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城庸,诗经中带俪的诗句?
“俪”开头的诗句
1、俪曲信寡和,末流难嗣初。——出自唐·陆龟蒙《奉和袭美酬前进士崔潞盛制见寄因赠至一百四十言》
2、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出自唐·姚向《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
“俪”结尾的诗句1、锦堂事相俪,棠舍阴易留。——出自南宋·文天祥《送卓大著知漳州》
2、蝶双知伉俪,蜂分见君臣。——出自唐·白居易《闲园独赏》
3、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出自唐·骆宾王《咏雪》
4、云水俱无心,斯可长伉俪。——出自唐·戴叔伦《古意》
5、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出自魏晋·潘安《悼亡诗三首》
“俪”在中间的诗句
1、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出自唐·李峤《兰》
2、麦垛千堆又万堆,长城迤俪复迂回。——出自现代·聂绀弩《麦垛》
3、尔争伉俪泥中斗,吾整羽仪松上栖。——出自唐·白居易《池鹤八绝句·鹤答鸡》
4、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出自魏晋·左思《咏史八首》
5、割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出自唐·李白《舞曲歌辞·东海有勇妇》
6、此生交颈梦难成,愧煞人间伉俪情。——出自清·钱秉镫《和方有怀孤鸳鸯诗》
7、冷搜俪颔重,寒彻蚌胎深。——出自唐·马戴《中秋月》
可以点评一下现代诗吗?
诗来自歌,本来是大白话,表达和传播直接的情绪,或热烈,或悲伤。
而可以更加细腻的表达热烈和悲伤之间的所有情绪,也可以表达比热烈更加强烈的欣喜若狂和比悲伤更加不可承受的痛不欲生。当被表达的这种情绪由自身境遇引发的体验提高到对众生境遇的感悟时,诗歌就成为了人类最恢宏的艺术品。
总的来说,思无邪。这是诗最基本的宗旨,除此之外,美文为诗,更确切的说,韵文为诗,这和美石为玉是一样的道理,诗歌要美。
人进入某种意境,脑中缓缓流过一些景象,诗歌记录这些景象,从而表达自己的这种意境。李商隐应该这种诗的鼻祖,蒙太奇式的写作方式给人无限回想的空间。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的确是进入过这种意境,的确是这些景象闪现于这种意境。
某些现代诗,纯粹是编造,东北酸白菜炖施华洛世奇水晶式的堆砌,而故作高深的说别人无法理解。同时,既无韵律亦无节奏,说成是诗纯粹是亵渎。这已经超出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欺骗,欺骗读者也欺骗自己。
比如一首叫《盗将行》的歌词所描写的,实在像是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擦身而过的瞬间想掀人家裙子,这不是彻头彻尾的流氓吗?这样一个流氓又豪气干云又柔情满天还充满不屑声名的深厚人文色彩,是怎么做到的?更不要说其中对基本文字概念的误解了。
诗歌看起来很简单,但没有十年功力,就号称自己是诗人,完全是骗子。诗歌的沦丧和没落,就是由于这种骗子太多。或许说他们是骗子有点过分,毕竟喜欢文字不是坏事,然而中华文化的最核心是从本心推究世界观,这种方法对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点:绝对的诚实,尤其是对自己。
荆州对于刘备意义有多大?
谢谢邀请!我先来回答“荆州的存失对于刘备蜀汉集团而言,究竟多重要?”
黄色区域为荆州
从地理位置来看,荆州绝对是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往北发展可以进攻宛洛,往西则是能够图取川藏,向南可以威胁两广地区,向东更能顺江而下攻取江东,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刘备岂能轻易放弃。而被后世传为美谈的隆中对,更是将荆襄九郡视为刘备集团谋取天下的根基所在,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一统天下的战略就是占据荆、益二州,一旦中原有变,蜀汉就可以兵分两路北伐中原,一路出祁山,一路从荆州北伐,直捣曹魏经济、军事、政治中心:洛阳和许昌。如此,刘备便可以复兴汉室,统一天下。
因此,荆州是刘备集团统一华夏、中兴汉室的希望,失去了荆州,也就失去了北伐的希望。
曹刘汉中战役后,原本驻守荆州的关羽非常嫉妒黄忠斩夏侯渊之功,就以荆州为后方发起襄樊战役。
从战术层面说,关羽发起襄樊战役的时机确实不错,曹军新败,士气低落,而关羽的荆州军团是刘备集团最精锐的力量,陆战彪悍,更有刘备集团唯一的水军力量。但是从蜀汉集团整个战略层面上说,关羽的北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众多不利于北伐的因素中,最重要就是,汉中战役虽然以曹操的失败、刘备的胜利告终,但经过激烈大战之后的益州方面也需要大规模修整,无法对荆州军团关羽的军事行动提供有效支援。此外,关羽发起襄樊战役的过程中的确犯有很多失误:
战备明显不足211年刘备入川,关羽即作为荆州方面军司令统管荆州地区并积极筹备北伐。但8年后发起襄樊战役,关羽军队的准备工作依旧不足,后勤补给也非常缺乏。比如说,关羽第一批进攻军队大约3万,后期自荆州再抽调1万,依旧没有获得胜利。反而陷入了持续战,最终失败。这说明关羽的战役准备是严重不足的。
军粮准备也不足。关羽俘于禁军队3万,粮食立即出现缺口,最终去江东地盘的湘关运走仓库粮食,这就给予了江东出兵打击关羽贼军抢劫的合法借口。
自视太高襄樊战役自219年5月打到12月,关羽没有攻下襄、樊任何一城,这说明关羽军队的攻坚能力严重不足,假定关羽能够占领任何一城,就不会在荆州失守后沦为流寇,就可以坚守待援,后期也不会迅速失败。
而东吴方面,在遭到求亲遭拒、粮草被抢等一系列耻辱后,便积极谋划袭取荆州。而关羽听说吕蒙生病,书生陆逊代之后就完全放心了,以为对方是裙带纨绔子弟,便从荆州15000留守部队中再抽调1万助攻樊城,造成后方守备力量的极度空虚,给予了江东偷袭的机会。
不懂得团结内部力量马良等人之前建议更换潘俊,关羽明知道潘俊不能胜任,却顾虑潘俊的身份地位没有进行人事调整,这是严重失误。战争时期,关羽太迷信自己的能力,反而苛刻对待糜芳等人,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关羽不能与手下将领和睦相处,过于孤傲,导致糜芳、傅士仁直接投降东吴。
战役决策没有调整自8月水淹七军之后,关羽一直在坚持进攻襄樊,但是到11月初还不退兵,士兵疲惫再也没有占领襄樊的可能,却依旧不愿回荆州。如果关羽此时退回荆州,江东自然不可能再偷袭了。关羽以4万军队主动出击,歼灭同等数量的曹军,还打得曹仁不敢轻动,哪怕撤回荆州也是一个大胜,对于稳定刘备集团士气是非常有影响的。
假设关羽能够很好的执行诸葛亮入川前的“北拒曹魏、东和孙权”的策略,就不会在取得优势的大好形势下,剧情急转:荆州丢失、兵败被杀!即使要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也要在获取益州方面的支援后方能实施,比如,派赵云或者魏延驻守荆州。
除了上述之外,包括关羽在内的很多将领都错估了当前的形势,那就是曹魏的统治依然稳固,刘备虽然有了几次胜利,但是还是不能撼动曹操的统治地位,毕竟曹操占据的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数量多,生产力发达,关羽是孤军北伐,根本无法灭掉曹操。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传奇人物?
王凤麟,一个残疾的副团长,带着30几号人坚守鲁中交通要道马鞍山,抵住日伪军一千多人的攻击近两天,打死日军一百多,另加一名日军师团参谋长。不知道这样的人物算不算传奇人物?
王凤麟,黑龙江宁安县人,八路军中第一个指挥使用炸药包攻坚的人。
王凤麟经历非常丰富, 918后就加入抗联,后来于1935年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 参加了一个工兵班, 学习爆破工程。七七事变后王凤麟回到延安, 并于38年同张经武一起来到山东。 在那儿, 他是地地道道的爆破专家。
山东纵队还为他开设一个爆破班。 他这个班儿,条件之简陋,无法想象。 只有一块TNT炸药和几公尺长的导火索, 说是学爆破, 可连一次爆破实验都做不起。
王凤麟一边教理论, 一边鼓动战士们自制黑色炸药, 做石雷。 土八路的爆破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您别看条件不济, 王凤麟硬是培养出了刘厥兰等山东著名的爆破英雄。
数年以后山东八路带着他们从这位黑龙江老师那里学来的技术在黑土地上耀武扬威, 王凤麟地下有知, 应该会倍感欣慰。
他这个班儿办了两期, 每期20名学员。 人虽然不多, 名气不小,老百姓都管他叫爆破主任。
不过他这主任没当多久, 鬼子扫荡开始了。 王凤麟于1939年担任山纵四支队三营营长。1940年一支队和四支队合编成山纵第一旅, 王凤麟出任二团副团长, 当时的团长是抗美援朝里打出威风的吴瑞林。这个第一旅可不是白叫的, 在山东是响当当的头等主力, 40军的前身。
进了主力, 王凤麟没把爆破的看家本领放下, 在战斗中非常注意发挥地雷爆破的作用, 创造了几个著名的5分钟十分钟战役。
41年3月, 王凤麟带领三营三个排在博山甘泉寺伏击日军, 五分钟, 消灭30人, 基本上是轰隆几声, 啪啪几枪解决战斗; 四月30号, 他又带领2营在莱芜打埋伏, 十分钟, 消灭日伪军各三十人! 那位说了, 这二营三营都打了胜仗, 那一营在干嘛? 一营正跳着脚儿骂呢, 从当官儿的到当兵的都涌到团部那请战, 要求也打几次“这样”的仗。
王凤麟这当副团长的也得一碗水端平不是, 于是又带领一营在龙爪沟给鬼子一记埋伏, 还是老规矩, 十分钟, 20个鬼子, 10个伪军。二团的水是平了, 一旅其它团不干了。人才不是只有二十一世纪才变得最重要的, 当年的老八路早就是这付做派了。
一团团长李福泽硬是把王凤麟“暂时”调到一团去当副团长, 传授经验。李团长话说得简单明白, 老王你把这个爆破好好教教。 一团明白了, 那还有三团呢? 王凤麟分身乏术, 把自己在二团培养起来的爆破骨干送过去手把手的教, 第一次爆破成功后团长王吉文乐德象小孩子一样的蹦。 现在想想那些老八路们都挺可爱的......
因为他, 从第一旅, 到后来的山东三师八师, 个个都是爆破攻坚的能手。 一个副团长, 影响了两支部队的战斗力,应该算是大牛了!可惜, 他壮丽的人生很快走到了尽头, 一个惨烈而又光辉的结局。
42年对全国各地的八路而言是极其艰苦卓绝的一年。尤其是对一旅二团。 二月团长吴瑞林负伤, 王凤麟回到二团。 8月在一次战斗中, 王凤麟腿部负伤。 倒霉的是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 不得不对他进行截肢。 失去了右腿的王凤麟就像雄鹰失去了翅膀一样痛苦。 以前驰骋沙场的英雄如今只能被战士们抬在担架上, 成了“累赘”。他对老战友冯毅之说一个战士最大的不幸不是死,而是残废。他内心之沉痛可见一斑。
鬼子一路“扫荡”,一路挨打,被迫向西北折回,其中一股鬼子和几百名汉奸窜来窜去,窜到了马鞍山一带。
“随军领路”的汉奸头子,叫唐云三,马上靠了上来,耸人听闻地说:“山上驻有八路重要领导人,还有两座兵工厂,山洞里堆满了军事物资,全是好宝贝。”
此前组织上考虑到副团长王凤麟腿脚不方便,决定让他到马鞍山边休养边守山。他拄着双拐上山,结果,没几天就碰上了鬼子攻山,哪谈得上什么“休养”?这时八路军已主力撤离,原来留守马鞍山的刘锡坤营长调回了部队。
王凤麟说:“说一千,道一万,横竖一个上,打!”
王凤麟带领几名警卫去守卫鲁中交通要道马鞍山。 跟他一起上山的还有一支在一团时缴获的带有瞄准具的狙击步枪。
黄河故人曾经说过抗联战士枪法准的事儿, 王凤麟在他人生最后一役, 淋漓尽致的发扬了这一特点。当时马鞍山上只驻扎了地方部队的一个班, 其余都是伤病员和几名枪支修械所的工人。 另外还有战友冯毅之的父亲, 妻子, 妹妹和三个孩子(六个人全部牺牲)。
11月4号, 冯毅之上山, 跟王凤麟谈到在鲁中地区扫荡的日伪军可能会路过马鞍山。
当天晚上, 冯毅之的父亲请王凤麟吃饭, 席间谈到抗战以来冯家的遭际。,说到岳飞, 文天祥。王凤还当场念了文天祥的诗。 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日军已经开始了对马鞍山的合围。11月5号, 爆破英雄刘厥兰带着几个伤员来到马鞍山, 同时带来了团里的一封信, 询问他能不能下山随部队行动。 王凤麟说他要与马鞍山共命运。
马鞍山虽然是交通要冲, 但估计当时没人能想到鬼子居然会下这么大的血本儿。
11月9号, 日伪军一千多人在汉奸唐云三的带领下开始对马鞍山发起进攻。 而这时在山上只有30几个人,能战斗的就是王凤麟和他的几名警卫, 原先那个地方部队的班也被王凤麟送回原部队了。 除了王凤麟手里那把阻击步枪外, 其它八条枪都是章丘造的土枪, 每把枪子弹不过数十发。 尽管双方力量已经相差将近百倍, 鬼子还是出动了飞机, 可见他们一定以为马鞍山上有大人物。
唯一对王凤麟有利的就是地势。 马鞍山相当险要, 鬼子要上山一定要从一条石阶路上爬。 王凤麟充分发挥他手里狙击步枪的作用, 第一枪就灭了一个挥着军刀的鬼子军官。 其它人或是用枪, 或是用山石, 在王凤麟的带领下英勇还击。 第一天下来, 硬是把鬼子打下去了。
马鞍山巍然屹立,但下山的路已被鬼子封住,山上的人要转移是不成了,王凤麟说:“走不成,我们就守住它。”
大概是那只狙击步枪更让鬼子产生了错觉,
翌日,战斗更加残酷。几百鬼子对付30几个战士还怕兵力不够,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鬼子伪军3000多人,弹药堆成了小山,几个山头上全是大炮,不惜血本地向马鞍山狂轰滥炸,山顶上硝烟弥漫,碎石弹片乱飞,工事大部被毁,房屋坍塌起火。在激战中,战士们一个个牺牲。为了阻敌,王凤麟只好专拣鬼子军官和打头冲的敌兵打,弹无虚发,打着打着,“噗”,一颗子弹飞来,他头部中弹了,接着绑上白绑带继续打。后山崖下,一小队鬼子穿着爬山鞋,架起云梯,偷偷向上爬,刘厥兰发现了,喊道:“狠狠地打!”鬼子非死即伤,爬山鞋丢了一路,再也不敢爬了。
中午时分,一个鬼子军官,在一堆鬼子军官的前呼后拥下,爬上山腰,亲自督战。炮声一停,王凤麟朝山腰一看,一个指挥官正在那里指手划脚的,旁边还站着许多军官,心想这肯定是个不小的官!随即把双拐一扔,缓缓地举枪瞄准。
“啪!”随着枪声,鬼子军官应声倒地。
鬼子军官一倒,王凤麟就像惹翻了马蜂窝,随即鬼子兵就像发了疯似的,一拨拨往上冲,怎么打都打不退,还是拼了老命往上冲。战斗到黄昏,山上的弹药、石头已快用完了,人员伤亡也很严重,看来很难挡住鬼子了。
本来在后山守卫的刘厥兰看到南天门那儿吃紧, 过去一看, 那儿的战士已经全部牺牲, 烈士用过的每一条枪都打空了…… 冯毅之的妹妹冯文秀扔给刘厥兰一个白布包儿, 打开一看, 上面有王凤麟写的一行字, “石头很宝贵, 要节约使用, 坚持到天黑, 就有办法......”
王凤麟已多处受伤,浑身滴着血,双拐也不知丢到哪去了,他爬着指挥战斗,眼看危在旦夕了,他命令通讯员:“小张你从后山下山,向旅长报告山上的情况。”
他下令小张用绑腿编成绳子从后山下去, 向上级汇报情况。小张哭着说不走, 王凤麟含着眼泪说这是死命令。他已有必死之心, 马鞍山就是王凤麟为国尽忠之所!这时山上基本都是伤员, 家属和那几名工人。 王凤麟组织他们用做军衣的布料做成绳子, 从后山下山。 这其中包括冯毅之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善于对老弱妇孺下手的鬼子自然不会闲着, 放炮轰炸。 冯毅之的大女儿被炸死, 妻子和另外两个女儿摔死在山下。王凤麟的狙击步枪子弹打没了, 手枪里还有最后一颗子弹, 给自己留的。 他继续搬石头砸向鬼子, 直到胸部中弹。
鬼子冲过了南天门, 汉奸唐云三躲在石头后面喊:“快投降吧, 皇军给你大官做。” 王凤麟说当你的狗官去吧, 投降的不是中国人!说完举枪自尽!
另一名干部冯文秀的腿部已受重伤,见此情景,毅然纵身跳了崖。刘厥兰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也从崖上跳下去,万幸的是,由于树枝的托挂,他幸免于难。
最后,在山上牺牲查到有名或姓的烈士27人。刘厥兰等10余人幸存。鬼子被击毙官兵100多人,伤残不计其数。一场惨战就此结束了。
谁知此战之后,济南城大放哀乐,胶济铁路沿线鬼子都戴上了黑纱,甚至有的还披麻戴孝。这一怪现象震动了四方,随后各地纷纷传说:“冈村宁茨死了!在马鞍山被八路打死了!”
岗村宁次是日军在华北的最高指挥官。消息马上报告到了廖容标那里。正在为王凤麟牺牲而悲伤的他把眼泪一擦,大腿一拍:“好!这个王凤麟死得其所,杀了冈村宁茨,这仗就不要打啦!”
谁知一报告上去,王建安司令员说:“不太可能吧,一个华北司令官咋会跑到这石山上去呢?”
后来一查,此冈村宁茨非彼冈村宁茨,毙命的只是个师团参谋长,而并非那个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两人只是同名而已。王司令员说:“打死鬼子一个师团参谋长,也很难得啊!王凤麟死了,这个仇一定得报!”
这个仇一直“记”了两年多,1944年12月,抗战即将胜利,廖容标说:“鬼子是强弩之末了,但我们鲁中区1分区还欠着一件事没做,必须为王凤麟报了这个仇,不然,我们一生都会不安。”然后,他把王凤麟生前警卫员、侦察英雄石洪生找来,说:“你去解放马鞍山,为老首长报了仇过年!”
12月6日,石洪生率战士巧取马鞍山。这座洒满鲜血的山峰又回到了八路军手中。战后,石洪生在石山上为老首长筑了个墓地。
史迪威究竟有没有扯中国后腿?
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就是一个美国马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于中国的抗战没有起到一丝一毫的正面作用,反而由于他的不懂军事葬送了中国最有希望最强大的部队。
史迪威在来到中国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根本就没有实战经验。史迪威在军界的那点名气全是靠训练部队打出来的,至于指挥作战的能力,没有人知道它的上限和下限在哪里,毕竟纸上谈兵和实战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战之时,美军将星云集,可是马歇尔五星上将为什么就派了这么一个哥们来到中国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和史迪威将军真的是哥们儿。在战争时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5星上将拥有很大的人事权力,而他和史迪威将军的私交非常的好,好到了什么程度呢?
众所周知,由于马歇尔夫人的原因,马歇尔夫妇并没有子女,但是马歇尔将军夫妇又是非常喜欢孩子的人,他们就认了史迪威夫妇的孩子,作为自己的教子,教女。所以史迪威将军和马歇尔将军妥妥的是铁子。马歇尔对于自己这位老铁是非常的信任,一直想给老铁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其次在美国的众多将领中,史迪威将军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那些突击72小时只会结结巴巴说你好,再见的美国将领相比,曾经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史迪威将军,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就使得史迪威这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美在和中国的高层交流时,给人一种亲切感。
而且史迪威将军的美国军官身份,是在当时的中国内部是很吃香的,所以在华期间,史迪威将军有一定的人脉。这和那些一直蹲在华府的其他美军将领相比优势大了不止一星半点。所以马歇尔上将的这个人事安排也并不是纯粹的人情,从纸面上看,史迪威确实是一个相当好的人选。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美国马谡史迪威将军衔命飞往遥远的东方,在他的头顶上有着一系列让人炫目的头衔,什么驻华美军总司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东南亚战区副司令。他有一个很大的权力,那就是分配盟军支援中国战区的物资,这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他手中的一件武器。
但是很快这个人事任命的缺点就开始逐渐暴露。马歇尔将军在任命史迪威来到中国就职时,只看中了史迪威的纸面实力,却没有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史迪威的个性。
史迪威这个人的权力欲很强,如果他的军事能力像乔治巴顿那样,哪怕就算,不如巴顿像美国马保国麦克阿瑟那样,那么权力欲强一点不是什么坏事,毕竟韩信也说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可是史迪威算得上是美国二战时期最差劲的所谓名将,纯粹就是一个无经验无能力无战绩的三无将领。部队落到这么一个人手里,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偏偏这个史迪威将军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明是黑铁的水准偏要上王者,在战场上这位黑铁级别的将军,指挥着诸如戴安澜,杜聿明这样白银级别的部下,更别说还有孙立人这样的黄金级别的,有这么大一个累赘,要上分根本带不动的!
史迪威在个性上还有着一种欧美人独有的迷之自信。在与东方人尤其是落后的亚洲地区的中国人交往的时候,这些高大的白人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救世主的位置上,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往往是会坏事的。
同时在对待中国人和对待西方盟友的态度上也完全不同,当同为西方的英军需要帮助的时候,史迪威会丝毫不顾及中国军队的感受,与牺牲全力援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远征军在进入缅甸之后,连续被英军戏耍抛弃。
偷袭珍珠港之后,日军是相当的猖狂,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掀起了一股进攻的狂潮。在缅甸地区10万日军精锐进攻绝大多数是缅甸人的英缅军队。
英国人自己打仗都不行,更别说是殖民地的部队了,这5万部队在我看来,战斗力还不如5万头猪,至少5万头猪在面对日军的时候,还知道四散逃跑,这5万英缅军队可能连逃跑都不会直接投降日军了事。
但是缅甸地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条不得不保的生死线。和工业国日本相比,中国的工业能力实在太弱了,作为一个农业国,咱们连子弹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需要大量的进口。
可是以当时日本陆海军的实力,几乎完全封锁了中国的进口贸易线,抗日战场上急需的各种物资,只能通过一个途径进入中国那就是滇缅公路。所有的圆滑物资都得通过仰光卸货,然后沿着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的运到中国。
现在日本人对缅甸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很有可能被日军切断,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伟大的远征开始了。
在英国人行将失败之际,10万最精锐的中国远征军,跨越国境线来到了缅甸,这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个机械师,第200师,在当时中国统帅部手里只有两个攻击军,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七十四军,还有一个就是被派往缅甸前线的杜聿明的第五军。
可以说蒋介石在远征这件事上绝对没有留后手,这10万人是国军中的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把这支王牌部队交到了史迪威的手里,可见老蒋对于这个美国人还是很信任的。
到了缅甸之后,英国人卖队友的恶劣行径,很快就被杜聿明等中国将领看穿,杜聿明多次建议史迪威不要听从英国人的,英国人名义上和我军进行配合,实际上上了战场就保存实力,一触即溃,他们的目的就是用中国人的生命,为他们趟出一条逃往印度的道路。
对于这些很浅显的东西,史迪威充耳不闻,作为一个初掌军权的人,他的目的就一个,成为一个盖世名将,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打胜仗。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史迪威拿出副总司令的派头,要求中英军队在战场上不得后退,然而英国军队会听史迪威的吗?英国人早就打的没有了士气,只想活着逃回去,在战场上迟到早退,卖队友已经是基本操作了,要想英国人能够坚守阵地,就像中国男足明年能夺得世界杯一样。
所以在史迪威副司令的严令之下,最终演变成了中国军队独自对战日军,中国军队确实是好样的。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缅甸人民由于常年受到英国人的压迫,他们把前来支援英国军队的远征军看成了英国人的帮凶,而日本人则是来帮助他们摆脱西方人压迫的解放者。
所以远征军在缅甸,几乎得不到当地人的任何支援,他们不在明里暗里的戳轮胎就不错了。没有当地人民的支持,没有后续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军打得非常的艰苦。
在史迪威的一意孤行之下,不愿意卖力作战,一触即溃的英军成功的逃到了印度,而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中国军队,却被日本鬼子切断了后路。万般无奈之下,远征军的将士们走上了野人山这一条血路。
这一条路上铺满了勇敢的中国军人的尸体,这些英勇的战士,如果没有史迪威的乱指挥,他们根本不会死在这里,他们应该能够消灭更多的侵略者。
在牺牲了5万中国精锐之后,所取得的成绩仅仅是保住了英军的性命,缅甸还是没有保住,滇缅公路还是丢了,各国援华物资只能经过驼峰航线,一点一滴的进入中国。
在和史迪威搭过几次脉之后,杜聿明等的中国将领已经对史迪威的军事能力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确认这位美国的太上皇就是一个典型的马谡,赵括,只会夸夸其谈,打仗根本就是不行,临战指挥甚至还不如常凯升。
面对自己的学生和心腹爱将杜聿明关于史迪威军事能力的报告,蒋介石也感到很为难,毕竟人家代表了美国,如果就此夺了他的军权,盟友那里很难交代。
蒋介石,于是指令杜聿明对史迪威的指挥来个阳奉阴违,合理的就去做,不合理的就去他娘。这个事情被史迪威知道后,史迪威极为光火,把蒋介石看成和日本人一样坏的大坏蛋。
由此可见史迪威这个人很狭隘,而且还是一个功名心极强的人,这样一个人如果久居下位,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破坏力,偏偏他手里有一项很大的权力,那就是各国援助中国的物资由其分配。
史迪威对于兵败缅甸这件事情看得极重,他的自尊心以及荣誉感要求他必须在缅甸打一个大大的翻身仗。于是乎,这个短视的美国佬毫不犹豫的利用手中分配物资的权利,把大量物资留给了远征军。
至于中国国内嗷嗷待哺的那些军队,根本就不在史迪威阁下的考量之中。天大地大,老子的面子最大,这可能是史迪威最真实的想法。
在抗战最激烈的时候,中央军也好,各地方部队也好,对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可谓是是望穿秋水,可是偏偏有这么一个美国佬上头,截胡,把大量的物资调配给了远征军,肉给远征军吃了,汤汤水水也给了远征军,国内的各支部队只能分一点点泔脚,你说这让蒋介石怎么能够不愤怒!
国内的部队缺枪少炮,在迎战日军的时候只能用人命来填,如果装备能够再好一点,只要一点点,我想就会有许多中国健儿的生命能够得到拯救,这个世界上就会少几个伤心的妈妈,流泪的妻子,找不到父亲而哭喊的孩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美国马谡史迪威。
史迪威在练兵这方面确实很有一手驻印军的战斗力很快被提了上来,但是这种牺牲国内同袍的做法,让蒋介石及国民党的上层极为不满。偏偏这个史迪威还不以为意,在他的眼里蒋介石也好,共产党的指挥官也好,通通不如他这个美国是救世主,他甚至以物资分配为要挟,要求老蒋交出中国所有军队的指挥权。
这怎么可能?蒋介石也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罢,都不会放弃军队指挥权的,毕竟大家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真的将军队交给史迪威指挥,那么我们中国不就和现在的韩国一样了吗?
史迪威对此没有任何的道德上的压力,他觉得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没想到他的要求被中国政府断然拒绝,他怀恨在心认为就是蒋光头在作梗,一定要给蒋介石一点color see see。
所以当日本人发动1号作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豫桂湘战役时,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美援物资坚决不发,援华空军全部撤到四川,难不成是要用这些空军来保卫大熊猫吗?
战争打的一团糟,蒋介石就想让手里的王牌驻印军进入贵州地区参战。可是史迪威再一次拒绝了蒋介石要求,甚至连补充弹药的请求都被他毫无情面地驳回了。你说老蒋会不会气炸了?豫桂湘战役大败,一方面是国军抗战不力,但是在日军的军功章里也有史迪威的一份。
面对国军大败,史迪威非常得意,他连忙给罗斯福去信,让蒋介石将权,把部队的指挥权全都交出来。
而此时此刻的蒋介石也忍无可忍了,和国军的许多高级军官一致表明,不可能将军权交给美国人。
在权衡再三之后,史迪威在中国的任命被撤销,这位被称为三星级连长的庸将就此回到了美国,再也不能祸害中国人了。继任者是魏德迈,这个美国将军向来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却发挥了N倍于史迪威的作用。
这个低调的将军上台之后,立即调整前任的做法,大量的援助物资进入了国内国民党部队,被迅速武装了起来。很快同样在1号作战中被打的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这批人,在拿到了美国援助的武器之后,非但能够守住阵地,还能够转手为攻扩大战果,连续消灭了3万日本鬼子。
应该说1945年的夏天就算美国没有投掷原子弹,中国也已经做好了全面反攻的计划,包括汤恩伯等抗日将领的军队都已经整装待发,只等一声令下,执行代号为阴人行动的中国战区大反攻!
我想如果没有史迪威这个美国马谡,一开始美国来的就是魏德迈将军这样一个高情商的军人,我想我们中国军人的损失一定会比历史上小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