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童话破灭,有什么推荐的哲学书籍?
“哲学”这个词转手日本进入中国,它的本义是“爱智慧”或“对智慧的爱”,从学科发展来看命名为“道术学”差可与世界对接;今姑且命名为“广义哲学”(与发端于古希腊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至其极的狭义的“概念哲学”相区别),它指转向后的西方哲学(如尼采的“意愿哲学”,如胡塞尔的“朝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等。
西方学界迫于科学的压迫,总体抛弃了狭义哲学,以便能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对上话;也也激发了哲学的活力,致力于对终极问题的探究。海德格尔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大师,扭转了先前哲学的悬空髙蹈,且与中国老子有了实质上的对话,说《道德经》是“诗化之思”。通读海德格尔之著作,映照出老子、庄子、孔子惠能的迥出高标。
读懂海德格尔并非易事,幸有中国当代思想大师张祥龙先生学贯中西、横向打通(在陈寅恪、钱钟书之后这样说,要有眼光)。张祥龙先生的著作珠圆玉润我们只有接受的份,没有置喙的余地(应该说,在他之后要说思想,真的需要勇气、学力与才气)。张先生也是几十年广开眼界冥思苦想才矗立山巅的。
读张祥龙先生的著作,不仅学会了怎样思考而且珠玉满手,既得“渔”又得“鱼”。《围城》中的“学哲学等于什么都没学”这句话可以休矣。
未来中国的存款利率会增加吗?
存款利率会不会增加?关键要区分未来是多久,短期看:时间在两三年左右吧,不确定,不过加息的概率有,但不是很大;长期看: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话,利率只会降低,不会增加。毕竟,发达国家的例子在那摆着,降低利率会刺激消费。将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将会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利率下降是必然。
短期看,利率增加存在不确定性
首先,提高利率主要是为了应对美元升值的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美元升值的压力,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利率是在减少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显然,对经济的发展不利。现在美元处在升值周期内,我国采取了降低关税和扩大开,放应对美元升值,暂时没有采取加息的手段。美元升值吸引资金流向美国是因为利益,而我们降低关税和扩大开放,同样能给外资带来更多的利润。这样做,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外资回报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外资前来投资,以对冲美元升值的压力。这些措施,现在才刚开始实施,效果要到年底或明年才能体现出来。其次,我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粗狂式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诟病弊端也在快速的生长,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粗狂式发展的条件已经不存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实体经济是最难过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内没有资金的支持,实体经济将更加难过,甚至一蹶不振。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以,面对美元升值的压力,尽量选择其它的手段应对,以减少实体经济的压力。因此,短期内,在我们经济转型期间,实体经济没有走出困境前,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幅度在可控的范围内,将会尽量采取其它手段,应对美元升值压力,不会采取增加利率的手段。但这一切不可控,或我国经济向好时,同样也会采取增加利率的方式。长期看,随着经济驱动方式的改变,低利率是必然的结果。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走的最错的一步棋是什么?
青岩来答。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走的最错的一步,就是在广岛受到原子弹攻击的情况下,依然企图负隅顽抗,又白白挨了美国一颗原子弹。
把时间推移到1944年初,这时的日军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全部丧失殆尽。盟军的B-29轰炸机已经开始轰炸东京,战火已经烧到了日本家门口。日本高层依然顽固不化,企图在本土与美军决战到底。
硫磺岛中阵亡的美军士兵
麦克.阿瑟登上硫磺岛
日军在战争后期的疯狂表现,使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积极主张对进攻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弹。
莱特湾海战(日军“神风自杀队”的疯狂表演)
1944年10月,盟军开始在菲律宾登陆。10月20日,盟军舰队与日军舰队在莱特湾爆发激战。在此役,日军首次动用了“神风特攻队”对美国军舰发动自杀式袭击。据战后统计:日军“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共撞沉美军驱逐舰1艘,撞伤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6艘和登陆舰2艘。日本损失“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700架。尽管日军“神风特攻队”的攻击成功率仅27%,击沉率更是只有区区3%,但已给美海军士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硫磺岛上的日本守军,以全部阵亡为代价,给美军造成重大伤亡。
1945年2月19日,美军出动军舰400艘、飞机两千架,载着11万美海军陆战队员,向硫磺岛的日军发动两栖登陆作战。硫磺岛本是太平洋上的一座弹丸小岛,面积只有20平方公里。日军守岛部队不过2.3万人,依托岛上修建的工事,足足将美军拖了一个半月之久,直到1945年4月,美军才基本结束战斗。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在无法取胜的情况下,依然顽强防守,与美军寸土必争。几乎所有的日军士兵都在用以命换命的方式来同美军战斗。据战后统计:日军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用“全体玉碎”的方式,让美军付出了7000人阵亡,19000受伤的惨重代价。
美国的原子弹已经秘密研发成功。
1945年4月12日美国杰出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美国副总统哈里·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以后,被告知美国正在研制一种毁灭性极强的原子武器,此项工程属于绝密,连副总统与国会也不能告知。
1945年7月,在新墨西哥州安拉莫果尔多沙漠的零点山上,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原子弹,其爆炸威力超过科学家估计的20倍,威力高达2万吨TNT炸药。
1945年,德军总参谋长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在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已成为孤家寡人。
1945年5月8日,德国威廉.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与美、英、法、苏四国代表面前签署投降书。投降书第一条即宣告:“我们,这些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签字者,同意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部队,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
波茨坦三巨头,丘吉尔 杜鲁门 斯大林。
盟军向日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1945年7月1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柏林以西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三国领袖共同讨论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战后处置的方针,并通过一项由美、英、中三国代表签署的决议,即《波茨坦公告》。(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公告要求:日本政府必须接受《开罗宣言》立刻放下武器,向盟军无条件投降。盟军会保证日本国民的安全,但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份子、在战争中犯下罪行的战犯必须受到审判。所有的日本军人放下武器后,可以返回故乡等等。(此公告中并没有提及美国的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其实就算美国人说了,日本人也不会相信。)
日本政府拒绝向盟军向盟军投降。1945年7月27日,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内阁会议。在会议中,日军高层对于投降后会接受盟军的审判感到万分恐惧。他们认为如果日军能够在本土对美军造成足够大的伤亡,盟军就会被迫与日本政府坐下来谈判。到了那时,日本就可以争取与盟国签订和平条约,最起码也要保住日本在满洲的利益,而高层们自然也不会在受到追究。29日,日本首相发表声明,称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与《开罗宣言》一样,日本政府对此毫无关心的必要,拒绝投降。
美国总统杜鲁门
杜鲁门同意麦克.阿瑟的意见,下定决心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7月29日,日本政府发表拒绝《波茨坦公告》的声明以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开始考虑该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对日本作战。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美国科学界主张:尽量避免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如果不得不使用,先在日本无人居住处进行核警告。欧洲联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与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莱西则认为:日本败局已定,在这时候投掷原子弹已经没有必要。直接负责对日作战的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则表示:美军情报部门根据冲绳战役,锍璜岛战役,塞班等战役中的美军伤亡人数,进大致推算。进攻日本本土大约需要150万美军登陆部队,想要攻陷日本全境,则大约要伤亡100万人。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时候白白搭上100万美国士兵的性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主张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听取各方意见的杜鲁门总统做出最后决断:首先,“需要作出决定的,不是我们是否应该使用原子弹,而是何时使用这类武器”;其次,“在战争结束前尽快在日本投下这枚核弹,以显示美国的威力,方便日后与苏联人打交道”,最后,投放原子弹,是结束二战的最迅速方式。
广岛原子弹的爆心地点
正在接受治疗的广岛市民
轰炸广岛
1945年8月6日凌晨9时15分,“埃诺拉·盖伊”号B-29型轰炸机在32000英尺的高空,将“小男孩”投下。45秒钟以后,原子弹在广岛相生桥以西100米的广岛病院,上空600米处被引爆。顷刻之间,广岛的天空突然出现了巨大的蘑菇云,冲击波形成的巨大气墙将所有的建筑物全部摧毁。爆炸的强光刺瞎了成千上万人的眼睛。爆炸中心高达几千摄氏度,将钢铁都融化了。离爆心比较近的人直接被汽化。离爆心比较远的人,也只剩下了残骸。身处郊区的日本人,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在随后,天上下起了饱含放射性物质的黑雨,使这些人在随后的生命岁月中一直受到辐射病的折磨。
被原子弹夷为平地的长崎
日本政府作出错误估计,又白白挨了美国一颗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以后。美国电台播放了总统的讲话。杜鲁门宣布美国对长岛使用了原子弹,并警告日本政府,立即投降。而日本政府则错误的认为美军只有一枚原子弹,所以并未直接宣布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日本政府对外宣称是一枚陨石陨落在广岛市。
1945年8月9日,一枚结构更复杂,威力也更大的原子弹被投掷在日本长崎市。这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弹爆炸当量为2.2万吨,爆炸的蘑菇云高达500米,冲击波将长崎夷为平地。此次爆炸造成了将近10万日本人死亡,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被摧毁。
在南墙上碰的头破血流的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负利率到底意味着什么?
“负利率”这一概念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此之前,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过相关政策操作的先例。“负利率”到底是大胆创新之策还是误入歧途之举,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也始终莫衷一是。
在接下来的回答中,我们将主要对负利率的概念和具体操作,理论上的传导机制和实际效果等进行梳理,并对市场上对负利率操作及其影响的各类观点进行总结。
第一,什么是负利率?
负利率,顾名思义就是利率为负。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际负利率,指的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虽然存款利率为正,但赶不上通货膨胀的幅度。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在银行的存款表面上并没有减少,但购买力却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了。这种情况其实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但我们通常提到,包括这里要讨论的,则是另一种负利率,即货币当局实行的负利率政策。
乍一听,“负利率”似乎有点反逻辑。因为在“负利率”下,你往银行存一笔钱,不光不会获得利息,反而需要缴纳“保管费”;相反你从银行贷一笔钱,银行会“奖励”你一部分利息。
实际上,我们目前所说的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对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实施负利率,并不是说银行对普通储户会收取利息费用。
实行负利率政策主要有两种操作:
一是政策利率直接为负,如欧央行和瑞典央行。欧元区的负利率针对的是金融机构在欧央行的存款。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不再生息,反而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二是日本、瑞士、丹麦采取的分层利率政策,即将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分为各个层级,仅对部分层级的准备金执行负利率。比如,日本当时是采取三级利率体系,银行在央行的基本存款准备金仍适用0.1%的利率,第二级宏观额外准备金适用零利率,而在此之上的第三级超额存款准备金部分执行-0.1%的负利率。
第二,为什么要实施负利率?
实施负利率政策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紧急出台应对措施。由于财政政策会受到政府既有债务水平及赤字率的“刚性”约束,在一些国家已经没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而结构性政策往往中长期才见效,且过程比较痛苦;相比而言,灵活性较强、政治阻力较小、见效较快的货币政策自然地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首选。
尽管各国央行在危机爆发后迅速做出了很多及时适当的反应,有效缓解了危机,但在后危机时代,一些国家却出现了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倾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层层加码,从降息、央行资产购买计划到货币贬值、负利率政策等。
打响负利率政策第一枪的是丹麦央行,目的是为了稳定汇率。2012年,欧元区在债务危机泥潭越陷越深,资本大量流入丹麦等小型经济体,丹麦克朗面临对欧元的升值压力。2012年7月,丹麦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在丹麦央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期限一周)下调至-0.2%。负利率实施初期对丹麦克朗的币值稳定起到了一定效果。除了丹麦,瑞士为了遏制海外热钱融入,在2014年12月也宣布实施负利率政策。但瑞士法郎的升值压力并未显著缓解,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https://insights.ceicdata.com/Untitled-insight/views
此后,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也相继实施负利率,目的则是为了刺激银行积极放贷,缓解通缩压力。2014年,欧元区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已经不是债务危机,而是通缩压力和银行惜贷。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已经陷入通货紧缩,德国和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低于1.0%。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南欧国家的银行将大量资金作为超额准备金存放在欧央行,最高达到4300亿欧元。2014年6月,欧央行正式实施负利率,希望可以刺激金融机构发放信贷。与欧元区类似,日本也同时面临通胀不振和银行惜贷问题。
如下图所示,2016年1月,日本央行也实施了负利率政策。直至今日,日本央行依旧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引导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0%左右。
数据来源:https://insights.ceicdata.com/Untitled-insight/myseries
第三,“负利率”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实施负利率只是手段,货币当局的最终目的是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通常来说,负利率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渠道主要有信贷传导、汇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等。具体来看:
1、信贷传导
理论上,实施负利率政策,可以降低银行的借贷成本与资金的使用成本,进而刺激银行放贷,企业借贷,扩大总产出。
2、资产价格传导
负利率政策意在压低中长期利率,刺激资产价格上涨,产生正财富效应,进而鼓励社会投资和消费。此外,通过压低利率,进一步鼓励市场配置高风险资产。
3、汇率传导
负利率政策可以通过压低本币利率,扩大本外币利率差,推动本币汇率贬值,进而扩大出口、刺激经济。
第四,负利率的传导效果如何呢?
一些学者认为,负利率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工具。金融危机通常伴随着通货紧缩和低通胀预期,实施负利率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实际利率:这一方面可以缓解风险环境下银行的惜贷问题,刺激银行增加信贷供给,避免陷入货币紧缩;另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提升企业的信贷需求,避免企业剧烈去杠杆。此外,负利率政策有助于鼓励居民部门分散投资,避免预防性储蓄的上升,通过各部门资产配置的再平衡降低高风险资产收益率,加速市场出清。
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负利率的正向作用有限,相反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
首先来看信用渠道。在市场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实行负利率政策,边际利率成本的降低是有限的。从资金供给方看,在通缩环境下,社会缺少投资机会,边际上银行不一定会为了减少利率损失而大举扩张放贷规模。甚至由于负利率引发资金以负成本流转, 为减轻利率波动对资产负债表的冲击,银行有可能减少长期放贷, 增加短期贷款, 同时把现金投入到更长期的国债上, 这实际上这就等同于银行在囤积现金等价物。
其次来看资产价格渠道。由于低收入人群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资产价格的敏感性较弱,他们难以通过风险资产配置来提高收入。所以,负利率政策对有钱人更加有利,进一步扩大了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抑制了消费增长。如果银行再对其存款倒收息的话,那么对于这些低收入人群来讲,是对其资产的进一步剥夺。
最后来看汇率渠道。由于市场避险动机,日元成为新兴全球避险货币,在2016年实行负利率政策后,日元不仅没有贬值,相反上半年还升值了。直至今日,日元的汇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贬值。
数据来源:https://insights.ceicdata.com/Untitled-insight/myseries
第五,负利率会引发银行危机吗?
银行是负利率传导的最重要的途径,大多数学者认为,负利率会使银行体系的利差有所收缩,银行盈利能力更弱,但对负利率是否构成银行业的灾难,意见分歧巨大。
有学者认为,负利率将严重伤害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果商业银行选择将负利率转嫁给存款人,那么会面临损失存款客户的风险。如果商业银行无法将负利率转嫁给存款人,那么就需要通过调整资产的结构和期限来消化。因为要覆盖向央行支付的利息,商业银行可能提高贷款利率来转嫁成本,也有可能去配置高风险资产来弥补被侵蚀的利润,增加投资资本的套利行为,不利于金融稳定。
有些学者更悲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前英格兰央行顾问查尔斯.古德哈特指出,如果一国持续采取负利率政策,会对本国银行业带来难以挽回的巨大压力,利差的收缩有可能使银行最终陷入资产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的巨大困境,迫使银行业业绩急剧恶化甚至爆发危机。
然而,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市场对于负利率的担忧过度了。他表示,当短期利率削减为零时,温和的负利率只是一种自然的延续,0.1%和-0.1%的调整并不会引发经济和金融的不连续的影响。此外,对银行准备金的负利率不代表风险利率例如抵押贷款和企业借款的利率也会为负。以美国为例,主要的银行融资来源并不是小的储蓄者,而主要是来自于批发融资市场、大型机构储蓄者以及海外储蓄者,这些主体很可能愿意接受边际上的负利率以替代持有现金。在银行的资产端,信贷及其他投资的回报率很可能已然维持在正值,所以银行还是会有正的利差。最后,由于银行不能将负利率完全地传导给他们的融资来源,在一个竞争的信用市场当中额外的成本将至少部分地由借款人承担,而不会完全由银行承担。
布鲁盖尔高级研究员 Grégory Claeys 近日撰文《欧央行负利率政策是如何传导的》(How have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s negative rates been passed on?),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如果银行严重依赖家庭部门存款,而对家庭和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那么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就会特别下降。在欧元区,银行总体的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受到负利率的影响,部分原因是增加的资产价值和更强劲的经济活动抵消了负面影响。家庭部门存款占比高的银行,往往其盈利能力更容易受到利率下降的影响。
第六,负利率的前景如何?
整体来看,当前许多经济体确实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全球债务高启而经济步履蹒跚,利率虽低但企业并未踊跃投资,货币政策刺激力度空前而通缩局面仍难缓解。这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而非临时的流动性问题。
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或许对于因货币紧缩、资产负债表衰退引起的通货紧缩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因为生产能力过剩、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导致的通货紧缩的作用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黄哲,朱元倩。《关于负利率政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2、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负利率:理论与现实之间走钢丝》
https://mp.weixin.qq.com/s/V8kfbGVT61j-xl3SX577GQ
3、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负利率:蜜糖还是砒霜?》
https://mp.weixin.qq.com/s/waCURxlWRFK4eVAfapNOBA
4、肖立晟,《负利率有哪些具体效果?》
https://mp.weixin.qq.com/s/hXBO
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每每提前斯大林格勒战役,我总是对苏军怀着敬仰之心。
战役之初,苏德双方打的是野战。非常明显的是德军有备而来,苏军仓促应战。同时苏军合成作战水平比德军差一大截,此刻苏军底层官兵都惴惴不安的心理没有底。所以战役之初,德军充满碾压苏军的胜利信心,而苏军充满的是失败的恐惧、彷徨与渴望胜利的惆怅。
苏军最终担负守城的是第62集团军,前任指挥官虽很英勇,但对守住斯大林格勒根本没有信心。是谁选择崔可夫做的第62集团军守城司令已经不重要了,历史选对了人。包括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等二战苏军著名战将,都没有崔可夫意志坚定、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淡定沉稳、依然睿智、始终不忘战斗总结激励官兵作战自信力。实际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苏军各种失败与基层官兵无关,都是高级指挥官的失误造成的。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前线苏军基层官兵差不多都知道自己在战争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而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崔可夫的士兵作训法的功劳,这也是能够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前,苏军武器装备已经满足了战争需求,苏军都是最缺乏的就是基层官兵“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信心与勇气。通过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基层官兵建立了战胜德军的信心。而德军基层官兵第一次体会到了苏军基层官兵的顽强与智慧,从此开始惧怕苏军基层官兵。总之,苏德双方基层官兵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拼出了“信心”,苏军基层官兵知道“做好自己就能取得最后胜利”,德军基层官兵则从此认为“怎样做都不可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只因为“苏联人不好惹”“苏联人太多了”。事实上也是,苏军官兵在二战中牺牲了660多万人,也就是苏联官兵牺牲了战前全部人数还多几十万。但直到战争结束,苏军不是被彻底打垮了,而是变强大到成为世界最强大的陆军,充分显示出苏联之大。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肉搏战,充分唤醒了战斗族的民族野性与狡猾。而肉搏战让德军基层官兵从此噩梦中的恶魔就是苏联官兵,并且挥之不去。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苏德双方乃至世界都是血腥的,但对于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而言,这种牺牲是非常值得的。
伟大的苏联红军万岁!伟大的苏联红军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