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疑云,赵括长平战败全军覆没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否真的只会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否真的只会纸上谈兵?
虽然对面的将军是白起,但从赵括的战绩来看,真的是洗不白。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参战双方秦国和赵国共投入士兵将近百万人,可以说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场战争,最终虽然是秦国胜出但也伤其根基,而赵国就此一战后虽然没有立刻亡国,但是也差不多了。
此战中出现了很多名人,但最出名的无疑是赵括了,因为赵国国君临时换将,让没有一点作战经验的赵括上阵,最终酿成大败让赵军四十万降卒被杀,赵括也被安上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名号,那么,赵括是真的一无是处还是我们对其有所误解呢?
刚开始就犯了兵家大忌当时赵国是唯一可以威胁到秦国的存在,就算秦国没有找赵国的事,总有一天赵国也会对秦国发动战争,但是因为赵国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从而导致这场战争提前爆发,而此时的秦军已经经历过几场大战,全体都士气高昂。
当时的主将廉颇自然明白秦军这时候是不可抵挡的,只有避其锋芒才可从长计议,但是打消耗战对于秦国非常不易,于是秦国丞相就去赵国宣传秦王害怕赵括的言论,最可怕的是赵国国君竟然相信了,真的派赵括上前线了。
赵括来到前线后就直接对廉颇曾经的布局进行了更改,战略计划全都换成自己的理想状态,这按照兵书上说可以兵家大忌,首先临时换将不说,在没有看清对面形式的情况下就贸然更换计划,由此可得赵括的失败是从开始就注定的。
悬殊不大却被全军包围包围战我们都知道,都是用大于对方的士兵几倍的数量形成包围从而逐一歼灭,但是秦国和赵国两方的总人数是不相上下的,根本不足以形成包围的条件。
但是因为赵括的求胜心理,故意一步一步进入到了白起的陷阱中,而诱饵仅仅是战前的几次小胜,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括决定乘胜追击,最终被白起成功形成合围。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被形成包围,可见赵括的军事判断能力是真不行。
被围长达四十多天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分歧,认为能在包围的状态下还能坚持四十多天已经非常不多了,但是我们需要弄清楚一点,赵括此时手下可是有四十万的人,就算是四十万的猪恐怕一时半会都杀不完,更何况是有四十万之多且有战力的人呢?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括是怎么做的呢?原地待援,没错就是等着援军来解救,等到了最后发现实在没有援军的时候才选择突围,并且数次突围都不曾成功,最终赵括本人更是被乱箭射死,可见赵括的领导能力也是实在不行。
结语虽然这场战争跟后面的国君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毋庸置疑的是赵括的更方面能力实在是不行,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军师的恐怕赵括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历史没有如果,但是非要说赵括优点的话,那就是自信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最大的认可,谢谢。
三国姜维北伐大部分总是胜利?
(一)执掌军权 连年北伐
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岁首大会上,发生了一件震动三国的刺杀案件。
那就是时任蜀汉大将军,刚刚开府治事的费祎,在宴会上被时任蜀汉左将军的原曹魏降将郭脩当场刺杀,而后世常说的姜维北伐,其真正主导军方,应该,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
因为在费祎主政的七年里,他身为大将军,对姜维的辖制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姜维每次主张北伐时,费祎对于姜维军权的限制非常严格,所给军队,不过万人,所以,姜维真正主政北伐,应该是从费祎遇刺后,开始算起。
那么,从延熙十六年春开始,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十年的时间,姜维一共北伐多少次,或者说对曹魏出兵多少次,都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呢?
延熙十六年夏六月,也就是大将军费祎刚刚遇刺半年,卫将军姜维终于成为了蜀汉军方的第一人,他立刻率领数万大军才能够石营出发,围攻曹魏陇西的南安郡。
这里是姜维的老家,姜维第一次执掌大权的北伐,自然要找一个自己熟知的地方进行攻打,可是此次,他却遇到了陈群之子,雍州刺史陈泰,更为滑稽的是,陈泰率军刚刚走到洛门,姜维就已经因为粮尽而退兵了。
所以,姜维执掌蜀汉军权后的第一次北伐,其看上去更像是准备不足,或者说一时兴奋,似乎也的确是乏善可陈的。
(二)十年六伐 国弊民怨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春,姜维被正式加封为都督内外诸军事,以卫将军的职衔进一步掌握蜀汉军权。
因此,六月,姜维再次率军出陇西,开始了自己掌权后的第二次北伐,此次北伐姜维颇有战果,曹魏狄道李简举城降。
得胜后的姜维吸取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教训,在狄道一带驻屯三个多月。
十月,姜维趁势进围襄武,在此次作战中,蜀汉荡寇将军张嶷并所部无当飞军与曹魏讨蜀护军徐质大战,最终张嶷以寡击重,大量杀伤魏军后,自己阵亡,马革裹尸!
而此后,姜维等更是击杀徐质,乘胜追击,一路攻破了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并且将当地的所有百姓,全部迁回益州。
这一次北伐,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可惜之处就是蜀汉又一名将张嶷的陨落。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夏,姜维再次出兵北伐,三年来,这是他第三次北伐,此次他会同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人再次从狄道出发。
在洮西一战中,姜维大破曹魏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迫使王经不得不退守狄道,等待已经升任征西将军的陈泰的救援!
最终,姜维、廖化等人设伏不成,又因为粮食殆尽,只得撤退,而这一次北伐,是姜维历次北伐中,斩杀曹魏有生力量最为成功的一次。
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大功,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春,姜维被正式升迁为大将军!
因此,在此之后,姜维打算再度北伐,当时,执掌汉中的是镇西大将军胡济,姜维与胡济相约两路出兵,在上邽会合,可是,紧要关头,胡济却并没有赶到!
导致姜维孤军深入,在段谷之战中被邓艾打得大败,蜀军此战伤亡甚多,武都郡、阴平郡一带因此都陷入了躁动,由于蜀中子弟损伤过多,老百姓也由此开始怨恨姜维。
不得已,姜维只得效法诸葛丞相旧事,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由于淮南诸葛诞反抗司马氏,姜维打算趁着曹魏关中空虚,再度发动进攻,可是此次却再次遇到了邓艾据守不出,两郡一直相持到了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诸葛诞兵败,不得已,姜维第五次北伐,也只得暗淡收场,退回了成都。
同年,姜维恢复了大将军的职权与职位,此时,蜀汉朝廷发生了重要变化,原来在朝中支持姜维北伐的尚书令陈祗病逝,宦官黄皓开始专权,反对姜维连年北伐的卫将军诸葛瞻更是逐步加录尚书事,主管朝政。
就连军方的左右车骑将军廖化、张翼,也是反对姜维的继续出兵北伐,因此,距离姜维的第五次北伐过去了足足四年,姜维才再次主张北伐,但是此次北伐也是遭到了左车骑将军廖化的劝阻。
可是姜维并没有听从,他率领着数万蜀军开启了自己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姜维再次战败,于汉、侯和之间,被邓艾打得大败,不得已,退往沓中屯田避祸。
所以,由上可知,姜维的六次自主北伐,前胜后败,由于蜀汉整体国力的弱小以及下降,姜维北伐之胜,不足以拓地多民,姜维北伐之败,却足以伤筋动骨。
因此,姜维的多次北伐,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魏强蜀弱的格局,也没能真正被蜀汉带来实力的进步,反倒是在十年之间,朝政荒废,民生不富,宦官乱政,国家危殆。
蜀汉本就没有曹魏的人口基数与军事潜力,在这样的十年六次北伐中,自然也就逐渐的衰弱,所以,姜维的北伐,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也并不能挽救蜀汉最终的宿命,的确,也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自明朝以来,人们一直相传陕西法门寺塔地下有神秘地宫,里面藏有大量宝藏,不过传说始终是传说,直到19世纪末,一场大雨冲垮了法门寺塔,让考古队有了重大发现,这才有了神秘地宫的重见天日。
法门寺塔始建于汉代,初为唐代木塔结构,1556年在经过关中地震的摧残,宝塔坍塌殆尽,经过明朝重建为砖塔架构,一直矗立到考古发现。
1981年8月,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夹杂狂风,竟然把矗立已有千年之久的法门寺塔吹塌了半截,塔内经书、佛品狼藉一地。
1987年,有关考古人员进驻法门寺塔,负责清理遗留下的建筑碎片,直到清理工作完成后,考古人员疑惑明代宝塔怎会有唐代塔基。原来显漏出的塔基外圈是明代所建,内圈则为唐代所建。
既然有了考古的重大发现,加上民间一直流传的神秘地宫传说,考古人员申请了塔基发掘。
1987年2月份,考古人员正式开始了法门寺塔的地下发掘工作,塔基下方首先出现的是十字探方,工作人员用洛阳铲探测土壤,发现土壤下没有墓穴,不过却是挖到了石板垫层,等到掀开雕刻有雄狮的石板后,出现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地洞口,只见从里面冒出云雾(后来证实是洞内温度低,而外面温度高,汽化现象),数不清的金银珠宝,闪闪发光,场面十分壮观。
不过考古人员发现除了金银珠宝,没有找到地宫的入口位置,所以继续沿着塔基勘察,最后发现塔基的正南方位是地宫的真正入口,入口处顺势而下的是十九级的狭窄青石台阶,走过台阶是不知年代,考古人员也无法破译的神秘文字刻画在上的地宫之门,后来解释是一种排除梵文以外的神秘咒语。打开石门,地宫真正的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推开神秘地宫之门,看到的是长长的甬道,甬道上铺满了唐代的铜制钱币,走到尽头,出现的是两块石碑组成的小门,两块石碑分别是《志文碑》、《物账碑》,尤其是《志文碑》,上面记载了令考古人员十分激动的信息:法门寺地宫里存放着释迦牟尼的佛指舍利。
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打开第二个石门,里面是一座汉白玉质地,彩色绘制的阿育王塔,颜色明动,高贵庄严,而在阿育王塔里面则是更加精美的鎏金铜浮屠,造型别致,堪称震撼。而且这鎏金铜浮屠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堪称国宝中的极品。
而围绕在阿育王塔周围的是铺了一地的唐代丝绸,五颜六色,旁边还有一个木箱,里面存放有武则天的簇金绣石榴裙,金光闪闪,鲜艳动人。
在阿育王塔后面是造型精美,巧夺天工的汉白玉灵帐,相传是唐代唐中宗李显遣人所制,灵帐后面是一只紫檀木箱,里面装满了大小瓷器,其中就有瓷器史上的神秘谜团---秘色瓷。
地宫开启之前,人们一直存惑,世上是否有秘色瓷,颜色到底是什么色?直到地宫发现后,人们才有了秘色瓷的认识。中国著名文物收藏专家马未都解释为“艾叶绿中闪灰”。
法门寺塔下地宫的重见天日,考古人员发掘的古代文物世所罕见,而且数不胜数,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的文献佐证,也堪称文物考古的里程碑,同时此次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人们传言,法门寺塔下有宝藏地宫,而且也为秘色瓷更加证实了它的存在。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
经常在诗词中看到古人写自己喝酒千杯不醉什么的,一直很好奇,白酒不是度数都挺高的嘛?
为啥他们都不会醉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为什么古代人喝酒为何能做到千杯不醉吧~~~~
古代的豪放人士都爱酒,比如那武松打虎之前狂饮十八碗酒,却走路丝毫不慌武松真的有那么能喝吗?
古代白酒度数到底有多高?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是千杯不醉,万杯不倒的人物?
可要搁现在三杯白酒下肚,就估计不行了。。。。。【难道这个也是分朝代的?】
一、首先我们来说说古代白酒的度数
古代白酒度数有多高?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
所以说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估计度数就和现在一般的啤酒差不多一样吧~~~】
在中国古代的《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那位有兴趣你们可以试着模仿一下古酒。
然而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
对的,这里你一定很好奇,甜酒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甜酒一样的呢?
其实酒精度是一样的,估计差不多。
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二、再来说说古代白酒的分类
古代的酒主要分为发酵酒与蒸馏酒
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中国以后,才有蒸馏酒的首创,因为他们世代祖居北国的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馏酒正是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杰作,通过蒸馏提高酒度。
后来满清入关,因为也是由于东北天气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馏酒的热潮,类似烧刀子。
而我们现代人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过度重视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馏酒,所以才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中国酒度数高,难喝,其实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国家酒莫大的误解。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西夏等地的蒸馏酒还没有完全火起来,或者是说当时由于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们觉得发酵酒好喝,没有高浓度烈酒的辛辣苦涩,所以还是将发酵酒作为高级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馏酒没有在王公贵族里流行,只是老百姓因为买不起发酵酒,还是喝以前世代祖辈流传下的蒸馏酒。 而到了元朝因为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
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他们生于雪国,所以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三、古人怎么酿酒?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 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
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
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四、古代的酒精度数。
我们来说说武松的十八碗酒相当于二斤56度的二锅头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
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这里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
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古代的酒度数较低,所以酒具多数比较大,到现则度数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
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
五、喝酒的方式不同
大家听过“煮酒论英雄”的这个故事,学过化学的朋友一定都知道,白酒经过煮了之后,酒精度数会越来越低。
所以这下你知道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万杯不倒了吧~~~~~~~~~~
在考古过程中发生哪些难以解释的事情?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所以导致了墓葬之中奇珍异宝无数,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被亮瞎双眼,不过有几件器物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引起无限遐想的。
王莽时期的“游标卡尺”。
这件青铜卡尺出土于1992年,当时考古人员在扬州附近发掘了一座东汉砖室墓,在里面发现了这件逆天之物。它除了精度上和现代的游标卡尺有差距外,结构上并无分别。我们很难想象,这种测量工具会出现在那个年代,要知道,西方发明游标卡尺,已经是王莽之后1600年的事了!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这种铜卡尺在王莽时代是曾批量存在的,也就是说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应用,很可能是政府行为。
网络流传王莽是穿越人士,这件青铜卡尺被认为是主要证据之一。
明朝的“扯淡碑”。
这块神奇的碑刻现存河南淇县摘心台公园,内容更是让人遐想无限。 “扯淡碑”碑首上面“再不来了”四个大字"4字,中间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这样的形制和碑文内容,在历史上绝对是独树一帜。
碑的正面还有“翁燕人水木氏明末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以及“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等文字,大概意思是:我是燕地的人,姓名中有水和木两个字(后来有很多解释),明朝末年到云梦山修道成仙,事迹已载入史册就不再多说了。我从来不说自己的年龄,也没人知道我活了多久,但有人说我活了144岁,我也最终承认了,如今我四大皆空每天琴棋书画相伴,在已经生病的情况下,立下了这块碑。
碑的后面也有两行字: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这块扯淡碑让人疑窦丛生:自称泰极仙翁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说“再不来了”?什么事让他感觉是“扯淡”?
说实话,这种语气真的像一个穿越者从现代回到了明朝,活了好长时间发现一事无成,觉得穿越也是扯淡的事儿,以后再也不这么干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
这件东西更是厉害了!它被发现于1995年10月,考古人员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两人合葬墓里。这块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色彩斑斓,纹饰奇特,尤其是其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寓意神奇,马上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五星在中国古代分别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也就是现代天文学中的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这五大行星的天空大聚会,被认为是天大的吉兆,也意味着盛世的来临。
根据史料记载,在刘邦攻入秦地咸阳的第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也确实出现过一次五星聚会天象,这被认为是大汉将兴的征兆。 有科学家推算,下一次出现五星聚会天象,在2040年9月9日。真是好期待啊!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