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把天空锁住,辛巴为什么盯上董宇辉了?
你好!你说辛巴是嫉妒新东方,恶意攻击,那倒也不全是,无非就是想突出他的核心竞争力便宜罢了。至于这个便宜是不是真的便宜,难说得很。我的观点是:
首先,我们先回到带货的商业本质,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便宜,也就是要解决好供应链的问题。如果解决好供应链,我在那不说话,端着茶水念念诗都有人买。供应链绝对是直播带货最核心因素,假如一个苹果手机卖1块钱,主播翻来覆去也不能介绍出花来,卖点就是便宜啊。
其次,带货要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能形成转化另一个因素就是信任,解决好信用不传递问题也是促成转化重要因素,用户走完解-体验-口碑这路径后,慢慢形成自己品牌优势。可见,谷贱伤农这是个伪命题啊,听着好像是站在弱者一方,博的好口碑,但是这个产品价格是合理的吗,你不能站在道德、情怀至高点,去损害消费者权益,米面粮油行业是国家为了让大家都能吃的起饭强管控行业啊。截至2022年5月31日,直播电商分部总营收为2460万元,分部毛利为930万元,毛利率为37.8%。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才是主要的问题。农民能拿到多少钱?东方甄选的高利润有多少能补贴到他们?玉米当然是有区别的,但是一根6元不贵嘛?毛利率你都做到了37.4了还打着助农的口号不太合适了吧。玉米这种东西保存比水果蔬菜容易吧,生鲜赛道头部企业果蔬好毛利率才36%。新东方优势在于俞敏洪这个强力IP增加信任成本以及他们的老师大部分才华出众口才极强,可以复制很多董宇辉类型的主播,信任+可复制的标准化才是他们的优势。现在是新东方在最火的时候,应该赶紧去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赶紧成立谈判团队去和供应链谈判,再最火时候去锁定未来几年商品价格,因为我火我流量大,你们就先薄利多销吧,有谈判的标准。第二件事就是成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防止用户四处比价,品牌口碑下滑。如果第一件事做好了,董老师说谷贱伤农就不合理了。如果做好第二件事,董老师在强调品牌就合理了。二、不要再争论了!我们要知道,新东方和辛巴面向的客户群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给各种大大小小的主播和平台做过生鲜产品的供应商,来说几句!
新东方面向的是城市中产阶级,小布尔乔亚。这部分人虽然也有扣扣搜搜的时候,但是总的还是愿意为了质量,品牌,社交价值之类的东西支付高溢价的。辛巴面向的是广大县乡的劳动人民。他们买东西第一要务就是便宜,便宜了还要更便宜。 所以那种跟厂家砍价的尴尬表演都发生在这类主播的直播间里。只有这样才能打动那些家人们。所以他们的销售定位和策略也是不一样的。拿玉米来举例, 新东方或者薇娅,李佳琦,胡可这种, 他们会选比较时尚的品种,比如云南的小花糯玉米,再从里面选择最漂亮,最好的等级,精心包装,以一个比较高的溢价卖出去。如果是辛巴这种,就选择最便宜的大路货,量大管饱,比较简单的包装,尽可能地压榨供应商的利润,然后以一个看似便宜的价格卖给他的家人们。不要以固有思维看待农产品,农产品中间的价格差有时候甚至比苹果手机和千元机的价格差别还大。 之前中秋节,我们做的一款柚子,最贵的接近400元两颗,并且还供不应求。而同时期市场上大部分都是30元不到两颗。可见,要说辛巴为了争夺流量盯上董宇辉,那就是过度解读,大可不必。但辛巴的所言所行确实能为他低价产品的定位和策略加分。做生意嘛,我们要懂得看门道了。三、最后,我不得不说:就喜欢他们卷起来,卷起来才有看头在我看来,这个事件,倒是真实展现了什么叫做“阶级分割线”以及“价值观严重滞后于生产力发展”。董宇辉的发言,是个很标准的中产小资思路,讲逻辑、讲市场、讲消费全链条成本构成。
而辛巴的发言,是个很标准的底层人思路,他自己未必属于这个阶级,但他这行做得动静大,说明他知道自己的受众要听这么,他为自己的受众发声,图个名利双收。逻辑上,董宇辉全对,对于农产品的实际生产者来说,新东方直播间的受众,是本来他们无力开发的一个群体。正是有了新东方直播,帮着农民做了大量的营销工作,又靠自己刷脸担保,帮助农民开拓了一片新市场。这个完全是个增量市场,新东方从中要求进行任意抽水都是合理的,因为营销工作也是消费链的一部分,是需要支付费用的。
农民们不愿意相信,或者以他们的学识阅历无法理解的是:新东方在整个消费链条中提供的增值部分(营销+传播+信誉担保)成本,远远超过了玉米本身的生产成本。
很可惜,这才是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真相,就是这些“虚空增值服务”支撑起发达国家高到天上的GDP。新东方的确可以“义务劳动”,把营销成本自己吃进,让利给农民。但所有的“义务劳动”都无法长久,因为义务劳动要求付出者是个“圣人”,圣人可遇不可求。圣人断档了,义务劳动就不存在了,甚至要为过去的义务劳动求偿。毕竟绝大多数的凡人都是利润导向的,有利润的事情才可能长久,经济才能高效运行下去
改开都40多年了,这种靠好几代人得出的血泪教训,到现在还要不断拿到公众舆论上辩论,真理才能站稳脚跟,科学普及之路当真是不好走。如今卷起来真是好事,因为它反而可以让我们在案例中去更多思考,去认识问题的本质。
最后的话:这事,收入低的人站队辛巴,收入高的站队董宇辉,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镰刀总之,辛巴这次怼东方甄选也成功收割了一波免费流量。但新东方的6元/根玉米也足以说明,直播带货仍然有盈利点和机会点,无论是罗永浩、俞敏洪还是辛巴,都佐证了这一点。
说白了就是一个靠品牌情怀做生意,一个靠更便宜的价格做生意。各自有各自的客户群,客户自己喜欢就好。最后呢,大环境不好,大家还是得保持理性为好,不能当无脑的喷子,提升自己才是关键。古代的妃子一听被打入冷宫就显得无比绝望?
古代妃子惧怕冷宫,因为这里会发生超乎想象的惨剧,历史上的冷宫并不像是影视剧中那样,各方面的条件都可以说是天地之别,那冷宫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到底有何可怕之处呢?
冷宫,史料中最早出现在《东周列国志》中,原文是“且说申侯在城内,见宫中火起,忙引本国之兵入宫,一路扑灭。先将申后放出冷宫。”可以发现,冷宫这个词从最初就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日后更是成为后宫女性的梦魇。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说“在思想改造之前一直都将后妃视为自己的玩物,开心时就玩一下,不开心时就随意扔在一边,根本不会在意她们的感受。”
古代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男人的附属品,历史当然是不断进步的,即使到清朝末期,皇帝仍然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见整个封建社会也好不到哪里去。
封建时代的皇帝至高无上,拥有最大的权力,因此无数女子仍然千方百计地挤进皇帝的怀抱,渴望得到皇帝宠爱,一旦成功,紧接着来的就是荣华富贵。
古代进宫的女子更多情况下,都是肩负着为家族带来荣耀和地位的使命,极少是个人做出的选择,封建时代也不容许她们有自己的选择。
能够得到皇帝宠爱,为家族带来荣耀自然是好事,但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女子毕竟少数,而更多的女子进入皇帝后宫,常年忍受的是孤独、煎熬。
常言道,宫中多怨女,在古代女子进入皇宫后,就意味着人生只剩下这一条路,荣宠也好,失意也好,终身都只能在皇宫之中,没有任何出宫的机会和自由。
作为皇帝的女人,后宫妃子是没有机会改嫁的,这是皇帝尊严不能容忍的。清朝溥仪的妃子文秀是历史上第一个与皇帝离婚的女人,主要是得益于她生活的时代,即使这样,文秀的离婚让溥仪感到脸上无光,将愤怒迁移到皇后婉容身上。
被层层选拔成为皇帝的女人,如果在皇帝面前失宠,结局非常凄惨,首先后妃是不会被处死的,再加上不会放出宫去,因此皇宫之中会选出专门的地方供失宠后妃生活,而这里就被称为“冷宫”。
虽然历史上经常出现冷宫这个词,就以保存最好的古代皇宫紫禁城为例,这里并没有任何一个宫殿是以“冷宫”命名的,因此冷宫在古代只是一种代名词,是失宠后妃的代名词。
虽然紫禁城中没有挂牌匾的冷宫,但是真实存在的冷宫就有几处,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有三处,分别是景阳宫、乾西和北三所。
景阳宫的位置在紫禁城东西六宫中极为偏僻,明朝神宗皇帝时期,王恭妃被皇帝嫌弃后将她幽禁在这里,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都禁止与任何亲人相见,生活非常凄惨。
乾西位于紫禁城御园的西面,明朝天启皇帝时期,太监魏忠贤以他特殊的能力关系获得皇帝宠信,权势熏天,李成妃因得罪了魏忠贤而获罪,最终被赶出长春宫,被安置在乾西。
后宫妃嫔被安置在乾西冷宫的不仅是李成妃一人,据史料记载,至少还有定妃、恪嫔等人,只要失去皇帝宠爱,妃嫔随时可能会被扔进冷宫。
北三所是在紫禁城景祺阁的北边,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建筑,但是这里曾出现清朝末期鼎鼎大名的珍妃。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妃子,深得光绪帝喜欢,但是却不被慈禧太后容纳,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面前始终还是稚嫩一些。
当年慈禧太后即将被洋鬼子包围在紫禁城,仓皇出逃之际还不忘关押在北三所的珍妃,命人将其推入井中,理由是预防珍妃遭到洋人侮辱,免得丢了大清颜面。
冷宫的可怕之处都有哪些?首先是“冷宫”很冷。
这里所说的冷蕴含着多重意味,有偏僻荒凉的意思,也有阴冷潮湿的意思,还有心灰意冷的意思。
从明清时期最出名的三个冷宫位置可以发现,冷宫的选址一般都是位于皇宫的偏僻角落。皇帝虽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紫禁城中,但实际上他所到之处也是有限的,并不是紫禁城中的每一处地方都会到。家大业大,自然有走不到的地方。
冷宫的选址都是皇帝足迹难以到达的地方,皇帝看不到的地方自然条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由于冷宫是安置失宠妃嫔,也没有伺候的仆人负责打扫清理宫殿,因此这些地方都是非常潮湿阴冷的,在这里生活的妃嫔大多都会患病,病死者众多。
在进入冷宫之前,不管妃嫔是宠冠后宫,还是不温不火,在生活和地位上至少都是主子,就拿清朝的常在答应为例,身边也是有四个宫女贴身服侍的,虽然没有单独的宫殿居住,至少也是干净整洁的居室。
如果是更高级别的妃嫔,那直接是肉眼可见的豪华,锦衣玉食之外还享受着各种尊崇的待遇,出门前呼后拥,人人都是羡慕的眼光。
妃子被打入冷宫后,前后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宫女太监的服侍,没有绫罗绸缎的服饰,没有奢华干净的宫殿,眼前只有幽暗肮脏破旧的房屋,前后的差别对妃嫔来说无疑的巨大的打击。
环境变化的打击还不是最为致命的,更难以承受的是妃嫔心理上的打击,打入冷宫基本就意味着此后的生活状态都是这样,算是与之前的荣耀生活永远告别。
帝王是最无情的男人,失宠后妃嫔很难再有出头之日,并不像是古装剧中演绎的那样,在失宠之后仍然可以回到皇宫主宰一切,事实上基本是不可能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走了一个妃子就会有无数更年轻漂亮才艺出众的女子挤破头进来,皇帝是很难再想起曾经的旧人。
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很多都会被这样的心理落差所击倒,妃子心如死灰却不能自杀,这才是最为折磨人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很多规矩,按照帝王的观念,在紫禁城中自杀是会玷污这里,因此对自杀的人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如果在皇宫自杀,自杀者的家人也要受到牵连,有可能被处以灭族的酷刑。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不敢自杀,在环境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多数冷宫妃子都是在这里忧郁成疾,最终病死。
其次是“冷宫”很黑。
这里所说的黑是指那些见不得光的交易,当妃子被打入冷宫后,每个新来的妃子都能瞬间点燃负责冷宫管理的太监宫女,平日里这些人都是奴才中的奴才,就连服侍各宫主子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做最不受待见的活。
在冷宫中,不光是妃子很苦,太监宫女们也非常苦,这里基本没有任何的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觉。每当有妃子被打入冷宫,对这些太监来说就是天降财神,又有了可以压榨勒索的对象。
妃子在之前都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因此负责管理冷宫的太监宫女都会以各种借口刁难妃子,主要目的就是从她们那里获取钱财,不管是之前积累的私房钱也好,还是娘家人悄悄送进来打点上下的也好,总之太监宫女从冷宫妃子身上看到的是发财之路。
如果仅仅是打劫一些钱财还算好,太监为难妃子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比如清朝的珍妃被幽禁期间,负责看守的太监经常谩骂她,闲来无事的太监以调戏取笑珍妃为乐趣。
一天,太监为珍妃送来饭食,也只是一碗面条而已,当时有个太监走过来对珍妃说“看你那德行”,而珍妃仿佛没有听到太监的辱骂,继续吃着自己的面条。
在没有被打入冷宫之前,由于等级差别明显,皇帝的女人对这些太监宫女自然是趾高气扬,甚至是想打则打、想骂则骂,如今地位反转,太监宫女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即使太监与妃子并没有结怨,但是由于太监长期处于冷宫之中,心理也极为变态扭曲,欺凌妃子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此时的妃子只能默默忍受,别无他法。
最后是“冷宫”很毒。
这里所说的毒有来自对手敌人的毒手,也有太监的折磨。由于得到皇帝宠爱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所以后宫妃嫔对追求皇帝专宠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旦其中一方失败被皇帝嫌弃,甚至打入冷宫,将会受到对手的毒手。
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衣着光鲜亮丽的得宠妃子来到冷宫,昔日与自己斗法的女人穿着破衣烂衫蜷缩在墙角,胜利者对失败者态度傲慢刻薄,话语间全是嘲笑挖苦。
就算是看到太监欺负曾经的妃子也并不在意,甚至会心中窃喜,胜利者的默许更加助长了太监的肆意妄为,更有甚者,胜利者会专门打赏管理太监,要他们“好好照顾”冷宫妃子,双手接过赏赐,一个眼神彼此心领神会。
太监经常在通过各种方法折磨冷宫妃子,比如在供应食物和水上进行克扣。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明清所有,而是历来如此,这是人性所致,被紫禁城的竞争扭曲的人性。
汉朝刘邦的皇后吕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刘盈登上皇位,而吕雉则成为太后,她对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开启疯狂的报复。
戚夫人被人看押着在永巷中身穿囚服,手脚都带着脚镣,不停地捣米,最后的下场更是悲惨,这是后宫残酷争斗的缩影之一。
古代女性在社会地位上极低,只能选择依靠男性,而作为地位权力最高的皇帝的女人,需要忍受的也更多,辉煌荣耀时前簇后拥,冷宫落寞时受尽屈辱,这是封建社会女性不得不面对的悲哀,只是皇帝女人更为突出残酷。
有哪些电视剧的穿帮镜头?
电视剧的穿帮镜头很多,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分享一些比较经典的,逗大家一乐[钱]
床上那哥们儿,能走点心吗?咋就这么不谨慎呢,这边拍着吻戏,那边还躺在床上睡觉
当年的《还珠格格》可是风靡全国,只是这斗鸡的颜色变得也太快了,小黑这是进了一趟美发店啊
这张图忘了是什么电视剧,很熟悉,但是一下又想不起来,在古代不是都抽大烟嘛,什么时候也有这种包装盒了
《我的前半生》陈俊生的电话很洋气,能不能稍微认真一点,亮着屏幕,全国观众都能看得见啊[捂脸]
战争片,这件白色衣服上面的牌子很熟悉,有没有人帮我科普一下是什么牌子,我给忘了?
《西游记》里的唐僧,里面穿着一件白衬衫,抬头的时候,这荧幕看着也太明显了
我就想问你这枪,是有特异功能吗?到底是开还是不开
看丽颖吃的这么香,饭碗却是空的,菜盘子也没一个,就只有一杯红酒,看来这吃的是寂寞
马漂亮,开枪的时候手能不能放好,关键是这样子你让枪它怎么响
《倚天屠龙记》里的扬肖,张铁林老师能把你的手表藏起来嘛
看样子很多演员对时间观念还是很重啊,拍戏都离不开手表
《新白娘子传奇》这桥上的路灯应该很亮,货真价实的电灯泡
拿把枪至少也得有个开关吧,你让她怎么扣扳机
《那年花开月正圆》孙俪的人气太旺了,拍戏时,群演都不忘拍照追星
我就想知道你被困在这里三年,为什么不想出去,是喜欢孤独与寂寞吗?
《那年花开月正圆》沈星移这个头套掉得也太厉害了,这道具师到底在干嘛?
《楚乔传》的一幕导演是不是把这旁边的阿姨给忘了
以上配图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原来古装剧上朝,也是有诀窍的,人手一把小凳子
烟花的正确拍摄方式是?
这几年,我拍过澳门烟花节、香港回归纪念烟花汇演,对拍烟花略有心得。烟花怎么拍,要注意什么?说实话拍烟花还真是个技术活,要拍好不容易,拍摄技巧也难以三两句话能说清楚,这里我先和大家聊聊几个要点和注意事项:
拍摄前的准备一是器材的准备。机身:无所谓了,单反、微单均可;镜头:广角和中焦镜头,如果是从距离现场比较远的地方拍,就不用带广角了。如果不是从远处拍、在现场拍就不用带长焦了。镜头带多了也没用,没多少时间给你来来回回换镜头。
重点来了:三脚架和快门线必备!
二是提前熟悉场地。拍烟花的时候,画面最好有地面的建筑、前景物做陪衬,所以提前去现场观察、选择好机位,并且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现场,晚去了好的机位往往人满为患。像香港烟花汇演,晚上8点开始,你必须下午3点前到达维多利亚港边上占位。
拍摄的技巧一、对焦方式:手动。以陪体建筑物做参考对焦、估计一下烟花在空中爆开的距离,调整好焦距,对好焦之后就不要再动了。如果不是太讲究的,就直接一陪体、建筑对焦。
二、曝光模式:手动。在烟花开始前十分钟,就要先以陪体建筑物测光,试拍几张看看效果。建议:光圈8-13之间,光圈太小,烟花的线条比较细;快门:1-5秒之间;ISO按照能配合刚才的光圈快门组合来设置,最好不超过800,以免噪点过大。
三、烟花快开始时就要手握快门线进入状态,建议以光圈10、快门2秒开始预备,开始后拍一两张就马上回看效果,尽快调整光圈、快门,曝光正常、拍上几张满意后,可以改一下参数再拍,比如延长曝光时间、改用多重曝光等等,以求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问题一、重要的事情重复一下:三脚架和快门线必备!
二、提前踩点很重要,如果机位可以选择,就选择上风处。
三、开始拍的时候,动作要快,必须尽快拍好前几个烟花,因为,后面烟雾多了画面就脏了,如果没有风,烟花甚至会被浓烟覆盖。
如果你有更好的经验,欢迎评论、交流。
我是梁少,如果喜欢,请您关注我
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核打击中?
美军“民兵Ⅲ”型陆基战略核导弹所使用的MK-12型核弹头(单个当量17.5万吨),美军目前民兵Ⅲ型导弹还有441枚服役,部署在4个基地当中。
陆基、海基、空基这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哪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要看拥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大小而定。法国“凯旋级”战略核潜艇,是法国战略核力量的核心!目前世界五个可以合法拥有核力量的国家当中,由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狭小,“三位一体”配置是不完整的!法国在1990年代之前勉强拥有过“三位一体”,但是受国力的限制,目前核武器的载具仅有“海基”的战略核潜艇在执行“核战备”任务,“战略空军”的幻影Ⅳ-P核轰炸机已经退役多时了…它所携带的ASMP中程核巡航导弹目前也处于半封存状态。随着“火神”中程轰炸机的退役,英国的空基核力量也终结了,“火神”轰炸机理论上可以携带21枚1000磅的核弹或者一枚“蓝剑”核巡航导弹,但英国的国土面积要比法国还小(24.4万和55.1万平方公里),虽然“火神”部署在加固的掩体内,但战时不足以抗击100万吨的核弹打击,生存能力太低了…冷战结束之后并且随着英国国力的进一步下降,“火神”已经养不起了…只好退役,也没有继续研制新型轰炸机接替,目前只是保持了四艘“前卫级”战略核潜艇。
英法两国受国土面积狭小和国力日渐“疲乏”的影响,目前仅能维持“海基”核力量这一种核威慑,换句话说:海基核力量对英法两国来说是最重要的!冲出地下发射井的俄罗斯新型“萨尔马特”洲际核导弹,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战略核导弹,是SS-18的改进型,可以运载10枚当量为30万的核弹头。
苏/俄国土面积最大时相当于整个“北美大陆”,有许许多多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给部署陆基核力量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所以,从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都极其重视陆基核力量的建设,形成了世界上型号最多、部署洲际核导弹数量最多的国家,除了前面提及的“萨尔马特”,前些年的“白杨-M”车载机动发射战略核导弹也是俄罗斯的“霸王枪”!它们构成了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最主要核心。当然,俄罗斯也非常重视海基核力量的建设,苏联时代是首先将中程核导弹部署在常规弹道导弹潜艇上的国家,G级常规导弹潜艇和SS-N-4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海基核力量。
但是,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苏/俄在战略核潜艇方面的整体性能要低于美军海基核力量,并且目前海基核力量也在萎缩,由于受国防开资的大幅度减少的影响,目前仅剩下一艘“台风级”试验型战略核潜艇,3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老旧的“德尔塔Ⅳ型”反而成了海基核力量的中坚!这是1980年代中期三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同时出室内船台的盛况!这说明美国的战略核潜艇建造水平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美国的国土面积虽然远没有俄罗斯大,但也是幅员辽阔的国家,核武器刚刚兴起的年代也是不遗余力的研制和部署陆基核力量,就性能而言1980年中期服役的“和平卫士”战略核导弹的技术指标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最先进的!即便是目前已经服役了接近50年的“民兵Ⅲ”型它所运载的W87型核弹头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水平之高、制造之精巧,俄罗斯到目前也没达到!美军海基核力量的家族成员左起:北极星1、北极星2、北极星3,右面:海神和三叉戟Ⅰ,中间最大的就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潜地战略核导弹“三叉戟Ⅱ”型。
在美苏签署《削减战略性核武器条约》后,美军目前的陆基核力量仅保留了“民兵Ⅲ型”核导弹,并且将销毁的“和平卫士”的W87型核导弹也安装在其上面,但是再也没有发展更新型的陆军核导弹。
美国认为,自己的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技术“无其右者”,战略核潜艇又是水下核武库,加之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减少陆基核力量,节省军费而全力以赴的发展海基核力量才是保持核威慑的根本!所以,美国对于海基核力量的重视程度要高于陆基核力量,也保持着目前世界最大的海基核力量。美国替代“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哥伦比亚级”,它建成之后将使美国海基核力量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截,或许仍然领先其他国家20年的水平!
总体来说,由于使用灵活性非常好,加上海洋的屏蔽作用,目前有核国家都在大力的发展战略核潜艇,它的地位在“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当中的目前来看略微高于陆基核力量。至于说空中核威慑它从一开始就“敬陪末座”!生存能力与前两者相比太低了,核战争开始它们的机场和掩体就是重点打击的目标,机场被毁还怎么起飞?而核潜艇即便是母港被毁仍然可以独立作战90~120天的时间、陆基核导弹都部署在加固型地下发射井內,可以抗击3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在500米外的“地爆”,生存能力也远高于飞机场,另外有一部分陆基核力量是车载机动发射,在幅员辽阔的国家要想发现、跟踪、摧毁它们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目前战略轰炸机参加作战任务的时间很多,海基和陆军一次实战也没有,但战略轰炸机执行的都是常规战争任务,空射型核弹始终没有进行过发射… 。图-95轰炸机机翼下挂载的KH-101型远程巡航导弹。
从核战争反应时间来看,陆基核力量速度最快!可以做到敌来袭的洲际导弹尚未爆炸就可以实施核反击;海基核力量使用最灵活!可以抵进到敌国土1000公里外发射导弹,这样短的距离根本没有反应时间和组织防御;空基核力量准备就绪时间最长,从机场起飞→抵达核导弹发射空域→发射后导弹飞行时间→打击目标…最起码2~3小时甚至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通过综合的对比,海基核力量是目前有核国家实施核威慑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幅员辽阔的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陆基和海基并举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