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战争,道光下了血本调兵遣将?
1840年6月,一支拥有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28艘运输舰以及4000名陆军(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等部队)的英国武装出现在了广州海面。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起初,由于英军不了解清朝的虚实。英军统帅懿律见广州清军防备森严,看似不好对付,所以便只在广州海面留下四艘军舰和一艘武装轮船,执行封锁任务后,便率主力直接北上福建了。
这里强调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对清朝的虚实并不了解。
虽然多年之前,马嘎尔尼来过中国,还写了见闻录。但他带回去的情报没有参考价值。
比如他说清朝专制,社会黑暗野蛮,农民不如狗,饿殍遍地走。这些情况,在同时期欧洲的俄国、普鲁士,以及英国的爱尔兰、苏格兰也存在。
应该说,这是当时世界的一种常态。英国不可能因为这些情报就断定清朝不堪一击。
诚然,开战之前,在广州的英国人,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也提供了很多清朝的情报。但这些的情报比较片面,顶多只是让英国人知道「清朝不是强无敌,不是遍地黄金,清朝也有大量穷人存在」而已。对中英战争的帮助很有限。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对清朝的了解并不深。不知道清朝内陆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清朝有多少兵力,不知道清军的具体部署,训练水平如何,具体装备如何。不知道清朝的死穴是什么。
而这也正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会与清朝打打停停,一会打,一会又谈判,谈崩了之后又接着打,前后打了两年之久的原因。
如果英军知道清朝的死穴,战争根本打不了两年。半年时间足矣。
说回鸦片战争。
1840年7月初,英军主力抵达福建厦门。
懿律的堂弟义律托人向厦门地方官送了一份国书,要求当地县令呈交给中国宰相。但遭到拒绝。
随后,双方交火,各有损伤。
英军使者见厦门守军不收国书,便直接把国书留在沙滩上。然后英军离开厦门,继续北上。
几天后,英军抵达浙江定海。
当地的知县姚怀祥登上英舰交涉,英军要求姚怀祥让出县城,给英军休整,遭到拒绝。
随后,双方开打,英军轻松攻占定海。
定海城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道光皇帝发布上谕,千里飞书,令闽浙总督邓廷桢率水师增援浙江。同时,还罢免了一批浙江官员。
但诏书还没下发到地方,英军就走了,目标是天津的大沽口。
在英军袭扰闽浙,北上天津期间。林则徐派人回京预警,说洋人有攻打天津的可能性。
道光皇帝接到奏报后,先是令直隶总督琦善封锁港湾,统率弁兵,相机剿办。但他接到琦善回报,说天津兵力不足,炮台的大炮陈旧,恐怕打不过洋鬼子的消息后。马上又改主意,让琦善不要擅作主张。有什么消息都要先回报朝廷,由朝廷定夺。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大沽口。琦善派人与英军接触。英军随即就把一封国书(与丢在厦门沙滩上的那封内容一样)交给清朝使者。希望使者转交道光皇帝。(内容是抗议林则徐销毁鸦片,希望道光皇帝能严惩当事人,顺带还提出割地,赔款等要求)
四天后,这封英国的国书被送达北京。
随国书一起抵达的,还有琦善的奏折。
在这封奏折里,琦善说把英军说成是“天顶星人”,战斗力碾压清军。劝道光不要开战。
见到英吉利夷船式样,长圆共分三种,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风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处,亦计两丈有余。舱中分设三层,逐层有炮百余位,舟中所载皆系鸟枪,船之首尾,均各设有红衣大炮一尊,与鸟枪均自来火。其后梢两旁,内外俱有风轮,设火池,上有风斗,火乘风气,烟气上熏,轮盘即激水自转,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道光帝看了奏折和国书后,认为既然洋鬼子来去无定,清军只能被动挨打。又判断洋鬼子针对的只是林则徐,不是大清。便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撤换林则徐,英军就会罢休。
于是,他就把林则徐撤了。然后,派琦善接替林则徐,到广东与英军谈判。
英军见清朝有意谈判,便离开大沽口,南下到了广东。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以钦差身份撤掉林则徐。然后,与英军展开谈判。
为了表示谈判的诚意,琦善把广州外海的炮台守军都裁撤了。
按他的设想,只要把林则徐当替罪羊推出去,然后“赏”点钱给洋鬼子,这事就了了,他就可以回去复命了。
然而他没想到,指责林则徐销烟,只是英国人的借口。洋鬼子谈判的真正目的,是赔款加割地(赔款五百万,割让香港),外加不准清廷再干涉英国商人向中国贩卖鸦片(也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权利)。
这个条件太苛刻了,琦善不仅做不了主。道光也未必会同意。于是,谈判陷入僵局。
1841年1月7日,英军失去耐心,再加上又看到琦善傻不愣登的把广州外海的炮台守军都裁撤了。于是,英军顺势发动突袭,攻占了虎门炮台外围的大角、沙角等炮台。
这一战,清军死伤700余人,11艘战船被英军击沉,完全是被吊打。
琦善被打蒙了,不敢再战。然后,他在没有上书道光皇帝的情况下,擅作主张的与英军签订条约,即《穿鼻草约》。(由于清朝没有在条约上盖章,所以条约不合法,不被认为是清朝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签订条约后,英军撤回驻守在浙江定海等地的驻军,全部集中于广州。
浙江方面的清朝官员见英军撤走,随即调集大军进驻定海,重建防务。
1841年1月27日,琦善擅做主张与英军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蒙了。再加上他又听说英军攻打虎门炮台,颇为气愤。
于是,他当即下旨,撤掉琦善,改派御前大臣奕山为钦差,调集一千胡南绿营兵,两千四川绿营兵,一千贵州绿营兵,分赴广东增援。正式对英军开战。
后来道光又陆陆续续调兵增援广东,总计兵力近两万人。
一个月后,英军见琦善被撤职,知道清朝皇帝不同意,不会陪款、割地。又见新的钦差大臣没来,广东无人做主。于是便先下手为强,向虎门炮台发起进攻。
这一战,清军败得更惨。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都战死了。而英军的损失忽略不计,死伤仅仅只是个位数。
英军本来还想顺势占领广州的。只是因为兵力不足,才没有攻城。
1841年4月,在路上磨蹭了三个月的钦差大臣奕山以及各地援军抵达广东。
这时候,广东的清军总数约2.5万人。
道光皇帝认为大军云集,兵力充足,便令奕山立即反攻,驱逐洋夷,收复失地。
奕山不敢怠慢,随即就发动夜袭。
然而,战争结果让奕山瞠目结舌。
两千多英军,仅以9人战死,68人受伤的代价,就击败了2万清军。
清军输得是一溃千里,广州城外的多个炮台被英军攻占。
后来,英军架炮,准备轰城。广州城眼瞅着就保不住了。
而此时的广州城内,更是一团糟。奕山推卸责任,说“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
有这样的上司,自然上行下效,最后导致湖南绿营和广东乡勇在广州城里发生火并。
仗还没打,自己人就先干起来了。
眼瞅着打不过,奕山派人举白旗,把广州拱手相让。然后派人谈判,希望花钱再把广州城赎回来。这等于是变相的贿赂英军。
后来,为了不被道光惩罚,奕山一面向上虚报战功,把惨败说成是大胜。一面派人疯狂搜刮民财,贿赂英军,并与英军签订卖国协定,希望尽快把洋鬼子送走。
只要洋鬼子走,一切好说。洋鬼子走了,他才能继续编谎话骗皇帝。
然而,又让他没想到的是,英军在收了他的贿赂后,不仅没走,反而还增兵了。
1941年8月10日,从印度增援而来的第二波英军抵达澳门。十天后,这支英军(大约五千多人)到了福建。
1841年8月26日,英军攻打厦门。当天,厦门便被攻陷。
此战,英军战死1名,伤十余名。清军伤亡数百人,总兵江继芸战死。
英军第一次到厦门,不清楚虚实。所以直接撤走。但通过打广州了解了清朝虚实,知道清军不堪一击,所以“二进宫”时,便轻松拿下。
在厦门休整几天后,英军继续北上,目标是浙江定海。
1841年9月25日,英军攻打定海。并于六天激战后,第二次拿下定海。
此战,清军约七千兵力。而且由于有前番失守的教训,清军还重点加固了定海防线。实事求是的说,清军已经尽力了。
但即便如此,清军仍打不过英军。战后统计双方伤亡,清军死伤一千多,英军仅伤亡30人。
不过,由于英军军纪不好,定海当地老百姓到处偷袭英军。因而英军只占了定海城,对城外没有控制力。
也就是说,英军不敢出城。
总窝在定海城里也不是个事,为了扩大战线,逼清朝谈判,1841年10月10日,英军向定海周围的镇海和宁波发动进攻。
两江总督裕谦,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四千清军在镇海与两千英军发生战斗。
此战,英军炮火猛烈。余步云贪生怕死,逃往宁波。裕谦死战不退,自尽身亡。
英军拿下镇海后,继续攻宁波。刚逃到宁波的余步云又弃城而逃,宁波失陷。
镇海、宁波相继失陷后,英军忘了在定海的教训,大肆掳掠、奸淫。结果被愤怒乡民打了埋伏,约40余名英国兵被俘虏。(英军整体军纪其实还凑合,但英军中有很多印度士兵,纪律崩坏,经常骚扰民众)
不过,清军的纪律也不好。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在老百姓眼里,清军也是一群混世魔王。
所以自始至终,老百姓与清军,都是单独对付洋鬼子。没有任何合作。英军如果不扰民,单地老百姓根本不会掺和官府的抗英斗争。
不久后,宁波等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的心情跌倒了谷底。他很想谈判,但碍于面子,还是调从各省抽调了一万人增援浙江。
数月后,浙江本地绿营、乡勇与增援的外省部队会和,总计约三万人,对驻定海、镇海的英军发动反击。
此次反击,结果和广州反击战类似。清军反攻失利,几乎全军覆没,英军趁势反攻,清军被迫退守绍兴、杭州。
只不过,由于陆上兵力不足,英军无法再继续向杭州发动进攻。因而英军和清军,便一个在外海搞海上封锁,一个在陆上封锁,双方就类似于静坐战一样,在绍兴与宁波之间对峙了起来。
在对峙期间。英军通过当地人的指点,终于知道清朝的死穴。
清朝的赋税,一半来自江南。其中的大部分都走运河到北方。只要切断运河,清朝会主动请和。
这就是清朝的死穴。
于是,英军调整部署,调集主力向长江下游发动进攻,而清军对此毫无戒备。
结果,驻守长江下游的清军又被英军打了措手不及。(这已经是第N次措手不及了)
在进攻长江下游期间,英军第三波增援,二十五艘军舰,十四艘汽轮,九艘给养船和载有一万名陆军的运兵船抵达战场。
1842年5月7日,驻宁波的英军撤离,北上与进攻长江下游的英军汇合。
此时,英军兵力已经高达一万九。
前番作战,清军两三万人拿两三千英军都没办法。现在英军增至近两万人,江苏的清军哪里还打得过哦?
故而,英军在长江下游的青浦、镇江等地的战役,都是毫无悬念。
1942年8月9日,英军主力抵达南京江面。
两天后,英军登陆,在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上安设大炮,准备攻城。
清朝此时无力再战,又加上运河被切断,朝廷征不到税收了。于是,道光皇帝便只好派人与英军代表谈判。
至于谈判的结果,就是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过程大致就是如此。
清朝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彻底呢?
具体原因说起来就太多了。科技落后,思想落后,体制落后,战术落后,等等等等,要想论述清楚,写本书都可以,甚至可以写好多本书。
这里只说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清军在中原各省的军事体制,是用来防民的,监视地方官员,防备老百姓造反,而非御外。
这种军事体制,维持地方治安还行,碰到稍微有点规模的起义,都压不住。又怎么能可能与打遍世界无敌手的英国人对抗呢?
从这套军事体制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朝的统治者和老百姓,是完全脱节的。双方对对方都没有信任感。
英军在攻击镇江时,亲眼见到当地老百姓一边冒着危险,观看英军与清军战斗,一边像看热闹一样,非常镇静的端着碗吃饭。
英军在占领镇江后,亲眼看到城内的老百姓像没事人一样,主动向入城的英军兜售新鲜水果和蔬菜,完全不把英军当侵略者。
英军在路过上海时,当地乡绅筹钱组织了一支武装。当地人自愿参加自卫队,并非担心洋人上岸作恶,而是怕八旗军趁机抢劫。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众生相。老百姓和满清统治者相互不信任。
老百姓不是没有战斗力,只是统治者不愿意动员而已。而老百姓对统治者也缺乏动力为其报效,火不烧身,与己无关。
这样一种状况,导致道光空有四亿臣民,可实际能调动的力量,也就几十万人。而真正能用于东南战场的,更少,不过十来万人而已,还要分散在几个省。
看起来,清军人多。可实际上,清军的人数并没有绝对优势。
科技、体制、战术、思想,没有一方面比人家强。甚至连可用兵员都没有明显优势。这哪里还打得赢呢?
你认为二战的转折战役是哪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惨烈战争,这场战争深刻的改变了后来的世界格局。而谈到二战的转折点,稍微了解一点历史或者军史的人们也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场战主要有三个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上的主对决是苏联与德国,北非战场则是英国(法国)对德国(意大利),太平洋战场则是美国、中国、英国对阵日本(仆从国)。
中途岛战役
最先发生转折的是太平洋战场,一直在赌博的日本不可能在每一次赌博中都获得胜利。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虽然趁机狂妄了半年,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石油,但是也就半年而已。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日本联合舰队损失惨重,明治维新之后积累了几十年的海军老本顷刻间沉入海底,日本政府甚至都不敢向民众公布失败,这场战役后,日本迅速由攻转守。
阿拉曼战役
北非战场上的转折点则是阿拉曼战役,它发生在1942年的秋季,兵力上已经捉襟见肘的德军在阿拉曼战役中遭遇挫败,被迫退回了突尼斯境内,放弃了控制埃及的计划,停止了在北非的扩张。
苏德战争
不过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争夺还是苏德战争,苏德战争中每一场大会战都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攻守形势的变化也决定了整个二战的走向。
苏德战争中的转折点是哪一场战役,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答案,那就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在这场历时200多天的大会战中,德军的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保卢斯元帅及24名将军被俘虏,2500多名军官及9万多士兵投降,损失和丢弃的技术装备不计其数,这是德军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溃败,从此苏德双方的攻守逐渐发生改变。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联眼中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各国对二战的公认大转折。但是实际上,苏德战争中,双方的反复较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场战役就能改变战争走向的。
被俘虏的保卢斯元帅
希特勒不止一次的幻想着给苏联致命一击,试图一招致命打垮苏联,在他看来,拿下莫斯科苏联就会妥协,占领斯大林格勒,苏军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因此孤注一掷的发起猛攻。斯大林同样也幼稚过很多次,总觉得德军遭遇了几次失利之后,就可以全线反攻。正是两位领导人的“自信”,才使得苏德战争中,双方的损失都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前苏联。
苏军盲目反攻的哈尔科夫战役
德军在莫斯科遭遇了第一次溃败之后,斯大林就错误的认为德军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转折点已经到来了,立刻命令苏军进行反攻,致使苏军在准备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盲目反攻,损失惨重,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优势很快就再次葬送了。德军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因为苏军的惨重损失再次燃起了胜利的希望,掀起了第二次夏季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不过兵力上捉襟见肘的德军再次输在了综合实力上,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失利,使得德军大规模的攻势基本上结束。
斯大林格勒会战
如果希特勒就此停止盲目的进攻,利用苏联与美英之间难以消除的隔阂做做文章,或者是利用“卡廷惨案”来掀起一些事端,缓和一下局面,拖上个一年半载达到缓兵之计的目的,或许后面的战争局势很可能会发生改变。或者最差最差的情况,德军停止进攻,集中精力进行防御战的话,苏联要想打败德军,恐怕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一旦德国抢先研制出恐怖的核武器的话,那历史很可能真的就要改写了。不过希特勒并没有收手,他的执着加速了苏德战争转折点的到来,也让人类的文明得以喘息。苏德战争转折点的最终到来,是很多人忽视的一场战争,那就是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中存在感相对较弱的一战大会战,它似乎没有列宁格勒保卫战那么悲壮,也没有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那么辉煌,但是这场战役却是苏德双方一次斗智斗勇,比拼先进武器装备的大会战,苏德战争中规模空前的坦克战和空战都发生在这次战役中。
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元帅
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后,为了挽回颓势,希特勒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他趁西线的英美还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抽掉了东线的全部精锐部队,配备了大量的新型武器装备,委任了经验丰富的曼施坦进行指挥,发起了最后一次夏季攻势。
德军投入新式武器——费迪南坦克歼击车
库尔斯克战役不同于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在军队数量上已经远远优于德军,技术装备也逐渐与德军缩小了差距,甚至略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苏军已经提前侦察到德军的行动计划,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是一场苏军以多打少,以逸待劳的防御战,结果可想而知。德军毫无意义的进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不仅损失了十几万精锐部队,也损失了大量的坦克、火炮与战机。武器装备损毁了,工厂还可以造出来,大量经验丰富的老兵毫无意义的战死了,这就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训练出来了,应该说,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的一次自杀性攻击,也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转折。
损失惨重的德军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自此一蹶不振,被迫全面转入了防御,再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苏军牢牢的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自此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全面反击。
所以说,苏德战场开始转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最终完成攻守逆转的战役则是库尔斯克战役,在这两场举世瞩目的大会战结束之后,英美也很快意识到了,继续坐山观虎斗的话,大桃子就要被苏联全部摘走了,于是加紧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准备工作。1944年6月,英美法等国的联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因为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误,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坟墓。
苏军攻克柏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任何一场野蛮的侵略战争都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很多人眼中二战最后结局的直接原因,但是不难发现,二战中的历次重大转折点,轴心国基本上都是在兵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输掉了战役,可见综合国力才是决定战争结局的根本关键。历史不可能倒退,但是历史随时都会重演,后人看过去的历史,最重要的还是要汲取经验与教训,战争从来不会给任何国家的人民带来快乐,珍爱和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让人民安享幸福。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中原大战北洋军阀为何溃不成军?
从军事技术来说,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分水岭。情报战和超限战的概念自此登场。
尽管说北伐和中原大战不是同一场战争,但它们实际上是一场战争的延续。他们之间有一个递进的关系,也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从北伐到中原大战,是蒋介石平定各路军阀纷争的决定性大战。从此奠定了老蒋的军事垄断和政治垄断的霸主地位。基本上是屡战屡胜,所向披靡。
这里边,有一个小戴同志的功劳似乎被大家忽略了。
取胜的决定因素,一方面是新老军阀战争观念的差异,另一方面,蒋介石运用了超限战的思维,戴笠的作用功不可没。那就是在看不见的战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后来的发展看,这似乎当初并不是老蒋有意为之。甚至戴笠本人开始目标也不是很明确,起初应该只是一种求生求官的本能。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自己的位置。摸索着来的。干着干着就对了。
起初戴笠是跟着一个叫胡靖安的黄埔军校师哥,为了帮助蒋介石党内外政治斗争当中,秘密了解各种政敌的幕后情报,更多是蒋介石小集团的私人行为。是胡靖安领导的几个黄埔同学组成的的联络小组。
没有正式组织机构,也没有正式的经费。所以当蒋介石下野的时候。给了他们一笔遣散费,就此解散了。
遣散费还被胡靖安一个人卷走跑路了。弄得小戴同志,衣食无着,差点连日子都没法混了。
蒋介石再次出山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戴笠在胡靖安的推荐下,继续领导这个联络小组。胡靖安在黄埔时期就是蒋介石的亲信,所以,也没被追究他卷钱的事,倒是信任他的推荐,开始任用了戴笠。胡靖安也还算够意思。
联络小组仍然是一个没编制没经费没场所的三无组织。戴笠也只是给任命了一个上尉参谋。兵头将尾,聊胜于无。
北伐开始,戴笠在东路北伐军军前效力。
他的玩法和别人都不一样。
完全是个江湖玩法。他一个猛子扎入敌方阵营。有情报的拿情报,能策反的策反。该给钱给钱,该绑架绑架。这些手段直接把对方的阵营打乱了。这些北洋系的老军阀作战方式是比较老套的。
戴笠这种毫无底线的收买,套取各种军事情报的做法。大家并不是特别防备,也不是特别重视。当时的戴笠还是人微言轻。各路军阀并没有特别重视他,北伐过程中的几次大战,也没有人认为他建立了什么明确的功勋。但是从北伐开始,戴笠的一些做法已经具有超限战的思路在里头了。他专注于各路军阀之间的矛盾和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战场实力。往往都是从裙带关系,亲戚朋友,老同乡,老同学下手,把打仗弄得跟合伙做生意似的,有时候又是威逼利诱,挖坑设套,又有点像今天的套路贷了。事实也正是如此。
北伐期间,戴笠骑着马,纵横驰骋于战场的隐蔽战线。昼夜兼程。裤裆都鲜血淋漓。那不简单是996的问题。那简直就是007啊。战争和创业本来也就是一回事。
北伐军从广东出发的时候,大约10万军队,面对的讨伐对象接近百万,差不多90多万吧。敢挑战,敢打,已经是勇气爆棚,而且还一路打得赢。可谓是奇迹了。蒋介石孤注一掷,大概也是机会难得,只能拼一把了。
北伐军第一军是黄埔的学生军。纯粹是有情怀有拼劲儿的先锋队。
拉上了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这说明蒋介石其实并不傻。
这两股力量再加上一些小股的土匪。战斗力真是那些北洋的老军阀不可比拟。
看到过一张照片,打算要分享出来的,无奈没收藏,一时找不到了。是奉系的军队里的大刀队和长枪队。长枪队是一人多高的红缨枪。看看可笑。这和德日军事观念的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新式军队简直是差辈儿了。
所有的军队通讯,指挥,布局和协同,这都是现代军队作战的要义,而老军阀并不太当回事儿,这也就造成了戴笠所说的这帮老军阀,裙带关系严重,所以找人套情报很容易做到,而且各路军队都重视钱财,打仗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收买一些部队也是轻而易举。
这就造成了在北伐战役过程中带来的隐蔽战线的工作,得到了老蒋极大的赏识。
北伐即成,老蒋的风头一时无两,地位也是空前的无人能敌。
由于北伐灭了皖系直系和奉系的威风。冯玉祥和阎锡山后来参加北伐。功绩显赫成为和蒋介石能抗衡的势力,蒋介石害怕尾大不掉,所以北伐胜利之后开始,马上开始编遣,本来是希望平衡一下各方势力,重新划分一下编制,结果就造成了北伐军胜方的各方势力对老蒋的不满,成为中原大战的导火索。
中原大战一触即发,这才是军阀真正的决战,也是蒋介石奠定了军阀地位的一次决战。更是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在中原大战当中,戴笠又发挥了他更加彪炳的作用,从此也是戴笠真正的出山,从此走进了现代史的历史舞台。成就了一代谍报之王。
说的有点多了。中原大战分到下一段再讲吧。好吗?
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德军失败的一个战役,在1941年这个冬天,德军已经从莫斯科城下大败而归,在这个冬天德军已经是损兵折将了。这种场面在1941年和1942年的冬天非常常见,德军被冻僵的尸体被剁成堆。苏德战场规模宏大,德军损失严重,而且苏军也并不象西方国家说的只会用人海战术。
虽然,在1941年冬天的反攻中苏军没有实现把德军全部赶出苏联的企图,而且自身损失严重,但是对于德军来说,首先是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破灭,虽说可以说是冬天帮忙俄国,但是自己被从莫斯科罗斯托夫打回了出发阵地。同时,德军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这个冬天德军战斗减员37.6万人,而总减员高达90万人,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德军的补充能力。德军的好时候时1940年到1942年,虽然在莫斯科城下百倍啊,但是基本上德军还是处于优势地位。
在1942年夏天,德军已经无力在整个东线发动攻势,德军利用苏军在哈尔科夫的失误,在苏德战场的南线发动主攻,又是打的苏军一路溃逃,而到了斯大林格勒的时候,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首先进入了城市争夺中,在这一场城市攻坚战中,苏军首先消灭了70万德军,当然苏军的伤亡也不小,在随后的苏军反击中,有包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经过200天的血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被消灭,这是第一个被整建制消灭的德国集团军。当时的苏联报纸说到,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毁灭的是德国军队的精华,希特勒曾经以其巨大的打击力量而自豪。在赖歇瑙元帅的指挥下,该集团军首先入侵比利时,开进了巴黎,参加过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1942年从哈尔科夫突进到斯大林格勒。随着战争的持续,苏军用大量鲜血作为学费,逐步的从战争大学毕业,开始给德国人上课了。
对于德国来说,在苏德战场上已经是损失了200多万德军,这些德军大都参加过法国的战役,可以说是德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现在在苏德战场上被不断的消灭,虽然苏军的损失更为巨大,但是苏军凭借着超强的动员能力,不断的补充着损失掉的部队,而德军则无法补充损失掉的精兵。德国人的伤愈人员归队时间也比较长,其实这些老兵都是经过战场的人,比没有见过血的新兵要能打的多。苏军方面的回忆录不多,虽说军科是几乎把苏军对德作战的10个方面军司令的回忆录挨个给翻译了一遍,但是成书的时间基本上都是10年以前,现在不好找了,现在是德国方面的回忆录比较多。
德国人写的回忆录都是说自己英明神武,打败了无数苏联人的进攻,苏联人在自己的阵地面前尸横遍野,这个有一定的道理,苏军的战术水平的确比德军要低,伤亡要比德国人打。但是德国人也不是神仙,我们能看到的回忆录都是活下来的人写的,自然都是有主角光环的,否则就不会有回忆录的诞生了,而在国内现在的回忆录中,德国人写的比较多,苏联方面的回忆录比较少,尤其是士兵这个层次的回忆录更少,我只记得有一个苏军狙击手的回忆录,还有是坦克装甲车辆里边曾经有过一个连载是苏军的一个自行火炮车长的,现在市面上的苏德战争的书,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出的,引用德国方面的资料比较多,所以给人感觉是德军英明神武,失败的有点莫名其妙。通过残酷的战争,最终苏军攻占柏林,彻底结束了战争,虽然苏联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军功不可磨灭。
但是,战争这个事情从来都是双方的,而且读的书多了,就会发现呢,德国人也不是神仙,尤其是德国人相对于苏联人来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反而是有一点弱,在苏联人迅速成长的同时,德国人反而不能适应战场新的变化,这一点不如美国人,斯大林格勒一战以后,德军已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大部分德军将领还是想着1940年的好时候,在面对不断成熟的苏军时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打得败仗越来越多,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小的胜仗,但是如果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德军越打胜仗,距离柏林越近。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随身需要携带哪5件关键的东西?
这是混账命题:不好意思我不对个人,只对问题! 首先提出命题的一些人肯定没有经历过战争,战争最大的牺牲品就是老百姓!战争是什么?现在战争不会屠杀老百姓(俄罗斯除外)但会让百姓日子没法过,它会让你没水喝、没有电用 、没有粮食吃,好啦,在这种环境下你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你特么还打么!大国几千万级别的城市群有多少个?用你那发财的脑袋像一像,人家就攻击这些打的城市群,哼哼,后果不堪设想。好啦,让那些战争贩子见鬼去吧!老百姓不需要战争![加油][加油][加油][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