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心计,关于宫廷后宫争斗的电影?
宫心计 还刚刚开拍呢。母仪天下 不错,新拍的。金枝欲孽、大清后宫、大奥、杨贵妃、至尊红颜、选妃记、汉宫飞燕、武则天电影就知道 妃子笑
人民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大家要是了解历史,可以发现棉甲大面积装备的时期正好是中国火器大发展的时候——元末明初,这绝不是巧合,这正是多种因素而堆积出的结果,正是火器的大发展才造成了传统铠甲的弱势,逼迫着其向前发展。
棉甲
大家听到棉甲这个词的时候一定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棉甲就只是棉布做的铠甲,确实有一部分棉甲是单纯用棉花做出来的,和胖棉袄没什么区别,可以单穿也可以和其他铠甲混穿,说到底还是一种棉袄。、
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出自明代朱国祯著的《涌幢小品》。
三眼铳,射程近,命中率感人,值七钱银子,约等于26克白银
鸟铳口径6~20mm都有,但多为小口径,射程不错,“倭丸只到百余步,中原之丸可至二百步"《李朝实录》
不过还有一种棉甲的结构不是这样的,这种棉甲现在一般称为布面铁甲,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在清宫剧里面的那种带着避雷针(盔枪)的铠甲,这种棉甲是由复合材料做成的,又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
现在被称为布面铁甲的棉甲,古代没有布面铁甲这种称呼
‘明甲’的是以棉胆为底,将铁甲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暗甲’则表里都是用棉布制作,但是用泡钉固定铁片作为内衬,因为甲片隐藏在棉布里,平常根本看不见,所以称为暗甲。
这类棉甲御寒、防护两不耽误,当然指望它能完全防护住火枪的射击那是不可能的,但远距离面对小口径的火器如三眼铳、鸟铳时,还是有不错的防护能力。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大家千万别以为它叫棉甲就以为这种铠甲很轻,是个人都能穿,明朝大才子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边军劳苦”,里面记载了戍边将士铠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铁盔、脑盖重7斤,再加上护心铁、腰刀、弓箭等等,共计88斤,士兵们深受其苦,期望能减轻重量。
棉甲,但这好像是仪式甲,内部没有甲片,泡钉只是装饰
内衬甲片的铁靴
明末战争时期,面对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后金(清朝)制作出比明军更厚实的棉甲,甚至会给负责冲阵、攻城的士兵套上两层铠甲,这样面对明军的远程火器时,才能保证士兵在中远距离的安全。
而这种棉甲也确实对火枪有防护力,比如明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中,明军指挥官李如柏的头盔被倭铳击中,幸亏盔中绵厚,才未至重伤。
在明代中后期和倭寇以及国内的反叛势力作战的明军为了抵挡敌军的火器,大开脑洞发明了许多防弹装备,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抗日军民用湿棉被+八仙桌做成的‘土坦克’,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有雏形了,甚至明军在面对敌方的火器时还会把湿棉被打湿后挂起来,以用来阻挡敌方远程武器,但是这种装备也只能阻挡远距离或小口径火器,遇到威力大一点的火器就不好使。
湿棉被+八仙桌+土+独轮车=土坦克,真的能防住子弹
明万历三大征的抗日援朝战争中,明军为应对日军的火器,特地在战前准备了高七尺(约2.3米)、阔一丈二尺(3.8米)的大棉被,战争开打时就把其打湿挂起来遮挡铅弹,但是没想到日本的火枪已经发展出了很大的威力,所以棉被的作用聊胜于无,明朝兵部左侍郎宋应昌特地找了日军铁炮(火绳枪)做射击实验,结果发现铁炮在八十步之外能击穿二层湿毯被子,五十步之外则能击破三至四层湿毯被子。故此,宋应昌建议入朝将士临阵作战时,要先在敌营四百步之外施放大将军炮糊日军一脸,等到日军铁炮射完弹丸之后,再向前进军。
湿棉被虽然防不住日军的铁炮,但是对小口径鸟铳却有很好的防护力,还可以挂在战船上防火箭等火器。就因为湿棉被的简单易得、防护有效,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朝,甚至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滚被手’的特殊士兵。“滚被者,用一大棉被厚二寸,一人执之,双手有刀。如箭至,即张被遮候;箭过,即卷被持刀滚进,斫人马足。”
绿营战被(我认为湾湾叫嚣台独时,应该披这玩意儿,名字太配了,还能防止被打死)
被记载在《四库全书》中的绿营滚被(尤其是这个‘滚’字,多适合他们)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见林兴珠,当谈及“火器之利,因问所以御之者”时,兴珠回答说:“惟滚被为第一。”康熙问“滚被”为何物,兴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康熙笑说:“是何能也?”兴珠回答:“柔能制刚耳。”并详言其进退滚闪之法。康熙点头赞许,又问:“滚被之外,更有何法?”兴珠答:“有滚牌,臣家有其器。”康熙帝立命取至,又问:“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兴珠召集家人六人,在康熙帝御前表演。“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康熙帝“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广阳杂记》)。
除了上述这些装备,明军还掌握了‘软壁’的制作方法,“以木作架,高七尺,阔六尺,以旧绵絮被挂上,张阵前堵铅弹,钉板可拦路。”
软壁,不光能防弹,装上钉子后还可以作为路障使用
在明军众多防护火器的装备中,我认为比较有意思、有作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刚柔牌’的盾牌,这种盾牌就记载在戚继光编写的《纪效新书》中。
其法:以轻木为长桄,中用一档,牌身如木牌大。先用生牛皮二层钉之,皮里用好蚕绵三斤,用布装为一袋,贴牛皮之里;用分水薄绵纸,每二张松松团为一球,挨行摆之;又用蚕绵五斤,装布袋一幅,盖之四边,竹钉定固。通用灰漆四明,里面布处用油厚涂,使不入水;除此之外,或以铁为锋,或云用鹅毛、人发,或用密纸,或用皮漆,或用竹木而尖其脊。余曾极其智虑,博采万口之说,尽以制造之方,所费不知几百金,而竟皆不能遮衔铅子,未有胜此法者也。
复合型盾牌
按照记载,这种刚柔牌重十五斤,能在大概七十米的距离抵御住火枪的射击,但是当距离缩短到四五十米时就抵挡不住火枪射击了,这种盾牌虽然防弹效果还可以,但是有一个天大的问题造成了它不可能大规模装备,那就是它tma贵了,“重可十五斤,计费五两以上,只苦於价重,而官司不能办耳。”
一面就要五两银子!而且只能抵挡中远程子弹,以明朝那糟糕的财政,士兵每月一两的饷银和人头赏金都不一定能发全,还指望他大规模配备这种性价比的防护装备吗?
明朝亡于农民起义、亡于后金崛起、亡于士大夫、也亡于烂透了的财政!
除了这些之外,明军还有很多防弹黑科技,比如需要用到穿山甲的防弹铠甲、最像现代防弹衣的缉甲等等。
首先,大家相信古代有复合材料的防弹衣、防弹盔吗?原本小编我是不相信的,但是这种防弹衣和防弹盔是真实实的存在过,并且还附有制作方法和实测经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种明朝黑科技。
缉甲,又称绵纸甲
缉甲:甲为用命之本,当锋镝而立于不败之地者,此也。南方地形险陷,固多用步。步驰难以负重,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锈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着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惟有缉甲。用绢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
制法做方法:前用绵密缉,可长至膝,太长则田泥不便,太短则不能蔽身。倭甲贵而短,亦非兵力可得,又非官帑能制,姑置毋论。惟舟中可用重甲,盖不行路,不蹈泥田,贼惟铳子可及,非坚不能御。除铁甲图于舟师,今不载。兜牟亦用藤,内以绵花衬帽,甚坚且轻,无可加矣。
兜牟
兜牟:以细藤为之,用藤若干,内用绵帽一件,帽表用布二层,帽里用布一层,内有丝绵若干,茧纸若干,用绢线缉之,帽后不合,口开,高三寸,以便人头有大小,临时自缀盔内,盔顶上俱用红缨,一则壮观,一则顺南方之色。
臂手
臂手:每一副用布内外四层,若干丈尺,绵花若干,茧纸若干张,绢线若干钱,如北方之铁者同,此则活便轻巧,俱用整袖,上厚下薄,中有薄处在股曲之同,以便屈司伸。
上面写的这些都是朝廷造的普通货色,用于一般的士兵穿戴,将官们有更好的防护装备‘外用绢段,内用蚕绵,尤妙。’
而且不只是这些盔甲,《武备要略》上还记载了纸甲这种现代人摸不着头脑的铠甲。(《武备要略》是明程子颐等编撰的图书,此书十四卷,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八日焚毁。)
纸甲
发现于贵州省凤冈县的清代纸甲实物,仅此一件!
纸甲制作方法:“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捶软,迭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材料来自明代杨国桢所书《涌幢小品》。
纸甲的表面以绢布或纸造成,以3寸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这种甲对防护远程投射武器很有效,甚至能抵挡鸟铳的射击,对刀剑的劈砍防御效果也并不逊色于同时期铁甲,但是是耐用度远不及铁甲。而且这种铠甲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一般会搭配铁甲、藤甲或皮甲一起使用。
皮甲
皮甲
从图上能发现明军是搭配着穿铠甲的
明朝中后期,人们又发明了一种防护力更为有效的铠甲,可以防护住越来越普遍的鸟铳射击,这种铠甲以复合材料制成,甚至会用到穿山甲。
制作方法:
第一种,用临清首帕一百个,衬叠得宜,外用穿山甲,皆脊背上甲千片,锉打去边,每片钻眼二个,叠如鱼鳞,穿在帕甲上,务令精严,可避矢弹,此大将之甲也。
第二种,用生牛皮,切长一寸半,阔一寸,逐片切就,将生桐油涂上微烘,将铁屑细细打入,再上油再打,竟如铁片,再作成鱼鳞式,钻双眼,穿于纸甲之外,刀矢铅弹俱不能入,此士卒之甲也。
这些复合材料的铠甲,不能完全防护住火铳,但是能降低伤害,使‘火器不能大伤’,所以当时的铠甲都是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棉甲的。
甚至盾牌上都会加上棉被,用来增加防护力,‘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而普通的藤牌只能防护刀剑,却防护不了火枪。
感兴趣的盆友一定要点个关注,给我这个全凭爱好的小编一点写下去的动力,拜托了!
有什么暧昧到极致的诗词?
一看到这个话题,我立刻觉得精神焕发,浑身充满干劲,我太熟悉这种类型的诗词了。
说到暧昧到极致的诗词,当然首推我最喜欢的《水浒传》,《水浒传》中的诗词,是可以暧昧到“污”的程度的,那就废话少说,直接看东西吧。
《水浒传》的暧昧1、西门庆与潘金莲
“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喜孜孜连理枝生,美甘甘同心带结,将朱唇紧贴,把粉面斜偎。罗袜高挑,肩膊上露,一湾新月;金钗倒溜,枕头边堆一朵乌云。誓海盟山,搏弄得千般旖旎;羞云怯雨,揉搓的万种妖娆。恰恰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杨柳腰脉脉春浓,樱桃口呀呀气喘。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颗;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直饶匹配眷姻偕,真实偷期滋味美。”——《水浒传》第24回
怎么样?表情、动作、心理,个个描写的体贴入微,还顺势交代了潘金莲勾引武松失败后,迅速移情别恋西门庆的原因。西门庆在“潘驴邓小闲”的功力,果然如他所言,绝非吹嘘。
再看一段:
2、潘巧云出场
“黑鬒鬒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翘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紫稠稠,正不知是甚么东西。有诗为证: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悬月铲杀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水浒传》第44回
这是从石秀的角度去观察的,而石秀的眼神,纵然比不上“火眼金晴”,和“透视”也不相上下了。
潘巧云是嫂子,石秀看到脚和鞋也就罢了,把胸、腿乃至潘巧云的“月铲”也给看的清清楚楚,是几个意思?石秀的小心思,我略略还是能琢磨明白的。而石秀后面对于潘巧云的关注与监视,更从侧面验证了我邪恶的想法。
再来一段:
3、潘巧云与裴如海
“古来佛殿有奇逢,偷约欢期情倍浓。也学裴航勤玉杵,巧云移处鹊桥通。
不顾如来法教,难遵佛祖遗言。一个色胆歪斜,管甚丈夫利害;一个淫心荡漾,从他长老埋冤。这个气喘声嘶,却似牛出柳影;那一个言娇语涩,浑如莺啭花间。一个耳边诉云意雨情,一个枕上说山盟海誓。阇黎房里,翻为快活道场;报恩寺中,真是极乐世界。可惜菩提甘露水,一朝倾在巧云中。”——《水浒传》第45回
读这一段时,感觉像是在看电影,“声光影像”全部都具备了,但那种余韵回味,却是电影无论如何也拍不出来的。
裴如海是和尚,其他的不说,加粗那两句,算不算达到了诗词暧昧的极致?
为了给你找这些诗词,把家里的古书都给翻出来了,我容易吗我?
但不要以为哥只懂《水浒传》,作为一名“优秀文化领域创作者”,哥知道的暧昧诗词,其实多的很:
柳永的暧昧还是那句话,少废话,先看东西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这是写15周岁少女的,娇小不?羞涩不?暧昧不?
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又恐恩情,易破难成,不免千般思虑。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击梧桐》
相思真的是一种病,连普通的书信,都写出了脸红心跳的感觉。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妳妳、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玉女摇仙佩·佳人》
明目张胆不?暧昧到了极致没有。
这其实还算含蓄的,要说豪放的,还得看元曲、吴歌。
元曲、吴歌的暧昧1、元曲
元曲这个,本来不在计划内,怕无法通过审核,但为了不破坏完整性,把两段相对含蓄而暧昧的发出来,如果能过审,在评论区补上其他。
这两段是描写新郎的:
“一笑喜相逢,似嫦娥,下月宫。丹山念夜鸾求凤,天台路通,巫山簇峰。柳稍露,滴花心动。正情浓,鸳鸯枕上,又被五更钟。 ”
“红绫被,象牙床,怀中搂抱可意郎。情人睡,脱衣裳,口吐舌尖赛沙糖。叫声哥哥慢慢耍,休要惊醒我的娘。可意郎,俊俏郎,妹子留情你身上。”
2、吴歌
宿夕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转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子夜歌》
一天到晚连头都不梳,都瞎忙活了什么啊。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
什么乱七八糟的,没看懂啊没看懂。
”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子夜四时歌》
不解释,自己看。
看到这里的,对古人的“暧昧”都有深刻体会了吧。那再给大家来几段:
再来几段1、宋徽宗与李师师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合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成颠狂,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赵佶《醉春风》
这段就不标重点了,因为全是重点,相传是宋徽宗为李师师所做。这赵佶,诗词书画俱佳,做一个文化人不好吗?偏偏要去做劳什子皇帝。
2、李清照与赵明诚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李清照《丑奴儿》
新媳妇夏夜撩丈夫,听着就够暧昧的,而这词,据说是李清照新婚第二天做的,果然是著名女才(liu)子(mang)一枚,写的风情无限,暧昧无边。
3、会情人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
为会情人,鞋都不敢穿,那种未见时的激动与害怕,终于入怀时的安定与美好,读之心动。最后一句连撒娇再催促,端的是暧昧出了天际。
4、《西厢记》中的情侣
“纱橱月上,并香肩相勾入房,顾不得鬓乱钗横,红绫被翻波滚浪。花娇难禁蝶蜂狂,和叶连枝付与郎。张君瑞,休要忙,鸳鸯枕上少颠狂。
汗如雨降,觑鲛绡腥红染妆,滴溜溜粉汗如珠,楚阳台梦魂飞上。千金难买此一场,喜杀梁鸿与孟光。鸳鸯解,整巽裳,开门观月上东墙。”——《西厢记·玉抱肚》
只能赞叹一句:真是天造地设小(gou)情(nan)侣(nv)!
赠品最后,免费送一首“打油”的,来自大才子苏东坡。
好朋友张先在八十岁的时候娶了个十八岁的小妾,高兴坏了,赋诗曰: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回,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大才子去给老伙计贺喜,看到这句后,不知是调侃还是嫉妒心作祟,回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苍苍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关于暧昧到极致的诗词,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能够认真的看到这里。
我是酺客,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我正在冲击万粉,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评论或收藏。
宫廷心计如何获得金币?
一、采集原料,然后到交易所上架等其他玩家购买,或者直接出售给求购的玩家,还可以去外城出售给商店NPC。
二、使用原料生产成品,然后出售其他玩家或商店NPC(同上)。
三、到“杂役房”执行“打工”来赚取银两。
四、与场景NPC进行舌战,战胜后可以获得银两奖励
五、完成一些任务,也能获得一定银两作为奖励。
六、每天去“宣政殿”领取俸禄。
七、在NPC处执行“互动”,运气好的话也能获得一定银两哦。
八、若加入了派系,还可在派系中领取每日朝廷津贴。
古代妃子为什么不哺乳皇子?
古代妃子为何不自己喂养皇子,却要挑选乳娘?其实不是她们不想,而是不能,背后的原因让人意外又心酸。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宫廷古装戏,在剧中妃子往往刚生下,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会被乳娘抱走,任妃子苦苦哀求皇帝也无济于事。
按照常理,孩子由自己的生母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在古代妃子不能哺乳皇子,而是选择找乳娘?背后的原因让人很无奈。
古代妃子为什么不哺乳皇子,而是选择找乳娘?1、地位低下,没有资格抚养孩子
在古代皇宫,皇帝的妃子实在太多了,为了便于管理,所有的妃子会分为三六九的等级,皇后自然是第一等级,稍后就是贵妃、妃、嫔、贵人等。
在后宫,妃子之间的尔虞我诈并不会比外界要小,对于皇帝来说,一些地位较低的妃、嫔、贵人只不过是皇室繁衍后代的工具罢了。
一旦她们生下皇子或者皇女,皇帝便会让人立即抱走孩子,交给皇后或者其他地位更高的妃子抚养。
而皇后或者妃子不在哺乳期,自然不可能有奶水,所以自然不可能亲自哺育孩子,会让乳娘代为哺育。
这就是后宫地位低下的妃子的悲哀,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亲自哺育,所以后宫的妃子为了自己的地位提升会千方百计地争斗。
2、袒胸露乳,有损皇家形象
我们知道婴幼儿由于只能吃奶水,所以几乎每隔2-3个小时就需要喂一次奶水,而喂奶免不了需要袒胸露乳。
古代对女子的言行举止要求非常严格,别说袒胸露乳,就是露出手臂都是有损家族形象的事情,更何况是对于皇家。
所以,即使妃子自己有奶水,也不可能亲自哺乳孩子,而必须交由乳娘哺乳,就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和形象。
3、防止后宫失宠
我们常说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事实上大多数皇帝的妃子都数以百计,如果不是受皇帝宠爱,甚至几年都见不到一次皇帝。
哪怕妃子受皇帝宠爱,顺利的生下皇子,如果自己亲自哺乳孩子,那么身材走形是难免的事情,很容易被皇帝所嫌弃进而失宠。
对于皇帝而言,他有太多的妃子可供选择,一旦在哺乳期间贪恋上别的妃子,那么想让皇帝回心转意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妃子的荣华富贵完全依赖于皇帝的宠爱,一旦被皇帝失宠,后代可想而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妃子只能让乳娘哺乳孩子。
4、防止外戚干政
封建王朝,皇权斗争极其惨烈,而在皇权争夺中,后宫争斗历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外戚专权、母强子弱等现象接连上演。
如果孩子由亲生母亲抚养,孩子必定和亲母感情最深,那么随着将来老皇帝去世,新皇登基后朝政必定受到太后的影响。而太后大多偏爱自己的母族,很容易导致外戚权力过大,甚至威胁皇权。
比如汉武帝小时候由生母王娡抚养长大,汉武帝登基之后王娡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并干预朝政,扶持其弟田蚡坐拥丞相之位,权倾朝野。
最终甚至威胁到汉武帝的皇位,无奈之下武帝痛下杀手,开创了立子杀母的先河,这无疑是极其惨痛的教训。出于防止外戚干政的目的,皇帝大多不会让妃子亲自喂养皇子。
总之,古代妃子不哺乳皇子,而是选择找乳娘,这其实根本不是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却不能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无疑是让人痛苦的,所以皇帝的妃子其实并不容易。
皇子的乳娘如何挑选?有什么特权?听到乳娘,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为孩子喂奶,但作为皇子的乳娘,她们的作用远不止喂奶这么简单。
除了用自己的母乳喂养皇子之外,乳娘还承担着侍奉皇子的衣食住行,教育皇子的言行举止等责任,可以说他们才是皇子本质意义上的“生母”。
皇室的乳娘并不是随便挑选的,其实有着严格的程序,皇室挑选乳娘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1、年龄限制
喂奶是乳娘的最主要作用,所以奶水充足自然是挑选乳娘的第一要义,清朝皇室挑选乳母时会严格遵照“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第三胎生男女仅三月者应选”来选择。
2、家世背景
乳娘可谓是皇子真正意义上的生母,对皇子耳濡目染的作用非常之大,而皇子将来很可能要登上皇位,所以乳娘的家世必须要清白,防止别有用心的乳娘给皇子灌输不好的思想。
3、形象端庄
乳娘毕竟要进宫和皇子朝夕相伴,而皇宫的女人哪一个不是貌美如花呢?所以尽管乳娘并不以外表作为评判标准,但形象端庄无疑也是对乳娘的最基本要求。
当然,乳娘的要求如此之高,待遇自然也不低,在清朝,乳娘每月有十两银子的补偿,再加上时不时地赏赐,乳娘的收入在民间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为了赚取银两补贴家用,很多民间女子是十分希望到宫中做乳娘的。
但乳娘并不会一直陪伴在皇子身边,正常情况下乳娘的服侍期限只有三年,三年之后皇子早已断奶自然不再需要乳娘,三年之后乳娘只能出宫回归家庭,重新成为一个普通民间女子。
可以说乳娘在皇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皇子成年甚至登基后对自己的乳娘都非常尊敬,甚至给与其家人一定的官职让她尽享荣华富贵。
写在最后古代妃子不哺乳皇子,而是选择找乳娘,其实主要是为了防止皇子和生母感情太深,导致将来登基之后外戚权力过大,甚至威胁皇权。
所以这就是帝王之道,一切围绕着皇权而进行,所以妃子看似荣华富贵,但背后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