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迟,海口一男教师连夜批改试卷猝死家中?
【事件回顾】这是2011年的事了。琼山中学冯老师,2011年11月15日晚其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考试。次日7时许,同校老师在冯老师家中发现其身体异常状况,立刻拨打120,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证明冯老师因突发心肌梗塞,于2011年11月16日在家中死亡。学校称这是常规工作,不认为是工伤事故。家属起诉,后获胜。
虽然事情的经过有曲折,但这个结果,大家还可以接受的了。学校无耻,人社局无耻,但法院主持了公道,给了死者以及家属一丝告慰。
(网络图片,侵权必删)
只是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心生悲凉: 如此清晰的事实,为什么还不能被鉴定为“工伤事故”?动了谁的利益?谁在作梗?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本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暖和人性关怀的地方,为什么事发后只是冷漠地回应“这是常规工作”,不怕遭天谴吗?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件。2017年,稷山县段晓康老师寒假期间被学校叫去加班,在学校食堂吃午餐时猝死,家属向人社局申请4次工伤认定,均被回复“不能认定其为工伤认定”,即使法院3次判决外加一次政府行政复议,均撤销了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然而,时隔两年多,仍然没有被认定为工伤。有网友举了自己身边“判定工伤”的真实案例: “我们单位员工中午回家吃饭,被大货车撞死了,都认定工伤了。”为什么教师不能?人社局也要看碟下菜吗?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不算工伤,怎样才算工伤,非得讲课的时候,一头栽在讲台上死去才叫工伤吗?
这年头,老师连猝死的权利都没有了,活得还像个人吗?
兔死狐悲的同时,我们告诉自己: 身体是自己和家人的,一定要爱惜好;死时,求自己争点气,看对时间和地点。长时间坐着备课改作业,我有严重的颈椎病,做过针灸,动过手术,那种疼痛,现在想想都觉得心颤;同事腰间盘突出,做过手术后上班,改作业都是跪在小凳子上或者趴在床上;还有一个同事,严重的脑部痉挛,一生气就会晕厥。这些病疼都是职业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要人命。老师的平均寿命低于其他行业,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死都死不起,为了家人,我们要好好活着,爱惜自己的身体,工作要干,健康更要顾!别久站久坐,别熬夜,别生气,少加班,吃饭均匀……另外最重要、最不可控的一点,要死的时候,求自己争点气,选对时间和地点,千万别像段老师和冯老师一样,死了都不安心。张自忠将军和张治中将军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说一说。
张自忠是西北军的名将,张治中则是中央军的将领,两人一个属于军阀部队,一个属于中央军,有很大区别。
篇幅所限,我们就说说张自忠。
萨沙写过张自忠传。
张自忠是山东人,出生在当地大家族。他的父亲张树桂曾任江苏省赣榆县知县,英年早逝。张自忠虽然幼年丧父,但家族势力很强,生活是比较富裕的。
他和普通农民子弟不同,一路求学到高中,毕业于济南法政专门学校。
当年中国人文化程度低,高中生相当于今天的本科生,张自忠是个知识分子。
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做一个老师,安安稳稳渡过余生。
不过,张自忠目睹列强在中国横行,以及清末国破家亡的惨状,主动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党,随后有投笔从戎,进入军队。
他最初的长官叫做车震(第二十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团长),是一个军阀军官。有意思的是,车震碍于情面(老乡)手下张自忠,却对他丝毫不看好。
那个年代,军阀部队中都是赤贫农民子弟,靠用命打仗混口饭吃。
张自忠是个富裕家庭的知识分子,怎么适合从军,也不可能吃得了这个苦。
然而,张自忠却不怕吃苦,不怕死,竟然站住了脚。
车震成为师长以后,将张自忠提拔为师部的参谋。
不过,军阀混战中,车震所在部队被敌人打垮,军队瓦解。
张自忠勉强突围逃亡回家,又再次投靠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
当时冯玉祥也不想收张自忠这种公子哥和知识分子,曾经拒绝他入伍。
好在张自忠身材魁梧,身高1米8几。而冯玉祥对于身材高大的士兵很有好感(他自己也是大个子),也就让他入伍。
张自忠头脑敏锐,学习能力强,加上骁勇善战,很快被冯玉祥重用。
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1924年,张自忠就成为团长,变为高级军官。当时他已经加入冯玉祥部队8年之久,这个提拔并不算很快。
张自忠率部参加了一系列军阀混战,然而冯玉祥几次被敌人击败,西北军一度几乎瓦解,宋哲元成为继任领袖。
当时西北军将领诸如韩复榘、石友三、庞炳勋等人纷纷叛变或者脱离团体。
而张自忠却忠心耿耿的跟着宋哲元。
宋哲元对张自忠非常看重,给予重用,让他担任38师师长。当时西北军只剩下一个29军,师长就是最高层军官了。
张自忠是一员战将,非常擅长打硬仗。他治军严格,训练强度大,麾下官兵颇有战斗力。不过,张自忠因此也得到了一个张剥皮的外号,经常对违反军纪的士兵打军棍。
随后,在日寇入侵长城一线的长城会战中,张自忠和其他将领死守喜峰口,造成日军不小的伤亡。
虽最终也没有守住喜峰口,却也为国家民族立功,由此得到青天白日勋章。
此战后,本来控制河北省的张学良大将于学忠,无力支撑大局,被迫率部撤走。
宋哲元的29军,就成为河北省和察哈尔省的土皇帝。
然而,29军是一支军阀部队,从此刻开始试图保证军阀割据独立的地位,不愿意随便和日军开战,导致自己地盘和实力受损。
直到七七卢沟桥打响时,宋哲元还在尽力和日寇谈判,试图和平解决。
然而,这是日寇的缓兵之计,目的是从本土运来部队。
在这段时间,29军没有进行战前部署,也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平津地区增援。
最终,日寇集结完毕,发动猛攻。29军虽拼死作战,然而已经陷入绝对的被动中。仅仅10天内,平津地区沦陷,赵登禹、佟麟阁将军殉国。
此时,张自忠作为29军代表,始终同日本人谈判。
当时战斗已经打响,他还在谈判,又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由此,国内舆论大哗,认为张自忠是汉奸、叛徒。
当时,张自忠一度同大汉奸殷汝耕齐名(殷汝耕建立了伪政权和伪军,为日寇服务)。
报纸上这么说:殷逆汝耕,张逆自忠!
全国人民把张自忠骂的狗血喷头。
张自忠自己有苦难言!
作为战将,他当然希望和日寇决战,然而宋哲元对他有知遇之恩,29军是他的娘家,只能奉命行事。
张自忠由此失去军权,逃出北平,前往南京领罪。
好在蒋介石还是懂道理的,认为张自忠只是奉命差遣,将他暂时软禁,没有严惩。
这边,由于宋哲元一再试图保存实力,回避和日军决战。
29军官兵义愤填膺,拒绝听从宋哲元命令,各军长也纷纷脱离团体。
张自忠的59军不服从其他军官指挥,蒋介石就让张回去指挥。
张自忠率领59军脱离29军,成为听从蒋介石命令的西北军。
如果之前张自忠多少有些污点,随后就完全是民族英雄。
59军成为军阀部队中,最战功赫赫的部队,每次都用于硬仗。
他们参加了徐州会战,在临沂誓死狙击第5师团。
如果没有59军的狙击,台儿庄大捷是不可能出现的。此战59军伤亡近半,日军伤亡也不少。
张自忠因此升职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随后,他又参加了武汉会战,在潢川狙击第10师团,造成后者伤亡惨重。
之后,张自忠作为李宗仁第5战区主力部队,参加了包括随枣会战之类一系列大战。
李宗仁直到59军强悍,始终让他顶在最关键的战场。
在最后的枣宜会战中,10万日军攻势猛烈,枣阳一线情况极为恶劣,战局眼见就要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张自忠下定必死决心,亲自率领兵力虚弱的第74师渡过襄水,会同59军其他1万多兵力,攻击日军后路。
这是极为危险的。第74师不是抗日铁军74军,只有二三千兵力。
这点部队,深入10万日军侧后,一旦被攻击连退都退不了,是九死一生的。
但如果张自忠不发动攻击,枣阳一线的国军压力太大,第5战区就可能崩溃。
作为集团军司令,他根本没有必要亲自率部作战,派个师长即可。
但当时如此恶劣形式,张自忠为了鼓舞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亲自带兵上了战场。
日军后路被攻击以后,被迫抽调主力回头决战。
5月15日,日军第39师团将张自忠将军的第七十四师围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
张自忠在绝境下,坚决不撤退,率部拼到最后关头,几乎全军覆没。
眼见日军已经杀到眼皮下,部下军官苦劝张自忠撤退。
张自忠对他们怒吼:我的命是命,士兵的命就是土疙瘩吗?今天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不许撤退一步。
激战中,张自忠负伤5处,其中2处是致命伤。
重伤之下,他仍然持手枪肉搏,被日本兵刺刀刺中殉国。
作为一个集团军司令还去肉搏,在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在张自忠最后时刻,他喃喃说道:我这样死,很好,很好。对国家,对长官,对人民,我良心平安。
日军发现张自忠战死,也极为震动,认为他是真正的军人。
日军将张自忠尸体用棺木收敛,留下由国军收殓安葬。
张将军殉国后,国府明令褒扬特予国葬,追晋陆军二级上将。5月28日,灵柩抵达重庆,蒋介石率军事委员会的高级将领与国民政府五院院长亲临致祭,蒋介石更是抚棺痛哭。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2010年5月16日,重庆市举行仪式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70周年。
抗战是一场民族战争。牺牲在抗战中的军人,无论什么党派甚至是土匪、囚犯,也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现在德国人自称普鲁士人还是德意志人?
如今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人作为德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耳曼人中一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日耳曼人最早是古罗马人对生活在莱茵河、易北河一带所有民族的统称。斯拉夫人这一概念之下囊括了今天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波兰人等不同民族,而日耳曼人这一概念之下也囊括了法兰克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
公元3世纪以后日耳曼各部落如潮水般涌入到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国家中最强大的当属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的疆域囊括了今天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边界地区。公元843年8月查理曼大帝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这三个国家。
西法兰克王国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法兰西,中法兰克王国逐渐演变成为意大利,东法兰克则演变成为了德意志。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等。公元919年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被各公国推举为“德意志国王”。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于公元962年2月2日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奥托一世开创的这个帝国被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所谓的帝国实际上不过是诸侯割据的松散联盟。德意志境内一度出现过390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因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能像中国古代的皇帝那样控制自己的帝国,因为他的权力受到地方封建领主和教会势力的制约。
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罗马教廷与欧洲各国的封建领主、骑士发动了对伊斯兰世界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战争。在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期间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军事组织——骑士团。骑士团的成员在外表上像修士僧侣,但他们实质上是打着宗教圣战旗帜的军人。骑士团直接听命于罗马教皇,而不受各国世俗的皇帝或国王管辖。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先后涌现出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
不受世俗皇帝或国王管辖的骑士团本身就是一种武装力量,而且他们在战争中所占领的土地、所掠夺的财富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这样久而久之骑士团所占领控制的领土实际上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小邦国。三大骑士团中的条顿骑士团就主要是由德意志骑士所组成。公元1226年波兰马佐维亚公爵康拉德邀请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攻击波兰的宿敌普鲁士人。这时的普鲁士人其实是波罗的海语族的一支。
这些普鲁士人在血缘上其实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更为接近,而和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倒没多大的关系。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人后沿用了普鲁士这个地名的叫法。条顿骑士团迫使当地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语。此后古普鲁士人被同化于德意志人。定居于此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沿用了普鲁士之名,但其实他们和古代的普鲁士人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简单来说早期的普鲁士人其实是一个被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所征服的民族。
只不过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人后沿用了被征服者的族名、地名。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阿尔伯特宣布改信路德宗教,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教廷的联系。他随后就宣布将条顿骑士团改为世俗化的德意志邦国——普鲁士公国。目前通常所说的普鲁士就是指的这个作为德意志诸侯的普鲁士公国,而不是早期普鲁士人所建立的国家。
普鲁士公国的首任公爵阿尔伯特死后由他的儿子阿尔伯特·腓特烈继承了公爵之位,然而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却没男丁继位,因此普鲁士公国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公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从此普鲁士和勃兰登堡被置于约翰·西吉斯蒙德的家族——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之下合并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大公爵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19世纪下半叶普鲁士王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策划下南征北战、纵横捭阖,最终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诸邦国的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正式加冕登基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德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就该从这时候算起。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统一的民族国家。
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所以普鲁士可以视为德意志国家的发源之地。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这座城市孕育了包括康德、霍夫曼在内的好几位德意志大师。这些人中有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他们使这座城市的早期历史被打上了深刻的德意志文化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把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了波兰。
这次领土变更使德国失去了普鲁士西部地区,而普鲁士东部地区则成为被波兰领土所隔绝的飞地。隔绝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之间的是一小块狭长的走廊状波兰领土。这条狭长的波兰走廊成为了德国人心中的一道伤痕。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就如何消除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进行了多次探讨后认为德意志国家兴起之地普鲁士历史上尚武好战的悠久传统正是德国军国主义的滥觞。
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谈话时指出“普鲁士是万恶之源!”罗斯福随即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二战后期同盟国方面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两次会议上做出决议:所有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地区都将不再为德国所有。这使德国东部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划入波兰。与此同时苏联通过《波苏疆界条约》以法律形式获得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41万平方公里领土。
苏联、波兰、德国三国的领土由此来了一个整体西移。在确定苏波边境的过程中苏联从波兰获得的东普鲁士地区中要来了北部的柯尼斯堡并将其更名为加里宁格勒以纪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至此作为德意志国家起源之地的普鲁士绝大部分已不在德国境内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其实不妨将普鲁士之于德意志的关系比喻为欧洲版的东周与秦国。
秦国最早以前只是为周王室的养马人,因为平王东迁时护驾有功被提升为诸侯。秦国宗室虽出自华夏民族,但秦国的领土是在与占据镐京的西戎蛮夷战斗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普鲁士人就像是当初华夏文明圈之外的西戎蛮夷。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本不属于德意志民族的普鲁士人。这才导致普鲁士与德意志这两个概念出现交集。秦国作为华夏民族向西发展与西戎蛮夷混血的产物长期被中原诸侯另眼相看。
可就是这个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秦国最终得以统一天下。普鲁士当年也是一个处于德意志文化圈边缘不大被瞧得上的国家。可就是这个边缘国家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与秦国所不同的是:秦国所并吞的土地如今都是中国的领土,而历史上普鲁士的地盘如今基本上都和德国没什么关系了。普鲁士这块德国昔日的龙兴之地如今早已住满了波兰人和俄罗斯人,而德国自己也已从法理上放弃收回该地区。
八国联军运动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广西近代史中有哪些著名的名将?
广西近代史中有以下著名的名将:
1、韦拔群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2、李明瑞
李明瑞(1896—1931),广西北流人。1921年毕业于广东韶关滇军讲武堂,习炮科。曾参加讨伐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的战斗。是中国革命的著名将领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中,展示着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3、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
4、萧朝贵
萧朝贵(约1820-1852),客家人。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官封西王。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5、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
6、李秀成
李秀成(1823--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汉人,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在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
7、陈玉成
陈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广西藤县客家人,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原名陈丕成,洪秀全赐名玉成。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1862年为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年仅26岁。
8、韦国清
在广西发生的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红八军。这两只红军中,广西籍将领主要是李明瑞韦拔群等人,后来都在战争中牺牲。韦国清在百色起义中仅是普通一兵,在长征中逐渐成为特科营营长、特科团团长。抗日战争中,韦国清先后在抗大、山东纵队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第9旅政治委员、旅长。1944年,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牺牲,张爱萍接任,韦国清依旧担任副师长。解放战争中,韦国清先后担任华野2纵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政治委员等职务,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
9、李天佑
李天佑在桂军中当兵时,是李明瑞的勤务兵,百色起义中,仅15岁的他就担任了红七军军部特务连副连长。红军时期,李天佑先后担任了红七军第58团副团长、红三军团第5师13团团长、任红三军团第5师师长,是红军中战绩最辉煌的团长之一,也是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抗日战争中,李天佑担任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参加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中,李天佑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38军军长,实际上他长期指挥3个纵队和4个炮兵团,38军和39军协同作战,作用不亚于兵团司令。
10、李宗仁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11、黄旭初
黄旭初(1892—1975),梧州府容县(今玉林市容县)杨村镇东华村人。曾任旅长、师长、绥靖公署副主任,中将加上将衔。1931年起,连任广西省主席19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
12、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
13、黄绍竑
黄绍竑(1895年12月1日-1966年8月31日),又名绍雄,字季宽,广西容县珊萃村人,新桂系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4、俞作豫
俞作豫(1901—1930),广西北流平政镇岭垌村人,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军阀的战争。龙州起义领导人,左江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长。
15、覃异之
覃异之(1907—1995),汉族,广西安定(今都安)人,祖籍广西宾阳。中国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
16、《广西桂系抗日爱国将军》名单:
上将8人黄绍竑 黄旭初 夏 威 何柱国叶 琪 罗 奇 韦云淞 甘丽初
中将17人马晓军 苏祖馨 李 毅 夏国璋 凌压西 冯 璜 陈 雄 杨 勃 吕国铨伍廷飏 李本一 潘国骢 杨愿公 马拔萃 黄剑鸣 封少君 封裔忠
少将67人甘成城 马典符 马振鸿 韦贽唐 伍廷钧 罗克传梁栋新 龚杰元 曾达池 黄中骢 封传壁 黄远镇黄官俊 封高亿 马展鸿 黄循富 罗昌馨 崔 坚崔履栋 梁宝仁 封赫鲁 陈汉吾 伍文湘 梁兆福陆汝畴 苏松石 刘剑奇 陆受祺 陈杰熺 李国基邓光伦 夏拯民 甘乃柏 夏 越 李汉军 韦 灿李焯枬 罗 烈 李秀年 刘觉任 马伟新 黄绍耿刘钧华 梁仲西 李大江 李 权 何剑苍 陆汝群黄懋儒 覃品凡 余丕才 陈世琼 李明芳 马翔鸿梁学基 黄昌琳 罗复馨 罗克斯 黎慧军 韩宗明马炳辉 韦有鹏 凌龙玟 杜时崇 杨高汉 胡振广伍达欧
17、周祖晃
(1891~1959年),字敬生。渡头宿棠村人。早年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后升入武昌 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14年 (1925年)参加北伐,先后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八旅十六团团长、十师二十九旅旅长、第七军十九师师长、第七军副军长。 民国26年(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军中将军长,率军北上抗日,参加了 淞沪、徐州、台儿庄等战役,有“桂系宿将”之称。28年春任四十六军军长,不久升第十六 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了广西昆仑关等战役。1949年11月29日与解放军取得联系后,即 派副司令兼参谋长霍冠南为代表前往桂林谈判。12月13日与解放军代表、十三兵团副司令李 天佑签署“和平解决方案”。同日,周祖晃率部从百寿开往两江集结接受解放军改编,至12 月28日,周祖晃所属部队近5000名官兵全部改编完毕。后他向全省各地通电,希望广西各地 国民党官兵放下武器弃暗投明。 解放后,周祖晃任广西人民政府委员、省参事室主任、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常委。1959 年在南宁病逝。
18、吕竞存
吕竞存(1897~1967年) 。会仙圩人。 清宣统二年(1910年) 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第四期,后升入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民国13年任广西讨贼军总指挥部副官长。14年任广西绥靖督办公署少将副官 长。17年春,任第十五军少将参谋长,兼南宁中央 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校长。19年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参军,后调任军政厅厅长。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吕竞存认为广西省会南宁接近广州湾易遭日军 登陆袭击,建议将省会北迁桂林,省府任他为桂林市政处处长。他督办市政,拆除障碍物, 扩宽道路,构筑交通及防空设施,广储粮秣,并修整名胜,使原受军阀混战破坏的桂林面目 一新。与此同时,他在城内多处建有私房,有“吕半城”之称。省府迁桂林后,南宁果然遭 受日军袭击,桂林则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民国26年(1937年),任第五路军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广西绥靖主任公署中将副参谋长, 兼广西省政府委员。1967年9月14日去世,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