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2国史,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楚汉战争中,韩信确实犹豫过是否继续帮助刘邦。他的犹豫,也确实延缓了刘邦取胜的进程。
然而,最终,他依然选择了帮助刘邦。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停下来”的韩信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军团。
此时,汉军已经形成了对楚军的夹击之势。
当初,韩信曾提出宏伟大略:增兵三万给我,我攻灭燕、赵、齐,绝楚粮道,与大王会于荥阳。
正是采纳此策,刘邦才增兵给韩信,让其开辟北方战场。
如今,“北举燕、赵,东击齐”都已实现,下一步就是“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了”!
正在成皋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旦暮望若来佐我“,急切地期待韩信行动。
然而,韩信却停了下来。
这一停,就是一年!
要知道,此前,刘邦的指令,韩信无不立即执行,效率极高。
如今,韩信停了下来。
显然,对于何去何从,韩信产生了犹豫。
已能自成一势的韩信此时的韩信,已经完全可以成为项羽、刘邦之外的“第三势力”了。
韩信受刘邦重用,率汉军东征西站,然而,很长时间内,韩信的兵将,全部是刘邦所派。
此时的情势已不同了。
半年前,刘邦闯入大营,将韩信的部队全部带走,用以反击项羽的进攻。
随即,韩信征集赵地未入伍的兵员,经过2个月的征集、训练,自成一军,并平定了齐。
此时的部队,除曹参、灌婴带来的部分精锐骑兵外,大部为韩信自己一手组建的,可谓“兵为将有”。
在先后击破田氏、龙且后,韩信又迅速平定了三齐之地,共得70余城,地盘、财物都又了。
自己的兵,自己的地,自己的钱,韩信,已事实上可以自成一势了。
然而,韩信与刘邦之间,也出现了利益冲突。
此前,韩信攻下魏、赵等地,刘邦或设郡直辖,或委托张耳留守,没有韩信的份。
半年前,刘邦直接把他的部队全部调走,要韩信自己再去建军。
没有刘邦的提携,就没有韩信的今天。
然而,今天韩信已经得到的一切,当然不希望被刘邦再像以前一样夺去的。
由此,刘邦与韩信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冲突。
“稳住”韩信韩信这次很直接,派人去找刘邦,表示: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暂立假齐王,不能安定,请立我为假齐王。
当时的刘邦,正遭受项羽的猛攻,急切期待韩信的配合,见信愤怒:这个时候要当王,什么意思?
张良、陈平立刻表示:这个时候不能拒绝!“不然,变生”!
“不然,变生”,说明张良、陈平认识到:这个时候不满足韩信的诉求,韩信的立场一定会发生变化!
刘邦不得已,立刻改口:“大丈夫作什么假王?要作就作真齐王”!遂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张良、陈平的警惕是正确的。
果然,项羽也看出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微妙关系,遂派武涉游说。
武涉单刀直入,指出了韩信与刘邦的微妙关系:刘邦欲吞天下,必然容不下你!现在不对你动手,是因为项羽还在!如今你“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应该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
武涉的话,道出了本质:灭魏、赵、代后,刘邦都没有新立王,而是设置郡县(张耳当时还没有封赵王),“欲吞天下”,不会允许你韩信作齐王。你韩信要想保全自己,只有与项羽联合,咱们“三分天下”。
也就是说,武涉并非让韩信投靠项羽,而是策动韩信独立,让韩信与刘邦、项羽同为王。
如果刘邦拒绝韩信为王,项羽的条件显然是极有有活力的。
然而,刘邦已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的诉求得到满足,因此拒绝了项羽的条件。
然而,韩信仍在犹豫。
犹豫随即,韩信的谋士蒯彻又两次劝告韩信,指出:你现在已经有了震主之威,你归汉也好,归楚也好,刘邦、项羽都容不下你!不如“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蒯彻的建议,与武涉的说词基本接近,唯一区别在于:韩信不需连楚,而是保持中立,维持现状,鼎足而立。
韩信表示“士为知己者死”,留恋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并认为刘邦不会加害自己,以此拒绝了蒯彻。
韩信的表态是真诚的,但他在行动上却仍然很犹豫。
一方面,他继续留在刘邦阵营,另一方面,他仍然按兵不动。
韩信的犹豫,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前203年十月,项羽的大将曹咎部被歼,十一月,龙且部被歼。
当时,楚军已经陷入战略包围,后方不稳,军食困难,士气低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然而,他依然继续与刘邦在成皋相持了十个月!
这是因为,在韩信的“带头”下,刘邦集团内部的微妙关系复杂了起来。
当时,彭越也在梁地作战,对楚军的补给线影响极大。
然而,在夺取梁地的大片地盘后,彭越也“学习”韩信,停了下来,企图讨价还价,索取王位。
英布因封地仍在楚军之手,作战积极,但是,由于韩信、彭越的“停滞”,天下形势仍未见分晓,因此,英布仍遭受激烈抵抗,一时无法取得大进展。
一时间,楚汉之间的形势僵了下来。
可以说,在诸人之中,韩信的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如果他立刻进军,彭越不可能仍然“坐观”,英布也能很快打开局面,所以,韩信的动向对其余诸将起着支配作用。
大局危机韩信等人的持续犹豫,不但使局面僵了下来,甚至使局势出现了反复。
前203年八月(秦历法,以每年“冬十月”为第一个月,依次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项羽主动议和,请求罢兵。
次月,项羽引兵东归。
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之策,发起战略追击,决心一举歼灭项羽。
刘邦一面自率大军追击,一面下令韩信、彭越会合,并让刘贾协助英布,打开局面后立刻来会合。
然而,韩信、彭越等人依然态度消极,没有如期会师!英布、刘贾也没有打开局面,无法北进。
如此,刘邦成了一支孤军。
项羽迅速发起反击,大败刘邦,刘邦只好坚壁自守。
如果不是刘邦军的素质有了提高,及时坚壁自守,及时“止损”,固陵之战,有可能像几年前的彭城之战一样,使全局发生逆转!
打破僵局刘邦坚壁自守,被项羽压制,唯一的希望就是韩信、彭越、英布来会合。
刘邦问计张良:怎么才能让韩信、彭越出兵?
张良表示:韩信被立为齐王,但他知道那不是您本意,“信亦不自坚”,仍在犹豫···
如今,把从陈到东傅海之地给韩信,扩大其封地,以此坚定韩信出兵的决心。
张良还特别点出:韩信老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显然,张良看出了韩信的犹豫,也看出了韩信的渴望。
刘邦采纳此计,以此条件联系韩信,韩信立即答应!
韩信出兵后,局势豁然开朗。
项羽的后方空虚,根本抵挡不了韩信,韩信迅速攻占鹏程,又一路西进,与刘邦会师。
韩信的出兵,对楚军带来了致命打击,楚人心动摇,守寿春的楚大司马周殷投汉,英布、刘贾由此打开局面,攻占要害后立刻与刘邦会师。
与韩信一样得到刘邦封赏的彭越也行动起来,也来会合。
由此,刘邦与诸王的云集,形成了决定性优势!
垓下之战,汉军总兵力五六十万人,光韩信一部就30万,而项羽约10万!
在韩信的指挥下,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汉军击败项羽,定天下!
作为一个“士”,韩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正是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才能一展雄才,建功立业。
因此,韩信在情感上是感恩刘邦的,始终留在刘邦阵营,不愿背叛。
在建功立业,实力雄厚之后,韩信自然也是有其利益诉求的。
因此,韩信在灭齐后,“停”了下来,寻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如果不能解决利益上的矛盾,即便情感仍在,彼此仍很可能分道扬镳,这在古今中外都是极其常见的。
在张良、陈平的辅佐下,刘邦洞悉了韩信的诉求,并尽量满足了韩信的利益。
最终,在感情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韩信选择了继续为刘邦而战。
遗憾的是,刘邦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他给韩信的承诺从头到尾都是假的。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故技重施,夺了韩信的兵。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最终,韩信还是被“兔死狗烹”了。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明史之所以会如此吸引人,不仅是明史类的著作写得好,更关键的是明史细研究起来,就会特别的令人惊艳和有趣。明朝开国以来,前三位皇帝就为明史开启了精彩的序幕。
开国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创立大明江山;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赶下了台,打那之后,建文帝是死还是活,明清两代历史学家都说不清,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下落不明,妥妥的历史谜案;而第三位皇帝永乐帝朱棣,虽然一手开创了堪比贞观之治的永乐盛世,但因夺了侄子的皇位,且侄子生死不明,他在继位后的二十余年里,也一直“惶惶不可终日”。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对如何治理天下进行了一番考量。在朱元璋的构思中,长子朱标继承大统,其他的儿子封为藩王镇守边关。朱标作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他的死打乱了朱元璋的一系列布局。已处于半隐退状态下的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复出执掌朝政,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则接替父亲成为了新的皇储。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大明皇位继承人的资格怎么也不会落到朱允炆身上。虽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但是还有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以及四子燕王朱棣等其他皇子。然而老二秦王朱樉刚因为违法乱纪,被朝廷严肃查处;老三晋王朱棡一向嚣张跋扈,风评很差;老四燕王朱棣有勇有谋,是个不错的候选人,但是朱棣并非嫡出,也就是他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这在嫡庶有别的封建社会,的确是个硬伤。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朱允炆就有做皇帝的命,他原本有个哥哥,但英年早逝。先死哥哥,后死父亲,再遇到几个不够资格的糟心叔叔,他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爷爷朱元璋指定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变成了皇太孙。然而朱允炆作为皇储来说,比他的父亲朱标要逊色不少。为了朱允炆将来皇位能坐安稳,朱元璋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为了替孙子朱允炆排忧解难,朱元璋再次大开杀戒,把他认为对朱允炆有威胁的武将,如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一一清除。在排除朝堂中“隐患”的同时,朱元璋又精心为孙子挑选了一个辅佐团队,主要人物有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虽然这个团队中大部分都是文臣,但是却很对朱允炆“宽仁”的风格,这些人后来组成了所谓的“秀才朝廷”,对朱允炆都是忠心耿耿。为了帮助孙子聚拢人心,朱元璋自己也作出了很大的改变。朱允炆天性仁慈,在处理刑狱时往往以宽大为原则。在朱允炆的建议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下令调整了《洪武律》中刑罚偏重的七十三条法律条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朱元璋的布局都是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副好牌,尽可能地为他保驾护航。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他最担心害怕的还是他的那些叔叔们。朱元璋活着时,这些藩王们自然不敢有所异动。若是朱标继承大统,凭着他在藩王中的威信,也几乎没人敢造次。但是对于半大小子朱允炆来说,面对如狼似虎的藩王皇叔们时,似乎就有些底气不足了。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还曾和孙子朱允炆探讨过。朱允炆问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意思是说如果诸王造反,谁去平定他们。朱元璋没话可说,就问朱允炆:“汝意何如?”朱允炆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意思是说,他会用道德去感化众王之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者用《皇明祖训》和朝廷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实在不行,就削减亲王封地,或者调换亲王封地及属官;迫不得已,他还会武力强行削藩。朱元璋听后,说道:“是也,无以易此矣。”表示赞同。朱元璋在临终之前,为朱允炆做了最后一件事,下了一道遗诏,规定“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以确保孙子能顺利继位。从朱元璋最后的安排中,不难看出他对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是不太放心的。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22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没有了朱元璋的庇护,登上皇位的朱允炆必须独自面对接下来的挑战了。建文帝登基后,就立即和辅佐自己的团队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商议如何解决藩王的问题。这些人是典型的满腹经纶纸上谈兵型,他们提供给建文帝的解决方案是:祸乱不除,社稷不稳,先下手为强,宜早不宜晚。此时的建文帝,早已把自己当初和爷爷朱元璋讨论如何处理藩王有异心的方案抛之脑后。他受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蛊惑,不按自己的既定计划来,直接强行削藩。朱元璋驾崩后,虽留有遗诏让诸王留国中,不得进京奔丧。但各地的藩王听说朱元璋快不行了,一个个快马加鞭赶往南京。结果,人还没到南京,半路上收到新一任皇帝朱允炆的旨意:先帝临终嘱托,藩王各自镇守,不得入京。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削藩机会,一旦诸王入京奔丧,就如同羊入虎口成了待宰羔羊,削藩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完成。可惜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就这样错失削藩的良机。关于如何削藩这个问题,建文帝的辅佐团队也有不同的意见。以黄子澄为首的一派主张根据各藩王的实力,由弱到强逐一进行。燕王朱棣的实力强大,且无明显过错,如果首先处理燕王恐会落下口舌且不利于朝廷舆论,因此先削周、齐、代等王,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对燕王进行削藩。以齐泰为首的一派则主张擒贼先擒王,首先应该削除实力最强、威胁最大的燕王,如此一来其余诸王便不敢轻举妄动。事实证明,齐泰的方案比黄子澄的方案要可取。或许是因为建文帝天性懦弱的原因,也或许是出于对燕王朱棣的畏惧,他最终采纳了黄子澄一派的主张,欺软怕硬,先削实力弱的,好欺负的。方案制定之后,建文帝便开始了他的削藩行动,一年之内干掉了他五个叔叔,分别是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手起刀落,大获全胜。然而,他最忌惮、也最想除掉的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却因装疯卖傻,声称自己病的很严重,暂时躲过一劫。于此同时,朱棣招收蒙古士兵,暗中操练,等待时机。本来,朱棣的三个儿子都被扣在南京当人质,朱棣也没办法直接起兵。谁曾想,建文帝辅佐团队的猪队友黄子澄又为他献上一计,让建文帝把燕王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如此一来,燕王必定以为自己高枕无忧,待他放松警惕,再趁其不备,将其一举拿下。建文帝也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条计策,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这一下朱棣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更加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准备正式对抗建文帝。朱允炆强行削藩,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底气,因为藩王们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朝廷。一年内削了五个藩王,除了湘王朱柏自杀外,其余四个藩王乖乖束手就擒就是最好的证明。就算朱棣实力强大,但是在朝廷的巨大压力下,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把三个儿子送到南京做人质。朱棣虽然坐拥数万大军,但是他没有军队的指挥权。后来他起兵造反,所能调动也只有手下的八百亲兵而已。如果建文帝按照和爷爷朱元璋商议的方案,不急于强行削藩,而是盯死他的这些藩王皇叔们,便可高枕无忧。但是他在几位辅政大臣的撺掇之下,非要强行削藩,这才惹出了靖难之变。对于朱棣来说,他当初起兵造反也没太大的胜算。相比当时朝廷掌控的大量军队和资源,朱棣的实力简直弱爆了。在起兵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朱棣一直被朝廷的军队限制在北平一带晃悠。朱棣之所以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侄子建文帝的各种骚操作,导致朝廷这边无论换谁上,带多少军队,都被建文帝要求“不得伤害我四叔”,这仗还怎么打? 而朱棣则越打越勇,最后带领军队取得了绝对性胜利。建文四年,建文帝写下了“罪己诏”,并派庆阳公主(朱元璋侄女)去和燕王朱棣谈和,想通过割地来请求停战,实行国中国的管理策略,但是朱棣没有答应,他已经胜券在握,没必要将国土让一半给建文帝。最终,朱棣率兵抵达国都南京,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南京城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地破了。建文帝正是因为要削他叔叔们的藩才导致这场国难,他的皇叔们怎么可能会和他一条心?他把南京城的防卫权交给他十九叔谷王朱橞就是一重大失误。南京城破之时,皇宫大院发生大火,当火势扑灭的时候,灰烬中只有几具烧焦的尸骸。从皇宫这场大火烧起来的那天起,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就众说纷纭,迄今都无定论,成为了“明史第一悬案”。朱棣进入南京后,首先捕杀了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及大批效忠于建文帝的官员,之后称帝,是为明太宗(明成祖)。皇宫中那几具烧焦的尸骸被朱棣认定为是建文帝等的尸体,朱棣以“天子礼仪”为建文帝举行了葬礼。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朱棣为朱允炆举行了天子级别的葬礼,但史书中却从来没有关于建文帝陵墓的记载。明末崇祯年间,曾有人上书请求祭祀建文帝,崇祯皇帝无奈地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这说明当时建文帝的陵墓规模修建的非常普通,后来疏于祭扫,日久便湮没无闻了。或许朱棣和身边的大臣知道,下葬的尸骸并非建文帝,只是出于昭告天下“建文已死”的目的,上演了这么一出戏罢了。只有宣布建文帝已死,朱棣才能名正言顺地以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登上皇位。为了让天下人相信建文帝已死,朱棣必须为其举办声势浩大的天子葬礼,仪式越隆重,大家越不会猜疑。就算建文帝真的没死,还在召集旧臣进行复位活动,朱棣也可以将他定为假冒的建文帝进行镇压。建文帝最起码还有一具烧焦的尸体,而建文帝七岁的长子朱文奎连一具烧焦的尸体都没有。据《明史》记载:“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建文帝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直到明英宗时期,这个废皇子已50多岁,才获得自由,但他却和智障一样,连牛马都分不清。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原本已被封为亲王,但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年长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是被封在了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之后又被朱棣旋即召回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把他们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建文帝年幼的三弟朱允熙被朱棣留下来为朱标奉祀,而不久之后的永乐四年,朱允熙也死于一场不明的火灾。明初最重要的两部官方档案《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中说,建文帝自焚而死。事实真是这样吗?真相,没那么简单。朱棣夺位成功后,为掩盖篡位的事实,塑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当朝和前朝的历史、档案进行了删除和修改。在永乐朝的官方档案中,是这样记述朱元璋选择继承人过程的:“先是太祖(朱元璋)疾,遣中使召上(朱棣)还京,至淮安,允炆与齐泰等谋,矫诏令上归国。太祖不之知,至是病革,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言下之意是说,朱元璋原本要传位于四子燕王朱棣,但是朱允炆伙同谋臣,假传朱元璋圣旨,篡改遗诏,登上帝位。作为官方的历史,如此的写,如此的宣传,无非是想说明朱棣夺位名正言顺,而朱允炆才是真正的篡位者。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朱棣首先将自己的生母改为马皇后,使得自己的身份由庶出变为嫡出。然后在他的指导下,史官销毁了建文帝时期的一切档案资料,并对《明太祖实录》进行大幅修改。当时的官方档案中,一概不称朱允炆为建文帝,要么直呼其名,要么称为“建文君”。就连建文帝的年号也被消除,公元1402年,原本是“建文四年”,但在朱棣的指导下,改为了“洪武三十五年”。如此一来,洪武朝被莫名延长了四年,朱棣的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就无缝对接上了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而朱棣也从明朝事实上的第三位皇帝,直接成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建文朝的痕迹彻底“被消失”了。朱棣对自己的得位不正心知肚明,因此用篡改历史档案的方式进行掩盖。永乐一朝的政治环境非常严苛,没人敢提真正的历史真相。永乐朝之后,政治氛围相对放松,无数的历史资料开始陆续冒了出来,说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没有自焚。搞的后世修《明史》的史官莫衷一是,只好模糊处理:(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兵犯金川门......渡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史官们只好采用春秋笔法,将这段历史带过。清乾隆时期对《明史》进行修改,关于这段历史更是直接修改为建文帝自焚的说法:(朱)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朱棣对建文帝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时有传闻说正是他协助建文帝出逃了。朱棣遂以其他罪名将溥洽囚禁长达十余年时间。直到朱棣的主录僧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了溥洽,溥洽才获释。《明史》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也就是说,朱棣派胡濙以寻访一代宗师张三丰的名义,在国内四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且一找就是十几年。至于胡濙有没有找到建文帝,不得而知。但是史书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永乐二十一年,在朱棣第四次远征蒙古途中的深夜,朱棣已经入睡,突然间收到侍卫的报告,有人要来觐见他,此人正是在外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胡濙。朱棣立即召见胡濙,二人交谈了数小时,“漏下四鼓乃出”。至于二人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在现场的只有他们两个人。最主要的是史书明确记载,朱棣多年的疑虑在这时消失,而胡濙再也没有外出寻找建文帝,很显然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明史》记载:“至是疑始释”。清初的谷应泰在其所著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明史纪事本末》中,专门讲了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后世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基本跑不出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书中说的倒是有头有尾,但又是错误百出。事实上,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各种野史传说,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所以,当个故事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近些年来,经常有新闻报道,某地发现了建文帝的出家之处,发现了建文帝的终老之地,发现了建文帝的墓葬所在,甚至有人还拿出家谱来证明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这些后代遍布贵州、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法国足球巨星里贝里也声称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说的是有理有据,让人不服都不行。在我个人看来,朱棣攻陷南京城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就已经死亡。朱棣后来之所以大张旗鼓的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无非是不想落个弑君的历史骂名。如果建文帝真的逃跑了,如此大张旗鼓的派人去找,不是要告诉活着的建文帝,朱棣要整死你,还不赶快躲起来?建文迷踪,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珠江源什么地方?
珠江源,位于曲靖市沾益区城北50公里的马雄山东麓,从马雄山顶下至半山腰,上下两个洞口流水潺潺,即是珠江之源。这里海拔2158米, 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围墙17公里,森林覆盖面积95%以上,植物达1000种以上,野生动物有野兔、野鸡、松鼠、麂子等。
珠江源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三大江——珠江的源头,景区内溪流淙淙,有“一水滴三江,一脉隔双盘”的奇异景观,并有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四省领导和专家的题词、题诗,是广大珠江流域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抒发饮水思源之深情、畅享寻源探源之幽意的最佳目的地。 风景区内森林茂密,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90%以上,生长有73科190种植物,其中滇玉兰、云南含笑、滇润楠、云南樟、滇朴、梁玉茶等为高原特有品种。
云南八大观赏名花,珠江源有7种,其中尤以杜鹃花最为著名,有杜鹃花8种,花色各异,形态不同,树高从几厘米到十几米应有尽有。春夏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如火如荼,鲜艳夺目,令人流连忘返。
主要景点有:
珠源洞
珠江正源奇景,一洞一湖一桥一瀑布,与蓝天、白云、山势、森林组合成完美绝伦、绚丽多彩的山水倒影奇景。
霞客草堂
“徐霞客三渡寻源,沉思徘徊,油灯草卷,记述《滇游日记》”。令人叹憾不息、肃然起敬。
珠源禅寺
“古寺深山处,山门踏回声;静坐清林下(妈祖莲台坐),呤听梵呗音;万流必有源,溯得可宁心;香火云雾绕,保佑珠江平。”
福音塔
“塔高镇地脉,佛灵佑人间。庄乔梦滇国,沾阳开锁钥。始皇修古路,武候踏征途。霞客再寻源,升奄状元赋。源头生继鲁,国史垂万古。一塔镇山川,英雄留其名。”
珠源大罗盘
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大罗盘,位于马雄山顶峰。直径2m,重4吨,在世界上都属罕见。上可仰观天文,下可俯查地理,中可通万物之情。
伏地松
婀娜多姿的伏地松,其实是云南松的变异树种,长在马雄山间而变换了一种活法,它平地而卧,妖绕缠绵,不图高扬,虽然没有长成参天大树,却一样光彩照人。
野竹林
茫茫野竹,节刺横生;蔗天避日,密不可透。由小路横穿而过,可领略何为回归自然的情调。
千树迷宫
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绿色迷宫由阔叶杂木林组成,林中道路错综复杂,犹如“八挂”“长蛇”迷魂阵,内有猫耳洞、情人洞、休闲洞、厅堂以及宫殿等景观。
苍草野茫
位于马雄山南麓,地势微凸,放眼一望,不见边沿,给人一种“天苍苍、地茫茫”的感觉。武候曾在此地建蜀军营帐屯兵,七擒孟获,平定后方。
景区景观还有各种鸟类、昆虫、鱼类,箐鸡、野鸡、点尾、画眉游弋林中鸣啼,令人心旷神怡。蜻蜓、豆娘、蝴蝶、马郎飞舞点水,野鸭鸬鹚、鱼游跳水。
景区包容了地理、人文、森林、水域等景观,深受游客喜爱,是度假、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的世外桃源,是访古、考查、溯源、了解珠江流域源头的博古之地。
历史上楚国和随国关系如何?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
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
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
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
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 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当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我国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礼》亦为此说。
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大体处于由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大与发展,原来狭小的民族组织必须被突破。 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中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
《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当是有史籍为证的。
随国,上古时期华夏族(汉族前身)在湖北建立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市。
后为楚国的附庸国,最终亡于楚国。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
随国自从西周早期登上历史舞台始,便同楚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昭王之世。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
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
周末,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
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但是由于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国争霸称雄已成大势所趋。
楚武王三次攻打随(曾)国都未成功,特别是公元前690年随(曾)楚下溠之战,楚武王病死军中,不得不结盟退兵。
此后楚人绕开随(曾)国锋芒,转而攻占随(曾)的周边小国,迫使随国逐步向随枣走廊腹地退让收缩,择地迁都。
均川镇镇区以西为随(曾)国贵族墓地,以东为楚的势力范围就是例证。
春秋中期以后,“五霸”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随(曾)的周边邻国,完成了对随枣走廊的战略包围。
随(曾)国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转为亲楚附楚,成为楚的战略同盟。
所以在公元前506年,当楚昭王避难于随(曾),随(曾)人不仅保护了楚王,还配合秦军助其还都。
所以在曾侯乙死后,楚惠王不仅以铭文 钟相赠,楚的令尹和封君也送车马陪葬。
虽然楚国在楚昭王和以后的几个时期里对随人在危机时刻的救援感恩戴德而没有消灭它,但大国一统的形势终究不能逃避,到了战国初年,在随人对楚人曾经的恩惠渐渐淡去的时候,这个小小的诸侯国也最终难逃被楚人灭国的命运,消失在了历史的版图中,而它的历史,只能留给后人寻味了……
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陈平出道晚,年龄比以上诸位都比较小,而且跟刘邦混的时间比较短。建国以后,陈平封侯排名靠后,在后期才真正显现光芒。
一、汉初三杰地位无可替代陈平相对于韩信、张良、萧何等三杰,年龄尚浅,性格轻浮,做事不稳,阅历不足,参加革命的时间不长,资历和名望无论是在刘邦内部,还是在天下间,都不足以成为刘邦的栋梁之材,更别提心腹大患了。
汉初三杰是一个地位的象征,一个能力的标榜,一个功劳的记录簿。不是有兵有地的七大异姓王可比拟的,也是丰沛嫡系们望洋兴叹的存在。刘邦视其为肱骨,韩信统领汉军百战百胜,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是安定天下和后方的治政能臣,这都是刘邦争夺天下最需要的人才。
而陈平的到来,是锦上添花,但只能出一些阴谋诡计,对于大局只能推波助澜。汉初三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陈平这类人才虽然不多,但是也不缺,对于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陈平的作用在楚汉战争时是有限的。
二、陈平给刘邦的三个人情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就认为刘邦必成大器。鸿门宴结束后,刘邦虽被封王,但是被项羽软禁,必须跟随项羽左右,可谓是有名无实。张良和陈平也有交情,两人设计了一场大戏,让项羽放刘邦去汉中。刘邦心里可是记着陈平这个大人情。
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立马从楚国阵营逃跑到刘邦阵营里。刘邦要打造任人唯贤的形象,又要做好加速楚国人才流失的工程,便拜陈平为都尉,地位骤升。陈平成为了刘邦的谋士,掌管了刘邦的黑暗力量-间谍。但由于陈平不是刘邦嫡系,又是西楚过来的,在刘邦内部地位受到质疑。
陈平第二个人情就是反间西楚君臣,救刘邦一命。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一年,项羽又不同意和谈,情势岌岌可危。陈平挺身而出,先是动用4万斤黄金买通楚军将领,离间项羽与大将钟离昧。然后派使者出使楚营,演出一桩双簧,再度成功离间项羽与首席谋士范增。这两步从内部打垮了楚军的团结。第三步,同时用诈降、美人计、金蝉脱壳三大计策,让刘邦等一众将相逃出生天。
陈平第三个人情就是在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指望不了沛县的那帮老兄弟了,陈平再出美人计,打起了匈奴王后的主意,结果枕头风一吹,让刘邦再次逃出生天。
可以说,这三个人情都对刘邦有着救命之恩。只要陈平不谋反,刘邦必要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三、陈平的缺点是刘邦可控的这小子虽然一肚子坏水,但很对刘邦的胃口。一来陈平油嘴滑舌,最能讨刘邦的欢心。二来两者都爱黄老之术,政治主张相投,陈平是刘邦治国的帮手,尤其是剪除异姓王行动。三来陈平和刘邦性格很像,都不喜爱从事农业生产,都有一颗逐梦的心。
在刘邦的眼里,陈平是一块未雕琢的璞玉,需要时间来加以培养。从陈平投刘邦开始,刘邦就把陈平带着身边,培养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尤其是张良退隐后,陈平替代了张良的位置,开始开启了他的光芒。在日后的论功行赏上,将昔日与洛阳并肩的曲逆五千户封给了陈平。
刘邦宠陈平,让陈平遭到了沛县老兄弟们的妒忌。周勃、灌婴等人在刘邦面前进馋,说陈平盗嫂受金,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在魏无知的劝言下,意思表明了:现在是战争的关键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刘邦最终还是重用了陈平。
这件事给刘邦一个坏印象:陈平这小子性格轻浮,做事不够稳重,日后要好好敲打一下,暂时不能重用。陈平的升迁之路经历了一道难关,资历还是需要慢慢熬的,不能像韩信那样一飞冲天。
陈平有着战略家级别的敏锐洞察力,比起张良也只差一筹。张良毕竟还是有名师带进门,难能可贵的是陈平无师自通。楚汉战争的尾端,陈平能抓住时机,设计封韩信为齐王,再利用韩信杀项羽,最后设计陈州捉韩信,一套这一套,不得不说陈平太优秀了。
在刘邦弥留之际,要为帝国选择辅政大臣。首席是萧何,次者曹参,然后说到陈平,评价其为“智有余,然难独任”。不过有稳重的王陵帮他,还是可以胜任的,可见陈平在刘邦心目中是可控的。
四、陈平在后期成为了政治老油条陈平很会搞关系,在刘邦这个大腹黑的熏陶下,迅速成为了官场上的老油条。以前周勃等人诋毁他,他并不计较,反而不计前嫌地与沛县兄弟团搞好关系。
比如智释樊哙这件事,一来完美解决刘邦交代的任务,二来搞好了樊哙等沛县兄弟团的关系,三来得到了吕后的赏识,可以说又是一个一石三鸟之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陈平在吕后执政八年时的政治资本。
吕后病逝,西汉王朝的继承又出了问题,是刘氏延续,还是吕氏取而代之?在当时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站队问题。陈平与周勃联手,快刀斩乱麻,直接将吕氏清除,拥立文帝即位,成为了从龙之臣,陈平再次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陈平又在丞相上玩了一手,资历不足为由,将右丞相让给了周勃,自己做左丞相。事后,文帝考察两位执政能力,陈平与周勃的能力高下可见一斑,陈平为周勃说好话,周勃就坡下驴,辞了丞相之职,陈平成为了唯一的丞相。
陈平由一个举止轻浮的小子到大汉王朝的顶尖栋梁,刘邦在地府里也要庆幸自己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为汉室传承,国家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