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局势,中国在1992年与哪一个东北亚国家正式建交?
韩国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究竟是什么变故让韩国如此卑躬屈膝?
不管棒子有时候表现得不可理喻,卑躬屈膝,肯定是他们的宿命。
1,特朗普穷凶极恶。这是日韩德以及美帝一帮喽啰的终极梦靥。
说到底,美帝是新的殖民统治。驻军,是明摆在和尚头上的虱子。
对于美帝来说,特朗普的极端行为吓到了他们的喽啰。因此我们看到,安倍一直是卑躬屈膝。
2,拜登阴险毒辣。老谋深算。谁敢想象美帝竟敢炸毁北溪输油管道;谁敢想象美帝会挑起俄乌战争,牢牢掌控战争进程;谁敢想象美帝竟然会对北极熊、东方龙同时出手,两线作战?谁会想到,美西方竟然抛弃了所谓保护私人财产的假面具?
3,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美帝的喽啰一个个噤若寒蝉,谁会想得舒尔茨强颜欢笑,帮着美帝数钱?谁会想到瑞士竟然撕下了装了一百多年银行保密的面具?
这就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这些国家的表现,反倒是显得尹锡悦的卑躬屈膝没有那么可耻。
全世界东北亚总人口有多少?
三亿多人。
东北亚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东亚东北部地区,为东亚所属的二级区域,日本韩国称为北东亚,其范围可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根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定义,东北亚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之后,苏联解体,中国复兴,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这里有广泛的地缘利益,激起了大国的觊觎和争夺,今后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人狼恶搞剧情解析?
《人狼》是金知云执导的动作电影,讲述了韩国和朝鲜经过了7年的准备即将成立统一政府,而周边国家中的赞成势力和反对势力之间矛盾激化,从而引发了东北亚局势动荡。
反对统一的势力用自制炸弹展开游击式的恐怖袭击,与警方组成的特种部队展开较量的事。
和许多同类型作品类似,押井守在1999年的经典动画《人狼》不只是基于架空历史的科幻作品,而是通过描绘那些处在非常情境下的残破的灵魂,以此实现对人性本质的挖掘,拷问与升华,为作品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反思,以及(对官僚制度的)强烈批判属性。在这些作品中,背景和气氛往往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要比故事本身更有吸引力。出于同样原因,由于叙事手法上的不同需求,许多日本电影所选取的题材和开发方向,其实并不是大银幕的最佳选择。
韩版《人狼》开始部分还原度非常高,暴乱冲突和把人打成筛子都和动画一样带感,但随后进入剧情阶段改动较大,看得出导演是为了符合商业片气质,把剧情做紧张、做复杂,把原先埋在后半段的伏笔都提前展示出来,也动作戏也明显增多,票房失利不能单纯怪金志云,如果照动画版的节奏铺垫太久吸引不到吃爆米花观众的(其实大量的铺垫、最后的反转也是动画版的成功之处)。
韩版《人狼》想要达到的目的,其实是和美版《攻壳机动队》一致的:在保留原始素材的思考性的同时,为电影增加更加现代的科幻惊险刺激元素。但二者最终达到的终点也是一致的:除了激似原作的开场,越拍越迷失。没有好的背景和氛围做底子,整个故事就会缺乏根基和敷衍,说理变成了动动嘴皮子,缺乏由内而外的说服力。
换句话说,金知云眼里的《人狼》,不再是黑暗而压抑的政治世界和棋子博弈,而是个人出逃和情感抉择。与前者相比,后者虽然格调更低,但显然更容易被商业化——这也是电影最终成品的模样:一部典型的韩国现代动作惊悚电影,有着炫目的枪战和动作场面,有着精致的服化道,有着通俗易懂的(爱情)故事,但就是不像那个充满危机的,逼仄的人狼世界。
显而易见地,金知云对《人狼》有着很大的野心,否则电影就不会花上接近80%的时间,去试图从动画素材中重新组织,改写成一部富有时尚感的动作大片。但不幸的是,这本身就是一大失误:故事与背景的脱节,角色关系的失焦和缺乏深度,这都让脱离了原始文本的《人狼》,丧失了任何可能的魅力。
在这一点上,韩国的破坏性改编,和好莱坞的破坏性改编,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狼》的问题,其实和大多数平庸的韩国商业电影是类似的。电影在制作上并没有什么短板,视觉效果出色,演员表演也远远称不上难以入眼,观感也并不糟糕,但就是难以留下任何深度去让人反复观看,更不用提反复思索了。
而与其描述社会动荡和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金知云更愿意去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浪漫感情。就连故事主线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对抗”,也要为其让位。结果就是《人狼》这部理应关注国家机构内部冲突的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冲突存在。这种华而不实的调性,与真实到残忍的原版动画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本片的摄影、调色和《攻壳机动队》很像,但我认为完胜后者。《攻壳》一直是沿用了动画版的色调,偏蓝。而《人狼》在下水道、在咖啡厅却不拘泥于单一色调,而随故事转换。而最厉害的是,所有这些转变并没有离开原动画的色调,很多场景都有一种虚实难辨的状况、这一点在顶楼咖啡厅场景特别明显,这里被特意隔出来形成了一个于其他世界都不一样的感觉,用以表现这是男女主角在现实挤压下自我创造出的一个虚假的家。我认为以摄影和调色来说,韩国已经超过了好莱坞。
电影版的阵容和制作其实很对得起原著,虽然将故事背景改动了一下,不过大体剧情还是很致敬原版。另外结局的意外其实也是给真正爱这么动画的人弥补了当初的遗憾把,电影中间和结尾响起片尾曲时那种莫名的感动还在。虽然评分很低,但是真正给高分的估计也只有当年真正爱原版的朋友们吧。
为何比打匈奴还费劲?
我不知道题主是如何得出汉灭朝鲜比打匈奴还费劲这一结论的:匈奴是汉王朝的老冤家老对手,说双方是世仇也毫不为过。当汉高祖刘邦还在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时匈奴人就趁虚而入占据了河套平原,刘邦坐稳皇位之后曾试图北伐匈奴,然而却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最终不得不以屈辱的条件向匈奴人求和。白登之围作为汉匈之间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就此在汉王朝心目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而在刘邦死后匈奴单于冒顿又致书调戏寡居的吕后则使汉朝倍感屈辱。白登之围和匈奴致书事件作为汉初的两大国耻使汉朝君臣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以致于汉朝历经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连续四代君主七十余年一直被匈奴压制,直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才展开对匈奴的战略反攻。事实上即使是在汉武帝展开对匈奴的战略反攻后打得也并不轻松:汉武帝在位时期持续四十余年的对匈作战极大消耗了汉朝的国力——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以致于在此之前一直在持续增长的汉朝人口由3600万下降到3200万,如果算上本该增长而未增长的数字,那么汉武帝伐匈奴导致帝国人口减少了近似千万,同时旷日持久的战争也使汉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更为关键的是即使在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后终汉武帝之世也未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否则就不会存在后来的苏武、陈汤、班超等人的事迹了。汉武帝并没终结汉匈战争,事实上从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起汉匈战争前后持续长达130余年。由此可见汉匈战争打得不可谓不艰苦,那么当时朝鲜战场的战况又如何呢?在分析当时朝鲜战场的具体战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汉朝与朝鲜爆发战争的缘由。
话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将朝鲜之地封给了商纣王的叔父箕子。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所谓的朝鲜之地大体在今天辽宁省境内的辽河流域一带,和今天的朝鲜其实并没多少关系。战国中期以前箕子朝鲜的统治中心一直在中国境内的辽河流域。直到燕昭王征山戎、伐朝鲜,辽河流域被燕国占据,箕子朝鲜被迫将其统治中心迁往朝鲜半岛。秦末汉初刘邦在灭秦灭项的过程中曾册封过不少异姓王,可刘邦坐稳江山后就大力削弱异姓王势力,燕王卢绾见朝廷执意削藩,于是索性起兵造反。卢绾兵败后其部下一个名叫卫满的军官逃到朝鲜半岛灭掉箕子朝鲜,开创卫氏族朝鲜。卫满死后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卫满的孙子名叫卫右渠。被卫满灭掉的箕子朝鲜的后裔逃到半岛南部建立辰国。卫右渠时代辰国和朝鲜半岛上另一个小国真番同时上书汉朝表示希望遣使前去中国朝见。卫右渠担心这两个国家投靠中国后会打击自己,所以极力阻挠。汉武帝此时虽集中精力打击北方的匈奴,但对这种外邦慕名来朝之事是不会加以拒绝的,而卫右渠的阻挠行为就令汉武帝异常不满。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涉何抵达朝鲜首都王险城,与卫右渠就辰国、真番遣使朝见一事进行谈判。卫右渠心想:要是我同意让真番、辰国这些小国朝见中国皇帝,那我这个朝鲜半岛的霸主还当得成吗?所以卫右渠对中国使者采取强硬的态度,坚决拒绝汉使者的要求。尽管谈判破裂,作为中国藩属的卫右渠还是派出一位裨王护送中国使团到达汉、朝边境清川江。就在这个时候涉何突然发难——击杀护送的朝鲜裨王。自从张骞立功于绝域以来,大凡出使外国的中国使者,都渴望能立功于异域,博取功名。涉何远涉万里出使朝鲜,结果却两手空空,无功而返,心情很是郁闷,所以心里想道:不如击杀朝鲜裨王,也好回朝领赏。涉何杀死朝鲜裨王后带着首级返回长安,向武帝刘彻回禀。当然涉何编了一套故事,吹嘘自己杀死朝鲜的大将。刘彻听了很高兴,认为涉何是个果断勇敢可用之才,便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辽东与朝鲜接壤,涉何无故杀死护送汉使团的裨王,令卫右渠大为震怒,便发兵攻打辽东。涉何打仗却是外行,面对朝鲜的军队抵挡不住,最后被朝鲜军斩杀。
朝鲜军队公然越境进犯辽东并击杀汉帝国的辽东东部都尉自然引起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勃然大怒,于是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季汉武帝刘彻将全国被判处死罪的囚犯赦免,编入远征军。曾在南越战场与东越战场立下战功的楼船将军杨仆被委任为远征军的海军司令,率领庞大的战船,下辖五万名士兵,从封国齐国出发,出渤海,直趋朝鲜。陆军司令由左将军荀彘担任,从辽东出发,直逼清川江。立功心切的杨仆带领七千人的先头舰队率先抵达朝鲜首都王险城(平壤)。朝鲜国王卫右渠已经做好迎战的准备,据侦察兵发回的报告,汉军在王险城登陆的士兵不过六七千人,卫右渠听了大喜:先把这七千人的汉军吃掉。数万名朝鲜兵向杨仆的滩头阵地发起了强攻,这些齐国来的士兵,看来作战经验比较不足,抵挡不住朝鲜军队的一波接一波的攻击,便逃窜到山里。杨仆制止不住,一转眼的功夫杨仆发现自己快成为光杆司令了,于是也逃进山里,在山里头躲了十几天,等到朝鲜军队退走之后才慢慢找回他失散的部分部队。看来出师不利,有点过于轻敌了,杨仆颇为狼狈。海军出师不利,陆军呢?也很不顺利:陆军司令、左将军荀彘率由辽东士兵为主力的汉军先锋,向汉、朝边境挺进,后续部队是由强悍的燕国、代国的士兵组成,尚未到达前线。朝鲜国王卫右渠在清川江布置要塞,加派军队固守,加强防御工事。荀彘的先锋部队抵达清川江后,与朝鲜军队激战,战斗陷入胶着状态,荀彘一时无法突破朝军的防线。辽东士兵的战斗力差,朝鲜军队一反攻,不少人转头便逃,荀彘气死了,以军法论罪,处死了不少逃兵。
汉武帝刘彻见海陆两军的进攻均受挫折,转而希望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便派卫山作为使节前往朝鲜与卫右渠进行谈判。卫山曾追随霍去病参加过漠北战役,有胆有识。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卫山持汉节抵达朝鲜首都王险城,与卫右渠进行谈判。卫右渠对卫山说:“去年汉使涉何出使我国,我国以礼相待,涉何返回中国时我派了裨王护送到清川江,没想到涉何居然击杀裨王,向皇帝邀功。我国上下义愤填膺,我这才发兵攻打涉何,击杀以谢国人。我正想上书皇帝,请求皇帝的谅解,然而书还未上达皇帝,汉军就已经抵达国境线了。”卫山说:“皇帝陛下委派我前来,就是希望能和平解决这个事情。”卫右渠向卫山顿首谢道:“皇帝英明!汉军抵达国境线,我本是想投降,但又怕汉军大将使诈趁机下毒手,现在阁下持节而来,请准许我派遣太子入中国,面见皇帝,我国愿意归降。”卫山听了自然非常高兴,于是迅速派人快马飞报武帝。卫右渠于是准备了五千匹上好的马作为呈献给皇帝的礼物,由太子率一万名士兵,准备渡过清川江,前往中国长安,朝见皇帝。到了清川江畔,对岸的荀彘已经得知朝鲜太子准备入中国,但看到一万名护送太子的朝鲜兵才手执兵器,心里暗暗想到:“既然要到中国晋见皇帝,还带这么多军队,兵戈在手,这是干嘛?这象投降的样子吗?难道是……想对我发动袭击?”于是荀彘派人前往传话:“你们既然已经投降,那就不要持兵器进入中国了。”涉何击杀裨王的前车之鉴令朝鲜太子不寒而栗,他带上一万名士兵带着武器就是怕汉使者及将军重演涉何击杀裨王的一幕。现在荀彘要求一万名士兵放下武器过江,万一汉军翻脸不认人,这一万人过了河,岂不被杀得片甲不留?双方都对对方极度不信任,朝鲜太子迟疑了许久:不行,决不能冒这个风险。在他眼中汉朝将军的信誉是靠不住的。他坚持要允许护卫队保留武器,而荀彘则坚决予以拒绝。
朝鲜太子一怒之下决定不渡过清川江,返回首都王险城。这意味着汉、朝之间的谈判破裂了。和谈未果,战争继续进行:悍勇无比的燕国与代国兵团陆续抵达朝鲜战场。荀彘的大军兵力充足,武器精良,对清川江再度发动强攻,终于突破朝鲜的清川江防线,朝鲜军队退守王险城。荀彘兵临王险城下。此时楼船将军杨仆的主力舰队也在朝鲜登陆,杨仆率领大军也打到王险城。荀彘从西北方向进攻,杨仆从南面进攻。鲜朝军队的战斗力颇强,拼死抵抗,卫右渠坚守王险城,王险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城中粮食充足。荀彘、杨仆围城数个月,仍然无法攻破王险城。此时汉军的指挥中枢的缺点暴露出来了。当时武帝刘彻任命荀彘为远征军陆军总司令,杨仆为远征军海军总司令,相互不受对方节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帅,这导致了前线上协同进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杨仆对攻坚战态度消极,主张与朝鲜和谈,逼迫卫右渠投降。所以杨仆时不时派出使者进王险城,与卫右渠见面,要求卫右渠投降。荀彘则是个主战派将领,他凭借燕、代的悍兵,对王险城展开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进攻。但南线的杨仆却总是按兵不动,荀彘很恼火,便派人前往杨仆军中,要求与杨仆约定总攻日期,在南、北两面同时发起。杨仆每次都答应了,但荀彘发起总攻时,杨仆还是按兵不动。杨仆之所以屡屡毁约,是因为朝鲜国王卫右渠秘密派出使者,与杨仆谈判投降的条件,并声称准备向杨仆投降。杨仆自以为胜券在握,等待卫右渠将王险城拱手相让,好抢下朝鲜之战的首功。其实卫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羁縻杨仆,耍了一个计谋罢了。
卫右渠打探到汉军的两位将军互相猜忌,就故意离间两人。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卫右渠投降,卫右渠故意说:“我打算向杨仆将军投降。”荀彘一听气死了。人一旦到了猜忌的地步,什么样的想法都冒出来了。荀彘细细一琢磨,这朝鲜国王对杨仆十分的友善,但却不投降,这葫芦里卖的倒底是什么药?荀彘又联想到,杨仆曾经被卫右渠击败,还逃到山里躲了十几天,莫非……杨仆与卫右渠有勾结?杨仆想叛变?荀彘越想越起疑心,对自己的判断相当的佩服,杨仆如是不是想叛变,怎么打起仗来那么消极?每次约好发动攻击的日期到了,他总是按兵不动?荀彘只差一件事没做——就是逮捕杨仆。因为他知道自己没那个权限。两位阵前大将互相不服的事报到刘彻那儿,刘彻心里不高兴了,于是打算派个人调查一下。济南太守公孙遂接受了这项使命,临行前武帝刘彻密授他:“有便宜得以从事”——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有当机立断的权力,不必事先请示朝廷。公孙遂到了左将军荀彘军中,荀彘抱怨说:“王险城这么久攻不下来,都是因为杨仆每次到了约定总攻日期,总是按兵不动。”荀彘迟疑了一下,接着说:“根据我的判断啊,杨仆有可能叛变,现在如果不搞定他,恐怕将是心腹之患,否则楼船兵团将与朝鲜军队一起消灭我们了。”公孙遂点点头,杨仆的所作所为,确实有不少疑点,荀彘说法不无道理。公孙遂就说:“这样吧,我派人持符节,前往楼船兵团大营,召杨仆前来参加军事会议,等他来了,咱们就将他绑了,你看怎么样?”荀彘听了大喜,连说:“好计谋。”杨仆一脚刚进左将军荀彘的帐营,就被埋伏的甲士一拥而上,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的。杨仆大骂道:“奶奶的,你们竟然敢把老子绑起来,造反啊?”荀彘冷笑道:“我看要造反的人是你。”手一挥,让甲士们把杨仆带下去。
公孙遂自作主张将杨仆的楼船兵团交给荀彘,荀彘于是成为远征军的惟一统帅。荀彘在合并了杨仆的兵团之后,实力大增,重新开始对王险城进行强攻,攻击的猛烈程度远远超过以前。王险城的防御频频告急。卫右渠坚决不投降。但是王险城已经危在旦夕,朝鲜的宰相路人、韩陶、尼溪相参(尼溪估计是个小王的封地,尼溪的宰相参,有名无姓)、王唊等,背着卫右渠商议:“我们本来准备向楼船将军杨仆投降,但楼船将军被逮捕了,现在汉军左将军荀彘吞并了杨仆的军队,这战打得更猛烈,王险城恐怕是守不住了,而大王又不肯投降,看来我们得为自己找个退路才行啊。”路人、韩陶、王唊逃出王险城,向荀彘的汉军投降,但在逃亡途中朝鲜宰相路人死于路上,估计是挨了一记冷箭。尼溪相参没有跟着逃,他潜伏在王险城内。此时卫右渠仍然幻想可以坚守,但政要们纷纷逃出城,向荀彘的汉军投降,同时坚固的王险城业已被汉军打开几个缺口,陷落只是早晚的事情了。尼溪相参决心要挽救王险城的命运。于是前线吃紧,卫右渠将自己的亲兵也调到前线,王宫的守卫薄弱,尼溪相参收买了部分王宫中的近卫军,又派出刺客潜入宫中,将国王卫右渠刺死,控制王宫,然后正式向汉军投降。卫满朝鲜灭亡后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合称汉四郡,统治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地区。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反抗而迁往辽东高句丽(今辽宁新宾),统治夫余、高句丽等族。东汉、曹魏和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分出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并为魏晋所承继。
纵观汉灭朝鲜的全过程:汉军先是海陆两路大军受挫于朝鲜都城之下,继而试图采取和谈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然而由于双方的互不信任状态导致和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当战争重新爆发后汉军又一度陷入胶着状态,甚至在此过程中汉军前线的海军主将和陆军主将还出现了相互猜疑的现象。整个汉灭朝鲜的全过程的确称得上是跌宕起伏,然而在此期间尽管有曲折,可毕竟从公元前109年汉朝出兵到公元前107年卫氏朝鲜灭亡总共历时不满两年,无论从持续时间或是从战争规模来看都无法与汉匈战场相提并论。终汉武帝之世也未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然而卫氏朝鲜灭亡后汉王朝在当地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进行有效管辖,甚至即使汉朝灭亡之后魏晋也得以继承汉四郡故地。无论如何我也看不出汉灭朝鲜的行动比打匈奴费劲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