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与同盟,欧盟和北约之间是什么关系?
欧盟与北约的关系很亲近,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北约成立1949年4月由12个创始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其宗旨是集体防卫的军事组织,如果某个成员国遭到军事攻击北约成员国要群起而攻之,主要针对当时潜在对手苏联而成立。
《华约》和苏联解体时美欧曾承诺解散《北约》,但通过几次扩充北约成员国己发展成29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组织,北约至今还没有起动过集体防卫条约。
欧盟成立于1993年11月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联帮德国6个创始国,正式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联盟正式成立,其宗旨主要是发展欧洲经济,统一关税统一货币,发展至安全领域,至今己发展至28个成员国,英国通过全民公决定退出欧盟现正在起动退欧程序,美国非常支持英国脱欧,一个强大的欧盟和欧元对美国是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会放任欧盟强大的。
北约是世界上在美国领导之下最大的军事集团,是冷战时期对抗《华约》的产物,现在又被用来对抗俄罗斯,北约末来还可能还要东扩,是俄罗斯最大的安全威胁。
谢谢各位
为什么二战后苏联没有参与占领日本?
前言:因为原子弹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世界意识形态的实力对比,美国取得了碾压式的巨大优势,获得了处决日本的绝对优先权。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轴心国只剩下亚洲的日本仍然在负隅顽抗做困兽之斗。早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三国首脑就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并对战后东亚局势进行了大致安排。1945年7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解决战后欧洲问题,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宣言形式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除重申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必须实施外,还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包括像分区占领德国一样由美苏中英四国分割占领日本。
此时的美军正在太平洋上与困兽之斗的日军进行着激烈的争夺,虽然美军火力足够强大,但面对丧心病狂的日军,仍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尤其是1945年3月到7月的冲绳战役,美军的伤亡人数超过8万!
此时的美军,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巨大牺牲,越接近日本本土,美军受到的反抗就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尽可能减少伤亡,尽快消灭日本法西斯,美国在亚太地区有求于苏联,只要苏联彻底消灭盘踞在日本的关东军,断绝日本想要以东北为基地继续负隅顽抗的念想,最关键的是大量消灭日本有生力量,日本法西斯就能更快灭亡。
但狡猾的斯大林明显有待价而沽的意思,从1939年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以及1940年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就能看出,斯大林从来都是苏联利益至上的务实主义者。和德日开战,更多的是因为德国的撕破脸以及加入反法西斯同盟能获得更多利益的考虑,正义与否从来不是首要因素所以斯大林也习惯了在日本和美中英等反法西斯同盟之间左右逢源,两头得利。此时的日本虽然仍具备战争潜力,但已深知二战必败,所以裕仁天皇需要的,是一个体面退出战争的结果,目的就是避免战后像德国战犯那样被清算。
而这是付出成百上千万人生命的美中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决不允许的,但即便如此,盟军也不能把和日本眉来眼去的苏联怎么样,因为此时的苏联在苏德战争中迅速成长为庞然大物,战斗力不可小觑。而且,一旦和苏联闹掰,在日本还未彻底消灭干净的情况下,苏联又将成为巨大麻烦,盟军将付出更大代价。
所以,苏联惹不得,美中英等国只能等,等斯大林所谓大部队调动需要时间等种种托词。波茨坦会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催促苏联履行雅尔塔会议上“德国投降三个月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承诺但是,一切在1945年7月15日彻底改变了,就在美国西部时间的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地带爆炸试验成功,美国总统杜鲁门将消息告知给斯大林,虽然斯大林表现平静,但内心却异常震惊。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原子弹,广岛几乎被瞬间摧毁,人口死亡超过10万,虽然日本官方隐瞒消息,但苏联终于认识到美国有了独自解决日本的能力,如不配合美国,不仅分不到羹,还可能在战后被美国清算于是在1945年8月8日,150多万苏联军队风卷残云般地消灭关东军,日本裕仁天皇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苏联海军实力不强,以及出兵太晚或者说日本投降太快,导致苏联错过了夺取日本北部的最佳时机。因为美国的迅速登陆,在麦克阿瑟的主导下,原本确定的四国分割占领最终成为美国独占,日本也避免因冷战对峙而被肢解为隶属两个阵营的国家。
总结: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虽然要了广岛和长崎几十万民众的性命,却在客观上保全了日本国土,拯救了大和民族。
法兰西三国轴心成立是哪年?
法西斯三国轴心形成的时间:
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又被称为“钢铁条约”)。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轴心国集团形成时间?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希特勒为何兵败斯大林格勒?
在二战中,有两场战役决定了轴心国家和同盟国家的命运,这两场战役一个是发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海战,另一场是发生在苏联境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九四一年冬天,进攻莫斯科的德军遭遇惨重失败,在进入一九四二年之后,德国最高统帅不放弃了原先一举攻取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打算,转而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苏联的西南方向,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
当时的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是这样计划的:一旦拿下高加索油田,苏联军队就会失去石油来源,到时候坦克无法开动、飞机不能升空,最后只有退出战争了。
希特勒的这种打算其实也有道理的,这跟英美战略空军不分昼夜的对德国各重要城市的轰炸是一样的,打掉了后方的各个兵工厂和炼油厂,军队失去战争物资的支援再也无法将战争进行下去了。
但英美空军的轰炸式卓有成效的,而纳粹德国单纯的依靠陆军进行战略作战时效要差得多。
而在高加索油田的北方有一座城市,它横亘在高加索油田和伏尔加河之间,高加索地区所生产的石油正是通过斯大林格勒运往伏尔加河,再然后通过伏尔加河运往全苏各个战场。
因此,如果要拿下高加索油田,必须先要拿下斯大林格勒,而一旦拿下斯大林格勒,就掐断了高加索油田和伏尔加河之间的联系。
在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军一连取得了哈尔科夫战役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胜利,为进攻斯大林格勒打下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在6月28日德军挟胜利之势德军向顿河一带发动了强大的攻势。
而这时的苏军主力还在莫斯科一带,在南方的草原上并没有多少兵力,也无法阻止德军涌入顿河一带,这时的德军如果一鼓作气冲入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已经没有多少屏障了。
但这时的希特勒同时面对着两个诱惑:一个是东边的斯大林格勒,另一个是南边的高加索油田。
这时的德军总参谋部向希特勒指出:先集中兵力先攻打一处!
但希特勒却扛不住诱惑,犯了分兵之大忌,他命令兵分两路,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
7月德军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冲去,当时的苏军在这一带战线漫长却又兵力稀薄,苏军抵挡不住德军的冲击,
在7月底,希特勒意识到分兵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的这步棋走错了,为了对斯大林格勒形成更为有力的拳头,他把已经推进到高加索油田边缘的装甲第4集团军抽调回来集中用于斯大林格勒方向。
而这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发布了第227号作战命令:一步都不准后撤!
为此,苏联向斯大林格勒方向也源源不断地往这里调来预备队。
到9月底的时候,德军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市区。
在进入市区之后,德军的飞机、坦克和重炮失去了作用,两军开始进入巷战、街道战,它被形象的称为“老鼠战争”。
两军开始进行逐屋的争夺战,有时为了夺取一座废墟,双方都要将进行激烈的争夺。
而苏军在不断地节节抵抗抗中,也不断地往这里补充兵员。
到九月份的时候,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一起制定了有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天王星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吸引着德军第六集团军,然后集中兵力对德军实施合围。
为此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到11月19日,苏军的“天王星计划”开始,他们集中了110万强大的优势兵力,连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起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33万人的部队。
到12月底,苏军击溃了合围正面的敌军,将第6集团军合围在一块宽7公里,长13公里的狭小范围之内。
面对眼前的困境,第6集团军的司令保卢斯曾电告希特勒要求便宜行事,但希特勒的回答是:“不准投降,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
苏军在未得到德军投降的答复之后,遂在1月10日发动猛攻,并与于1日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市的中心区。
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在1943年的2月2日结束,德军第6集团军剩余的共25万人被全歼,其中的9.1万人当了俘虏。
从此以后,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军事优势地位,开始一步步丧失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