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暗黑龙王,第二代武圣岳飞和第三代武圣关羽?
这里强调一点,二代武圣是关羽,岳飞则真要说,应该算是民间武圣,官方朝廷从未封过岳飞为武圣
岳飞虽然有当武圣的资格,但并没当过武圣,只是明朝嘉靖年间进过武成王庙,所谓网上的姜子牙,岳飞,关羽三代武圣的说法,没有历史史料支撑
尊崇庙享古今言兵者以太公吕望为宗请仿唐制立武成王庙以汉唐以来名将如孙武吴起司马穰苴尉缭子黄石公张良韩信李广赵充国诸葛亮邓禹冯异関羽张飞李靖李积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岳飞本朝之徐达常遇春张玉汤和配享——《明世宗实录》卷186
明朝曾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庙法天尊岳圣帝君”。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圣都是武圣,武圣的要求则是武成王,只有封武成王,才是武圣,而姜子牙和关羽则都是武成王,姜子牙在唐朝还是武成王武圣,而宋朝时期关羽从配享变成了独自一庙的武成王
好,接下来则是正题,综合实力对比
个人武勇;关羽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万军中冲入敌军中,杀了敌方大将,还是颜良,颜良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而且袁绍诸将没有能挡住关羽,这个记载已经可以成为三国第一人了,除了只有孤本资治通鉴记载的文鸯外,毕竟斩杀百将,三国志没有记载,晋书没有记载,而到了北宋的资治通鉴却记载了
岳飞;
【岳王飞,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人。母家姚大翁甚喜其为人,宣和四年,令枪手陈广以技击教之,一县无敌。】—《孙逌编鄂王事》
岳飞在十九岁已经是一县无敌了
【己酉,岳飞自江阴军引兵之洪州,飞行至徽州,有诉其舅姚某骚扰者,飞责之。他日,舅因驰马射飞,不中,飞擒而杀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夏六月,路分季团练知其勇,以百余骑檄往寿阳、榆次县觇贼,谓之“硬探”。猝遇虏聚,骑士畏却,先臣单骑突虏阵,出入数四,杀其骑将数人。虏众披靡,不敢逼。】—《金佗稡编鄂王行实编年》
【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宋史》
【居数日,复与虏遇,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虏帅,所谓黑风而王其号者,走其众三万,虏兵破胆。】—《宋朝南渡十将传》、《南宋中兴四将传》
【春正月,贼首王善、曹成、张用、董彦政、孔彦舟率众五十万,薄南薰门外,鼓声震地。充谓飞曰:“京师存亡,在此举也!”飞兵才八百人,众惧不敌,飞曰:“贼虽多,不整也,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矢,右运铁矛,帅数骑横冲其军,果乱。后骑皆死战,自午及申,贼众大败。】—《宋朝南渡十将传》、《南宋中兴四将传》
群盗马皋、林聚等精锐数千,王尽说降之。有号张威武者不从,王单骑入其营,手擒出,斩之,收其军。】—《襄阳石刻岳鄂王事迹
个人武勇岳飞记载实在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武勇 岳飞胜
力量;
关羽并未记载
岳飞
【王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尝学射于乡豪周同。一日,同集众射,连中的者三矢,王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遂以其所爱弓二赠王。】—《襄阳石刻岳鄂王事迹》
【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宋史》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就有记载, 挽蹶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宋代一石合九十二(宋)斤半,而北宋晚期,一斤大约是现在的640克,1.28市斤。也就是说
1石=92.5宋斤=118.4市斤=59.2千克。
单看力量,岳飞的“挽弓三百斤(384市斤,192千克),弩八石(947.2市斤,473.6千克,近千斤、半吨)”,是什么概念,是不是没什么了不起。
英格兰长弓兵的战弓主流在140~150磅,现代英国箭术师曾经尝试使用200磅的弓,但拉伤了左肩。岳飞演武可以拉开300宋斤的弓,约400磅,记住岳飞是未冠就是在18岁以前并不是岳飞巅峰时期,就能拉开300宋斤的弓,这力量可谓是恐怖,天生神力当之无愧
力量 岳飞胜
箭术;
岳飞;
【及焉将,亦以教士卒,由是军中皆善左右射,屡以是破贼锋。】—《金佗稡编鄂王行实编年》
【亦以教士卒,由是军中皆善左右射,屡以是胜】—《宋朝南渡十将传》、《南宋中兴四将传》
【王能左右射,随发辄中,及焉将,以教士卒,由是军中皆善左右射。】—《襄阳石刻岳鄂王事迹》
【战于开德,以两矢殪金人执旗者二人,纵骑突擎,败之。】—《襄阳石刻岳鄂王事迹》
箭术 岳飞胜
军事战绩;
关羽;
:“备、瑜围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以迎仁军。
绝北道不用详细说明,一句话,关羽成功完成任务,断绝曹军支援一年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里用威震华夏来表示惊叹
岳飞;
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宋史》
八百人杀退五十万
【群盗马皋、林聚精锐数千,飞遣辩士说之,尽降其聚。有号张威武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手擒斩之,收其军。】—《宋朝南渡十将传》、《南宋中兴四将传》
【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宋史》
军事谋略 岳飞胜
个人文化
关羽; 并无代表作品和书法留世
岳飞;书法论,足以堪称一绝。看岳飞的字,大气、澎湃、金铁之风扑面而来,浩然之中不时奇峰突起,跌宕之中又自有章法,直如一统帅在排兵布阵。有时细看,勾划之间又不乏温煦之感,很舒服,很和谐
留有作品,满江红 登池州翠微亭诗 小重山
个人文化 岳飞胜
以上是个人根据史书记载得出的结论,但也只是史书记载,三国里季汉不修史,而关羽有很多记载并没有,根据三国里那么多人赞美关羽,就说明三国志里关羽的记载有很多遗失
但目前根据已知的记载,可以说岳飞确实比关羽各方面都强大,很多人只知道岳飞军事很强,但从不知道岳飞刚开始的定义就是猛将,早年岳飞就是以勇猛出名的,宋史记载张缉推荐岳飞就说岳飞勇冠三军
而且关羽还是岳飞早年憧憬对象,如果真心喜欢岳飞,就不要诋毁关羽
葢公(岳飞)自结髪从戎,有大志,雄勇绝人,每以关张自许——《忠愍谥议》
公(岳飞)常语人曰:“使我得与诸将齿,禀命于天子,何功不立,一死乌足道哉!要当克复神州,迎还二圣,使后世史册,知有与关张齐名!”——《武穆谥议》
飞常与人言:“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列,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王者上单名字霸气?
血染山河畔
把快乐还我
凌驾风云
离人归
别猜我心思
帝王抚佳人
场控男帝
烈酒烧喉
稳掌三界权
踏骨征王
烈酒相随
时过境迁
一如既往
赠你王权
结局这么坑爷

隔壁老王
持刀走四方
最强暴君。
尐女杀人魔
深情何须显摆
王位之上
深亡
不灭
从此封心
野性稳江山
江东过客
话少还丑
稳拿情场我称王
有点上瘾
闪光的男人
沙哑
谁把流年搁浅
情绪操控生活
王者非凡
荒唐后生
去尼玛的曾经
迷毁少年
按时荒唐

无名先生
惹你贱笑
一杯忘情
你眼中盈盈月
许你万丈光芒
帅炸宇宙
百年二货
久戦帝王
莫相离╮
迷离的眼
万能青年
捂住心却捂不住心痛
傲世万物
状态进行中
紫衫龙王罩
任半生嚣狂
网恋冠军
糖不及你甜
泪未流心先碎
马蹄声踏江山
有什么玄幻小说和傲世丹神一样多女人?
玄幻 儒道至圣 无尽神功 超品相师 80后方丈 神武 绝品天医 重林巨蜥 最终智能 天赋图腾 人皇经 一品武神 星炼之路 狂武战帝 剑动山河 修仙狂徒 万古至尊 无敌剑域 主宰之王 武神空间 太古神王 遮天 龙王传说 v 无极剑神 武极天下 惟我独仙,
天龙八部是哪八部?
在金庸的武侠中不仅有侠义云天,也有情义绵长,更是暗含佛法道义。《天龙八部》正是这么一部经典著作。它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描述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生活画卷。
所谓“天龙八部”,出自佛经,也叫“八部众”,许多讲大乘佛经的佛对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八部也往往会聆听学习。这八部天龙在佛教中,代表的是巴中护法神,指的是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龙八部》这部小说,出现了很多佛家经典,如《法华经》、《地持经》,又描述了如少林藏经阁扫地僧那样一个超然的存在,三个主角更是与寺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乔峰是少林玄苦大师的徒弟,虚竹是少林寺的僧人,更是方丈之子,段誉也与皇家寺院天龙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是在那里练就了六脉神剑。
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而这些人物与八部天龙也有联系,分别代表其中的一部,下面一一介绍下:
“天”,梵语deva,又称提婆族,包括三界的诸天,佛家道“三界二十八天”,“三界”分别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著名的有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大梵天,天帝帝释天。对应的是乔峰,他行侠仗义,义薄云天,颇具领袖风范,只是仍有很多不明事,难逃轮回之苦。
“龙”,Naga(那伽)众,虽然被翻译为龙,不过实际上并非中国古代的龙,而是一种蛇神。naga这个词本身就有眼镜蛇的含义。对应的是段誉,作为大理世子,他出身显赫,对应于龙,彰显身份。
“夜叉”,是梵语音译词,在古印度神话,是一种半神,属于乐善好施,对人类态度友善的神。对应的是虚竹,出身少林的虚竹,心怀善念,终得善报。
“乾达婆”,以香气为食,能凌空作乐,无私豁达,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书中对应的是阿朱,为了父亲不惜牺牲性命,临终还将唯一放不下的妹妹阿紫托付给乔峰照顾。
“阿修罗”,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他与天帝“帝释天”是冤家对头,争斗不休,是与天神队里的最高恶魔。书中对应的自是与北乔峰总是相提并论的南慕容,慕容复,他为了个人私欲,不惜与天下为敌,辜负王语嫣的一番深情。
“迦楼罗”,是四大洲大树上居住的金翅神鸟,因为捕食的龙太多太杂,中毒而死。与之对应的是鸠摩智,他练功导致内力混乱,被段誉吸了内力后,反而开悟,回吐蕃宣扬佛法,成为得到高僧。
“紧那罗”,是歌神,头上有角,有说是人躯马首,也有说是马躯人首。对应的是玄慈方丈,虽有犯错,却也护寺有功。
“摩呼罗迦”,人身蛇首,是蟒神,毁戒邪谄,对应游坦之,只因心生杂念,虽然武艺高强,却被人不齿。
《天龙八部》人物形象众多,历史背景宽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主旨,写出众生皆苦的事态人情。
山西出过哪些名人?
上古时期
尧华夏族,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上古时期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十三岁封于陶(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二十岁伐挚为天子(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九十年舜代尧执政。他命羲和测定历法(老黄历),制定四时成岁,颁授农耕时令,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完善政治为奴隶制国家产生奠定基础,任命鲧治理水患,开创禅让制。禹华夏族,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黄帝玄孙,颛顼之孙(一说为六世孙),其父为鲧,史称大禹,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建都阳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一说为平阳)。禹建立夏朝,后人也因此称为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水患,创造“国家”这一社会政治形态,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会盟等典故。后稷华夏族,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姬姓,称为稷王(又称为稷神或农神)。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尧的长兄,周族始祖,尧舜之相,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司农之神。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亩之法,放粮救饥,教民耕种,是上古时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丹朱华夏族,帝尧长子,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据传丹朱不肖,尧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帝尧逝后,舜让位于丹朱,为尧守孝三年,三年过后,丹朱自知为政不善,换位于舜。此外,丹朱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为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春秋战国时期
晋文公华夏族,公元前697——前628年,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人。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作“齐桓晋文”,留下退避三舍等典故。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人,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等典故深得后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因介之死深感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并因此产生“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介休也因此而名。晋襄公晋文公之子,晋国国君,晋国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人。晋襄公继承其父霸业,北伐狄人、西征秦国、东征卫国、南略楚国、重组六卿,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留下垂拱而治、崤山败秦、汦水退楚等典故。张仪华夏族,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姬姓,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早年入鬼谷子(王诩)门下,学纵横之术。后创“连横”外交,游说六国入秦,以“横”破“纵”,深得秦惠王赏识,被封为相国。廉颇(有争议,不明确)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 但是家乡几代老人都说是当地——山西省平遥县)人,嬴姓,廉氏,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秦国白起、王翦、赵国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们代表了战国时期军事统帅的最高水准,留下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华夏族,古荀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一说山西安泽)人,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再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李冰约公元前302年——前235年,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任职期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水利,遵循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与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闻名中外,是全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今仍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利工程和名胜风景。汉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代地中都(一说金陵,均在今山西省平遥县)人,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前196年,汉高祖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平遥县),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先帝“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并称“文景之治”,为其子刘彻“汉武盛世”奠定基础,是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帝王之一。卫子夫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史称孝武卫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其弟为西汉名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青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汉皇后卫子夫之弟,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候。卫青首次出征即奇袭龙城,揭开汉匈之战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和硕、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中国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善于以战养战、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加、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名将卫青外甥,霍光兄长,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时拜骠骑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十九岁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大穿插和大迂回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境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霍光霍光,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霍去病异母弟,政治家,西汉权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临终之时,拜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辅政,辅佐汉昭帝,挫败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汉昭帝逝后拥立汉宣帝,掌权摄政,权倾朝野。逝后葬于茂陵。两年后,霍家谋反,全族诛杀。汉末三国时期
王允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汉末年大臣,官至尚书令、太仆、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后董卓余党攻破长安,兵败处死。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末蜀汉名将,诸葛亮称之“美髯公”。早年与张飞共同追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反侧,虽受曹操厚待,但仍追随刘备,后刘备势力大增,关羽则镇守荆州,独挡曹孙,威震华夏(中国历史上获此殊荣者微乎其微)。关羽逝后,逐渐神化,民间尊称“关公”,历朝帝王多有褒封,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还是民间为祈求平安财进所供奉的“武财神”,留下了白马斩颜良、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张辽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原为吕布战将,吕布败亡后,因关羽归为曹操麾下,官渡之战后,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后驻守合肥,抵御孙吴。合肥之战,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路冲杀至孙权主帅旗下,大破凌统、甘宁等东吴大将,差点活捉孙权,令东吴大军披靡溃败、闻风丧胆,从此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流传千古。徐晃河东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三国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征战无数、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之战、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助力曹仁击败关羽,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两晋南北朝时期
刘渊新兴郡(今山西省忻州市北)人,匈奴人。十六国时期前赵(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八王之乱之时,割据并州,建立政权,设置百官,追尊汉朝皇帝,用贤纳谏,恭俭勤劳。石勒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法显公元334年——420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以为卓越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求取经法的大师,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399年,以65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量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对中国、东亚的历史文化影响甚大。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生于北魏原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五岁即位,年号太和,因年幼由冯太后临朝执政,进行一系列中央改革,太和十四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立三长制、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族旧俗,穿汉服、说汉语、改籍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改革贵族,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北方各族人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各面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北齐文宣帝高洋,生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汉化鲜卑人,北齐开国皇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力行改革、劝农兴学、任贤纳谏……吏治清廉,对外征伐四克、威震戎夏,被称之为“英雄天子”。后期居功自矜、纵欲醺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最终饮酒暴毙。隋唐时期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为隋末地方割据群雄刘武周部下,后降李世民,跟随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众多地方割据政权,曾于北邙山营救李世民。武德九年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元吉,为政变头功。《西游记》中,尉迟恭与秦琼为保护太宗皇帝免受龙王鬼魂之犯,日日夜夜据守在太宗房屋门前,成为道教传统门神,因年少时为铁匠,后世铁匠供奉为守护神。裴行俭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名将裴仁基次子。于太宗时明经科考试中选,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书。历任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秦州右军总管,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安西域、防吐蕃、大破突厥,功勋卓著。薛仁贵河东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唐初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无数,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典故。王勃约公元650年——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代文学家,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 七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数量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滕王阁序》。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中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公元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西汉的吕后并称“吕武”。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才人,赐号“武媚”。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后,为皇太后于中宗、睿宗时临朝听政。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建都洛阳称“神都”,改国号“周”,史称“武周”。上位时,大肆杀害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善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人才培养及选拔,使得贤才辈出,史学家评价其统治为“政启开元,志治宏贞观”。狄仁杰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怀英,唐朝武周时期宰相,出身太原狄氏,以不畏权贵著称。敢犯颜直谏,培养举荐忠于唐王朝的势力,是唐王朝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任大理寺寺丞期间,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喊冤,为千古流传之佳话。王之涣公元688年——742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浪漫主义诗人。善无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作品多作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但现存仅有六首绝句,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中举,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保驾,收复河北、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公元757年,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后拜中书令;公元762年,河东兵变,封汾阳王,起兵平叛;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长安,调兵遣将,驱逐吐蕃、大破敌军。公元781年去世,享年85岁,陪葬建陵。王昌龄公元698年——757年,河东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一七绝见长,以赴西北边塞所作诗篇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又誉为“七绝圣手”。王维约公元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及第,唐肃宗元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精通诗、书、画、乐……以诗盛名,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成“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管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一生留诗文作品600余篇,散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吕洞宾生于公元798年5月4日(农历四月十四),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是道教的大宗师,道成之后,普度众生,民间尊为剑祖剑仙,传说于北宋年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请聚会之时位列八仙。温庭筠约公元812年——866年,唐代文学家,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富有天赋,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讽讥权贵,所多犯忌讳,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生潦倒。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齐名,称“温韦”。五代十国时期
李克用神武川新城(今山西省雁门北)人,沙陀族,后唐太祖。年少时率军南下镇压黄巢、收复长安,后与其他军阀长期割据混战,历有分封赏赐,后勤王保驾,封为晋王。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正式覆灭,开启五代十国时代,李克用袭用末唐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朱温对峙争雄,次年病死,其子立国,国号唐,史称后唐。石敬瑭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晋开国皇帝。喜读兵书,推崇李牧、周亚夫,参与朱温与李克用的“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显赫。后唐皇帝封赵国公,然君臣猜忌,起兵造反,却被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此举使中原王朝门户大开丧失险要,北宋时使汉人与北方民族的对抗中常常使其压制而不能大一统),做个“儿皇帝”,在其援助下灭亡后唐,建立后晋。刘知远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汉开国皇帝。原在李嗣源、石敬瑭麾下颇得战功,后契丹攻陷后晋,刘知远向契丹投降又节节抗击,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小更一下,给大家讲一个小知识:赵匡胤、赵光义在建立大送时曾火烧水淹山西诸城,大若晋阳、小如邑县,这是为何?自从两晋以来,到宋建立时分分合合计有600余年,大小割据政权无数,北方政权却多与山西有关,诸如司马、刘渊、石勒、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等晋人皆为帝胄,也有拓跋、高欢、李渊等在山西起兵即位天子,因此世人皆以为三晋大地必有龙脉,太原因此得名龙城。宋建立后,赵氏不能安心,害怕山西又跳出一个皇帝将自己推翻,因此火烧水淹断此龙脉,结果就真的没有再出现过挑战者了。但是赵氏也并没有因此而稳坐江山,大家都知道宋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是因为北方契丹、西夏少数民族过于强大,本来儿皇帝石敬瑭就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中原门户已经洞开,赵又将山西天堑、太原重镇如此削弱,此后举全国之力都不能安定北方,只能年年岁贡以求平安。北宋时期
呼延赞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著名将领,官至辽州刺史,抚州刺史。佘太君羌族,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又称折太君,名赛花,北宋名将杨业之妻、杨延昭之母,世有流传杨门女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杨延昭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本名杨延朗,北宋名将。杨延昭自幼随其父杨业征战,杨业逝后,担负起北宋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多年与辽兵征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将其守卫的遂城称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狄青公元1008年——1057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北宋名将。善于骑射,精通兵法,勇而善谋。宋夏战争中,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然而宋朝重文抑武,朝中猜忌,抑郁而终。司马光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宋金元时期
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是宋金对峙时机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篇成就最高啊,“丧乱诗”尤为著名。关汉卿约公元1234年——1300年,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元曲四大家”之首,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成就最大,今已知有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最为著名,被誉为“曲圣”。明清时期
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1400年,并州太原府(今山西省祁县)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中《水浒全传》与施耐庵合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傅山公元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常以老庄之徒自居。经史之外,无所不通,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与其余五人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在当时啊有“医圣”之名。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官至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安徽巡抚,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有三次被举为“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赞誉“清官第一”,逝后追赠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传世。陈廷敬公元1638年——1712年,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历任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后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雷履泰公元1770年——1849年,山西汾州府平遥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中国票号创始人,1823年,创立中国了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分号遍布全国30余城,欧美、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号,以“汇通天下”著称,各地竞相效仿,全国各大票号达20余家,平遥商帮就有7个,极大促进全国金融流通,加速资本周转,对民族工商业发展啊做出极大贡献。乔致庸公元1818年——1907年,山西太原府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清末著名晋商,号称“亮财主”。出身商贾世家,资产万贯,清末国不将国,资产外流,一改不治家宅的习惯,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乔家大院,被誉为“清代北方名居建筑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