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2,怎样练太极?
第一个进步阶梯: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第二个进步阶梯: 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
第三个进步阶梯: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第四个进步阶梯: 融进内功 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第五个进步阶梯: 内在充实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过河扔船 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学会24式,学42式、48式、88式等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却不理想。
太极拳最高段位规定?
国家对太极拳实行段位技术等级制度,分三等九段。
初级段位(一、二、三级)的应知应会:
1、太极拳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
2、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大流派,以陈氏太极拳为基础,衍生其它门派。
3、一级考核内容:杨氏8式太极拳;二级考核内容:杨氏16式太极拳;三级考核内容:杨氏24式太极拳。
中段位(四、五、六级)应知应会:
1、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病防身、克敌制胜。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出奇制胜。
2、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要长期坚持练,熟能悟劲,悟劲能及神明。
3、太极拳属内家拳,由内而外修炼,不比力而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螺旋缠绕、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
4、“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之为“八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称之为“五步”,统称为“太极十三势”。
5、四级考核内容:32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五级考核内容:40式杨氏太极拳、73式孙氏太极拳、46式武式太极拳、推手对练等。六级考核:56式陈氏太极拳、45式吴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推手对练等。
高段位(七、八、九级)应知应会:
1、做到气沉丹田,立身中正、周身放松,气贯四梢(人体“四梢”:发为血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甲为筋梢)。
2、松肩沉肘是以松为主、以沉为辅,手臂平伸,肩膀向水平方向放松;沉肩坠肘是以沉为主、以松为辅,手臂直立,肩膀向下方松沉。
3、高级段位不再进行技术考核,主要根据其武术工作业绩和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着作等评定。
太极一共分几派?
传统上,太极门派有六大门派:一、陈式太极拳 二、赵堡太极拳 三、杨式太极拳 四、武式太极拳 五、吴式太极拳 六、孙式太极拳
上边是一个粗放、笼统的划分,事实上太极门派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具体介绍下太极门派有哪些,以及相互的关系。
太极拳享誉中外,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调动全身八成肌肉参与的高级拳种,与形意拳和八卦掌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
太极拳兴盛于清朝乾隆年间,其源头一直存在争议(注1),从可考史料来划分,太极拳分为三大系——陈式太极、赵堡太极和武当太极。
其主要门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郑子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自然太极门等,这些主流之下还有很多分支比如郑式、常式、吴图大架、莫式等等。
—陈式太极—
可以说陈式太极拳是主流中的主流,现在大多数太极拳门派都都与陈式太极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陈式太极根在河北温县陈家沟,创拳祖师是陈王廷。
他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菁华而创拳,后人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丰富的武术套路,主要有大、小架之分,及新、老架之别。
太极老架一路缠丝为柔拳,二路炮捶为刚拳,最有代表性。
—杨式太极—
杨露禅
可以说古太极拳最出名的人物就两位:一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峰),另一位便是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了,一路绵拳打遍京师无敌手的“杨无敌”。
自将太极拳带进京城,太极拳从地方拳种拔高到名满天下的名拳,在太极拳发展普及的贡献上,杨露禅功不可没。
杨露禅师承陈长兴(陈家沟十四世),拳路经过他的变革动作松柔,非常适合入门者和体弱者学习,目前流行最广的24式太极拳便是杨式太极拳延伸出的拳路。
民国武侠北派大家白羽的《偷拳》讲的就是杨露禅(注2)。
—赵堡太极—
客观上来说,赵堡太极脉系绵薄,这与祖训“拳不出村(温县赵堡)”的规矩有关,之所以放在前边是因为赵堡太极的祖师——蒋发。
蒋发生平不详,充满争议,但却是太极拳系无法避开的重要人物。有说他是陈长兴的祖师(杨、吴、武、孙、李及赵堡),有说他是陈王廷的弟子(陈照丕,陈家沟第十八世)。
赵堡太极拳式以“立圆”为特色,要求手、身、腿一动皆动,如春水融冰柔蓄刚发。下分四支代理架(和兆元)、腾挪架(李作智)、领落架(张敬芝)、忽雷架(李景延)。
—和式太极—
和式太极拳便是赵堡的一支,开门祖师和兆元,师承陈清平(陈氏十五世)轻灵圆活,势如滑鱼,独树一帜。
既然和兆元学艺于陈家,为什么强调自己是赵堡太极一支呢?
因为和式太极认为陈清平是赵堡太极第七代传人。
—吴式太极—
吴式太极源于杨式太极,具体说吴式太极是从杨式小架拳路上创新出来的。祖师吴鉴泉,满族人,其父(吴全佑)学拳于杨露禅,得杨露禅“柔化”拳理,以紧凑、适中为特色。
吴式太极刀在太极器械中别具一格,用的是阔身鬼头大刀,刀身合一,以刀练劲。
尤其要特别说明的是吴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创新——吴家轮椅太极,此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光宇所创,方便罹患腿疾或行动不便的人士健身。
技击秘传——吴全佑送别杨露禅,走了一程又一程,不忍惜别。杨露禅说了一句话:该说的都说了。记住,站住中定往开里打就行。
—武式太极—
武式太极源流上归宗赵堡太极(有记载是源于杨式太极,有争议),祖师是
武禹襄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同乡),其拳法特色是姿势紧凑,步法严格,最大特点是注重下盘的稳健,少有纵跳腾挪,到了第四代传人时干脆发展为脚不离地。
去年出了个新闻,传人居然去跟人武斗,祖宗都要踹棺材盖儿了,太极是“安天下”的学问,是研究形势、入世的工具,什么时候沦落为流氓斗殴的末流了?
简而言之,太极拳追求的是智力,高祖说的“宁斗智不斗力”的智!是“万人敌”的学问!是顺逆奔生的学问!练的是境界!练的是道理!
—孙式太极—
孙式太极的祖师是位武学天才,名叫孙福泉(字禄堂),学过八卦掌、练过形意拳,后来从武禹襄传人郝为真学得太极拳,三拳合一,成就孙式太极拳。
其拳路特色为以稳求胜,进跟退随,每当转身必用开合手,太极拳中含蕴八卦掌神韵,这也是孙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原因。
—郑子太极—
祖师为郑曼青,学艺于杨澄甫(杨露禅孙)的杨家老架太极拳,任湖南省国术馆长时,为了普及武术强健国民体魄,开简化太极拳之先河,删减老架中重复招式,精简为三十七式。
郑曼青在众多武人中很特别,他是以儒家行世的,学武不是其主业,诗、书、画、中医和太极拳都是他的本事,人称“五绝老人”。
郑对太极拳推广建树颇多,比如说第一本英文太极拳著作便是他的手笔,他对太极拳从哲学、医学、科学角度进行阐述,为太极拳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式太极—
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锤,祖师是李瑞东。
杨露禅在端王府教拳,收王府总管王兰亭为弟子,王兰亭与李瑞东等重新编排了五锤套路,创五星锤,李瑞东外号鼻子李,其拳路为春、夏、秋、冬四趟,刚柔相济,下盘动作多,打法骁勇,灵活多变别具一格,形成了新的太极拳流派。
他是河北武清人,此拳又称武清李式太极拳,在天津、北京流传颇广。
—武当太极—
因为是回答太极门派的问题,而武当太极拳只是武当派的一个拳种,构不成门派,但又不得不谈,先拉来一个武当自然太极门应题。
对自然太极门所知有限,暂略,重点谈谈武当太极。
古有张三丰(峰)夜梦真武大帝授拳的传说,所以武术界一直有“天下太极出武当”之说。
东风凭借力,太极传人经过张三丰,把太极拳源头上溯1500年(程灵洗太极功)。
尴尬的是,也许是武当派显世拳种侧重九宫太乙,太极拳一路十分寡淡,随着太极拳热,近十年武当太极才渐渐出现大众眼中。
据说“宁可失传,不可乱传”是武当派坚守规矩,太极拳于武当是一脉单传,故而武当太极被称为“秘传武当太极拳”,即使现在公开的拳法也是只传招式不传心法的。
武当太极的特色是“拳打卧牛之地”,与南派拳法颇为同路。拳法练形、练气、练神,注重桩功,内外双修,以静制动,从而心境恢宏,包容万物。
另外还有许多未能尽述的,比如杨式太极的支派——常式太极拳(常云阶)、董式太极(董英杰)、田式太极(田兆麟)、王兰亭太极拳(王兰亭)、府内派(富周)、老六路(汪永泉)、熊式太极拳(熊养和)高崇伦(高式太极)等等。墨迹两点,一太极拳是练心练气,不是打架斗殴用的(陈式和杨式在祖师爷那块就把技击功能拆除了),二关节不好或者年长者练高桩高架才科学硬道理。
太极1到2怎么跳?
1. 太极1到2可以通过逐步学习和练习来完成跳级。2.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注重身心的统一和内功的修炼。从太极1到太极2的跳级需要掌握更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同时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哲学。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理解,逐渐提升自己的技巧和修为,才能完成跳级。3. 在跳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参加太极拳培训班或请教太极拳老师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此外,还可以阅读相关的太极拳理论书籍,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原理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太极1到太极2的跳级技巧。
您理解太极拳中的腰吗?
太极拳中的“腰”就是现代体育常说的"核心力量".
太极拳谱规定: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重要特点。
以上是传统武术书籍里对腰的解释, 如果我们换成现代竞技体育学去解释;
核心力量训练指的是一种力量训练的形式。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所以,凡是姿态优美挺拔、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强的人,核心肌肉群肯定受过很好的训练。
核心肌肉是指环绕在我们躯干周围的肌肉,包括腹肌,髋部肌群,与脊椎,骨盆联结的肌肉。当我们手和腿活动的时候,这些核心肌肉会帮助身体保持稳定,也可以使身体保持正直。也有人称这些肌肉为“能量来源”(Power House)。因为整个人体排列就好像一个运动链一样,而核心部位它连接了人体的上下两个部分,好像是一座桥。如果这座“桥”出现了问题,那麽很有可能会导致上/下半身乃至整个运动链出现问题。 在核心肌肉当中有两部分肌肉需要特别关注。其中之一是腹横肌:是四块腹肌中最深层的肌肉,它的肌肉纤维是横向的,所以当它收缩时,好象腰带一样,压缩内脏,给背部以支持。强有力的腹横肌对於预防腰背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体会到哪里是深层的腹肌,当你大笑时,下腹部向内收缩震动的部位就是腹横肌。收缩腹横肌,可以想像将肚脐用力靠向脊椎,用力向内收。
除此以外,核心部位肌肉中还有骨盆底部肌肉非常重要。这些肌肉联结在骨盆的底部,由多层肌肉交错构成,收紧这些肌肉时,可以增大腹内的压力以及协助收缩腹横肌,从而起到稳定身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