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大本营北爱,为什么英国政府不愿意将北爱尔兰归还给爱尔兰?
在欧洲的西北部北纬50°30′~55°30′、西经5°30′~10°30′的大西洋上的爱尔兰岛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面积8.4万平方公里。就是在这么一座并不太大的岛屿上分布着两个国家的领土:一个是爱尔兰共和国,另一个是英国治下的北爱尔兰。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一批猎户从大不列颠岛来到爱尔兰岛,成为这里最早的定居者。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陆续从中欧入侵爱尔兰,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建立起至少五个小王国,他们成为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家。432年圣帕特里克到此传播基督教及罗马文化。
爱尔兰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使隔海相望的英格兰生出了觊觎之心:1171年第一批英格兰人登陆爱尔兰,尽管他们只占据了都柏林附近一小块区域,却坚持声称对整个爱尔兰拥有宗主权。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为爱尔兰国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合并,事实上双方依然是两个国家,只是共同拥戴一位君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加大了对爱尔兰的征服力度,到1801年爱尔兰王国正式和大不列颠王国组成联合王国,至此英国完成了兼并爱尔兰的全过程。
事实上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从1801年英国正式兼并爱尔兰开始的,早在第一批英格兰人登陆爱尔兰之后双方就一直摩擦不断。尤其是在英国宗教改革之后试图在爱尔兰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而爱尔兰人则坚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爱尔兰为维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甚至同欧洲大陆的法国、西班牙合作以牵制英国。尽管英国最终战胜了爱尔兰、法国、西班牙组成的天主教联军,但面对爱尔兰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浪潮还是最终放弃了让爱尔兰改变宗教信仰的尝试。
除了宗教问题之外爱尔兰和英格兰的矛盾还集中表现在土地问题上:涌入爱尔兰的英格兰地主用种种手段霸占了爱尔兰的土地,到十八世纪初爱尔兰人自己拥有的土地只占爱尔全部土地的5%。 失去土地的爱尔兰人苦苦挣扎以求得温饱,然而在184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还是令爱尔兰人猝不及防:这一年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出现真菌灾害,而作为地主的英国人却只关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与此同时大不列颠本土仍从美洲进口大量粮产,其中一部分甚至经过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买不起这些粮食,最终酿成了一场持续五年的大饥荒。在这场灾难中一百余万爱尔兰人死于饥饿,这令爱尔兰人认为是英国政府有意识地对爱尔兰民族进行种族清洗。与此同时一些爱尔兰人为生计所迫漂洋过海前往欧洲大陆和美国,这些爱尔兰移民很快接触到北美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功经验,受到启蒙主义思想的熏陶,而他们也将自己接触到的新思维传播回爱尔兰。在悲惨的现实处境和启蒙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爱尔兰人的民族独立意识日渐高涨,越来越多的爱尔兰人投身民族独立运动。
当爱尔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大英帝国已不可逆转地走上下坡路:19世纪70年代英国工业产值在全世界的占比被新兴的美、德两国相继超过。1914年英国又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甚至试图同德国合作,这令英国政府惊恐不已。
1919年1月21日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在都柏林通过了国家独立宣言、组建了爱尔兰议会,随即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要求英军立即撤出爱尔兰。刚经历完一战的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尽管英国政府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进行了镇压,但很快陷入爱尔兰军民的游击战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成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领。但爱尔兰东北部的6个郡由于地缘上距离英国较近,受英国文明影响较深,以致于早已皈依英国国教,因此仍旧留在英国版图内,英国的正式国名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更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一部分爱尔兰共和军官兵对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深感不满,他们选择拿起武器不断在北爱尔兰地区给英国制造麻烦,成为了今天北爱问题的根源。
自1920年代爱尔兰共和国与英国治下的北爱尔兰分治以来北爱尔兰就不时会有爱尔兰共和军主导的动乱事件发生:1940年代共和军有一场简短而成果有限的战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场流产的战役,但在1960年代以前北爱尔兰仍相对比较平静。北爱尔兰问题真正开始广为人知的是在1968年:北爱尔兰民权协会借用了美国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民权运动的语言和标志发动了一场和平民权运动,该运动旨在为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民主派争取权益。相比爱尔兰共和军的武力对抗而言:看起来相对温和的北爱尔兰民权运动在一开始受到北爱尔兰总理特伦斯·奥尼尔的支持,但这引起了已皈依英国国教的人士的不满,随即两派人马爆发了暴力冲突。这时本已日渐平息的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出面支持北爱尔兰民权协会并计划展开新一轮攻势。1969年局势进一步恶化:当年一月在一场“人民民主”组织从贝尔法斯特到德里的游行遭到拥护英国王室的”保皇派“的袭击,该事件迅速发酵并引发了多地的骚动事件:从1969年8月14日开始贝尔法斯特、牛里、斯特拉贝恩等地陆续爆发教派冲突。此后在1970年至1972年间北爱尔兰经历了政治暴力活动的大爆发并在1972年到达顶峰——近500人丧生。1969年下半年成立的临时派共和军因为对保皇派和警察袭击天主教社区后的反击行动中更富攻击性和战斗性而站稳脚跟,在1972年临时派共和军打死100名士兵、打伤500名、进行爆炸1300多次,在这一过程中也导致了大量平民丧生。在1972年7月的血腥星期五事件中22枚炸弹被安放在贝尔法斯特市中心。在1972年6月原先的正统派爱尔兰共和军停止了他们的战斗活动,而1972年6月共和军则决心继续战斗到爱尔兰统一的目标实现。
针对临时派共和军的袭击主张同英国联合的已皈依英国国教的保皇派人士也成立了阿尔斯特志愿军与新成立的、阿尔斯特防卫协会等准军事组织。在对临时派共和军的反击中保皇派准军事组织直接将天主教堂等同于临时派共和军而进行无差别的屠杀,而临时派共和军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报复行为:1976年1月临时派共和军为报复六名天主教平民被保皇派杀害而在1976年进行了金斯米尔大屠杀,在这次屠杀行动中10名新教徒平民被机枪扫射致死。在一次次民族教派冲突中临时派共和军和北爱尔兰保皇派准军事组织都因对平民的屠杀之举而臭名昭著,而早已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也声称对北爱尔兰拥有主权,这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分离势力实际上拥有一个外部靠山。1998年4月10日英国与北爱尔兰冲突各派终于达成《贝尔法斯特协议》:北爱尔兰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大的自主立法权,同时与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与文化往来也得到加强。该协议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对北爱尔兰当地的民族派的妥协之举,事实上加强了北爱尔兰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北爱尔兰同爱尔兰共和国的联系得到加强也势必会对北爱尔兰的局势构成影响。
自从北爱尔兰问题诞生以来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被称作一场多方冲突、一场游击战、一场低烈度冲突,甚至被称为是一场内战。从1969年到2001年期间一共有3523人死于因北爱尔兰问题导致的冲突之中。那么为什么英国面对这一系列冲突没选择放弃北爱尔兰呢?事实上我们知道英国在二战后面对殖民体系的崩塌实际上采取的是顺势而为的态度,并没强烈要求殖民地留在大英帝国的框架体系之下。当然北爱尔兰的情况相对较为特殊——北爱尔兰不是殖民地,而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在地缘距离上贴近英国本土。问题是英国连占整个爱尔兰岛80%以上面积的爱尔兰共和国都放弃了,面积不足整个爱尔兰岛20%的北爱尔兰为什么不愿归还给爱尔兰呢?事实上北爱尔兰尽管从名字上听起来像是爱尔兰的一部分,但实际上这已是一块高度英国化的土地——北爱尔兰人口的绝大部分是从不列颠岛迁徙来的英格兰移民后裔以及受其影响而皈依新教者,这和爱尔兰共和国以天主教居民为主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在爱尔兰独立之前北爱尔兰地区的人们和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站在一起,从而在英国议会中以绝对优势对少数南爱尔兰议员形成了多数统治。然而当爱尔兰独立后这些北爱尔兰人就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自己加入爱尔兰,那么就会成为爱尔兰国内的少数派,而昔日被自己所统治的南爱尔兰人反而会成为多数派。这些北爱尔兰人本身有不少就是来自英格兰,于是他们利用各种关系途径游说英国务必将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境内。不过尽管北爱尔兰是以英格兰移民后裔及受其影响而皈依新教者居多,但同样也生活着一部分土生土长的爱尔兰天主教徒,他们和南部爱尔兰的居民一样渴望摆脱英国的统治,于是这就构成了北爱尔兰彼此对立冲突的两派。
为何抛弃了北爱尔兰?
不是爱尔兰抛弃北爱,而是北爱不要爱尔兰。
爱尔兰是个欧洲岛国,坐落于北大西洋的爱尔兰岛上,与英国人的大不列颠岛隔海相望。这个国家不大,总面积不过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也仅有500来万。相比之下,隔壁英国2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加上6700多万的人口数量,显然就是巨无霸的存在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亘古未变。所以和强大的英国人做邻居,爱尔兰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早在12世纪,英国人就开始打起了爱尔兰的主意,不断派兵入侵。不比金雀花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大一统,此时的爱尔兰还处于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小小的爱尔兰岛上存在着近200个大大小小的“王国”。有的王国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城市都没有,与其说是国家,更不如说是部落。
文明落后的爱尔兰人,面对如日中天的金雀花王朝,自然是难以匹敌。尽管爱尔兰人奋起反抗,但双方之间实力上的差距实在太大。1171年,随着彭布罗克伯爵克莱尔在都柏林之围中取胜,英国也正式在爱尔兰岛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统治。
而到了16世纪末,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建立了爱尔兰王国,并由自己兼任国王,更是进一步宣告了英国对于爱尔兰的统治地位。
作为殖民地,爱尔兰岛虽说紧邻大不列颠,但终究还是低人一等。甚至在一些英国人的眼中,“杀死一个爱尔兰人就等于杀死一条狗”。所以英国人在爱尔兰岛上长期推行不平等的歧视政策,不遗余力地对爱尔兰人进行剥削和压迫。
比如在大名鼎鼎的英国“圈地运动”中,英国人在不列颠岛上无地可圈后,便跑到爱尔兰岛上来继续圈地,将爱尔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了成为了贵族地主的牧场。由此导致大量的爱尔兰农民失去土地和家园,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另外在英国人的宗教改革中,爱尔兰被英国人强迫放弃自己的信仰,从原本的天主教改投圣公会,成为和英格兰一样的新教徒。在西方世界,灭人信仰无异于杀人父母,英国人如此作为,给爱尔兰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再还有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著名的“马铃薯瘟疫”,爱尔兰人赖以为生的马铃薯因为病害而大幅减产,甚至很多地方绝收,爱尔兰人因此陷入粮食短缺的困境,生活无以为继。看到这种情况,哪怕是邻居都会伸出援手拉一把,而作为统治者的英国人更是责无旁贷。可是英国人压根就不管爱尔兰人的死活,哪怕他们的运粮商船都停靠在爱尔兰的港口,也没有拿出一袋粮食去救济饥饿的爱尔兰人。英国人的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爱尔兰的大饥荒,上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疫病。
英国人在爱尔兰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人的强烈不满。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几百年的抗争中,那些不甘被奴役的爱尔兰人前赴后继,誓要用鲜血捍卫自己的尊严。
1641年10月,爱尔兰天主教徒发动起义,宣布脱离英国自立,最终遭到克伦威尔的残酷镇压。
1798年5月,爱尔兰人联合会发动起义,再度遭到英军镇压,7万余人被处死。
1916年,爱尔兰爆发“复活节”起义,持续仅6天便遭镇压,起义领导人几乎全部被杀。
几百年来,爱尔兰人的每一次反抗,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但失败并没有让爱尔兰人放弃,反而是激励着更多的后继者。在爱尔兰人这种前赴后继的冲击下,英国人终究还是扛不住了,不得不在1949年承认爱尔兰的独立。
不过爱尔兰的独立并不是全国性质的,当时爱尔兰四省32郡,只有南部的26郡逃出了英国的手掌心,剩下的北部阿尔斯特省6郡则是继续留在了英国,也就是如今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正是因为北爱尔兰的存在,英国的全民才会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那么问题来了,北爱尔兰作为爱尔兰岛上的一部分,为何当年不跟着爱尔兰一起独立呢?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爱尔兰是爱尔兰岛上最接近英国人的地方,与大不列颠岛之间仅有一条宽度为27千米的海峡相隔。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让北爱尔兰在殖民时代,成为了英国人登陆爱尔兰岛的第一站。
所以在历史上,北爱尔兰算是最先和英国人接触的地方,甚至可以算是英国人在爱尔兰岛上实际的大本营。而这里受到英国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基本上英国想要在爱尔兰岛上搞事情,必然优先考虑北爱尔兰。
比如搞宗教改革的时候,北爱尔兰就成为新教徒的聚居区。而搞工业化的时候,北爱尔兰也是建厂的首选。甚至那些跑到爱尔兰岛上来淘金圈地的新贵族们,也大都聚居在北爱尔兰。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北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就变得相当亲密,对于自家同胞却是渐行渐远,由此为日后的爱尔兰分裂埋下了伏笔。
一战结束后,爱尔兰人的独立事业迎来转机,连续几年的鏖战让英国人焦头烂额,再也无力应对爱尔兰人的反抗。1921年,为了缓解和爱尔兰人的矛盾,英国人选择妥协,与爱尔兰的反抗军停战谈判。根据双方签订的《英爱条约》,爱尔兰自由邦成立,成为了一个事实意义上的国家。不过北爱尔兰因为和英国人更加亲近的缘故,并没有加入爱尔兰自由邦,而是继续跟着英国混。
自此以后,北爱尔兰就彻底和爱尔兰分道扬镳,不管是1937年爱尔兰成立共和国,还是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北爱尔兰都没有回头。直到今天,北爱尔兰依旧还是英国人的一部分。
从表面上看,北爱尔兰抛弃爱尔兰,主要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圣公会和天主教终究是搞不到一块去。但实际上,这里面更多的还是一个“嫌贫爱富”。
爱尔兰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人的掠夺压榨,发展水平有限。截止爱尔兰独立,这个国家依旧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相比之下,北爱尔兰有着英国人的大力建设,日子无疑要好过许多。
在北爱尔兰看来,如果当初他们跟着爱尔兰一起独立了,身为“异教徒”的他们,就算不会被劫富济贫,也会失去英国这个大靠山,届时前途渺茫。安逸的日子过久了,谁又愿意出来经历社会的毒打?所以紧抱英国大腿,成为了北爱尔兰人的不二选择。
客观来讲,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爱尔兰选择英国其实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北爱尔兰的操作可就不太明智了。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爱尔兰虽然当时穷困潦倒,但并不代表未来就不能咸鱼翻身。爱尔兰在脱离英国之后,并没有如大家料想般持续落后,而是发奋图强,逐渐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如今的爱尔兰已经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非常高,被誉为“凯尔特之虎”。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GDP数据为例,2021年爱尔兰完成人均名义GDP超过9万美元,是全球人均GDP第二高的国家。相比之下,英国在2021年的人均GDP大约是4.7万美元,差不多只有爱尔兰的一半。而隔壁的北爱尔兰更是只有3万多美元,远远落后于邻家兄弟。
事实上,北爱尔兰不仅仅是经济跟不上,自身的安全环境也相当糟糕。由于其身在爱尔兰岛,和英国有着地理上的天然割裂。再加上其身为爱尔兰人后裔,在民族文化上有别于英国。所以长期以来,北爱尔兰和英国都存在着一层隔阂,分手的声音不断。甚至在北爱尔兰还存在着许多的分裂势力,时常会通过武力手段来谋求脱离,由此导致了北爱尔兰地区的长期混乱,日子过得相当艰难。相比之下,爱尔兰的日子却是越过越舒服。
很明显,曾经的爱尔兰你爱答不理,如今的爱尔兰你却是高攀不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