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两极是冰天雪地吗,地球内部是等离子态吗?
地球内部是什么状态?让本猫告诉你吧。
先看看这个,
我们生活在这个星体上吗?点头的兄弟们,这个家伙的内部就是等离子态!货真价实的等离子态!醒醒吧,你以为自己是神奇四侠超人强啊?
那么这种星体如何?
嗯,很熟悉了吧!岩质行星吗,就是地球这种款式的啦!怎么判断呢?挖个洞试试!别说,毛子大哥就挖了二十多年,在西伯利亚硬生生干了一个,多少米,十二公里左右吧!地球半径五千多六千公里,磨层皮的境界,没说服力啊!怎办?看看火山吧!大量的岩浆和气体。
于是,科学界宣布,应该呢,和这个差不多了吧!
有点那个扯吧~我也觉得!但是,没办法,科学界就是这样,老子懵逼也得明说!暂时还是不太清楚啊。
人类啊,还是很幼稚和肤浅的。
欢迎关注和讨论。
月球比地球少多少倍?
1、地球的直径是月球直径的4倍,质量是月球的81倍。
2、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3、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4、月球,俗称月亮,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月球的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还是月球正在远离地球?
地球和月球在相互远离?
1961年,美国当时正在和苏联进行博弈。在这场博弈当中,双方在各个方面展开较量,军备方面有过竞赛,还比赛谁挖的坑更深。在挖坑方面,苏联的科拉半岛钻孔达到了12,263米的深度,而美国这边只挖到了8000多米。
虽然美国在挖坑方面输给了苏联,但是他们在太空竞赛从一开始的落后,到后来实现反超,并成功完成了登月。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阿波罗11号上过月球,也就是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那一次。
但实际上,阿波罗计划一直是持续到了阿波罗17号,其中阿波罗12号是用来拍摄的,但没成功,阿波罗13号是要登月的,也没成功。从阿波罗13号到阿波罗17号,都实现了登月,也就是说,后面还登月了5次,加起来就是6次登月。而在这6次的登月过程中,阿波罗号还带上去了反射镜。
阿波罗11、14、15号都送过反射镜,除此之外,苏联虽然没有登月成功,但是他们其实也通过2个探测器往月球上送去了反射镜。
那他们送这些反射镜是要用来干嘛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是想要测算一下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地球发生激光,然后激光照到月球上再反射回来,这样用光速乘以一来一回的时间,再除以2就可以得到结果。(当然,实际的操作要麻烦的多。)
因此,发出的光很容易在传播的过程中,就被其他的障碍物吸收掉。不仅如此,准确地照射到反射镜上,再反射回来并被地球上所接受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才会尽可能地多放些几次的反射镜,目的就是确保可以测距的实验可以进行下去。
后来,科学家们还真的测算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月球其实是在远离地球的。这个远离的速度大概是每年3.8厘米。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月球会远离地球呢?
为什么地球和月球在互相远离?这里我们要补充一点,我们中学物理课上都有学到过,运动其实是相对的。因此,如果我们以地球为参考系,那就是月球在远离地球,如果是以月球为参考系,那就是地球远离月球。到底是谁在远离谁,取决于你选谁为参考系。从我们地球上的视角,就是月球在远离地球。接下来,我以地球为参考系来描述、
知道了这点,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月球在远离地球?
我们都知道,万物之间都有彼此吸引的力,这被称为万有引力。引力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知道,月球之所以会绕着地球转,是因为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属于弱引力场,这里就不用广义相对论来讲述。)
其实在同时,月球对于地球也是有引力的。我们把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月,而地球自转一圈其实是一天。也就是说,月球绕转地球的速度要比地球自转一圈的速度慢很多。这就相当于月球在拖地球的后腿,给地球减速。这个时候,其实地球的岩石和岩石之间,海洋和岩石之间就会产生摩擦,地球自转的一部分动能会转化为摩擦的热能,并最终消散。
在整个过程,地球的自转速度是越来越慢的,摩擦产生的热能消散,地球对月球的束缚力也会下降,月球也会逐渐远离地球。
实际上,这个远离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上百亿年后,如果地球还在的话,那个时候,月球大概距离地球90万公里,这个时候,地球的自转会等于月球的公转,这个时候月球也就不再远离了,而且地球也是总有一面是朝着月球的,也就是互相潮汐锁定了。如今的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卡戎”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月球之所以会远离地球主要是因为潮汐力的存在。
地球也在远离太阳在宇宙中,这种相互远离的现象很常见。不仅仅是月球在远离地球。地球、金星其实都在远离太阳,不过其中的原因是稍微有点不同的。我们都知道太阳内核在进行核聚变反应,这过程中会消耗掉一部分的质量,这部分质量以能量的形式辐射出来,太阳光其实就是这么产生的。
也就是说,太阳是在损失质量的。因此,它对于行星的引力是在下降的。因此,地球、金星等行星会逐渐远离太阳,地球远离太阳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5厘米。
登上月球的人都发现了什么惊人的东西?
40年前美国登月宇航员怪病缠身,40年后中国“玉兔号”月球车离奇故障,令人震惊的是,罪魁祸首竟然是它。
美国登月的12名宇航员在回到地球后全都得了一种怪病,他们还声称从月球返回太空舱后闻到了一股火药味。宇航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身体素质没得说,在出征前还进行了长期的适应性训练,并且在登月过程中有厚重的宇航服保护,宇航员的身体与月球环境完全隔离,除了微弱的宇宙射线外,还有什么能够伤害到宇航员的身体?
2014年1月25日,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在月面巡航时移动系统出现故障,经反复尝试,最终无法恢复。半年之后的9月4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公布了故障情况,经过严密排查后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导致“玉兔号”出现故障与美国宇航员生病的竟然是同一个原因。
科学家们在月球上究竟都有哪些惊人发现?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探究。
01 月球的向阳面有水2020年10月26日,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的向阳面发现了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发现。虽然现有的证据还不足以表明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依赖于水,但地球上的碳基生命是绝对离不开水的。
为了探索地球以外的生命以及向外太空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科学家们一直在积极寻找其它星球水的痕迹,现已在木卫二等星球上找到了存在水的证据。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也是人类登陆的第一颗星球,对它的研究也就更加的细致深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陆续找到了一些月球表面存在水的证据,但是仅限于阳光无法直射到的冰冷、阴暗的区域。因此,科学家们此前的推测是,由于缺少大气层,月球表面的水被太阳照射后直接流失到外太空中去了,所以无法在太阳直射区域寻找到水。
月球向阳面有水,这一发现挑战了过去对月球表面的认知,说明月球上的水可能比以前估算的要普遍得多。如果能够利用月球上的水供人类饮用,甚至直接用来制作成燃料,就意味着需要由地球供给的资源会少很多,这对建立月球基地计划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更使人类在外太空的可持续存在成为了可能。
02 神秘的月震按地质年代划分,地球上的火山都很年轻,年龄一般都小于10万年,并且现在仍然有很多活火山。这些火山呈链状分布于各大陆板块的边缘,勾勒出地球板块活动轨迹。月球的火山年龄一般在30亿到40亿年之间,最年轻的也有1亿年。月球的火山活动与地质运动早已停止,完全可以说是一颗死星球。
虽然月球的内部能量几乎枯竭,整个星球近乎将死,但是却月震频繁。人类登上月球后,对1972年到1977年5年间的月震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到上万次月震。月震的危害要比地震大得多,地球上由于有大量水的存在,地震波与地震能量被有效吸收,地震的作用时间、范围、强度都会被大幅削弱。月球由于缺水,月震产生的能量在刚硬的岩石间传递,无法散失出去,导致月震的持续时间与破坏力远非地震可比。
除了已发现的由地球引力、陨石撞击及阳光照射热胀冷缩引起的低震级月震外,还有一类人类至今都未能找出原因的浅层高震级月震。在5年的监测中,这一类型的月震共发生了28次。这类神秘月震对于人类未来在月球上的定居点而言是灾难性的,它为人类拓展外太空殖民地制造了极大的阻碍。
03 月球上的阴影一片漆黑当宇航员登上月球时,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的阴影特别黑。虽然阳光格外耀眼,但是只要是没有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根本就什么都看不见。即使是登陆器材产生的那么一小块阴影,也是漆黑一片,和地球上的阴影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地球由于大气层的存在,太阳的直射光线在空气中发生散射,使得阴影区域也有光线射入,这样的话阳光直射区域与非直射区域的差异也就没那么大。而月球由于缺少大气层,无散射光进入阴影区域,所以就显得黑白分明。
04 月球岩石有磁性我们知道地球是有磁场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方向导航,还为我们阻挡了可怕的太阳风暴,使人体免遭带电粒子的冲击。地球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球核心高温、高压,其中的物质处于游离态,原子中的电子得以克服原子核的引力成为自由电子,在地核压力的作用下向压力较低的地幔移动,这一永久电场使得地球形成南北磁极。
太阳、木星等星球由于内部的温度与压力远高于地球,所以它们的磁场要比地球磁场高得多。科学界曾经普遍认为,月球没有磁场或者只有很弱的磁场,并且各种观测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直到宇航员们从月球带回岩石样本。
科学家们在研究了这些岩石样本后发现,大部分岩石都是有磁性的,这样的话原有的推断就与现实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月球在40亿年前是有磁场的,其强度甚至超过地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度才慢慢降低,直至现在近乎没有。
这一重大发现纠正了人们以往的一些错误认知,为人们探究地月形成及宇宙天体发展规律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05 身体出现异样无论是在空间站工作还是登月的宇航员,他们在返回地球时身体都出现了异样,常见的变化有面部变大、心脏变圆、个子变高、血液减少、骨骼流失、肌肉萎缩、视力下降等,登月的宇航员更是全都得了一种神秘怪病。
根据他们的描述,从月球回太空舱后就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同时还闻到一股火药味。经过检查后才发现,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月尘。
月尘非常细小,同时又十分粗糙,在月球低重力的环境下非常容易粘附在任何物体上。当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自然会在宇航服上沾染上大量月尘。宇航员回到太空舱后,这些月尘也跟着进入舱内,并在舱内的空气中飘浮。由于月尘的表面是粗糙且锋利的,宇航员吸入后肺部便遭到了损害。至于火药味,是月岩样本中的硅酸盐造成的,这种物质被人吸入后,就会感觉闻到一股火药味。
“玉兔号”月球车在模拟的月球环境中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各项指标均很优秀,总体表现非常优异。当它在月面行驶时,却因为月尘这个意料之外的原因而出现故障。虽然在进行地面测试时,科研人员特地从长白山运来与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相似的火山灰,但颗粒结构与引力环境却天差地别。如果不是在月球实际运作,根本就发现不了这类微小却致命的问题。
综上所述:人类登上月球后有很多惊人的发现,这些发现都是可以用科学理论解释清楚的,但是由于地球与月球的环境差异实在过于巨大,如果不是实际登陆,地球上的人类仅凭过往的经验与常识根本就无法完全预想到。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类实在太过于渺小,仅仅一个微小的月球就让我们有如此多的惊奇发现,在将来向更远星球的殖民拓展中,一定会有更多的离奇事物在等待着我们。
还是月球南极降落难?
不吹不黑,月球背面降落难,还是月球南极降落难?
其实先给出答案,单纯从月面降落这个环节来说明的话,无论在月球哪个角落降落,难度都一样的,但整体工程实施难度上却天差地别,区别在哪里?测控需求!
月面降落有哪些难度?很多朋友都以火星降落为月面降落参考,其实两者没有可比性,即使在重返大气层降落仍然非常困难,我们大致来解释下这个过程。
1、穿过大气层下降
穿过大气层下降因为有大气动力减速,因此不需要全程动力减速下降,但会遇到两个难题:
高超音速气动激波加热大气层内减速伞技术大家的理解一般都是大气与飞行器表面摩擦高温,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是超音速激波加热才是这个高温的真正关键,当然不管这高温来自哪里,我们都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重返大气层的返回式飞行器来说有两个方式来解决:
优秀的大气层内气动外形抗烧蚀外壳前者会在大气层气动作用下维持一个方向下降,比如中国份额神舟系列飞船,还有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以及新的猎户座飞船,三种结构各有区别,但在大气层内会在气动作用下自稳定。
后者抗烧蚀外壳则更重要,因为稳定后前进方向的那一面会遭受数千度高温的侵袭,高强度,耐高温的大底是必须要跨过去的难关。
最后闯过烧蚀难关的还要降落伞减速,很多朋友会将这个过程忽略,其实高速开伞风险很高,特别是大气稀薄的条件下超音速开伞尤其高难度,在火星大气层内降落时,由于火星大气压只有地球1%,烧蚀问题不会很严重,但超音速开伞条件简直就丧心病狂。
2、无大气层全程动力下降
无大气层月面降落时没有气动加热与开伞问题,但全程动力减速下降,对发动机要求极高,而且每个阶段的发动机推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的嫦娥三号四号计划中有一个7500N变推力发动机突破的重大新闻,可见能精确控制推力的发动机在月面下降过程中的重要性。
3、总结下有大气层和无大气层的结构设计区别
前者必须有优秀的启动外形,而后者比如月面登录的着陆器,形状五花八门,只要有足够的动力,能维持平衡,是什么外形没有任何关系。
月面降落测控要求有多难?能稳稳的降下去,离不开星载系统的自动控制,当然无论AI多只智能,也不如人在回路中干预,因此月面从开始下降到落月完成这个时间中,有很多需要地面测控中心参与的控制,当然现在这种控制越来越少了。
月面测控
成功通过下降阶段着陆以后,着陆器的通讯一般是直接和地面中心展开,当然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轨道器来中继,但轨道器在月球轨道上是运动的,有远及近,由近及远,而且有些轨道还不适合与地面通讯,因此在正面登陆时除非特殊,否则不会由轨道器中转。
但月球背面通讯就完全不一样了,着陆器本身不能和地球直接通讯,轨道器通讯断断续续,那么只能认为制造一个中继通讯点,而嫦娥四号的中继通讯点就在月球和地球连线的延长线距离月面约6.5万千米的拉格朗日点上,这个位置的绕行可以同时看到地球和月球背面,因此这个点的通讯中继位置是绝佳的。
但这会额外增加一个中继卫星的成本,而且整个系统复杂程度会成倍增加,各个技术难点甚至会拖累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当去年2018年5月份发射的鹊桥成功入轨时大家一片欢呼,因为这保证了未来的嫦娥四号着陆通信任务顺利展开。
火星测控
火星任务的通讯保障有几个方面,与月面相反,火星一直在自转中,因此登陆火星时或者登陆火星后都有可能断断续续,因为受到火星的遮挡,因此在洞察者登陆火星时有两颗小卫星在火星轨道上执行中继通讯任务。
伊娃”和“瓦力”提供了洞察号降落时的信号中转服务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火星与地球之间的通讯延迟,这可能比中继更令人煎熬,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动态的,最近是大约5500万千米,单程需要2分半钟多一点,来回需要5分钟,最远是4亿千米,通讯延迟单程十几分钟,因此火星任务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因为这十几分钟内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我们没有任何处理方式,因为传送你处理的指令还在路上。
因此我们客观的分析下登陆月球南极与背面的难度,技术上其实没啥差别,但通讯保障上直接秒杀大部分玩家,这个技术相信美国是有的,欧空局可能也有,但他们都没有实施过,有技术不一定代表能成功实施,比如印度的月船二号着陆器登月失败,相信印度是有技术的,但能不能成功实施则是另一回事情,这不止是技术那么简单,整个登月工程的统筹控制与实施能力更重要,这才是一个团队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