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舰歼灭战,战列舰的本质是什么?
战列舰的本质是集远程火力投送和对敌方主要火力防御的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主要用于舰队决战。是投射集中火力的海上平台。
我们先说一下战列舰的主要用途:
战列舰的出现自15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末结束。
而战列舰开始真正的走上海战舞台则是自17世纪中叶的英荷战争开始。发展至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到达巅峰。性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顶峰。后逐步没落。到1993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笔者将会详细的讲述战列舰的发展历程。
风帆战列舰时代时间回到15世纪末,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建造适合远洋航行的大型船只,开始利用风力替代人力航行。而冶金技术的进步也使前装滑膛炮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当这二者开始结合在一起,贯穿大航海时代的盖伦帆船就出现了。这是第一次将帆船与战舰结合。届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正是靠着这型战舰建立海上强权。
▲盖伦帆船
盖伦帆船对适航行与火力的要求是压倒一切的条件,以便在战斗时抢占有利阵位,发挥优势火力。17世纪,英荷战争中的主力帆舰均为清一色的低舷、横帆、两舷装备加农火炮,多艘这样的舰只排成一个长列以发挥两舷的火力优势。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单纵阵)前进……"这也是"战列线"(line of the battleship)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英荷战争
在风帆战舰时代,建造吨位更大的船,装备更多的火炮,显然是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但对于吨位和火炮处于明显劣势的一方来说,并不是不能打。因为风帆时代的动力系统(即帆缆)大多外露且无防护,加上当时火炮大多只能从侧舷固定位置射击,射程近命中率也低,使得我一个21炮的风帆战舰对上42炮战舰时,仍然有相当的概率摧毁对手的风帆,使对手丧失机动能力,进而让自己移动到对方舰首舰尾的火炮死角区域倾泻火力消灭对手。
铁甲舰时代战列舰以这种基本形态一直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到了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问世。工业革命的成果也被应用到了海军战舰上——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
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往复式蒸汽机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的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
▲铁甲舰代表——定远舰
▲现停泊在威海湾的同比例复制定远舰
Part 1 战列舰交战方式的演变发展到铁甲舰时期,战列舰的主炮系统、弹药库、指挥系统(舰桥司令塔)和动力系统都被厚重的装甲严密保护在装甲盒之中,这使得12寸口径的战列舰,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战术,在海战中击败14寸口径的战列舰——对上层建筑、副炮和非装甲区的伤害并不会实质性影响战列舰的战斗能力。动力系统和火炮系统的革命性变化,迫使所有的国家将战列般越造越大,火炮越造越强,任何明显低一档次的战列舰,几乎就完全丧失了进入战列线的可能——而风帆战舰时期,规格比较低的战列舰仍然可以在战列舰上发挥相当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战列舰,还没有装备无线电通讯系统。你派出一只庞大的舰队,但却不知道对方的主力在哪里,而大海广袤无垠,一支大舰队在大洋中发现另一只舰队的概率很低。故从作战效率考虑,将一只大舰队分散成几次规模适中的小舰队,在大洋中分散巡逻,反而更有效率。这同时也要求各被分散的小舰队,在发现对手的同时,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消灭对手(因为你没有无线电呼叫几百公里外的友军)。这使得力量处于弱势的海军国家也敢派出自己的海上力量,在大洋中与对手进行小舰队的决战——弱势国家只是小舰队数量少,但每支小舰队的规模和战斗力,甚至要比强势国家的小舰队略强,强势国家虽然大区域内力量占优,但同一时间内投入战场的力量并不见得占优。
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得主力舰队集中使用的战术成为了可能。强势的一方依靠大量辅助的快速巡洋舰驱逐舰在大洋中执行侦搜任务并跟踪锁定敌方主力舰队后呼叫本方主力舰队形成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这样的主力舰队大决战的代表便是日俄对马海战。
▲日俄对马海战
对马海峡海战结果再次证明了战列舰在海战中无可替代的霸主地位,并且深刻影响了海军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无畏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将大舰巨炮主义推向颠峰。
这就导致了,自日俄对马海战之后的二十年,战列舰的造价迅速攀升,而数量迅速下降。一方面,火力和装甲更好的战列舰,对规格较低的战列舰会形成明显的碾压优势,故所有海军国家都将提升战列舰吨位和火力的优先级大大排在提升战列舰数量之上。
这就造成了一战时期的大国海军之间,弱势海军的主力舰队演变成了存在舰队。弱势海军主力舰队出航,被对手的快速巡洋舰发现后必然要面对对手集结的优势主力舰队拦截,进而在决战中大概率被全歼。弱势海军必然无法承受这种结果,故最优的策略反而是呆在防护严密的军港拖住对手更多的海上力量更划算——日德兰海战印证了这个结论,故此之后那种风帆时代通信基本靠旗语灯光的势均力敌的小编队战列舰对战再也见不到了。
▲日德兰海战过程示意图
▲日德兰海战英国皇家海军舰队
▲日德兰海战中德国公海舰队
日德兰海战是海战史上战列舰队最后的告别战
Part 2 潜艇和鱼雷带来的威胁一战前的战列舰有在敌方港口堵门以封锁敌舰队出海的功能,但随着潜艇和鱼雷的发展,潜艇和鱼雷就对战列舰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处于停船状态下的战列舰,简直是给潜艇刷战绩。经典战例可参考U-47号潜艇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U-47击沉皇家橡树号
Part 3 战列舰对陆攻击的费效比战列舰利用火炮口径优势轰击地方陆上阵地,为己方陆军提供火力支援。虽然可以,但是由于战列舰过于金贵,一旦战列舰被击沉,那么损失极大,从人员,装备,经济上都是如此。而且对陆火力支援,巡洋舰也可以胜任这项任务,何况后期还出现了航母舰载机对地轰炸这个有力竞争者。
关于战列舰进攻要塞。我举一个经典战例:一战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此场战役,英法联军舰队欲突破土军的防御,集结数艘战列舰对岸轰击,却在进攻的过程中触发水雷,并受到土耳其岸防炮的轰击,损失惨重(3艘沉没,3艘重创)。
▲英法联军正在沉没的战列舰
▲土耳其的岸防重炮
Part 4 战列舰射控技术的发展与航母舰载机的崛起文章开头说到,战列舰的主要作用是远程火力投送,那么远程火力投送需要什么呢?需要观瞄设备的瞄准,计算出弹道,最后在交由威力巨大的主炮将炮弹倾泻出去。因为站的高看的远,所以观瞄设备一般都设在主桅杆上,这样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野。后来,随着水上飞机的发展,水上飞机被带上了战列舰,观瞄工作逐步有水上侦察机代替。这样能够站的更高嘛。后来人们想到,既然观瞄由战舰转移到了飞机上,那么如果火力投送也用飞机呢?
当然,在飞机的性能不够好时,暨飞行速度慢,载弹量低的时候,可能还不能胜任集中火力投送的问题。但当飞机的性能提高后,也能很好的完成火力投送任务,甚至其效率还超越了主炮。这时一种起初未被重视起来的舰种——航空母舰的巨大价值被体现了出来。
▲舰载水上飞机
▲早期航空母舰——日本凤翔号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对比,作为最强战列舰——大和号。其主炮最远射程是42公里。而零式舰载机在不挂载副油箱的情况下最远航程仍可到2222公里。还可以挂载两枚60公斤级别的高爆航弹。
▲正在从航母上起飞的零式
逐渐的,海洋霸主的地位开始向航空母舰倾斜。航空母舰在观瞄距离和火力投送距离上都有战列舰不可比拟的优势。
▲正在遭受美军飞机进攻的日本大和号
Part 5 反舰导弹的出现当战列舰遇到反舰导弹会怎么样?二战中还真有这样的案例,只不过是鼻祖级反舰导弹——弗里茨X”制导炸弹,其装弹量达到了1400千克,全重1.5吨.全长3.2米采用无线电制导,堪称世界上第一种反舰导弹。
而被击沉的则是准备向盟军投降的维内托级新锐战列舰的加强型——罗马号战列舰,此型战列舰代表了意大利最高水准。 1943年9月9日,准备前往马耳他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罗马号战列舰在驶离港口不久后便被德国人发现,并派出轰炸机携带弗里茨“X”制导炸弹,从6000米高空进行远距离精确打击。第一枚炸弹贯穿了罗马号的七层甲板,在水底爆炸;第二枚则命中罗马号弹药库,并引燃了发射药,过了一会儿,火势蔓延到下一层的弹丸,弹药库发生了殉爆,猛烈的爆炸直接将二号炮塔发射升空,上层建筑被毁,不久后,罗马号沉没。
▲德军弗里茨“X”制导炸弹
▲意大利罗马号战列舰
随着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反舰导弹逐步成熟,威力,精准度,射程等均有了很大程度的飞跃。战列舰一步步的沦为了体型巨大的靶子。
———————分割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有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所取得的优秀战绩掩盖了战列舰的光芒。而战列舰的战略威慑地位也被战后的航空母舰及战略核潜艇所替代。
最后,欣赏一下战列舰的浪漫吧
▲衣阿华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
▲维内托级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
———————分割线———————
战后苏联发展了一型重型导弹巡洋舰,部分西方媒体成为战列导弹巡洋舰。(其火力类似于战列舰所带来的强大震慑力)即基洛夫级核动力重型导弹巡洋舰。 一称为武库舰
▲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
▲海湾战争中的依阿华级战列舰
这也是战列舰的最后一次作战
写在最后拆除战列舰硕大的炮塔,布置上垂发系统,还能利用上甲板下面的空间,前面保留一门高精准度的速射炮。拥有小于战列舰又大于驱逐舰的体型,这就是战后的导弹巡洋舰,它也是战后海军火力投送平台,只是,你不再叫她战列舰。
当然,相信很多大炮巨舰爱好者们,包括作者本人在内还是很想念那个浪漫的海战年代,期待着她的复出。可能就是这样的中二情怀吧。
当大型军舰上的能源及电力持续供应问题得到解决后,可以试想着这样一个海上作战平台。有两座三联装的电磁主炮,上百单元的垂发装置,激光防空武器和近程防空武器搭配,再配有宽阔的飞行甲板和机库,携带垂直起降战机。高度整合的指挥信息系统。十余万吨级的满载排水量。当他出现在大洋之上,406毫米电磁炮弹刺破空气,带着激波,以数马赫的速度冲向目标,数百枚导弹万箭齐发,舰载机在空中集结,筑起新的空中长城。一艘巨舰融合了水面舰艇的所有武器。她,象征着绝对海权,展现着国家实力。届时,你可以再次叫响那个响亮的名字——The Battleship!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1900年7月17日清早,三千多名中国人被俄国侵略者赶到了黑龙江边,这些人中有老人、妇女还有婴儿,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冷血的俄国人直接下令把这数千名中国居民全部赶到了江中:“不分男妇老幼,一同逼入江中,共浮水得生者不过六七十人,其余均被逼溺死江中,浮尸蔽江者数日不绝”,史称“庚子俄难”。(包括海兰泡大屠杀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大屠杀持续了5天,后续总共有七千多名中国人被俄国士兵活活淹死,同时期的英国报纸记载:
“当妇女们把她们的孩子抛往岸上,而且乞求至少能搭救她们的孩子时,哥萨克却逮住这些婴儿,挑在他们的刺刀上,并将婴儿们割成碎片”。
列宁得知此事后,他在1900年12月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的战争》的文章,文中提到:“俄国正在结束对中国的战争。动员了好些军区,耗费了数亿卢布,派遣了几万名士兵到中国去,打了许多次仗……淹死和屠杀他们,不惜残杀妇孺,更不用说抢劫皇宫、住宅和商店了……
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
这是一次毫无人性的大屠杀,接下来,我就好好给大家讲一下整件事的经过。
一、事件经过首先,先给大家交待一下历史背景。
1900年5月,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八国,以镇压义和团保护“使馆”为由,发起了八国侵华的战争。
俄国为了扩大自己掠夺到的利益,他们写信给当时负责抵御俄国的清军将领寿山将军,希望能够从瑷珲借道南下,保护中东铁路。
寿山将军是个明白人,他一眼就看出俄国这保护铁路是假,实则是想调派大量军队,在八国侵华的战争中,获取到最大的利益、侵占更多我们中国的领土。因而,寿山将军断然拒绝了俄国借道的请求,他告诉俄驻伯力总督和哈尔滨铁路总监:“江省铁道自有敝国自行保护,若贵国必欲发兵前来,则本将军惟有以军火从事!”
为了防备俄国不讲武德,寿山将军又传令下属们积极备战,一旦发现俄国人过境,立刻予以痛击。
眼看借道失败,蓄谋已久的沙皇毅然下令:强攻。
在1900年6月23日这天,沙皇尼古拉二世传令沙俄阿穆尔省军管省长格里布斯基,要求阿穆尔军区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这所谓的阿穆尔省其实是19世界时,俄国强占的中国领土,阿穆尔军区的司令部遗址就位于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趁火打劫强行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瑗珲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都归属俄国,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属于“中俄共管区”。
但实际上,这条《瑗珲条约》,一下子就让中国损失了10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如今,俄国就是要用这清朝割让出去的土地作为跳板,展开对清政府的全面战争。
1900年7月9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征召了三万多名士兵,兵分两路对东北发起了全面进攻。当时黑河屯的中国驻军在受到俄国的攻击后,立刻予以了回击,这一行为激起了俄国侵略者的不满,沙俄阿穆尔省军管省长格里布斯基便以此为借口,下令对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居民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
寿山将军得知此事后愤恨不已,他连忙下令手下士兵,“护难民,全睦谊,违者杀无赦”。
身为黑龙江将军,寿山将军是黑龙江地区最高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此时的他,就是东北人民最后的守护神,寿山将军深知,祖国虽大,他却无路可退,他的背后就是千千万万等待他保护的人民。
因而,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依旧带领着忠于他的下属奋勇抗击着俄国侵略者。
但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的慈禧太后在大屠杀发生后却任命李鸿章向俄国发去议和电报。电报发出后,慈禧要求欲与俄军死战不休的寿山将军立刻放下武器,与俄国商谈议和事宜,寿山将军听闻此令,不堪其辱,他觉得自己有愧死去的父老乡亲,于是他便用吞金自杀殉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条命令的不满。
寿山将军死了,死在了他所忠于的清政府手中,这不得不说,对于一名立志报国的将军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短视的清政府啊,他们又哪里想得到,这种苟且的活着,只不过是慢性死亡罢了。
二、大屠杀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俄国侵略者想通过野蛮屠杀和驱赶中国人的做法,侵占东北清政府想退,但俄国人又怎么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们呢?
作为挑事小王子,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手段向来充满了血腥感,他信奉暴力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所以不论是侵略战争,亦或者镇压国内工人起义,尼古拉二世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
本来,自从清俄《瑗珲条约》签订以来,俄国便在我国黑龙江以北的土地上,迁移来了大量的士兵和农民,他们一直就在试图通过这种移民的方式逐步同化我国的领土。尼古拉二世上位不久,清政府又在对日甲午战争中失利,这件事让尼古拉二世觉得这是一个趁机扩大在华利益的机会。
于是,便有了后来清俄签订秘密条约,俄国帮助清政府对抗日本,然后清政府允许俄国修筑铁路,掠夺中国资源的做法。
1897年12月14日,德军强占胶州湾后,沙俄又借口以“帮助中国人摆脱德国人”威胁的名义,派兵进入旅顺口,当时俄军信誓旦旦保证会在春暖时离开旅顺,但之后俄国人却不断派兵加强对旅顺的控制力度。
1898年3月3日这天,尼古拉二世直接撕破了伪装,他强迫清政府必须在5天内做出租借旅顺、大连给俄国和让俄国建筑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一应事宜。
在俄国给清政府提出的租地条约中,有这样一条:
“俄国认在所租之地,而旅顺大连湾两口为尤要,备资自行盖造水、陆各军所需处所,建筑炮台,安置防兵,总设所需各法,藉以著实御侮;并认以已资修养灯塔,以及保航海无虞之所需各项标志。”
这条条约,等同于清政府直接放俄国的海军到自己心脏部位了,经此一事,清政府也算明白过来,俄国并不是自己的盟友,它的威胁远比直接捅刀子的日本还要大。
按照尼古拉二世的设想,他将用东北为跳板,然后一步步将清朝变成他的领地。
不过,尼古拉二世显然不愿意通过移民的手段一步步蚕食,他采取了更血腥的手段:驱赶和屠杀中国人,然后直接接手中国人建设东北的成果。
于是,在调查清当地中国人民户口、房屋产业和六畜数目后,俄国人就采用暴力破坏中国人产业的方式,逼迫中国人交税给他们。
当尼古拉二世下令进入战备状态时,俄国人便开始加倍迫害中国居民,他们公开掠夺中国人的财产、殴打中国人,以至于在双方正式开战前,就有不少中国人从黑龙江以北的区域逃难过来。
对此,阿穆尔总督尼古拉·戈罗戴科夫的命令则更加直接:“在战争中,只有烧杀!”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不能妥协的战争。
三、事件影响1903年,一位叫做谢缵泰的青年,有感于当时列强瓜分清朝的危机局面,他便画了一幅《时局图》刊登在了蔡元培等人主编的《俄事警闻》上,希望能激起更多中国人反抗列强的意识。
在这幅画中,“熊”代表了沙俄帝国,“犬”代表了英国……
谢缵泰在画旁的题诗同样震人发匮:“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哪怕时隔多年,这段我们先辈所经历的悲愤岁月,也不应该被我们所忘记。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我们当鞭策自身,以此为戒,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为祖国和自己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不要的是电影版俾斯麦歼灭战?
俾斯麦舰歼灭战百度云:http://pan.baidu.com/s/1gdASBT5
导演: 刘易斯 吉尔伯特 (Lewis Gilbert (II))编剧: C.S. Forester / Edmund H. North类型: 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语言: 英语 / 德语上映日期: 1960-02-11片长: 97 分钟
有什么好的海战类电影?
空战电影:虎虎虎,孟菲斯美女号,绝密飞行。海战电影:中途岛,将功折罪,《海战军魂》《全速返航》《海底喋血战》《猎杀U-571》《极限水域》《中途岛之战》《怒海争锋》《甲午风云》《世纪舰大和号》《俾斯麦舰歼灭战》《从海底出发》《战舰波将金号》《紧急下潜》《海军突击队》《南海风云》。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
许光达是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开国大将,曾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员。
一、铁甲大将——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奠基人
许光达是新中国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兼政委,为新中国军队的机械化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
选择许光达出任装甲兵司令兼政委,自然是许光达身上有着与常人不同之处。
在我军高级将领中,许光达对装甲机械化的认识早、理解深,准确把握了装甲机械化的趋势。
早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一个多月,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延安,许光达就注意到了这场战争的与众不同:装甲机械化在现代战争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撰写了《闪击战的历史命运》一文,讲述了德军是如何利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在闪击战中所向披靡的。
1957年8月,许光达总结了抗美援朝中砥平里之战的教训,撰写了《加强人民装甲兵的建设》一文,认为砥平里之战,志愿军失利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坦克等装甲兵的火力配合。
到了1960年代,许光达对装甲机械化的理论认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化,他认为装甲兵在现代陆军中已经不单单只是特种兵种,而是集合了诸兵种的综合性力量。
许光达的这些理念,在主要将领都是步兵出身的解放军中,显得尤为超前,甚至连毛主席一开始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装甲兵的重要性。
鉴于此,许光达成为当之无愧的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的第一人选。
而在许光达主政装甲兵期间,他主持制订了装甲兵的大政方针和“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
许光达还身体力行,亲自驾驶坦克训练,在装甲兵中掀起了学习坦克驾驶的高潮。
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新生的装甲兵部队成长极为快速,很快就具备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
二、奋勇杀敌——四次开膛破肚抢救1932年3月,瓦庙集血战七天七夜,许光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子弹击中心脏旁边部位,许光达危在旦夕,急需抢救。
随军医生杨鼎成鉴别伤势后,认为除了动手术取出子弹,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是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有麻药、没有手术刀具、甚至连张手术床都没有。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许光达说话了:
“反正也是一刀,没麻药不要紧”。
众人一听愣了,这可是开膛破肚的大手术,没麻药怎么行。
但时间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否则许光达随时都有性命之忧;杨鼎成和众人强忍着眼泪,开始了手术。
一张老乡家里的门板当做手术台、铁匠铺打的剪刀当做手术刀、再准备了一大捆盐水泡的棉花用来消毒,手术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刀下去,由于子弹嵌入骨头太深,无法找到位置,手术没有成功,许光达已经是全身大汗,痛得身躯都变了形,但没有吭一声;
第二刀,医生在伤口缝合的地方再次开了一刀,但仍然没有找到子弹,手术再次失败,许光达仍然坚持着不吭声;
第三刀开膛,还是失败了。
此时,医生都不敢再做下去了,危险性实在是太大了,只能先把伤口缝合起来,先养着伤势。
等战事稍微好了些,贺龙命人把许光达送到上海,秘密找了一个条件好点的医院,第四次给许光达开膛破肚,这才把子弹从身体里去了出来。
三、申请降衔——毛主席称赞高风亮节1955年在授衔的时候,根据许光达对革命的贡献以及资历,他被拟授予大将军衔,其他的将军都是高高兴兴的,唯独许光达闷闷不乐。
据许光达将军的子女回忆,1955年“八一建军节”晚会后,许光达回到家就一言不发,完全没有平时开心、高兴的样子,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老伴邹靖华也回忆说,当晚许光达整晚翻来覆去、一夜未眠。
第二天,大家问许光达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他才说:
中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这太高了,很多同志在战争中都牺牲了,自己配不上大将这个荣誉。
思来想去,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降衔申请书》,有意不谈自己建立的功绩,要求自己不当大将,授予上将就可以了。
毛主席没有同意许光达的“降衔申请”,在中央军委的讨论会上,毛主席拿着这份《降衔申请》,称赞许光达的此举:
“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
正式授衔的时候,中央军委仍然根据许光达的革命贡献,授予大将军衔。
四、文革受辱——逝世前三天还在被迫请罪文革期间,许光达因为坚持真理,不向“造反派”低头,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和无端的屈辱。
一次红卫兵在装甲兵总部大礼堂搞大批判,拿出纸糊的高帽子要给受批判的政委带上,许光达义正言辞的予以反驳,情绪激动之下,心脏病突然发作,一头栽倒下去,经过解放军总医院的抢救才活了过来。
事后,“造反派”还去许光达家中闹事,贴上对联:
上联:小将造反有理:
下联:老将理应支持:
横批:造反有理。
还有一次,正当许光达在装甲兵司令部主持完一次重要会议,刚回到办公室,竟然被自己的生活秘书带了一群红卫兵来造他的反,一阵噼哩哗啦,把他的办公室咋个稀巴烂,什么也没发现;又冲到许光达的家中,找到许光达当年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日军军旗,污蔑许光达“投递叛国”。
到后来,许光达竟被限制人身自由,被造反派关押了起来审讯,曾经一次接连审讯了三天三夜,不让许光达休息,还对他拳打脚踢,许光达在审讯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虐待,身体状况极差。
1969年6月3日,许光达大将在关押审讯中逝世,一代将星陨落,就在许光达逝世的前三天,他还被逼迫“认罪”、写“悔过书”。
五、绝不徇私——风范启后人建国后,许光达身居国防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位,位高权重,却从不以权谋私,对子女也从没有特殊照顾、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
许光达要求子女上学时一律住集体宿舍、回家不准坐他的专车,只能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不准向学校和同学透露自己的身份。
直到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留学,到家中进行政审时,学校才知道许延滨竟然是大将许光达的儿子。
六、忠于感情——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1928年10月,许光达与邹靖华结婚后,就因为反动派对共产党员进行迫害,不得不分开,而这一分别就是十年之久,这期间许光达在职务上屡屡升迁,但他从没有忘记糟糠之妻,更没有像的将领一样再娶,而是一直在苦苦找寻邹靖华。
而邹靖华也同样在找寻许光达,直到10年后,两人才再次相逢。
此后,二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在许光达受难的文革期间,邹靖华也没有离开许光达,二人是真正的伉俪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