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与同盟,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一大败笔吗?
偷袭珍珠港从战场战略方面其实可圈可点,只能说日本人缺少点运气和底蕴罢了。
但如果发放到历史的层面,从国家战略出发的话,这确实是一大败笔,纯粹就是一场利欲熏心的狗急跳墙。
日本人长于战术短于战略的特点,在偷袭珍珠港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要打珍珠港?
因为日本人的对华战争已经基本打光了家底,关键时刻还受到了美国的钢铁、石油禁运。
因为中国人民的奋力抵抗,日本对华战争本质上是亏本的,仅仅只是转移了国内经济矛盾罢了。
日本一直以来都通过美日贸易获得大量资源,这才支持起自己的对华战争,资源的突然中断,让日本陷入了激愤和慌乱之中。
他们害怕陷入不可收拾的战争泥潭,如果没有大量优质的钢铁、燃油,日本的工业优势和战场机械化优势将失去。
这样的日本必然在对华战争中承受更多的损失,陷入无休无止的消耗,最后让美、苏等国趁火打劫。
这时候的局势确实没法让日本冷静的思考,更何况他们的对华战争其实动了许多列强的奶酪。
所以,日本选择了开新战场,以获得油气资源,支持战争。
他们首先看上的是库页岛的油田,库页岛的北边有萨哈林油田。
曾经日俄各占了一半库页岛,日本称之为桦太岛,俄罗斯占去的地盘为“北桦太”,而苏联称日本那半边叫“南萨哈林斯克”。
日本在20年代曾经短暂的占领过北萨哈林,后来它被还给了苏联,改为“租借”。
仅1928年,日本就从萨哈林油田获得了10万吨原油,到30年代已经涨到18万吨。
(注:到1944年莫斯科废除协议,日本抽走了200万吨油,甚至在战后都连续5年得到了5万吨油)
日本想整体拿下库页岛,全部占领油田,并占领苏联远东,获得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的港口和资源。
这是日本海军当年曾经做过的事情,他们一度将军舰开入了海参崴,却又在列宁的策略前败下阵来。
所以,日本的“北向政策”很快就启动了,他们寻求在张鼓峰、诺门罕等地制造摩擦,与苏联先打一场,继而扩大战争。
但1939年诺门罕事件,日军仅损失一个23师团就放弃了北向的战略。
后世经常说是日本被苏联大军的炮火和朱可夫的运兵给吓到了,但这很难理解。
日军在诺门罕的战斗中打得并不算差,真正的王牌部队也没上去,简直就是浅尝辄止,随便玩一下就不干了。
他们更愿意让关东军在中苏蒙边境狂修要塞,以抵抗可能会来的露西亚大军,整个战争期间都老实的要命,与苏联关系搞得贼好。
日苏关系维持到1945年8月9日,也就是美军丢第二颗原子弹的当天,苏军在前夜宣战,0点发动了对日进攻。
总之,日军的对苏政策非常奇怪,他们保持了对苏的和平,即便在德国这个轴心盟国的要求下,也依然采取了观望。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说日本的对苏政策不行,至少这样达成了日苏暂时的共识,避免了中国被苏联武装。
之后日本就开始脑残了,他们觉得东南亚的资源很棒,尤其是丰富的油气资源,正是日本急需的,也是偷袭珍珠港的主因。
珍珠港其实不是关键,日军真正的军势都在东南亚,尤其是加里曼丹岛的油田。
山本五十六等将军根本就不认为太平洋战争能打赢,后来当了首相的米内光政还认为这是脑子坏掉了。
但日本依然通过了对南向的进攻计划。
因为东南亚这会儿确实空虚,德国已经消灭了法国、荷兰,重创英国,东南亚的荷属东印度群岛、英国海峡殖民地、新加坡、菲律宾等都成了肉。
在当地日本已经经营多年,拥有一定的民众基础,还有泰国这个盟友。大片大片的殖民地和资源,似乎唾手可得,由不得日本不心动。
但他们担忧与美国开战,毕竟当时的菲律宾是美国的半殖民地,要打,就必须面对美军。
而且,日军高层认为需要给美国一个“教训”,把他们打疼,打得缩头,不敢再插手。
有些人的想法更天真的可以,他们觉得可以用战争的方式,逼迫美军“和谈”,就像诺门罕的苏联一样,没准还能重签协议,继续买到资源。
山本五十六等海军将领觉得这很荒谬,很抵触,但他们在执行方面却很积极,所以没多久日军就策划出了一个拿下亚太地区,阻挡美、英的计划。
简单的说,这个计划就是“两头堵”。
先炸垮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使其无法形成威胁。
与此同时展开占领作战,迅速打下东南亚的地皮,获得资源。
再用舰队快速推进到太平洋各群岛,利用岛链布置驻军,建设碉堡和机场固守。
美英军的舰队只要过来,就会被岛屿上的陆基战机和航母舰队联合绞杀。
即便无法完全抵挡,也要消耗对方兵力和时间,给后方发展予机会。
待此消彼长之时,壮大的日军便可与对方展开“决战”,一举获得战争的胜利。
其实山本五十六最期望的是直接一开打就能把事情摆平,但他派去指挥千里大奔袭的南云忠一尽管完美的完成了舰队奔袭任务,却没有把轰炸珍珠港打好。
时机没把握好,放到了宣战前,让“惩罚”变成了“偷袭”。
作战不坚决,过于持重谨慎,没能彻底的消灭珍珠港基地,以及弹药、油库。
美军的航母由于各种原因不在港,错过了打击。而后来恰恰是那几艘航母帮美军扛住了大局。
日军后来占领了菲律宾、印尼、新加坡,法属印度支那,甚至还登上了新几内亚,直接威逼澳大利亚,军威大盛。
他们也挡住了英军的进攻,英国的航母舰队,来两次被灭两次,日军的岛链防御居功甚伟。
日军最后止步于斯里兰卡前,他们死活突破不了该地的英军防御,也没法在丛林中打赢盟军。
东面太平洋战场也是一样的套路,但吃过亏的麦克阿瑟捣鼓出了“蛙跳战术”,避开了日本重兵防守的岛屿,专捅要害。
仅仅一个中途岛战役,就让日军4艘航母尽毁,让整个战局翻了盘。
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把美国撩进了战场。
罗斯福几篇水贴一灌下去,美国顿时群情激愤,孤立主义一干二净,嗷嗷叫着要打仗。
日本惹出了一个变态的工业机器,还坑了盟友德国。
经过太平洋战争,日军损失了数百万军队,连带着失去了战前的一切。从甲午海战到二战,他们也不过风光了半个世纪罢了。
如果不那么贪心,他们老老实实占据中国东北和朝鲜,也不去加那个轴心国的群,日本也不至于落到满盘皆输的下场。
为什么我家电脑一键还原后轴心与同盟玩起来就会很卡?
卸载一些不长用的程序,检查开机启动项
日本大使到苏德战场观战?
1941年,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就是德国已经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苏德战争。
此时,德国的态度竟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绞尽了脑汁,极尽引诱欺骗之能事,催促日本尽早参战,但入侵对象已经不再是新加坡了,而是苏联。
他对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说:贵国向太平洋进军固然意义重大,但是考虑到准备不足,不妨先解决苏联问题,参加德国的对苏战争。
苏联溃败之后,贵国就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南进了!
在东京,德国大使欧根·奥特,也奉命向日方指出鉴于苏德事态的迅速发展,日本应迅即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
德国鼓动日本进攻苏联。
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召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鼓动日本进攻苏联。
为策动日本配合德军,准备在苏德战场发起的夏季攻势,里宾特洛甫召见了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并对他说:如果日本觉得足够强大,并拥有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那么对日本来说,今年就是进攻苏联的最合适的机会。
因为,苏联以后再也不会像它现在这样虚弱了,为了加强自己的论据,里宾特洛甫悄悄地告诉大岛浩,苏联人正在远东修建大量飞机场,无论是苏联人还是美国人,总有一天会从那儿,派遣他们的战略轰炸机大队前往日本岛国呀!
为了让大岛浩支持德国的对苏战争,德国还专门邀请他参观苏德战场。那么,为什么日本更加不愿意参战帮忙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原因。
其一、德国对日本的进攻方向,总是说三道四,一会儿让日本南进,一会儿让日本北进入侵苏联,搞得日本有些战略疲劳了事实上,在苏德开战后,德方曾一度建议日本也从东边进攻苏联,但随着苏联在德军猛攻下看似摇摇欲坠,希特勒不久后又主张日本南进。
在1941年下半年的几个月时间里,德国一会儿让日本南进,一会儿让日本北进入侵苏联,搞得日本有些战略疲劳了!
这年年底,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又告诉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如果日本南进,德国在日美开战时也会对美开战。
所以,德国人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在1941年中一直是撺掇日本去打苏联。
但要注意,德国人并不认为日本南进必然导致美国参战,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计划,也是瞒着德国人的战略行动。
想当年,德、意、日并未规定其相互之间应承担军事义务。
这对三国扩大侵略的欲望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三国都有意把轴心协定变为军事同盟。
1938年,德、意、日开始进行关于缔结军事同盟谈判的准备活动。后来,德国的外长里宾特洛甫向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提出缔结两国军事协定的问题,其后又提出订立军事条约的建议。
日本五相会议对此进行讨论,原则上表示同意,但认为应明确双方所承担的义务范围与条约的方针。同年的慕尼黑会议期间,希特勒向墨索里尼建议双方与日本共同缔结军事同盟。
说白了,日本确实有对苏联宣战的某种义务,但是日本后来与苏联又搞了个互不侵犯的条约,所以德国很不爽,总是想方设法脱日本下水,让日本进攻苏联,或者进攻英国的战略要地新加坡。
而德国战略的不稳定性,正好也让日本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那就是强调日本兵力不足,南进战略需要大量的日军,日本无法同时打赢对苏联的战争。
其二、由于苏德战争吃紧,德国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试图来说服日本同时进攻苏联,斯摩棱斯克战役打响后,德国就邀请日本大使大岛浩来战场观战,但是当大岛浩来到第聂伯河时,苏军的一阵炮火从天而降,大岛浩似乎已经感觉到德军的精疲力尽了!在苏联人的顽强抵抗下,德国也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帮手了。
甚至于,想起曾拒绝插手的日本。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在7月9日写道,“我们现在忙着谋求日本人反对俄国”,可是“日本的意图依然搞不清楚”。
于是德国人开始执行所谓“新政策”,还专门安排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中将,到斯摩棱斯克战区观战。
以此,向日本人炫耀德国的赫赫战功,促成日本早日参加对苏战争的决心。
但当大岛浩来到奥尔沙附近的第聂伯河时,苏军的一阵炮火从天而降。日本大使大岛浩是军人出身,表面上倒是安然无恙,此后还拜访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据说当时还依旧神气活现。
事实上,大岛浩本人,也是非常支持德国的亲德派。
陆军出身的大岛浩,曾经作为驻德武官前往柏林赴任,不久,靠着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的支持晋升为大使。他无视外务省的训令,积极推进三国同盟的谈判。
苏德战争爆发后,大岛居然在给东京的电报中写道:“此次作战大概四周即会结束,这并非什么战争,而应视为一项警察措施。”
1941年11月11日,大岛预言“莫斯科早就气数已尽,这样,德国可能按计划在严冬到来之前给苏军以歼灭性的打击,使苏联陷于无法恢复的状态。
其三、日本不愿意参战帮忙,跟日本大使大岛浩关系不大,日本有自己全盘的战略考量,它不会被德国人调动,日本国内的军方势力,觉得苏联是硬骨头,西伯利亚全是骨头,没有日本急需的石油和战略物资从《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出发,德国曾经促使日本尽快在远东开展积极的作战行动。日本应该牵制英国的有生力量,并将美利坚合众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太平洋地区。
不久前,里宾特洛甫还积极劝说,最近重新出任日本驻柏林大使的铁杆亲轴心分子大岛浩进攻新加坡,当然,双方认识到这个行动可能把美国拉进战争,这是德国一直竭力避免的结果。
但是,这种自相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他们认为美国在太平洋参战,只会妨碍而不是促进它在欧洲的军事行动。
不过他们仍然预料,如果能对英国在远东的关键领地新加坡实施闪电战,将会极大的牵制英国人的力量。
哈尔德上将曾经自信满满就得出结论说,可以断言,东线战役在开始以后的两周就已经获胜了。
这个傲慢的假设很快就被现实击破。
就是在这样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下,希特勒开始幻想一旦他在东线腾出双手,将开始与美国的战争。
在7月中旬,他向日本驻柏林大使大岛浩说出了德日通力合作,首先消灭苏联的威胁,然后对付美国的设想。
希特勒告诉大岛浩,我们不可能避免和美国摊牌,虽然他目前没有做任何事,但不代表他就接受了美国占领冰岛这一既成事实。
希特勒不怕美国。他认为欧洲的军工业比美国的规模大得多。
希特勒在5月份已经在筹划占领亚速尔群岛,把它作为轰炸美国本土的远程轰炸机的起飞基地。
他盛赞了德国国防军,并告诉大岛浩,摧毁苏联是德日两国最重要的共同利益所在。
苏联一直都是两国敌人的盟友。
他声称,德国在东方受到苏联的威胁,而在两方则受到美国的威胁,而对于日本来说正相反。
所以他认为德日两国,应当合力摧毁苏联和美国,他向大岛浩表示,目前日本出手对双方极为有利。
他乐观地宣称在苏联的战争已经打赢了!很快苏联的抵抗将会土崩瓦解,德国可望在9月结束东线战事。
在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全球笼罩在失败的情绪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容易被一些人糊涂地寄予希望,这也是后来人观察世界形势时特别需要警惕的一点。
二十世纪30年代“希特勒热”是一股席卷欧洲乃至世界的浪潮。
事实上,二战时期日本驻纳粹德国大使大岛浩,就是希特勒的崇拜者,由于他对纳粹党意识形态的盲目信仰,希特勒称他为“具有钢铁意志的真正的纳粹党人”。
在任驻德大使期间,大岛浩因与日本外务省发生矛盾,曾被迫回国述职,但在希特勒的坚决要求下,他又回到了柏林,可见二人关系如何之铁。
即使是到了1945年,大岛浩依然深信希特勒会取得“二战”最后胜利,大岛浩的“乐观”和狂热使一些德国高级将领都感到望尘莫及,他们背地里称他为“东方的歇斯底里症患者”。
说白了,大岛浩本人还是非常乐意帮忙的,主要还是日本国内的军方势力,觉得苏联是硬骨头,西伯利亚全是骨头,没有肉吃!
对希特勒而言,大岛浩是德国在日本内部扶植亲德势力的最大借力点。
日本陆军在昭和时代的飞扬跋扈,更进一步增强了希特勒手中这张王牌的威力。当时日本的驻德大使东乡茂德是稳健派外交官,主张日本应慎重处理与英美的关系。
但武官大岛浩却是一个狂热的亲德分子。里宾特洛甫绕开东乡茂德,直接与大岛浩密议德口结盟事宜,并通过亲德群体不断向日本国内宣传“唯有德国模式才能救日本”的思想。
已被纳粹洗脑的大岛浩,联合国内的一帮志同道合者,发自内心地配合这场运动。
事实上,大岛浩生于名古屋,其父大岛健一军人出身,年轻时曾留学德国,对德军的训练教育感受很深。大岛健一教育儿子完全是德国式教育。
他命令大岛浩每天必须记住十个德语单词,晚饭前进行背诵。
大岛浩本人成为希特勒的铁杆支持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大岛浩和东条英机关系也很好,如果不是因用功过度,而患胸膜炎休学一年的话,他和东条英机就是同班同学。
后来,大岛浩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他的要塞炮兵课程成绩名列榜首,因此被分配到东京湾要塞炮兵队服役。
他出任驻德大使馆副武官。大岛浩踏上德国的土地之后,受到了像返回祖国般的热情款待。因为他的父亲大岛健一担任了日本陆军大臣。
因为日军实在是不想进攻苏联,即使大岛浩鼓吹德国也没有用了!
最后,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奉本国政府之命,向德国外交部宣称,日本不可能参加对苏战争。
德国由于它在东线军队的处境急剧恶化,坚决要求日本赶快进攻苏联。
但是,东京考虑到远东力量的对比和西方盟国已在太平洋发起进攻,不敢开辟对苏的战场。
大岛浩最终还是把日本兵力分散之虑,作为拒绝立即参加对苏作战的理由,同时他强调日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忽视苏联问题。
对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关于“日本拒绝参战是增加德国负担”的指责,大岛浩回答说:日本长期以来就有意对俄出兵,但目前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同时打赢美国和苏联的程度。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即使日本大使到苏德战场观战,日本最后还是不愿意参战帮忙了!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二战日本和德国相隔万里?
同时期的丘吉尔的话讲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丘吉尔说的没错,只要涉及到利益问题,什么民族大义都可以抛弃,什么仇恨都可以放下,唯利是图才是关键。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是勾心斗角的,一个公司里的同事们,都貌合神离。那么国与国之间的事情,都是大事,岂能儿戏?都是为了利益去做的。
日本德国之间的仇恨
其实吧,日本德国历史上没什么大仇。日本一个明治维新之后崛起的国家,想让他和欧美列强结仇,有点难,资本就在那呢,他想得罪德国,都得罪不了。唯一的仇恨,也就是1914年的青岛战役。那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伙同英国,围攻德国控制的青岛。日本出动四万五千人,英国出动2000人,围攻德国3600人,最终日本英国以阵亡四百来人的代价,击毙了德国199人,“英勇的”从德国人手里拿下了青岛。
仇,也就这一点,不过,对于德国人来说,其实也不算啥,整个一战都战败了,一个殖民地就不要提了。这点仇恨,对于日本来说,没事,自己反正打赢了,没关系。而德国人也没事,丢就丢了吧,总不至于,为了死去那200人,和日本撕破脸吧,虽说自己也不怕他。
利益为先
国与国之间,都是利益至上的。二战中,日本战败了,但是时至今日,也没看出来日本哪里恨美国,决策层都是聪明人,都知道交朋友,而这个朋友,必须是有大票的土豪,和自己有同一种目的之人。
二战中,德国不可能和英法结盟,也不可能和美国结盟,美国事不关己的态度就决定了。但是,德国需要一个远东盟友,最初考虑呢,其实是中国,然而,那个时候风雨飘摇的中国满足不了需求。之所以需要一个远东盟友,就是为了对付中间那个苏联,这个潜在的强大的敌人。德国人既然扶不起蒋介石,那可以,选择更强大的日本。
同时,德国的敌人英国,在东南亚地区有大片的英国的殖民地,与日本结盟,日本可以在远东地区对英国殖民地进行打击,这对德国人来说,是有好处的,毕竟可以牵制英国一部分力量。想干掉英国,剪除其羽翼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日本来说,和德国结盟,也是没有坏处的。德国鬼子可以在欧洲收拾苏联,这样,他在亚洲的侵略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了。而且,日本进攻英国的殖民地,有德国牵制,英国人也不好出手。而且,德国人可以在军事技术方面,对日本人进行一些帮助。双方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仇恨,见鬼去吧。
最重要的是,德国日本意识形态相同,国内政局其实差不多,不用担心一个问题,就是化友为敌的问题。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这是很关键的。日本要是和苏联结盟,没准哪天斯大林心气不顺了,对着关东军就是一脚,直接就能把关东军踢死。和德国结盟了,东北就完全成为了日本的大后方,一点威胁没有,因为西边的德国人正让苏联人应接不暇呢。
一切都是利益,德国日本虽说有点仇,但是仇不大。和有可能得到的利益比起来,这点仇恨算什么东西。
德法意三国条约?
第一条
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二条
德意志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三条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同意遵循着上述路线努力合作。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第四条
为了实施本协定,由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各自指派委员组成的联合技术委员会将迅速开会。
第五条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第六条
本协定应予签字后立即生效,并将从其生效日起继续有效十年。在上述期限届满以前适当时间,各缔约国如经任何一国请求,应为本协定的延期举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