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从礼,历史上有没有中原汉族王朝的皇帝迎娶北方少数民族女子为妃的例子?
在古代的中国,虽然没有近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但却有着很明确的华夷之辨。所以无论何时,君王娶了一个异族女人做天下的女主,都是十分不体面的事。
历史上第一个娶了异族女人做娘娘的君王是周襄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襄王)十五年,王降翟师以伐郑。王德翟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弃亲亲翟,不可从。”王不听。
也就是说周襄王因为欠了翟人(翟同狄)的好处,作为回报只能娶了翟女做王后,这一举动遭到了臣子的不满。
这种政治婚姻注定是没什么好结果,第二年,翟后被废了。(十六年,王绌翟后,翟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吾数谏不从,如是不出,王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周襄王这一举动招来了翟人的报复,导致周室再一次被野蛮人攻打。周襄王的继母,周惠王的孀后早就想废了襄王,改立自己的儿子王子带为天子,于是就跟翟人里应外合,导致成周沦陷于翟人之手。周襄王蒙尘于郑国(襄王出儆郑,郑居王于氾)。
王子带自立为天子,按照翟人的习俗,与被废的翟后结婚。后来,晋文公勤王起兵,打退了翟人,诛杀了僭伪之君。恢复襄王的天子之位,但这次变乱使本来就江河日下的赫赫宗周变得更加式微。
从这时起,异族的国母就成了国运衰亡的象征。
晋文公曾向朝廷要求赏赐自己天子的葬礼,遭婉拒。
此后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异族女主,直到南北朝时,分据黄河流域东西两部的西魏、北齐为了讨好塞北强国柔然(魏曰蠕蠕,自称茹茹,西洋称阿瓦尔人),便都先后迎娶蠕蠕可汗阿那瑰之女。其中长女嫁西魏文帝,是为西魏悼后。
西魏文帝和元配皇后乙弗氏本来极为恩爱,最后却为了结好蠕蠕,被权臣宇文泰所逼迫,废了元配,迎娶悼后。而后来蠕蠕又以西魏文帝与废后旧情不断为名大举南侵,扬言要替自家的公主讨个公道,在朝野压力下,西魏文帝被迫赐死废后乙弗氏。乙弗氏临死前留下「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的遗言。而西魏文帝归天后也留下遗诏,希望与废后乙弗氏同葬,于是乙弗氏追谥为文皇后,祔于太庙。两人终于在一起了。
而作为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的对手,北齐也不得不向蠕蠕讨好,当时北齐神武帝(在表面上还打着东魏的旗号)也决定向蠕蠕和亲,他派人去柔然给世子求亲。但蠕蠕可汗阿那瑰要求:“除非高王(齐神武帝)自己娶才行。”大概是怕对方没有诚意,怕蠕蠕公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神武帝只好自己迎娶阿那瑰的次女。这位蠕蠕公主既不通汉语,也不懂鲜卑语。而且性格十分强悍,一生不肯学这两种语言。
戏剧蠕蠕公主剧照
蠕蠕公主到来后,齐神武帝的元配武明皇后娄氏让出正室,自己避居侧室。而蠕蠕公主之弟秃突佳则赖在东魏,扬言待到公主产子才肯返回去,见齐神武帝对蠕蠕公主根本无意,便提着刀堵着门口大骂,把齐神武帝给活活气死。神武帝殂后,按照柔然习俗,蠕蠕公主转嫁给齐神武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齐文襄帝,二人生有一女。
而另一位小蠕蠕公主,也就是阿那瑰的孙女则嫁给了齐神武帝第九子高湛(北齐武成皇帝)。当时新郎八岁,新娘五岁,七年后小蠕蠕公主病逝,没有留下后代。
后来柔然被突厥灭亡,而继承西魏的北周正是因为迎娶了突厥木扞可汗俟斤之女,武帝皇后阿史那氏,才有了灭亡北齐的资本。
唐人有云:“安危系妇人。”果然不假。
《权力游戏》中一场典型的政治婚姻。任一场齐大非偶的政治婚姻都是漫长的血色婚礼。
中国四大贤后都有谁?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而中国古代开国皇帝背后的妻子尤为贤德精彩!中国古代十大贤后:西汉:孝文皇后窦漪房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唐朝:太穆皇后窦氏唐朝:文德皇后长孙无垢唐朝:懿安皇后郭氏北宋:昭慈圣献皇后孟氏元朝:光献翼圣皇后弘吉拉·孛儿帖明朝: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明朝:仁孝皇后徐氏西汉:孝文皇后窦漪房(嫡妻在刘恒继位前去世) 窦漪房(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其出身贫寒,后被选入宫中,吕后将一些宫女分给诸侯王的时,窦氏被分给了汉文帝。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长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最宠爱的是小儿子刘武,从地位低下的侍女跃为汉文帝皇后,又亲历“文景之治”,身为汉景帝母和汉武帝祖母得享高寿,史称窦太后,为历史上最幸运的女人之一。 窦氏出身贫苦,同情百姓的悲惨遭遇,常劝文帝节俭,减轻百姓的负担,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汉书?文帝纪》)。窦太后死于西历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年约七十一岁。太皇太后去世,与文帝合葬霸陵。 窦太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她谋传胶东略承沛公,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 阴丽华(公元5—64.3.1),新野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刘秀的结发妻子,为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管仲后人。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时,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称帝之后,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备受光武帝的宠爱。建武十七年,即刘秀扫灭群雄、统一天下之后的第5年,阴氏被册封为皇后。永平七年,阴丽华逝,在位二十四年,与刘秀合葬于原陵,东汉君臣上其谥号为“光烈皇后”。史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年9月15日),隋朝云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皇后。 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但她却在确立隋王朝的继承人上犯了错误,对废掉忠厚的长子杨勇,改立比较善于伪装的次子杨广为太子负有一定责任。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唐朝:太穆皇后窦氏 太穆皇后(约569年—约613年),窦氏,唐高祖窦皇后,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宇文泰外孙女)的女儿。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谥称太穆皇后。 据说这位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她对舅舅北周武帝与皇后突厥公主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这时窦氏可能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为转变。 隋文帝受北周禅,窦氏大哭道:「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窦毅与襄阳长公主忙掩其口说:「汝勿妄言,灭吾族矣!」窦毅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经过广泛而苛刻的「比武招亲」,最终「雀屏中选」的东床快婿也非寻常人,乃是未来的唐高祖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公主都是她的亲生子女。 隋大业年间,在涿郡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唐朝建立后,窦氏追封为皇后;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时,上尊号为太穆顺圣皇后。唐朝:文德皇后长孙无垢 长孙皇后(公元601年3月15日—公元636年7月28日),北魏拓跋氏的后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史上著名的贤后,生性节俭、深明大义,唐太宗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与长孙皇后的贤淑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于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唐朝:懿安皇后郭氏 懿安郭皇后(?—847),祖父是唐朝尚父郭子仪,唐宪宗未立皇后,是后人尊称皇后,父亲是赠左仆射、驸马都尉郭暧。母代宗长女升平公主。宪宗为广陵王时,纳后为妃。以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顺宗深宠异之。贞元十一年,生唐穆宗李恒。元和元年八月,册为贵妃。八年十二月,百僚拜表请立贵妃为皇后,是唐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贤后。北宋:昭慈圣献皇后孟氏 孟皇后,元祐皇后(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称为元祐孟皇后,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隆佑太后一生经历曲折,受挫于哲宗、徽宗两朝。靖康乱后,能以民族大义为重,两次垂帘听政,对于南宋政权的建立,稳固南宋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元朝:光献翼圣皇后弘吉拉·孛儿帖 孛儿贴(1161年-123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后,当成吉思汗过世时,她尚在人间。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时,追 谥她为光献皇后。 孛儿帖一生为铁木真先后生下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儿子,都是剽悍善战的武士,成为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得力助手,自己也为蒙古帝国的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孛儿帖的年纪比成吉思汗长一岁。她为人贤明,帮助成吉思汗创立大业。明朝:孝慈高皇后马秀英 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名秀英,史称马大脚,是明太祖朱元璋患难与共的皇后。安徽凤阳宿县人,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养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将其许配给部将朱元璋。明史上称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对她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唐代的贤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明朝:仁孝皇后徐氏 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1362年-1407年),徐达之女,先于朱棣葬于长陵,明十三陵之第一陵。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仁孝皇后),乃徐达长女.此女美丽与聪慧并存,号称‘女诸葛’.她在朱棣夺位道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孕育了皇太子→朱高炽.朱棣很爱她,终其一生,只有徐氏一位皇后!她一生简朴,史称正是她和朱元璋的马皇后的勤俭之风影响了明代后宫的政治,终明之世,尽管有时政治极度黑暗,但从未有过后宫干政的局面。
薛仁贵大非川战争对文成公主地位有什么影响呢?
谢谢邀请!
薛仁贵的大非川战争对文成公主的地位影响就是,让当时的吐蕃王朝对文成公主更加敬重。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下面三点原因。首先,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吐蕃王朝的国力。
文成公主入藏是汉族和藏族之间的友谊证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汉族科技和文化,包括冶金、种植、医学、酿造、纺织、纸墨、饮食等各方面,对吐蕃的文明和开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汉族技术在吐蕃的生根发芽,使吐蕃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由奴隶制向农奴制转变,增强了吐蕃王朝的军事和后勤力量,使其有实力窥视西域和河西走廊。其次,大非川战争的起因和结局都是吐蕃王朝实力的体现。
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王朝向西域用兵,攻取西域十八州,开始和唐王朝争夺西域控制权。这场对西域控制权的争夺战,持续到了咸亨三年,吐蕃一直占据着优势。
为了再次臣服吐蕃,彻底打碎吐蕃王朝对西域的幻想,唐王朝才会让薛仁贵率军攻打吐蕃都城逻娑。
但因为一是唐军后勤不足,二是唐军将帅不和,三是薛仁贵无险可守,四是吐蕃精兵强将(当时吐蕃领军的是名将论钦陵),才导致了唐军在大非川的失败,吐蕃占据了青海西部,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河西走廊,并增强了对西域的影响力。最后,吐蕃成为当时第一个和唐王朝平起平坐的政权。
大非川一战,迫使唐朝迁移安西都护府,使吐谷浑成为吐蕃的藩属。
唐朝处于国力上升期,在当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她的影响力是全世界范围内的。
对于吐蕃而言,能和唐王朝这个身边的巨人打个平手,而且此后长时间内成为巨人不敢忽视的存在,说不定还有机会能够统治中原。
这种眼前及未来的国际性政治地位,都是文成公主带给吐蕃的,所以吐蕃对她的敬重就更加不会少半分。事实上,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超然。正因为她的入藏,带给了吐蕃王朝挑战李唐权威的实力。
所以,我认为大非川一战,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更加得到尊重,这应该是毋庸置疑吧,你们认为呢?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薛仁贵没有倍葬李四明吗?
薛仁贵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句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句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唐征高句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
征高句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土,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位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乾封元年( 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从此灭亡。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当地士民安居乐业。
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
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人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至此,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但吐善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战后,他因败绩被免为庶人。
不久,辽东地区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辽东。任内,薛仁贵因事违法,贬象州,后遇赦免而还。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
薛仁贵为唐朝名将,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从而为唐前期的强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他在战争中有时治军不严,纵兵掳掠,收受赂贿,又往往斩杀过多,失之残酷。薛仁贵还忠于职守,从他任安东都护时的情况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中国古代有十大贤后吗?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贤后
1、窦漪,从地位低下的侍女跃为汉文帝皇后,又亲历“文景之治”,身为汉景帝母和汉武帝祖母得享高寿,史称窦太后,为历史上最幸运的女人之一。
2、阴丽华,管仲之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刘秀爱阴氏,然听阴氏之见先立郭氏为后,终于还是废了同样患难以共的郭氏,匡扶阴氏为皇后。
3、独孤氏,隋文帝杨坚开国之后,封为文献皇后,常与文帝讨论时政,时称“二圣”。
4、窦皇后,与唐高祖李渊生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无霸及平阳公主五位子女,皆为大唐天下的奠基者。
5、长孙皇后,北魏拓跋氏的后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史上著名的贤后,生性节俭、深明大义,唐太宗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与长孙皇后的贤淑是分不开的。
6、唐宪宗李纯郭贵妃氏。,郭子仪之孙女,唐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贤后。
7、孟皇后,孟氏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贤淑温婉。
8、孛儿贴,为铁木真先后生下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儿子,都是剽悍善战的武士,成为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得力助手,自己也为蒙古帝国的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9、马皇后,史称马大脚,是明太祖朱元璋患难与共的皇后。
10、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徐达之女,先于朱棣葬于长陵,明十三陵之第一陵。