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边缘,我们应该怎么做?
“你怎么可以那么自私?”
这句话如雷贯耳,仿佛对方就站在眼前,对着我控诉。然而,这句话却是两年前,一位好朋友对我的指责。
我和她曾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彼此倾心。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几乎无话不谈。只要有闲暇时间,我们就会腻在一起。
虽然毕业之后,大家的工作不在同座城市,但只要周末有时间,我都会往她的城市跑,一起共度周末的时光。哪怕有其他的邀请,也会如她所愿一一推掉。
后来,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我们相聚的时间相对的减少了。原以为每日聊天,彼此分享生活的点滴,即便没能经常见面,大家也是相互理解的。
不料,一次聚会上,大家聊到自身的情况时,她对我说了一句话:“真没想到,你活得越来越自我了。你怎么可以那么自私?”
当时,我站在她的面前,简直像丈二和尚一样,完全摸不着脑袋,更弄不清楚状况,心里充满无数的疑问。
她的话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重复,我一次次地反问自己:真是我做错了吗?难道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就是自私吗?可是,我心里的声音告诉自己:她只是希望我用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她。
当我明白她话语背后的暗示后,我不再陷入自责的困境。相反,我对她刻意的疏远了。倒不是我在乎她对我评价,而是我觉得她把我的爱,变成了理所应当。那句话犹如一根尖锐的针,既狠狠地扎进我的心里,也刺穿了这段感情。
最近,我阅读苏珊.福沃德的新书《情感勒索》,才明白那种具有伤害性的话语,让人不舒服的方式,是一种情感勒索。无形之中,我们的感情陷入了情感勒索的困境。
苏珊.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定义是指:身边的亲朋好友会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如果我们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了。所有的勒索往往伴随着威胁、恐吓,它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呈现。
《情感勒索》这本书告诉我们:当面对情感勒索时,该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与此同时,她还是一名演说家和作家。她的多部作品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苏珊.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陷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
勒索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着致命的六项特征: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虽然大多数情感勒索难以察觉,人也容易被表现和谐、美好的情感所迷惑。可是,一旦情感勒索的阴影浮现出水面,超出原先的安全界限。勒索者将会以不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方式,对受害者实行六项致命特征。
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成为勒索与被勒索的关系。我们始终觉得为对方付出多一点,就会让对方多感受一点爱。殊不知勒索者把我们的爱变成了勒索的筹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正如《无声告白》里,莉迪亚就是父母的勒索对象。她是家庭里最顺从、最听话的孩子,也是父母心里的骄傲。因为莉迪亚会满足父母所有的要求,哪怕心里有反抗的声音,也会自己强压下去。
莉迪亚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父母提出来的要求,母亲就不会再次离家出走,他们才会有个完整的家庭,而不被外人耻笑。
对于父母,莉迪亚充满恐惧感,生怕不能满足母亲的需求,导致母亲再次出走。对于家庭,莉迪亚充满责任感,她几乎承包了父母所有的要求。这也是她暗下决心的结果,倘若没能遵循,她心里会充满罪恶感。
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这三种感觉是受害者心里最牢固的情感,犹如三根牢不可破的绳索,狠狠地牵制着受害者,使他们无法动弹,也不敢逾越。
面对父母的要求,莉迪亚只有一次次的退让。如果有一丝反抗的念头,父母会进行施压,以至于她无法说出“不”,只能向父母屈服。父母反复使用“要求-施压-屈服”的模式,让莉迪亚至自己的感受于不顾。
事实上,情感勒索者除了使用以上的模式外,他们还会制造迷雾使受害者不得不屈服。制造迷雾的四大手法:
一、 二分法
通过好坏分类看待问题的方法被称之为“二分法”。当二分法开始运作,我们就会对是非产生怀疑,让我们质疑自己对我们和勒索者之间关系的观点是否正确。
正如朋友指责我的时候,我会陷入自我怀疑一样。我们想信任别人,而不想承认他们只想给我们贴上令我们感到羞耻的标签,以此来控制我们的思考和生活。不幸的是,我们常常会陷入勒索者制造迷雾。
二、 病态化
当我们不愿意顺从情感勒索者时,他们就给我们套上神经质、心术不正或歇斯底里的帽子,将我们病态化。
当情感勒索者指出我们好像“不太正常”时,我们则会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判断。我们都不可能完全客观地了解自我,很多人惧怕自己内心的黑暗。勒索者正是利用了我们这种恐惧。
三、 联合阵线
当单打独斗的方式无法奏效时,很多情感勒索者会叫外援。他们会联合家人、朋友,来为自己提供支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如果请求外援无效时,情感勒索者会从各处引用论据、评论、经验和文章,只是为了证明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观点。
四、 消极比较
情感勒索者通常会拿另一个人做完美的标准,与他们相比,我们浑身是缺点。这是勒索者惯用的手法,利用相互竞争、嫉妒、兄弟姐妹间的压力及取悦家长式大人物等方式,驱使我们达到甚至超越自己的极限。
但是,如果我们试图超越在不同需求、才能、环境下设定的高难度标准,我们就可能会为之牺牲家庭、兴趣甚至最珍贵的健康。
这是情感勒索者习惯使用的方法,让我们对自我产生怀疑,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虽然情感勒索不会威胁我们的生命,但会夺走我们的自我完整性。这正是反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我们用以辨别是非的中枢。
其次,情感勒索会让我们掉入不断妥协的模式,甚至答应对自己有害的要求,则会损害自我的认知,最终伤害我们的自尊。
虽然情感勒索并不是罪大恶极的暴行,但我们也不能轻视它的影响力。只要我们和情感勒索牵扯上关系,它就会一步步将我们蚕食,最终危害我们最重视的亲密关系和自尊心。
当我们在一段感情里,若有感到压抑甚至觉得窒息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是否陷入了情感勒索的困境。我们对家人、好友的爱,不意味着那是对我们勒索的筹码。
如果发现自己陷进了情感勒索的漩涡,建议大家仔细阅读《情感勒索》,参照苏珊.福沃德提供的方法,对自我进行修正,将自己从情感勒索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你听过最厚颜无耻的人?
我们老家一个村内有母女俩,可以说是最厚颜无耻的人。
那个女的年轻时长得很漂亮,是附近小伙子追求的对象,许多媒人跑断了腿,最后把她许配给另一个村的小伙子梁某,彩礼为当时最高价3万元。婚后男的领着她去打工,不出一年,女的就跑了。梁某到处找不到,去岳父家要人,被岳母连哭带骂赶了出来。两年后,女的回来要求离婚,和她母亲到男方家闹了几次,最终男方和她离了婚,男方落得人财两空,女的远走高飞。
女的第二次嫁给了陕北人,据说彩礼将近十万,也没有举行婚礼,没有领结婚证,她父母直接把女儿送上了班车。不到一年,她又回来了,住在娘家不肯回去。男方带了七八个人把她家都抄了,她母亲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一分也不给。男方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女的结第三次婚时已经三十多岁了,嫁给了临县一个离异包工头,比她大十多岁。这次两人领证了,彩礼将近二十万,婚礼举行的很排场。婚后住在城里楼房上,潇洒了一段时间。后来包工头破产,房子被扣押,这女的在母亲带领下去法院起诉离婚,还要分家产。婚是离了,家产没分到,不过彩礼钱不用退还了。
这个女的第四次结婚是前年进行的,当时她快四十岁了,远嫁到了云南,据说彩礼二十多万。男方家庭情况不知道,但是婚礼当天,是用几辆高档小车娶走的。她父母和弟弟也跟着去云南,住了将近一月才回来。
去年,她又哭着回来,说再也不回去了。男方家几个人来了几次,每次都叫她母亲拿着棍子打走了。她母亲还说,自己这么漂亮的女儿,何愁找不到更好的,让村里人继续给介绍对象。
遇到这样不讲道理的母女俩,这一次婚都还没离,就又想着开始下一段,谁还敢给当媒呢?
三体里说毁灭你?
三体:毁灭你,与你何干?
三体很久前就读过,现在虽然很多细节会忘了,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第三部带来的惊人转折,更不会忘记看到结局时的那种心情。第一部读的时候其实有些沉闷,但是他是不可或缺的铺垫,没坚持看下去的朋友可以坚持看下去,后面的情节不会让科幻迷失望的。
好了,说点和题目相关的吧。“毁灭你,与你何干?”这句小说里经典的台词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也是小说一直以来传递给我们的一个点:生存从来都不是一种权利。当中国还在明清时期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倡导人权了,一直到现在我们的观念里都是这样的,我们生而为人,亦拥有人的一切权利。下图是百度给我们的定义:
我们拥有生命,人身安全,政治等各种权利,但这些是我们人类给自己定下的权利。不是世界,不是环境给我们的权利,大自然给我们的只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人类开始掌握这世界后也开始给自己权利,但是人类也总是打破这些自己定下的东西。
就比如,文中叶文洁的父亲,他凭什么被那样对待?那个时候怎么不拿人权出来说事?
说到底还是题目中的那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像你碾死桌上一直小蚂蚁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你有想过他也有生存的权利吗?恐怕你想的是“毁灭你,与你何干”吧!但他的父亲变成别人眼中要除掉的人,那么他早就失去了各种权利了。
这只是一个开端,叶文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按下启动整个三体故事的那颗按钮。而后面发生的事也延续了这个道理。
黑暗森林法则告诉我们,要藏好自己,不要露头,不然只能等死。概括起来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生存从来都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幸运!
在三体人看来,我们真的太幸运了,没有那么多人太阳,没有那么多纪元,一路顺顺利利就发展到了现在,一路平平安安的,然后我们还不满足,就这点文明程度,这点科技程度还想要权利?!他们只想要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当我们在这黑暗中露出一点光的时候,就是我们被毁灭的时候。在高等文明看来,我们就跟前面的一只蚂蚁一样,在一个低维度的地方等死,甚至都不知道敌人是谁,用什么办法弄死你的,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拜拜了。
(二维化地球)
“毁灭你,与你何干”就是这个意思,作为强者,我只是在消除对我有威胁的人,甚至是现在根本就没威胁的。但是我们力量上差距太大,我可以决定你的生死,你的生死与我无关,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法则从来都是这样,强者生存,而强者也有权利毁灭弱者,只要我愿意,轻轻一碰你就没了!要不要你死,要你怎么死,就是看我心情了。你能生存下去完全就是幸运的,你之所以活到现在那是因为我还没发现你,还不想玩你,你根本没资本跟我讲权利。
小说的结局又何尝不是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毁灭你,与你何干”“生存从来都不是一种权利”。人类苦苦挣扎几百年,地球还是难逃毁灭的结局,说到底还是人类的问题,既要给人人权,又不想对每个人都能尊重。若不是叶文洁的父亲的生存权利被剥夺,她也不会按下那颗按钮,地球也不会那么快被人毁灭。整个《三体》三部曲,就是一个循环,讲的始终是这个问题,生存不是一种权利。
而人类这幅丑陋的面孔永远是这样:当生存能基本保障了,就来要权利,要这要那,要互相尊重对方的权利什么的,但是一旦遇到灾难,谁还想着这规则,哪里还有道德的存在?大家都为了活下去在抢食物,甚至人吃人!于是一切又从人类搭建的生存权利的美梦中回到适者生存的现实里。
“好了伤疤忘了痛”应该最好形容人类这个群体了,当逻辑有用的时候,大家把他当成神,后面觉得你没用了,个个想要弄死你,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的,甚至为了利益可以无视其他人的生存权利。人类族群中都存在“毁灭你,与你何干”的情况,更何况宇宙中那些高等文明。
谢谢阅读。
文/52赫兹的鲸鱼
我老公突然问我白莲花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有的,交朋友多了总会不能避免。
白莲花是网友给外表看上去纯洁,其实内心阴暗,思想糜烂,一味装纯洁、装善良、装清高的人暗讽的词语,后来被越来越多的网友使用变成了网络流行用语。
比如:你真是个白莲花!
释义:你真会装纯洁,装清高!(贬义)
真理指的是什么?
真理,是客观自然在思维中的映射,是认知集合范围内超越集合理论逻辑的科学对自然的信仰。
真理的绝对性:在集合范围内处于认知的顶点,认知范围突破的边缘,集合的逻辑理论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集合悖论,哥德尔不完备定义),因此超越逻辑,而成为信仰,指引人类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