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凡影院,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名字偏幼儿化?
关于您所提问题中的偏幼儿化问题,我想应该有2种可能:
其一是现实社会父母均会给孩子起个小名,通常选择某种动植物、物品的名字,如“小糯米”、“小海绵”等。您误认为这个是孩子的学名,而小名通常会符合幼儿特征,具有偏幼儿化的特点。
其二您所说的偏幼儿化可能是指名字的稚嫩化、新颖化、时代化。
1、名字稚嫩化名字是由汉字排列组合而成,《汉语大字典》中虽然收录了5.6万个汉字,但起名通常是在常用的7000个汉字中进行选取,使得当前重名的情况非常严重。像我给我小宝取的名字,在幼儿园同一班级便有2个小朋友的名字与我小宝名字的语音一样,虽然文字完全不一样不算重名,但也让我备受打击。许多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为避免重名,只能另辟蹊径,采用生僻叠字;或者为凸显文学素养,展示名字的文化内涵从古代诗歌、经典著作中节选某一句的几个字做为名字,这样的名字文典、高雅,具有韵味,这类名字主要出自《诗经》、《论语》、《楚辞》等。
如 “涵涵”,出自唐代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
“呦呦”出自《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等。
2、名字新颖化现在许多家长为了避免重名,会尽量避免采用单字名,甚至另辟蹊径,采用“三字名”,如果父母是单姓,便形成了四个字的姓名。采用这种方式形成的姓名,主要有2种方式:
其一,前2字选择父母的姓氏,如我的朋友赵生,他姓“赵”,其妻姓“杨”,则他给女儿起名时,姓名的前2字为“赵杨”,有复姓的既视感,后2字取名为“夕儿”,最后姓名为“赵杨夕儿”。
其二,前1字为父母姓氏,后面3字采用传统方法取名,如我的朋友华明,他姓“李”,他给他儿子的名字便取了3个字“灵浩初”,姓名为“李灵浩初”,取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3、名字时代化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名字便具有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文化特征,可以说烙下了时代的烙印。像建国初期,很多人起名便跟国家有着联系,凸显其爱国意思,如“爱国”、“建国”、“振华”、“国庆”、“国威”等,据统计建国初期名字为“建国”的便达到29万人,全国名字为“建国”的达到98万人;文革时期起名便带有相应的政治色彩,如“文革”、“卫东”、“卫中”等等。
目前,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网络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异军突起,外部文化不断侵蚀,社会思潮激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孩子起名也跟随时代发展,名字呈现时尚化特征,音译过来的洋名开始走俏,如“杰克”等。同时名字叠字化也开始流行,如娜娜等。
综上所述,您所提问的名字偏幼儿化,可能是将孩子小名误认为学名。但是孩子起名问题,不仅能够凸显父母的学识,能够展示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盼,而且也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