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经验计算器网页版,关羽到底是被谁害死的?
我们先说一下借荆州
1,孙刘联盟
刘表死。鲁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刘表死后鲁肃劝孙权去结好荆州刘琮,没想到鲁肃刚到夏口曹操已经到南郡,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逃走,想南度来夏口,鲁肃马上迎上去在长阪坡遇到刘备,刘备见到鲁肃非常高兴,鲁肃传达了孙权的意旨,鲁肃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的朋友啊,然后两家商定了结盟的事宜,刘备马上派诸葛亮跟鲁肃去东吴,这就是二家结盟的开始。
2,曹操兵败,借荆州。
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先主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曹操兵败北归之后,刘备和周周共同追杀曹军,周瑜马上进兵南郡和曹仁大战,没想到周瑜被流矢中其右肋,病情严重,收兵回营,曹仁知道周瑜受伤带兵到营前挑战,周瑜强忍病痛与曹仁大战曹仁败走。这时期东吴己经拿下夷凌,江凌,南郡等地,周瑜为南郡太守屯兵江凌,分江南公安之地给刘备,这时曹军败退,荆州刘表旧部看到曹军败北都来投奔刘备来了,人多地少不足以安民又向周瑜借了几个郡县。然后刘备上表朝廷以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这时刘备有点地盘了和实力了,没多么刘琦病死,其手下的人都想让刘备作荆州牧,孙权有点畏惧所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刘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刘备拿下荆州后到东吴见孙权求督荆州,吕范和周瑜都劝孙权扣住刘备,惟独鲁肃劝说借荆州给刘备,意思就是让刘备做孙权的马前卒,让刘备在荆州抵抗曹操,作为东吴抗曹的第一道屏障。就这样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曹操正在作赋,听说孙权资助土地给刘备,惊慌失措手上的笔掉落于地。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讬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
先是益州牧刘章纲纪败败,周瑜劝孙权伐蜀,刘备其实想自己取蜀,谎称说刘章是宗室,希望凭借着前人的余威,匡扶汉室.现在刘璋得罪于周围的人,刘备我肃立惶恐,实在不敢有所作为.如果不能获准,我就归隐于山林.不给你做马前卒了。
献帝春秋上说,孙权想和刘备一起去打益州刘章,派使者通报刘备,说汉中张鲁是曹操的耳目,一直都想吞并益州刘章,可刘章的武力不足,又不能自守,如果益州让曹操拿下,荆州就很危险了,不如我们一起去灭了刘章,然后再去打张鲁,我们的国土头尾相连接,统一吴,楚之地,到那个时候就算有十个曹操我们也不怕他,刘备其实想自己去打刘章,所以推托说益州不是那么好打的云云 ,孙权想你不去那就我自己去吧,命令周瑜起兵,刘备听说周瑜要去打刘章,马上命令关羽守住江凌,张飞守住秭归,诸葛亮守住南郡,刘备亲自守孱陵,不让周瑜军过,刚好周瑜这时正准时出兵就病死在路上。所以这事就这样作罢。后面刘备自己取得了益州,孙权知道后大骂刘备耍诈。
3,失三郡,关羽濑。
建安十九年,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刘备引兵五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
又甘宁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到了建安十九年孙权以为刘备己经得到益州,派诸葛谨到西川叫刘备还荆州,没想到刘备不肯还,推托说要得到凉州后才还,孙权直接选派了官吏去接管三郡又被关羽驱逐出境。孙权大怒马上派吕蒙去夺三郡,轻松的拿下三郡,这时候刘备引军五万下公安来争夺三郡,派关羽引军三万下益阳,东吴鲁和肃甘宁在益阳与关羽对阵,关羽选精兵五千,要在离益阳县城上流十几里水流比较急的浅滩渡河,甘宁听说此事对鲁肃说我只有三百兵,你再给我五百兵,我敢保证关羽听到我的咳嗽声就不敢渡河,他要是敢渡河必被我生擒,鲁肃马上给甘宁精兵一千,关羽果真不敢渡河,在对岸安营扎寨,如今这个地方的地名就叫关羽濑。
这时刘备听说曹操来汉中征张鲁,怕益州有失,马上派人去和孙权讲和,重归于好,三郡已经在东吴手上了,所幸就把三郡分给东吴,这时候关羽从荆州六郡变成了三郡,魏,蜀,吴,各得荆州三郡,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不讲,这三郡一失,所谓的,长江天险已与我共有,这是曹操下江南时东吴投降派劝说孙权投降的话,这三郡都在江南,假如说先前不失三郡,就算东吴偷袭,最多也就损失这三郡,只要失了这三郡,关羽肯定就会得到消息了,可以回兵来救,而失了这三郡,吴军就在对岸,就在家门口了,所以等东吴拿下南郡公安之后关羽还不知道荆州失守。
4,打襄樊。
其一,建安二十四年,先主拿下汉中,汉中胜利,荆州这边再趁热打铁再打他一下理论上可行。
其二,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这应该就是宛城的候音造反,魏国内乱。
其三,关羽总督荆州,襄,樊是荆州辖区,确在魏国手上,这必须是要拿回来的。
综合已上三种因素襄,樊,可以打,所以关羽北上打襄,樊。这不是刘备和诸葛亮下的命令,要说有那是演义上的说法。
5,到底谁害死关羽?
其一,刘备在借荆州的事情上没有处理好,借而不还,一托再托,导致孙刘联盟破裂,最终反目成仇。
其二,关羽自身的毛病,孙权遣使求婚,关羽不许还辱骂其使,孙权大怒。两家联盟联姻是很正常的,汉景帝嫁南宫,元帝嫁昭君,以及清朝康熙嫁了那么多公主给三潘和汗国,不都是为了先稳住他们一时吗?等攻下襄樊再和孙权反脸也不迟啊,甚至也可以像孙权当年那样,到时候再派人入吴偷偷接回女儿啊,对两家联盟关系处理不当。
荆州内部关系团结和矛盾方面没处理好,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看不起那些士丈夫,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芳、仁供给军资,不及时关羽言"还当治之",建安十九年失三郡,吕蒙军一到,三郡马上投降,二十四年,也是吕蒙到,麋芳,傅士仁也马上投降。
性格上又很骄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动不动就以死相逼,不按照他的想法干就不答应,刘备诸葛亮也是拿他没办法,杀了他又可惜,不杀他他又不听话,怎么办?只能哄着他顺着他。马超投降刘备他要去比武,最后刘备诸葛亮没办法了,写信给他说马超只能和张飞一争高下,还不及你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高兴的不得了,陆逊看出关羽毛病,在偷袭荆州前也写信给关羽,说这次打襄樊,小举大克,利在同盟,斩庞德,获于禁,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云云,,,。关羽又高兴的不得了,抽调荆州二万兵北上助攻襄樊。
先前孙权还是想出兵帮助关羽打襄樊的,只是使者来迟了点,这时关羽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说等你现在才想来助战,黄花菜都凉了,还说等我打下襄樊,回去就灭了你,这次彻底激怒孙权,马上派兵抄袭荆州。
当然还有人说是刘备想称帝,怕关羽不同意,所以故意害死关羽,这个说法从道理上说不通,关羽在荆州,刘备在益州,退一万步说就算关羽不同意,关羽又能怎么样,总不会出兵去攻打益州吧,关羽死了对备一点利益都没有,留着关羽即使不为刘备所用,关羽也能对付曹操孙权,对刘备还是有益处的,而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关羽也入不了川,所以说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
还有就是刘备为什么不配合作战和救援问题,在配合作战方面,刘备和诸葛亮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按理说应该派一员上将来帮助关羽守后方,这应该是关羽这次作战行动根本就没上报,史书上也没记载,刘备诸葛是后面才知道的,这时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形势大好,所以刘备也没在意,突然形势逆转。措手不及所以根本来不急救援。
最后就是派谁守荆州更好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当时蜀国方面大将,马超刘备对他不信任,官职比魏延大,还让他协助魏延守汉中。张飞喝酒误事。黄忠年老,打下汉中后第二年就死了。魏延,已经在守汉中了。赵云,不是方面大将,
虽然民间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这个说的是武功单挑,当阳之战,单枪匹马。入川之战,跟着诸葛。汉水之战,作为黄忠部将。箕谷之战,作为疑兵大败。没有统领过集团军,而且论亲疏和加入刘备集团先后,赵云都在魏延之前。守汉中不交给赵云而提拔魏延,这就足以说明赵云没这能力。当然赵云人品好,识大体,忠诚,不计个人得失是高尚的。但是他没有将才,只可为部将。
而且守荆山是要会带水军作战的,只有关羽会带水军,无可替代。
总结一下就是刘备在借荆州和配合作战方面要负一定责任,关羽自身的骄傲自满和性格方面要负大部分责任。刘备负三分责任,关羽负七分责任。
究竟什么是生活?
究竟什么是生活?
生活就是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
生就是我们有生命,活就是活着,要把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就是生活,用“生活”两个字就可以变成很多短语:如幸福的生活,痛苦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痛苦之中。
成年人是可以选择的,现在的每一种生活状况,都是你昨天的选择结果。你今天的选择就是你以后生活的结果,你昨天的选择就是你今天的生活的样子。要想改变生活的样子,首先就要改变你当前的选择。
比如说你现在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后你可能就因为能力的提升就会赚到更多的收入,收入多了,生活状况品质就会改变;如果你今天选择消遣自己(不思进步,得过且过),那你明天肯定就没有更多的收入,收入不多,生活品质肯定会受影响。就像一位农夫,春天如果没有播种,秋天肯定是没有收获的。如果牧民夏天没有多做储备,冬天也是会难过冬的。
我记得小学有一篇寓言故事叫做《寒号鸟》
,从前,有一只寒号鸟,他有很美丽的羽毛。但是他很骄傲。一天都和凤凰比还四处玩耍。一天,寒号鸟在玩耍时,麻雀说:“寒号鸟,冬天要到了,你怎么还不做巢呢?”。寒号鸟说:“现在还是春天,离冬天还早着呢。”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很快到了。鸟儿们都躲在巢里过冬啦。只有寒号鸟躲在岩石缝里叫“冷啊,冷啊,冷死我啦”。寒号鸟自言自语地说:“到了明天,我一定要盖一所房子”。到了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寒号鸟又四处玩耍。他忘了昨日的寒冷,他又唱起歌来“太阳真暖和,太阳真暖和”。到了晚上,寒号鸟躲在岩石缝里,象第一天一样寒冷。最后寒号鸟被冻死在岩石缝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别学寒号鸟懒惰的作风,任何事情都要为明天做好准备。不要得过且过,光说不做,不要做说话的巨人,做事的矮子,荒废一生。
生活就是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如果你对它哭,它也不会开心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新年号令和为何不援引中国古籍?
日本公布新年号了:令和。当然,咱们出于习惯,把它读成ling(四声)he(二声),但它是不是这样读,还不知道呢。为什么?因为这年号是从日本的古典书籍汉字提取而来的,日本并没有公布它的汉语读音。很不巧的是,令字和和字在汉语里都是多音字。令有三种读法,即ling的二声、三声和四声,二声用于姓,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男主角令狐冲,三声用于纸的计量单位,500张纸叠起来等于一令,四声则用于像指令、命令这样的动词。和字呢,有五种读法,即he的二声和四声,如和平、和服,曲高和寡;huo的二声和四声,如“你别瞎参和了”“把面和好了”;hu的二声,即打麻将的“我和了”。所以令和这俩字除了我们现在按习惯读的ling(四声)he(二声)外,还有其它14种读法。
咱们知道,在过去,日本天皇所有的年号都是从中国的古典书籍中取的,令和是日本首次从自己国家的古典书籍中取。而且在遴选年号的时候,很多日本学者及政要,特别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再关照遴选委员会“新年号一定要在日本的古典书籍中选”,于是有很多国人就疑问“这日本是不是想和中国文化切割啊?日本是不是想去中国化啊?”
确实,日本太想和中国文化切割了,日本太想去中国化了,日本太想彰显自己的独立性了。但对此国人不必介怀,反而应当感到骄傲和自豪。
首先,咱们要自信,日本无论怎样蹦达,都没办法做到完完全全的和中国文化切割,都没办法做到完完全全的去中国化。就说令和这年号吧,按照日本政府的说法,它出自日本的古书典籍《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三十二首》的序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可很多日本网友和学者很快就出来“打脸”,说“令月”出自中国古书典籍,在儒家十三章、《礼仪》“士冠礼”等书中都有记载,“初春令月,气淑风和”和东汉发明家张衡的《归田赋》那句“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高度相似。所以很多日本网友哀叹“到底没能逃出中国的手掌心啊!”
其次,日本急于和中国文化切割,急于去中国化,恰恰是他认输的开始。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咱们古代没有民族国家这个概念的,我们有的是天下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原王朝是天朝上国,周边的国家日本也好,韩国也好,越南也好、缅甸也好……,通通都是他的藩属国,要岁岁称臣,年年纳贡。这中原王朝和藩属国既是朝贡关系,也是竞争关系。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无能者失之。也就是说谁无能,谁失了德,谁就会失去天下,谁有德,谁有能,谁就能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元朝是蒙古族人建立的,清朝的满族人建立的,虽然他们都不是汉族,但他们接受了中华文明,他们入主了中原,他们建立的朝代自然被中国人接受,旁边的藩属国也只好奉他们为天下共主。
日本是个岛国,岛国心态的人时常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渴望找一块大地方安家。地大物博的中国就是他们理想的安家之地。另外呢,据考证,有许多日本人其实是从中国逃难过去的中国人的后代,例如日本的神武天皇,据考证就是替秦始皇下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他带着的那三千童男童女最后到达的地方就是日本。另外,自唐朝开始,日本就派人来到中国,全心全意的学习中国的一切文化、知识、礼仪等等,所以呢,日本也常常以“小中华”自居。宋朝被元朝所灭,日本人就认为中华文明到这里就断了。因为宋元的最后一仗发生在广东崖山,所以日本就有了个“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谬论。而元朝两次大规模征讨日本,都被“神风”所灭,所以日本认为自己是保存着最纯正的中华文明。尽管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日本始终认为,因为宋朝被蛮族蒙古所灭,中华文明断了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并不能代表最纯正的中华文明。后来明朝又被清朝所灭,日本更认为中华文明在中国断根了。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就是这么来的。正因为日本认为自己保存了最纯正的中华文明,也常常认中华文明的继承人自居。他们认为,既然野蛮的蒙古人和满族人都能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作为“最纯正的中华文明的继承人”,日本更有资格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了。后来的历史大家也都知道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就开始将“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愿望付诸行动了。日本敢堂而皇之的从中国古书典籍中取年号,一开始是向中国这个老师致敬,到了元朝之后,它从中国古书典籍中取年号是为了表示自己才是中华文明的继承人,自己代表的是最纯正的中华文明。当然,日本“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梦想在1945年被击得粉碎。30年前,日本明仁天皇继位,年号平成。这年号出自《史记.五帝本记》“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北恭、子孝,内平外成”。既然日本“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美梦被粉碎,那日本为什么还从中国古书典籍中取年号呢?因为当年的日本在经济上达到了巅峰。在当年,日本虽然是政治和军事上的侏儒,但它经济牛X啊!人均GDP比美国高,人口比美国少一半,在世界上排第二——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他已经超越美国成第一了。当时很多日本人都在叫嚣“要买下美国”了,稻和盛夫和石原慎太郎还出了本书,书名就叫《日本可以说不》。当时的日本人认为,虽然我的政治和军事不行,要仰仗美国,要抱美国爸爸的大腿,但我的经济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啊,我是有资格做亚洲的老大的,其他国家都是我的小跟班啊,我是亚洲的领头羊领头雁啊!所以他敢从咱们中国的古书典籍中取年号。但如今,日本的经济已经掉到世界第三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和他比已经是“按倍晋三”了。日本不但在政治和军事上比不过中国,在经济和科技等其他方面也被拉下去了。日本在年号上急急忙忙的想和中国切割,实际上是他心虚和认输的开始。咱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才对啊!
为什么盛唐无力灭吐蕃?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问一句:二百多年前的中国比美国强太多,为何现在的美国比我们强很多?
无它,因为时间在不断变化,此涨彼消,各个国家在不同阶段,有强有弱而已。其实,盛唐时的吐蕃,和宋朝时期的吐蕃,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者差距很大。
盛唐时期的吐蕃,实力强大吐蕃建国和唐朝基本一样,也是在公元618年建国,随着几代君王的努力,特别是松赞干布(第二代君王)的杰出贡献,让吐蕃成为了当时一流的世界大国。
在全盛时,吐蕃的疆域很大,西起帕米尔高原,和西边的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边和大唐帝国接壤,而接壤处就在陇山、四川盆地,当时的北庭(敦煌)、安西(酒泉)也都属于吐蕃。大面积的青藏高原完全属于吐蕃,如今的克什米尔,以及尼泊尔也都属于当时的吐蕃。
当时的世界三大强国是:大唐、阿拉伯帝国、吐蕃国。
当时的吐蕃占领区和联盟区的人数总计近千万,而且它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字,同时和唐初的交流比较多,于是整个国家比较繁荣,发展很快。
这样的吐蕃,唐朝当然没有办法三下五除二灭掉,李世民灭不掉,采取了和亲政策。但是大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发生了,唐朝支持吐谷浑,而吐蕃准备灭了吐谷浑,于是在唐高宗时期发生了战争。公元670年,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战败。看来,吐蕃实力不容小觑。
公元714年,是唐玄宗开元二年,整个唐朝万象更新,是唐朝堪比“贞观之治”的时代,被誉为“开元盛世”,就在这一年,双方再起冲突,唐朝薛讷、张思礼分别率唐军大破吐蕃军,杀敌数万。唐朝扳回一局。
但是,有人就是记吃不记打。
公元722年,吐蕃竟然入侵其西部的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派手下大将张思礼领兵四千去救,结果是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728年——729年,唐朝张守珪、李祎又是几次大破吐蕃军,拓地千余里。吐蕃终于意识到,唐朝不好对付,于是在公元730年,吐蕃派人来求和了。
公元733年,唐朝和土蕃双方在赤岭(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但是,不久以后,双方都不甘心,都想取得更大利益,唐朝想再赶吐蕃后退,吐蕃想收复失地。于是,战事又起了,这次吐蕃聪明地联合了突骑施、南诏,三方合兵,准备干掉大唐。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公元742年到公元754年间,唐朝和吐蕃开战十数次,大唐胜多败少,最后把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推进到了青海湖至黄河和曲以西。
从这里,可以发现,唐朝已经占了明显优势,哥舒翰、高仙芝等人战功赫赫,成了吐蕃人的噩梦。看来,打仗就是拼国力,此时的李隆基时代国力正盛。
但吐蕃还是等到了翻本的机会,那就是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吐蕃先是占了陇右。但是,尝到甜头的吐蕃人,不甘心,在公元763年,吐蕃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占领了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听闻郭子仪与唐勤王之军接近,吐蕃军撤退。看来,胆量还是欠缺,毕竟太深入大唐腹地了。
这之后的几十年当中,郭子仪、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先后多次重创吐蕃军,后来,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变得四分五裂,吐蕃王朝不再辉煌。
强大的吐蕃国竟然自己撑不住了,看来没那个实力,还是老实一些为好。
综合来看,吐蕃在唐朝时期,也是一个一等一的大国,不容易被灭国,毕竟地域辽阔,又凭借高原和山地,完全战胜实在不容易。但吐蕃王朝(公元618-842)四分五裂,完全瓦解,主要还是连年征战,再加上内部起义增多,领导人内外交困,自顾不暇。因此,撑不住完全正常。
宋朝时期的吐蕃,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的吐蕃王朝了宋朝比上唐朝,综合国力显然比不上,但是宋朝对吐蕃那是对抗得非常好,原因很简单,此吐蕃非彼吐蕃。
宋朝时期的吐蕃,是在大宋开国不久后,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 ,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早期在权臣李立遵的影响下,想从大宋取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北宋并没有给予他们想要的,于是在当年的9月,唃厮啰、李立遵和马波吒腊、鱼角蝉等诸部首领,合军三万余人,由李立遵指挥,直扑秦州。你没有看错,是三万余人,这人确实不多。估计是他们最主要的力量了,毕竟实力相比唐朝的吐蕃,早已弱了太多。
秦州守将是曹玮,这人很牛逼,他是宋朝开国名将曹彬之子,由于掌握了情报,于是在各种安排下,在三都谷和吐蕃发生了大战,结果是吐蕃大败,曹玮追击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掳获淄重无数。
但是李立遵非常不甘,于是制造各种冲突和战役,甚至不惜联系西夏,和西夏一起搞合作对抗北宋。但是,面对曹玮等名将,李立遵最后还是无功而返。
为了害怕大宋继续反攻,李立遵、唃厮啰经过商议,决定求和,愿意协助宋朝对抗西夏。整个北宋王朝后期实行的“联蕃抗夏”,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综合来说,唐朝未能靠武力灭了吐蕃,是因为当时的吐蕃作为全球三大帝国之一,实力雄厚,地域广大;而北宋能吊打吐蕃,是因为此吐蕃很弱小,唐朝的吐蕃和北宋的吐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相差实在是太大。
神武99多少血?
神武99的血量取决于具体的职业和等级。在游戏中,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技能,因此血量的计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级职业的血量会比低级职业更高。
如果你能提供更具体的信息,比如你想了解哪个职业的神武99角色的血量,我可以帮你给出更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