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赐之门,伊拉克历史奇迹?
巴格达:巴格达是伊拉克首都,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重要的国际航空站。人口535万。有炼油、钢铁、水泥、纺织、皮革、卷烟、食品等工业部门。市内穆斯坦西里耶书院始建于1227年,曾是阿拉伯世界最高学府之一。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中部,其古波斯语意为“神赐的地方”。4000多年前即为重镇。公元762年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在长达数个世纪中,它是西亚、中东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通的中心。此间几经兴废。
巴格达市区内的中世纪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有数百个带有金色塔尖和蓝色圆顶的清真寺;有多处以《天方夜谭》为题材的雕塑。卡济迈因清真寺世界闻名;1179年建造的阿披斯宫具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特色;伊拉克博物馆里收藏着远古时期在两河流域生活过的各民族的文物。巴格达城以南有举世闻名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和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巴格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
巴士拉:伊拉克最大海港,可同时停泊20多艘万吨以上海轮。有大炼油厂,郊区是椰枣主要产地。输出石油和椰枣。市南郊建有乌姆盖斯尔深水港。重要国际航空站。历史悠久,《天方夜谈 》中的航海家辛伯达周游世界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摩苏尔:工业城市,历史上长期定“丝绸之路”的中间站。有占城堡、教堂、清真寺、修道院、宫殿等。
法奥:重要石油输出港,有油管连接南部油田。
纳杰夫:中部城市,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位于巴格达南部160千米。城市由几个同心圆构成,每个同心国都与穆斯林的信仰有关。
埃尔比勒:工业城市和历史古城。以产蜂蜜、干酪闻名。附近有不少旅游地。
阿盖尔古大:占城遗址,位首都附近。建于1230年左右,现保留着形似金字塔的阿盖尔古夫庙遗址,此庙是伊拉克类似庙宇中最大的一所。
亚述:北部古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为古亚述王国的第一个都城。观已发现宫殿3座。神庙10多座。
阿韦尔沼泽地:位于伊拉克的南部,有一系列的湖泊。这里烟波浩森、鱼鸟腾越,古老的纸沙草高达3米。人们用古老的方法编筑芦苇房屋,芦苇房成百上千,形成村镇。
巴比伦:世界著名占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其名意为“神之门”。古巴比伦城规模宏伟壮美,出土有世界卜第一部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现在已恢复了宁马克神庙、仿古巴比伦城等古迹。
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
说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其实是诸葛亮说的,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之后,曾经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这样说的:
《三国志 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边叹气边说道: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能制止主上(刘备),让其不进攻东吴,就算是进兵东吴,也不至于遭到如此惨败。
诸葛亮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刘备听法正的话,或者说法正能够让刘备听从自己的意见。
二是有法正在刘备身边,刘备不会惨败,说明法正能够给刘备出谋划策,能够引导刘备打胜仗,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遭到如此大败。
诸葛亮
以诸葛亮的眼光来看,法正有两个长处,归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多谋善断,能说服人。这也是法正最大的特点。
法正在刘备身边的作用,相当于郭嘉在曹操身边的作用,曹操每当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会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往往能够力排众议,给曹操想要的答案,比曹操远征乌桓,但没有信心,郭嘉说:曹公你放心地去吧,刘备不会来的,因为刘表会阻止刘备北攻许昌的。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顺利打败乌桓。
汉中之战,刘备打了一年多不仅无法突破,反而损兵折将,于是法正给刘备出了一个主意,放弃攻打阳平关,占据定军山,吸引夏侯渊来争夺高点,这叫引蛇出洞,然后又来了个声东击西,把主力攻打张郃,引诱夏侯渊分兵救援,然后蜀军又烧了夏侯渊的鹿角,迫使夏侯渊亲自修鹿角,最终被黄忠从山上直冲下来,当场斩杀。
刘备与诸葛亮
如果说曹操远征乌桓最大的功劳是郭嘉的,那刘备汉中之战最大的功劳就是法正的,除了汉中之战外,刘备能够拿下益州、打败刘璋,法正功劳也是很大的,法正就是那种能够跟随在主公身边,并且出谋划策的好谋士。
法正还有一个特长,就是能说服人。别小看这个特长,法正劝说刘备,刘备没有不听的,举几个例子,刘备拿下益州后,有人劝刘备娶了刘璋寡居的嫂子吴夫人为妻,刘备不同意,认为自己和刘璋是同族,这个时候法正出场了,法正只说了一个故事,刘备就听从了,法正说: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逃难时,为了得到秦国的帮助,迫不得己娶了自己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为妻,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秦穆公为了拉拢晋怀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怀公子圉为妻,晋怀公回国即位,没带走怀嬴,后来重耳流亡,就娶了怀嬴为妻,并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在其帮助下,回国即位,既然晋文公为了江山可以娶侄女婿为妻,为何刘备不能娶刘璋的寡嫂为妻呢?
刘备无话可说,只得听从了法正的建议,娶了吴夫人为妻,这就是后来刘备的吴皇后。
法正
还有例子,有一次打仗,蜀军没有进展,刘备大怒,亲自冒着箭矢在前线督战,当时箭如雨下,刘备身为主公在前线是很危险的,身边人都劝刘备撤退,但刘备牛脾气上来了,就是不肯撤退,这个时候法正又出场了,轻飘飘地往刘备身前一站,什么话也不说了,为刘备挡箭,刘备反而过意不去,反过来劝法正撤退,法正又轻飘飘地冒出来一句话:
主公都冒着箭雨,何况是我法正呢?
结果刘备不好意思,于是就撤退了,法正的意思就达到了。从这两个例子就能看出,法正这个人很精明,可以看透刘备的心思,知道刘备的想法,法正劝刘备避箭,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其他人直接说危险,刘备根本不听,法正直接把自己当成挡箭牌,反而让刘备不好意思,最终目的达到。
刘备
法正的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贾诩,曹操问贾诩:曹植与曹丕谁当世子合适?贾诩不说话,曹操又问,贾诩说:我在想事呢,曹操问:我在问你话,你想什么事?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立即就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政权内部出现了纷争,贾诩看上去啥也没说,实际上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非常高明。
同样,法正也是非常高明的一个人,他的智商不比贾诩、郭嘉等人差多少,但法正这个人缺点也非常突出,同样是八个字:恩怨分明、睚眦必报。
法正的恩怨分明,是指对待他的主公,刘璋当年不重视法正,法正就对刘璋不忠,投靠刘备出卖了刘璋,还为刘备出谋划策,对付他的旧主子刘璋,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忠,但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只要法正忠于自己,就没有问题,但是,刘备并非就完全不担心法正,作为一个政权的领导者,刘备需要所有人都对他忠心不二。
法正能说服刘备
举个孟达的例子,孟达与法正是好友,一同投靠刘备,孟达担任宜都太守,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派孟达率军攻打上庸,然后不放心,又派刘封去上庸统帅孟达的军队,其实仔细想想也会明白,刘备这是担心孟达不忠,上庸是前线,孟达手下有三千户部曲,至少有一万多人,力量很强,刘备担心孟达反水,所以才派刘封去统领孟达的军队,刘备明显是对孟达不信任。
对于法正,刘备绝对不敢说百分之百的信任,因为法正是刘备带在身边出谋划策的,刘备能够控制法正,无需担心忠心方面的问题,而法正是个有才能的人,所以刘备不仅仅把法正当谋士看待,而且对法正的待遇也是非常优厚。
刘备俘虏刘璋拿下成都之后,有四个人的封赏最优厚,分别是: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赏赐分别是: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可见刘备是把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视作他最得力的助手,与功劳最大的四个人。
刘备与诸葛亮等人
以时间为界来说明一下法正与诸葛亮的地位比较:
1、刘备拿下成都后
刘备拿下成都后,封法正的官职是蜀郡太守,封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将军。
刘备拿下成都后,刘备自己还是左将军,成都算是刘备的临时首都,刘备把管理临时首都成都的行政大权给了法正,然后让诸葛亮管理自己的左将军府,左将军府是刘备的最高权力机关,刘备所有的命令都是从左将军府中发现,而为刘备管理左将军府一切事项的人就是诸葛亮这个军师将军。
比较一下,法正的地位高,还是诸葛亮的地位高?法正是刘备的首都市长,诸葛亮是刘备政权的秘书长,当然是诸葛亮地位高,首都市长再高,能跟朝廷的秘书长比吗?首都市长只是地方官,诸葛亮的军师将军可是京官,还是管理朝廷政权的高官。
诸葛亮一直主管政治及后方
2、刘备称汉中王后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法正的官职是尚书令,诸葛亮官职不变,仍然是军师将军。
这个时候刘备是汉中王,他的左将军幕府升级为汉中王府,诸葛亮的官职不变,因为封无可封,刘备本人还没有称帝,他不能封诸葛亮为丞相啊,只能官职不变,法正的官职开始从地方官蜀郡太守升级为京官尚书令。
尚书令是协助皇帝管理内朝的行政官员,只要录尚书事,就能参与尚书台所有政务,是一个位低权重的官职,担任尚书令的人地位都比较高,可以参考曹操的尚书令是荀彧对比一下,诸葛亮这个时候仍然是管理刘备汉中王府一切事项,同样还是朝廷的秘书长。
不同的是,法正之前不能参与政权,现在可以了,法正可以与诸葛亮共同参与政事,但就地位来说,应该相当于诸葛亮是处理政事的正职,法正是副职,同样还是诸葛亮的地位高于法正,因为实际权力在这里摆着,诸葛亮可以处理刘备汉中王府所有的事项,包括后勤、内政,同时还要留守后方,这个职责可以参考刘邦手下的萧何。
法正
所以,法正的地位还是不如诸葛亮。
3、刘备称帝后
刘备称帝后,法正去世,封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
就算法正没有去世,他的官职仍然只能是尚书令,而诸葛亮是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首,丞相和尚书令同时出现时,丞相的地位当然是高于尚书令的,以汉武帝时期来看,尚书令与皇帝 的关系,高过丞相与皇帝的关系,也就是说,法正如果没有死,与刘备的关系,可能会好过诸葛亮。
但不代表法正的地位比诸葛亮高,无论是官职,还是实权,或者是地位,法正都不如诸葛亮,刘备之所以打仗带着法正,那是刘备要用法正的特长,因为法正擅长多谋善断,这是刘备的用人,同样,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是因为法正精明,有能力,往往能说到点子上去,说到刘备的心里去,所以刘备爱听,也喜欢把法正带在身边。
刘备与诸葛亮
诸葛亮的特长是内政、后勤管理、政治,所以刘备把诸葛亮放在后方来进行管理,这同样是用了诸葛亮的特长,这就是用人,谁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就把他用在哪一方面,刘备不带诸葛亮打仗,并非不重用他,这个道理跟刘邦不带萧何打仗一样,刘邦却把萧何作为汉初的第一功臣来对待。
道台和知府都是四品官?
在唐宋时期,虽然设立了道、路等机构,但这些机构都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划。元朝建立以后,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行政区划变成了省、府和州、县三级管理模式。一个省下辖几个府和几个州,知州的地位不如知府,但知府仅仅比知州高半级而已,基本上仍是平级。元朝的行省制度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明清统治时期,行省制度进一步完善、总督、巡抚等高级官职开始出现。总督负责一大片地区的军务,一般是两三个省,类似于战区司令。
但总督并不实际插手省内的工作,因为每个省都有巡抚。巡抚和总督属于同事关系,两个人的岗位不同,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在一个省里,巡抚大人高高在上,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此外,还有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副省级官员。布政使的地位仅次于巡抚,属于常务副省级,主要负责经济和民政。按察使负责司法和治安,学政则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这些官员属于高级官员,在这些高级官员之下,则是道台和知府。按照朝廷的规定,道台最低是正四品,也有可能是从三品。知府一般是从四品,特别重要的知府,可能是正四品。道台和知府属于中级官员,而且等级差不多。两个官职谁的权力更大呢?首先,我们看一下知府。
知府属于一片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古代一个府比现在的地级市大得多。例如清代河南省的开封府,管理开封、郑州的全部,以及许昌和周口的大部分地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知府堪称土皇帝。 但是,知府不喜欢自己的管辖区里有更高级的衙门。每个省都会设立几个分守道和分巡道,道台并不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主要监督知府等官员的工作。道台的地位略高于知府,但实际权力不如知府。知府对道台有些忌惮,但也不惧怕。
因为双方基本上属于平级官员,道台只能弹劾自己,而没有权力罢免知府。当然,在一些特殊岗位上,还会有道台。例如茶道、粮道和盐道,这些官职虽然也是道台,但却是实权人物。例如坐镇扬州的盐道,这是天下肥缺之一,关系能够直通军机处。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虽然扬州知府和盐道官职差不多,但却对盐道任伯安毕恭毕敬。 在清朝统治时期,官员的总数大于实际岗位的数量,换句话说,有一大群官员都属于候补官。慈禧太后入宫之前,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位候补道台,由于没有实际任职,家里的日子很一般。
按照明清时期的官场规矩,知府一般不会得罪道台。按照当时的晋升规律,那些资深道台很有可能晋升为按察使,成为知府的上级领导。当然,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的知府,本身起点就很高,也是有可能的。道台和知府最低都是四品官,在普通百姓看来,基本上属于“大老爷。”但是在吏部文选司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吏部文选司郎中属于正五品官,比道台、知府都低。但是,由于岗位重要,文选司郎中能够直接负责道台、知府等中级官员的任命。
按照朝廷的规矩,巡抚、布政使等高级官员的任命,由吏部尚书亲自把关。但是中级官员的人数太多,尚书大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因此,中低级官员的选拔工作由文选司郎中负责。吏部尚书检查一遍,如果没有问题,签字、盖章以后,正式下达命令。虽然文选司郎中仅仅是五品官,但全国各地的中低级官员对郎中大人都毕恭毕敬。在地方官员看来,不起眼的文选司郎中,最少能够与三品大员对抗。在历史上,出现过文选司郎中怒怼外省按察使的事件。当时,尚书大人自然向着自己人说话。我们再绕回来总结一下知府和道台,道台和知府属于平级关系,权力起到了相互制约的作用。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晶核诡术怎么最快速度叠五层?
在晶核诡术中,要最快速度叠五层,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进入游戏后,选择魔导师这个基础职业,然后达到一定的等级并前往NPC那边做转职任务,在转职任务完成后,成为诡术士。
重中之重是角色技能。在这里,我们需要选择【灾厄之手】和【冥河幻影】这两个技能。
推荐优先加满【灾厄之手】和【冥河幻影】,这两个技能对于快速叠加魔印和引爆魔印非常重要。
打法细节方面,玩家们最好先将魔印层数叠满5层后再进行引爆,这样能够达到最高伤害。
释放【禁咒·亟夜使徒】时,【魔印引爆】CD会立刻刷新且使徒状态的冷却时间会缩短,这也是快速叠层的有效手段。
技能搭配方面,可以采取以下组合:【魔印引爆+摄魂魔咒】、【渡鸦之赐+暗影之球】、【黯魂震爆+断魂惩击】、【暗域之门+腐毒之鸦】。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快速叠加魔印到五层,提高输出效率。
宋四家最厉害的是米芾吗?
(一)米芾的历史评价
米芾虽说位列宋四家,实际上历史对他的评价不一,有说是宋四家之首,有说米芾的字只能位列“能品”。
(二)
米芾学了谁?
米芾的体来自哪里?是他自己的创新么?
米芾《自叙帖》说“学褚遂良最久”
而褚遂良传世作品只有《文皇哀册》(如图四至六)最接近米芾,虽然有人怀疑《文皇哀册》是米芾做的摹本。
事实上褚遂良《文皇哀册》不是米芾所造,早在唐代,褚遂良之后有一个叫吴通微的书法家,他的《楚禅师碑》(如图一至三)就已经有这种风格,从此碑可得哀册的风格不是米芾所创,起码早在吴通微时代就有,所以说《文皇哀册》我认为只是褚遂良某个时期阶段的风格,被米芾学到而已。
褚遂良《文皇哀册》就是米芾小楷《向太后挽词》(如图七至九)的蓝本。
(三)看到米芾想起了启功
有人说启功是创新,实际上启功的体主要来自梁诗正,看梁诗正的小楷作品,很多字拿出来和启功《论书绝句》小楷比较,会发现结字用笔风格完全一致。
所以说米芾也是和启功一样,他的体也是来自别人,而不是自己创的。
(四)从源头来说,苏黄米蔡都是学来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创的。比如苏轼学李北海,黄庭坚学五代民间书法,米芾学褚遂良,蔡京学王献之。
从技法来说米芾最好,用笔八面出锋,结体精熟变化莫测,代表作《苕溪诗帖》《蜀素帖》
从文采来看苏轼蔡襄更加温文尔雅,不像米芾比较野气。米芾于此还输苏蔡一筹。
从创新来说米芾过于接近褚,缺乏自己的新意,所以评价他为能品也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