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影视,襄阳牛肉面哪家历史悠久且最为正宗?
要讨论襄阳牛肉面哪家的历史最为悠久正宗,不妨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襄阳牛肉面成为襄阳特色早餐的这段历史。
襄阳牛肉面的起源是过去教门街大部分是回民,吃牛羊肉为主,为了招待客人就做一碗臊子面,先把牛羊肉加上大料熬制成臊子,再淋在下好的面上,这就是牛肉面最初的样子——窝子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短短的三十年,一种家常面食从教门街(友谊街)走向了襄阳的大街小巷,成为了襄阳人的特色早餐。
教门街是现代牛肉面的起源地。大部分了解到的教门街是从襄阳第一桥——汉江一桥开始的,这座桥在1970年4月26日建成通车,是襄阳新纪元的开始,连接着樊城和襄城两个主城区。
在一桥建成后的不久,出现了一家由当时街道集体办的大食堂——回民饭店。这是很多老襄阳人不变的记忆。起初还售卖各种炒菜和蒸菜,八十年代后就只卖牛肉牛杂面了。
当时制作牛肉面的工艺较为考究,大骨头吊汤、熬制牛油以及烧制牛杂等等。进入新时代响应国家号召的时候由集体转为私人承包。对于老饭馆教给他的工艺,这位老者一直坚守着,使得老饭馆在这一代名气越来越大,受到了很多大V的热捧。
13年后因为老城区的改造,转到了现在一桥下,名字就顺地而取为一桥头面馆,生意一直都很红火,前前后后近四十年的历史了。
PS:个人感觉如果想探讨历史悠久正宗的馆子,首先是现存,其次名气依然,比如所谓永和泰在当地知名度并不高,一般谈起面馆无非是立业路面馆、幸福路面馆、王府面馆、邓家牛腩、闫大炮面馆以及王胖子面馆等等,只是从这其中挑出历史久的作为讨论。
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龙城太原能发展成为旅游城市或最佳旅游目的地吗?
俗话说:下看陕西,上看山西。作为山西的省会太原,也是历史上的有名之地,分别有龙城、晋阳、并州的别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蒙山大佛、晋阳古城遗迹、晋祠、双塔寺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太原市非常具有成为旅游城市的潜力和资格的。但是,太原今年来,却在旅游城市的发展上不尽人意,或者说相比其他周边城市,落下不少的步伐。
以下笔者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原因,或者也算是可以通过何种措施能够使太原成为历史名城旅游城市,将三晋文化能够更好的展示给世人,也能够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实现山西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摆脱一煤独大的发展困境。
一、要发展成为旅游城市或者最佳旅游目的地,首先必须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周边生活服务配套措施。但从太原来看,交通已经非常便利,具备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拥有飞机场、高铁、告诉公路等交通设施。但是,旅游景点的配套措施却有待提升,比如晋祠景点附近的环境就非常之乱,停车不方便、吃饭不方面、到处都是附近村民的托、卖东西的随便卖、景点管理无序等等。所以,要想吸引外来游客,必须要花大力气把景点的管理搞上去,努力提升游客的口碑,让更多的游客来太原旅游。
二、旅游城市要加大宣传力度,更更多的人了解太原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要有强大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从而吸引他们来实地参观旅游。如果只在省内宣传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旅游景点,外地人无法通过一些途径提前了解,当然不会主动来旅游了。
三、通过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旅游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也可以带动旅游,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使外来人员增加,在闲暇之余便会去景点参观旅游,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广告效应。
总之,太原作为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非常具有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潜力和条件。通过政府的不断努力,我想总有一天,会有更多人来山西旅游,了解山西太原的历史文化发展底蕴和寻找历史文化遗迹的。
西安哪家电影院历史最悠久?
“阿房宫大戏院”的门楼(摄于1932年)
南院门周边的盐店街、五味什字、竹笆市是西安放映电影的肇始之地,这一带也曾占据了西安电影业的半壁江山。此间众多影院以阿房宫大戏院(后名“阿旁宫电影院”)名声最为显赫,乃是民国时期“西安八大电影院”之首。
西安早期的电影放映大都是流动性的,而且起步较晚,比起东部一些大城市晚了约10年。时至上世纪30年代,西安的电影业突然崛起,出现了十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影放映场所。这些竞相建立的电影院存在很多问题,它们大多机器破旧,加之经营不善,片源不足,大部分严重亏损,为时不久便宣告停业,其中先声电影院因机器多次发生故障,开业不到半年便夭折;国民电影院经营三个多月就关门大吉;民众电影院只经营一个半月即告停业;世界电影院1931年6月15日开业,同年底倒闭……纵观西安的老牌影院,唯有阿房宫电影院一枝独秀、长盛不衰,确实为电影放映业的奇迹。
时间退回到1931年,著名演员周伯勋由上海回到故乡西安,谋划着在这里开家电影院。周伯勋约请几位社会贤达共商此事,统一认识后,委托其父周凤岗主持操办,并将自家位于竹笆市北口路东26号的私宅作为院址,设计并命名为“阿房宫大戏院”。
据《陕西省志》载:“武少文、周伯勋、韩仲鲁、韩望尘、刘尚达、封至模等人发起并采取招股的办法,集资12万元(4800股,每股25元)兴建大戏院。董事长为韩仲鲁,常务董事韩望尘,董事兼经理武少文,董事兼驻上海业务代表周伯勋。全院有员工34人,分设剧务、片务、机务、总务四课”。为保证放映质量,周伯勋还特地从上海拉来了一支专业队伍,其中有放映人员和发电工人等。
1932年6月19日,阿房宫大戏院落成并举行了开业典礼,当年6月20日的《西北文化报》记载了该院的开业盛况:“阿房宫大戏院昨日上午十时举行开业典礼,各机关男女来宾约500人,由韩仲鲁任主席,李毅任司仪,封至模做报告……该院设置完备,选片亦佳,堪为西安高级之娱乐场所”。
当年阿房宫大戏院的门楼颇具古典民族风格,为半宫殿式,大门两边飞檐下竖起两根朱红大柱,上面盘着两条金龙,龙口含着明珠(镶进灯泡),门脑安装一颗大型“彩珠”(实为灯泡),形成双龙绕柱、腾空戏珠的壮观势态,飞檐四角雕刻着祥麟瑞凤、威龙灵龟。阿房宫大戏院的门楼不仅白天好看,入夜龙口灯光灿烂,更为夺目。
阿房宫大戏院布局新颖,是西安第一家无柱子遮挡的新型影剧院,使用的放映机也是德国制造的艾诺门I型无声放映机。放映厅分楼上楼下,能容600余人,配备木制靠背椅,座位舒适。映厅后部小阁楼上8个贵宾包厢一字排开,显得高档而豪华。
开业当天,阿房宫大戏院放映了由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古都春梦》《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这三部影片皆由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虽为无声默片,但也引发轰动,阿房宫大戏院由此一炮而红。
开业后的几年里,阿旁宫大戏院只放映默片,直到1934年,随着美国影片《冰岛奇遇记》上映,阿房宫大戏院第一次迎来了有声电影。传说放《冰岛奇遇记》时,剧中人出声说话,把观众惊得一塌糊涂,有不明究竟者,非要上后台找银幕上说话的演员,十分好笑。
阿房宫大戏院成立之初所打的广告语都显得豪气逼人,有独占鳌头之势,如“唯一高尚娱乐场所”“声光座俱臻上乘的西北电影之宫”“专映中外最佳巨片”。为了给即将上映的新片造势,阿房宫大戏院在宣传上不遗余力,手段多样而新颖,预告片、霓虹灯、路牌、特刊、剧照、海报、说明书和报纸广告铺天盖地,做到了“全方位轰炸”。阿房宫大戏院经常在报纸上刊登大幅电影广告,还开设影片预告专栏,将下期开映的影片公布于众。1935年1月1日,阿房宫大戏院选择《爵士歌王》作为“新年大奉献”,当时曾以整版进行广告宣传,这是阿房宫大戏院自开业以来版面最大的电影广告。1937年6月19日,阿房宫大戏院开业5周年时,又特意在报纸上刊登启事:“特选富丽华贵之音乐歌舞艳情片《琴挑》半价连映三天,聊表谢忱,而庆同乐”。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家封至模先生还专门为阿房宫大戏院放映影片设计过《说明书》,其中详细介绍了电影内容、演职员表、电影插曲,还有一些伴随影片内容产生的观众问答,增强了影院与观众的互动。这些《说明书》印制精美如画页,令人爱不释手,成为有心人珍藏之物。1983年,在上海著名电影艺术家孙瑜从影50周年纪念活动的资料展览上,出现了多份阿房宫大戏院的《说明书》,成为历史的见证。
上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阿房宫大戏院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阿房宫大戏院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运动基地——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签订了业务协议,促成该公司摄制的反帝反封建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月光》等来陕映出。抗日战争时期,阿房宫大戏院将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等十余部影片从重庆运到西安映出。抗战胜利后,阿房宫大戏院又与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昆仑影业公司签订了供片合同,将该公司摄制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进步影片搬上西安银幕。
抗战时期由于不时停电,阿房宫大戏院为保证影片正常放映,专门购置了柴油发电机。当时自用的柴油发电机可是个稀罕物,据说1943年麦收时节,蒋介石在长安王曲皇甫村召开军事会议,当时布置会场要装电灯,但没有发电机,为此还特地从阿房宫大戏院借来发电机应急。
正所谓树大招风,1946年,阿房宫大戏院发生了一起不小的纠纷,此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震动古城,被称为:“祸起阿房宫,‘总爷’寻衅惹事端”。
所谓“总爷”,实际是国民党驻扎在西安的十五军官总队,简称“军官总”,该部士兵平日军纪涣散,总爱惹事。1946年4月6日,该部士兵霸王硬上弓,没有票却硬闯阿房宫大戏院,随后和门卫争执口角,起了纠纷。正巧这时西安警备司令部纠察队经过,就把为首闹事的几人带走了,剩下的人见状立即炸锅。这伙蛮横惯了的好事之徒,一面回驻地叫人,一面涌到西大街的警备司令部大门口索要被逮捕之人。这些人越聚越多,借机闹事连骂带吼。警备司令部也不好惹,抬出拒马路障,士兵荷枪实弹,还架起两挺轻机枪,剑拔弩张,如临大敌。后来,“军官总”一帮人扛枪冲击已关了城门的小南门,又是朝城墙上放枪,又是朝城河里扔手榴弹,闹得西安城南关门3天。
整件事闹到最后,倒霉的还是电影院。为了息事宁人,当时西安城内所有影院、戏院除列有“荣军席”外,还增设了“军官总队席”,这可是不要钱的座位。至此,“军官总”的这帮人更加肆无忌惮。
新中国成立后,阿房宫大戏院迎来了新生。1950年,大戏院在翻修后座位增至800多席。1951年4月15日,阿房宫大戏院由陕西省文教厅接管,更名为“阿房宫电影院”。1989年,又更名为“阿房宫艺术电影院”。 □朱文杰 2020年03月15日《西安晚报》
广州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我虽然来广州不是很久,但因为工作关系,已经基本上把广州城转了个遍,看到回答里说到的几个都挺有名的,但居然没有黄埔古村?!那里的姜撞奶可是全城驰名的啊!
当然,我们平时习惯把它叫黄埔古港,原名是酱园码头,鼎盛时期是17世纪到19世纪吧……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里的历史,以及推荐好玩的!(*^__^*)
黄埔古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要说黄埔古港的故事,还得从她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说起。从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七年这80年间,广州被清政府指定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来中国的外国商船全部都得来到黄埔古港这个指定的下锚地办理卸货、通关、回程手续。据说,当年在这里停泊的洋商船就有5100多艘,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来自瑞典的哥德堡号。
在大航海时代,哥德堡号曾经三次来到广州,把不少中国货物运回瑞典。在哥德堡号第三次回航(1745年),快要靠近哥德堡港的时候,船头不幸触礁,导致了哥德堡号的沉没,随船的中国货物大部分沉入海底,所幸因靠近港口而未造成人员伤亡。
时间回到2006年7月18日,有一则新闻相信很多和我差不多年纪或者比我们稍长的朋友都记得,那就是瑞典国王和王后曾乘坐一艘仿古商船,沿着两百多前的航线重访广州,这艘仿船,正是哥德堡号。
黄埔古港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自然与哥德堡号结下了无可替代的缘分。2006年瑞典国王来访的时候,就曾亲自来到黄埔古港,为纪念中瑞友好而建造的哥德堡号雕塑揭幕。
现在的黄埔古港因为水位搁浅,已经不能停靠大船只了。只是,站在古港遗风前,仍旧能看出此处依稀可见的繁华和优势。想像一下,当年的外国人到中国来,黄埔古港可是必经之地,而最快接触到外国人的,也是这里的村民,可见,当时这里发生了多少有趣的故事。
古港美食▲艇仔粥
▲姜撞奶
▲濑粉
其实古港里还有很多宗祠,日本楼和姑婆屋,都是值得一走的。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来这里走一走,感受一下古港遗风,顺便喝上一碗姜撞奶,这一天就圆满了!
新疆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古镇?
住在汉朝的故事里。新疆有一处历史遗址——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 村子北面山梁上竖立的耿恭英武雕像,是纪念一位远在汉朝在此建功立业的耿恭将军。
致敬喋血疏勒城的耿恭将军前年,我们一行8人曾经在麻沟梁村老谢家住过三天。有一天,吃过早饭,从他家的高台下来往东走不远,就走到了麻沟梁河岸边,只见,湍急的河水切出一道深深的河谷,河岸刀削一般陡峭深邃。
落差很大的河水像是悬挂的一条长长的水帘,从相机取景框里看过去,活脱脱是一幅立轴的青绿山水画。崖畔上,康拜因正在收割小麦,雪山映衬下,丘陵起伏,风吹麦浪的景色可以做屏保。
身边走过几个头戴遮阳帽的人,手里拿着什么仪器,嘴里说着:“这是几号桩,现在我们再去几号桩”云云。
一个脸孔黑红的大个子年轻人,他是老谢家的邻居,从康拜因下来,走到我们跟前说刚才走过去的人是考古队的。我们脚下的这片高岗,村子人叫:“古城子”,考古队的人叫它们:“疏勒城”,老谢指给我看不远处立的一块牌子“疏勒城遗址”
在遗址没有围住的地方溜达了好一会,我蹲下来扒拉了一下一块稍微隆起的土堆,“咯噔”一声,被惊住了,不会是碰到了一块汉瓦吧?老谢说这在以前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我是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一下子就从现实穿越到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了,那一年,耿恭固守疏勒城抗击匈奴的悲壮历史就发生在这里。
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观景台故事发生在汉代。镇守边关的名将耿恭被派往西域驻守疏勒城,屯垦固边。
耿恭利用山山涧做壕沟,5月份带兵驻守在疏勒城。7月份匈奴来攻城。耿恭招募数千名敢死队员,把匈奴骑兵赶走。匈奴人断了水源,耿恭在城里头带着士兵挖水,挖了十五丈,井都不见水,士兵饥渴至极,饮马粪汁。
耿恭念念叨叨说:“昔日的李广利将军拔配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日汉德神明,一定也会保佑我等”。他整理衣冠跪拜也命令官吏和士兵也一起跪拜祈祷,过了一会儿井里出水了。
他们用泥巴涂抹城墙,把水扬起来让匈奴人看见。匈奴人以为神明在帮他们,吓得跑掉了。
这时候,范羌率领汉兵2000人翻越天山,从交河故城赶到疏勒城,夜晚只听见人叫马嘶,还以为是匈奴人又来了。
范羌大喊:“我是范羌,我是朝廷派来迎校尉耳”。城里的人大喊万岁,开门相拥而泣。
第2天,大家一起离开了疏勒城,匈奴骑兵围追堵截,耿恭一行且战且行,再加一路上又饿又渴,当时离开的时候有两26人,到了玉门关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了。
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丘陵麦田疏勒城的遗址,疏勒城的故事,说明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小的麻沟梁村有故事,有来头。新疆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且听下回分解。
电影《疏勒城保卫战》预计今年8月份,感兴趣的各位看官,届时一睹为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