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剑阁乱世枭雄,守卫剑阁张苞最强装备?
剑阁出装应该是看各英雄能力的一般偏物攻的英雄,血防够高(王平、关索、关凤等)就出项羽等dps装,不够(马岱、廖化等)就出血牛装(燕岭甲、巨象、玄武套等)保证生存的情况下再考虑加攻靠属性相关范围技能的英雄(张苞、孟获、大部分法师。
出属性装(力量青龙套、智力朱雀套玄女套、敏捷白虎套、当然还有各类杂套)还有像黄月英、蒋琬和花曼这样不需要装备的英雄,他们主要责任是辅助雇佣兵,身上只要带些保命道具和辅助道具(神羽盔减魔、魔神盔和孟德减速。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我们且看看柴荣和赵匡胤各自取得的功绩:
一、周世宗柴荣的历史功绩显德元年(公元 954 年),郭威养子郭荣继位(周世宗)。
郭荣,原名柴荣,百年后人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处于社会的底层。年轻的柴荣前去依靠嫁给郭威的姑妈生活。他相貌堂堂,为人恭谨厚道,言语不多,办事踏实,深得郭威喜欢,被收为养子。
当时的郭威还未发达,家境也不怎么样,柴荣便为养父做些生意,去江陵贩运茶叶等货物。他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马、射箭等武艺,读了大量的史书及黄老著作。
后汉建立后,养父成了政权的核心人物,他离开了商界,被任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养父在邺都起兵杀向开封,他受命留守邺都,主持根据地的事务。养父做了大周皇帝,他被授予一连串显贵的职务。养父因儿子全被汉隐帝所杀,他又成了惟一的继承人,加封晋王。
周世宗在被百官迎向宝座后,私下立了个愿,希望上天给他三十年时间:“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新皇帝一上来,就呈现一股新气象,他实打实地开出了一个历史新局面。
1、稳定国家统治局面的战争
后汉亡后,留下一支以刘崇为首的势力,在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刘崇对后周极为仇视,在周世宗上台后不久,就效法石敬瑭,联合契丹共同向后周杀来。周世宗排斥了议和的意见,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迎战。
两军相遇,爆发了高平(今属山西)之战。敌方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大有一口吞灭周军的气势。周军人少,看上去单薄得很。刘崇逞强,说是凭着自己的军队就能取胜,要契丹兵在一旁观看。周世宗披挂上阵,亲自督战。战斗开始了,北汉军发动强大的攻势,冲垮了周军的右翼。
形势万分危险,周世宗鼓舞士气,亲自带领亲兵冲上去,在赵匡胤、张永德等将领的死战下,终于堵住了缺口,在后到的援军的配合下,乘势组织了反攻,打得敌军全面崩溃,打得刘崇抱头鼠窜而去。高平之战的胜利,确立了后周在天下的军事地位。
事后,周世宗根据军队在战争中暴露的缺陷,及诸侯尾大不掉的事实,对军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下令藩镇将最有战斗力的兵士送往中央,在此基础上,他淘汰老弱,组织建设了具有绝对优势的禁军,初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他对将帅臣僚恩威并用,有话说在当面,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使自己建立了崇高的威信,也改变了骄兵悍将难制的局面。
2、修明内政
与此同时,周世宗继承了周太祖的政治,经济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
他努力树立好天子,好政府、好官员的形象:自己带头过俭朴生活,拒绝下面向他进献珍宝器玩及美食佳肴;破格选拔有识之士,构建有办事效率的政府班子;整顿科举,保证真正有用之才的进身之途;修订《大周刑统》,杜绝滥刑苛法;澄清吏治,对贪赃枉法的官员,毫不留情地坚决打击。主管税收的大将军孟汉卿,在正税之外,向民多收耗余,事发之后,被处以极刑。他让官员每人做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他知道,他的国家要强大,最基本的一点,是靠民众,靠他们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由此,他从各个方面着手,调整民众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降低税收,革除不合理的款项;颁布《均田图》,力求耕者有其田;招集流民,解决劳动力的不足;兴修水利,认真治理黄河、汴河;消熔铜佛像铸钱币,促进商业流通。
走一步见一效,步步有章法的周世宗,没出几年,把国家弄得富强了起来。
3、对外南征北战
国力强了,那就好办事。周世宗凭着逐渐增长的国力,开始按他的宏伟蓝图进发:南征北战,统一中华大地。
他的第一步战略,把兵锋指向西边。
西边的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东)、成(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四州,原大部分地属中原政权,契丹入侵中原,四地归附了后蜀。当地民众不堪后蜀的重敛猛赋,要求回归中原的呼声日高。周世宗借着这股东风,派出大军前去收复。仅半年时间,四地的城墙上就插满了后周的旗帜。
他的第二步战略,把军队开向南方。
到南方是打南唐,南唐是大国,实力强不好打,战争打得艰苦,打了二年零五个月之久,周世宗前后亲征了三次。第一次亲征,经周军顽强作战,拿下了不少地方,但得而复失,功亏一篑。
第二次亲征,周军水陆并进,取得了寿州等地,又因季节问题,撤军北还。第三次亲征,周军一鼓作气,征服了江北十州,并将几百艘战船开进了长江,准备渡江。身在金陵的南唐主李璟见势不妙,为保住他的“半壁江山”,派能说会道的大臣钟谟、李德明前来求和。
周世宗未等使者转动三寸不烂之舌,先正气凛然地说道:“你们欲以巧言说寡人罢兵,是将寡人比六朝时一群痴汉,如何这等不知人? 你们不用开口,速回去告知你们主人,令他即来跪拜寡人,事情可以好说。不然的话,寡人须看看金陵城,借府库犒军,到时你们不要后悔!”
李璟无法以口舌求和,只能割地求和,将另外四州一起献给了周世宗。
周世宗三次亲征,共得南唐十四州:光(今河南潢川)、寿(今安徽寿县)、庐(今安徽合肥)、舒(今安徽潜山)、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濠(今安徽凤阳东),泗(今江苏盱眙对岸)、楚(今江苏淮安)、扬(今属江苏)泰(今属江苏)、通(今江苏南通)。
他的第三步战略,把战车引向北地。
北地是契丹,周世宗还是亲征。北伐很顺利,仅四十多天,就轻而易举地从契丹手中取得了瓦桥(今河北雄县)、益津(今河北霸县)、淤口(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及宁(今河北青县)、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三州等地。旌旗招展,他还想直取幽州,可他病了,只得撤军南下。
回到开封,周世宗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九岁。
周世宗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他长期闯荡社会,深知民间疾苦,深知时代潮流的趋势。在登位后,他顺应时代潮流,继承周太祖的衣钵,改革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将改革推向后周的全部领土。靠着改革,他提高了后周的国力,又凭着上升的国力,不辞鞍马劳顿,亲自统帅大军南征北战,取得了空前的军事成就,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二、赵匡胤的历史功绩宋太祖以一军旅武将夺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基本统一了南方,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太祖不仅为赵宋王朝,也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宋代以后的统一王朝没有再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这笔政治遗产是大起作用的。王夫之在《宋论》里认为,宋太祖的功业“固将夷汉唐而上之”。
《宋史·太祖纪》也以为::“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还说太祖作为创业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与其他开国帝王相比,宋太祖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治国与为人也自有特色和魅力。
太祖虽出身武将,却酷爱读书。他随周世宗打淮南,有人揭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检查下来,只有书籍数千卷,世宗说:“你做将帅,应该致力于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他答:
“蒙用为将帅,常怕完不成任务,故而聚书观看,就为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
1、内政方面——重文轻武政策的施行
有时候,太祖也会说两句文人的好话。乾德三年平蜀不久,他发现一面后蜀的铜镜铸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乾德是北宋的年号,太祖大惑不解,翰林学士窦仪说:“前蜀王衍也用过这一年号,一定是那时所铸。”太祖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
正因如此,后人都以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太祖定下的。其实,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出于防范的需要,贬抑武人是宋初的基本方针,其后也成为宋代家法。由于贬抑武人,势必擢用文士,相形之下文人身价似乎大涨。
有人把太祖誓碑作为其重文的论据,这也值得斟酌。建隆三年,太祖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一誓碑,规定今后凡太庙祭奠或新天子即位,都必须恭读三条誓词,除“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还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其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条,固然反映了太祖的宽容与自信,但恐怕主要还是认为这些文人成不了大害,完全可以宅心仁厚,不开杀戒。大体说来,重文与抑武相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宋代家法,当在太宗时代。
赵匡胤深刻体会到,唐末以来兵连祸结,王朝更迭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不对此进行改革,那么赵宋王朝断无长治久安之理。于是,赵匡胤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地方藩镇掌握的政权、财权、兵权收归中央,铲除“帅强则叛上”的土壤。
在中央,则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宿卫勋臣统领禁兵的权力,然后,设立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巧妙地将兵权一分为二,“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从而解除了将帅动辄犯上作乱的威胁。如此同时,大力整顿军队,裁汰老弱,加强中央禁军,注意训练,严明军纪,消除了“兵强则逐帅”的恶习。
在进行军事改革的同时,赵匡胤对中央和地方官僚体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在中央,削弱和分散相权,以解除相权过大对皇权构成的威胁。特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并将兵权分离出来,由枢密院执掌。同时,提高台谏官的地位,使他们随时可以弹劾宰执、官僚,起到督察政府官员的作用。对官员的任用,实行了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
所有官职,除特殊情况外,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只是作为官员的荣誉衔,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用官职分离、名实不一的手段,来达到集权中央的目的。
和加强集权同时进行的,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减轻刑罚,选用人才,以求达到天下大治。
宋建国之初,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宋政权同其他割据政权以及同辽王朝之间,宋中央与地方藩镇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阶级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相互交织而又不断消长的矛盾,要求赵匡胤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在千头万绪中找出关键所在,及时作出有效可行的决策。
面对重大问题,赵匡胤依赖于群体的智慧,让文武臣僚各抒己见,出谋划策,通过相互讨论,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而对于简单和紧急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又偏重于个人决策。群体和个人决策各有利弊,赵匡胤把二者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最后确定大政方针;对内整顿吏治,提高文臣地位,改变武将专权的局面;对外则先南后北,根据实际形势逐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对北边的强敌辽采取积极防御。这样,就减少了失误,使决策能够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
2、对外——基本完成国家统一
当时,赵宋政权虽承袭了后周统治区域,拥有 111 州、96万户,但号令所至,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在其南面,尚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在其北面,还有辽和北汉政权。分裂的状态仍存,割据的局面依旧。要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重要的就是战略方针的选择和制定。
对于统一,赵匡胤奉行的是先南后北的战略。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国库空虚。必先取巴蜀,其次取广南、江南。这样,国家储藏才能富饶。北汉与辽接壤,如先攻取北汉,那么辽国之患,就会由我独自承担,还不如先让他苟延残喘,作为我们的屏障,等到我财用富饶后,再攻取它,为时不晚。
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先弱后强,也就是先易后难,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当然,任何战略方针的制定,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和主客观方面的条件,同时,也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建隆元年,荆南节度使高保融去世,其弟保勖继位,两年以后,保勖也死,其子继冲嗣位。太祖派人打探人心向背和山川形势,回报说:荆南甲兵虽整而不过三万,谷物虽登而失于暴敛,四分五裂,日不暇给。就在高保勖死前一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也一命呜呼,他的儿子保权嗣位,才十一岁。衡州刺史张文表不买账,起兵袭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保权只得遣使向宋求援。太祖感到这是假道出师、一炮双响的大好机会。
.乾德元年(963 年)正月,太祖命慕容延钊为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借道荆南,讨伐张文表。二月,大军到襄州(今湖北襄樊),尽管武平政权这时已平定了张文表之乱,但宋方仍要借道。高继冲派叔父保寅到边境犒劳宋军,以侦探强弱。慕容延钊热情款饮帐中,李处耘密派数千轻骑兼程挺进,直指其都城江陵(今属湖北)。
继冲听说宋军奄然而至,仓皇出迎,在江陵北十五里处相遇。处耘一边让他就地等候延钊,一边率亲军抢先入城。继冲还都,见宋军已分据要冲,知大势已去,只得将其控制的三州十七县的版籍奉表呈纳给宋太祖。
三月,慕容延钊继续率宋朝大军进克潭州。周保权知道来者不善,便准备臣服宋朝保住富贵,但遭部将张从富的竭力抵制。慕容延钊兵分两路,水陆并进,水路攻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三月,慕容延钊继续率宋朝大军进克潭州。周保权知道来者不善,便准备臣服宋朝保住富贵,但遭部将张从富的竭力抵制。慕容延钊兵分两路,水陆并进,水路攻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占领了澧州(今湖南澧县)。张从富退守朗州(今湖南常德)。
李处耘下令选择数十名肥壮的俘虏,处死后命左右分吃了,然后选些年轻的俘虏黥面后放归朗州。宋军吃人的恐怖故事经生还的俘虏一传播,朗州军民无复守志,奔窜山谷。慕容延钊率军入城,擒杀了张从富,俘虏了周保权。没费多大周折,湖南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也纳入了宋朝的版图。
宋朝控扼荆湖,不仅在经济上夺得了这一中部粮仓,而且在军事上掌握了西上、东进、南下的主动权,使后蜀、南唐和南汉随时处于宋朝可直接打击的势力范围之内。尤其是后蜀,宋军可以从东面的水路和北面的陆路对其实施攻击。
后蜀到孟昶晚年,日事奢纵,国将不国,人民怨声载道。宋取荆湖,孟昶拟向宋朝通使奉贡,大臣王昭远坚决反对,在通往四川的长江水路上增设水军,以为防备。他还劝孟昶结好北汉,约期让其发兵南下,后蜀也派兵北上,使宋腹背受敌。孟昶派赵彦韬奉携蜡书出使北汉,他却拐道开封把蜡书献给了太祖。太祖正苦于没有借口,见此笑道“这下可师出有名了。”
乾德二年十一月,太祖命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刘廷让、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王仁赡、曹彬为都监,率六万大军,分道攻蜀。出师以前,太祖对王全斌说:“凡攻下城寨,财帛都分给将士,我要的只是土地。”全斌和彦进率北路军由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攻蜀,光义和曹彬率东路军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入川。
后蜀以王昭远为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出兵迎战之际,王昭远大言道“此去不但克敌,取中原也易如反掌!”他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以诸葛亮自比。
次年正月,王全斌由降卒指点,经小道以浮桥渡过嘉陵江,绕过剑门,蓦然出现在关南二十里的官道上。王昭远猝不及防,领兵退屯汉源坡(今四川剑阁北)。赵崇韬布阵出战,王昭远吓得软瘫在胡床上起不来。王全斌挥师进击,昭远逃匿在仓舍下,悲嗟流涕,双目尽肿,与崇韬一起被俘。
刘廷让、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溯江而上,进抵夔州(今重庆奉节),见蜀军在江上以浮梁为障碍,上设敌棚三重,夹岸列炮封锁,便舍舟步战,先夺浮梁,再乘舟西上,攻克了夔州,夺取了水路入川的锁钥。
孟昶听说昭远战败,慌忙命太子玄喆统领大军前去迎战。
这位太子本不知兵,携着姬妾带着伶人上道,日夜嬉戏,半道上听说失了剑门,不战自溃,逃往东川。孟昶叹道“我丰衣美食养兵四十年,遇敌竟没人为我东向发一箭。”便命上表请降,王全斌受降入城,东路军也来会师。灭蜀战役从出师到受降仅六十六日,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
开宝三年(965 年)九月,南汉进攻宋控制下的道州(今湖南道县),太祖命潘美为贺州道行营都部署,尹崇珂为副都部署,出征南汉。次年二月,潘美攻克英州(今广东英德)、雄州(今广东南雄),进兵至距广州城仅十里之遥的双女山下。刘枨征集了十余艘船舶,载上珍宝、妃嫔,准备下海逃命,却被一批宦官和卫兵捷足先登,把船给盗走了。
穷途末路的刘枨便以竹木为栅,作最后的顽抗。入夜,潘美派大批丁夫,手持两炬,潜至栅前,一时间,万炬俱燃,火焰烛天,风助火势,烟埃腾空,南汉军队不战自败。刘鋹出降,南汉平,宋得六十州二百四十县。
宋灭南汉,对南唐形成南北西半月形包围圈。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太祖准备进攻南唐,就是少个借口,便一再遣使召南唐后主入朝。南唐群臣多认为有去无回,坚决反对后主亲往开封,李煜便托病固辞。
太祖便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率十万大军征讨南唐。南唐后主不以战事为虑,只管在后苑与僧道诵经说《易》,宋军围城已有好几个月,他还全然不知。一天,他亲自巡城,见宋军列栅满野,旌旗蔽空,才大惊失色,一面派徐铉出使,恳求缓师,一面急召神卫军都虞候朱令赟从上游率军来援。
朱令赟从湖口发援兵来救国都,号称有十五万大军。
但他必须焚毁采石浮桥,才能顺流而下,直抵金陵。曹彬命人在浮桥附近的洲渚间竖起长木,状若樯桅。望去疑有伏兵,令赟迟疑不敢前进。宋军水陆诸将,犄角出袭。令赟纵火拒战,恰北风劲烈,火势反而自噬船舰,南唐水军大溃,令赟也被俘。
金陵成为一座孤城。曹彬派人向李煜传达:城破在即,归降为上。李煜不听。一天,宋军大营传开了主帅因病不能视事的消息,诸将都来探视,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愈的。只须诸位诚心立誓,攻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好的。”诸将焚香发誓。次日,曹彬声称病愈。再次日,金陵城被攻破,李煜赴军营请罪。南唐灭亡,宋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八十。
到开宝九年春,宋朝控制的州郡由一百十八增加到二百六十,户数由九十六万七千多户增加到二百五十六万六千多户,南方已大体平定,局促在浙、闽的吴越和陈洪进政权,对北宋来说也形同囊中之物。
综上所述,周世宗柴荣在位六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赵匡胤的政策执行换成柴荣也能更好的完成,而柴荣的部分却是最不可替代的,他为找赵匡胤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觉得这个五代十国乱世的统一,柴荣的功劳毫无疑问是最大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守卫剑阁乱世枭雄马岱专属武器怎么和?
先去挑战镜像(前提是杀满三百个小兵,不然白花四万),然后会得到一本书叫【三国演义】,再去[大男人]那里买瓶矿泉水,对着温泉旁边的一个半透明人使用,最后就可以点他换专属了(透明人商店的第一排第三个换取)
从甘肃走出来的名人都有哪些?
甘肃走出来的央视名人,是甘肃人的骄傲与自豪!
1、李修平1963年2月16日生于甘肃兰州,央视《新闻联播》首席女主播
2、裴新华1972年12月5日生于甘肃天水人,中医世家,央视《天气预报》主持
3、刘雅雯5月7日生于甘肃白银人,央视《生活》栏目主持人
4、和佳(原名:郝红梅)11月25日生于甘肃天水,央视节目主持人,主持《朝闻天下》栏目等5、郭霁红甘肃天水人,任央视海外中心主任、编辑、制片人6、张莉甘肃兰州人,央视《军事天地》主持人
7、耿萨1966年6月11日生于甘肃陇南,央视《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新闻30分》主持人
8、孟盛楠1981年10月17日出生于甘肃兰州,央视戏曲音乐频道主持人9、朱军1964年4月26日生于甘肃兰州城关区,祖籍:河南孟津县,央视综艺节目主持人
10、水钧益1963年9月20日生于甘肃兰州央视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
11、张腾岳1975年11月8日生于甘肃兰州,央视科技频道节目主持人
12、马斌1973年2月6日生于甘肃武威,央视《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现加盟凤凰卫视
13、马光远1972年出生于甘肃静宁,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谁?
诸葛孔明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如白居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1],陆游的“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2]等等。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其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
一、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国家的强大,必须具有健全的法令和制度,也要靠执政者的仁政,在诸葛亮身上可以说两者都具备,做为统治者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具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我们以博望坡初用兵为例:曹操差夏候率兵十万,杀奔新野,为解新野之急,诸葛亮第一件事并不是如何调兵,而是如何用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3]。由于剑印的确立,才使关、张二将用心,才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李严是蜀国重臣之一,他在一次督运粮草、器械中误了期限,为了逃脱罪责,竟假传皇上诏令命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了解李严为一已之故废国家大事,立即予以严厉处分,而李严的独生子李丰有才能,他又任命李丰为长史。诸葛亮之所以法度严明,还在于他的以身作则。马谡做为一个军事要重员,在街亭之战中,由于居功自傲,不听王平劝告,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进取中原计划的破灭,针对此事,诸葛亮并没因马谡是重臣,又与自己私交甚密而废军法,最终挥泪斩死马谡。用孔明的话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令当斩之,而他的哭也体现出了他对汉室的忠贞,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已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4]而诸葛亮对此次战争的失误,不是只追究他人的责任了事,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他意识到这次战争的计划失误,是用人不当,为能使军法严明,他自作表文,令蒋琬申奏君主,请自贬承相之职。诸葛亮还知人善用,推举有才有志的人出来为官,那怕是敌方阵营中的人才,他也要千方百计收他归顺,象老黄忠、魏延,最令人称颂的是计收姜维这个有智之士,都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将相能做到这一步十分难能可贵,这也是他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
二、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段内部矛盾,把这种矛盾斗争反映的如此真实、深刻、全面,这是作者的杰出的成就之一。《三国演义》正是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了一批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刘备死后,阿斗年幼,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独立支撑局面,如在八十五回魏国联合孙吴政权及南蛮诸兵,起兵五路(五十万人)来进攻蜀国,
诸葛亮为汉室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为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前后出师表上。在《前出师表》中,他分析了形势,认为现在天下三足鼎立,益州又是穷困偏僻之地,在存与亡的关健时刻,只要内臣和外臣忠心于汉室,将先帝的高尚品德发扬光大下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兴隆指日可待了,如果不这样就会重蹈桓灵二帝的复辙。又剖析自我,认为正是由于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出身低微,曾经三次求助于草庐之中,令我十分感激,虽然自己奔波二十一年,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为先帝托付之任不敢有半点懈怠,因此我应该报答先帝之恩,忠于自己的职守,出师伐寇,兴复汉室的大业。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哪些大臣是可以依靠的,哪些大臣是必须疏远的,满纸忠义之心,读之使人泪下。《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帝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伐贼还不能胜,而偏安蜀都,这是坐以待毙。伐寇,有人认为不可行,他认为这是可行之计,因此,他阐述了几个方面的不解,即:“(1)蜀幅宇狭小,难以与敌国持久地抗衡,若不乘敌国空虚之时北伐,不仅不能实现先帝遗愿,而且可能导致坐以待毙。(2)蜀地人才匮乏,人才损失惨重,若不抓紧利用目前的人才资源,数年之后,就会丧失北伐中原的人才资源,就可能永远丧失北伐中原的机会;(3)坐定于天下,不胜;(4)失去作战良机使孙权势力扩大,不胜;(5)以为不危害目前而认为安定,不胜;(6)人民要求统一,而不以此时出战,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这是不能胜利的”。[5]于是他追述先帝的遗德,认为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怪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称赞说: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不仅表现在对汉室,也表现在对待部下的态度,从马谡的被斩到李严的降职,这些看来是被对方咬牙切齿的事,诸葛亮却处理的十分自然,使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其原因就是他的忠义之心和为人师表的心性,不为一已之私而废国家大事,君子犯法于民同罪。正是这样,他才赢得了上下的一致拥护,我们从不同的人,闻听诸葛亮的死讯后的反映,就可看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君主闻听到承相已亡的消息后,大哭不已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管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6]就算是被诸葛亮处分的蜀长水校尉、廖立和李严亦大哭,李严甚至忧郁病死,他们哭的原因是蜀国失去了一位贤相,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材,可见诸葛亮的情操何等高尚!前人元微之赞孔明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入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三、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典型。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精通军事、政治、外交的才能。
(1)作为一个杰出的的政治家,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三十八回谈起,书的作者为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一开场就把他给描绘了出来。“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接着作者把玄德等人渴求拜见大贤的心情表露出来。诸葛亮初见刘备时便提出了拒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显露了一个政治家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他所预见的这些情况是否正确呢?是否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作者接着就把诸葛亮超人智慧展现开来,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终令关羽、张飞等人折服。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等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征讨刘备。
刘备闻讯后,立即召集将士,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要求众将依计而行。夏侯惇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惇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燃着,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夏侯惇带领部分军马突火而逃。此时,关羽见火起,出兵截住粮草,一把大火,粮草全部燃着。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脱。张飞见火起,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着辎重。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脱。这一仗曹军死伤无数。刘备赢得了的第一次全胜。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诸葛亮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终令关羽、张飞等人折服。史书有诗为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2)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做为一个军事家的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奥妙,为保全实力,避免被曹军呑没,他采取了连吴抗曹的策略,以实现取荆州,占西川的目标。在分析了敌情后,诸葛亮只身入吴,先以博大精深的知识和口若悬河的雄才驳倒了吴中众多谋士,巧言说服孙权,智激周瑜,使吴蜀两国确立了联盟关系。当曹操以八十三万马步水军逼近长江、进军江南的时候,孙、刘联军不过四、五万人,但最终硬是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智谋。面对强大的曹军,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和周瑜先是分析了曹军的弱点。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势所谓“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并非真心附操。周瑜则向孙权分析了曹军所犯的“四忌”:一是北土未平,犹存后患,而曹却久于南征;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却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三是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四是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最后说,曹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说明瑜亮二人“知彼”,终于在赤壁之战中使曹军败北。在争夺荆州之事上,诸葛亮显示了超人的手段,周瑜发现了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便处处先发制人,企图达到除去诸葛亮的目的。诸葛亮为保全大局,采取了既斗争又联合的策略,使周瑜损兵折将,在争夺荆州城池时还中了一箭。周瑜先后使用了“美人计、假途灭虢之计”,[7]其结果以失败告终,周瑜最后病急交加,命丧黄泉,并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8]周瑜死后,为保证联盟不被破坏,诸葛亮冒生命危险去吴国吊丧,使吴国又与蜀国重归于好,从而表现了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和过人的胆识。
(3)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虽然书中某些地方对他的智慧进行了神化般的描写,但他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表现出宽容和睦的外交家风采的方面还是说明了他智慧的来源------实践。蜀汉建国之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苦劝,坚持要给二弟关羽报仇,以致夷陵大败,身死白帝城。蜀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各路豪强又先后起兵叛乱,一时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非但如此,叛军还煽动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机叛乱。为了安定蜀国后方,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制定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叛乱。南王孟获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当地影响甚广。为了能使孟获从内心诚服,诸葛亮又一次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心。为后来的以夷制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外交风采的篇章还有很多,如“舌战群儒”[9]和“智激周瑜[10]”。如曹操取得荆州南下时,诸葛亮已经历过战争,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而诸葛亮在其它的战争中之所以取胜,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的结果。如在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11]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诸葛亮不但善于分析情况,而且善于解决问题,他不但满腹经纶,而且善于组织,他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又安详沉着,指挥若定,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因此,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正确判断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锻炼一个人。
四、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逐步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向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
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稷为理想,自然不同于寻常只会在书卷中经营雕凿的腐儒酸丁,只知引经据典,死于句下。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四处游学与观察,关心当时的政要,体察民间的疾苦,而且虚心向民间的劳动人民学习气象与风俗和各类生活、生产常识。出山后,形势和任务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志在靖乱”,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便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和总结。
总之,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进行了完美的刻画,诸葛亮形象是全书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他是智慧的化身,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为后人传颂和学习。诸葛亮死后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形成诸葛亮社会文化现象。诸葛亮一生清廉俭朴,没有给家人留下多余的私产,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留下了一篇篇见解深刻,内容丰富的政治、军事论文,他留下了不少精巧的发明创造,而他的美德和智慧更是受到人们永久的崇敬和怀念。但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过分渲染夸张、神化性,以致失真,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诸葛亮的形象,如:诸葛亮一出场就先告诉刘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于人世,每次重要事件他总要授人锦囊妙计、七星坛祭风,写诸葛亮登坛作法,呼风唤雨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不足为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