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迁都,关于大清国迁都的三次讨论?
自商朝以来,因为国家内乱、经济发展、统治不稳等情况,不少王朝都有过迁都的事情。
而清朝晚期,也曾经在列强的压迫下,有过三次迁都的讨论,可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自从顺治定都北京以来,近两百年的时间,北京都是作为清朝的统治中心而存在的。不过进入近代,列强以坚船强炮打开了国门后,由于北京时常处于列强的炮火之下,于是关于迁都的事宜就被提上了日程。
第一次:是在咸丰年间,当时的英法联军已经突破大沽口,即将抵达京师之际,清廷做出了紧急应对方针:恭亲王奕訢留守京师和洋人谈判;咸丰迁都陕西西安。以陕西“古称天府,雄据上游,与中原声息相通,人心系属,转饷亦易,诚为便宜”为由,主张迁都陕西西安。
不过这时候恭亲王奕訢谈判有了一定效果,英法联军陆续退出京城,而咸丰在热河不到两年就病死了,由两宫皇太后和赞襄八大臣共理朝政。最后两宫和恭亲王取得最后胜利,迁都一事也就停止了讨论。第二次: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三年前,由维新派领袖汤寿潜所提出,他在自己的着作——《危言》中提出迁都西安。这一观点为日后第三次讨论迁都起了舆论导向的作用。
汤寿潜认为:经过了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后,北京作为国都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相反西安因为少经炮火,又远离列强入侵路线的大海,建议以西安作为首都。不过这时候的维新派力量还不够强大,甲午中日战争还有三年才爆发,清廷上下都沉浸于“光绪中兴”的假象里,迁都一事仅仅只有几个人认同,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第三次: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中兴美梦被彻底击溃,在日本的威胁之下。清廷又开始讨论第三次迁都事宜了。
这一次是由晚清著名维新领袖康有为所提出的:迁都以定天下之本。康有为指出:建都在北方,则受列强威胁;迁都南方则有偷安之嫌;最好还是迁都西安。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光绪和不少名臣的同意,可惜的是当时掌权者并不是光绪,而是慈禧太后。
慈禧虽然字写得丑,但她读书还是挺多的,慈禧知道乱世迁都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像东周、东晋、南宋这些朝代,在乱世被迫迁都,则不免留下骂名,也不利于团结。所以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极力反对迁都。
不过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慈禧连夜带着光绪“西狩”,目的地还是西安。幸亏是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上限献媚,加上《辛丑条约》的签订,交出了半个中国的主权后,慈禧和光绪才能从西安搬回北京,又能继续她那腐败无能的统治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中国古代哪个皇帝迁都到了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元代于1267年迁都于中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的?
由于我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分别探入黄海和渤海之间,渤海周围被辽宁、河北、天津、山东这四个省包围,这样使得我国沿海的渤海水域属于我国的内水范畴。历史上元朝于公元1267年迁都于中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的离渤海不远的北京市区。
曹操父子为何爱迁都?
从许都到邺城,再迁洛阳,实际上曹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过程的体现,每一处都是东汉政治局势现实形势和实力角逐需要的必然结果。
一、许都
董卓的西凉集团在洛阳把持朝政并不稳定,山东士族集团并不接受董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董卓一把火烧掉洛阳,挟天子西迁到长安。但是士族联合并州吕布集团又刺杀董卓,董卓部下内乱,公元196年,大臣们趁机保护汉献帝刘协逃出长安,东归回到洛阳。被董卓焚烧后的洛阳,虽然居地理的优势,但城市已经破败不堪。但汉献帝就是一块巨大的政治招牌,谁拥有他就是拥有号令天下诸侯的尚方剑。曹操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度,接受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入许昌。选择许昌而避开洛阳,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曹操从山东兖州崛起向西南发展,在许昌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根据地;二是洛阳远离曹操的核心实力区,还无法掌控,西凉实力和河北实力及其他势力在洛阳周边环伺,如果选择在洛阳反而让自己处于风暴眼,汉献帝有可能反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此他迎汉献帝到许昌。许昌就成了汉帝临时都城。曹操为了做大做响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蛋糕,把许昌定为东汉帝国的新国都,改元建安。
二、邺城
1、公元197年199年,曹操依据许都分别向西打张锈,张绣降而献南阳、向东南击杀袁术,图徐州击败吕布,南阳西进收服张绣未果后,转向东南,击杀袁术。建成了徐、兖、豫、司四州的版图,成为实力较大的一方诸侯,实力直逼占据青、冀、幽、并四州的袁绍。
2、袁绍是卧榻旁边岂容他人安睡,向南发兵攻打曹操,曹操新得四州根基不稳,后方归附者和周边未服者选边观望,一时曹操危机四伏。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趁势攻入河北,至204年,袁绍死,他的两个儿子被彻底击败,曹操将北方四州纳入自己的版图。204年,曹操进驻袁氏首府邺城,不久便把他的幕府整体迁来这里。邺城,袁绍曾如此评说自己的形势:“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可见邺城地理位置的关键。
3、曹操将汉献帝迎入许都,大量的士族也聚集到许都,曹操是宦官之后,士族集团很不认可他,私下公认他是汉贼。曹操与他们的矛盾也不断。曹操和董承等汉室老臣的斗争其实都是枭雄之争,斗争非常激烈,董承等利用献帝也随时想诛杀曹操。实际上,虽然当时曹操把持着朝政,但自己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曹操自封冀州牧,邺城于是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办公地,他暂时离开许都,脱离了与献帝和董承的直接斗争。
4、曹操进驻邺城起到示弱政治对手的作用,同时让对手集团内部矛盾产生激化,削弱了对手的实力。荀彧守许都帮他盯着汉献帝,然后是董承韩暹内讧,曹操帮董承干掉韩暹便。再后来最终在衣带诏事件中诛杀董承才彻底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地将汉献帝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5、曹操在邺城倡导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耕。注重抑强扶弱。发布三道《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曹操任用毛玠主管人才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本者经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为其战略目标实现打下扎实的人才、物质和声明政治基础,这里也逐步体现出他的政治战略方向。邺城实际实际上是曹操政治实践的缩小版。一是那里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于政治机构的运转;二是离开汉献帝和老臣势力,示弱韬晦,分化敌人,脱离险境。三是为自己做出战略布局,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洛阳
1、曹操与刘备汉中之战失利,班师留驻天下之中的洛阳,方便兼顾关中、襄樊和江淮的战事。公元219年,孙权击败关羽,吞并关羽驻守的南荆州,开罪刘备,为避祸投降曹操,三国鼎立的微妙局势至此也基本均势平衡了。
2、曹操于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世子曹丕继位魏王,当年年底,禅汉位建魏,并定洛阳为国都。
综上,从许都到邺城到洛阳,是反映曹魏一步一个脚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结合汉末政治局势特点的一个必然过程,整个历史实践证明曹魏在这一过程中处理是得当的,成功的,也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俄罗斯为何却万万不能呢?
国与国之间情况是不同的,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中部巴西利亚,是符合巴西发展需要的。而俄罗斯想把首都从西部莫斯科迁到西伯利亚中部,是有很多实际困难的。巴西的情况跟我们中国差不多,也是东南部人口集中,经济比较发达。但有8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巴西,人口却过度集中于沿海地带,导致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所以巴西政府从1960年开始就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中部的巴西利亚。
从现实看里约热内卢这个城市确实得了严重的城市病。因人口急剧膨胀,导致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交通拥堵。同时无级限膨胀的贫民窟,也带来了治安混乱,环境差就业困难等老大难问题。而在巴西高原上的巴西利亚,地域广宽适宜的温度环境优美,非常有利于城市发展。同时把行政中心迁往内陆,能加强对内陆大部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让巴西的发展更加全面和平稳。还有从安全角度来讲,首都在大陆内部会得到更多安全屏障。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是相当成功的。而俄罗斯要是也迁都中部,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①从文化,历史,种族形成等多方面来看,俄罗斯纯粹是一个欧洲国家,如果迁都亚洲部分,确实会让俄罗斯人很不习惯。
②从现实来讲,北约一直压制着俄罗斯,你俄罗斯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迁,刚好北约趁虚而入。从国家防御战略上来讲是得不偿失的。长久以往俄罗斯有可能,被欧州国家驱逐出欧洲。③现在俄罗斯经济发展这么差,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每一个明智的国家领导人应该都不会去做。还有一点虽然西伯利亚资源丰富面积很大,但冬天寒冷的天气确定也很让人受不了。
因为巴西和俄罗斯确实存在着不同之处,所以巴西能干的事,俄罗斯不一定能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