霍亨索伦王朝效力,在军界颇有威望。受家庭氛围的熏陶,约德尔自幼便以投身军旅为自己的志向,1910年从军校毕业后即加入德国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德尔以炮兵少尉的身份参战,期间曾两度负伤。1916年,约德尔因颇有战功被晋升为中尉,但仅过了2年时间便尝到德国战败投降的苦果。
约德尔旧照
战争结束后,对前途感到心灰意冷的约德尔一度弃戎从医,但在军中同僚和上司的劝说下,最终在1920年初重返军界。然而,由于德国在战后被协约国集团严格限制国防建设,约德尔尽管有一身的才华却无处施展,因而晋升之路相当缓慢,用了10年时间才成为少校。不过,随着希特勒在1933年初的上台,约德尔开始踏上仕途升迁的“快车道”,仅用了6年时间便晋升为少将。
约德尔之所以得到希特勒的青睐,除了优秀的军事才能外,还缘于他对元首的无限忠诚。在希特勒开展的一系列军事夺权行动中,约德尔始终予以支持,并在日记中写道:“陆军内部只有一个目无军纪的因素--将军们,原因正是他们的傲慢导致。因为看不出元首的天才,他们既缺乏信心又没有纪律。他们仍将他看成是大战期间的下士,而不是自俾斯麦后出现的最伟大的政治家”。
希特勒与将领们商讨作战计划
1938年,希特勒利用捏造的丑闻先后解除国防部长弗里希、陆军总司令布隆堡的职务,并强迫多名将军提早退役,由此彻底掌控军权。随后,希特勒宣布成立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由自己担任统帅,并任命凯特尔元帅为总参谋长,约德尔为作战部长。按照要求,约德尔每天都要亲自向希特勒汇报最高统帅部各战区的战况,然后跟他讨论各种作战计划和命令。
02 助纣为虐
约德尔作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在纳粹德国一系列关键战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意在以“闪电战”的形式消灭波兰,而约德尔作为该方案的制定者之一,在同年6月26日即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白色方案”的初步时间表,深得后者的赞许。由于表现极其出色,约德尔在1940年7月被破格晋升为二级上将,并兼任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
“白色方案”示意图
在担任作战部长的7年时间里,约德尔为统帅部制订一系列作战计划,除了入侵苏联、东南欧和非洲外,他同希特勒甚至认真地讨论起穿过伊朗或阿富汗入侵印度的问题,以实现征服全世界的目标。1941年仲夏之前,约德尔草拟了后续指令,推断在苏联被消灭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将控制整个欧洲,如有必要就使用武力征服土耳其、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以便对英国予以致命的打击。
虽然约德尔制定的作战计划未能全部付诸实施,但他过人的胆略和智谋却深得希特勒的赞许,尤其是1940年入侵挪威的关键时刻,约德尔展现出的冷静和睿智,甚至连希特勒都自叹不如。由于备受希特勒的青睐,约德尔能坐在元首身旁同他一起进餐,这在纳粹德国可谓莫大的荣耀。与此同时,约德尔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到1944年1月时已晋升为大将。
希特勒与将领们的合影,站在他左边的便是约德尔
约德尔虽然助纣为虐,但并非对希特勒无条件服从,甚至还会因为观点不合跟后者发生激烈的争论。例如,1942年夏,约德尔调查A集团军在东线南段战败的原因,最终得出该集团军虽然执行希特勒的命令,但因遭到苏军强大抵抗而战败的结论。希特勒对此大为不满,严厉指责他有意包庇A集团军,而约德尔则据理力争,大胆指出元首在指挥上的错误。最终,理屈词穷的希特勒只能宽恕A集团军,这在纳粹德国史上实属罕见。
03 死亡
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后,纳粹德国兵败如山倒,希特勒见大势已去,遂在1945年4月30日服毒自杀,临终前任命海军元帅邓尼茨为总统。5月7日,约德尔接受邓尼茨的委托,在兰斯代表德军向西线盟军投降。在投降仪式上,约德尔向同盟国集团发出呼吁,恳请战胜国对德国人民与军队宽大为怀。投降仪式结束后,邓尼茨授予约德尔骑士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兰斯的表现。
约德尔代表德国签署投降协议
德国投降后,约德尔被逮捕并移送至弗伦斯堡的战俘营,不久被移送至国际军事法庭以审理其罪行(即纽伦堡审判)。虽然约德尔一再声称自己在战争期间并未主动犯罪,其所有的行为不过是服从希特勒的命令而已,而服从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在苏联的强烈坚持下,国际军事法庭还是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判处约德尔死刑。
为维护作为军人的尊严,约德尔请求国际军事法庭对他实施枪决,但依然是在苏联的强烈坚持下,他最终被处以带有侮辱性质的绞刑,并在1946年10月16日正式行刑。约德尔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向你问候,我的德国。”说完后18分钟,约德尔即被处死。为防止其葬处成为新纳粹主义分子的集会地,约德尔的遗体在慕尼黑火化后,其骨灰被撒入伊萨尔河的一条支流。
约德尔接受审判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约德尔死后没多久,由于冷战爆发导致美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军界开始为约德尔“打抱不平”,强烈要求重新审理他的死刑案。正因如此,慕尼黑主审法院在1953年2月28日重新审理约德尔的主要罪行,最终认定他是无罪的,并将自1946年收押的财产归还给其遗孀。如此一来,约德尔死后7年才“沉冤得雪”,重新恢复名誉。
参考文献
威廉·夏伊勒(美):《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2015年版。
理查德·奥弗里(英) :《第三帝国图文史》,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利德尔·哈特(英):《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德国到底因哪些战略失误输掉了二战?
很多人都说国与国之间打仗,就是在拼后勤、打国力,但是事实并不是完全如此,就作战人数这个点来说,仅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就比比皆是。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公元208年,曹操拥兵约80万,南下一统天下,结果遭刘备、孙权,约5万人组成的联军打了片甲不留。
由此可见“实力不足”,不是成为战争失败者的决定因素。至于什么才是?目前没有公论,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失败,可以清晰的看到战略失误,比实力不足更致命。
纳粹德国仅仅因为这1次对战略决策的判断失败,让其丧失了一统西欧大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并流传至今的机会。
德军放虎归山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以136个师的兵力,配上3000多辆坦克的突击能力,向西欧大陆上的英法联军发起了猛攻。
德国人的进攻非常顺利,他们主力走的路叫阿登山区,在德国人走之前,这里因为森林茂密且道路崎岖,理论上很难让大量军队快速穿越,所以英法联军几乎没有派遣重兵去把守,使那里成为了英法锁住德国的防线中,大大的“窟窿”。
进而造成了,当德国人穿越这块道路后,几乎在法军不设防的状态下,长驱直入了法国腹地。而法军主力严防死守的马奇诺防线,成为了摆设,以及关住法军自己牢笼。
面对法国的颓势,英国人见状,为了防止自己的士兵被包了饺子,5月27日,40万编制较为完备的英法联军,集中在敦刻尔克,计划在那里登船返回英国。
对于英国的撤退行为,德国这边几乎是完全可以抓到的,但是德国的高层却在5月24日,下达停止追击的指令,而此时德军最近的坦克离敦刻尔克仅10英里。
德军几乎是以目送的姿态,送走了数十万完整编制的英法比联军,而这些士兵,成为了日后盟军反攻德国的主力,从结果来看,德军在此刻的行为是放虎归山。
德国的判断是的错了
德军放走联军的这个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德军试图拉拢英国加入自己的战略判断,从历史结果来说是真的错了,错到了极点。
当时的德国高层,“天真”的认为,自己一统大陆和英国统治海洋,可以相辅相成。那问题来了,国与国之间,谁会愿意,自己身边有个强大的邻居。在中国所在东亚,因为有中国的农耕和北方草原的游牧,2个大的帝国级政权,所以中国和草原打了数千年。
而英国这边,其实在德国拉拢之前,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海洋霸主,世界霸主,最核心的一个政策,就是“大陆均衡”,不愿意西欧大陆出现一个统一帝国,若有出现,必须立马扼杀,拿破仑时代,英国主导、参与多次反法联盟,就是出于上述“均衡”原理。
综上可知,按照传统,英国是把压住德国,不让其统一西欧,变成了关乎国运的战争。他们相信一旦让德国统一,英国不是被歼灭,也会“世代为奴”,而英国愿“英国永不为奴”,所以整个二战,不管德国“威逼利诱”,英国人就是不投降、不合作。
因为德国相信英国会投降、会合作的战略判断是失败的,德国在进攻苏联之时,英国不是它想着那样“消停”了,反而是抗争越来越强烈,最终当德国深陷苏联之时,德国还要饱受东西遭夹击的无奈。
而腹背受敌,小袁认为是德国失败的核心原因,即“相信英国投降、合作”的战略判断,直接葬送了纳粹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