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执刀2,你们喜欢看哪些日剧?
秋季剧终于陆续开播,绫濑遥的新作《太太请小心轻放》因为最早开播,又集结了广末凉子、本田翼,关注度自然不低。然而两集下来收视率并不理想,让不少岛民大呼:“请给我们多一些《黑色皮革手册》吧,拜托了! ”
绫濑遥的起点并不低,但是接拍的剧集总让人怀疑她作为老前辈的眼光衬不起她的江湖地位。这次带来的新作《太太请小心轻放》,简单来说是一位前国际特工,退隐江湖变身全职太太后,侠义心肠难掩,自发做起了“妇联主席”的故事。
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对于特工生活化的尝试。早在2009年、2011年就有长濑智也、深田恭子、栗山千明等人气偶像出演过特工元素的剧集,但都反响平平。《太太请小心轻放》的扑街,更让我确定了观众的审美已经完成了迁移:白莲花终究会被淘汰,女人要黑化才有魅力。
明明国际特工的身份可以延伸出多种玩法,却偏偏局限在用常人难及的身手只为同为主妇的朋友们打抱不平,最后懂得了什么是温暖和温柔……完全是虎头蛇尾的典型。
最重要的是,主角没有一点私心,奉献自己解救苍生,哪怕不解救苍生,就是善良地奉献自己,这样的戏码也已经完全过时。
今年夏季剧最受瞩目的《黑色皮革手册》,翻拍自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兢兢业业工作为父母还债的银行派遣女员工(临时工性质)原口元子,在工作时发现了很多有钱人通过开设假账户来逃税,将她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在了黑色皮革手册上。没想到银行为了保护闯了祸的关系户,将元子开除顶罪。
因为从小目睹母亲被黑社会威胁还债,长大后又因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而失去工作,元子怒火中烧,将假账户里所有的钱全部转移,并利用自己黑色皮革手册上的秘密直接威胁这些不干净的有钱人以谋求最大利益,决定从此以夜总会老板娘的身份做一个冷血无情的坏人。
这个故事此前就有多个翻拍版本,2005年实力女优米仓凉子更是凭借《黑色皮革手册》获得了人生第一个“最佳女主角”。
武井咲版的《黑色皮革手册》虽然被不少粉丝认为无法超越米仓凉子版本,但是超高收视与评分无疑是在肯定腹黑女将坏男人踩在脚下的黑吃黑戏码。
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之一的松本清张将这个颠覆性的故事摆到大男子主义的大和民族面前的时候,恐怕就不止是强调“女性崛起”、“社会险恶”这么浅显。
但遗憾的是在日本,很多活在二次元世界的宅男们对于女性气场的迷恋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我们的印象中,宅男的结婚对象似乎都是软萌妹,但是在去年otamart公布的千人票选出的二次元之理想结婚对象,天海佑希名列榜首。
因此对于女性题材的作品,“女权”并不是被关注的重点,气场才是缓解宅男渴望的解药。
好在中国观众对于“气场”的追捧只是少数,日剧虽然没有反映出原著的深层面意义,我们对于《黑色皮革手册》的追捧与思考,正好应了原著作者的初衷:通过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反映人们潜在矛盾和苦恼。
我们面对元子的心情是矛盾的:看到一个弱女子利用“成功人士”的把柄让自己走上高位,在这些“成功人士”落魄时还不忘再回踩一脚,一路开挂上青天就像看网络爽文一样心情大好。
但是同时她所谓的“不出卖肉体”,“赚有尊严的钱”的原则也不过是让自己安心的借口。毕竟她的钱来得不干净,她虽然不出卖肉体,但是她手下的员工不就是通过肉体去讨好男人的吗?
我们支持黑化、支持自私,本意也是因为无力扭转社会的不公与贫富的悬殊。因此屏幕上女性的黑化就变成了人性解放的呼应。
去年的高分日剧《我的危险妻子》也是将人性的黑暗面与恶意刻画地很精妙。虽然每一分钟都在反转,但剧终的每个人对金钱的渴望从不掩饰,所以最后才能利用每个角色进行剧情的推动。
因为开篇剧情的相似,不少人会将《我的危险妻子》与《消失的爱人》做对比。我想,作为大卫·芬奇的风格电影,《消失的爱人》更像一部为了惩罚渣男但又不愿离婚的一波三折的猎奇悲剧,探讨的是婚姻在现代后工业社会中的意义。
这个“以爱之名”的故事还是区别于“以人性之名”的《我的危险妻子》。在巨额的财产面前,爱还重不重要,这道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解。所以木村佳乃的每一个反常举动,都让我们提心吊胆又拍手称快。
我与很多朋友讨论过《黑色皮革手册》,大部分的结论都是对女人报以同情的态度。不过我觉得,这部剧所引发的讨论已经无关性别之战,让女人站到男人的对立面是不负责任的解读。
小时候我们常被力求保险安慰的父母们教育,被欺负了不要去还手、不要以暴制暴,要以德报怨。没有家长撑腰无力还手的孩子,自然而然会带上伪装的面具,在不解与不公中长大。
大概是因为包括我们父母在内的大部分人,本身就很难承认自己的弱小吧。
所以《太太请小心轻放》第一集以家暴为切入点,解释为什么受到家暴的女人会拒绝他人的帮助:“自尊和骄傲受到了伤害,还是因为自己挑选的对象,所以混乱和羞耻,无法坦然面对。”毕竟这世界上,会受到家暴的,可不止是女人。
所以,我们才渴望有人可以站出来去反抗既定的规则与现实的不公。
但如今接收更多进步思想的我们,越来越主动直面人性的弱点,拒绝伪装。所以毫无逻辑并且没有攻击力的白莲花贴合不了我们裸露的人性,腹黑女的出现便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我们看过太多有力量的女性形象,即使是天下无敌的神奇女侠也拥有一颗为世人奉献一切的纯净的赤子之心,看不到一丝丝人性的污点(啊,果然是仙女),所以我们对她的感情也只是到喜爱为止。
而原口元子身上的那种不服输的、屌丝硬要逆袭的干劲里,充满了我们相对对这个不公世界反抗的寄托。
她从来不掩饰对金钱的追求,对权利的渴望,在高速运转的疯狂的社会里,有条有理地去争取最大的利益。她是恶女吗?不过是被生活碾压后努力反击的普通姑娘吧。
她是我们心里的恶魔,也是尘世里嚣张的灯塔,以同归于尽的决绝姿态,时刻提醒那些不公制造者,报应一定会来的。
她不像我们所有人,但她和我们站在一起。
你觉得宝马纹身男事件中的刀是从哪来的?
现在网络很发达,网络上的键盘侠也很多,但是就是这些所谓的正义之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上杀死人,他们不用脑子思考,盲目跟风,中国有你们这群网络害虫真是悲哀,前几天德阳的安医生就是被你们这群所谓打抱不平,同情心泛滥的网络害虫给害的自杀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被13岁的孩子非礼了,孩子拒不道歉,然后安医生的老公生气打了孩子两下,事后也对孩子道歉了,但是你们这群网络害虫像苍蝇见到屎一样兴奋,因为你们同情心泛滥啦,脑子就成猪脑子啦,想都不想的站在小孩的那一边,然后道貌岸然的说人家小孩是弱者,人家这么小懂什么,公务员暴打小孩子啦,最后活活的把安医生骂自杀了,你们都是小人伪君子!现在昆山宝马案也是这样,你们又同情心泛滥啦,又都一边倒的站到了电动车主的这边,理由很简单,电动车主是老实人是弱者,宝马男是黑社会是强者,但是你们用你们的猪脑子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也许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之前也是支持电动车主无罪的)首先我们抛开强者和弱者,黑社会和老实人,我们只说电动车主和宝马男!
第一,宝马男的宝马车开到了非机动车道,说是碰到了电动车主的电动车,这点是宝马男的错不可否认!
第二,电动车主的车被宝马男的同伴牵到一边,然后电动车主和宝马男的同伴说着什么,这时候宝马男聪车里出来就去打电动车主,这也是错的!
第三,在宝马男和电动车主打斗的时候,宝马男的同伴一男两女没有一起群殴电动车主(网上无脑喷子说几个人群殴电动车主,可笑),但是电动车主人高马大,宝马男不是对手,不得不返回车里拿刀出来,去车里拿刀这是重点,这也是宝马男的错!
第四,宝马男去车里拿来刀去砍电动车主,但是电动车主一点都不惊慌(换成普通人的话应该都跑了吧,你别说你不跑)宝马男拿着刀跑到电动车主旁边也愣了一下,但是还是砍了电动车主的大腿两刀,(这也是宝马男的错)但是电动车主也像没事一样,感觉不到腿上的疼痛,要么电动车主心里承受力强大?要么就是宝马男用刀背砍的(事后电动车主自己说他脸上的伤是宝马男用刀面拍的)这种说法得看电动车主的伤来确定!
第五,在宝马男砍电动车主的时候,刀飞了出去,宝马男和电动车主都快步的冲上去抢刀(电动车主就像没受伤一样,有点奇怪),但是宝马男身材小没抢到!
第六,电动车主抢到刀以后很直接的捅了宝马男两刀,然后宝马男快倒的时候又砍了一刀(这一刀估计是肠子出来了,可以从宝马男同伴的动作和表情看的出来)宝马男这时一手捂着肠子一手爬起来往车边跑,电动车主这时候有明显的停顿(这个时候他在想什么)
第七,有人说宝马男跑向车边想去车里那枪,不觉得好笑吗(你会一手捂着肠子,然后还理直气壮的说,小子你站着别动,老子车里有枪,让我拿出来毙了你)还有视频没有看到宝马男有开车门的动作,这个说法也只是你们这群键盘侠的推测而已,到目前为止都是宝马男的错,但是电动车主最后那两刀就应该超出正当防卫的范畴了,宝马男已经没有还手能力了,可是电动车主还是上去砍了那两刀,而且是对着头砍,可想而知多么的狠(换成你我估计早就再前面几刀的时候吓出尿了,还会去追砍那两刀,而且是头)如果我说这么多你们还喷,那真的是无药可救了,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不要再跟风了,都冷静下来思考下吧!
哪些影视剧是你看了一遍还想看的?
对于80后90后来说当然是《无间道》系列三部曲啦!
《无间道1》中刘德华是"内奸",梁朝伟是"卧底"。现实生活中,我喜欢刘德华,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更倾心于梁朝伟。
梁朝伟饰演代表正义的警察混进黑帮,每天活在黑与白之间,正义和邪恶的边缘,明明是正义的警察却为了获得黑帮老大的信任,做自己不愿不忍心的事情,甚至是去犯罪,而卧底的生命是时时刻刻挂在刀尖上的,这些还不够,还要忍受社会的谴责和家人的唾弃,甚至还有警局档案被除名的危险,试问卧底一辈子就是为了抓到黑帮老大然后光明正大的回到警局的岗位,而最后落得个没有档案的下场。
梁朝伟在影片中的演绎恰到好处,把一个游荡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的卧底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把那种对正义的追求和那种想要堂堂正正做人的渴望渲染的非常到位。
而刘德华饰演黑帮为犯罪更加便利而放在警局的内奸。刘德华演绎的角色就没有梁朝伟那么出彩了,他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黑社会故意透漏给他消息,帮助他在警局的事业一帆风顺官越做越大,光鲜亮丽的生活让他越来越想摆脱黑帮的控制,他最后一直在强调想做一个好人,其实这种人即便给他做个好人的机会,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好人,因为他的心本来就是黑的,他对梁朝伟的态度和做法注定他不会有好下场。
《无间道2》作为第一部的续集,依然向观众诠释了一种无畏的存在——信仰!一部影片是否值得观众观看的基础就是剧情!作为《无间道》的第二部,在剧情的设定上是三部《无间道》中比较出彩的一部。
《无间道2》中卧底的角色是最大的看点,卧底与黑帮的周旋及其职业本色都在影片中得以展现。该片依然以香港黑道为老大的社会为背景,警察对黑道的束手无策,其实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揭露,黑道为王,厉害的都是黑老大,而很多时候警察反而成为弱势的存在。
在《无间道2》中,我们在前作中所看到的天王巨星都没有出现,但是黄秋生和曾志伟的加入,也让观众对这部影片充满了期待。片中黄秋生饰演的黄sir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好警察,作为影片中一个复杂的角色,他的性格多样化展现在观众面前,也让人性、社会及这部影片自身的复杂都有了集中的体现。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他悲剧的一面,最终以惨死收场!要说这部影片中要发好人卡的,吴镇宇饰演的倪永孝当属其一。吴镇宇凭借其出色的演技,将这个角色演绎得魅力十足。虽然他在影片中就是一个反派,而且是反派中最大的反派,但是看过影片的观众,也能发现他本身是一个十足的好人,也有善良的一面。他的信仰就是对家人的爱,撇开他黑社会老大的外衣,他还是值得称赞的一个好人。
与前作相比,《无间道2》既是一个回放,也在结局上进行了一个崭新的架构。回顾前作中的结局,华仔已经被逮捕了,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又以一个好警察的形象出现,将前作中的结局进行了一个颠覆。观众或许也无法理解导演的意图,但是第二部与前作仍然是相同系列,无论是细节的展现,还是音乐和台词的设计,都能看出其同一性。
《无间道2》在音乐的采用上,仍然衍续了前一部的风格,只要进入高潮,音乐总是恰当的出现。而影片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曲,仍然是蔡琴那首《被遗忘的时光》,出现的频率也是挺高的。主题曲就换掉了,改为Beyond三人的组合演唱,与第一部的主题曲《无间道》相比,风格自然不同,给观众的感觉也不一样,还是比较值得回味的。
在细节处理方面,《无间道2》也是有一些值得诟病的地方。虽然都是小细节,但是也会感觉前后不搭,有点不完美。比如小女孩的年龄、赌具都有穿帮的地方。可能在广大影迷面前并不会注重这些小细节,但是也足以说明编剧和导演在影片细节的严谨上,还是值得反思的。 在台词方面,也塑造了很多比较经典的台词,让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倪永孝的那句,出来跑,迟早要还。很多话我们延用到了今天,也说明了其经典意义。吴镇宇在对这个角色的演绎上是一个亮点,也不同于其他港片中固有的黑帮老大形象,可能他更多了一些人性,从外表来看还是比较儒雅的,而且内敛的性格也为他收获了不少好评。
在这部影片中他也得到了金像奖的影帝提名,只是最终以没有好人缘而落败。从剧作本身来看,这部影片以序幕作为开端,经过三个阶段,将剧情一步步推向了高潮,也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会有更多情感上的震撼。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就是将无间道这一本质给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想与过去的自己告别,都想做真实的自己,可是始终无法实现人物的统一。这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同感,在剧作的展现来看,它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作为《无间道》的延伸续集,第二部也比较精彩,无论剧情还是人物演绎,都是环环相扣,让观众回味不已。而且演员阵容更加强大,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吸晴的。就观众的评价来看,《无间道2》紧扣前作,犹如在经典之作上又添加一缕光华。其实,这部影片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前作,更为经典,更受观众喜爱。
《无间道3》解读:无间道3中出现的新人物徐锦荣(黎明饰),一开场就给人一种警察中的败类,心狠手辣之感。于是,一心想要洗白和“做好人”的刘建明(刘德华饰)开始调查他。
黎明所饰演的徐锦荣被塑造成一个坏警察。然而,随着电影的不断推进,原本顺理成章的猫鼠游戏,观众可以感觉到作为猫的刘建明越来越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了这样一幕,已经去世的陈永仁(梁朝伟饰)与刘建明(刘德华饰)并肩躺在心理诊所的椅子上,接受心理医生的催眠。
其实这时已经可以初见端倪,刘建明其实将陈永仁想象成了自己正义的那一半,他渴望做一个好人。强烈的洗白欲望,让他的精神世界逐渐分崩离析。刘建明(刘德华饰)幻想自己身边坐着被自己间接害死的黄警官,并且自己扮演着拿枪指着自己的陈永仁(梁朝伟饰)。他照镜子,镜子中的人却是陈永仁。不难看出,此时刘sir的精神世界已经崩溃了。
电影的最后,刘sir带着自己部门的警官和自己找到的证据--录音带,气势汹汹的去揭穿黎明的卧底身份。然而...录音带里播放出的,是自己与黑帮老大韩琛的对话。自己的手下都懵了的时候,刘建明却一脸镇定,对着徐锦荣喊:“刘建明,这是你最后的机会。”这时候的电影主线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来徐锦荣(黎明饰)是一个好警察,是他在调查卧底,真正的猫是他。而刘建明已经处于一个混乱的精神世界里,他分不清自己和陈永仁,或者说是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分不清了梦想和现实,他想成为陈永仁那样的好警察。这时的他,已经崩溃。
当刘建明问为什么不能给我个机会时,徐锦荣回答与当初陈永仁的回答一模一样:对不起,我是警察。这让刘建明又想起了天台那天的陈永仁,他愤怒的开枪,杀了徐锦荣。随后把枪放在下颚处自杀。其实刘建明真的是个悲情人物,他一心想做个好警察,却一次次的害死真正正义的警察,身上沾的血,永远洗不掉。其实,我以为刘建明必死无疑。然而,身中别的警察打的那么多枪,并且自己从下颚打进了一枪的他,还是没有死......只是残疾了......其实这样的安排,是对因果报应,无间轮回的最好诠释。不死,带着痛苦的自己,永远卡在正与邪的边缘,就像进入无间轮回一样。最后有一个小细节,刘建明坐在轮椅上,他的手指做敲击的动作。这是第一部里陈永仁用来跟警方传递情报的摩斯密码...是否此时的刘建明依旧精神分裂,将自己当成陈永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的,那是他最好的结局了。活在梦境里也是一种解脱。
扩展资料《无间道3:终极无间》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又精彩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上,编剧根据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情画,表现出一个消逝的、令人伤感的英雄世界。影片中导演刘伟强娴熟、巧妙地运用了大量闪回境头,以人物思绪的变化作为事件的衔接点,时空交错表现得自然、流畅,不显丝毫斧凿痕迹,很多场面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显示出刘伟强等导演过人的艺术功力。刘建明(刘德华)在陈永仁(梁朝伟)被杀10个月后接受警队内部调查,被架空职权,加上家庭的变故,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但他坚信局面很快就会扭转。年轻警司杨锦荣(黎明)在同事看来是怪人一个,他正凭着过人的业绩迈向警队最高层。为了搞清楚杨锦荣的真实身份,刘建明开始对其调查。 刘建明渐渐发现韩琛旧日的生意拍档沈澄(陈道明)与杨锦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置杨锦荣于死地,也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份曝光,渴望做个好人已久的刘建明开始千辛万苦地找寻一个又一个证据,可是他总在最接近真相时功亏一篑。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提起大唐的神兵——陌刀,不少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脑海中想必都会立即浮现出这么一句话: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香积寺战场之上,李嗣业手持陌刀,横在万千敌军阵前,说出这么拉风的一句话,甭管是真实的实力,还是在吹牛皮。李嗣业当时的风采,让后世的我们,不由得产生无限的神往。
然而就在无数后人为之风采神往的同时,也不由产生了这么一个错觉,那就是:
大唐时期的陌刀是专克骑兵的大杀器,一堆陌刀手拿着明晃晃、锐不可摧的陌刀冲去,对面的骑兵便会被滚瓜切菜般剁得七零八落。
毕竟都说了,人马俱碎嘛!
那么真实的战场之上,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毕竟不是每一个陌刀手都能像李嗣业那样,身长七尺,壮勇绝伦,一手陌刀,耍得让人胆裂心寒。
真实的历史当中,与其说大唐陌刀是游牧骑兵的克星,倒不如说正是陌刀的出现,才最终补齐了大唐对付塞外骑兵的最后一环。
大唐军队真正在对决骑兵军团之时,陌刀手们绝对不可能会仅仅是单兵种在战斗。
而且陌刀出现后的步骑战术,也是历经隋唐时期,先辈们无数次与突厥骑兵作战,所最终演变出来的最佳战术。
隋唐时期针对的战术北周大定四年,杨坚废周自立,建立大隋王朝。
第二年,在北周千金公主的撺掇之下,突厥沙钵略可汗兴兵四十万,大规模入侵隋境,自此拉开了隋、突厥的长期战争。
在当时,突厥控弦之士百万,作为中原王朝的隋朝,国力不足,在与这种“来如激矢、去如绝弦”的游牧骑兵作战之时,堪堪处于守势。
当时以步兵为主的隋军采用的策略便是方阵。
“结为方阵,四面外拒,内引奇兵,出外奋击!”
跟后面宋人所用的以步克骑的方阵不太一样的是,隋人所用的方阵主要是由步兵、兵车以及骑兵三个部分组成。
两军对决之际,步兵先将鹿角半插入地,然后步兵依托在兵车之间,形成巷战之势。而兵车则弯曲排列,形成钩形,排在兵阵最前面,骑兵则在最后方压阵。
当对方的骑兵呼啸而来之时,首先要经历专克战骑的鹿角伤害,然后冲击到跟前时,大量的动能首先被兵车吸收,钩连在一起的兵车如同坚固的城寨一样,抵挡着骑兵的冲击,而随后步兵则通过冲进冲出,与骑兵进行激烈的短兵相接。
当骑兵陷入兵车、步兵的鏖战之时,后方的精锐骑兵开始催动,从推开的战车缝隙中冲出,真正的杀手锏才最终登场。
这种消耗性防守反击的办法,也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没有办法的办法。
到了隋朝中期,南北统一之后的大隋元气恢复,再与突厥骑兵PK的时候,就没那么被动了,战术也开始变得更加自信起来。
骑兵对决在当时太原是隋朝和突厥的兵锋前线,李渊当年镇守太原时,就曾经一改以往的战术,创造了一种以骑克骑的打法。
“乃简使能骑射者两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
李渊玩得这把,跟千年前的赵武灵王差不多,新版的“胡服骑射”,使汉家的骑兵进一步胡化,以增强马上对决的战斗力。
咱们看李渊可千万不能光参考李二删减、批准的史书描述,毕竟人家也是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能培育出战神李世民的父亲,能弱鸡到哪里去?
随后李渊开创大唐,而其子李世民在父亲的战略思想影响之下,开始频频利用骑兵出击,东征西讨,最终创下了一个煌煌的灿烂王朝。
不过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他麾下的那些名将们,对李渊老爷子的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战阵之中,加入了陌刀的组成。
陌刀无敌!最初隋军以战车为阻挡,后来大唐开创了以骑克骑,但唐朝的战马还是没有突厥的骑兵多。因此出征的部队里,军队主力,还是以步兵为主,但以往靠着兵车防御还行,出征的话过于笨重,不利于长途奔袭,但让步兵主要承担肉盾、炮灰儿职责,步兵也是表示压力山大。
因此,李世民麾下的将领们便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能力。
经过了数十年的摸索、总结,这帮人最终创造了不用兵车抵挡对方冲击的战术——步兵上陌刀。
陌刀想必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会有所了解,很多人说他是古代类似斩马剑一样的东西,毕竟唐书记载的大唐四个刀制——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只有这个陌刀一直没有出土记录。
因此,陌刀始终让人难以确定,这个神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有人推测出是带长杆、短双开刃的样式。
还有人觉得是半长柄、半长刃,很容易握着的样式。
然而,当你看完其他三个长刀的样式之后,总会觉得,其他三个都是长刃短柄,陌刀会例外吗?不过史书之中记载的三米多长的大刀,怎么想也不太可能。
您还别说,还真有这么长的大刀,如今藏于日本鹿岛神宫之中,有一柄传世直刃唐刀——金铜黑漆装唐直刀。
这柄刀通长已经达到了2.71米,而刀刃就有2.24米,想象一下,被两米多的大刀指着鼻子的感觉,就问你恐慌不恐慌?
因此,当时的陌刀,也有可能真的是三米多长的刀刃,让人一看,不禁胆寒。
玩过《三国志》街机的小伙伴们,一定看过赵云拿着宝剑砍人的样子,想想换成三米大刀的样子,是不是挥哪儿,哪儿要倒一片,拿着三米长的陌刀挥一下,是不是脑海中人马俱碎的画面,立即呈现出来了。
这种样式,其实也比较符合当时唐人记载,陌刀还常用于守城方面的作用。想象一下,守城方将士站在城头,一挥三米长刃的陌刀,顺着箭垛划拉过去,顿时砍断数人,跌落城下的效果,是不是很猛?
拐过头再说陌刀出现后的大唐战阵,这个时候的游牧骑兵,再看唐军配置之时,就不由得头皮发麻了。
在《卫工李靖兵法》里曾这样描述陌刀克骑的阵法:
“诸军弩手,随多少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
在当时唐军应对游牧骑兵之时,采用的战术首先是远程攻击,弓弩手一顿猛射,能杀多少就杀多少。
等对方冲击到近距离了,弓弩手们开始换装备,陌刀、棒子拿起来,立即变身成为一个标准的步兵,拿起刀棒前行冲击。
想象一下,齐刷刷、明晃晃、三米多长的陌刀,如同刺猬一般怼上去,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古人曾经形容过这个景象:
“前军之士尽执长刃而出,如墙而进。”
一个如墙而进,将陌刀的多、密,形容得令人震撼,想必此刻对面的骑兵们的内心的震撼,才真是一万匹某某马跑过。
即便如此,唐代兵书上也没有设定陌刀一出,谁与争锋,人家还设定了陌刀手们被击回的时候,该怎么应对。
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骑兵亦不得辄动。
若步兵被贼蹙回,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却回,整顿援前。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
因此可以看出,陌刀作为唐代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兵种,它在大唐军队与游牧骑兵作战之时,替代了隋朝之时的兵车作用,起到了既吸收对方动能,又给予对方最大程度的杀伤的作用,是当时大唐应对游牧骑兵兵阵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单个的陌刀兵阵,对上游牧骑兵的话,连李靖也不敢肯定,它就一定能干得过。
所以说,有陌刀加入的大唐兵阵,是克制骑兵的最佳配合的说法,应该更加准确一些。
古人和今人谁写的字更美?
回答是毋庸置疑的,欧阳询的楷书更美。主要原因是美在书法文化内涵的丰富方面,今不如古,虽然今人书法的内涵也很丰富,并且融入了东西方古今现当代文化,但远不如古代的书法底蕴深厚丰富。
还有书法的形质、意象方面更不如古。从线条的质量上看,古代书法的线条质实而丰厚,现代书法能达到或接近古人的线条形质的非常稀少。
以欧阳询的《梦奠帖》为例,那种深厚的底蕴,今人是无法超越的。在现代的书法作品中鲜有这种线条的形质。
如果我们以“永字八法”的形质与意象来观照,这种劣势更明显。
我们先了解一下“永字八法”:
我们知道“永字八法” 是以“永”字八笔为例,阐述正楷点画用笔和形质、意象的一种方法。在古代点为“侧”,横为“勒”,直笔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
欧楷基本笔画,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运笔方法,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还有《笔阵图》所描述的书法“永字八法”的意象和势态美: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如果我们用古代的“永字八法”给我们描述的形质感和线条所包含的那种意象之美,在现代书法中是很难看的到的,有也是牵强和附会的,缺少那种自然的意韵和气息。
我们知道,我们的汉字书法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所以古代的书法中一直传承着这种自然和社会的意象甚至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想观念。
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古人在描述书法线条是时往往会实用大量的自然和人的一些意象的东西来描述。【包括《书谱》在内。】
还有一个问题是古人的书法师法的是人类的社会、自然的文明菁华和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而现代的书地书法传承的却是古代单位书法技法方面的东西,而缺少对人类和自然的那种人文的知识的继承。所以,今不如古是毋庸置疑的。但现代书法也有现代书法的一些优势。这种优势是对东西方文化的继承和融汇方面古不如今,但这些文化多是理性的知识文化而非具象的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书法包括绘画艺术是以具象为语言元素的艺术。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孰是孰非不言自明。
这也是为什么学习书法一再强调师古不师今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