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沙,可以分享一个哭笑不得的笑话吗?
我们的口号:“你乐,我乐,大家乐”。为了这一目标,我一直在努力!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就分享一下珍藏的神一样有趣好玩的笑话图片,希望能带给你欢乐!过不多说,下面上图
村里三霸之一也有挨揍的时候啊钢铁直男的处事方法,我喜欢像不像上课打瞌睡的你,再困也绝不倒下!好家伙,隔着屏幕都觉得疼…哎,这孩子从小就天赋异禀啊亲眼见证自己的尴尬时刻?识时务者为俊杰,结过婚的都懂终于明白打枪的时候为什么要全副武装了,就是为了预防罩杯变大啊!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哦!
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清朝不仅有于成龙,而且还有两个,都是贤臣,一位被人称为老于成龙,另一位被人称为小于成龙。老于成龙已经拍摄成电视剧,家喻户晓,而小于成龙的感人事迹却还咸为人知,这里推荐崔学法先生的原创文章,重点介绍邳州沂河治水累死任上的故事,而这一段史实,长期湮没无闻,崔先生多方考察寻访而得其珍贵史料,弥足珍贵。另外插图为小于成龙后人提供,更是珍闻。
邳州市官湖镇东北部,东紧靠古老的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庄叫石坝村,大堰蜿蜒崎岖,宛如一条巨龙于三座大坝相呼应,形成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明洪武年间,卢姓始居,原名大兴庄,寓兴旺发达之意。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河督张国维在此处开口,将沂河分流,西去河流称作武河,此地遂改称卢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村东沂河上筑一大坝,以控制分洪,称为卢口坝,村随坝名。后来大坝用青石所建,河水常在此形成旋涡,故名石坝窝。
这虽然是沂河水系中不见经传的水利工程。却是宋元以来,作为“洪水走廊”邳州的洪水泛滥必经的咽喉之地。邳州人为治理水患进行了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更使清朝康熙年间名满天下的“河道总督”于成龙不幸殉职任上。
这个于成龙不是正在电视剧热播的“一代廉吏”、“江南总督”于成龙。但他与那个于成龙有密不可分的不懈之缘。比那个于成龙小22岁。为了方便,我们把“江南总督”称为老于成龙,“河道总督”称为小于成龙。
老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人,字北溟,用兵如神、善于治盗,以清廉著称,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近些年,其故事一度被搬上荧屏,拍成电视剧,因此知者众多,并非进士出身,也没有出色的文韬武略,最为可贵的是以清廉律身为官,大器晚成,为康熙所倚重。其举贤荐能,也以清廉为重要标准。
小于成龙(1638—1700)是汉军镶黄旗人,这个于成龙因养父于得水在汉军镶黄旗中立功受封三等爵,得以荫生(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步入仕途。于康熙七年(1668年)30岁时出任直隶乐亭知县,后署滦州、通州知州。在十余年“知州县”的为官生涯中因与老于成龙同名,备受朝野关注。
老于成龙先是直隶总督,小于成龙在其辖区内任知州,自然也时时效仿老于成龙,其清廉名声也不断彰显。惺惺惜惺惺,老于成龙自然也垂青于小于成龙。由此还产生了康熙时代的一件趣事:老于成龙提携小于成龙。康熙二十年(1681),老于成龙由直隶总督调任为两江总督,上疏举荐小于成龙可堪重用。恰好江宁府(今南京)缺员,老于成龙又上疏请求皇上,让廷臣推荐久有清操之名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来担任,康熙马上任命小于成龙(时43岁)为江宁知府。这样,小于成龙就又成为老于成龙的下属了。这时,江南省总督府在南京城,江宁府知府署也在南京,一个南京城,两个于成龙。
康熙二十三年(1684),老于成龙在两江总督兼管两江巡抚的任上去世,赐祭葬,谥号为“清端”。康熙皇帝南巡到江宁,嘉奖小于成龙廉洁,亲书手卷赐他并嘱咐道:“你一定要学习前总督于成龙的正直清廉才能不辜负他。”还破格提拔小于成龙(时46岁)为安徽按察使。由于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小于成龙更严格要求自己,一时名气不在老于成龙之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京浑河泛涨,淹没两岸旗下及民人庄田,百姓流离失所。时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的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他改变以往的治河办法,注重浑河的全程治理。他全程监督,3个月时间共疏浚河道145里,筑南北堤180余里。当年7月,于成龙疏请将霸州等处开挖的新河命名为永定河。康熙斟酌再三,将整个浑河干流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永定河之名由此诞生,永定河之名沿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定河水利史上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治理永定河以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皇帝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令其治理苏北段黄河、淮河。于成龙立即对水害频发的淮河流域进行考察。他发现咆哮的黄河水,虽然经张国维、潘季驯等努力治理,但黄水仍不时决口为害。而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每到汛期,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虐邳州。邳州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得到朝廷任命后,于成龙在苏北水利项目全线开工。运河、黄河、淮河多处清淤疏浚、筑岸固堤。坐任清江浦(今属淮安市)河道总督的于成龙全面指挥。
根据治水的实践,于成龙经过调查研究以为:解决苏北洪水灾害,除了黄河、淮河、运河以外,沂河也必需治理,而邳州卢口是治理沂水的节点。明代武河开挖后,虽起到“引沂济运”作用,但枯水季节无水可“济运”,汛期又如同脱缰野马,加重黄淮水害,是洪水肆虐邳州的必经之地。苏北沂水发源东省诸山,汇流而成沂河,由沂郯入邳境。水从卢口分流,由徐塘口入运。其正河至隅头集径入骆马湖。一遇水发则淹没两岸田庐。于成龙向朝廷奏请在沂河两岸筑堤18180丈,防止沂河决口;卢口分支处建闸。控制洪水流量,又可引入沂水,从徐唐口入运,解决运河枯水季节航运问题。
然而,这时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指示其对高家堰、归仁堤多处加以增筑和疏浚。鼓励于成龙把水害革除。可是不久,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体沉重,只好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康熙皇帝因其岗位难离,无法找人替代。便让他在任上一面工作一面调治,并亲派御医前来看望,赐药诊治。由于治水繁忙、日理万机,病体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延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初,于成龙奏明朝廷,卢口闸开工。不久遇到了出乎人们预料的挫折。建闸的基础开挖工程,遇到了地下的烂泥淌沙河。就是古代的河流,充满稀粥一样的烂泥淌沙。工程到这个层面,无论取走多少土方,烂泥淌沙像潮水一样涌来。卢口建只能闸告吹。
卢口闸的意外失败,对治理黄淮沂河是一个重大挫折。对于成龙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致命的打击,不谛晴天霹雳。在于成龙身心交瘁的状况下,御医们也回天无术。病情加剧。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呼次子永裕(长子永祯早卒)曰:“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次日,趋具表谢,并告诫永裕说:“吾受君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养不终,二也;祖墓未筑,三也。”馀无可言。二十七日在设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与世长辞。于成龙就在62岁之际,也把生命终结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了。是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的,
于成龙死后被安葬在北京石景山,“文革”中此墓尚在。但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现在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所好,近年北京发现于成龙墓照片及刻有4200多字的大墓碑,弥补了《清史稿》及各类文献中的不足。两个于成龙,不仅同名同姓,曾同在一起共事,又都曾先后担任过直隶巡抚,而且都以清廉名世,都受到康熙皇帝直接表彰,都是累死任上,死后皆得以入祀贤良祠。老于成龙名传千秋,小于成龙默默无闻。而且小于成龙某些功绩比老于成龙还显著。遗憾的是于成龙累死邳州沂河卢口(今石坝窝),无论是《清史稿》、水利文献、邳州地方史籍均无明确记载。原因“河道总督”是朝廷直接任用官员,与地方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地方史志不负责记载,老百姓不知道因此没有传讲。而以前我国又没有完整的水利志。国家史书对小于成龙记载也极其简单。使这位名气、地位、政绩均不在老于成龙之下的河道总督竟被埋没几百年。
我们只能从清宫档案,康熙年代的大臣奏章,皇帝旨意,以及散落各处的典籍中认真考究,于成龙黄淮治水累死邳州卢口才能清楚的展现出来了: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皇帝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接替前任负责正在治理的苏北黄河淮河工程。当月于成龙奏章邳州卢口筑沂河堤、修卢口闸。次年正月底卢口闸开工,不几日遇到流沙。二月中旬于成龙拖着病体回清江浦河道总督署养病。二月二十七日病逝。于成龙累死任上,实际上就是累死邳州卢口闸。我们从后任的河道总督张鹏翮当年八月奏章,“臣率河员亲往沂河查看,沂河水势直冲卢口,面宽溜急,且系沙底,不能开闸,应于卢口两旁堤岸残缺之处,概为修补,束水入徐塘口运河,既可济运,又使民生得所。”可以看出,工程选址“系沙底”不能开工修闸。那时没有测量仪器,这是人力不能抗拒的灾难。于成龙的殉职是邳州治水抗洪的巨大损失。直至四十六年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在卢口建坝阻水。但仍改变不了邳州洪水走廊的状况。直至战争的硝烟刚刚熄灭,共和国刚刚诞生,1949年人民政府立即投入人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北起邳州市吴楼村沂河东支,南经邳州市华沂,穿陇海铁路,于埝头镇南入骆马湖,切开嶂山岭经宿迁、新沂两县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会灌河尾闾于燕尾港入黄海。卢口石坝也在1950年竣工,彻底改变了邳州洪水走廊的面貌。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见证人渐渐的离去。党和人民政府使现代邳州人享受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人民也应该记住几百年来前仆后继的治水人,于成龙修筑的18180丈沂河岸成了沂河旅游观光带。淹没在老于成龙光辉下的廉吏也该有他的应有位置,特别值得历史上饱受洪水肆虐的邳州人记得。石坝窝及南的沂河岸上应该给这个累死在治水职位上、清廉的河道总督立碑纪念。
为什么出苦力的人在吃饭的时候都要整两口呢?
出苦力的人十有八九是辛勤的劳动者,他们干着“体面人”不愿干的重活、脏活、累活,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常常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劳动后留给他们的只有疲惫、伤痕、饥渴、苦恼……
这时候的他们,如能在用餐时喝上几两白酒或啤酒、黄酒之类,立马就提升了“精气神”,似乎一瞬间恢复了元气,疏通了气血脉络。
干苦力的劳动者光荣!许多人都知道喝酒解乏的道理,喝几杯酒下肚无可厚非,他们的工资报酬虽得来的不易,却也阳光干净!……
一个广一个右耳旁的字?
kuàng。部首:阝。笔画:5。笔顺:点、横、撇、横撇弯钩、竖。基础释义:姓。邝姓为中文姓氏之一。
据2007年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一书中所载:邝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中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据2013年1月1日出版的《中国四百大姓》一书中所载:邝姓在2012年年末中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为中国第256位大姓姓氏,邝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024%,邝姓在中国国内总人口为32万,邝姓人口的第一大省为广东省,其中在粤邝姓人口占全国邝姓人口的比例为46%,在粤邝姓人口为14.72万。据2013年广东省统计局的统计:邝姓在广东省姓氏人口排名中位于第78位,广东省邝姓人口有149476人。
肉桂有哪些功效?
肉桂这种药材,它的外表和桂皮很像,但是它和桂皮却不是一种。桂皮是天竺桂、川桂等的树皮。肉桂,是肉桂树的树皮,把外皮剥下来,把它压成平板状,晒干就是肉桂了。而中药中的桂枝也是桂树上的,桂枝是桂树上当年的嫩枝。虽然它们都是桂树上的,都是温阳的药,但是桂枝温阳的力量比肉桂弱,药性也有不同。桂枝性轻而走上,肉桂性沉而入下。所以上感风寒常用桂枝,下焦寒常用肉桂。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助阳,不管肾阳虚、心阳虚、脾阳虚等各种阳虚,肉桂都能和相应的药配伍。常和附子相须为用,但是回阳救逆附子作用明显,肉桂作用不明显。能温通血脉而通气血,守而不走。肉桂的作用偏于血分。所以很多寒凝血淤的方中常用到肉桂。肉桂的辛香味中带着甜味,会被研成粉末制成甜味剂加入到咖啡、面包、冰激凌等甜点中,它可以反佐水果中的寒性。有一点需要注意,肉桂不能长时间煎煮,甚至不入汤剂。因为它是芳香型的,挥发的。
桂通(官桂):为剥取栽培5~6年生幼树的干皮和粗枝皮,或老树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成筒状。
简单方便的肉桂方
治疗胃痛:当因为不注意保暖而引起胃部受凉引起胃寒痛的时候,取一片肉桂1-3克,置于鼻孔前1厘米处,使劲儿吸肉桂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一般受寒轻者,持续闻1-2分钟后,胃痛即可逐渐消失。
治疗咳嗽:对于心阳不足,后背冷痛所引起的咳嗽,用两三钱肉桂粉拌粥,持续服用1-2周左右,寒饮消,咳嗽即可止。
治疗小儿泄泻,小儿泄泻以风寒和伤食为多,小孩不爱吃药,这时可采取外治法,可用肉桂、川椒各1.5克,共研成细末,分作两份备用,先取一份,用纱布袋盛贮,置于肚脐上,束以绷带,24小时后揭去,将另一份用上,泄泻止,腹胀消,方便又简单。
不适合吃肉桂的人群
阴虚的人、心火旺舌尖红的人吃肉桂会火上浇油。孕妇、月经期女性也不适合服用肉桂。
咽喉肿痛、出血性疾病、目赤、大便干燥、痔疮等热性病症不宜服用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