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10隐形战略轰炸机,大家知道的有哪些?
2016年11月3日,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起飞,让无数航天人潸然泪下,因为在这一天,我们中国完成了零的突破,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但是你们知道,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为何只能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发射呢?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是中国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该发射场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而号称“中国航天第一港”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然而神七发射成功之后的第三阶段,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转折,想要让火箭飞得更快更安全,提升火箭的体积和容量就是重中之重,今后的火箭和飞船都越做越大,酒泉、西昌和太原这三个内陆发射基地,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选址海南文昌具有三大优势:第一,作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靠海港运输方便,火箭可以海上运输,可能一些比较懂行的朋友知道,通过铁路运输的火箭,直径不能超过3.5米,因为这是铁路承载能力和桥梁、涵洞高度的极限。而文昌发射中心可以通过海运的方式,将更大直径、更大体积的火箭运送过来,箭体直径不再受铁路桥梁限制,进一步释放火箭设计的潜力。
第二,之前咱们也提到过,文昌发射中心是一个低纬度发射场,那么低纬度发射场的好处在哪呢,那就是由于靠近赤道,火箭升空时能够得到地球自转赋予的初速度,因此运载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高。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文昌发射的火箭,相比起西昌发射场发射的火箭,运载能力要高出10%-15%左右,而节省下来的燃料,则可以让火箭的寿命普遍延长两年。第三,射向宽、安全性好,文昌发射中心靠近海边,其发射方向周围1000公里范围均为海域,不论向东还是向南发射,火箭升空后马上就到了海面上空,即使出现故障,卫星和火箭的坠落都在海上,陆地居民不会受到威胁,坠落下来的残骸也不易造成意外事故,广袤的南海还可成为火箭残骸的安全坠落区。
文昌发射基地拥有两座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分别为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火箭量身定做,通过共用的火箭水平装载厂房相连接,长五厂房高99.4米,长七厂房高96.6米,两座厂房的高度均超过曾经的亚洲最高单层建筑。长五的501号厂房,拥有由数十扇重达30吨的钢桁架铁门拼装而成的,亚洲最大最坚固的钢铁大门,整个门禁系统的重量达到784吨,而活动平台的重量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000吨,即使是八级大风也都是小意思,完全没有威胁,2014年时,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了海南,剧烈的风暴给当地带来了几十上百亿的损失,可是仍旧没有给文昌发射中心带来什么危险。
长征五号发射塔高近百米一共12层,距离海边850米,发射塔架由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组成,固定部分里面由各个系统的设备设施间,人员工作间等组成,活动部分由三联回转平台组成,发射日当天再依次打开。发射塔架文昌发射场地处沿海地带,暴雨频繁,平均每年雷电天数高达113天,为避免发射塔受雷电危害,组建了四座120米高避雷塔,和横拉避雷线网的立体式防雷电系统,雷击防护率高达100%。
当火箭启动时,发动机喷出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多摄氏度,此时火箭面临“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为了给发射平台降温降噪,在发射塔80多米高度的12层,有一个占地500多立方米的水箱,水箱两侧是直径1.8米的水管,直通平台两侧的喷水装置,火箭发射时,约400吨水在20秒的时间从喷水装置中喷出,汽化后形成了火箭点火时看到的巨大白幕。同时,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导流槽采用锥形双向多通道结构,内部涂满抗高温涂层,用于导排火箭点火时产生的巨大热能,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导流槽。
除了这些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和先进之外,文昌发射中心还实现了六个方面创新突破,实现了大推力火箭发射能力的突破,成功发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实现了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的突破,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确保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绝对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系统,各类信息高度融合共享、集成高效,实现了组织指挥一体化、操作使用远程化、信息管理网络化、技术保障智能化;实现了复杂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的突破,针对海南地区的各项自然条件;攻克地基止水、建筑抗风、防腐防雷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术难题;设计建造了现代化发射塔架。
实现了生态型环保型集约型发射中心建设的突破,为保护海南当地的生态环境,文昌发射中心全面采用,液氢、液氧、航空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新型推进剂,对两型火箭垂直转运轨道进行集约化设计。实现了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和大容量储运技术的突破,自主研究设计大直径真空绝热管路、真空绝热阀门和大流量液氧泵,制造了国内最大的300立方米液氢真空绝热贮罐,和330立方米液氧贮罐。实现了全新火箭测试发射流程的突破,长征五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均采用“新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能够减少发射区工作时间,简化流程并提高工作效率。
全球共有几十个航天发射中心,但是文昌航天项目这种,具有多功能大型发射场配套区的航天发射中心,普天之下堪称首屈一指,建成后的文昌航天主题城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科技服务功能,主要有航天科研协作楼、接收演示中心,以及可容纳2000人的航天会议中心;二是娱乐功能,占地面积70至90公顷的主题公园,每天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同时还有娱乐、餐饮、购物等商业设施配套;三是设备休闲功能,包括航天商务酒店 度假村以及酒店式专家公寓等,占地约40公顷;四是生活配套功能,占地50至60公顷的航天生活居住区,将为在本地生活、就业的1.7万人提供居住设施。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就拟定在海南建造火箭发射场,无奈当时的国力不足,军事经济能力薄弱,建造沿海发射场容易受到袭击,因此只能作罢,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得益于强大的国防,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外部威胁,可以放心大胆的,在沿海地区建造起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射中心,而这,也是我们综合国力强盛的另一种体现。
拜登坐了10个小时的火车去基辅?
拜登跟大毛说,你等会在开炮哈,我把跑欧洲瞎旺旺的司机牵回去。它不听话还旺旺你就拿炮轰它,轰到它投隆为止。
中国有几家著名的军用飞机制造公司?
军用飞机分为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无人机、教练机、直升机等各种类型,我国的航空工业公司也是从以前的设计所和场发展而来,基本上都有自己侧重发展的方向,像战斗机生产单位保持在两家,运输机生产单位两家,客机生产单位两家,直升机单位两家,教练机生产单位也有两家,但主要以洪都为主,现在说这些单位的侧重点。
首先说战斗机,目前国内拥有生产战斗机能力的只有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与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这两家单位走不同的技术发展。成都飞机工业走的是偏向美系装备,而沈飞飞机工业走的偏向苏系装备,成飞比较开放,设计上比较有亮点但风险大,而沈飞比较保守,在设计上倾向成熟技术以达到快速设计定型,为国家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国家需要的装备。
成飞与沈飞以前是一家人的,后来由于沈飞研制的飞机不可靠,为了达到竞争的目的从沈飞中分出一部分人成了成飞。成飞主要以自我设计为主,生产了歼7系列、中巴合研的枭龙战斗、我国的空优中型三代战机歼10和我国的第四代重至型空优隐身战机歼20。
沈飞也生产了相当多的战机,歼7之前的战机全是沈飞生产的我国的双发截击机歼8由沈飞生产,1996年后我国引进生产技术的苏27战机也是由沈飞生产,并发展出歼11B战斗机、歼15舰载机、歼16多用途战机,最近更是搞了歼31隐身战斗机。
运输机领域有生产能力的只有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和陕西汉中飞机工业,其中西飞是拥有不错的战机研制能力,生产了我国的海军航空兵主力歼轰7战机,西飞还生产了轰6k战略轰炸机、运20大型运输机,未来的隐身轰炸机中国版B2也在西飞生产。西飞还是我国支线客机生产基地,生产了新舟600客机。
陕飞其实说存在感我觉得不大,只有运8中型运输机这一个机型,未来可能会有的运9中型未来运输机,以及在运8的基础上做电子侦察机云类。
现在在教练机,做教练机最好的好是洪都飞机工业,生产了初较6等,还有我国的强击机强5,洪都之前在可变后翼技术上也有发展,搞了强6可变后掠翼,洪都造了我国的初级教练机k8并整套技术出口埃及。以及我国最新的高级教练机L15猎鹰。
贵阳航空公司也是我国的战机生产商,主要以教练机为主,现在以翔龙无人机为主,在洪都的L15高级教练机没服役之前L9山鹰教练机也是不错的飞机。
直升机领域现在以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和哈尔兵飞机工业公司为主,昌河飞机工业位于江西景德镇,生产了直8运输机,直10武装直升直升机,直18多用途直升机。
哈飞生产的直升机为直9,以及未来的直19和直20。
舰炮对轰的时代已经过去?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有意义了,不然现代的军舰上干嘛还保留一门舰炮呢?当然了,至于拿舰炮对轰,这显然在现代军舰中的作战战术中,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了,不能这么干了。
那么舰炮在现代军舰上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最好从舰炮的发展来加以说明。
舰炮的发展话说一开始的时候,海上作战是没有舰炮的。
在海上作战,想要消灭对手,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己方的船贴近对手的船,然后开始跳帮作战,跳到对手的船上进行肉搏。
一场肉搏战下来,谁还站着,或者站着的人多,谁就获胜了。
那么作战的模式他都是在实践当中发展起来的,一直这么跳帮作战,显然不够聪明,伤亡也挺大的。
所以参与跳帮作战的士兵们,也就不怎么原因进行跳帮作战,所以就想,能不能远距离对对手的船只进行攻击,避免这种近距离作战。
有了问题就要去解决,这个世界就不缺乏聪明人,所以一些个士兵就把岸上的臼炮搬到了船上。
你还别说,这么一弄的话,不仅可以远距离攻击,威力还不错,不仅远远的就可以击毁对手的船只,甚至于开上几炮,对手就摇旗投降了。
这就是舰炮的一个雏形,这个实践是十四世纪初的事情了。
再往后,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见的在船舷两侧装上大量滑膛炮的战船。
当时在海上决战,看的就是谁的大炮数量多,谁的炮口大,那么在作战的过程中就极具优势。
而这个思想进一步发展,最终落到实践上,人们就感觉,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舷炮装的数量其实是有限制的,如果装得太多,本身遭受的损失反而会越大,这就比较尴尬了。
那么事情的发展总是在一个方向不行,就从别的地方突破,人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这就促成了对弦炮的进一步研究。
结果呢?人们就把这种弦炮装在了可以旋转的甲板上。
这么做的优点是,一门弦炮可以多方向多个角度发射炮弹了,再也不用飞快得追上对方的船,两船并行的开炮。
而且这么做之后,还把弦炮的数量给减少了不少,不消减战力的情况下,还增加了不少运输能力。
那么这个时候也就不叫弦炮了,而是叫舰炮了。
事情再往后发展呢?舰炮就开始被人嫌弃了。
根本原因是上个世纪舰载导弹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导弹这种东西不仅威力大,它的精度也比炮弹高不少。
所以在上个世纪,一度有军工们认为,舰炮这种东西属于落后的武器,现代化的军舰,就不应该再有舰炮的位子,就想把舰炮从战舰上给开除出去。
所以在当时舰炮一度被一些国家取消掉了,老话说得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想是不成的。
进过实践证明,所有的军攻门都一致认为,舰炮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不可能被取消得了。
军工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首先是价值兑换比的问题。
比如说海军陆战队现在要进行抢滩登陆,我们都知道步兵冲击海滩阵地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毕竟药面对对手的修建各种各样的碉堡,暗堡和地堡。
这些东西价值并不高,也就几千美元的样子,但这些工事的火力网却可以阻挡海军陆战队的进攻,将他们死死地压在滩头上,而动弹不得。
这个时候海军陆战队就需要火力支援,如果这个时候军舰上没有舰炮,那么只能拿导弹去轰击。
结果你就会发现这么做很不划算,毕竟一发导弹少了几十万美元,多了几百万美元的。
高价值的导弹,去打几千美元的地堡,亏嘛?亏死了!
如果有舰炮的话,一发炮弹过去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行那就是两发,十发也没有毛病,毕竟炮弹能值多少钱?
所以在攻击海岸目标的时候,价值兑换比就不合适。
其实这种兑换比在海上也是一样的,比如军舰好好的行使,遇到小型舰艇实施偷袭。
用导弹攻击的话,同样是浪费,那么启动直升机的话,肩扛式的火箭筒也不白给,直升机被击落了这就不划算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能体现出舰炮的作用了,几炮过去就能将对方的小艇给予击毁,最少也能延缓小艇的攻击频率。
比如过去我们经常听到的护航编队,针对那些个试图靠近货船的海盗。
如果没有舰炮怎么对海盗实施驱逐呢?
针对这些海盗,使用导弹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通常情况下,对这些海盗进行驱逐是通常的做法。
一枚导弹过去啥也没了,就算是想要驱逐空放一枚导弹也不合适,太贵了,那么用舰炮对天,或者对小艇周围实施拦截就是最好不过了。
其实除了驱离海盗,在两国的军舰相遇,双方出现争议的时候,舰炮就可以拿来进行警告,不用发射炮弹,直接用舰炮对准,对方就知道不能过火了,从而避免双方实弹接触。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舰炮在军舰上还是有价值的,不能被取消的。
说道这里,我们不免会产生一个问题,既然舰炮的价值还在,为什么如今的军舰上只有一门舰炮呢?这么说吧,过去的舰炮,你别看炮管子如同刺猬的刺,插的军舰上到处都是。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军舰上,一分钟,这些火炮进行一个齐射,也就发射几十发炮弹而已。
而如今现代化的舰炮,那射速就别提了,一分钟发射出去的炮弹顶过去多门大炮的齐射。
所以别看是一门舰炮,威力是一点都不差的。
毕竟军舰上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必须精打细算,一门舰炮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再多装一门呢?
而且现在的舰炮精度要比以前高多了,过去打一个目标,多打几发,试图以量取胜,用概率去解决目标。
现在的舰炮打一个目标,保不齐一发炮弹过去就能解决了。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如今的舰炮,虽然是军舰上不可或缺的一件武器,但他的地位已经不如从前,他不是作为主武器来使用的,而是一种副武器,打击主要目标还用不到舰炮。
以上原因就造成了现代军舰上只有一门舰炮。
接下来我们说说,未来舰炮发展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再来说说,舰炮在如今海战中的意义。首先未来的舰炮,在口径上应该是大中小口径并存的。
当然大口径舰炮,类似于美国衣阿华战列舰那样的四百零六毫米口径的舰炮,估计是不会出现了。
所以舰炮的口径,应该在二十毫米到一百五十五毫米之间吧。
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比如在1982年发生的马岛海战中,英国的MK8型114毫米舰炮一共发射了八千多发炮弹,根据战场上的数据回馈,还是很不错的,一共打下来对手七架飞机。
114毫米口径的舰炮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发展更大口径的了。
再加上,目前舰炮几乎没有了攻击水面舰艇的机会,毕竟主要的攻击手段都是导弹负责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发展大口径舰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小型舰艇上的舰炮其实依然是主要的作战武器,而大口径的舰炮显然是不合适在这些中小型舰艇上安家的。
所以依据这些原因,各国的海军对于大口径舰炮的兴趣是不大的。
目前流行的大口径舰炮无非就是一百二十七毫米,一百三十毫米以及一百五十五毫米的舰炮了。
就算有更大口径的,都已经很少了。
第二点,现在的舰炮他也有发展的,现在舰炮的射程都在加强。
比方说MK45—1,这款舰炮就从原来的五十四倍变成了现在的六十二倍,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加强舰炮的射程。
经过这么改装,一发普通的榴弹就可以打出去三十公里。
而且如今的舰炮,他已经不单纯从增加舰炮的口径倍速来提高他的有效射程,还从弹药的结构上下手。
比如弹药的空气动力特性,液体发射药,电热发射等等。
美国海军可以让一百二十七毫米的舰炮射程突破一百公里,或者让他们的二百零三毫米的舰炮达到一千八百五十三公里。
不说别的,就这种射程,必要情况下,不是用导弹,光用舰炮都能对对方产生威慑性。
所以舰炮这种武器虽然是一种古老的装备,但在现代化技术的加持下,应该说是老当益壮。
那么我们的舰炮如何呢?这还是不说了,总之一句话,我们的也不差,不就是个射程吗?
第三点,老话说得好,武功唯快不破吗?
现在舰炮的射速和持续射速也是一个进入到军工眼睛里,可进行发展的选项。
要知道较高的射速可以提高舰炮射击的火力密度,对于那些快速接近的快艇,飞机和反舰导弹也是一种防御手段。
第四点,舰炮现在都具备了一炮多用,一弹多用的能力。
比如过去我们认知的高爆榴弹,现在出了新型的高杀伤性的破片弹,半主动激光制导弹,火箭助推自寻弹。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照明弹,烟雾弹,箔条弹等等。
所以别看现代军舰上就一门舰炮,但是这门舰炮的功用可是有很多的。
第五点,现在的舰炮不是过去那种膀大腰圆的舰炮,啥意思呢?
比如说意大利的奥托梅西腊127毫米舰炮,一开始的重量达到了三百七十五吨,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二十二吨的小个头了。
你别看个头变小了,但射程可没有缩减,反而提高了不少,变成了三十公里。
美国的MK15——2型,都可以装到三百吨的导弹快艇上了,不仅如此,这门舰炮还装有玻璃钢,能大大降低雷达反射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隐身炮。
第六点,如今的舰炮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精度也被大大提高了。
整个舰炮的系统中,不仅有计算机技术,甚至是可以模拟大脑的仿生技术,以及制导炮弹的使用。
比方说127毫米的舰炮常规发射的时候,攻击二十四公里外的目标,他的射击圆概率误差是三百到四百米。
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按照过去这种数据去攻击二十四公里之外的目标,那么就需要发射几百发炮弹才能有可能让一发到两发炮弹击中同一个目标。
但如果使用现在的制导炮弹的话,对同样的距离,同样的目标进行攻击的话,只要发射一到两发炮弹,就可以击中目标。
所以目前舰炮对于海岸的支援火力,再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万炮齐发轰隆隆的了,几炮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比如我们在《红海行动》中就看到,舰炮轻轻松松搞定来袭的火箭弹,这个画面估计很多人的印象都很深刻吧。
制导弹药比较出名的美国海军EX——171增程制导弹药,这种弹药重量才五十公斤,射程可以达到一百一十公里,而精度却在十到二十米之间。
就这数据可比过去舰炮二十四公里三百米到四百米的数据,要漂亮很多的。
而且这还不算啥,EX——171,每分钟发射十发炮弹的话在同一时间攻击五十五公里外的目标,他可以覆盖450米×100米的范围。
就这覆盖范围,一轮过去就把对方的各个通路给封的死死的。
目前美国人开发的BTERM——Ⅱ,和这个EX——171性能类似,但重量更轻,结构更加的简单,价格更便宜。
当然了其他国家也在开发,比如法国的鹈鹕制导炮弹,加装了助推火箭,射程可以达到八十五公里,携带的弹药可以十四枚泥鸽子弹药或者七十七枚多用途子弹药。
意大利的火山制导炮弹等等。
所以从以上几点,我们就能看出来,舰炮在如今的发展中变的更加的犀利,作用更加的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战略轰炸机的克星是什么武器?
战略轰炸机是指具有洲际战略轰炸(核打击或者常规轰炸)能力的飞机,目前全球现役战略轰炸机主要有六种,分别是美国的B-2/B-1B/B-52战略轰炸机和俄罗斯的Tu-160/Tu-95/Tu-22战略轰炸机,当然,我国也有轰-6K/N远程轰炸机,但是最大航程只有约9000公里,称为战略轰炸机还略有些牵强。全球现役战略轰炸机一览(中间为Tu-16,轰-6的“前辈”)
战略轰炸机最大的特点是载弹量大、航程远,缺点是体型大、机动性差、无自卫能力。从技术上来讲,打击战略轰炸机并不困难,而且手段可选范围也很多,战斗机、防空导弹甚至大口径高炮等都可以对战略轰炸机造成致命伤害。打击战略轰炸机的最困难的部分不是用什么样的武器,而是如何能够发现、跟踪敌方的战略轰炸机。美国B-2隐身战略轰炸机俄罗斯Tu-160战略轰炸机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美国PAC-3防空系统
现役战略轰炸机中除了B-2以外,其他型号都不具备高效的雷达隐身能力,因此,现有防空雷达都可以有效的发现并跟踪其飞行,进而引导己方战斗机、防空导弹等对其进行打击;而B-2隐身战略轰炸机具有超强的雷达隐身性能,常规防空雷达探测系统很难发现其影踪,不过目前各军事强国均针对隐身战斗机/轰炸机开发了反隐身雷达系统,对类似B-2、F-22这样的隐身战斗机可以做到有效发现、跟踪,早在1999年“南联盟”就利用曾“维拉”米波反隐身雷达发现了F-117隐身轰炸机的行踪,并指引技术落后的SA-3防空导弹成功将其击落,由此也可以看出隐身飞机其实并不难击落,难的是如何探测、跟踪隐身飞机的行踪。各型战略轰炸机及其他装备雷达反射面积对比类似B-52这样不具备雷达隐身能力的轰炸机,拦截起来没什么困难被击落的F-117A残骸击落F-117A的前苏联制SA-3防空导弹
随着战斗机/轰炸机雷达隐身能力的不断普及,反隐身雷达及其他反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四代战斗机均普遍具有较强的雷达隐身能力,而且正在大规模装备各主要军事强国,提升反隐身作战能力不仅是针对特殊作战飞机的需求,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各过空军和防空部队必备能力之一,对战略轰炸机的生存来说挑战将越来越大!雷达隐身能力是四代战斗机的必备功能之一国产反隐身雷达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阅读更多“原创军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