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格森的红色帝国下,建议麦迪逊不要去曼联?
这是利物浦名宿史蒂夫-尼克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作为红军的名宿,为什么给莱斯特城10号球员这样的建议呢。尼克尔认为,作为23岁的英格兰国脚,在很多巨星陷入曼联这个泥潭的情况下,麦迪逊不应该盲目加盟曼联,因为很多巨星在曼联踢不出水平,比如说博格巴。
从这个理由来看,尼克尔的意见还是很中肯的,麦迪逊的确是需要认真考虑一番,再做决定,毕竟,现在的红魔已经不是弗格森时期的红魔了。
2018年夏天,莱斯特城从诺维奇队引进麦迪逊,花费2200万英镑,当时他只是一名年轻的在英冠效力的球员,那时,利物浦、曼城等球队都有意引进麦迪逊,麦迪逊最终选择来到莱斯特城队。由于马赫雷斯选择加盟曼城,麦迪逊被赋予填补马赫雷斯离开后空缺的重任,现在,麦迪逊完全替代了马赫雷斯,甚至更加的出色。
他有出众的脚下技术,场上的意识也非常出色,任意球脚法可圈可点,现在的他已经是狐狸城场上的新核。
曼联对这位23岁的拥有英格兰户口本的球员非常感兴趣,23岁也被曼联视为球员的黄金期,有消息称,曼联将会在夏天全力追逐麦迪逊。
红魔今非昔比如果是弗格森时代的红魔,有这样的邀请,不用多考虑就可以接受,只是时过境迁,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的,作为23岁的新星,麦迪逊还需要多一点成长的时间,在莱斯特城,罗杰斯的麾下,他能够成长更多,贸然去到一支风格迥异的球队并不值得。
红魔在英超积分榜上位列第6,与7到9名球队的积分差距不过2分,能否进入欧联杯还有疑问。这个赛季,曼联的表现起起落落,稳健的红魔已经不见了。更为重要的是,曼联想要通过打入英超前四,进入欧冠,目前来看,非常艰难,即便还有通过欧联杯冠军进入下赛季欧冠的路,但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作为球员,也是希望参加欧冠比赛的,有消息称,麦迪逊倾向与莱斯特城续约,因为可以参加欧冠联赛。
莱斯特城没有放人的压力在球员考虑了曼联能否参加欧冠比赛这个因素之后,莱斯特城的态度也很重要,作为球队的重要球员,莱斯特不会轻易放走麦迪逊,莱斯特城并没有出售球员的迫切压力,罗杰斯称赞麦迪逊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球员,未来几年都可以帮助球队继续前进。
本赛季,罗杰斯上任之后,带领狐狸城打出了杰出的表现,罗杰斯也被球队重薪续约,合同期一直到2025年,在罗杰斯执教下,麦迪逊已经证明了自己,如果一直留在队中,也将继续受到罗杰斯的重用。在球队进入欧冠之后,球队也有望进一步补强。
优先考虑曼城与利物浦的邀约如果有来自曼城与利物浦的报价,的确值得考虑。曼城方面,马赫雷斯加盟曼城之后的表现,值得参考,在瓜迪奥拉的指教下,马赫雷斯的表现也变得愈发出色,可以说,瓜帅找到了使用马赫雷斯的钥匙。他也是本赛季第一位在两场比赛中获评10分的球员。
至于利物浦,因为克洛普的存在,一切都变得可能,麦迪逊的传球组织、远射、任意球的能力,都可以在这支利物浦中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当然,更加吸引球员的是,利物浦离冠军是如此的近。
据报道,四年前,曼联本有机会从诺维奇签下麦迪逊,转会费为500万英镑,曼联当时爱答不理,现在,已经起飞的麦迪逊,恐怕这支走低的曼联是高攀不上了,麦迪逊还是应该考虑曼城和利物浦的报价,然后就是考虑留在莱斯特城了,至少可以征战欧冠联赛,而不是可能会有的欧联杯。
谍影重重007碟中谍哪部影响力大?
特工应该是普通人心中最具神秘感的职业之一,由于本身自带特殊、低调的工作属性,让很多人对其好奇不已。
正因为如此,有很多关于特工的影视剧作品便应运而生。
他们大多会将特工这个职业塑造的实力强悍又魅力四射,在银幕上大受欢迎!
其中“007”系列可谓是这类题材的“鼻祖”,也是生命力最持久的特工电影作品。
虽然演员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影片的经典开场和男主角风流倜傥的秉性却从未改变。
不过特工题材电影并不能仅靠“007”系列来维持整个局面。
还有很多卓越的特工系列作品也一直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其中人气最高的当属《碟中谍》和《谍影重重》两个系列。
阿汤哥主演的《碟中谍》系列,有不少地方设计的和“007”十分相似。
同样是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熟练运用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举手投足间又都透露着一股“高大上”的范儿。
但两者不同之处似乎也有很多,伊森·亨特在执行任务时明显要比詹姆斯·邦德更能玩命!
不再是简单的香车美女、上流晚宴,《碟中谍》的故事展开更加刺激和凶险。
更让人钦佩的是,影片中许多惊险动作场面都是阿汤哥亲自上阵!
他还因为对这个角色的完美演绎得到了“全球最勇敢男人之一”的美誉!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阿汤哥的敬业态度却丝毫不见衰退。
可以说,导演都换了好几个的《碟中谍》系列真正的灵魂就是汤姆·克鲁斯。
假如没有他,这个系列绝不会获得如今这番巨大成就,排进很多人最挚爱的特工影片首位!
至于《谍影重重》,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而原著作者创作“杰森·伯恩”的初衷,就是彻底颠覆“詹姆斯·邦德”!
为了彰显出两者行事风格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原著作者还特意把两位主角的姓名英文缩写都设计成一样的。
没错,除了姓名缩写,《谍影重重》其他所有一切都和“007”大相径庭!
诸如特工片中最常见的高科技武器、豪华跑车、复古西装、美女艳遇这些元素,《谍影重重》中统统没有。
为了最大化凸显《谍影重重》的写实主义风格,连主角都是英俊的不太明显的马特·达蒙。
西装根本没穿过,跑车根本没开过,上流酒会更是彻底没出现过。
唯一有过关系的女人就是自己的老婆,演员还很快领了“盒饭”。
完全没有任何高科技武器,主角的每场行动都是用巧妙精准的方法、简单常见的“武器”来屡屡化险为夷。
再加上紧张感强烈的摄影风格,让《谍影重重》成为影史上最具风格化的特工系列作品。
究竟是《碟中谍》出色还是《谍影重重》更为经典呢?这是一个至今没有具体答案的问题。
每个人对电影风格喜欢的考量不同,才造就了同类型电影题材的“百花齐放”。
无论你喜欢英俊潇洒又能玩命的“伊森·亨特”,还是更喜欢低调务实又冷酷的“杰森·伯恩”,都不能否认,他们都是银幕上最经典的特工形象。
而这两个系列电影,绝对是特工题材影片难以望其项背的“神作”!
在此也向两位优秀的演员,汤姆·克鲁斯和马特·达蒙致敬,感谢你们带给观众这些百看不厌又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弗格森是不是已经成为阻止曼联重建的最大障碍呢?
就当你讲了个笑话,咱不说拿了多少冠军。以前曼联的球多么的好看,配合行云流水,打法变化多样,各种逆转各种爽,有可能裁判因素在里面,但是气质方面已经是没得说了。
弗爵爷不是因为年事已高,估计还想继续执教下去。你看他下去这么多年,曼联王朝是一夜崩塌。请了多少名教了?
直到索尔斯克亚来了以后,战术打法开始变化,有点老曼联的意思了,欠缺的是经验,弗爵爷一开始也不是顺风顺水的。曼联现在的阵容只是缺少2,3个人就非常棒了。看看索尔斯克亚来前的曼联和谁都是55开,这赛季不是已经露出獠牙了么?
我相信红魔马上会回来的。
关于航海探索的句子?
1.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山鼻祖,亨利王子对航海事业的贡献,不在于亲自去海外探险、发现,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探险事业的大力推动中。在亨利王子的麾下,曾经聚集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航海团队,包括第一流的探险家和科学家。正是在亨利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葡萄牙的航海活动从此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冒险行为,而成为一项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伟大事业。——姜守明《世界尽头的发现》
2.十五世纪初,为了寻找失踪的前朝皇帝,永乐大帝开启了远洋海外的超级工程。郑和,率领巨型船队,征服巨浪和凶险,联系了中国与世界。帝国财政无法承受下西洋的巨额成本,缺乏商业驱动的航海事业注定难以持久。七下西洋的结束,是郑和人生的终点。明王朝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降下最后的船帆。《历史的拐点》
3.英国是大航海时代的后进者,其依靠暴力和掠夺方式发家,在英国政府眼中,海盗行为不过是对抗西班牙的低成本战争——尼尔·弗格森《帝国》
4.我们最先发明了火药,但最后我们被船坚炮利的西方用火药打败: 我们最先发明了指南针,但西方用我们发明的指南针进入了航海时代,首先发现了新大陆: 厕纸也是我们最先发明的,现在去西方每个公共厕所里都有厕纸,反而在我们的公共厕所里没有厕纸, 这说起来是一个多么伤感的事情啊!——高晓松《关于”上厕所“的那点事儿》
5.旧时以为南宋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弱朝廷,屡次向金求和蒙国耻,如今才知南宋的临安真如辛弃疾词里所描绘得那般:有着元宵花灯会的繁华热闹,百业兴旺。不仅如此,大航海时代的宏大局面唯南宋才有,念白文雅、有着水墨腔的昆曲是宋人皆能赏。
6.在我遥远的故乡,船员们在航海时是不被允许携家眷的。可有一对男女,太深爱彼此,不舍分离,于是在男子走船时,女子乘飞机到他的目的地,在他抵达下一个港口前,先来到港口,等待他。 他靠岸,下船,总会见到她。从洛杉矶,到奥克兰,到青岛,到连云港,到上海,然后,原地返回,再来一次。每回大船停岸,他下陆,总能见到她,身影单薄,神色欢喜,在异乡混乱的人潮里,朝他微笑。 一次又一次。——吕亦涵《魔术师里奥》
7.你很难概括说里斯本是什么,你只能说它不是什么,它不只是一座山城,不只是一座海城,不只是个首都,它有些地方明亮到令人眩目,有些地方见不到太阳,在晴天,街道像斑马一样,你随时在一片片明暗里行走。你到处可以听见大航海时代的典故传说,但那属于之前的里斯本——那个1755年就被地震毁掉的里斯本。——桃花大人《任务之异国选夫》
8.这段时间我像航海的旅行家迷失了航线 努力挣扎想要有最高的成就 却一直在海上游荡。
英国为什么不在乾隆时期入侵中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那就是: 英国为什么要入侵中国?英国什么时候才具备了入侵中国的能力?
让我们先看两段历史吧。首先,乾隆皇帝的执政时期,具体来说是从1736年到1795年。然后我们再看,这段时间在英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世界史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时间正好是英国进入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前后。1760年代,英国进入了第一次科技革命,那就是机械化革命。随着珍妮纺织机和瓦特蒸汽机的诞生,人类第一次从手工业时代跨入了大机器生产时代。
从1760年代到1860年代的这100年,科技革命从英国诞生并扩展到欧洲各地的100年,也是欧洲各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并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阶级革命的100年。
就经济领域而言,由机械化革命而导致的大机器生产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的生产力。然后几十年,金融业的诞生又使大机器生产如虎添翼。在这基础上大机器生产又获得了进一步的高速发展,最后进入了当时西方经济史的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外贸。
从上述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00年里每一个环节的升级,都包含着科技革命的因素。在这个发展链条中,外贸显然是最后一个环节; 而这个环节的成熟显然已经到了1840年代了。
为了外贸,当时的英国需要打开东方古国 - 中国的大门。而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还正处于闭关锁国,自我陶醉的过程中,英国的帝国主义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开始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国门。当时,与中国经历相同考验的还有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 - 1853年,日本被美国的佩里舰队打开了国门。
从历史发展上看,当乾隆执政的顶峰,也就是1760到1780年代,当时正是科技革命在英国产生并发展的年代,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都还没有展开; 外贸作为这个发展链中的最后一环还没有出现,而英国的国家实力显然也还没有达到入侵中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