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
首先,我声明一点,我对地理和历史所知甚少,我高中毕业已经快四十年了,上学的时候学的那点都还给老师了。
其次,隋炀帝为了游玩,命人开凿了大运河,出发点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大运河的确给我国的水路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唐朝以后可能对水路运输以及相关的设施建设比较重视。
第三,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讲,强大而持续的买方市场,应该是泉州港没有没落的根本原因。例如:宋代都城汴梁,其水系四通八达,有“古代东方威尼斯”之称;南宋迁都又到了水光涟漪的杭州;到了明朝,更是将水路运输推向了极致,不光有水上“丝绸之路”,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
以上说法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谅解。
为什么泉州会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是古代一个重要港口。她兴起于唐、盛于宋,宋末元初到达顶峰,是当时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九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考尔大贝,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中国的贸易大港,自南而北的排列顺序是:一交州,二广州,三泉州,四扬州。以后又有变更形成了广州、泉州,明州(宁波)三港竞争的局面。北宋初期,三港以广州最盛,明州次之,泉州居后。北宋中期,泉州港开始赶上并超过明州,跃居全国第二。南宋初年又逐步赶上广州并驾齐驱。南宋末年,泉州一举超过了广州执全国对外贸易之牛耳,进入极盛时期。直至元代,泉州港还一直领先于国内渚港。
马可波罗笔下的泉州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仕元十七年,经常出使邻国并巡视全国各地。他于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921年)奉忽必烈之命,护送科克清公主下嫁波斯,从泉州的后渚港出海归国。归国后,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个游记中,泉州是他介绍的重要城市之一。马可波罗此行是从行在(杭州)出发,经信州(江西上饶)进入福建,然后从格陵(建宁)、武干(尤溪)、温敢(永春)而后到达泉州的。这时,泉州正处在对外通商贸易的全盛时期,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也频繁出入,一片繁荣景象。马可波罗说,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运载的胡椒,一般的国家每次只运去一船,而“剌桐港者,则有船舶万余”艘,其繁荣兴盛可与亚历山大港媲美!泉州的“剌桐缎”畅销于南洋、印度和欧洲。迪云(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泉州的对外贸易营利很高,政府可得巨额税收,是元朝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那时,泉州等地还使用纸币,是重要的流通媒介。马可波罗还注意到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均甚为流行。在民间所见的大都是“偶像教徒”,这大概是指佛教而言。这与泉州古称“泉南佛国”可谓不谋而合。在经过温敢(永春)、迪云(德化)时,马可波罗印象颇深。他说永春“制糖甚多”,除供应本地居民外,还运往汉八里(北京)“以充上供”、可见在那时,永春的制糖业是相当发达的,在德化,马可波罗注意到那里流行的方言,只有当地人才能理解,虽然写成文字就可看懂,但在外人看来则充满了神秘感。马可波罗离开泉州后,一路上历尽艰辛,辗转了二年多才到达目的地——波斯,而后又海陆兼程,于元元贞一年(公元1295年)才到达了久别的故乡意大利的威尼斯。古港鼎盛起宏图如果说,剌桐港在唐代崭露头角,已经成为中国四大商港之一;那么,到了宋元,剌桐港的艨艟巨舶则穿越滚滚洪涛,生机勃发地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宋人谢履的《泉南歌》:“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描述对外通商贸易的繁荣景象。宋代的泉州海外交通,畅达东、西大洋彼岸。宋时泉州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到了元代则发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当时从这一海上通商门户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宝、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泉州名产剌桐绸缎、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主。剌桐港极盛时期的能商贸易非常活跃,到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市舶税利高达100万缗,在国库财政收入中占有可观的地位。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魅力,把古泉州人的目光从黄土地引向蓝色的海洋,开始到茫茫大海上去寻找新的生存发展道路呢?要解开这个历史之迷,不能不探究剌桐港鼎盛的成因。其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泉州座落于晋江下游北岸,东临大海,与台湾一水相隔。泉州湾海岸线曲折漫长,水道深邃,拥有“三湾十二港”,足以吐纳自如地任由中外商船出入,具备一个天然良港的基础。其二是通往内地的水陆交通也较为便利,当地物产资源丰富,拥有享誉遐迩的名牌产品,而长江下游内陆腹地也可源源不断地供应充足的货物,这就为中外客商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可观的市场和商品。其三是社会安定,民风纯朴,比起当时中原战乱迭起、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社会现实,古泉州真可称为一块不可多得的黄金宝地。其四是泉州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高超,罗盘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外商船可以比较安全地进出剌桐港。其五是朝廷重视对外通商贸易,颁令保护外国商人,并设立市舶司机构,委派得力官员执掌吏治与海关、税务。古港勃兴的原因可能还有许多,而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则是:滨海而居的泉州先民,显然揉合了古越人的机智灵活和北方人的剽悍骁勇,因而形成了一种富于开拓精神的襟怀和敢干闯荡江海的胆识与气魄。他们冲破狭隘的本土观念的樊篱,无所畏惧地跨越惊涛狂澜跋涉荒岛绝域,成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蕃汉杂处的“国际城市”在宋元时代,因为对外交通贸易的空前繁荣,到泉州来经商、传教、创业、致仕及至长期定居的外国人,数以万计,诺大的泉州城,到处可以看到外国人盖的宅第、开的店铺、建的教堂、庙宇,就连城外一带,也随处可以见到他们的墓葬群,丛集密布,比比皆是。因此,把当时的泉州,看作蕃汉杂处的“国际城市”,是不会过分的。当时,来泉州的外国人,以阿拉伯人居多,其次是波斯、印度、印尼及东南亚一带的人。他们多数集中居住在商业繁盛的城南一带,所以这一带当时被称为“番坊”。中国政府对居住这里的外国人关怀备至,让他们以民主的方法推举“番长”,以管理外侨内部事务,协调其利益,还为政府承担招徕外商,发展贸易的使命。这些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与泉州人民友好相处,互相扶持,兴办各种事业,对泉州的发展做出贡献。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987年)天竺僧罗护那航海到泉州,“竟搞金缯珍宝以施”。僧一不有“买隙地建佛刹于城南”。有些比较富有的外国人,视泉州为第二故乡,以其雄厚的资财,从事泉州的建设,帮助泉州当局解决困难。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泉州奉上之命造船,晋江知县苦于经费无措,准备辞职。后来,因为得到“诸番寓居者义之,咸助其役”,结果出现了“舰就而民不知”的奇迹。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2年)侨商还出资大修城垣,使得泉州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那个时代的骄傲。那些定居下来的外国人,有的与泉州人通婚,生男育女,成了民族融合的先驱。泉州民间素有“半南番”一语,就是专指这些中外混血儿的。外国人还在泉州东门和南门一带,建立公墓,“以掩胡贾之遗骸”,——并得以长期保存,虽改朝换代,亦不毁弃,成了后代研究泉州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3]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是哪里?
福建省的泉州市。
宋元时期,中国的东方第一大港是福建省的泉州市。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获选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天津东方之珠洗浴门票多少钱?
天津东方之珠洗浴门票50元而且包餐
泉州为什么是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地理位置: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它靠近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门户。
对外贸易:自唐宋时期起,泉州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在唐宋元明等朝代,泉州港口繁忙活跃,连接着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使泉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
海商文化:泉州以其独特的海商文化而闻名。自古以来,泉州的商人们远赴海外,积极开展贸易活动,形成了强大的海上商业网络。海商文化的繁荣使泉州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并为当地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港口建设:泉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港湾条件,有便利的水运交通。历代政府也注重对港口进行建设和改进,例如修建码头、船闸等,提升了泉州港口的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泉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城市,在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