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部落,这些人的后代在哪里?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汪明军),无授权禁转!
著名民族学者冯家升认为“鲜卑——西伯利亚”这两个概念之间有语音的关联。
尽管这只是史学界的一个大胆猜想和学术假设,但却萦绕了几代的史学者和民族学者,使之难以割舍;一道历史的谜题,跨越千年,穿透辽远的时空,令今人为止激动和振奋。
公元3世纪中叶,漠北;广袤的雪原旷野,莽莽的林海,一个古老的民族几经跋涉穿行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这个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密林深处,以渔猎为业,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在传说中是一头奇异的瑞兽带领他们走出深山密林,离开世居之地,跨过大泽戈壁,历经百年。当中华大地上正演义着三国鼎立,风云交汇之时,这个民族已迁徙到了长城之外的“匈奴故地”,在丰沛的水草繁衍之下,迅速壮大,控弦数十万,远近诸夷莫不宾服。这个民族当时的首领叫拓拔力微,后世追尊其为始祖神元皇帝。
(鲜卑迁徙之路)
后世的历史毋需赘述,公元4世纪,拓跋氏南下中原,建立北魏;二百年的光阴,鲜卑人主宰了历史的舞台,长城内外、黄河南北,风卷残云、文明碰撞;涡卷浪漩、民族融合,这个来自于遥远东北的林地民族仿佛一点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神州大地,搅动了整个北方大地的人口与血缘,冥冥之中仿佛有股苍莽之力,把“鲜卑”这个巨石投入到中华历史长河的洪流之中。
这个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在汉族最引以为傲的盛世上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开创隋唐大一统的“圣人天子”和“天可汗”都有这鲜卑血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番恢宏之后是绝唱,之后的鲜卑族不再以一个民族实体存在,就像流星划过夜空,湮没无闻,而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海洋之中。
是否在今日,还能找到这个民族存在过的痕迹?
清乾隆年间,伊犁将军明瑞为充实新疆边防卫戍之军,上折:言盛京驻兵其有锡伯兵数千,狩猎为生,可当国家重任......历史把一个略显陌生的民族——锡伯族推向前台;有清一代,为拱卫西北边防,上千名锡伯族官兵偕同眷属离开东北盛京,跨越科尔沁、乌珠穆沁、乌里雅苏台,穿过全蒙,途经阿勒泰直至伊宁,飞跃万里关山,西向天狼,为国守边。万里西行带去的不仅是扬威异域的军功,还是民族转型,沧海桑田的壮丽诗篇。察布查尔大渠,被誉为锡伯的“母亲河”,这是条为了解决西迁锡伯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而开凿的水渠,历时七年,经历千辛万苦;竣工之后河水灌溉出麦浪把伊犁河南岸的荒芜变成了粮仓,绝域的荒野变成了富饶的沃土,西来的锡伯人也完成了从射猎民族到农耕民族的转变,从辽东到西北,从戍边到繁衍,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传承着自己的文明,拱卫着祖国的边疆。
这是两个同样因为迁徙而书写伟大的民族,而这两个民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如果说“鲜卑——西伯利亚”都存在可能那“锡伯——西伯利亚”不是更加顺理成章吗?这个谱写近代光荣的民族是否就是那个伟大的古民族的直系后裔?
事实上,在2007年通过对古鲜卑墓葬中提取到的DNA样本与当代锡伯族人进行样本比对已经得到结果是锡伯人与拓拔鲜卑族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由此,史学界基本可以这样认为:锡伯,是鲜卑南征留守起源地的沧海遗珠,当鲜卑已在中原沉沙留影之际,锡伯人还游猎于祖宗的故地,未被后世的契丹、蒙古和通古斯族群同化,作为一个民族遗世独立,千年聚而不散。
(今天的锡伯族)
漫长的迁徙之路,每一步都是在用生命书写着历史,这不仅是锡伯200年的历史,也是拓拔鲜卑一千年的历史,这也是最生动最美丽的故事。(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地理》《晋书》《魏书》》)
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系列文章。
亚马逊女战士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流传着一支完全有女性组成的战士群体,这也就是被后人广为流传的-亚马逊女战士。
传说她们生活在亚马逊流域的孤岛之上,这里只有女人而没有男人,如果她们想要增加人口的话,就会对一些拥有优良血统的部落发动侵略,目的是为了俘虏那些强壮男子,让其与自己发生关系后诞下婴儿。诞下的婴儿如果是男孩就会被丢入水中,如果是女孩就留下来精心培养成一个完美的战士......
以上这段记载肯定让不少男儿为之一振,我的天,还有这等好事?求求你们把我俘虏了吧!
事儿看上去真不错,但不要忘了,被俘虏后你就成了人家的工具,最后被折腾得变成一具空壳,等到你完全失去了“工作性能”之后,下场也许会有那么一点凄惨,会被丢弃到山谷和密林之中,成为猎豹和猛虎的美食。
那么这些传说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古希腊历史中是否的真的存在这支特殊的族群?她们是否真的居住在亚马逊流域?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希腊学者和历史专家外,其他国家的历史研究人员也在一直对其进行研究。在后世发现的文物和壁画之中,发现了大量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记载和故事,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不只是存在于神话之中,而是真实存在过的。只不过她们居住的地方不是亚马逊流域,而是小亚细亚的黑海附近。
当时的黑海被称为亚马逊海,这里充溢着峡谷和密林,在数十年的考古探索中,在这片当时被称为“亚马逊海”的黑海沿岸,发现了大量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遗物以及她们的墓穴。在墓穴之中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弓箭、短矛、标枪、刀剑、战斧等武器,而且在出土的陶罐和石板之上也刻有她们的故事和战争荣誉。在这里发言的遗骸之中,某些头骨上有明显的箭矢射击后的痕迹,这种死法以女性的角度来说显然很不寻常。
另外从坐骨的形状来看,也证实她们曾经有骑乘马匹的习惯,这些遗物和遗骸足以证明她们以前是优秀且荣誉的战士。亚马逊人相信自己是战神的后代,她们几乎将小亚细亚一带的区域全部占领,首都设在特弥斯库拉(即今天土耳其黑海沿岸的特尔密地区)。除了为了传宗接代而举行的联姻盛会之外,这里不允许任何男人的进入。当然联姻盛会并不能保证优秀战士的诞生,她们更倾向于俘虏那些更加强壮的野蛮人部落男子。
亚马逊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雇佣兵身份亚马逊的国度中,拥有两个女王,一个负责战事,一个负责内务。她们崇信战神阿瑞斯和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战争、狩猎、简单的农业和训练年轻的亚马逊女战士构成了她们全部的生活。
绝大多数的亚马逊战士都是在马背上作战,精于骑射,作战也成了她们用以谋生的工具了,有不少亚马逊人以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中。在西元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时,亚马逊人便以雇佣兵的身份参与了这场著名的战役。她们作战勇敢,不惧怕死亡,将死亡视为荣誉的象征,几乎没有人是她们的对手。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只有三位最著名的英雄曾经击败过亚马逊人,他们分別是大力神赫尔克里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古希腊人敬佩亚马逊人,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亚马逊人虽然是蛮族,但英勇善战,她们恪守着自己心目中的美德,决不背信弃义,显得高贵而不失热情,威严而不失妩媚。因此在古希腊的图画和雕刻中经常看到她们在战场上为拯救自己的战友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场景。
那么最终这些勇敢的战士去了哪里呢,针对亚马逊女战士消失的说法流传很多,其中不乏有被灭族的说法。但历史学家认为她们并没有被灭族,而是在古希腊的辉煌消失后,进行了大迁移。大部分人登陆了美洲大陆,并且用很短的时间征服了墨西哥高原。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女人之国”的故事,讲述的是一群来自异族的女战士占领这片土地,并且建立国家的故事。
当西班牙殖民者征服新大陆之后,深受这些传闻的影响,进行过大挖掘,最终发现了不少遗物,其中就包括传说中的亚马逊女战士头盔、壁画以及大量武器。西班牙征服者还发现了一个只有女性的部落,她们的皮肤明显与印第安土著不同,要白皙许多,面孔也不一样。但野蛮的侵略者们并没有怜惜这个部落,最终他们将这个部落捣毁,那些部落中的成员不是被杀就是成为了奴隶被贩卖各地。
好在针对亚马逊女战士的故事并没有消失,美国大片《神奇女侠》将亚马逊女战士的故事延伸至荧幕,虽然是科幻片,但也刻意强调了这些女性战士的勇敢和伟大。
与大汉朝征战130余年的匈奴?
匈奴最后到底去了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彻底解释清楚。不过目前公认的解释是,一部分匈奴人内迁中原,被中原民族同化融合了。另一部分则转移到了欧洲那边,同样和当地的民族融合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复杂的情况,主要是和匈奴的历史有关。
有关匈奴人的记载,最早出自于《史记》。按照《史记》所载,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遗民。夏朝被商朝灭掉后,一部分夏朝人不愿意被商朝所统治,于是便向北逃亡,最后逃到了北方草原。到了草原上以后,这些夏朝遗民开始和草原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匈奴民族。
另外,也有人说匈奴人是夏桀王的后裔。夏朝覆灭后,夏桀王被流放北方,最后被流放而死。而夏桀王的子孙后代,和当地的游牧民族相互通婚,最后形成了匈奴。
具体到底如何,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史料也比较少,所以至今仍是一个迷。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从很早很早以前开始,匈奴人就已经出现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
再后来,匈奴人的文明,也开始逐渐发展。不过整体上来说,匈奴人的文明发展,要落后于南方的农耕文明。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农耕文明有一个定居的地点,文明传承要更加容易。而游牧民族行踪不定,文明传承自然也要更难一些。就这样,上千年渐渐过去,历史来到了战国末期。
战国末期,中原地区已经被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所统治。这些强大的诸侯国,无一不是战力彪悍,不管彼此之间的战争很夸张,对于匈奴的影响也很大。
作为游牧民族,匈奴人靠放牧为生。这种生活方式,稳定性比农耕文明更差。一旦下了大雪或者天气干旱,匈奴人就有被饿死的可能。只要出现这种情况,为了活下去,匈奴人就只能南下,去抢劫农耕文明。但是,随着几个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匈奴人想抢东西也越来越难。
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匈奴内部也开始同时整合。大部落兼并小部落,然后大家再一起去兼并其他游牧民族。在中原诸侯国强大起来的同时,北方的匈奴人,也开始越来越强大。
就在匈奴人逐渐强大的时候,中原这边,实力最为强大的秦国,开始逐渐统一天下。秦国统一天下后,中原地区已经没了敌人,唯有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经常来骚扰内地,抢劫百姓。所以当时秦始皇下令,让蒙恬率领三十万秦朝大军北上,痛击匈奴,将匈奴人赶出了河套地区,赶到了更北方的草原上。
蒙恬的这次出击,通常也被认为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游牧民族,整体较量的开始。在此之前,中原地区诸侯国林立,草原内部也是四分五裂,战争都还仅限于局部。然而蒙恬的这次出击,却是代表了整个中原文明,对草原文明的出击。
两个文明,数百年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匈奴被赶出了河套草原之后,生活更加艰难。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匈奴人开始统一起来。而中原这边,随着秦始皇的去世,秦朝开始走向了衰亡,中原开始陷入内乱。
就在秦始皇去世几个月之后,北方草原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匈奴单于之子冒顿,杀父自立,成了匈奴人新的首领。冒顿上位之后,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军事才能,不但统一了整个匈奴,还横扫整个北方草原,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个国家。除此之外,冒顿趁着中原内乱之际,还再次拿下了河套地区。
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如此广袤的地域,全部被冒顿征服。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游牧文明,终于出现。当时的匈奴,号称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战斗力极为强悍。
就在冒顿横扫北方草原的时候,中原这边,秦朝灭亡,秦末枭雄纷纷崛起。在经过多年的战争后,最终,汉高祖刘邦,再次统一了天下,成为了新的中原之主。
到了这个时候,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同时存在了一个强大的文明。有倒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强大文明同时存在,而且相互接壤,战争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201年,就在刘邦登基七年之后,两个文明终于产生了第一次碰撞,也由此拉开了匈奴与汉朝数百年的战争序幕。当时被刘邦分封到北边的诸侯王韩王信,背叛的刘邦,投靠了匈奴。在得到韩王信的接应后,冒顿认为时机已到,所以率领匈奴人南下。
为了抵抗匈奴人,刘邦亲自带兵北上。最后,刘邦大意之下,中了匈奴人的诱敌之计,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后来还是刘邦麾下的谋士陈平献计,才使得刘邦脱困。
这次围困,历史上史称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看似是刘邦被围,汉军处于下风。但实际上,双方并没有大规模开战。因为对于匈奴人来说,当年蒙恬的强大,依然历历在目,不敢轻易和汉朝全面开战。而对于汉朝来说,刚刚经历了秦朝末年的混乱,国力十分有限。这个时候和匈奴全面开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最终,汉朝这边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亲。
汉朝这边,把宗室公主嫁到草原,和匈奴结为亲戚。这样一来,大家都是亲戚,自然不好再大规模开战。另外,匈奴人南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抢东西,既然如此,干脆给他们一部分东西。汉朝人以一些财富和几位公主,免去了战争。而匈奴不用打仗,也能拿到一部分生活资源,这也算是双赢了。
但是,从汉朝的角度来看,汉朝显然是很屈辱的。汉朝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却要白白给人家东西,还得把自己的公主嫁过去,这显然是很委屈的事情。
所以,又过了近百年之后,在经过了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后,汉朝的国力积攒得差不过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果断下令,停止和亲,对匈奴开战。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要细说起来的话,会很长很长,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简单来说的话,就是汉朝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同时国力也损耗严重。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已经很难再组织大规模的征讨匈奴的战争。而匈奴那边,则是被汉朝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再不复当年的巅峰。
随着匈奴本身力量的衰落,再加上汉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游说西域各国。原本臣服于匈奴的国家和民族,也开始纷纷独立。如此一来,匈奴的力量再次严重下滑。偏偏在这个时候,匈奴内部又开始内乱。在经过一番乱战之后,更是直接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
此后,南匈奴因为临近汉朝,害怕被汉朝和北匈奴夹击,所以南匈奴干脆直接投降了汉朝。此时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在位时期,汉宣帝接受了南匈奴的投降,然后将南匈奴安置在漠南地区。
至此,南匈奴相当于成了汉朝的附属国,而北匈奴则依然相当于汉朝的敌国。
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汉朝和匈奴大体上还算安稳。尤其是南匈奴刚刚投降的那段时间,南匈奴的单于,还曾亲自前往长安朝贡。后来这位单于,还娶了王昭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至于北匈奴,虽然和汉朝依然处于敌对关系,但因为中间隔着一个南匈奴,所以双方大体上还算和平。
再之后,西汉就开始逐渐衰亡,王莽篡位。
王莽在位时期,为了树立威信,企图彻底分裂南匈奴,导致南匈奴不满,南匈奴一度反叛。等到东汉建立之后,匈奴内部则开始再次出现内乱,一部分匈奴人又投降了东汉,成了新的南匈奴。
东汉开国之后,面对北面心怀恶意的邻居,自然要迎头痛击。所以接下来,东汉再次开始进攻残余的匈奴。
东汉进攻匈奴的过程,其实一点都不输西汉时期,甚至比汉武帝时期更加精彩。在这期间,也涌现出了窦宪、耿夔等一批名将。尤其是窦宪,曾率军出塞北征三千里,勒石燕然便是他的壮举。
在西汉和东汉长达数百年的进攻下,匈奴人终于崩溃了。最后,匈奴人做出了两个选择。南匈奴彻底投降了汉朝,而北匈奴则开始继续逃亡。草原既然待不了,那就往西逃。在经过了东汉的战争之后,北匈奴逃到了中亚地区的锡尔河流域。
再后来,就到了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匈奴依然很老实,居住在河套地区,并且开始和中原民族融合。尤其是后来曹操为了方便管理,直接将北方很多民族内迁,这更是加速了匈奴和中原民族的融合速度,但同时也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三国之后,最终司马家统一了天下。然而司马家统一天下之后,司马家的几个王爷却为了争权而开始内斗,最后导致边疆空虚。于是很多边疆民族,纷纷趁势而起,直接灭掉了西晋。
这其中,又以匈奴人为最。
不过,此时的很多匈奴人,已经不再认同自己作为匈奴人的身份了。因为经过上百年的通婚之后,很多匈奴人都流着中原民族的血,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原民族。比如后来攻破长安的汉赵政权,其开国皇帝刘渊,便是冒顿单于的直系子孙。但同时,他也是冒顿单于和一位刘氏公主所生后代,身上也留着刘家的血。刘渊甚至一度宣称,自己才是刘家的正统。自己做皇帝,是延续了汉朝的传承。
再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整个北方大家开始混居,各民族开始更加频繁地通婚。匈奴这个民族,也就被逐渐同化为中原民族了。
至于北匈奴,被汉朝打得流亡到西域之后,终于开始站住了脚。到了西域之后,残存的匈奴人,发现并不是自己太弱,而是汉朝太强。至少在西域这边,匈奴是很强大的。所以后来,残存的这些匈奴人,便开始向欧洲那边进发。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迁徙后,一部分匈奴后裔,来到了欧洲,横扫罗马帝国,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
不过后来,这部分匈奴人,也在和当地民族的通婚当中,逐渐被同化了。
女真是渔猎民族而非游牧民族?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相比地处中原的明王朝而言,女真族确实要落后许多,在明王朝与女真各部的贸易中,就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
女真人往往只能用名贵药材,皮毛等山货换取中原地区的大米,茶叶等日常生活用品。可以说,在明王朝与女真的贸易往来中,女真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与女真人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女真各部大多处于落后的渔猎经济,与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差距很大!
但女真人并非都是处在落后的渔猎社会中。
明朝时期,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很早就从中原地区学习到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因此,建州女真其实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只有野人女真,才是处在最原始的渔猎社会中,而努尔哈赤就是崛起于建州女真,并最终统一野人女真等所有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
女真人的起义,或者说是反抗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明王朝在处理女真各部问题时,常常使用比较高压的政策,且经常在女真各部背后怂恿搞事,又在与女真人的贸易中利用其经济优势地位来剥削女真人。
因此,女真人对明王朝的不满态度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努尔哈赤率部开始与明王朝直接对抗!可以说,女真人的抗争是必然的,但女真人能够入主中原,确实偶然的,或者说是多方因素的共同结果!
努尔哈赤在东北自立为王之时,明王朝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朝政腐朽,一个是天灾导致陕西连年大旱,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揭竿而起!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实力不断壮大,并一路打到北京,崇祯皇帝最终自缢而亡,明王朝至此灭亡!
此时中原王朝一团糟,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风头正盛,而吴三桂的投降,使得清军能够顺利入关,并最终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消灭!
女真人的八旗军在20万左右,其中还有不少汉人和蒙古人,真正的女真军队人数还要更少,而清军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出力最多的还要求汉人和蒙古人。因此,女真人起义是必然的,但能够走到坐拥天下的地步,却更多的是偶然的。
为何想不到修筑长城进行防御?
感谢邀请!
古罗马,驰骋欧洲,兵锋所指,亚洲西部,非洲北部都为之颤抖,其全盛时期,地域相当辽阔,他们建立起了包含今天亚非欧部分区域的强大帝国,地中海为其内海,古罗马强大如斯,却依然遭受了蛮族入侵。
必须承认,古罗马文明在欧洲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其地位就像中国之于东方的影响。
问题来了,他们为何不像中国古代一样,修建长城呢?
一、罗马没意识修建在农村,我们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垒院墙的习俗,因为,这块地是自己的家。
如果我说,欧洲直到现在之所以仍然是一盘散沙,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就是因为没有修建长城,估计很多人会惊讶!
我们先看城池的作用,这点上中西方古代都有城池,其主要作用都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著名的特洛伊木马,就是一个夺取城池的经典案例。什么样的人才能住在城池里呢?显然,在没有户口本的古代西方,只能是同一“家族”的人,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然洋人没说过这话,但差不多就这个意思吧。
如果把这个城池放大,其实就是一个国家了。古罗马时期,严格说来,他们的政治架构是城邦制,类似于现在的股份合作制。其实这个也就解释了所谓古罗马的投票及议会,大家都是出资人,凭什么只听你一人的?
所以这种架构,使得他们并未对外进行文化输出,而且他们对外扩张,也只是为了财富而已,这种风格,可谓是“殖民地”的鼻祖了。这就决定了古罗马对其所辖之地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换句话说,压根就没有把那些地方当做国家来治理,既然没有当做家了,罗马人会闲的没事“垒院墙”?
二、罗马没能力修建这里的“没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技术力量,另一个是没有人力。
古罗马建筑风格很“硬朗”,传世的建筑基本都是石头材质,为何,其实他们也想用木头,奈何那个时候没发明钉子,他们玩不了榫卯呀。你看帕提农神庙,那么多石柱子,多壮观!
说句实话,罗马人都嫌柱子太多了,密密麻麻的,还影响视线,点灯都浪费油!弄成无梁殿多好?可惜,他们造不出来,只好这样搭积木了。
切换到修长城这个问题,并不是垒一道墙那么简单。它需要前期勘探、现场确认,在没有卫星的年代,单单是绘制这么一幅地图,怕是都要跑断腿了。
而这些还仅仅是准备工作,后续的匠人施工、土方填埋,后勤供给……这是一个对分工、对国力要求相当高的系统性工作,就古罗马的技术、人口远达不到修建长城的实力。
实际上,在城建思维方式层面上讲,中西也不一样。
古罗马就七个山头,哥儿们发迹于此,就在这建都了,所以诸多建筑材料甚至需要外运。按照这个程序运作的话,如果罗马人修长城,怕是一千年都弄不好。
中国人的思路恰恰相反,我们讲究就地取材,无论做什么,都要顺天承义,因势利导。
三、罗马没必要修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妇孺皆知,可见,至少在周代,我们已经开始用烽火台上的狼烟来快速传递边关军情了。
实际上,长城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一道屏障。长城沿线以南,基本上是农耕区,以北则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也就是说,这条线,成了农耕文明与草原部落的分界线。
长城存在的更深层意义是保持对游牧民族的贸易壁垒。游牧民族有两大技能,骑马打秋风,让他们种庄稼,简直比登天还难,其实他们也没多少地可种,毕竟,早在战国时代,中原诸侯把能占的土地全占了。这样,中原就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在同游牧民族贸易中碾压他们。
在电视剧《大商道》中,张嘉译用一把泥土烧结成的陶锅,就可以换3只羊,这就是高端制造业对低端养殖业高屋建瓴的优势!明代与游牧民族的冲突,说到底其实就是贸易问题。
反观欧洲大陆,他们并不存在这样的贸易壁垒,其农耕文明发展较为协调,如果欧洲修建长城便失去了经济制裁作用,单纯依靠物理防御,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就失去了修建价值。
结束语古罗马人其实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日常食物就是发了霉的面包,总不能饿着肚子去搞基建吧。
另外,我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代欧洲人有一个恶习,对于人体排泄物,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抛出窗外,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路人甲经常被从天而降的东西砸中,想想那场面,当然,后来文明一些了,在抛之前会提前说句:兄弟,躲开了!
这样的国情、民情,让他们去修长城,似乎真的是难为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