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7号,你看过最毁三观的电视剧是哪部?
提名一、《小李飞刀》里面没有职业道德的青楼小姐姐
找不到带字幕的版本,手动添加字幕。
小姐姐:在这六年当中,我做了一件妓女最难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保全我的贞操。
小姐姐:今夜,我就把我的处女之身,交给你。
李寻欢:呵呵……不约。
提名二、《梅花三弄·水云间》里的张子萱又是无字幕版本,手动手动。
欲浓、输棋,你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又都和我发生过最亲密的关系。
你们能珍惜我,爱护我,我很感动,真的。
但是,从今以后,请你们不要再说谁是孩子的父亲这种话了,好不好。可不可以,把对孩子的这份企盼,这份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把你们的明抢,化作暗中的照顾。
你们可以照顾我,照顾孩子,但是,就是不要抢做谁是孩子的父亲啦!!
因为孩子就要出世了,TA会慢慢长大,慢慢了解世事,我不希望TA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丝毫的伤害,我不要有人在TA背后议论纷纷,更不要有人在TA面前争做谁是父亲。
我不在乎天底下的人轻视我,但是,我在乎孩子的自尊,请你们成全我,让我的孩子,活得有自信,有尊严,活得理直气壮,好不好?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这两位都不是孩子的父亲。
提名三、《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杜飞医闹猫:不关我事
如果说提名一里守身如玉的青楼小姐姐出于文人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遐想,那么提名二和提名三这两部剧就只能说是原著作者琼瑶奶奶的三观有问题了。
琼瑶的小说以及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对少男少女们来说,琼瑶就是他们的爱情启蒙教育;对家庭主妇来说,琼瑶就是自己平淡婚姻之外的爱情遐想与补偿。
我之所以挑选了这两部琼瑶剧里的桥段作为毁三观的典型,是因为我作为一个男人在琼瑶的作品里看到了太多感性大于理性的东西。
因为“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世界就应该为“我”瞩目
因为“我”的爱至死不渝、坚贞不屈,所以世界就应该为“我”让路
因为“我”的故事荡气回肠、缠绵悱恻,所以世界就应该为“我”感动,为“我”流泪。
琼瑶剧通过将“我”这一概念无限放大,满足了大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诉求。
她们一味地追求书中,电视剧里才有的浪漫爱情,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一方面会影响学习,加重学业负担;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她们对号入座,以为那些天真且真挚不渝的爱情才是世间常态,从而不愿意正视现实中很多显而易见的爱情陷阱,宁愿放弃近在眼前的幸福,去追求那些只可能出现在书中、影视剧中的不切实际的东西,然后被现实打脸,并因此导致对婚姻产生恐慌。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琼瑶的作品也极大地愉悦了大众的精神,里面那些忠贞不渝、一生一世的爱情虽然部分脱离实际,却也为青春期的我们营造了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同样美好的还有大公无私的手足之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友情;爱得深沉的父子之情;现实中如果真能有这些父母、恋人、兄弟、朋友,人生就彻底完美了。
明初开国三十六功臣名单及爵位?
一.魏国公徐达(1332年-1385),结局:病死(54岁)
朱元璋的左膀右臂,阵营中最能打的人,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败陈友谅,取淮东,克平江,灭张士诚,北伐推翻元朝。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死后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鄂国公常遇春(1330年-1369年),死于北伐归途,虽然功劳很大,都是去世过早,一般不放在开国功臣内
二. 韩国公李善长(1314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李善长是朱元璋阵营的智囊,以谋略输出为主,是朱元璋的“萧何”,早期就开始效力于朱元璋,立国后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
三.郑国公常茂(1356年-1391年),结局:病死于流放地(36岁)
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前期受朱元璋器重,后期由于其不容人,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其实也就是流放),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四.曹国公李文忠(1339年-1384年),结局:病死(46岁)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十四岁时就在朱元璋的起义军中效力。十九岁时,就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征战,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五.宋国公冯胜(?年-1395年),结局:被无罪赐死
主要功绩,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因为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受召还京。洪武二十八年被无罪赐死。
六.卫国公邓愈(1337年-1377),结局:病死(41岁)
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魏国公徐达
七.中山侯汤和、后升封信国公(1326年-1395年),结局:病死(70岁)
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镇守常州时,又多次击败张士诚,在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防御倭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急流勇退,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
八.延安候唐胜宗(1335年-1390),结局:被处死
早期就随朱元璋打天下,取常州、征池州、下南昌、援安丰、攻庐州、战鄱阳、定澧阳、伐中原、克汴梁等诸多战役中。屡立战功。封为延安侯,因擅驰驿骑,被削去爵位,降职为指挥。后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
九.吉安侯陆仲亨(1336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早期为朱元璋所招揽,加入起义军。随朱元璋征战,参与了平定陈友谅的战斗。洪武元年(1368年)率军同廖永忠平定广东。后坐胡惟庸案处死。
十. 江夏侯周德兴(?年-1392年),结局:被处死
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江夏侯。洪武五年(1372年)元月,率领赵庸、左君弼出师南宁,讨伐湖南。因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
十一. 淮安侯华云龙(1332年-1374年),结局:病死(46岁)
元末时聚众起兵反元,后率众归附朱元璋,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后随徐达北伐北元,因功升任大都督府佥事,总管六卫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参知政事。洪武四年(1371年),于云州边境大破元军。洪武七年(1374年),被召南还,死于途中。
十二. 济宁侯顾时(1334年-1379年),结局:病死(46岁)
随朱元璋征战多年,劳苦功高。出任大都督同知,洪武十二年病卒,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子敬嗣侯。
十三. 长兴侯耿炳文(1334年-1403年),结局:被朱棣逼死
早年耿炳文于军中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不久却兵败真定。燕王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耿炳文遭到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离不开朱棣的默许),从而畏罪自杀。
中山侯汤和
十四. 临江侯陈德(?年-1378年),结局:病死
出身于农耕世家。后投奔朱元璋。参加起义军。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率军支援长兴,随常遇春大败李伯升。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参加鄱阳湖水战,此后随徐达北伐。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凤阳去世,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十五.巩昌侯郭兴(1330年-1384年),结局:病死(55岁)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末投郭子兴义军,后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鄱阳湖水战时,郭兴建议朱元璋使用火攻,大破陈友谅。
十六. 六安侯王志(1335年-1386年),结局:病死(36岁)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王志率领乡兵在濠州投靠朱元璋,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元朝的战争。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六安侯。
十七.荥阳侯郑遇春(1333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唐朝宰相郑畋之后,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后参与平定陈友谅。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同傅友德平定云南,后坐胡惟庸案被处死。
十八. 平凉侯费聚(?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早年便跟随朱元璋,先后随明军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平凉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因胡惟庸案被处死。
十九. 江阴侯吴良(1324年-1381年),结局:病死(58岁)
吴良(1324-1381)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无良病故后,长子吴高守孝期满世袭江阴候。
二十. 靖海侯吴祯(1328年-1379年),结局:病死(52岁)
吴良的弟弟曾任大都督佥事、征南副将军等职,曾与吴良等大将南征北伐。他深通水战兵法,被封为靖海将军、靖海侯,曾率舟师至流球海面大败倭寇。
诚意伯刘基(刘伯温)
二十一.南雄侯赵庸(?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归顺朱元璋后升为参知政事,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人进攻康郎山,后占领武昌、庐州、安丰、淮东、海安等地。洪武元年兼任太子副詹事,后随大军攻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跟随常遇春北追元帝。后与李文忠攻庆阳、应昌。功劳本最大,但因在应昌私纳奴婢,不得封公,封为南雄侯,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杀。
二十二. 德庆侯廖永忠(1323年-1375年),结局:被赐死
英勇善战,跟随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平定福建,与朱亮祖平定广东、平定广西;参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得到朱元璋"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坐罪赐死。
二十三.南安侯俞通源(?年-1389年),结局:病死
早年跟从徐达进攻中原,后与副将军冯胜会师太原,后渡黄河,攻破鹿台、凤翔、巩昌、泾州,并守卫开城。后与大军攻破庆阳、定西、兴元等。洪武三年封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诏返乡,未行先死。
二十四. 广德侯华高(?-公元1371年),结局:病死
早年与俞通海等人率领巢湖水师归顺朱元璋,后随军攻破太平,后攻破采石、方山、集庆、镇江,升任秦淮翼元帅。与邓愈进攻广德,并攻破。后攻破常州,洪武三年封广德侯。后由于生病,死于琼州
二十五. 营阳侯杨璟(1338年-1382年),结局:病死(45岁)
跟随朱元璋攻下溧水、句容、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因功进管军总管。下常州,因攻取镇江、江阴功,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因攻取婺州、诸暨功,迁枢密院判官。再从伐陈友谅,克九江、黄梅,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后病卒。
二十六. 蕲春侯康铎(1360年-1382年),结局:病死(23岁)
十岁时陪皇太子朱标读书,因父亲功劳,洪武三年十一月继承蕲春侯,其后,在凤阳进行屯田。并率军征讨辰州叛乱,后跟从徐达北征、跟从傅友德征战云南,攻克普定等地。洪武十五年在军中逝世,追封蕲国公。
颍川侯傅友德
二十七. 永嘉侯朱亮祖(?年-1380年),结局:被赐死(打死)
早年效力于元朝,屡败朱元璋。兵败归降后,参与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战役,镇守广东期间,勾结当地豪强,为非作歹,诱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勾结宰相胡惟庸。后坐罪赐死。
二十八. 颍川侯傅友德,后升颍国公 (?~1394年),结局:被迫自杀(赐死)
元末时期,参加红巾军(刘福通)起义,后又效力于明玉珍、陈友谅率部归顺朱元璋,屡立战功,从士兵到偏裨再升为大将,多次带兵大胜元军,平定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册封颍国公,加位太子太师。朱元璋评价其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被赐死。
二十九. 豫章侯、临川侯胡美(?年-1384年),结局:被赐死
最早为陈友谅效力,任江西行省丞相,守卫龙兴。朱元璋攻下江州,派人招降胡美。胡美率众请降,朱元璋仍让其担任旧职。后胡美攻下武昌,并与徐达等人攻下淮东,进攻张士诚,后留守福建,之后召还。后任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封豫章侯、临川侯。之后因胡惟庸案以其女婿秽乱宫禁之罪被赐自尽。
三十. 东平侯韩政(?-1378年),结局:病死
早年曾为元朝义兵元帅,后率部归附朱元璋。此后参与平定张士诚、北伐元朝的战争。其中以攻元之功最多,在攻打安丰一战中,巧挖地道以克安丰,降服梁城守军、白土等三十六寨,扼守黄河,攻拔蚁尖寨,为徐达北伐的成功和明王朝的统一和建立作出了贡献。
三十一. 宜春侯黄彬(?-1390年),结局:被处死
开始随欧普祥起义。后劝普祥归降朱元璋,授江西行省参政。后跟随常遇春征赣州,定江西,进江淮行省中书左丞。洪武三年(1370年),封宜春侯。后坐胡惟庸党案,被处死。
三十二. 宣宁侯曹良臣(?-1372年),结局:北伐战死
早年聚兵保乡里,后归降朱元璋,历任江淮行省参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等职。明朝建立后,随徐达北伐,破大都,守通州,功勋卓著,封宣宁侯。后又随征明夏。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再次随军北伐,战死于阿鲁浑河。
三十三. 汝南侯梅思祖(?年-1382年),结局:病死(全家被杀)
梅思祖起初为元朝义军元帅,先后叛投刘福通、张士诚,后投靠朱元璋。随军北伐元朝,屡立战功,此后随傅友德征伐明夏,随冯胜攻打甘肃。洪武十五年(1382年),随傅友德征伐云南,同年去世。后追坐胡惟庸党,全家被杀。
凉国公蓝玉
三十四. 河南侯陆聚(?-1390年),结局:被处死
起初为元朝枢密院同知,镇守武安等州。后率部投降徐达,朱元璋命其为江淮行省参政。洪武元年(1368年),随徐达北征元朝,屡克山寨。洪武三年(1370年),回军沂、邳,平定民乱,同年封为河南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处死。
三十五. 诚意伯刘基(刘伯温) (1311年-1375年),结局:被胡惟庸毒死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后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被封诚意伯后,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吃了胡惟庸带的御医开的药方)。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三十六. 忠勤伯汪广洋(?年-1379年),结局:被赐死
年少时跟随朱元璋起义,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歌咏言诗咏志这句话出处?
一、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尚书·虞书·舜典》;
1、原句是: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2、具体解释这句话:
其中“永”即长、延长之意,有拓展了诗的感染力并使之广泛持久地流传的意思;“声”即古代五声,又叫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五个音就是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律”即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十二律(律吕),亦指乐律或音律并引申为准则或标准之意,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这句话的原意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延长了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声音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律吕用来调和歌声;按现在的说法:诗是表达感情和思想情感的,歌是诗便于表达感情和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二、补充解释:
这是《尚书》当中单独对音律诗歌进行介绍的一句话,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玄武七宿什么意思?
玄武七宿共56个星座,800余颗星,它们组成了蛇与龟的形象,故称为“玄武”。
斗宿。为北方玄武元龟之首,由六颗星组成,形状如斗,一般称其为“南斗”,它与北斗一起掌管着生死大权,又称为“天庙”。
牛宿。六星,形状如牛角。
女宿。四星,形状也像箕簸箕。
虚宿。主星即《尚书.尧典》中四星之一的虚星,又名“天节”,颇有不祥之意,远古虚星主秋,含有肃杀之象,万物枯落,委实可悲。
危宿。内有坟墓星座、虚粱星座、盖屋星座,也不吉祥,反映了古人在深秋临冬之季节的内心不安。
室宿。又名“玄宫”“清庙”“玄冥”,它的出现告诉人们要加固屋室,以过严冬。
壁宿。与室宿相类,可能含有加固院墙之意。
结合十六字心传阐述三纲八目和中庸开篇?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这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孔子心法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