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m310,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单反?
准确的说,是造不出数码单反。原因只有一个,技术落后几十年。
现在完全靠自己技术,独立造出一架完整数码单反三大部件(自动对焦机身,镜头,感光原件)的国家有几个呢?答案是只有一个,日本!
风云四号卫星总师承认:我们的卫星相机技术,根本造不出市面上这种数码相机!那些幻想我们可以用卫星相机技术造数码相机的可以死心了!
民用数码单反简单改装就能作为高分辨率卫星相机吗?答案是完全可以! 佳能就用5d数码单反简单改装,分辨率媲美我高分系列卫星。
凤凰光学承认用几十年也无法赶超跨国公司掌握的数字相机核心技术!
《对话》 20180304 我是总师——风云卫星总师
来源:央视网2018年03月05日
视频地址:http://tv.cctv.com/2018/03/05/VIDE9QXvDAvcjd6IQXVO4MOn180305.shtml
视频 先是说风云四号卫星相机是最世界最顶尖之一,大概20分钟时,总师承认,我国这种卫星相机技术,根本就造不出现在规格的数码相机,如果他们这帮人去做数码相机,体积将无比巨大,主持人只好说,那就别去造了,我们还是希望用小巧一点的数码相机。
刚刚造出中国人第一支自动对焦单反镜头的永诺承认国产单反镜头远远落后几十年。
凤凰光学自己的新闻稿承认用几十年也无法赶超跨国公司掌握的数字相机核心技术,全文见(江西日报 江仲俞)。
海鸥称核心技术被垄断。
单反上天!日本佳能小卫星上天,相机是5D3简单改装,轨道600公里,分辨率1米媲美我高分系列卫星
注:高分一号配置了2台2米分辨率全色/8米分辨率多光谱相机,4台16米分辨率多光谱宽幅相机,轨道高度645公里。 高分二号”也是光学遥感卫星,但全色和多光谱分辨率都提高一倍,分别达到了1米全色和4米多光谱;“高分三号”为1米分辨率;“高分四号”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光学卫星,全色分辨率为50米;“高分五号”不仅装有高光谱相机,而且拥有多部大气环境和成分探测设备,如可以间接测定PM2.5的气溶胶探测仪;“高分六号”的载荷性能与“高分一号”相似;“高分七号”则属于高分辨率空间立体测绘.
佳能电子在印度成功发射首枚日本民间研发卫星 2017年06月24日 15:09 新浪综合
【共同社6月24日电】日本电子机械制造商佳能电子公司(位于埼玉县秩父市)23日用印度火箭将超小型卫星发射升空。 据悉,这颗卫星的制造成本只有不到十亿日元(相当于不到1000万美元),这仅仅是常规卫星制造成本的零头。 佳能的卫星重量为65公斤,尺寸为85厘米X50厘米X50厘米,将会安装光学成像设备,一些技术也来自其EOS相机产品。 据称,这颗卫星的运行轨道距离地球为600公里,每天绕行地球十五次,拍摄的地面照片精度可以达到一米,这样的精度对于一颗迷你卫星来说已经比较高。
现在证实了,佳能这颗卫星就是装eos5d3普通单反上太空的。 尺寸 50×50×85cm 重量 65Kg以下 控制 3轴控制 轨道 太阳同期轨道(600Km) Up Link S-Band 64Kbps Down Link X-Band 2Mbps Bus电压 +15V 任务机器 望远镜相机 (狭域) 形式 Catadioptric 主镜径 φ400mm 焦点距離 3,700mm 检出器 EOS 5D mK Ⅲ 扫幅 6Km×4Km GSD 1m 望远镜相机(广域) Power Shot S1104
最近看到很多说法,比如造出了CMOS就能造数码单反,我们军事科技牛,造民用单反不在话下,只是市场小,不愿意造,侦查卫星技术比单反牛等等,全部都不值一驳,造不出数码单反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技术落后太多!
军事真的牛吗,军事牛民用就牛吗,军事科技就比民用科技牛吗,只知道卫星都是固定焦点无限远,嫦娥1号的数码相机只有一百多万像素,还是黑白,嫦娥3号的数码相机4百万像素,我们无人机装佳能单反做侦查,潜艇装佳能相机,苏联就买日本东芝民用机床造潜艇使噪音大大降低,东芝因此被美国重罚,佳能1992年的EOS5单反就能眼控对焦。
恰恰因为市场巨大,有利可图,诸多国产相机品牌争先恐后进入相机市场,由于技术差距太大,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世界上曾经相机品牌最多的国家——中国 我国曾有过50多个相机品牌,包括:东风、长城、珠江、百花、甘光、神龙、海鸥、凤凰、红梅、菊花、西湖、风光、幸福、劳动、跃进、孔雀、蓝天、上海、星光、万林、友谊、太湖、熊猫、华蓥、东方、华夏、虎丘、天鹅、曲美、铁光、普乐、神龙、华山、红旗、华光等。 在数码时代,又有方正,爱国者,联想,海尔等一大票IT企业进入。
单反相机市场明明很大,要不当年我们为什么50多个牌子都去造相机,牌子数世界第一, 连兵器工业部的几个厂都来分一杯,四川华蓥五厂金光,明光,永光,华光,兴光造过珠江,明佳,华西,,河南云光造过华夏等单反,现在又有中一,永诺,老蛙等一大批企业造镜头,这些镜头大都是偏门焦段,手动对焦,市场比数码单反狭窄得多。
有人猜测我们的工业实力,af系统,传感器,镜头应该都造得出来,但从来没有见过商业化产品,反而是凤凰,海鸥,永诺公开承认落后几十年,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国内相机厂商,他们说造不出来那就是造不出来。
还有说因为造出来成本高所以不造,这本身就说明技术不行,我们成本本来应该比日本低的。 基础科技差的太远,没有过关的工艺,给你图纸也造不出来。
潜艇,无人机,神舟飞船先后用日本宾得,佳能,尼康
九十年代初买不起自动对焦的尼康,佳能,美能达,宾得等单反,只能退而求其次省吃减俭用买了一台手动对焦的理光XR-P单反,有三种程序曝光模式、光圈先决半自动曝光模式、快门先决半自动曝光模式,全手动曝光模式、可拍电视与电脑屏幕,最高快门速度为1/2000秒,当时与搞相机研究的工程师打赌,我说你们20年后也造不出与理光XR-P水平相当的相机,至今已过20年,预言变成现实,看一看凤凰DN66的工艺(可能是2005年),再看看1982年生产的尼康FM2,其它不说,仅从外观的做功精细程度,凤凰DN66无法与FM2相比。
我们现在单反相机工业是个什么水平?至今为止,从技术先进性上,海鸥凤凰只能实现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相当于曰本70年代中期的水平;机身质量,比不上德国,日本50-60年代质量水平,总体落后40-50年。
即使在50年代,我们相机水平和曰本差距就很远,不要以讹传讹认为当时我们和曰本差距不大!即使某些人所谓的当时我们镜头好,也就是仿制苏联和德国的50mm标准镜头等为数有限的几种中心分辨率较高,但边缘低,镀膜差,色彩还原差,逆光差,镜头种类款式少得可怜,整体水平偏低。以当年举全国之力造的东风,红旗20相机为例,东风是仿哈苏500C,前几台直接用的就是德国蔡司镜头,当时为了所谓赶超哈苏的康盘中心快门五百分之一秒,要实现1千分之一秒,投机取巧利用中心快门特性,只能在镜头小光圈下实现,实用价值大打折扣,而且很容易坏。红旗20完全仿莱卡M3,机身指标一样,和徕卡一样有35,50,90毫米三只镜头。东风红旗20相机,勉强出来了,不但造价惊人,而且不少指标达不到原型机标准,比如镜头分辨力,快门,取景对焦系统寿命和准确性,机械故障很高,以至大部分机器无法正常使用!可参见上照厂厂长孙晶璋回忆录。可以说东风和红旗20就只是哈苏和莱卡不成功的仿制品。 而50年代曰本相机工业就摆脱了仿制开始了对得国相机的超越!请查1957年的尼康SP,有28-135毫米6种镜头适配取景框线,金属钢片快门,快速卷片马达,整体技术先进程度超过了莱卡M3,镜头群款式规模更是莱卡无法相比的,比如50mmF1.1。红旗20当年才生产了300台,生产年代1973-1979,尼康SP生产年代1957,比红旗20早了15-20年,是仅尼康一个公司的行为,生产了2万台,无论从技术先进性,工艺水平,可靠性耐用性,镜头质量款式规模,举国之力的红旗20完全无法和早20年的尼康SP相比,可以说当年我们和日本相机差距至少20年。
数码单反是集光,机,电一体的尖端精密仪器,某种意义比神7,比航母难度还要大,其难度决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能造数码单反的国家比能造人造卫星上天的国家还要少!它对电子,机械,材料,光学,加工等技术要求很高,而且发展很快,很多技术至今只有曰本掌握(如自动对焦)造这种反复使用的精密仪器恰是我们的弱项,就象我们能造一次性的火箭,导弹,飞船,却一直搞不好发动机一样!
目前能够完全靠自己力量,造出数码单反三大部件:优质镜头群,自动对焦机身,感光元件(CCd,CMOS)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曰本!德国莱卡可造镜头,造不出自动对焦机身和感光元件;柯达,三星,以色列例图,丹麦飞思,造不出镜头和自动对焦机身,可造感光元件;瑞典哈苏,现在只能出牌子,机身和镜头由富士造,CCD由索尼和欧美厂家造。 别的不说,当你按下一次快门,单反就将完成以下一系列动作,(以自动对焦胶片单反为例,设定为程序自动曝光模式,连拍,连续自动对焦模式) 1.镜头光圈从最大收缩到预定光圈,这个预定光圈是根据测光情况,主体距离远近,主体运动情况等并参考相机内储存的大量摄影师的实际拍摄数据,由相机智能程序自动选定的 2.根据检测模块反馈,相机驱动镜头自动对焦,自动对焦要考虑主体距离远近,主体运动情况连续进行,反光镜上翻后检测模块失效,相机还将根据检测模块失效前最后记录的主体运动加速度等情况进行三维焦点预测,在快门打开前将继续驱动镜头到预测的位置上. 3.反光镜上翻,切断取景光路, 4.快门打开,按照相机智能程序自动选定的快门时间曝光,这个快门时间和光圈一样,是根据测光情况,主体距离远近,主体运动情况等并参考相机内储存的大量摄影师的实际拍摄数据,由相机智能程序自动选定的. 5.快门关闭, 6.反光镜回落复位,恢复取景光路, 7.镜头光圈重新开到最大,保证取景亮度, 这个过程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会导致故障!以佳能eos1DX每秒连拍12-14张为例(1DX是数码单反,上述过程中还要加入数据处理,对焦系统和测光系统互相反馈信息等过程),快门寿命40万次,就是说上述一组动作要在每秒12-14次下连续保证精度无故障运行最少40万回! 单就一个快门,要能实现1/8000秒的精度和耐用性就很难,八十年代我国国家标准快门寿命为三千次,自拍机构更是150次就合格,而当时尼康 F3为十五万次,现在D4有40万次,后来凤凰引进曰本精工技术,快门寿命才达到了几万次.海鸥,凤凰八十年代引进美能达和雅西卡最低档的单反X-300和FX-3后,苦苦挣扎二十余年,至今仍不能在技术上前进半步,现在水平还停留在人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上,自动对焦等不能实现,工艺粗糙,快门,反光镜,光圈,对焦等动作故障率明显偏高,这是材料,设计,加工,装配落后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再谈谈看似最简单的机身工艺,佳能2000年的EOS1V就采用了一种叫喷射铸造镁合金技术,可以将镁合金加工成曲面流线型,这项技术估计国内也没掌握。
数码单反的技术含量远远超出了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我觉得除非引进生产线,单凭自己,即使举全国之力,也很难造出来,造出来也难以保证质量!典型例子就是当年举全国之力造出东风,红旗相机,结果勉强出来了,但不少指标达不到原型机标准,故障很高,以至大部分机器无法正常使用!
现在国内厂家放弃数码单反是无奈之举!
多说一点,不要把莱卡等欧州相机神话,他们现在整体与曰本厂家实力差距太大,可以说是勉强维持生计。电子技术就不谈,现在也只有部分光学和机械技术(注意是部分)值得骄傲了,某种意义是在吃老本。机械上,钢片快门是曰本考派发明的,1/4000秒,1/8000秒,1/12000秒都是曰本最先实现,快门寿命,尼康F3八十年代初快门达到了十五万次,现在D4达到40万次,而莱卡80年代的R3,R4用的是美能达电子快门,寿命10万次。高速连拍,尼康佳能很早就达到10张/秒以上,莱卡现在都没有超过5张/秒,即使是光学上,多层镀膜技术,超低色散镜片,CRC浮动镜片技术,IF内对焦,RF后对焦,非球面镜片技术,等等,恰恰是日本人首先发明的。80年代莱卡和哈苏就用美能达的对焦屏。
哈苏现在的生产的数码单反H系列从机身到镜头都是富士生产的,机身和镜头上都明确打着富士商标,特别是镜头抛弃了使用多年的德国蔡司,只能用富士龙镜头,哈苏官网称:富士龙H系列镜头超过了哈苏原来的德国卡尔蔡司镜头,是最好的数码镜头,其中35-90是哈苏有史以来最好的变焦镜头 莱卡唯一一款数码单反S2从机身到镜头都也是玛米亚生产的. 无忌创始人西老爆料莱卡S2是玛米亚制造 飞思,例图机身和镜头是曰本玛米亚生产的。
飞思和玛米亚几乎一模一样 附:
嫦娥一号40公斤太空立体相机 像素竟然只有130万
嫦娥三号只有400万像素
好相机为什么都是日本的?
从相机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日产相机在单镜头反光相机领域因为出色的性价比独占鳌头。但如果放大到全部相机门类中去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答案。
在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与战地摄影。那时的相机是一套庞大的系统,采用大底片的湿版摄影技术,全套摄影设备需要一辆马车来装载,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全套摄影装备 现在的单反大爷们是多么幸福)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骑兵全景照 属于静物摄影 人和马都不能动)
德国制造的名片——徕卡1914年徕卡前身徕兹将一个圆形金属管压扁作为坚固机身,发布徕卡徕卡原型机,取代座机摄影系统。现在的徕卡CL数码相机就是为了致敬徕卡原型机。正因为徕卡旁轴相机的出现,135画幅的手持便携式胶片摄影技术才得以普及。在此之前,相机是笨重、复杂的代名词,是徕卡将相机放在了人们的衣服口袋里,让扫街成为可能。同时,徕卡从某种程度上普及了用小底片放大显影到相纸的技术流程。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师布勒松使用的就是徕卡相机。二战到越战时期一众著名战地摄影师使用的全都是徕卡相机。
(布勒松与徕卡)
徕卡的瓶颈出现在数码时代的起步阶段,21世纪初徕卡有些被动。徕卡旁轴相机是手动对焦机型,需要熟练的微操,不像日产单反那样具备全自动性能,而且经典旁轴相机不能直接使用135mm以上的长焦镜头。M的市场占比自然无法与日产单反相机抗衡,如果再不进行数码化,那就真的要被淘汰了。2007年1月,徕卡终于发布了旗舰机型——M8。旁轴相机的镜头到焦平面距离比单反相机短,不能完全照搬日产单反相机的CCD技术,这导致M8的研发过程有些困难。最终徕卡M8选择美国柯达制造的1030万像素CCD,这一块CCD面积为27x18mm,比APS-C画幅要大一点,焦距转换系数为1.33。这是徕卡旁轴M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但是这款相机像素不高,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偏色,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相机。
2009年,徕卡发布了M9。这是当时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全画幅数码相机。通过M9,徕卡相机又找回了过去强调的便携性、低侵略性,再一次成为扫街利器。M9仍然使用CCD,这使它的照片色彩表现很有个性,画质较CMOS好,可以完全发挥徕卡M镜头的光学素质,但高感方面是CCD的劣势。
近年来相机市场渐渐被手机市场瓜分。徕卡也开始进行合作与改变。徕卡与松下一直在合作。与手机厂商华为也进行了合作——徕卡给出成像标准,华为按照标准去生产手机摄影系统,生产出来之后冠名徕卡。徕卡又与松下、适马组成L卡口联盟,建立通用镜头卡口系统。由于微单时代到来,徕卡终于可以规避自己的短板——单反系统,苦媳妇熬成婆,徕卡实现弯道超车,直接进入微单领域与日产相机展开合作与竞争,推出了SL系列专业级全画幅微单相机。因为SL太大太重太贵,徕卡又放下身段,推出一系列L卡口消费级(仍然不算便宜)便携数码相机,比如T、CL系列相机,强调做工的精致性。
2015年推出的徕卡Q属于全画幅不可更换镜头自动对焦旁轴相机,在市场上反响很好。虽然市场价上浮到3万多,但Q仍然是徕卡最具性价比与操作性能的全画幅相机。2019年徕卡再接再厉,推出了Q2相机。像素为4000万级别(与索尼全幅黑卡在一个级别),除去本身的28mm景别外,可以裁切成35mm,50mm,75mm景别的画面。当然价格也更加感人,达到了42500元。即便如此,仍然比徕卡M10加配28mm镜头便宜得多,差不多是买机身送镜头(不差钱儿)。
(徕卡Q2 徕卡唯一的消费级全画幅数码相机)
Q系列的成功不仅因为它相比M系列更便宜,还有个重要原因是Q系列可以自动对焦,这些特点让徕卡女神下凡,走进直男心中。毕竟是留下无数经典瞬间的百年品牌,对于一些摄影师与高级发烧友来说,徕卡不是摄影工具,而是梦中情人。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因为设计思路不同,徕卡相机的做工、手感要好于部分日产相机。所以,虽然价格高昂与自动对焦技术相对落后,但在一部分高级发烧友的心中,徕卡似乎就连缺点都成了一种味道,德毒。
国产相机品牌海鸥与凤凰相机是国产相机品牌中名气最大的,主要生产胶片相机。此外还有珠江相机、乐凯胶卷等相机业品牌。我国曾模仿徕卡M3相机,不惜工本制造出红旗20旁轴相机(一些零部件需要进口)。实际上我国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独立的相机制造业与彩色胶卷生产能力的国家。泰山不是吹的,就连前苏联都没有制造彩色胶卷的能力。在数码浪潮到来后,我国的相机工业开始艰难转型,出产过一些卡片相机,同时为日产相机供应零部件。随着手机摄影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相机工业某种程度上已经让位于我国的消费电子制造业。
(红旗20旁轴相机 中国徕卡 产量与存世量都不高 收藏界宠儿)
(乐凯彩卷 正因为它的存在 打破了外国彩卷在国内的垄断地位 九十年代许多学生摄影爱好者都是使用乐凯开始步入摄影领域)
相信如果没有相机工业的底子,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不会如此迅猛。现在国产品牌中唯一的微单相机是小蚁微单。这款相机并不是全国产化的产品,但总归是一款微单,说明国产相机仍然有能力更新换代。
尼康与日产光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内摄影圈儿流传着一句话——穷玩儿理光,富玩儿尼康。那个时候国内一百个摄影发烧友里面也没有几个舍得自掏腰包买全套徕卡设备。所以那时国内摄影爱好者手中的主流高级机型是尼康、佳能。
尼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那会儿尼康叫做日本光学,是军工企业,接受旧日本军方的望远镜订单。和旧日本所有的工业技术一样,日本光学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早期日本光学聘请德国技术专家到日本进行技术培训,1932年日本光学推出了尼克尔镜头,1933年日本光学开始为佳能公司生产镜头(养虎为患)。
二战战败后盟军许可日本光学继续生产。1946年日本光学开始制造名为尼康的相机。那时尼康并不是做单反的,那时是徕卡如日中天的时代,尼康能做的就是跟在徕卡后面亦步亦趋地制造旁轴相机。50年代,作为朝鲜战场的后勤基地,日本的经济受到大量战时订单的刺激,开始回血,这其中也有尼康。高锐度的尼克尔镜头拍出的照片非常适合在新闻纸上印刷发行,得到了国外新闻摄影记者的认可。尼克尔镜头的高锐度特质一直保持到现在。
尼康旁轴相机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宜,它比徕卡便宜多了。和日产汽车一样,日产相机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最具性价比的,并由此占领市场份额。在当时,尼康相机使用德国康太时的卡口,以保证与德国镜头的通用性。某种程度上说尼康机身是光学素质优异但价格昂贵的德国镜头的廉价接口。
德日两民族都是非常善于制造机械的民族,这和他们的民族性格有些关系。同时德日在二战后去军事化全力研发民用制造领域,又为他们的工业研发创造了广阔空间。1957年9月尼康发布SP旁轴相机,意为S系列的专业相机,隐隐有与徕卡M分庭抗礼之势。SP相机快门最高速度为1/1000秒,早期使用布帘快门,后期使用钛合金快门(尼康非常喜欢使用钛合金)。尼康SP可以加装自动过片马达(S-36马达),将连拍速度提高到3张每秒。这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极为实用。也由此看出,日本相机的成功走的不是德国相机那种臻于极致的路线,而是高自动化,怎么方便怎么拍的路线。
(尼康SP 高性价比的日产旁轴扛鼎之作)
1958年尼康又推出SP的简化机型S3,S3更为廉价,由此看出日产相机丰富产品线占领市场的意图。1959年,尼康发布第一部单反相机——尼康F。从此开始布局单反相机市场。单反系统对比旁轴设计,自动化程度更高,镜头焦段更全面,很快成为胶片摄影时代的主流机型。此后尼康一直使用F卡口,直到2018年尼康微单Z卡口的出现,通行59年之久的F卡口才出现改变。徕卡迫于形势,与日本厂商合作推出单反系统R系列,但没有竞争过日产单反,反倒是二手R镜头成为转接摄影爱好者的热门选择。
尼康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数码相机初始时代也出现了转型艰难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感光元件研发生产不顺利(心脏病),一度落后于佳能。佳能在2003年发布EOS 300D,从性价比来讲,这是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它打破了人们对于数码摄影相机价格高昂的印象,让普通的学生摄影爱好者也能进入数码相机领域。加速了数码单反相机的普及。后来尼康选择和索尼合作,使用索尼研发的感光元件。
2007年尼康发布D3,这是一部重回巅峰的机型,是尼康的第一部全画幅旗舰。尼康试图用D3扭转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来之时与佳能分庭抗礼。因此,D3是一部高感、连拍性能十分突出的体育新闻摄影相机。
但是,就在同一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毫无预兆地拉开了智能手机进化升级的大幕,国产手机迅速跟进,此后十年成为手机市场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成为手机摄影高速发展的十年。日常摄影领域,相机让位于手机在这十年内成为大趋势。从此相机厂商开始面对另一维度的竞争。因为日本手机产业未能出头,日本开始从国家层面支持相机工业生产,试图维护日本的国际竞争力。
哈苏与三星北欧相机工业的另一个代表是瑞典哈苏中画幅相机。哈苏也是制造军工产品出身,最近的一个优秀机型是1D II 50C 中画幅无反相机。是便携性中画幅数码相机的代表,也是镜间快门相机的代表。定位于高端商业广告摄影领域。
三星在21世纪前期数码化浪潮中推出了相机业务。作为韩国巨型商会,三星拥有雄厚的资本优势,与德国施耐德镜头进行合作,生产无反相机,最终却在2015年以后逐步退出无反相机领域。
20202020年,就连手机的发展也开始减速。相机该如何发展?
现世代手机的屏幕发展已经达到极致,无论是尺寸还是占比无法在进一步优化。于是,手机的摄影摄像能力就变成了主要升级的领域。这对于相机市场的影响非常大。静物摄影领域已经完全被手机摄影占据,相机的领域转向运动摄影。在过去,光学决定成像效果。而在现在,AI几乎可以模拟出任何一种成像效果。光学成像已经大幅让位于算法成像。相信不久的将来,算法可以制造出任何一种效果,一部电影可以在计算机前完成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的所有流程。
(手机摄影潜望式光学结构)
2020年尼康发布了D6,本来是为东京奥运会造势。但东京奥运会肯定会延期了。D6的宣传广告几乎完全针对体育摄影方向,突出高速、高感,运动摄影几乎是单反相机最后的阵地了。
2020年,国产手机摄影系统使用了潜望式结构,突破了手机长焦摄影的限制。
2020年,佳能公司爆出消息,未来将要研发无人机,这对于佳能将是一个新的领域,将是日产相机行业的转型之作。未来,单反和微单的市场会进一步缩小,依靠性价比打拼天下的日产相机品牌将陆续转型,开发出不同的摄影周边产品,甚至推出完全与光学无关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这是生存策略决定的。
……
喜欢请点赞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东芝的笔记本T系G系L系M系有什么区别?
您好我是TOSHIBA笔记本销售员,
M300系列都是采用的全钢琴烤漆的机身,搭配哈曼卡顿影像,采用高清超显炫彩屏,L系列是东芝的低端系列,在整体的做工材质各方面没有M系列好,像L300系列的机器集成显卡,奔腾以下处理器,
M352这个型号虽然有点老,但是性价比还算可以,但是没有蓝牙,我介意你可以考虑M355差价不会很大,355是酷睿T6400的处理器,
东芝的新款是M500系列L510系列,
告诉你一个内部价格本人江西地区
M352从代理商拿货价是4669
M355是5039
但是他们可能不会以这个价格卖给你
东芝M306开机时黑屏出现TOSHIBA?
开机时U盘之内的东东不要插在USB插孔上,你这个问题有可能是系统在安装时有可能一些加载程序没完全安装成功,导致部分受损,你系统重装就OK了
电磁炉功率管型号识别?
(1) SGW25N120----西门子公司出品,耐压1200V,电流容量25℃时46A,100℃时25A,内部不带阻尼二极管,所以应用时须配套6A/1200V以上的快速恢复二极管(D11)使用,该IGBT配套6A/1200V以上的快速恢复二极管(D11)后可代用SKW25N120.
(2) SKW25N120----西门子公司出品,耐压1200V,电流容量25℃时46A,100℃时25A,内部带阻尼二极管,该IGBT可代用SGW25N120,代用时将原配套SGW25N120的D11快速恢复二极管拆除不装.
(3) GT40Q321----东芝公司出品,耐压1200V,电流容量25℃时42A,100℃时23A, 内部带阻尼二极管, 该IGBT可代用SGW25N120、SKW25N120, 代用SGW25N120时请将原配套该IGBT的D11快速恢复二极管拆除不装.
(4) GT40T101----东芝公司出品,耐压1500V,电流容量25℃时80A,100℃时40A,内部不带阻尼二极管,所以应用时须配套15A/1500V以上的快速恢复二极管(D11)使用,该IGBT配套6A/1200V以上的快速恢复二极管(D11)后可代用SGW25N120、SKW25N120、GT40Q321, 配套15A/1500V以上的快速恢复二极管(D11)后可代用GT40T301.
(5) GT40T301----东芝公司出品,耐压1500V,电流容量25℃时80A,100℃时40A, 内部带阻尼二极管, 该IGBT可代用SGW25N120、SKW25N120、GT40Q321、 GT40T101, 代用SGW25N120和GT40T101时请将原配套该IGBT的D11快速恢复二极管拆除不装.
(6) GT60M303 ----东芝公司出品,耐压900V,电流容量25℃时120A,100℃时60A, 内部带阻尼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