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女儿被德国如何杀害的,斯大林签署的227号命令饱受诟病?
人,在遇到危险时迅速逃跑,是本能;军人,在面对死亡时临阵脱逃,是可耻。从我当兵的第一天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流血流汗不流泪,掉血掉肉不掉队”这些话深刻的印在了脑海中。时间久了,我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上战场,会不会怕死当逃兵呢?
没有亲临战场,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是很勇敢。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那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些都是赋予了军人的自身价值,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力量,为了荣誉只有勇往直前。
如果说一只部队的战斗力很强,不但是指他们的作战勇敢,而且一定还包括了他们的作风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果说这些作风养成是如何培养的,一定是平日的思想教育和特殊时期的战时纪律。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路败退之快,让人大跌眼镜。除了有德国军事和战术的因素外,恐怕官兵惧战、当逃兵是个关键问题。那么,当时苏联军队的战时纪律没有发挥作用吗?这要是放在新中国人民军队里该如何处置呢?
第227号令苏联在夏季作战中接连受挫,军事技术的落后,难以抵挡德军的钢铁洪流。官兵们产生了怯战心理,军中普遍出现了临阵脱逃的现象;就连撤退,也变成了毫无秩序的溃败,更可怕的是,“它”会传染的。一旦有人往回跑时,坚守阵地的人也会恐慌起来,结果变成一场“生死大逃亡”。
有读者会说,是德军太强大了,谁害怕的时候都会逃跑的,再勇敢的人也会当逃兵的。这话不对,在苏芬冬季战争中,他们占据着武器装备和人员数量上的明显优势,一样在芬军的打击面前,落荒而逃。反观芬军的战斗意志和精神,明显比他们高出一筹。
这至少说明一点,他们的怯战不全是因为对手的强大。
大敌当前,面对这一情况,斯大林非常焦虑。先前英美答应好好的,要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来牵制苏联战场上的德军。现在,丘吉尔一番忽悠,不算数了,也就是说在1942年的苏德战争中,没有人能帮助他,只能靠自己。但官兵们的表现太让人没有底气了,怎么办呢?
他坐在办公室里思前想后,没有头绪。他回忆起第一次指挥大规模战斗的情景。那是1918年哥萨克人进攻察里津,当时的部队缺少纪律,一片混乱,听到哥萨克人来了就溃退。于是他及时整顿战场纪律,撤换了一大批不称职的军官,凡逃兵、畏敌不战者就地枪决,战线很快稳定了下来。
可以说察里津是被严格的纪律拯救的。
对,非常之时必须用非常手段。
随后他颁发了第227号令。命令中口吻极其严厉:“德国占领军正冲向斯大林格勒……是停止退却的时候了……惊慌失措者和胆小鬼应该就地枪决。每一名指挥员、战士、政工干部都应遵守这个铁的纪律。”
这个命令震慑了“胆小鬼”,激发了官兵勇气,士气大为改观。连德国人都纳闷,头天还一路溃退的苏军,第二天怎么就莫名其妙的进行最疯狂的抵抗。“不准后退一步”,成为官兵们自觉的行动。
他又一次拯救了斯大林格勒。
第227号令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作影响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进程。
为什么苏军临阵脱逃严重?究其原因:一是指挥员没有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崔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在前沿视察部队,当德军开始进攻时,而苏军阵地却静悄悄的。
“为什么不开炮?”他责问炮兵团长。
“炮弹不够了。”
事实上弹药是不缺的。崔可夫写道:这就是怯阵的军官要后撤时,往往说这样搪塞的话。
二是大清洗的后遗症。在战争爆发前,斯大林精于国内的内部斗争,军队受到的冲击最大,“清洗”了许多优秀的指挥官和政工干部。新上任的指挥员和政工干部,不是经验缺乏就是能力不足,一个缺少“主心骨”的部队,在面对敌人时,一定是各顾各的“逃命”。
当然,逃兵,不一定是怯懦的。或许,他只是不愿投降。德军对待战俘的残暴,在战场上以讹传讹,官兵们害怕被俘;再加上苏军不公正的对待被俘官兵,让他们选择宁可逃跑也不当战俘。直到第227号命令出台,逃跑就是死,这才有效遏制了溃败。
反观我军,就很难出现这种局面。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军的唯一宗旨,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它里面包含着为国家而战,为人民而战,为荣誉而战。这样的站位,把人民子弟兵崇高无上的归属感,深刻的刻画在全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中,试问,你会逃跑吗?逃跑就意味着与人民为敌。
其次,“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唯一标志。它让一支军队有了信仰,有了追求。当大多数外国军队的军官们疲于逐个做思想工作时,中国军人却能在极短时间内,把思想和军事目标统一到一个点上。就像电视剧《亮剑》中,往往战前极短的一句话,就是思想动员和军事动员。
这些都离不开我军的军事民主。这主要体现在军事、政工、后勤等所有的军官,分工不分家;连队中的每一名指战员都可以根据作战实践提出自己的正确见解,连队党支部会根据作战实践随时进行调整作战计划。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谁犯了错误,哪怕你是主官,都可以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党支部或党小组就可以罢免他的军事指挥权,更不要说是畏战不前了。这就是我军官兵在政治上平等的好处,对于那些思想动摇的指战员,任何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说服教育。
连队有党支部、班排有党小组,还有团员们,这些在“思想上武装”的军人,在战役中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来自不同部队的官兵,他们都会自觉的按照干部、党员、团员、老兵的顺序建立一支有统一思想的群体。
这样的军队,你想逃吗?你能逃吗?你敢逃吗?
战场上,我军没有“督战执法队”,临阵脱逃、畏敌不前、投敌叛国的军人,其数量是微乎其微的。
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工作。难怪美国人常说:“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思想化。”就是这个道理。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车臣恐怖分子头目高加索之狼巴萨耶夫是如何被俄军击毙的?
狼是草原上最凶残的动物,什么猎物一旦被它遇到的就会插翅难逃。
常识告诉我们,被称作“狼”、“虎”的都不是泛泛之辈。俄罗斯车臣共和国就有个号称高加索之狼"的人,他叫巴萨耶夫,就是一个声名狼藉的恐怖大师。
巴萨耶夫1965年出生在车臣南部一个偏偏的小山村,在学校学校成绩不咋样,整天调皮捣蛋爱打架。没事爱往山里跑,一跑就是几天。父亲为他伤透了脑筋,看他不好好上学就让他当兵了。
不过他当的不是正规军,而是当地的消防兵,在那里服役两年也没有学到什么本领。退役后无所事事,在游手好闲中他被圣战宣传所蛊惑,接受了恐怖分子的洗脑。
1991年,苏联陷入内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819事件。车臣枭雄杜达耶夫趁机推翻当地政权,在11月宣布车臣独立,脱离俄罗斯联邦。但俄罗斯对车臣独立坚决反对,拒绝承认其独立地位,车臣跟俄罗斯之间彻底翻脸,直至兵戎相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车臣人独立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车臣脱离俄罗斯的想法由来已久,因为在车臣人眼中,俄罗斯就是不同戴天的仇人,可以说车臣和俄罗斯人是世仇。
俄国为了扩张领土于1816年派兵入侵高加索地区,当军队入侵车臣和达吉斯坦的时候,遭当地部族的激烈反抗。战争打了好久,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沙皇吞并。但在此之后,高加索地区人民对沙俄的反抗没有停止过。
二战期间年,斯大林以车臣人与德国纳粹合作为由,把车臣人全部赶出家园,流放到荒无人烟的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车臣人才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车臣人心里埋下的仇恨种子却生根发芽。由于俄罗斯联邦拒绝承认车臣独立,而且态度坚决。杜达耶夫和自己的同伴决心以牙还牙,决定给俄罗斯一点颜色看。从此后,巴萨耶夫就选择了以暴制暴,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
他们曾经把俄罗斯一家民用飞机劫持到土耳其,以此来要挟俄罗斯政府,巴萨耶夫也因此被车臣人当做民族英雄受到尊崇。
从此之后,巴萨耶夫一发不可收,派人到阿富汗学习恐怖袭击的经验,发誓要在高加索地区建立一个大伊斯兰国家。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对车臣的做法,俄罗斯当然无法容忍。1994年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打响了第一次车臣战争。
战争期间,巴萨耶夫被任命为叛军副总司令,担任首府格罗兹尼的守卫任务。因为巴萨耶夫精通游击战术,他和部下频频用路边炸弹袭击俄罗斯车队,用火箭弹袭击俄罗斯军车和飞机,让俄罗斯军队损失惨重。但车臣分离武装也遭受重创,巴萨耶夫也在战争中失去11名亲人,这不但没有让巴萨耶夫屈服,反而更坚定了他的独立决心。
1996年8月,俄罗斯宣布撤军,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俄罗斯承认了车臣非正式的独立地位。
战后车臣举行大选,巴萨耶夫一度出任“副总统”。
1999年,普京亲自坐镇,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最终扫平了非法武装,全面恢复了对车臣的控制。
但巴萨耶夫领导的恐怖组织不甘心失败,变本加厉制造了一系列恐怖事件。
他们占领医院、绑架人质,占领文化宫、杀害人质,他们抢劫银行、暗杀车臣民选总统。总之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丧心病狂的巴萨耶夫,甚至将魔爪伸向无辜的学生。
2004年巴萨耶夫指挥袭击了北奥塞梯共和国一所学校,他们把学校里数百名师生劫为人质,和随后赶来的俄罗斯安全部队发生交火,导致335人死亡、500多人受伤,死者绝大多数为在校学生。
不做就不会死,作恶多端的巴萨耶夫上了俄罗斯安全部门的黑名单,并悬赏一千万美金要把巴萨耶夫缉拿归案。
可是,就像本拉登一样,恐怖分子都狡兔三窟,警惕性高。巴萨耶夫也生性多疑,谨慎小心。俄罗斯安全部门几次锁定,但都被他侥幸逃脱。
2000年2月,巴萨耶夫曾经中了俄罗斯安全部队的埋伏,被炸掉一条腿,但巴萨耶夫命大还是跑掉了。
从此之后,巴萨耶夫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信。俄罗斯安全部门的小伙子们心有不甘,难道就这样让这个恐怖分子逍遥法外吗?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巴萨耶夫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2006年,俄罗斯安全部门获得一条重要情报,巴萨耶夫谋划用袭击八国峰会,他们决定借此机会除掉巴萨耶夫。
经过一段精心准备,一张大网悄悄撒开。
俄罗斯安全部门派出便衣派出特工假扮成军火商与巴萨耶夫的部下进行多次接触,并答应卖给巴萨耶夫一批高性能炸药,一举打入敌人内部。
在交货时,卧底和巴萨耶夫乘着卡车带着炸药开往巴萨耶夫在印古什共和国的一个秘密据点。
第二天晚上,车队经过一家饭店,卧底提议停车吃饭,押车的两名恐怖分子也饥肠辘辘,他们叫服务员把饭菜送到车里。吃完饭后,巴萨耶夫和两名同伙马上昏睡过去,不省人事。
原来路边饭店的服务员已经被俄罗斯收买,他们在饭菜里加入了迷药。
趁他们酣睡,卧底迅速把将遥控炸弹安装在了卡车上。当卡车行进到印古什共和国境内时,巴萨耶夫带人赶了上来。
七月六日,当他们的车队行驶到印古什共和国艾卡泽沃村时,卧底谎称肚拉肚门开门下车,并让车上一名匪徒跟自己一同下车,巴萨耶夫没有怀疑,就答应了。
随着一声震天巨响,卡车变成碎片,巴萨耶夫也一命呜呼,这个恶贯满盈的恐怖分子终于得到了应得的下场。
那名英勇的卧底在下车后飞奔到路边的深沟里,卧倒的同时按动了遥控,那名同行的恐怖分子应声倒下,卧底安然无恙。
为何斯大林付出惨痛的代价?
其实攻打柏林这一决定是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提出的。
众所周知,柏林是德国首都,也是第三帝国的最后堡垒,所以德军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和民兵(国民军)戍守柏林,妄图能在城市攻坚战中给盟军以巨大杀伤,从而一举扭转战局。
各国首脑在柏林战役之前就已预见到,此战役必将决定战后世界局势,因而巴顿(美军)、蒙格马利(英军)和苏军都欲首先攻入柏林。
但艾森豪威尔将军清楚地意识到柏林巷战必将给盟军带来巨大伤亡。他估计这一仗盟军将至少付出20万人的代价。这是他难以承受的。所以他顶住了来自包括丘吉尔在内的各方压力,将进攻柏林的任务交给了苏联红军。
其实此时蒙格马利和巴顿的部队都已攻入柏林郊区,只是没有攻入市区而已,历史证明了艾森豪威尔的决定是何其英明。在整个柏林战役中,苏联红军共付出了20余万人的代价,平均每5名进攻柏林的苏联红军中便有一人牺牲!
所以由苏联红军攻占柏林一方面是盟军对斯大林的长远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盟军方面要避免损失的考虑-,这样还可以削弱苏联军力。可谓周渝打黄盖--愿打愿挨。 那时候,西方以美帝国为首的国家要灭了法西斯德国后,准备夹击苏联妄想掐灭共产主义的独苗。
斯大林准备拿下柏林. 丘吉尔当时非常反对这个做法,说美国人没有政治头脑,不知道由盟国攻陷柏林可以带来的重大政治利益。
斯大林眼中,士兵不过是“俄罗斯虔诚的灰色牲口”,命不值钱。反过来,攻占柏林对苏联也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和地理意义,同时也是对卫国战争的报复。
就相当于昔日,沙皇击败拿破仑后进入巴黎,可以树立苏联的地位,这个战利品他势在必得。
德军如何进攻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如果抛开战争的非正义性不谈,仅从战术角度来分析,德军在兵力占优、开局顺利的情况下,一再错失良机,既没有向苏军深远纵深实施迂回兜击,也没有进一步合围聚歼苏军战略预备队,使原本攻势凌厉的闪击战,演变为久拖不决的阵地战,其失利原因令人扼腕叹息。如果说1942年4月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是因为天公不作美、气温骤降所致,那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则完全是自上而下层层决策失误的必然结果。
慕什塔戈认为,德军统帅部在制定1942年夏季的“蓝色行动”作战方案时,如果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定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一是换将。保卢斯是一名优秀的参谋,却不是合格的指挥员。鉴于他在攻占波兰、法国战役,以及基辅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希特勒于1941年12月任命保卢斯为第六集团军司令,并在半年后的“蓝色行动”中继续对他委以重任,由他统辖33个师、近47万人的重兵集团进攻斯大林格勒,从而酿成了希特勒在苏德战争期间最严重的一次用人失察之错。1942年8月中旬,保卢斯在已经突破苏军外层围廓防线的情况下,不去发挥装甲集群的快速突击优势,对苏军实施穿插分割,而是沿袭自己在波兰战役中拿手的平推重压战术,使德军宝贵的装甲集群陷于街垒巷战之中。此外,保卢斯缺乏主见、犹豫不决、一味盲从上级的性格缺陷,也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一再失去战机。如果第六集团军司令一职由曼斯坦因担任,甚至由保卢斯的前任赖歇瑙回来担任,情况都会完全不同。
二是合围。苏军并不畏惧德军的重兵围城,相反,却对德军装甲集群的纵深突贯与合围行动感到束手无策,战争初期的明斯克和基辅战役,都反映了德军合围行动的巨大威力。德军本应一以贯之地采用战略合围行动,对斯大林格勒守军实施迂回和封堵,却以极其有限的兵力对该城实施单面攻击,被动地消耗了进攻资源,结果把战场主动权拱手相让。1942年7月哈尔科夫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胜利,使东线德军弥漫着轻敌情绪,上至元首下至军长、师长,都相信仅凭B集团军群的100万兵力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殊不知苏军有116万兵力正位于伏尔加河西岸及城内严阵以待。因此,德军应集中A、B两个集团军群的大部兵力,以绝对优势兵力从南北两翼对斯大林格勒以东深远纵深实施战略合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围歼城内守军。
三是阻援。1942年6月德军分兵两路,其中一路直取高加索油田,其目的就在于夺取石油及粮食资源,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然而,德军仅仅做到了从战略上重视对苏军实施阻援,却忽视了战役战术上的阻援。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之所以能够坚守长达5个月之久,甚至在市区80%以上面积均已落入德军之手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核心据点,就是因为伏尔加河西岸码头仍掌握在苏军手中,守城苏军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东岸得到兵力支援和后勤补给。可见,1942年9月初,德军统帅部命令保卢斯第六集团军和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从西部及西南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动钳形攻击,是整个战役期间德军战术决策的最大败笔。此时,德军应集中第四装甲集团军主力,或从A集团军群抽调第一装甲集团军用于斯大林格勒方向,这部分装甲突击兵力应越过城内苏军,尽量不与之缠斗,集中力量夺占伏尔加河渡口,使城内苏军变成孤立无援之敌。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德军错失了战机。当时其实曼施坦因早在3月便有了进攻库尔斯克的意图,但是希特勒一心希望将新式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等投入之后再行动,这样一来便拖到了7月,此时苏军已经准备十分充分了,德军进攻会十分困难。
此外,双方的实力对比上反而是苏军占优,这已经部分宣告了最终结果。苏军在坦克数量、兵力、火炮数量、战机数量等多个方面全面占优,而且有足够的预备队调往任何战役需要的地方。而德军则远不如苏军,很多装甲师甚至战前就已经是一个空架子了,战斗力很差。在战役最后,德军已经无兵可调,但是苏军依然有一支完整的集团军可以调遣。
情报上的失败。德军虽然有进攻库尔斯克的企图,但是苏军无法确认,最终凭借着盟国和苏联自己的情报体系,苏军获悉了德军进攻库尔斯克的情报。因此苏军拿出了几乎所有的力量进行准备,建力强大的防线来对抗德军。
苏军准备充分。苏军总共埋下了94万枚地雷,正面阵地防守密度达到了每千米3200枚地雷,这极大的拖延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步伐,导致其迟迟无法取得进展。同时,苏军也将反坦克火力集中布置,一个反坦克阵地布置有十余门反坦克炮,几乎没有死角,配合地雷阵集中打击德军装甲部队。最终德军在苏军阵地前损失惨重,失去了进攻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