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新闻,以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而言?
从军事实力上看俄罗斯自然是碾压澳大利亚的,但如果从实战的角度看,在不用核武器的前提下,俄罗斯实际上很难击败澳大利亚,因为这两个国家相隔太远了。
先来简单了解下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军事实力,俄罗斯自然无需细说,因为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整天被网友们分析来分析去,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整体而言仍然稳居世界前三的位,俄罗斯目前的总兵力在100万人左右,拥有比肩美国的战略打击能力,陆军装备有5000辆以上的主战坦克,空军拥有接近一千架三代战斗机以及接近100架战略轰炸机,海军5000吨以上大型舰艇15艘,可以携带远程巡航导弹的5000吨以下护卫舰在20艘左右。此外俄罗斯海军还拥有十几艘攻击型核潜艇以及先进常规潜艇。俄罗斯陆军装备有伊斯坎德尔、圆点等战术弹道导弹。
澳大利亚目前的军队总规模10万人左右,澳大利亚陆军的实力比较弱,虽然规模接近3万人,但主战坦克还不到一百辆,另外拥有上千辆各型装甲车,这个实力在世界上属于非常差劲的。澳大利亚空军的实力略好一些,当前拥有42架F-35A以及60架左右的F-18战斗机,澳大利亚订购的F35总数量为72架。澳大利亚海军的实力还算不错,拥有2艘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12艘护卫舰以及6艘“柯林斯”级常规潜艇。
从军事实力来看,十个澳大利亚也比不上俄罗斯,俄罗斯具备碾压性军事实力优势,不过从实战的角度来看就是另一回事了。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相隔上万公里,澳大利亚自然没有跑到俄罗斯周边击败俄罗斯的实力,但俄罗斯想跑到澳大利亚附近将其击败也很难。俄罗斯在澳大利亚附近没有可用的大型军事基地,因此俄罗斯空军的战斗机大部分用不上,陆基战术弹道导弹也用不上,由于飞行路途太过遥远导致战略轰炸机的打击频率也不会太高,主要的作战还是依靠俄罗斯海军。
俄罗斯海军目前仅有1艘航空母舰,搭载的是二十余架米格29K和苏33舰载机,但这些舰载机的性能在澳大利亚的F35和F18面前没什么性能优势,并且处于规模劣势,无法依靠这一艘航母击败澳大利亚空军夺取制空权,当然俄罗斯可以通过空中加油的方式用空军战斗机支援,但俄罗斯空军的战斗机要想从本土起飞前往澳大利亚作战并且返回,至少需要经过4次空中加油,因此空军战斗机的支援规模极其有限,但俄罗斯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可携带远程巡航导弹在数千公里外对澳大利亚的目前发动打击,并且依靠自身的航程完成打击后返航,但这样的打击属于战略级别的,无法持续、大规模地进行。
俄罗斯海军可以组成以1艘航空母舰为核心、数艘远洋补给舰再加上十几艘各型潜艇和十几艘导弹巡洋舰、护卫舰组成打击编队,在空军战略轰炸机的支援下,利用机载巡航导弹和舰载巡航导弹对澳大利亚的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发动防区外打击,摧毁澳大利亚海、空军的作战能力,以目前澳大利亚海军的实力来看,无法出海击败这样一支俄罗斯海军舰队。不过击败澳大利亚海军、打垮澳大利亚空军基地不等于完全赢得了战争,因为俄罗斯显然没有登陆澳大利亚的实力。
这样跨越万里的两栖登陆作战是非常考验一国综合实力的,上世纪的马岛战争英国海军精锐尽出,也只是拿下了距离阿根廷几百公里远的马岛,当时的英国完全没有登陆阿根廷本土作战的能力,今天的俄罗斯也同样如此。若想登陆澳大利亚进行作战,至少需要通过海运和空运的方式从俄罗斯本土向南太平洋运输十万人以上的兵力和大规模的作战装备,并且要经过一场高强的抢滩登陆作战,俄罗斯军队目前显然没有这样的跨洲际大规模兵力投送能力。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提到这个问题,那就得看你问的是历史,还是小说。小说和历史是截然不同的。
一,小说《水浒传》1,梁山方面
按照小说《水浒传》,梁山上的带兵头领后来有108人,军兵达到十万人,加上家属,梁山巅峰时期最多给他算十五万人。
根据小说描述,王伦控制梁山时,就是王伦、杜千、宋万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个小喽罗。
晁盖做主梁山时,有三五千兵马。
宋江控制梁山时,人马迅速扩大。到“三打祝家庄”时,梁山投入兵力大约有八千多。
打高唐州时,梁山投入了将近一万人马。
大军出外攻伐,梁山想必至少也得有两三千人马留守吧?这么算一下的话,梁山这时的总兵力应为13000人马。加上打不了仗的家属,估计得有两万人。
第二次攻打曾头市时,梁山投入兵马有两万两千多。
梁山大聚义时,山上总人马大概有三万人。
接受招安前,燕青曾和宿元景说过一句话:“梁山泊十万之众皆感大恩!”
按理说,燕青是梁山上的人尖子,梁山总兵力这是梁山的最高机密。燕青不可能那么真心实意地告诉一个外人。但是,燕青是奉了宋江将令说的这番话,为了表示忠心于朝廷,燕青又不至于和宿元景说谎。故此,即使梁山当时没有十万人,八九万人应该是有的。
梁山接受招安后,书中描述有数千人选择了拿钱回家。这数千人最是不好猜测的,咱们取个半数,就按五千人算。
征讨方腊时,这是作者最后一次写梁山人马总兵力,约为六万五千人。宋江带领一路,30000人;卢俊义带领一路,30000人;石秀等人带领一路,5000人。
那么,按照这种说法,梁山最鼎盛时期,人马应为七万人左右,加上家属,十万人应该差不了多少。
2,方腊方面
小说里交代过,说方腊有几十万人马,这显然比梁山人马多了好几倍。
另外,方腊据说攻占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五十二县,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了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同样比宋江盘踞的那个小地方水泊梁山强大得多。
方腊手下,头领尽管只有小说里描述的石宝、邓元觉、王寅、司行方、方杰、厉天闰、庞万春、吕师囊等八大将,但军兵却拥有数十万人。别的不说,单单从人数上,就比宋江的梁山人马多得多,可谓是兵强马壮。
在冷兵器时代,人多势众就是首要的长处。只要人多,有能耐的人才相应也多;人少,人才就不会太多。另外,人多还有个好处,就是声势浩大,别说打仗,只要看见密密麻麻的人马,对方就得首先胆怯。
二,真实的历史1,宋江起义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宋江起义应该是一个规模非常小的起义队伍。一开始说是36人,后来有人考证说36人应该是头领,下面的人马肯定还有。否则,36人绝不可能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引起朝廷恐慌,最后又招降他们。至于宋江起义军究竟有多大规模,已经无法考证。只是可以确定的是,人数肯定不是很多。
2,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同样,爆发于北宋末年。
方腊是睦州青溪人,据传他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在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中极有威望。
宋徽宗时,他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也有传说方腊自己就是个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 “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老百姓受不了了,只能揭竿而起。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只要见到当地官吏及其爪牙,就全都杀掉。
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群起而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掠地,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了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旬日,就是十天,这里应该是指在很短时间内。不旬日就达到了几万人。可见,方腊起义,其规模根本不是宋江起义可以比拟的。
宣和三年,在宋军的围困下,方腊被俘,但是,其余部仍然还在继续战斗。也就是说,方腊起义还延续了一段时间。
三,关于宋江征讨方腊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史学界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一直有两种看法存在。
一种看法是,宋江起义规模很小,而方腊起义,规模显然比宋江起义大得多。宋江带兵征讨方腊的可能性根本没有。即使有,也是配合官兵行动,不可能单独征讨。
另一种看法是,宋江征讨方腊的可能性很大。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讨方腊之事。但据《东都事略·徽宗纪》载,朝廷是先平定的方腊起义,然后才平定宋江起义。
《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定方腊之后,参与平定了宋江的战斗。以此推断,宋江便不可能去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
当然,有些学者认为,宋江的确是被朝廷先平定的。不过,宋江是受了招安,然后征讨的方腊。后来,宋江不满朝廷,又重新起义了。这才有了朝廷先平定方腊,后平定宋江的这个过程。
四,为什么宋江起义有这么大的影响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既然说宋江起义规模很小,那为什么宋江起义会对后世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而规模比宋江起义大很多的方腊起义,反倒不太著名呢?
这里有个缘故。就是宋江那个绰号,可以被当时的统治者拿来利用,愚弄人民。
1,宋江的绰号
宋江的绰号是“及时雨”、“呼保义”。及时雨,这个容易理解;就是他喜欢交朋友,有江湖朋友落难了,只要遇到宋江,那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滋润的雨水,就像及时雨。
但“呼保义”,就不是所有人能够理解的了。呼保义的原意是:呼群保义。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要呼唤众人对皇帝保持忠义,保守作为大宋子民应有的“义”。说白了,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当大宋王朝的顺民。
那他为什么还要起义呢?因为有那些贪官污吏存在,他们当不了顺民,因此就应该“反贪官”,但不能反皇帝。
显然,宋江是忠于皇帝的,一心企盼招安报效朝廷,故不“僭侈”自称为王;故此,宋江的“忠心”被朝廷认为是可以利用的。就从宋江把晁盖原来的“聚义厅”改为后来的“忠义堂”,也可以看出来。
2,宋江起义的36人
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儿火张横,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鞭呼延灼,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立地太岁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弘,拚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晁天王晁盖,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
3,官府的推波助澜
在宋江起义被平息以后,南宋时期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这显然是官方主持或授权做的。把宋江起义这段历史演绎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小说《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被选入后来的学校教材里,在学生之间口口相传。
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准确地应该称晁盖起义。因为原来36人起义,本就是晁盖领的头。但是,晁盖在小说中绰号是“晁天王”,在历史上的绰号是“铁天王”。那意思显然是要和大宋皇帝作个生死对头。
这和宋江的“呼保义”恰恰相反,这也就是官府扬宋(宋江)贬晁(晁盖)的原因。
因此,不管是《大宋宣和遗事》作者,还是小说《水浒传》的作者,他们都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他们认为,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不是因为皇帝不圣明,而是因为贪官污吏胡作非为。故此,他们主张对皇帝保持忠义,维护皇帝的最高统治,这才有了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小说,都极力赞扬宋江,而贬抑晁盖。
《大宋宣和遗事》里更是把起义的36人排名,以宋江为首起头,而把晁盖排在第34位。这件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起义,也被由“晁盖起义”换成了“宋江起义”。
五,结论总之,说到“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更厉害?”这个问题,那就得看你是指小说,还是指历史。
如果是指小说,那显然是宋江的梁山人马阵容强大。他们尽管人数不如方腊,但他们最终剿灭了方腊,这尽管不一定是事实,但作者凭着他的生花妙笔让你相信了这件事。
假如是指历史,那显然是方腊的阵营更强大、更优秀、更厉害了。方腊起义军,最辉煌时人数达到近100万人,这绝不是宋江起义可以比得了的。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开始,到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其主力被宋军镇压下去,其余部仍然还在继续战斗。
宋江起义,发生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五月。36个头领,即使一人带领一万人,满打满算也就是36万人。
因此,两个阵营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1962年印度被打的大败而归?
说起来,印度这个国家还是比较奇葩的,从印度河文明产生之后,一波又一波的外来民族就接踵而至。总之印度历史说白了就是一部血泪班班的外来民族侵略史。
在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印度都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名称。更悲催的是印度的独立也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通过民族革命的手段取得,而是英国殖民者“大发善心”恩赐的产物。这就造成了印度这个国家独立后,一直到今天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民族心理,总结起来说就是“自大”而又“自卑”的矛盾结合体。
因为印度的独立是英国殖民者恩赐的产物,所以英国允许印度独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安什么好心,不但允许印巴分治,还遗留下了一个克什米尔问题,至今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头疼不已。这也是老牌殖民者为了控制殖民国家一贯玩弄的所谓“平衡”伎俩。
好在印度基础不错: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上南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就让印度在独立后自信心膨胀:一心要做南亚地区的霸主和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强国。上世纪50年代尼赫鲁倡导的不结盟运动就是印度想当第三世界领袖的政治图谋。那时候新中国也刚刚建立不久,印度想得到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支持,中国也想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所以中印两国各有需求,一度关系走的很近,还曾有过一段甜蜜的蜜月期。
说实话,在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和印度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争端,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两国之间,广袤的喜马拉雅山区绝大部分都不适宜人类生存。所以中印双方之间连一块界碑都没有,边界一直实行的是模糊管理。自从1858年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后,由于英国不断蚕食中国领土,这才为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1914年,中国辛亥革命成功不久,英国在中印边界的民族地区策划分裂,并以探险、测绘为由进入中国领土,在地图上画出了“麦克马洪线”、“约翰逊线”等,说那是中印边界线,这些乱七八糟的鬼画符,把属于中国的12.5万平方公里划给了印度,这个面积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但是中国历届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些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我们认为喜马拉雅山麓才是中印国界,而英国却把喜马拉雅山山脊作为中印分界线。
但由于那时候印度没有独立,所以英国主张的非法边界线也就是说说而已,并没么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倾尽全力在打那场关系国运的战争。已经于1947年独立的印度此时却在背后捅了中国一刀:公然出兵占领了麦克马洪线的南侧,等于是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但我国本着与邻为善的原则还是不愿意和印度闹僵。为和平解决中印领土争端,周总理四次访问新德里,共同制定了两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老人家也给印度外交部写亲笔信,说:“总而言之,中国和印度是友好国家,过去一千年如此,相信今后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如此。”
我们的推心置腹,印度却并不领情,不接受中方搁置争议的建议。1960年,印度再次向中国提出了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无理要求。
此后,中国开始了3年自然灾害。在这期间,1961年,尼赫鲁宣布了他的“前进政策”,要把印度的国界线尽一切可能向中国推进。1962年,印度步步逼近,在中印边界争议地区部署了20多个据点,有些据点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些已经到了中国哨所的背后。
再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结果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印度的实力支撑不起它的野心。从1962年10月19号傍晚,中国各参战部队抵达克节朗河北岸,进入战斗准备开始,截止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中国取得了全胜。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那么印度既然已经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已经失败了,为什么今天还要再次对中国进行挑衅呢?在我们眼里,印度这是纯粹有点自不量力,其实站在印度立场上也很正常,具体原因如下:
1、印度从来没有认真分析在1962年战争中失败的根源,错误的结论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
如果说中国对印度自卫反击战开战前,印度是自信心膨胀,战争失败后,印度猛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向了极度自卑。印度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可怜的受害者,在国际上到处诉苦。国内宣传也是如此。印度国内长期流行一种说法:正是中国背叛了印度的信任,才袭击了印度在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的防线。这就造成印度国民普遍没有对1962年中印战争失败的根源进行过真正的反思。
印度政府在1992年发表了一份官方历史文件,印度国防部历史局还编撰出版了一部书籍《印度:1962年与中国冲突的历史》在这两份文件中,印度政府都认为:装备恶劣、准备不足的印军是被迫对抗优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直以来印度军方分析家普遍觉得: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情报设施不足,不清楚中方的力量、机动能力和战术,还有就是中国的人海战术是导致印度失败的主要因素。
所以当印度觉得自己已经克服了1962年的那些不足后,就会再次蠢蠢欲动。
2、印度国内涌动的民族主义情绪是中印边界争端高热不退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为印度这种奇怪的民族心理造成了印度国内一直有一股强烈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再加上这几年印度在莫迪政府的领导下,印度经济发展的不错,又大量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然后民族自信心又一次膨胀。所以印度参谋长辛格才会叫嚣:今天的印度早就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
印度是个没有长远战略的国家,历史上也很少有大一统的时候,所以印度在处理大国关系时往往显得鲁莽和笨拙。我们要高度警惕不成熟的印度政治家在国内民族主义的裹挟下可能会采取的冒险行动。
3、印度对国际形势的误判可能是印度挑衅中国的原因之一
1962年印度之所以挑战中国,就是误以为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经济形势很困难,没有力量和决心与印度争夺极为边远和艰苦的喜马拉雅山区,所以才敢于采取军事冒险行动。当然结果告诉印度政客,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在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上面向来就不会含糊。
现在的情况和1962年有很大相似之处:目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矛盾早就浮出了水面,中美贸易争端也搞得如火如荼,加上美国在南海和台海地区的施压,在印度看来中国在应对美国方面就已经力不从心,没有精力两线作战,因此中国目前没有能力应付印度的挑战,所以印度才会表现的如此咄咄逼人。所以我国为了防止印度铤而走险,有必要展示我们的霹雳手段和坚强决心,以打消部分印度政客和好战分子的侥幸心理和冒险念头。
4、印度国内的矛盾迫使印度政客通过挑起中印边界矛盾以达到转移国内实现的目的。印度这些年引以为傲的就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就将印度打回了原形。如今印度国内疫情横行,每日感染人数居高不下,未来的日子里很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心。在疫情打击下,印度经济衰退,失业人口大量增加,老百姓生活严重下降,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所以印度政府需要找到一个让印度民众宣泄不满的排泄口,以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程度。边界争端就是最好的由头,这也是为什么近一段印度不单单是和中国发生了边界争端,和尼泊尔、巴基斯坦的边界争端也同时发生。如果不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像印度这样四面树敌,要么是印度政客真的疯了,要么就是有更大的图谋。
若泽林斯基当选乌克兰总统?
喜剧演员泽连斯基极有可能于4月21日的第二轮选举中击败波罗申科,当选乌克兰总统?多数人都这么认为,毕竟他在首轮的得票率是波罗申科的将近二倍。那么,泽连斯基当选总统后首先访问的国家会是哪一个?不会是美国,也不会是法国,更不是俄罗斯!无论是泽连斯基,还是波罗申科当选新一任的乌克兰总统,首先得去拜的“码头”是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实际的领导者德国,得得到默克尔的赏识与支持,因为掌握着乌克兰的未来命运的并不是俄罗斯、美国,而是德国!
按照外交惯例,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的首访国家必然是该国最重要或最重视的外交对象国,在该国的外交秩序里的地位最高,属于头等舱里的VIP级别,反应了该领导人、该国的外交取向与政策。
俄罗斯是乌克兰搬不走的邻居,俄乌关系对于乌克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泽连斯基若是当选为总统,首访的国家会是俄罗斯,或者应该是俄罗斯。泽连斯基绝对不会干此等的蠢事。理由有两个:
1、泽连斯基是在乌克兰东部俄语去长大的,俄语流利,但乌克兰语讲得不流利,而且他的后台老板、乌克兰寡头科洛莫伊斯基与俄罗斯前副总理、现总统助理苏尔科夫(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实际控制乌东顿巴斯地区的操盘手)及多位普京的好友的俄罗斯寡头关系密切,所以,泽连斯基在乌克兰不仅被称作科洛莫伊斯基的傀儡,还被称为普京的“意中人”,关于他“通俄”的传闻、指责喧嚣尘上,如果他首访的国家是俄罗斯,岂不是坐实了“通俄”的传言与指控?这绝对是他无法招架的政治灾难!
2、自从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实际控制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后,俄乌两国反目成仇,早已从斯拉夫兄弟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反俄抗俄在波罗申科的推波助澜下早已成为乌克兰的主流民意,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无力,也不敢与这样的主流民意对抗,否则就是政治自杀。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俄乌激烈对方,俄罗斯重创了乌克兰,现在的乌克兰已经是最坏的乌克兰了,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了,加上乌克兰的主流民意的彻底反俄、亲西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命运、政策走向已经不再具备支配性的影响力了,早已雪崩式地下降了,越来越有限——俄罗斯不是乌克兰的优先发展对象,而是不得不对抗的仇敌。
泽连斯基的首访国家既然不是俄罗斯,那会是美国吗?毕竟乌克兰与美国的关系很密切,美国也一直在乌克兰搞事,挑衅、对抗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泽连斯基肯定也不会首访美国,因为他与美国的关系很浅,亲美才是波罗申科的标签,与美国的关系才是波罗申科的强项。更重要的是泽连斯基看起来像是普京的人,特朗普,以及美国异常强大的反俄精英对他是有疑虑的,就算他想首访美国,美国也未必会接受,而是会先对他听其言,观其行一段时间再做打算。
既然如此,泽连斯基有可能首访法国吗?4月1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的爱丽舍宫先后会见了远道而来的泽连斯基与波罗申科。马克龙先会见了泽连斯基,两人相谈甚欢,马克龙对泽连斯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给予了很高的赞赏,这是由于马克龙判断泽连斯基会当选总统,与泽连斯基搞好关系,提升法国对乌克兰的影响力。会见万泽连斯基之后,马克龙也会见了从德国赶来的波罗申科,但马克龙对他就冷淡多了,两人的会见是标准化的外交套路,与会见泽连斯基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泽连斯基尽管受到了马克龙的热情礼遇,但法国对乌克兰的影响力实在有限,法国的经济也是千苍百孔,无法给予乌克兰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即便是在明斯克协议(德国主导,法国、俄罗斯、乌克兰参与)当中,法国也只是打酱油的角色,是标准的德国的陪衬。国家的交往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说一千道一万,泽连斯基都不会把法国选为他的首访对象。
泽连斯基首访的国家,其实跟波罗申科的选择会是一样的——首访对象是德国,首先去“朝觐”德国总理默克尔!波罗申科是乌克兰的亲美派,他若当选,理应首访美国,拜见特朗普,但他不会这么做,而是必定会首访德国,先拜见默克尔。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乌克兰具有主动性影响力的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美国,而是德国!美国更像是搅局者,其扮演的角色是德国的协作者。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实际控制顿巴斯后,遭到了美欧的严厉制裁,但美国的制裁对俄罗斯的影响有限,实际上是德国主导的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导致前几年俄罗斯的经济大幅衰退。
对乌克兰的影响力,最具统治力的是德国——乌克兰能不能加入欧盟关系着乌克兰未来的命运,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德国,而不是法国,对此,亲美的波罗申科看得比谁都更明白。4月12日,波罗申科先到柏林,拜见默克尔,默克尔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把自己的接班人、有“小默克尔”美誉的基民盟秘书长卡伦鲍尔(默克尔卸任总理后,卡伦鲍尔最有可能当选为下一任德国总理)介绍给波罗申科,让波罗申科与卡伦鲍尔建立起紧密的政治关系,甚至是私人交情。波罗申科见完默克尔、卡伦鲍尔后,才匆匆赶往巴黎见马克龙。
对于进入第二轮总统大选的两位候选人,默克尔及其接班人卡伦鲍尔为何只接见了波罗申科,而没有接见风头更强劲的泽连斯基?或许是默克尔认为在4月21日的第二轮大选的胜利者是波罗申科,而不是泽连斯基。或许你可能觉得默克尔是不是老眼昏花了,竟然会认为波罗申科能击败泽连斯基当选总统?还真不是,难道老江湖的默克尔的政治智慧、眼光还不如隔壁的马克龙吗?绝无可能。她这样下注,押宝,肯定是有着充分的认识与判断的,不是率性之举。再说,乌克兰的总统大选向来变幻莫测,一切皆有可能,这在2005年的乌克兰总统大选中,在尤先科与亚努科维奇的身上验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