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恰洛夫个人信息,1战胜奥恰洛夫创造历史?
2019年8月25日,林昀儒这位中华台北的小将,在捷克公开赛的男子单打决赛中,4:1击败了前世界第一奥恰洛夫,收获了职业生涯首枚世界巡回赛单打冠军。一周前,这位少年天才刚过完18岁的生日。
在奥洛莫茨,他凭借过人的的球技、充分的信心以及关键时刻的沉着冷静,战胜了所有对手,一路走到了最后。
赛后,林昀儒表示,能够在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上赢得首个男单冠军。自己比较开心。对波尔和奥恰洛夫的打法,自己此前有过交手,还是比较熟悉。
教练员今天对自己帮助很大,关键时刻的暂停,让自己的战术和发球进行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次夺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什么影响,从今往后,比赛会比以前更困难。
我认为对林昀儒来说,捷克公开赛夺冠,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在2019年,是小小林突破的一年。年初,林昀儒在阿曼挑战赛上,横扫各路高手,包揽三项冠军;世乒赛后,搭档师姐郑怡静,夺取了中国公开赛和香港公开赛的两站混双冠军;在日本公开赛上,林昀儒一路杀进决赛,倒在许昕手下;马来西亚新山举行的T2钻石联赛中,相继战胜了世界顶级的马龙、樊振东,一居夺得冠军。
林昀儒在比赛中的特点很突出:
1、接发球全台的反手拧拉,令对手从发球就开始落入下风。
2、线路和落点变化多端,令对手防不胜防。
3、关键球的胆量很大,处理球果断。
4、冷静的头脑,可以进行准确的预判。
5、稳定的心理,无论领先还是落后,表情都是淡定的。
6、敏捷的步法,对手各个角度的回球都会及时到位。
7、正反手无缝衔接,快速的还原,令对手无机可乘。
目前的缺点:
1、接发球综合能力不强。接发球方式比较单一,以强行拧拉为主,摆短、劈长、轻挑等控制方式运用不多。对拧拉成功率依赖性大,拧拉不灵了就会陷入被动。
2、相持中力量不足。同成年运动员相持时,经常因为力量小而失分。好在线路变化很多端,相持吃亏不算太大。
3、台内球质量不高,感觉还没有张本智和细腻,容易给对方机会。日本公开赛许昕就是靠台内小球的控制,轻松取胜小小林。
这个球技高超、谦逊低调的大男孩,随着在世界舞台的更多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包括他的对手。波尔在半决赛赛后也表达了对他的尊敬,认为林昀儒进步很快,关键球敢于侧身发力,配得上比赛的胜利。
未来是林昀儒的,他和年龄相近的王楚钦和张本智和,将是世界乒坛未来男子方面的三大支柱。
奥洛莫茨对小小林来说只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东京奥运会他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大胆点一侧,巴黎奥运也许会成为他的天下。
您对林昀儒的的夺冠和前景有什么高见呢?欢迎在留言区留下您的看法。
乒乓有您更精彩!
奥恰洛夫有多少个奖牌?
奥恰洛夫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上共获得了两块奖牌。分别是一银一铜。
波尔和奥恰洛夫为什么没参加世乒赛?
波尔和奥恰洛夫因伤没参加世乒赛。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成都举行,中国男子乒乓球队3:0战胜缺少了波尔和奥恰洛夫的德国队,又一次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德国队波尔有伤,奥恰洛夫脚踝手术正在恢复,缺少了主力的德国队以年轻队员组成,能够获得亚军,未来依然是中国队的主要队手。
为什么看起来身体比马龙张继科要好?
喜欢乒乓球的朋友们可能对于欧洲球员的普遍印象就是他们的运动寿命比较长、伤病非常少。像瓦尔德内尔、萨姆索诺夫、波尔、奥恰洛夫等名将出道以后已经同三、四代中国运动员都交过手,跟他们同年龄的我国选手已经成为教练员了,这些欧洲老将们却还在继续打球。难道真的是人种原因导致欧洲选手比中国选手身体更好、运动生涯更长吗?下面我就把其中原因给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球员训练量非常大,欧洲选手的训练量则连我们的一半都不到!因此,欧洲选手受伤的几率相对就要小的多了1.中国球员实行的是类似军事化管理的集训制,每天至少训练6-8个小时体能和技术
以2017中国女队备战世锦赛的训练时间安排表为例,中国队一天要进行两到三次训练课,从上午8:00左右开始,一直到下午18:30分左右,晚上还有加练,每天单纯的体能和技术训练时间就有至少6-8小时,除此之外还有专业学习等非身体训练的课程,真的是比上大学安排的时间还要紧密。
至于说训练量有多大,我们看看“人肉发球机”刘国梁怎么操练张继科就知道了。央视探访中国乒乓球队日常训练时,看到这一幕:刘月半拿起一盆球,对着球台的前后左右各个角落发出如同疾风暴雨的“乒乓球弹雨”,让向来以身体素质出众著称的张继科拼了命地左挡右架才勉强接个差不多。打完一盆球以后,张继科已经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刘国梁才意犹未尽地说了句“这样的训练量就差不多了!”
2.欧洲球员很少实行集训管理,大部分是球员自主掌握训练量,有个别球员甚至连体能训练都懒得参加
关于欧洲球员的训练量,原国家队资深教练李晓东曾经这样评价“欧洲球员能够打出来的,都是天才!因为跟国乒队员比,他们的训练量简直少的不可思议!”以德国著名球员波尔为例,他每天大约只训练一个多小时,然后就优哉游哉地去喝咖啡了。世乒赛期间,我们的队员在比赛间隙,全都抓紧时间进行各种有球无球练习,而波尔却依然满大街的转悠找咖啡店“我们的咖啡机坏了,想喝咖啡就得到外面了!”
在欧洲,比波尔训练量小的比比皆是。例如向来以“懒”著称的奥地利名将施拉格,作为曾经夺得过世乒赛男单冠军的世界顶尖选手,他平时居然从来不参加体能训练,因为“太累了”!然而,就是这位被很多国乒教练开玩笑称为“野路子”施拉格,却夺得了200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欧洲球员的训练量这么小,受伤的几率当然也就小的多了!
中国与欧洲在乒乓球后备人才数量方面有很大不同,这也导致了欧洲球员运动寿命非常长1.中国乒乓球队高水平球员比比皆是,竞争异常残酷,一代更比一代强,所以新老交替也非常频繁
都说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叫的。实行举国体制的国球拥有庞大的人才基础,每年都把源源不断的优秀球员输送到国家队。在中国乒乓球队,十多岁就拿到世界冠军的天才选手几乎隔几年就会出现。因此,中国乒乓球队的竞争异常激烈。老一代球员一旦体能和技术稍有下降,就会被新生力量所替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一打几十年的现象。
以1980年出生的削球选手侯英超为例,由于竞争激烈,他早在2014年就不得不退出国家队。之后他辗转前往日本打球,在2019年已经39岁“高龄”的他被评为日本T联赛最有价值球员,并且在马龙、许昕、樊振东等球员缺席的情况下获得了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但是,当记者问到他是否有回到国家队打球的想法时,侯英超毫不犹豫地说道“没有(回国家队的想法)!根本就跟不上国家队的训练,技术也落后太多了,没法跟他们(马龙、许昕、樊振东)打!”
2.欧洲由于乒乓球基础薄弱,因此打球的人太少,后备力量跟不上,所以波尔、奥恰洛夫等人才能在国际乒坛鏖战多年
与乒乓大国中国相比,欧洲比较重视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众运动、健身运动,类似乒乓球这样的小众运动、竞技类运动不但参加的人员少,而且国家也很少舍得投入资金进行支持。以乒乓球发源地英国为例,几乎在全国各地就找不到什么像样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场馆,青少年也很少从事这项运动。因此,整个英国就没有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基本上都是业余爱好性质的。
基于以上因素,欧洲在乒乓球后备人才方面非常匮乏,即使偶然有少数人喜欢打球,但是水平也很少能够同世界水平相比。所以,一个国家能够出现一名世界级选手都很不容易。像萨姆索诺夫、波尔、奥恰洛夫等球员一直没有新人能够替代,自然也就能够长期代表国家队出征各种世界大赛,同中国好几代乒乓球选手进行持续较量了。
中国与欧洲运动员在对待伤病的态度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身体保养的程度也不一样1.中国球员由于竞争激烈,因此带伤训练和比赛已经成为常态,所以运动寿命自然而然受到很大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了,由于中国乒乓球队竞争异常激烈和残酷。每个主力位置,随时随地都有很多年轻球员在盯着。因此,不管是主力球员还是非主力球员,带伤训练和参赛已经肠胃家常便饭。没办法,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人。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可能一辈子再也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有位前国手甚至说过“像世乒赛这样的大赛,运动员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除非断手断脚,否则豁出命都得去打啊!你不去,立刻就会有人取代你的位置!下一次世乒赛你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即使是大满贯张继科都不得不带伤上阵,以至于伤情始终无法得到时间恢复,而不得不早早地从一线淡出。
2.欧洲运动员仅仅把乒乓球视作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受伤就会停止训练和比赛,所以身体保养的比较好
同中国队相比,欧洲运动员就要好的多了。像波尔、奥恰洛夫等顶尖球员面临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可以放心地去进行治疗,在养伤期间也不用担心突然冒出来一位新秀把他们位置给顶了。而且,与中国球员不同,欧洲球员普遍只是把乒乓球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绝对不会是全部。因此,对待自己的身体更加重视,很少会出现带伤训练比赛的情况。
以波尔为例,在2008年广州世乒赛之前,波尔发现自己的膝盖肌腱发炎了,感觉需要进行休息,因此毫无犹豫就放弃了世乒赛。对于当时正值黄金年华、竞技状态非常好的他来说,这个时候正是他最好的夺金时间段。如果放到中国队,肯定没有任何人放弃,然而放到欧洲,这样的情况大家全都习以为常。德国队为此还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对波尔的决定非常支持。
看完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波尔、奥恰洛夫等人的职业生涯为什么能够那么长有所了解了吧!平时的训练量少、伤病能够得到及时恢复,而且没有后备力量能够对他们构成威胁,同样的情况下,换成中国队的马龙、张继科去,运动生涯一样短不了啊!
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转发并关注“燃烧的永恒700”,感谢大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总决赛樊振东连续三年进男单决赛?
乒乓球运动员只有打到退出国家队成绩最好就是第二,才能说是所谓的老二,小胖年龄刚20岁,打到这样的水平应该说是一位特别出色的运动员,国乒队流传的有一句话千年老二,完全是污蔑人的一句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