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发明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称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徐院士说的有道理。
我写过国家自然基金的申请书,申请书里对于研究基础还有应用背景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简单来说就是你必须要论证两件事情:1,这个东西研究出来肯定有用;2,这个东西我肯定能够研究出来。然后再说评审的事情。如果专家觉得你研究的东西没什么用,又或者觉得你十有八九研究不出来,一般就不会让你通过申请。所以说我在写申请书的时候就会写的相对比较保守,不会把研究内容搞得过于激进。
当然,这个事情跟专家的水平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些项目本来就是国家在花钱,而国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当然要保证评出来的项目都是物超所值的,如果一个项目没有什么明确的应用前景、做出来的可能性也不是特别大,那么国家选择不资助也很正常。
这种做法当然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科学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是颠覆性的创新,也是超过当前的认知的。你过于在意降低风险,带来的问题当然就是做不出来颠覆性的东西。
不过徐院士说的还是有点儿片面。首先,控制风险这件事情没有什么错。尤其是前几年中国科研经费不多,把钱用在有把握的地方,总比漫天撒钱要好得多。而且科学不是说颠覆就颠覆的,总是要循序渐进,所以要求你说明白你的研究基础、证明你自己有能力做这个项目,也很正常。
其次,现在在各个研究所里面,都会有一项专门用来预研的资金,这种资金一般来说就没有太强的目的性,比如说我们团队就做过关于采用颠覆性结构的发动机的预研项目——这种项目的批准也会有相关的项目评审,但是评审标准跟普通项目完全是两回事。所以说,现在的科学领域会划分清楚什么项目是预研的、什么项目是要明确成果的(专业属于叫技术成熟度要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再次,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加大所谓的基础研究投入,投入大量的钱从事这种“现在看起来没有很大的用处,但是未来也许会有用”的研究工作。比如说航空发动机在最新的五年计划里就有3000多亿的基础科学问题科研经费。当然了,这样的投入刚刚起步,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这种经费会越来越多。
最后,徐院士有个事情说的不对。缺乏颠覆性创新这件事情,最不能做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全以市场为导向,那么就不会有人做科学研究了,大家应该去研究楼市、电影明星去了。
我还有个建议,可以让这个问题下面那些捶胸顿足说国家不让科学家有创新的群众自己掏工资成立个基金资助科研工作。这些研究不要求资质、不要求研究基础、不要求成果、不限定时间。你觉得他们会愿意吗?古代人没有牙膏也没有洗发露?
古人只是没有我们现代的牙膏和洗发露,他们自然有那么那个年代的刷牙和洗头方式。就像我没现在用化妆品,古代也有胭脂一样。
先说刷牙,中国人从很早以前就对口腔护理非常重视,牙齿的好坏也是判断一个人外貌的标准之一,如《诗经》中的“齿如瓠犀”就是指牙齿又白又整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早期古人一般是讲究每次饭后,剔牙漱口。现在出土最早的“牙签”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是一个金制的龙形器物,龙头部是一个挖耳勺,龙尾端是小杨枝,用于剔牙。
晋代陆云在给陆机的信上也曾提及:“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再到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了“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杨枝揩齿法,是用牙将杨枝的一头咬软,然后蘸取药粉刷牙;手指揩齿法,是用手指或布,蘸取药粉刷牙。
而这种药粉就是现在牙膏的雏形,最早是用青盐,之后是用各种中药制成,种类繁多。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有“药膏药揩齿法”,将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但然这种算是比较便宜实用的方法。
有钱人家,用的药方就是更加丰富多彩,如这则:“黄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苏合香油和熟蜜调成糊。”中这种牙膏刷牙不仅呵气如兰,而且比现在的牙膏更是昂贵不知道多少倍了。
牙粉的成分越来越先进,刷牙的工具也必然越来越先进,中国就是最早使用牙刷的国家。现今出土最早的牙刷,是从辽代古墓中出土的骨质牙刷,毛已经脱落,只剩下牙刷柄,距今有一千多年,和现在牙刷的形质已经非常相似了。
到了南宋时期,我国已经有专门生产销售牙刷的店铺了。这种牙刷一般以骨、角、竹、木等为材料,钻上两行孔,然后植上马毛。
我们现在使用的牙刷,一般被认为是明朝孝宗皇帝朱祐樘发明的,他感觉以前的刷牙方式都刷不干净,于是将猪鬃植在木柄上,形成了我们现在形式的牙刷。所以现在世界上也把牙刷的发明人归为朱祐樘。
另外,我们现代人会认为用漱口水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习惯,但实际上数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采用的清洁方式。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备要》里就有:“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除了盐水漱口,后世又有用浓茶漱口、酒漱口等方法。
在《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到,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饭后也是要以茶漱口。古人认为,要保护牙齿不仅要早晚刷牙,每餐后的漱口更重要。所以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说:“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
说完刷牙,再来谈谈洗头。
对于古人来说,洗头从意义上比刷牙更为重要。古代官员的休假日被称为“休沐”,其中沐意思便是洗头,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洗澡,在古代被称为“浴”。先秦时期就有“三日一沐,五日一浴”的习俗,到汉代后被固定下来成为官员的休假日,即每五天放假一天,专门给官员洗澡沐浴。
在《礼记·玉藻》中记载:“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意思就是用淘稷的水洗头,用淘梁的水洗脸,这里面稷就是指现代的小米。而这类淘米水,古代有专门的名称叫“潘”。
如《左传·哀公十四年》:“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沐,备酒肉焉。”杜预注:“潘,米汁可以沐头。”
不过对于古代来说,用淘米水洗头其实成本并不低,所有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皂角。唐代《酉阳杂记》中就有记载:“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
但皂角种类的不同,洗涤的效果也相差很大,如《唐本草》就记载猪牙皂角洗涤效果最差。而在人们逐渐的实践中发现肥皂角的洗涤效果最好,其中肥皂两字也是今天肥皂名称的由来。
用皂角清洁,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到了宋朝时期,开始将皂角磨碎,做成肥皂团。如果加入各种香料,因为是从宫中开始又叫做“香宫皂”。一直我小的时候,还曾听说一些地方是用皂角来洗头、洗澡、洗衣服。
到了宋朝,除了皂角还有一种叫肥珠子的用来沐浴洗脸,也就是中药中的“无患子”,《本草纲目》中还有记载用肥珠子洗脸可以去垢除斑,李时珍对此的评价是甚效。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开始加入猪胰代替肥皂团中的豆粉,效果更加好,被人们称为“胰子”或“香胰子”,现在好像还有一些地方以此来称呼香皂。
当然以上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古代穷人,一辈子不刷牙,几年不洗头洗澡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到后期,中国国力衰退,很多平民就更加无力洗漱了,可能只有出生,结婚,去世时才洗一次。而平时就用一种叫篦梳,一种齿很密的梳子梳头,把虱子和油垢灰尘梳下来。当然这样做只是表面干净,头发还是油光发亮,有很浓重的臭味,所以妇女只能用头巾将头发包起来。
棉签是怎么批量生产出来的?
我们常用来掏耳朵的棉签,就是根棒子加两端柔软的棉花,整根棉签还得是经过消毒的。来看看这个看似简单的小东西,背后有怎样有趣的制作流水线~
原棉处理
把原棉处理得非常柔软是棉签制作的关键。经过漂白消毒的原棉超级干净,送到工厂时是一捆捆的大包。
环境控湿
因为棉花是被压缩着用物流送来的,绑得紧让这时候的棉花一点也不蓬松,像干燥的海绵似的又硬又粗糙,所以需要用喷雾增加环境湿度,让棉花先松散开来。
梳棉处理
让棉花变蓬松的过程叫「梳棉」,需要用到许多机器设备。首先顶端的进料机利用滚动的钢片滚轮,一点一点地把棉花刮下来,然后利用滚轮上方的负压机将刮下来的棉花都吸进机器里。
再呼的一下吹出一阵强烈「小旋风」。
吹这么大力的原因,是因为从棉花田里采摘的棉花,会夹杂许多小枝干和种子啥的,要强风把棉花吹到纱网上,相当于是个过滤,体积较大的棉花是没法过去的。
在经历过这番风吹后,掉到箱底的棉花还要被送进精梳机继续进行梳理。
精梳环节
精梳机的内部是这样工作的,棉花通过一连串带细梳齿的滚筒进行梳理,越到后面滚筒上的梳齿就越小越锋利,会把棉花撕拉成更细小的纤维束,棉花也就越柔软和蓬松了。经过这个环节,原来一小团压紧实的棉花才会被做成「白白胖胖」的一大朵。
棉花纺绳
要到制作面前最关键的环节了~要把棉花装在棒子上,得先把它纺成棉绳。下图的机器一开始把棉花纤维梳成柔软的厚网,然后再用金属导轨把棉网分成四排,最后用滑轮把棉花纺成棉绳,棉绳拉直后就进入到制作棉签的机器里。
组装棉签
棉签的发明人一开始是直接购买「牙签」做棒子的,这条流水线的棉签用的都是有韧性的纸棒,比塑料更结实,也不会像木棒那样容易开裂。看下图就是密密麻麻的纸棒了。
纸棒通过上图的导轮会排列成整齐的一排,好比导轮带着棒子「上车」走...之后再快速通过上有胶水的轮子,棒子两端两个轮子,就都沾上一点胶水。
另一头还要处理棉绳,被缓慢拉直后进到组装机里,被锋利的刀具快速切成 2厘米一段的棉花通过管道来到棒子的两端,要准备绕上去了~
由于胶水的作用,棉花立刻就能粘到到棒子上,再被机器快速的一卷一绕,就在棒子上缠绕的严严实实,很牢靠了。
棉签排队
从机器里出来的就是棉花棒的成品了,下面这个让棉签排排队的转轮叫做「槽轮」,是不是很眼熟?槽轮的应用很广的,像是机械手表中的精确走时,靠的也是槽轮和其他机械零件的组合结果。
包装棉签
最后的步骤是用机器手臂抓起棉花棒分装到塑料盒子里,就可以塑封包装好送到药店、超市、便利店售卖啦~
校对:江小丧、王叉叉
文中 Gif 截取自:Discovery《How it's Made》S02E07
目前中国还有哪些发明?
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除了造纸、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外,在原始农业、水利、食品等各个领域的发明都先于西方国家。
犁耧——中国远古时代发明了石犁和木犁,战国时使用铁犁,西汉时使用犁壁。汉武帝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三耧抪种器,可同时完成下种、覆盖、压实工序,一直使用到至今。
船舵——公元前100年左右,中国发明了固定在船上的舵,比用浆控制船的方向更加准确、省力。水轮——中国汉代先后发明和使用立式水轮和卧式水轮,唐代发明筒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具。
瓷器——中国商代发明了原始青瓷,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青花瓷让古代瓷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宋代出现官窑,十八世纪,欧洲人把中国瓷器视为珍宝。
纺织——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衣长128㎝,袖长190㎝,用料2.6㎡,重49克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衣服,是现代工艺技术无法仿制的文物。
豆芽——《神农夲草纲目》称豆芽为“大豆黄卷,“活体蔬菜”。“有彼物兮,冰质玉质,子不入污泥,根不资于扶持”,是古代诗人对豆芽的赞誉。
豆腐——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营养丰富,被后人誉为“植物肉”。
酿酒——考古学家在中国北部发现距今9000年前破碎陶瓷片的残留物,经捡验是大米、蜂蜜和水果发醇而来,实际上是历史上第一罐蜂蜜酒。酱——中国古代人用盐、酒、发酵肉做成酱,酱既是调味品,还可当作烫伤、烧伤外用药。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业的补充历法,提醒人们敬畏和尊重大自然,顺应节气,按排农业生产,调理生活起居。科举考试——中国科举考试始于隋朝,持续至清代,尽管有不完善的地方,却是下层百姓进入上层的唯一机会,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女子在生理期是如何做到防漏的?
主妇啰嗦几句!
这个问题太宽泛:多“古”的古代?是以树叶兽皮遮羞的远古,还是嫘祖嫁给黄帝之后?是东汉蔡伦发明草纸之前,还是唐宋棉花广泛种植之后,抑或是元初上海人黄道婆纺织了棉布之时?
之所以这么啰嗦,是因为这些可都是女人生理期的必备之物——倘若战国时期的女人,说她用棉布或棉花堵漏,岂不是笑话么!
还有,是锦衣玉食的贵族夫人、衣来伸手的千金小姐,还是众多在田间劳作的农家姑娘、衣不蔽体的穷苦妇女呢?
古代是男权社会,认为女人来了月事是晦气的事,不可以参加祭祀活动、不可以进庙烧香,谁家有了喜事也不可以前去祝贺。故关于女人生理期如何处理一事,男人没人去记录这个。
没有史料可以参考,又如何知道古代的女人怎么防漏?所以很多人这个那个的,只是臆猜而已!
主妇在这里也臆测一下。
一,穷人家的妇女在没有棉花之前的中国古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比较低的,吃饭穿衣都是问题,对女人的生理期如何处理,好像是没得选择:来了月事,一般都没有专用的东西的来处理,大多都是顺其自然,任由其流淌。
如果太多了,又脏又不自在,也就简单地用一些干草或什么东西擦拭一下,然后继续劳动。有的妇女直接就找个没人的地方用水来冲洗,这样倒省事些。
棉花引进过来之后,也就是唐宋时期,女人有了月事,也就方便多了。为了防止经血外流,她们就用棉花或者小块棉布堵住经血出口,以此来解决这个问题。主妇小时候也曾见到过,妇女蹲到厕所里拿掉堵塞物之后,经血哗地流出来了。
不过,元代黄道婆改进织布术之后,更多的农家妇女主要还是以棉布为主,毕竟比棉花方便多了。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重复利用。
在欧洲,由于松软的棉布被用在女性月事上面,纯棉在18世纪被认为带有色情意味,一度禁止外穿。
有了棉布,有些妇女还在双层棉布间放入草木灰,这样可以起更好的吸收作用,并且半天不换也不碍事。在卫生巾发明之前,可能这是最流行,也是最实用的经期用品。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反正我们这里(山东)在我小时候,劳动妇女几乎每个人都备有置入草木灰的“卫生包”。具体做法是,将草木灰装进小布条里,两头缝上长长的细布条,使用时系在腰间。这也算是现代卫生棉的雏形吧!
二,富家女子无论古代还是如今,贫富的差距无不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穿戴及个卫生方面。
古代达官贵人家的女眷,或者是皇帝后宫里的妃嫔,会有专人侍候她们,甚至还不止一个。同时,还会有为女性准备的卫生用品,由侍女负责清洗、替换。
具体使用什么,也许是昂贵干净的白纸,也许是丝绸制作的月事布,不一而足。
但无论使用什么,古代女人有了月信时也懂得不可以同房。比如唐代有首诗就曾描述过这种情况:
“御池水色春来好,处处分流白玉渠。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
“入月”,便是指女子每月来的例假,而“密奏君王”,则是委婉地告诉皇帝,今天身子不方便。当然,宫中女性在月经期间还有“以丹注面目”(在女子脸上做红色标记),或者戴戒指的做法,表明月经期间戒除同房。
那么,女子来了月信,为何称为“大姨妈”呢?有这样一个典故:
汉末,有女名佳,自幼父母双亡,承欢姨娘。渐长,媒事渐多,女独喜李郎。李生多情,私会家中。几要亲近,忽闻屐声。佳曰:姨妈至。李生藏。甘露后,李生纳媒,佳入李门。洞房之时,李郎宽衣解带,欲行云雨。佳逢月红,羞言,曰:姨妈至。李郎顿悟,停房事。至此,李佳氏,月红日,惯曰:姨妈至。意思是说,汉代有个女孩叫李佳儿,父母双亡打小跟着姨娘生活。不久,她与一个李姓书生定了亲。李书生春心萌动,总是偷偷去看佳儿,每次想温存一下时,就会听见大姨妈的脚步声,姑娘家就说:“大姨妈来了,你快躲起来。”
李郎终于等到了洞房花烛夜后来,便急不可耐地想跟李佳儿行周公之礼。不巧的是,佳儿却赶上了月事,又不好明说,只好故伎重演说:“大姨妈来了。”
书生沮丧而去。从此,佳儿每逢身体不方便时,就以“大姨妈”为借口,李公子则心神领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不过,我个人对这种称呼比较反感,总认为有种调侃的味道,拿母亲的姐妹代称月事,我觉得是对中国传统称呼的一种亵渎。
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