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接龙,微信有什么小游戏?
12月28日,微信正式上线小游戏,一口气推出了欢乐坦克大战、星途WeGoing、悦动音符等多款小游戏,但唯独跳一跳成了全民掌上小游戏,微信好友一个个刷分刷得可嗨。
如今,跳一跳大家玩了已有20天了,是不是感觉有点乏味了?其他小游戏也都挨个玩了个遍,却没发现特别“带感”的……还有没有跳一跳这样既简单又魔性,一玩就根本停不下来的小游戏?
当然有了。微信刚刚与跨国游戏制作商育碧娱乐软件公司(UBISOFT)展开战略合作,打算一起发力微信小游戏。
这款由微信和育碧合作完成的小游戏名叫《通天塔:刺客信条》,目前还未在微信正式上线(有望在今日上线),但小编迫不及待先下载App试玩了一把,感觉很奇妙:和水平向的跳一跳相比,这分明就是垂直向“堆一堆”嘛!
先来看看游戏规则。游戏一开始有一个塔底,塔底上方有一层左右浮动的塔。玩家要做的,就是控制这块移动的塔,把它安全放置在塔底上。放置成功,即可继续放置下一块移动塔,直至塔越堆越高。
放置移动塔的时候,一定要瞅准再单击屏幕,务必让移动塔与底层塔堆叠面积高度重合。
移动塔的宽度与下层塔一致,但只要放置塔的位置发生偏移,就会自动切割掉悬空的部分,仅留下重合塔面。所以,塔只会越堆越窄。
塔越窄,堆砌难度就越大。
从堆到第三层塔开始,本游戏的主人公就开始从塔底向上攀爬。呃,不过鉴于刺客的身份,你可能无法注意到他的存在……
整个游戏过程中不能失误。如果你每层塔都能达到如此高的重合度,那我只能朝你竖起大拇指。
一旦你某层塔没能成功堆叠,刺客就会正义凌然地攀上塔尖,伴着一声悲鸣一跃而下,掉入塔下水池中,一轮游戏就结束了(P.S.:刺客这一跃其实是沿袭了《刺客信条》的一贯设定,叫做“信仰一跃”)。
有趣的是,在刺客下降过程中,你可以用手控制他曲线下降的方位,尽量让他多触碰蓝色光点,这是游戏“金币”,可用来购买道具。另外,倘若你精准降落在塔底的草垛上,也能获得金币加成(降落的姿势就不能简单点吗)……
小游戏整体玩下来,感觉和跳一跳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首先,与跳一跳简洁的画面相比,“堆一堆”画面更精致,更有美感,还有丰满的人物形象;
其次,“堆一堆”比跳一跳更好上手,不用受制于背景音乐,全靠眼力;
再次,“堆一堆”游戏节奏比跳一跳更快,看准位置下手就行,不用纠结时间该停留几秒;
最后,跳一跳已经玩腻了,需要新鲜血液。
可以说,《通天塔:刺客信条》和微信小程序非常搭了。你想玩吗?
学龄前的孩子提前学习拼音?
对一个从未接触过拼音的孩子来说,入学后要在两个月内完成汉语拼音的学习任务,其负担是相当重的,表现在老师教得费力,孩子学得吃力,家长看着焦急。学龄前是要接触一些拼音的。因为拼音不仅仅是学认字的工具,学习拼音有很多其他好处。可以帮助认读汉字字音、学习普通话的基石、自主阅读,可以说,汉语拼音就是儿童开始学习的敲门砖。并且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
1.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学习拼音,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爱好,也许他不喜欢学习拼音,更喜欢学习外语或者唱歌什么的..... 这样的话,你就是每天给他灌输他也听不进去的,因为宝宝没有兴趣。所以首先要了解宝宝的爱好,可以从平时他比较喜欢的食物做起,比如你偶尔唱一次歌被他听到了,没想到他一下子就学会了,就从这里下手。然后慢慢向拼音这边转变。宝宝都喜欢看动画片,想让他有兴趣,你可以从网站上搜些以动画片形式拍成的录像,动画学拼音的书籍,发声的图片,等等还有许多宝宝学习的网站下载,很多的。
2.如果宝宝没有其他特别的爱好,要增强孩子的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对于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就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的一句话,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严重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在学习中产生一种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家长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4.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己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再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也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看完小编的这个回答,希望给你带来有益的信息。我会定期发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也希望你对小编有更多的支持,我会因为你们的支持而更加努力,也请支持一下我的头条号哦!
一个人可以干嘛啊?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奇怪了,一个人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春节前回家,老婆小孩在另一个地方,刚好遇到疫情,封城了,一个家里就我一个人,而且现在还在隔离之中,何时解封是未知数。
被居家隔离近五十天,开始估计就是十来天就会清零,大家就可以出门了,哪知道每天都是那么稳定的新增病例,让人连喊加油都没有力气了。原来刚回到家,清理家里的杂物,扫扫地,拖拖地,收拾收拾小孩的玩具,日子还过得蛮正常,那时就是听听歌,在网上看看电影,刷刷抖音,看看头条。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多星期,倒也没怎么无聊。
再下来的日子就是拼毅力的时候了。每天的生物钟紊乱,白天晚上不分了,早上被铜锣喇叭吵醒:“绿码人员下来做核酸!”吃了棉花糖,回来继续睡觉。睡到下午一两点起来煮饭吃,饭是一次煮够一至两天的量,热热即可。菜就是萝卜、洋葱、白菜、土豆、猪肉,炒一碟菜可以吃一天,微波炉加热后就是干饭。吃饱饭,继续躺在床上玩手机,在小区买菜群里接龙买菜,看看群里大家聊聊疫情,聊聊美食。困了继续睡觉,一直到晚上七八点起来吃晚餐,吃饱继续懒懒地躺在床上玩手机,一直到困了就睡觉,第二天继续做核酸检测。
看到题主说的四人打麻将,三人斗地主,两人谈恋爱,一个人干嘛?想想现在的隔离生活,你说一个人干嘛好呢?除了吃就是睡,要么就是做核酸。每天就在卧室、厨房、客厅、阳台、在小区里核酸这几个地方来回变换。一个人可以干嘛呢?听歌看电影刷D音也腻了,经常听见小区里有人唱着不着调的歌曲,在以前可能会投诉,现在已经习惯了,大家都是被逼出来的。
一个人的日子,慢慢就会习惯,从清净安逸到无聊到歇斯底里,最后变得麻木,一切都会习惯的。
孩子成绩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提不上去?
不知道你家小孩现在上几年级,也不知道你家小孩小时候你们大人有没有培养他的这个阅读习惯。
如果没有培养他的阅读习惯,那么你们现在趁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每天晚上陪孩子看看书。周六周日的时候多带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一旦把小孩子的这个阅读习惯培养起来了,以后小孩子的学习成绩想不好都很难。
小学期间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不要要求小孩子这个成绩考多少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记住,最重要的是要阅读习惯和学到更多的知识,小孩子只有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以后,他的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西安交大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扫扫地、干干活受点委屈是绝不可能压垮一个人的”。请大家睁开慧眼,不要再被无知传媒呈现的片面信息继续误导下去了。
本人211延期毕业博士一枚,跟西安交大自杀博士有高度相仿的读博经历。可以负责任地讲,目前本人看到的所有博文分析和留言都没有切中杨博士自杀的要害原因,包括有些博士和博导在内的业内人士都没有意识到或敢于揭露这种权利的内幕。
杨博士自杀的真实原因是: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基本没有毕业的希望。那些不懂行的人请了解行情再发言。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入学、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开题、论文送审、论文答辩、评奖学金、课业成绩、甚至发学术论文、学术前途都具有绝对控制权,也是一票否决制,干脆就说是导师说得算好了。读博士和读本科或中小学有本质区别,读博就算你门门课拿了满分、熬到毕业时间了你也照样毕业不了。必须得导师说你行你才能行;导师说你论文能送审你才能送审;答辩完了导师说你能毕业了你才能毕业。不懂行的人请意识到:隔行如隔山。
有些人会问,导师真有那么大权利吗?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有!无论博士生有多牛逼,在外人或同行眼里看来有多了不起,导师要想制住你都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签名。对,你没看错,就一个签名,这就是导师的杀手锏。导师负责制说白了就是导师签名制,博士研究生走向毕业之路的一切都要签名,中期检查、毕业论文、论文开题、论文送审、论文答辩、评奖学金、课业成绩、发学术论文……等等,每一个都需要导师签名,只要导师稍有不满意,或今天心情不好,或昨晚打麻将输钱了,博导们就可以不签名,给出的理由就是你的学术不达标(这里补充一下,基本所有导师签名文件都是有时限日期的,过期上交可能会造成延期毕业甚至毕不了业的严重后果)。这里喷子们和有些混淆视听的博导们又会说了,那你就做好博士生的工作嘛!呵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博士论文和相关工作本身就是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内容,就算你拿来霍金的博士论文,一样还是能挑出问题,比如格式不对,有错别字,理论观点不全面,理论观点太新异……等等模棱两可的理由,通通都能把博士研究生辛苦的劳作抹杀掉,还可以宣称:一切都是为了尊重学术的严谨性。但真实的背后原因往往是:导师看你不爽、没给导师送礼、没给导师干活、没给导师做家务、没给导师开车、没给导师潜规则……(口味有点重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导师觉得你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能写论文、能做实验、能当牛做马等等。至此,各位看客应该明白杨为何自杀了吧?只要杨博士对导师的不合理要求稍有反抗,其博导就随时可以学术的名义否定其一切努力,并不用给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只要杨博士对其博导哪里没有伺候到位,其博导一样可以不让他履行毕业程序。正是导师和杨博士之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奴役关系,学院、学校的绥靖政策,读博的沉默成本越来越高,才促使杨博士在长时间的绝望之下,最终被逼上了绝路!所以做家务什么的都只是小事儿,那都是博新闻眼球的噱头。
没读过博士的人不知道,年近30还没有经济来源、除了做学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痛苦。如果博士没毕业,实际上就等于一事无成。坐牢还有个出狱的盼头(因为判刑几年是固定的),如果碰见品德有问题的导师以学术的名义卡着学生不让毕业、并且还随意奴役博士生,那就是连出狱的盼头都没有,简直就是无期徒刑,还得随时听候导师差遣、承受导师压迫,关键是为了哄着导师签名还不能反抗!
这里可能又会有外行人跳出来说,为什么不求助学院学校领导呢?因为,有些导师本身就是领导,并且学院学校领导和导师都是同事。而学生毕业走了就走了,而他们还要在一起做同事,可能以后还要合作,所以你说你能得罪你的领导和有实权的合作伙伴吗?像杨博士这种出自寒门的博士生,没有领导和老师会愿意出来替他说一句话,因为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没背景、没权势的学生而得罪一个博导。所以不要惊讶,真实的学术界也就是如此。不过不必担心中国的学界,好博导绝对是绝大多数,他们也只能对这种现状表达无奈,因为签字权在对应的导师手里,他们也帮不上忙。像杨博士的这位博导不是普遍现象,但是碰见了就真够呛了。
所以最后,大家不要再被无知传媒误导,以为是杨博士懦弱,杨博士心眼小。真正应该被指责的是他的博导,是他博导对他的长期奴役和精神压迫,造成杨博对于学业和毕业的终极绝望,再加上外部学校学院的冷漠与绥靖最终压倒了杨博对生命坚持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记
可能是写的太长,大家没有兴致看完。也可能是无知媒体以“扫地生”为噱头进行报道,大家对杨博士的孱弱印象先入为主。
最后我想说,大家绝对都读过书,但是读博士跟读中小学、乃至本科学习是有天壤之别的,并且过去读博士和现在读博士还不一样,现在读博士的各种压力比起10年前的博士是倍数增加。
许多评论是挺客观的,但是通常也只看到了杨博自杀的表象,或者说是被无知传媒呈现的片面信息误导了。扫扫地、干干活受点委屈是绝不可能压垮一个人的。杨博的死因是终极的绝望,是博士无法毕业的绝望,是对学术前途的绝望,是对学校学院绥靖导师胡作非为的痛心与绝望。所以,杨博的错就错在他生在寒门,他太老实听话。他没有意识到即使不走学术这条死路,其实还有其它生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