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大人,寻龙诀开头交代的背景是否就是三国时期?
寻龙诀开头交代的,是曹操设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那一段吧。
这段历史并不是三国时期的,准确的说应该是东汉末年。因为曹操就是东汉末年人,只能说和三国够的到一点边边。
鬼吹灯的故事之所以拿曹操来当题材,实在不得不说一下曹丞相那些黑材料。
还记得陈琳发帖子骂曹操,把曹操头风骂好的那一段吗?全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在东汉那个时代,这文章真的堪称长文了。所以这里只截取相关的一段。
“又孝梁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
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孝梁王是先帝的亲弟弟,他的陵墓是非常非常尊贵显赫的,是庄严肃穆的地方,而曹操居然带着兵把它刨了,尸体被从棺椁里抠出来,金银财宝都被拿跑了。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
这段的意思是:这个曹操啊,盗墓尝到甜头了,居然还专门设立了两个专门盗墓的军职,叫什么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专门给他发死人财,所过之处,连山包包都挖塌了,到处都丢弃着坟墓中死者的遗骸。亏他还是坐着三公这样高位的司空大人,怎么做的事如此凶残呢?真是污染了国家,坑害人民,连鬼都不放过呢!
陈琳的这段讨贼檄文是不是很够劲?他揭露了曹操在攻打徐州时做出的一些恶劣行为,挖坟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设立的军职,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军方为官方主体的盗墓机构,也是唯一一个,曹丞相在这点上,可谓是已经无所谓脸面了。
须知东汉末年,天下兵荒马乱,先后经历过黄巾,董卓、李催 郭汜、吕布之乱,能养活一支军队不容易。养活一支强兵更不容易,人吃人都无所谓了,挖掉陵墓又算什么呢?
毕竟,这里是东汉末年,汉室已经衰微,军阀手中的兵才是活命称霸的本钱。
盗墓也并不是曹操一家所为,董卓也干过一样的事儿,不过董太师名声太臭,又被肚脐眼插灯芯人道毁灭,据说还遭了雷劈,哪及得上活蹦乱跳的曹司空大人喷的爽?
所以陈琳的这些话我们不能当真,也许曹操是设立了这个官职,也许曹操只是突然浪起来搞的口花花,更也许是陈琳为了奚落曹操,拿曹操的丑事安了个名头打趣的。总之,这俩官职被记录了下来,成了曹丞相的黑材料。
再说说孝梁王,这个事情被陈琳拿来喷曹操,可见是件大事。这也是曹操有记载的最早的盗墓。
汉孝梁王刘武,是西汉人,是文景之治那个汉文帝的嫡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母亲就是大名鼎鼎的窦太后。
窦太后非常宠爱刘武这个小儿子,宠到什么程度呢,好吃好喝的都往他家里搬,金银财宝找着机会就赏。梁王有钱啊,又比哥哥得亲妈宠爱,故而牛逼哄哄,一时无两,大兴土木,国土封地也扩张到四十多个县,出行的时候特别有排场,规格跟他哥也不遑多让了,财宝更是比他哥这个天子还多。
后来这个梁王陷入了一场宫廷血光,因为他爹汉文帝死了,太子刘启也就是景帝继位。窦太后爱小儿子,总想着找个法儿把皇位给小儿子弄过来。结果有次汉景帝喝多了酒,对梁王说:“弟啊,我死了,这天下就给你坐吧。”当下这串酒话却让窦太后和梁王当了真,那叫一个欣喜若狂啊,一家上下其乐融融。
结果还没高兴几下,窦太后的亲侄子跑去进言,说,你们这不是胡搞吗?我大汉法律规定了皇位只能往子孙辈传,景弟死了也应该是他儿子,怎么能给兄弟呢?
再然后,汉景帝有次把太子给废了,窦太后又跑去垫垫的给大儿子灌鸡汤,说你干脆把位子给你的小弟弟坐了吧。汉景帝差点允了,结果又让大臣给掰了回来,不久以后立了刘彻为太子。那便是汉武帝了。
可见窦太后多爱这个仔。
后来爆发了七国反叛,汉朝几乎就是和秦二世遇到的情况一样,但多亏了梁王,他的梁国扛上了七国军队,杀伤的敌人和朝廷居然一样多。
与之相匹配的,也是梁王军力和财富的雄厚,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仓库里的钱有万亿,自己造的弓箭,戈矛有几十万件。他进宫和汉景帝是一样的待遇,和汉景帝坐同一个大辇,同乘一个马车,他手下王国的官员,进宫随便登个记就行,和朝廷的官员一样。俨然就是个二皇上。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建造了睢园。他平定七王之乱后,回到封地,大兴土木,围着睢水两岸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园林,当时叫菟园,鸟兽繁多,花草不尽,光竹林就连绵十里。建筑物金碧辉煌,比皇宫也不差多少。连司马相如等人都流连于梁园,成为梁王的上宾。《西京杂记》里就描述了梁王和众多文士作赋的雅事。
虽然被曹操摸金了,但梁王的陵园还是留到了现在。今河南永城市芒砀山的梁孝王陵遗址,开凿在山岩中,光寝园就有6600平方米,出土车马饰,兵器,玉器,丝绸织物等文物2000多件。所以说曹丞相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还是没把东西搞完啊。
关于曹操盗梁王墓,有个令人不解的事件。因为陵墓修在山中,墓道又是上千公斤的断龙石封死了,在没有起重设备,更没有炸药放炮眼和风镐打洞的年代里,摸金校尉们是如何把梁王墓给扒了呢?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答案。
抛开这些细节性的问题,我们也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军职了,盖因如此大的工程,要进行发掘,没有万余人的人力,在古代根本无法完成。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书中和影片中的摸金校尉那种刨坑撅洞的职业生涯,可能与历史上真正操办掘墓的曹军校尉、中郎将有极大区别,后者可能更接近于一种工程总指挥。
根据《水经注疏》记载,曹丞相这一票,让曹军吃了十年。而《曹操别传》记载的更详细——操别入砀,发梁王塚,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泣。
宋代《舆地纪胜》则传播了这样一则有意思的事,曹操立遗嘱,“恐人发其塚,乃设疑塚七十二。”看,挖了别人的,把自己给吓着了。《三国志—魏书》中载,曹操命:坟地要选在贫瘠的地方,不要搞啥风水宝地了,而且要“平地,深埋,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
看,曹丞相也不容易。
谢谢。
曹操杀害华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这是建国后,吸血虫病在中国大地被消灭后毛主席赋诗抒情的两句。其中提到的华佗是我国汉末三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又名旉,字元仕,沛国谯(今安微毫县)人,约生于东汉冲帝永熹年间(公元145年),从小聪敏好学。当时政治腐败,军阀连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痛苦不堪,疾病到处流行。年轻的华佗立志当一名医生,希望能帮助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他刻苦钻研医学知识,拜名医为师,又努力实践,认真吸取民间经验,大胆革新创造。当时沛国相推荐他做孝廉,太尉黄琬也征聘他去做官,结果都被拒绝。他宁愿到处奔跑,在民间行医。当时,他的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深受广大人民的热爱和尊敬。
他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尤其擅长外科,他发明了中药麻沸散,并应用于外科。关于华佗的事迹和医学成就,《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民间也有很多生动的故事流传。
《三国志》曾记有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手术。当时关羽镇守襄阳,右臂中箭,青肿不能运动。华佗闻讯后赶来医治。关羽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就同别人下棋。华佗把他的皮肉割开,用刀刮骨头上的箭毒,“悉悉有声”,箭毒刮净后,敷上药膏,不久,关羽的箭伤就痊愈了。据后人考证,关羽镇守襄阳时,华佗已死,但当时华佗能做各种外科手术是毫无疑问的。
早在汉朝以前,就有人发现了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物,华佗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经反复实践,终于发明了一种称为“麻沸散”的中药制剂。同时,他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采用以酒服“麻沸散”的方法,以达到全身麻醉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手术疗效,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据载,华佗已能做肿瘤摘除、胃肠缝合等手术。
如果有关剖腹手术的记载属实,则必须具备的就不仅仅是麻醉技术,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解剖知识、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以及能够准确判断疾病性质与定位的诊断技术。这对于二、三世纪的医学来说,确有免为其难之感。
从《三国志》记载的16个医案来分析,华佗依旧是没有超越时代条件的传统中医。关于剖腹切脾、洗肠等记载,大约是人们把他所进行的一些诸如腹部皮下脂肪瘤、纤维瘤的切除手术,夸大为剖腹手术了。即使是这样,在中医一向重药物,轻手术的情况下,华佗在手术方面进行了珍贵的实践和探索,这在医学史上已经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华佗的针灸术出神入化。他对人体内经络和针灸刺激的神经走行部位、状况了如指掌。他针法精湛,针刺时,先告知痛者针感传至某处,等病人说“已到”即起针,每次不过选一、二穴位、每处不过七、八针,称得上是针起病消。
一次,一位姓李的将军请华佗给他的妻子看病。李将军说,他的妻子摔了一下,肚子痛得很厉害。华佗给病人仔细做了检查,断定是肚中的胎儿受了伤。李将军不以为然,认为妻子刚生下孩子,怎么还会有胎儿呢?过了两天,李妻的肚子痛得更厉害了,只好又来找华佗。
华佗还坚持说她肚子里有个胎儿已死,应立即取出。李将军这才着急,赶紧请华佗治疗。华佗给开了一方汤药,让李妻服下,又扎了一针,并让一位妇人给李妻按肚子,不久,果然取下一个死胎。李将军既佩服,又感激。原来他妻子怀的是双胞胎,生下一个,另一个死在肚中,故而肚痛。
华佗不仅自己用针灸为患者治病,而且能看出别人针灸的失误。当时有一个督邮徐毅,不请华佗治病,说昨天请一位医生给扎针,不料扎后咳嗽的厉害。华佗给他做了详细检查,询问了扎针的深度,然后对徐毅的家属说,昨天的针没刺中胃管,却误伤肝脏。已没法救治,五天之后,徐毅果然死去。证明华佗的判断非常准确。
华佗长期生活在民间,他碰到病人随时帮助医治。一次,他外出行医,路遇一中年男人,推着一个妇女,在车上痛得直喊叫。华佗主动走近车旁,发现病人咽喉被堵塞了,咽不下东西。华佗认真察看病情,然后让她到路旁店里买三两蒜芨,加半碗酸醋,调和后服下。患者照做了,不一会吐出一条大虫来,疼痛立时减轻许多。夫妻二人非常感激,就把虫子挂在车旁去华佗家致谢。进屋一看,见墙上挂着这样的虫子足有几十条,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华佗治过很多类似的病,那些虫子都是病人愈后送来表示敬佩的谢意的。
华佗给患者治病,无论是动外科手术,还是采用针灸、服药,疗效都很显著。关键在于他能明于诊断,然后对症下药。
有一郡守,久病不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派人请来治病。华佗按脉后,认为是瘀血积存于腹内,长期不能吐泄所致,于是他让郡守的儿子把其父平时的过错告诉自己,然后给郡守留下一信。郡守见信上满篇都大骂自己,非常恼怒,立即派人追捕华佗,但哪里找得到。郡守非常生气,从床上一跃而起,不觉从胸部涌出一股暖流,脱口而出,正是黑瘀血,足有一升多,身体立时轻松了许多。不久病也好了。当儿子把华佗的诊断和疗法说了以后,郡守怒火顿消,十分感激华佗。
华佗给病人诊断,还善于区分病状相同,病理不同的患者。一次有两个府吏一同来请华佗治病,都说头痛发烧,华佗察看两人病情后,认为一个是外感(感冒),一个是内实(伤食)。于是让一个吃泻药,一个发汗,人们都感到奇怪,二人照方服药后,结果病都好了。由于华佗经验丰富,观察细致入微,他的诊断相当精确。有个叫顿子献得曾得病,经华佗治疗,觉得病已痊愈。一天来请华佗检查。华佗按脉后说:“内里尚虚,注意不能过度疲劳,更不能御内。”恰巧,其妻听说他病已好,特意前来看望,夫妻团聚。时隔三天,果然发病而死。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还懂得锻炼身体是积极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一次他在书房看书,见有个孩子抓着门板荡着玩,由此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
他想,大多疾病是因气血不通而引起,如果人体经常活动,气血通畅,不就能保持健康了吗?于是,他每天早起在庭院中伸腿活动。看书治病久了,也站起来活动一下。这样,他觉得身体舒服,精神清爽,于是,他一有空就研究身体运动之法。他参考“导引术”,仿照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成“五禽戏”。他的两个徒弟:吴普、樊阿按“五禽戏”。天天锻炼,都很长寿。
吴普活到九十多岁,牙齿、视力、听力都很好。
当时曹操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召他到许昌给自己治病。曹操患头风,每次发作,头晕眼花。华佗给他针灸,随治随好。但他不愿在许昌,于是告假还家。曹操“累书呼之”,他托妻病不回。曹操非常生气,将他押回许昌后关入监牢,并用死威胁他。华佗坚决不屈服,最后被杀害。
临死前,华佗把记录他一生行医经验的书交给看守的狱卒。但狱卒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含泪把书烧掉。华佗没有留下专门著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损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太监有哪些?
谢谢邀请。
中国历史上自有太监以来,青史留名的有之,臭名昭著的也不少,从善恶忠奸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人。
一、青史留名的太监
1、司马迁
严格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并不算是个太监,他是在做太史令的时候,由于为李陵辩护才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十岁入京拜名师学习,二十岁开始外出游览各地,三十八岁做太史令博览宫廷藏书史料。正是因为这段宝贵而富有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能够坦然面对肉体上和心灵上所受的双重折磨,写出了一部永远闪耀着伟大光辉的巨著——《史记》。
2、蔡伦
蔡伦,字敬仲,汉族,东汉贵阳郡人,汉和帝时入宫做皇帝的侍从。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可以说是他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对世界的发展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3、郑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三年时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当时十岁,被蓝玉掳走到至南京,被阉割成太监后,进入了燕王府。曾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为了表其战功,朱棣赐姓为郑,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郑和作为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在1405到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宣扬了明朝国威,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
4、高力士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幼时入宫便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后来结交李隆基,成为了他的心腹,不仅帮助唐玄宗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使其顺利登上皇位,还促成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而深得唐玄宗宠信,在唐玄宗管治时期,权利地位达到了顶峰。高力士被贬后,仍旧心系唐玄宗,当他听到了玄宗死亡的消息后,恸哭绝食七日,最后呕血而亡。由于高力士的忠心耿耿和对唐玄宗的不离不弃,因此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5、冯保
冯保,字永亭,明朝著名宦官,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冯保用其在内宫的控制力,有力的支持了张居正的改革,在张居正的十年改革生涯中,他的功劳不小。另外他在艺术上极具造诣,并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明史称赞他“颇有儒者风度”,作为一个宦官,能做到这点是也是极其不易的。
二、臭名昭彰的太监
1、魏忠贤
魏忠贤是当之无愧的太监界的老大,把太监做到了极致。魏忠贤(1568~1627年),原名魏进忠,河间肃宁(今河北肃宁)人。他出身流氓恶棍,目不识丁,凭着溜须拍马的绝活儿,地位权势与日俱增。万历四十八年,年逾半百的魏忠贤勾结皇帝乳母客气后飞黄腾达,开始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人,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并排除异己,专断国政,纵容爪牙在全国各地大肆修建生祠,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贤专权的七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时期,直接导致了17年后明朝的灭亡。
2、赵高
赵高的最大的“功劳”就是把强大的秦朝给弄没了。成语“指鹿为马”,说的就是他在设计杀了公子扶苏获得权力后立胡亥为皇帝,后不满意皇帝胡亥,找了个“指鹿为马”的由头杀了胡亥,然后又立了子婴。赵高最辉煌的就是当了宰相,立了两个皇帝,然后搅得秦帝国乌烟瘴气的。最终民怨载道,大秦也走到了末路,赵高最终被子婴所诛。
3、刘瑾
大太监刘瑾贪污的财产数量巨大,在太监届首屈一指。有人统计过,和珅在他面前都不敢说有钱。老百姓都叫他“立皇帝”,就是朝堂上站着的皇帝,可见其权力达到了怎么样的高度。他遇到了一个爱玩的皇帝朱厚照,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让皇帝每天玩的不亦乐乎。同时刘瑾还不断的收取贿赂,飞扬跋扈,和马永成等人合称为“八虎”。后来还想造反做“真”皇帝,事情败露后,被“凌迟”处死。
4、童贯
童贯(1054-1126) ,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童贯的一生,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这几项记录是: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
5、张让
东汉末年太监,十常侍之首,汉灵帝宠信张让,甚至说过“张常侍乃吾父”的话。十常侍把持朝政,为非作歹,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十常侍推动了汉朝的灭亡,是引发了汉末时局大动荡的主要原因。大将军何进想要杀了这些太监,可惜事败,十常侍先动手杀了何进。袁绍袁术兄弟听说何进被杀,带兵闯宫,杀尽太监,此前董卓也被调进京,张让劫持天子作为人质逃到黄河边上,后边追赶得急迫,前边又有董卓大军,张让估计逃不了了,投河自尽。但是大汉江山已经被他们搅了个天翻地覆,再也无法回到正轨。
以上从善恶忠奸的角度,列举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些太监,一家之言,不甚准确,不知题主满意不?也欢迎各位看官指正,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是谁吗?
这人就是冯道,他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被大家称为“十朝元老”。五代十国是一个非常战乱的时期,在这样战乱的时代中,冯道能够经历这么多个朝代,而且屹立不倒,说明他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先看冯道所处的大环境,在五代时期,中国乱了八十多年,这个当皇帝,那个当皇帝,换来换去的,而且这些国主大部分都是边境民族,我们现在所说的边境民族,历史上给他们归类为胡人,在当时,胡人还没有融入中国的华夏文化圈层,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中国,是由外族统治的。
而冯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先后事四姓、相六帝,五代时期,无论那个皇朝更迭都要请他去辅政,他成了不倒翁,不仅能明哲保身还能稳坐皇帝之下第一把交椅,活过了七十三岁才死,真是一位相当离奇的人物。
因此,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
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那么,冯道的一生,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冯道此人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象墙头上的草,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
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三奇:没有气节的冯道却是个书虫。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但你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老粗,冯道在当时是有了名的书虫。他饱读圣贤之书,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受其影响。冯道从小酷爱读书,对吃穿从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门时也要记着读书为重,因此满腹文章,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
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四奇:冯道虽无气节,却不是个贪官。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恰恰相反,冯道严于律己,体察民间疾苦,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他的家乡闹饥荒时,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
他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南北战乱频仍,冯道从北方逃回,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心中不忍,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
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
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五奇: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六奇:冯道官职虽多,却无一件政绩传世。冯道虽饱读诗书,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五千字减至不到两千字。
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历史上有一些人是可以盖棺论定的,但有一些人棺材盖儿钉子是钉上了,但是定论确实不易下的,号称‘长乐老’的冯道就是这样一个人。
岳父叫泰山那岳母叫什么?
古时候,男人一般称呼自己老婆的父母为“岳父”、“岳母”,还有一种称呼也会叫岳父为“泰山”大人。
据说这个称呼是从唐明皇李隆基在某次封禅活动中得来的。古时候,皇上喜欢登山望顶,并且在山顶设坛祭祀,以此来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李隆基曾在泰山封禅,当时的中书令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
据说唐朝的习惯是,封禅以后除了司空、司徒、太尉这三公之外,一起去的官员都可以晋升一级。而张说却利用自己“封禅”使的特殊权利为自己的女婿郑镒开辟官场道路,使郑镒从一个九品芝麻挂一下子升为五品官职。在某次的宴请群臣时,唐明皇看到郑镒身穿五品官职的服饰,感到很奇怪,便询问他,哪知郑镒站起来回答不出来。
这时,旁边的同僚忍不住出口讥讽:“此乃泰山之力也。从那以后,民间的百姓们便将妻子的父亲成为“泰山”。岳父称为“泰山大人”,那叫丈母娘什么呢?其实是与泰山一一对应,称为“泰水”啦。另外,岳父被称为泰山大人,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在泰山山顶有一座山峰,它的形状酷似一位佝偻着背的老人,于是被当地的村民称为丈人峰。
后来这一称呼流传开以后,人们便将岳父称为“泰山大人”了。实际上,岳父、岳母的称呼也与泰山有关。因为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而称呼妻子的父母为岳父、岳母,是为了对长辈更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