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征明桃花源记译文?
《桃花源记》不是文征明写的,是陶渊明写的。
桃花源记翻译如下: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为什么后来找不到了?
桃花源记后来找不到了的原因:桃花源是作者幻想出的美好境界,在现实中不存在 。桃花源是诗人所向往的地方,并不是真的。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
桃花源记为什么是虚构的?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陶渊明在死后500年才开始逐步被后人熟知,是因为无法调和工作上的矛盾和心灵追求的矛盾,最后选择大隐隐于市。最先发现陶渊明的是苏东坡,我觉得是因为苏东坡跟陶渊明有比较相似的遭遇,因此翻到《桃花源记》的时候,就感觉像是遇到了故知,因为他也是追求安静的人,懂陶渊明当时的心境。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其实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是陶渊明的一生,并且可以从中窥探到他所处时代和国家演化的整个过程。
“避秦时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里这12个字,对当时中华帝国的架构以及形态,包括历史背景都概况了,大的背景交待得很清楚。这样的一幅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晋太元中,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后忽逢桃花林,里面的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实,这是陶渊明借桃花源里的人话嘴,表达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理解。读懂了这句话,就读懂了陶渊明。后人很多人误以为陶渊明一生隐居南山,采菊东篱,却都忘记了他也曾经有过“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反问与徘徊,有过“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与遗憾。知识分子是时代最好的反映,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也是汉唐两大盛世之间的乱世。他为何要从“避秦时乱”提笔?而且要把“秦”和“乱”放在一起?因为这个时候中华历史经历了第一个“千年变局”。这个变局,在农业经济形态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反过来影响国家形态变更,同步决定统治阶级,这是当时绕不开的时代主题。董仲舒在回应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曾提纲挈领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周代、秦代、汉代都有,但是他们各自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周代“大一统”,最重要的是周天子,在天下、宗法、封建的构架下,以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而形成诸侯邦国,但他们都共同尊奉周天子。换句话说,周朝的统治阶级,是在血缘基础上并世袭的极少数贵族,国家结构基于分封和宗法而维系“一个天子、诸多国家”的松散邦联,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当时民智的混沌。随着农业经济形态的成熟,原有邦国开始不断成长,伴随诸子百家的争鸣,社会民智开始逐步启蒙,顺理成章的周朝的秩序坍塌,礼崩乐坏,诸侯争雄。这时候,需要既能接纳新生力量,又能实现“大一统”的局面,解决这个命题的直接结果就是秦朝的建立。秦的“大一统”是与周的“大一统”不一样的,秦的“大一统”出现的客观需要是为了解决周的“大一统”出现的问题,进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同时它又没有完全摈弃周朝的弊端,在一些方面改的并不彻底。秦相比于周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形态的调整, “秦皇帝”取代了“周天子”,相应的,“天下”变成了“国家”,“宗法”变成了“礼法”,“封建”变成了“郡县”,“诸侯邦国”变成了“中央和地方”。这样的改变是非常大的,正常来说都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秦选择暴力的统治方式,在意识形态方面偏向于法家。最终因为洗牌太快造成社会动荡,早早王朝灭亡。于是,有了汉的出现。汉的“大一统”,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用周“大一统”的补充秦“大一统”的不足,所以汉对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延续,正如汉宣帝教育儿子时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记》)。这就说明,汉的“大一统”,本质上是通过周的品格来修正秦的政法体制。主要是对周、秦两种秩序的整合、融合,经董仲舒的润色,以经史之学勾勒出较为抽象的天人关系,由天道人道容纳古今之变,周秦各自元素融入了周秦格局。“大一统”发展到汉,帝国体制基本成型,至此,周与秦成为农业帝国形态“大一统”的两个来源脉络就比较清晰了,古今、儒法等理论命题只有放到周秦格局之下,才能更为清楚;治乱循环、唐宋之变、明清异变等诸多变相只有还原到周秦格局之中,才能更为分明。总而言之,周秦大一统,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政治,两个重点中要把握的一点事,周的文化比秦更加繁荣,周的政治体制是对秦政治体制的低级状态。不管是从周到秦,还是从秦到汉,只是涉及到国家形态的调整,对统治阶级并无多大影响,因为整个社会依然缺乏活力。秦解决了周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引发了新问题,而且还对新问题采取高压手段,反而引起天下大乱,所以“桃花源”里的村民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一“间隔”就是好几个朝代。为什么时间这么长呢?这是因为统治阶级流动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在陶渊明笔下,他们一直躲在桃花源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秦造成的社会动荡,时间比较长,直至两晋时期还没结束。真正到唐朝时期,社会才开始逐步稳定。秦和汉的出现,初步解决了中华帝国国家形态的问题,而唐对解决了农业帝国统治阶级的问题,中华帝国逐步攀上巅峰。但是,陶渊明刚好处于秦汉与唐之前,正是乱世,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黑暗时期,也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陶渊明才会追求桃花源那样的恬静生活。周、秦、汉三朝,统治阶层无一例外都是“贵族”, 从周秦的世袭制到两汉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统治阶级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直到隋唐科举制,统治阶级才开始松动。社会阶层可以流动,统治解决面向底层开放,社会活力开始涌现。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尽管对意识形态更加包容,国家的财力得到较大增长,疆土也大大扩张,但是对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流动性问题迟迟没有解决。不管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还是老百姓的需求,统治阶级不变更都是不能接受的。在汉的早期,这个矛盾不是很突出,但是随着农业经济形态的日益成熟,这个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阻碍社会的进步。到东汉的时候,农业经济体系基本成型,百姓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但是,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度,将百姓上升的渠道垄断了,并死死的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垄断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在这样的国家形势下,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外戚、士族这三个阶层来进行整个国家的统治。所以当我们翻开历史书的时候,整个东汉王朝的历史就是外戚、宦官专政的历史,几乎所有的皇帝都轮流被宦官或者外戚架空。到汉朝末期,外戚、宦官、士族相互争权倾轧,宦官十常侍杀死了外戚何进,士族袁绍又通过引进军阀清理了宦官,这两起重要变革,意味着宦官、外戚这两个阶层开始在东汉王朝退出历史舞台。此时格局已经打破,剩下的仅存的一个统治阶级(门阀)已经无力维持整个东汉王朝的统治了,东汉王朝也由此逐步走向灭亡。东汉灭亡以后,由此步入三国乱世。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袁绍,还是董卓,抑或曹操,不管是维护现有社会体制,还是破坏现有体制,重拾以往老路,都没能成功。直至陶渊明所处时代,依然是乱世,尽管比曹操晚了200多年,比“竹林七贤”晚了100多年,但是正是他这个年代的人,也许才对当时乱局感触最深。他也曾经想要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但是挣扎数次之后,最终心灰意冷,飘然归隐。这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的,此时国家大势已经无法逆转,不是他个人所能够改变的。其实,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花源”也比较简单,就是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等而已,这已经是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简单世界,也不可能实现——“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现实跟理想的落差,个人跟时代的碰撞,造成了他最终选择归隐。“后遂无问津者”。变局一直在持续,从曾国藩的“岂独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到李鸿章“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再到“睁眼看世界”,接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农业帝国已经势微,逐渐陨落,工业文明的形成的格局基本成形。但是有一个规律始终不会改变,就是“后遂无问津者”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桃花源记的诡异真相完整版?
首先, 主人公渔夫是以捕鱼为生,应当熟悉水路,他不会乱走。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 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所以不会看见陌生的桃林。其次,他到达源头过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山洞很小, 洞口极为紧窄, 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而且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 那他不应该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有隐约的光。
还有更可疑的是,阡陌一词,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而且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是七月和五月。但是,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再者, 就是他们语言的漏洞,他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朝代变更衣着也应该变化, 而且, 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但是他们的衣着与外界完全一样。那不妨大胆的设想他们的衣着是随着进来的人变化的。
更有诡异的地方,他出去之后没有信守承诺,报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 按理说,他一路紧凑的做了记号,应该万无一失。可他们不仅没找到还迷了路。古代不能解释,只好归类于迷路。在现代,这种现象叫做鬼打墙。最恐怖的是,隐士刘子冀高高兴兴的前往,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 并且死于病中。很显然, 他发现了些什么。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要灭口。 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 一村子都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